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们知道的真相
看这个电影,完全冲介绍里《肖申科的就赎》的主演而去。没想到,是近期稍有点感觉的一个片子。
没有火爆的追逐战,没有揪心的悬疑故事,更没有俊男美女的缠绵悱恻,有的却是一阵阵的抽心凉。是的,就一群普普通通的人物,在平常的生活中,制造了一场关于真相的爆炸故事。
有点讽刺的是,本片居然在9.11之前上映。更讽刺的是,美国有那么多的9.11反对者,质疑9.11的真实性。然而,打住一切关于真相的辨思,停下一切的质疑与辩护,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电影里,教授关于公共安全的一段言论,实乃经典。当公共安全受到挑衅时,我们需要个名字——一个简单的名字。有了名字,总会有符合脆弱逻辑的动机。所以,9.11打响了“本·拉登”跟“盖达”的知名度,美国政府也一度将消灭“本·拉登”与“盖达”列为反恐的头号目标。讽刺的是,这很奏效。至于,美国资助本·拉登,支持塔利班,搞得一切的幕后交易,逐渐被抛弃——被当下的人们,被当下的历史。会不会被未来的历史抛弃,以不关当下的人们的事。
2 ) 虚假的真相——评《Arlington Road》
虚假的真相——评《Arlington Road》
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4485284.html 一个1999年的老片,今晚翻出来,没想竟看得如此压抑而震撼。蒂姆•罗宾斯主演的《Arlington Road》,直译《阿灵顿公路》,又译《无懈可击》。一个看似平凡的“家有恶邻”的故事,看后却如此令人震撼。华盛顿大学的历史教授 Faraday 在与邻居 Oliver 相处过程中,逐渐对邻居产生了怀疑,并揭开了 Oliver 恐怖分子的阴谋,但最后却中了 Oliver 的计,追击 Oliver 所派的装有炸弹及 Faraday 之子的“自由快递”货车直入 FBI 总部地下车场,才发现自己的汽车已被 Oliver 装上炸弹,并最终被认定为这起伤亡惨重的爆炸案唯一的作案人员。
对 Faraday 教授而言,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悲剧;而对 Oliver 而言,这又是一个完美而“无懈可击”的恐怖袭击和借刀杀人策划。令我窒息的不是这个悲剧,而是这个悲剧中挥之不去的“虚假的真相”。与影片中十几年前的税务大楼爆炸案一样,无辜的 Faraday 被警方认定为恐怖爆炸案“也是出于一个人所为”。这是警方向世人公布的“真相”,并且这个“真相”在逻辑上毫无破绽:痛失妻子的历史学教授、长期的恐怖主义研究经历、合乎推理的假想敌FBI探员、同事学生提供的有力旁证,分明告诉我们这就是确凿无误的事实,这就是毫无疑问的真相。然而真相在哪里?
正如 Faraday 教授在上课时所说的:我们感到安全,是因为知道他的名字。亦正如他问学生时所讲的,你觉得安全吗?当我们对一个邻居、朋友自认为熟悉不过的时候,我们以为掌握了他们的全部信息,因此我们感到安全。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对他人和未来的无知及不可预期性。但表面的有知其实等同于无知,虚假的真相带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虚假的安全感。人们甚至不知道,影片结束时,“好邻居” Oliver 又将走向何处,作何策划,又有多少人将丧身其炸弹之下。当我在影片中看到 Oliver 夫妇意味深长地转身之际,分明感到后脊梁一股寒意正在升起。
对“虚假的真相”之思考是致命的,它甚至让我们走向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死胡同。我们每天也同样在电视上收看到类似的报道,新闻主播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各种案件的真相,事发的经过,作案的动机,破案的过程,严丝密封,无懈可击。但真相往往可能因某一环节的缺失——如 Faraday 的死无对证——最后被抛弃于历史之外,取而代之的,便是那个“虚假的真相”,一如片中 Fenimore 对 Oliver 的取代。更为致命的是,有了这个逻辑,不管是哪个“真相”,你都可能不再相信。
你相信吗?这就是真相。
3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嘛?
《无懈可击》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一段看似抽丝剥茧的推理,实则一场精心布局的陷阱,有时所谓的聪明与愚蠢只是大家掌握的信息量相差悬殊所呈现出的结果!影片毫不遮掩的在第一秒钟就给你一个巨大的悬念,导演也很出色的将这个悬念保持到了故事的最后一秒,出色的氛围营造加上双男主出色的表演,虽然还是存在逻辑硬伤,但还称得上是一部出色的悬疑片。6.5分!ps:请一定看到故事的最后,才能解释那个细思极恐的悬疑点!171!
4 ) 在当下这个大环境里看,实在心有戚戚
99年就拍出了这样的电影,可见美国本土恐怖主义问题相当严重,不过没想到2年之后出了911那事儿,CIA的注意力全引中东去了。。。而那之后好莱坞电影里的恐怖分子都成了阿拉伯面孔,当然几年之后也有了白脸作为反转。。。题外话
都说前50分钟太慢,但我觉得精华就在那50分钟里,最点题的莫过于教授在课上对于税务局爆炸案的“凶手”的观点,在教授看来他不过是个替罪羔羊,“我们不需要别人,只迫切需要一个名字,因为那能让我们恢复安全感……他已经不在了,他犯案的动机也消失了”可惜教授道理讲得超级发人深省,最后自己反而成了那个“让人恢复安全感”的名字。。。
恐怖事件后大众想要的是什么?真相?缘由?nononono,真相太过赤裸裸,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而缘由更是盘根错节,交织着血淋淋的黑历史,理清了缘由之后要是发现谁身上不背着几笔债,这该如何交代?
所以只要给出几个名字就行,并且是几个已经“当场击毙”或现场逮捕送上法庭的人的名字,只要有这几个名字,交待就有了,新闻就能报了,卷宗就能大手一挥结案密封送机密库积灰了。
这部电影如果早个几年看,估计只会对结尾的反转啧啧称奇顺便可怜一下教授最后肿么就没成英雄,可在2014,实在心有戚戚焉。
P.S. 结尾一直担心教授的儿子会不会被兰一家收养,然后借父母的悲剧发展成“组织”一员的,还有最后没有,是我《犯罪心理》看多了。。。
5 ) “真相”与“安全感”之间是“和”还是“或者”?
有的时候人们只希望得到他们想要的所谓真相,这样才会感觉到安全,但真相究竟是什么,恐怕只是个传说了……
电影中描述的恐怖袭击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而其中的民众所得知的却是一场个人报复,如果反观之,所谓的有组织恐怖袭击是否也有可能仅仅是个人报复呢?关于这其中的究竟,我们无从知晓,但或许有的时候,或许当事不关己的时候,人们真正需要的本就不是真相本身,而仅仅是其所能带给来的某种暂时的安全感……
6 ) 没有无懈可击的真相
在上豆瓣之前,倘若有人要我推荐几部超冷门的但又好的超乎人想象的电影,我会首当其冲的推荐无懈可击.在我的心中它是那样的经典,令我在五年前的某一晚辗转反侧不得入眠,所以一来到豆瓣,我就迫不及待的先查找Arlington Road的影子,很惊叹居然有超过一百个人看过,比起督爷最经典的空难遗梦ONLY9个人要热门的多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豆迷的评价就象影片本身一样的好,回想五年前那时刚看过督爷的驱散,就在逛碟市的时候意外的再次发现督爷的脸庞,在他身边的不再是tom lee jones,而是TIM ROBINS,彼时的TIM刚凭神秘河亲吻奥斯卡,再加上1995年被他的刺激,二话不说的掏钱买回了家.
------一小个多小时后,整个人都凝住了,过了半响也动弹不了只觉的背脊骨生汗,前所未有的观影经历,身心都被深深的震撼了,这结局!彼时也算看了不少商业电影,但未曾看过英雄这样的落败,站在道德至高点,人品上无懈可击的男主角jeff bridges,被tim robbins演的反角无懈可击的干掉了.何畏无懈可击就是反派不仅阴谋得逞,并且通过媒体成功的将正义一方身份转换成万劫不复的恐怖分子,无懈可击不是消灭了英雄的肉体这么简单,更要让英雄成为狗熊永远遭受了民众的口诛笔伐,自己却能逍遥法外!!!
电影的创新独特震颤之处就在于英雄之死,虽然以往的好莱坞电影英雄也不全是不死之身,但他们的死就算不是为了成就伟大事业而英勇献身,最次起码也在道德上让观众认同这样的英雄行为,乃至达到弘扬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目的,多出几个兰博好为老美卖命,但本片的个人英雄主义却遭遇了前所未有讽刺,督爷所扮演的男主角一身赤子之心,忧国忧民,浩然正气,高智商,道德上毫无缺陷,绝对的英雄角色,却反而正是恐怖分子物色的最佳人弹,若是换作一个自私自利的平凡人,就算tim robbins漏出再多马脚也未必能引得对方爆发英雄主义热情.
根据马斯诺人的需要原则,个人英雄主义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吃饭做爱一样是人的私欲。
.tim延续了他一贯高智商的角色,看出了jeff bridges有这种自我实现需要,所以才会一点点的主动漏出马脚,就象蜂蜜一样引得jeff bridges这只老鼠乖乖的往捕鼠器里钻。作为一个成名的历史教授,恐怕TIM早就已经摸清过了他的底细了,并且也知道jeff对自己曾经的杰作税务局爆炸案的真相有所质疑。利用他制造恐怖事件,真是一石N鸟啊。
过分自信的个人英雄主义,往往失去理智的约束,走向毁灭的深渊,就像杨佳一样。但杨佳能信谁,jeff能信谁。Jeff并不是没有生的机会,他完全可以将情况告知FBI或其他机构,但我没记错的话,因为他前妻的缘故,因为政府对税务局爆炸案调查的漏洞百出。他对政府已经失去信任,他深信正义已经和自己和二为一了,探知真相唯有自己。
其实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讽刺还仅仅只是电影的一方面。电影最重要的立意和价值就是揭示出所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在电影的最后,FBI总部大楼被TIM安装在jeff车里的TNT炸毁,面对如此骇人听闻的恐怖爆炸案,公众迫切需要答案,政府迫切的需要挽回信任,而jeff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重大犯罪嫌疑人。因为装有炸弹的汽车是他的,他的尸体出现在了犯罪现场。前妻又曾是FBI探员,更因为总部的错误指挥而牺牲,jeff极有可能报复行凶。本人又是研究恐怖分子的专家。美国政府给公众做出这样的解释看上去很美一切都是那么的合乎逻辑,无懈可击,大多数的公众在得到答案后也不会像jeff一样质疑,而是满足的各忙各的工作去了。而真相呢,TIM和老婆又在开始物色下一个爱质疑的目标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可能象看电影一样如此客观的观察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人与事,于是各式各样的媒体诞生了,从此真相不再客观,真相为人的意志和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服务,只要它能满足公众自身的心理需要。在这个做俯卧撑都会闹出人命,喝牛奶都要带防毒面具的08年,重温这部电影愈发觉的经典,面对真相你会怎么做,是满足的死掉,还是会像JEFF一样的不顾一切……….
PS tim的表演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一如既往,反观督爷可能刚演好谋杀绿脚趾有点太兴奋了,不过我就是喜欢他的调调.说话象老太是他的口型,天生的,有特点.我喜欢,有种诚实可靠的感觉.另他年轻时很帅.
摘自jeff bridges 小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真相,仅仅一个理由就够了,真相过于辽阔,常常超出心灵承受的范畴,而一个入情入理的理由则让我们感觉到安全,舒适,温暖,挤得下一颗颗核桃大小的脑壳。 ----摘自关于本片的某条影评,我觉得这句话才是道破了真相。
由95年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改编而来。反派最终得手的反传统结局,有提醒民众关注恐怖袭击真相的社会意义。其实它布局看上去比较粗疏,布里吉斯作为研究恐怖主义的历史教授,他作为FBI亡故的前妻,在20分钟时点出邻居罗宾斯精于建筑的可疑身份之后,本片恐怖爆炸案的底牌就已经亮出来了,双男主斗智的过程看上去大致平衡,但既然罗宾斯一伙能轻松干掉布里吉斯女友,却为何不杀了布里吉斯?谜底最后才揭晓是把布里吉斯作为运炸弹进FBI总部的棋子,反派达成目标的过程未免充满巧合,但本片最大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布里吉斯演的太差了。你在布里吉斯身上看不到学者的严谨冷静、也没有勘破真相的绝望悲怆,这个角色从头到尾忙忙叨叨、到处吼叫、语无伦次,虽然正因角色的愚蠢才会上套,但观众看着实在煎熬。除了一场双男主对话也没更深探讨恐怖主义
看到一半就大概猜到结局了,对比《万能钥匙》还是差了一截|||蒂姆-罗宾斯老了好多啊
7.9分,《电锯惊魂2》《电锯惊魂4》《电锯惊魂5》的主要诡计来自这部电影,利用敌人的怀疑设下陷阱。看了上述三部其实并不明白编剧为什么要这么设定,总感觉为反转而反转,但这部电影则给我一种讽刺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前期辅垫没必要那么长。
我感情用事地给5星,因为男主人公是GW的历史系教授 (虽然我都不确定我们学校有没有这个专业),而他的女朋友是GW的研究生,同时是男主的助教。
前半部分非常沉闷无趣,如果没坚持下去就很难抵达后面的精彩,所以完全可以快进,集中注意力看看最后一小时就够了…结尾的意外设置还是挺牛逼的,计中计,无懈可击。前面2星、后面4星,综合3星。
精妙的结尾拯救了整部电影。
前面希式悬疑,结局反转有力。叙事有些松散,情节不够紧凑。
刺激1999 之 少管闲事
“……一个人,即使他是专业的阴谋策划者,怎么能预判到一场车祸的结果?他们怎能预先知道一个男人将要在特定时间去打特定的付费电话,以至于他能看到需要他看到的那俩特定的卡车?将整个风险建立在指望警察市区不会拦停一辆疯狂超速的汽车?在这里,电影完全崩溃了!是,没错!的确存在着讽刺性回馈,影片也的确具有促你思考的隐含洞悉力。但问题是,就不能寻找一种方式去将这些洞悉力尽量与刻画表演出色的角色整合到一部不会让观众纠结怀疑的电影中吗?”
安迪·杜弗伦从肖申克监狱逃走后跑到墨西哥的小海湾隐姓埋名,突然有一天觉得救赎不够到位于又回到美利坚合众国以奥利弗·朗的化名展开复仇。布下惊天诡计、策划惊人爆炸案,并成功陷害邻居督爷炸了一幢FBI政府大楼,死伤无数顺利逃脱。这剧情简直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续集啊。
还以为什么惊天结局呢,还是猜到了,完全利用了主角看了评论,感慨,什么是真相,我们知道吗?
拍得让人晕头转向的……就这么被扯进去了……莫名其妙的就当了个替死鬼。
除掉一个象征性的罪犯,你是否会舒服些?我们总以为找到关键人物便可以解决问题,认为只要把这个“异类”剔除出我们的社会就成功了。但事实却是,这个“异类”并非独立于我们的社会而存在,而是包容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换句话说是我们的社会的产品之一,不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麻烦,这条生产线也就不会被关停......
A terrific plot and a terrific cast. 8 out of 10
非常有力度的电影,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结果。残酷的现实往往这样,被人卖了还在协助点钱,关于真相,我们知道的往往是个屁!
入戏太慢啊
tim长得好阴谋。。。那小眼神。。。傻大叔就这么被牺牲了。。。总感觉那个第一个牺牲者的父亲有能力翻案的
JeffBridges演什么都如此卖力咩~TimRobbins是不是莫有演过正常角色哈哈
惊骇结局,情节有点儿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