喜一的家就在贫民区的河岸上,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食堂,来来往往的都是底层做苦力的人们。虽然日子不富裕,但是一家三口也恬淡快乐。一天,河上来了一条陌生的船,喜一也认识了新朋友:小男孩信雄和信雄的姐姐银子。喜一的父母对姐弟俩很好,但是却禁止喜一去那条船上。后来,喜一在船上和信雄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信雄的妈妈是妓女的真相,在不安和气愤中匆匆跑回家。第二天,船就开走了,喜一追着跑了好久,最终还是没能向信雄说上一句告别的话。
一条河流过大阪的贫民区,平淡,就像河边居民的生活,偶尔有一两朵水花,也很快就消失不见。
电影一开始不久,就是爸爸的朋友被汽车压死。这个人物只出现了几分钟,从他受伤的耳朵能够推测出,他是参加过中日战争并且有惨烈经历的。但他死得那么迅速,后面也没有出现他的家人来为他料理后事。只是换来爸爸一句“还不如战死沙场”,再无其他。一个参过战,为国家卖命的人最终落得如此凄凉。
电影中间,喜一看到一个大叔掉入河中,于是报警,警察开始并不想管这件事,但是喜一说的有理有据,他也不能坐视不管了。然而在河中打捞了很久,也不见尸体。一条人命就这么消失在河里,除了喜一没人看见他,但就连喜一也没有看见他的脸。最终尸体也不见,也没有其他人来找他。
这就是最底层的人们,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日子,死亡就是家常便饭,河水可以带走他们的生命甚至连尸体也冲走。但其实可能他们自己都不在意了。
这条河也带来了喜一的朋友。孩子们天真无邪。其他男人们当着喜一和信雄的面说出信雄的妈妈的妓女的时候,信雄很自卑,喜一可能知道这是一个不好的职业但是却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喜一的爸爸说信雄的爸爸好不容易从战场回来却再次上沙场,最终战死。我隐隐觉得他们似乎是认识的。
看到信雄的妈妈的一瞬间,我微微惊讶,她真是美丽。喜一夸她长得漂亮,说想跟她一起出去玩,让她非常高兴。可能喜一是唯一一个把她当做一个长辈,一个普通人来尊重的人。我觉得在喜一知道真相的第二天,他们就匆匆搬走,也是因为信雄的妈妈觉得惭愧,连唯一尊重自己的人都辜负了吧。
同样的河水带走了喜一的朋友。他一直不远不近地跟在船后面跑,但信雄终是没能听到他的呼唤。他们坐着船来坐着船走,连一道车辙都没有留下,河水还是那么平静。很快这里的人们也会忘记曾经有个妓女带着两个孩子来过。而留个喜一的则是深深的自责。
电影中,提到战争的次数寥寥无几,想必一个惨痛的失败也是大家会刻意回避的话题。但是这里面人物的悲剧几乎都是战争造成的。只有当信雄唱起军歌,从喜一爸爸的脸上遥远的表情才能知道这是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抹不掉的回忆。
1.小说中的景象描述较多,像是采沙蚕的老人。
2.电影加了一个晋平失踪去中国的情节,而小说无。
3.在电影中,晋平带着信雄去探望病重的亲生母亲,这时信雄才得知自己并不是贞子的亲生儿子,这个情节让原本一直作为旁观者的信雄成为事件主角,亲身经历“成长”,而小说则没有这个设定。
4.马车叔叔之死,在电影中是信雄一个人目击,在小说中则是晋平、信雄、贞子一家人一起目睹。
5.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内心描写更为细腻,例如:信雄在见过喜一的妈妈之后,对其产生的爱慕心理,
6.嗅觉的描写。电影中对嗅觉的诠释比较困难,但小说中就能详细描述。像是野妓房间里的味道,还有银子的气息。
7.电影里没有的丰田家两兄弟和雏鸟事件。在过昭和桥的时候,信雄和喜一发现一只满身泥巴的雏鸟,正好遇上丰田家两兄弟。兄弟俩想抢走小鸟,喜一不给,双方发生了争执,丰田兄弟嘲笑喜一的妈妈是野妓,结果喜一便把雏鸟捏死了。这个事件给了信雄很大的震撼,他大哭,不是为了谁,而是心中无处安放的悲凉情感。小说中的这一段,又让信雄再一次体会人心的黑暗面。
心中朴素电影最好的样子,矛头依然指向日影最常见的战争。叙事非常内敛,并不必交代前因后果的极简叙事令人联想到《巴山夜雨》。略带奇幻感也使其凌驾于普通优秀电影一个层级。
哀伤的配乐实在太好听了。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场景,哀伤而悦耳的配乐一定是最优选。
避免观众分不清,贴心带了帽子区分两个小孩,好评。
主故事情节不仅深埋于日常之下,还与日常交叉并行,极大削弱故事感、提升真实感,学到了。
不论是衬托人物心境还是避免场景空乏,在背景收音机放歌都是不错的选择。
懂事而敏感自卑的姐姐,莽撞傻傻的弟弟,经典性格组合。
母亲始终不出场的设计令人联想到《大红灯笼》,只展示人物的存在给生活造成的余波。
女人一出场整个就不对了,选角失败,她不是属于这个环境的人。
从孩子视角向大人世界的窥视也完成了普通儿童电影向高端的进阶。
笔记:
《泥之河》没有故意夸大喜一和姐姐因被人侮辱所受到的心灵上的创伤,而是从信雄所感到的对美好事物的幻灭和感情上的巨大打击,使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故事自终至终非常平静,却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
成长就是在向性和死亡靠拢。
许久没有为电影里孩子的眼神而感到难堪、难受、疑惑和无奈,那双不甚明亮的眼神里因为有对希望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憧憬,所以真实世界的肮脏和恐惧如此轻易就会打碎他们的光。导演像一个面无表情的说书人,没有惊堂木、也不见感叹号、未尝怒发冲冠、未觉花泪鸟惊,他仅仅是摆好了自己最舒服的姿势,任凭窗外电闪雷鸣,他亦无惊无喜语气平淡,任凭听者闻之落泪、看客沉默无语。
全片的基调平淡一如那条河流,下雨天也好,艳阳天也罢,小河已然有了江海的气势而波澜不惊。然而水愈深方愈沉静,任凭河底深邃,还是要将一叶叶窄舟平平静静送往彼岸,送到另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所在。《泥之河》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如此,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却囊括了死亡、卖淫、战后、贫穷、私生子等等数个不可忽视的黑暗因素,就此夏日无端掀起波涛。
这是有关成长的故事,我们能听见童年破碎的声音。在看似无可选择的伤害下,接受成人的第一规则:沉默离开,伤害值最大。来不及解释,其实是不要解释;来不及道别,其实也无需道别;来不及将过去细细捋顺,其实无人倾听。有关三个孩子的无忧夏日,在泥沙流淌却依然清澈的河流里,静静随波而去。
影片讲述了小西一家二战后在河流边开了一家小饭馆,一日河流边停泊了一艘船屋,船上住着以卖淫为生的母亲和一子一女,十岁的女儿早早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务,而儿子小龙与小西结为了好友。小西一家也尽力对小龙一家示好,然而碍于小龙母亲的身份难以过多接触。一日小西目睹了小龙母亲“工作”时的场景,痛苦的从小龙家跑了出去,不再理会这对姐弟。第二天小龙一家驶船离开,小西后悔追船却已是来不及。
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背景下,片中出现的第一个退伍男人就因贫穷且与社会脱节的劳作方式,因为马车陷入泥潭中,马匹被路过的车笛吓到而碾死了摔倒的男人。战争中仅仅失去了耳朵的他因为无法融入社会而在战后失去了生命,同样是战争中的幸存者小西父亲对此感慨良多,叹其死的不值。当小龙在小西家唱着爱国歌曲时,小西父亲十分赞赏他作为一个孩子却可以将一首军歌唱的抑扬顿挫,可见小西父亲骨子里军人之血的傲气和荣誉感,生活的平淡和艰辛并未完全磨去他军人的气质,所以面对有同样遭遇却横死街头的患友身死却无力挥洒男儿热血的命运感到惋惜。而这种惋惜,何尝不是对将来自己命运的叹息,年轻时为国家金刀铁马、中年时泥河边做饭持家,不断地妥协成了人生唯一的信条,大概对于军人来说接受起来要比普通人更为不易吧。然而保护弱小之心不变,所以可以在客人当面侮辱小龙时挺身而出,而妻子不知原因也选择默默支持,这样的一家之幸福平和也算令人艳羡。
然而片中却有个细节,小西爸爸曾经不辞而别几天,家里忙的一团乱,当他回来后只是淡淡解释是去见中国的老朋友。结合小龙爸爸战死导致小龙一家必须靠小龙妈妈卖淫为生、御马汉子路上横死、小西爸爸徒留遗憾,三个退伍军人或死或生皆不遂人意,而活着的小西爸爸却有这样的奇怪举动,所表达的应是导演向中国的示好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三个孩子的友谊在艰难中体味快乐,双方都试图将自己所能给的最好奉献出来,然而即便是孩童的友谊何尝不算牵一发而动全身:小龙家贫处处受轻视白眼,小西与之交友不仅失去了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且两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阶级教养让两个人的兴趣爱好也难以接近,即便彼此心意相通开心快乐,而不顺之事却一件多过一件。小龙要承受的哀伤和必须要维护的自尊,小西作为他唯一的朋友,必然也会承受和帮助其维护。这是成人避之不及的事,小西的崩溃和逃避可以理解,只得惋惜。
并非人人都有一颗强大的灵魂可以承担另一个人的痛苦,所以我们都是凡人,只能承担起作为亲人角色的重担。影片画面常有一边留给半堵墙,或是静静卧于左边右边给人压迫感,或是立于中间作为分割线,分割着简单的快乐和难解的人生。人们有时依靠它、有时被其阻隔,墙在陆地上变成了河流的化身。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泥之河的一个角落。随着河流渐飘渐远的船屋也许凝固了导演对日本未来的忧愁,小西父亲看报时有报中对“太阳族”的详细报道,可谓日本堕落的一代,这艘船屋既有堕落也有贫穷更有向往,然而却不知驶向何方,其中深意之远可想而知。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第十个年头,大坂的贫民区,信雄家开着一家名字叫做“浪花”的小饭铺,来吃饭的大多数都是当地干力气活的人。信雄在一个雨天认识了和他同岁的男孩喜一。喜一家住在大坂河边的船上,家境贫困,并且由于某种难以启齿的原因遭到邻居的鄙夷。不过,信雄的父母对喜一和喜一11岁的姐姐银子都非常友好。信雄和喜一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信雄无意中发现了喜一的母亲在船上卖淫的秘密。两个好朋友的关系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信雄哭着离开了喜一家的船,他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如此触目惊心的现实,他也没有理会在他面前欲言又止的喜一。第二天,喜一一家人决定永远搬离大坂,信雄得知之后,跑出家门,沿着河流追逐着自己童年的伙伴,船上的窗户紧闭着,看不到喜一和银子的身影,信雄在岸边叫着“阿喜!阿喜”,但是没有任何回应。小船越开越快,穿过一座又一座桥洞,逆流而上。信雄面对滔滔流逝的泥之河,悲痛万分地向自己的伙伴告别,而喜一所蒙受的伤害,也成了信雄永远不可释怀的郁结。一夕之间,信雄的童年就成了往事。
成人世界跟随着一段青涩纯朴的友谊山崩海啸一般切入童年时光,底层世界的悲苦一点点一滴滴浸润孩子的心灵。童年转瞬即逝,仓促的连告别都来不及。直白平淡的背后是精巧如天成的故事结构。小演员的眼神是一绝。
故事结尾看到泪目,心碎,对三个小孩来说太残酷。友谊太纯真,却不知所终地结束了;大人世界令人惶恐,泥之河下的秘密。
开头不好,耐心看下去居然还不赖。好舒缓。小男孩可真不好看…不过看到最后觉得也蛮可爱。那些玩法…好熟悉!些许伤感吧。
堂弟上初中时来我家玩,有晚看电视我不让他看武打片,他气哭了,直至哭累睡着。第二天一早恰逢大叔来到,把他带回了家。再次见面他已发育,变成沉默内向的少年,兄弟关系再回不到从前。后来他外出打工,五六年不回家没和我联系。现在他在监狱服刑,武打片叫《给爸爸的信》,我要放给他看,还得等六年。
童年是一枚硬币,等你想好要用它做什么的时候,它已经遗失了……整体流畅的影片,只有结尾不自然
刚开始以为是日版边城,原来还是讲童年,以及“处心积虑”地塑造了一幅日本战后群像,开头就让小主人公目睹一场死亡,以及之后的种种所听所见所闻,都不该是童年所应经历和承受的,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前辈大师们的影子,不过导演对叙事节奏的把握还显稚嫩。不知道侯孝贤后来的乡土电影是否有从这里取经。
战后,孩子眼里的世界和社会的众生。小龙与小凤对于家庭生活和朋友的期望。
部分日本儿童题材片都是比较拖沓平淡的,这部也是消磨耐性。片子拍出了童年必经历的一些因素:恐惧和性。面对车祸死者,和其他男人缠绵在一起的母亲,小主人公久久的沉默,在未知的孤独中眼含泪水,看到这里我给了“推荐”。最后和唯一小伙伴的告别,两个人点燃螃蟹的记忆一去不返
本片改編於宮本輝的同名小說,為小栗康平導演處女作。此片最大特色是一改兒童電影的天真爛漫,從兩個出生於戰爭之後的孩子的角度,道盡關於生存,現實,貧窮與戰爭的成長傷痕。當中的黑白,靜默的影像風格與平實的敘事結構,與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大有相似之處,而掙扎於社會底層的人情與現實的困境,又令人想起木下惠介的電影。
导演第一次指导的作品,这水平太高了吧!尤其是最后段落,一个是那个喜酱火烧小螃蟹,未尝不是他对那些趴在他妈妈身上男人的一种隐忍的报复。而那个小男孩看到漂亮阿姨的私密事儿,似乎早就开始面对死生无常以及不美好世界的判断更加确定了下来。最后跑去告别,导演的剪切水平把情绪推向了高潮。
“不惧战场硝烟,只为成忠魂。“小龙唱军歌,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军国主义。“自由才是我们的目标。”然后小龙又唱了另外一首生活的歌,战争与和平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只要是人,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痛苦,要好好地考虑去克服问题。”
对火车里父亲看的报纸上的“太阳族”印象比较深,所以看了一下宫本辉的原作,没想到是把“昭和三十年”改成了“昭和三十一年”,那也就有了导演更为直白的表达,就是父亲看的那一面,1956年经济白皮书写的「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没错,可总有人会被遗弃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太阳族那群人用放浪的青春去抵抗战后的虚无,但说到底那种生活是极其奢侈的,在同一个日本,还有另一群人漂泊无依、艰难求生。影片也正是通过小孩从天真懵懂逐渐成长、学会哭泣,让观众跟随小孩去体味贫穷、漂泊与死亡,去深入了解残酷的底层世界。那个前妻的设定像是参考了宫本辉的《萤川》。
某些细节略有生硬,但不影响整体的从容和忧伤,处女作,真是一部沉重的电影 4.5
1.童年残酷物语,成长始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2.成长就是一个渐渐变得不再纯粹的过程;3.成长就是在向性和死亡靠拢;4.沿着泥河追逐着远去的船,告别着好朋友,告别着童年,无比惆怅。
温情和残酷并存。两个小男孩的友谊、父母亲的善良、妓女美丽的脸,以及车夫和渔夫的意外之死、病逝的生母、最终被拖走的驳船。温情的元素始终没有形成一道强烈的光,来把这灰蒙蒙的现实照亮。黑白画面其实是一种讨巧的做法,否则糟粕的景象将无法入眼。
8.4 不疾不徐,不扬不抑,更多时候我们只能见到面无表情的孩子们,当他们的表情出现变化,就已经是足够的感情波浪,小栗康平的处女作,沉稳平实,有点根本无伤大雅的生硬之处,足够动人。
小女孩的演技简直是神了,她就是默默地站在那里,那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就完全能体会到。特别是爸爸在表演魔术那里,她静静的看着弟弟。三个孩子都演得特别好。看完以后有一种很轻描的感伤,小西在那个夏天奔跑的镜头,还有一直喊着“小龙”的场景,难以忘怀
来自80年代的怀旧感伤,却又惧怕故乡、疏离故乡,在规矩的建筑构成的光影,如此隐蔽的陆上空间中,少年望着远去的原乡不得不扎根现代。
借用孩子的视角去描绘日本战败后普通大众的生活及状态,没有刻意的去渲染普罗大众的悲惨生活,而是用失去童年的惨痛去追忆,以最小的视角换来最大的震撼,任何语言也都显得苍白。泥の河,用河水般清澈的童年去荡涤历史沉积的淤泥,在“痛苦”中慢慢长大。
日本80年代杰作,国家童年两层叙述,有意杜绝历史背景化,成人孩童两个视点交汇形成同一段落多点聚焦;情绪电影,黑白影像有助凝聚细节、组串成片,情绪质感胶合细节。信雄一路哭泣逐船奔跑,忘不了小龙小凤令人心碎的眼神。
四星半入,惊艳处女作;当我们明白伤心懂得流泪知晓失去,童年已在远离;可爱的娃,晶莹的分别的眼泪让我心碎。
很多时候,当我们习惯孤单,迁就孤单的时候,会忽然有那么一个人闯进来。然后在困惑该不该接受或者是否接受的时候那个人却又消失了。[徘徊]成为一直以来的状态。不论所处是否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