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是不能再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的 这部电影非常的标准化,在小人物与大集团对峙这种题材中的所有常见元素,几乎都出现了,但这丝毫不妨碍它对你的撼动 故事取材于著名摄影师尤金史密斯向世界展现水俣病的始末。影片完全从摄影师的视角切入,通过他的双眼和摄影机来感知这个世界,画面中的构图与打光也充分体现了摄影美学,这种手法虽然使纪实性有所削弱,但在情感的烘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电影充满了人文关怀。当然本片也插入了一部分黑白影像的纪录片与照片,时刻提醒着观众它是客观的真实存在。 本片没有刻意卖惨,它反而用温暖的画面与温馨的音乐(坂本龙一),缓缓带出了一些遭受不幸苦难人们的生活日常。照片给出的是故事,但更重要的,它传递的是情感,电影中摄影师如是说。 影片有一处伏笔设置的极好,贯穿全片的杂志社老板,一直是一个墨守成规薄情寡义的资本家形象,当在他片尾,拿到尤金的照片时,他也被照片传递出的强大力量所震撼,不禁哽咽。 BTW,作为尤金史密斯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智子出浴》,电影毫不避讳的展示了它是一张摆拍照片,但是在真实的人物和苦难面前,又有谁会介意呢?
这是一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独立电影,由大名鼎鼎的约翰尼德普领衔主演。 我们的邻居、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度,曾经在上个世纪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水俣病事件。 首先在这呢,科普一下水俣病的概念。它是慢性汞中毒的一种,是甲基汞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由于人类或其他动物饮用被有机汞污染的水源、进食被有机汞污染的鱼虾贝类、母体进食被有机汞污染的食物等引起。是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因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于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 婴儿可表现为出生后有不同程度的瘫痪以及智力障碍,成年人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包括精神迟钝、智力迟钝、性格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震颤等。 社会经济的野蛮式发展与扩张,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罪恶的资本草菅人命,对自然环境的肆意践踏,对人民的生存权的置若罔闻,普通的民众付出了不可逆转的沉痛代价。摄影师尤金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残障的儿童,扭曲的身体,痛苦的表情,而智索公司依旧我行我素,往水俣湾里排放有毒废水,企图掩盖事实和真相。尤金到处奔走,不畏个人的人身安危,要为受害民众打抱不平,揭开智索公司丑陋的一面。 受水俣病缠身的民众与资本的抗争,不惜流血冲突,不屈服于智索的大资本家,将他们的丑恶行径曝光于众,给受害的民众以公道。 最后智索公司的总裁叹了口气,“万般无奈”的说道:我们必须要支付赔偿金,要想办法筹钱,我们必须要。 东京法院传来捷报,“我们胜诉了”! 最后,伸张正义的民意代表这样陈述道: 就在今天,我们赢了这场战役,但是战争仍未结束,我们必须继续战争,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抗争,同时他们的下一代也有抗争的理由,然而是在场的各位以及与我们同甘共苦的人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各位,今天回家以后,请务必与家人们分享这份幸福,还有堆积如山的问题等着我们解决,为了那些再也无法抗争的人来做个了结吧!(判决结果无法平息怒火,直攻智索公司总部),来做个了结吧! 1973年春天,智索公司同意支付全额医疗费用与生活费,为日本法院史上最高金额。即使此协议减轻部分负担,智索公司与日本政府皆无意维护此协议的道德本质和财务责任。。。 影片的末尾,又列举了世界典型的环境污染的大事件,诸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乌克兰),瓦尔迪滋号油轮漏油事件(美国),福岛核电厂核事故(日本),博帕尔毒气外泄事件(印度),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美国)。。。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重大破坏,还给所在地人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伤痛,时时刻刻给我们后人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造福人类本没有错,但是切忌一味的追求GDP而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英国写实故事片片《水俣病》说的是日本环境污染的真实故事:1971年日本熊本县的小镇水俣,新日本氮肥公司(九州岛Chisso公司)将含有有机水银的废水排入大海,镇上的居民食用了被污染的海产,成年人肢体病变、大脑受损,妇女生下畸形的婴儿,要命的是这种“水俣病”完全无可救治。银幕上患者的惨状几乎令人不忍卒睹,但工厂拒不负责,政府也漠然处之。受害者及其家属通过不懈努力的抗争,最后终于获赔。世界著名摄影师尤金参与这个事件,并拍摄除了在摄影史上令人震撼的照片“入浴的智子”。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在世界无处不在,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和严峻,影片很真实地反映了资本的力量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天下乌鸦一般黑,神州大地也发生过此类严重污染事件,如大头娃娃之类,就不知道最后获赔没有。电影《水俣病》如果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人与环境问题的思考,并积极参与环保维护和维权,通过斗争制止这样的悲剧再发生。
该片IMDb评分8.3,豆瓣评分6.7.从IMDb和豆瓣评分的差异,可以看出境外观众显然更看重影片反映的环保内容,而不是单方面注重艺术表现形式。
今天日本把核废料倒入大海前,跟你们“商量”,真的算是客气的,原来早有先例——水俣病。
这部电影算是记录讲述了一个真实丑闻还是摄影师尤金的自传?也许都是。一个颓废但又充满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一群自救无门的日本穷人的协助下,终于成功出手拯救了被日本富人及日本政府欺辱残害多年的日本穷人,这个故事是真的。虽然遗憾的是,这些日本穷人及后代至今仍然没有摆脱苦难,虽然政府于2013年宣布他们已经不再苦难,这也是真的。
人类自从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金融资本、经济发展……这些事物,我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孕育我们的土地水源空气,就开始了毫不留情的破坏和掠夺。即使那些获取巨额利润的公司(个人)“竭尽所能”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也无疑是杯水车薪。人类造成的每一个破坏,绝对都是不可逆的,多久完蛋只是个时间问题。即便看似已经在“深刻反省”的今天,我们补救的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破坏的速度,和因过去破坏造成影响的裂变加速度。这就是人类贪欲的驱使,这就是人类培养的魔兽——资本,吞噬一切的本性。想想你我生活都离不开的电商,因为我们可有可无的需求,我们的纸包装纸制品要砍掉多少树木?这是没人下单的时候会考虑的,悲哀!我也必须自责。没有一个科技公司、化学公司、矿业公司……是无辜的;当然,每一个渺小的我们,也不是一片无辜的雪花。
这样的片子,和《2012》、《后天》这些可以搭配着看,万一哪颗心被小小地触动了一下,或许也是地球之福!
《水俣病》呈现出了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环保到底意味着什么,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的环境问题是在影响到上层生活后逐步发展的,但环境保护意味着对低层生活来源的破坏,可以说,环境保护的展开可能意味着一开始底层阶级生活的更加困顿,甚至彻底摧毁下层民众的生活,或许环境保护是长远有益的,但下层民众却是一个更为注重当下生活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利益或者说生路这些当下之物或许优于那些所谓远视。“他们要是搬走了,我们怎么办?”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是无法逃避且值得思考的。
观看《水俣病》之前,有两处揪心。一则,水俣病的实质是汞中毒,病人症状惨不忍睹。这个主题的电影,我能看到最后吗?二则,作为新闻摄影史上的传奇,尤金史密斯有着鲜明的嬉皮士特征,而那种生活方式曾让我羡慕,后来又让曾让我排斥。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及格,连起码的“好片”都说不上。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把一部电影拍得千疮百孔,对于热爱电影主题本身的观众来说,构成了一种意外的福音。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千疮百孔。在描述影像方面,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除此之外,描述千疮百孔的过程令人心碎,因此不会是多数人的选择,尽管它也许是必要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缺憾在于,导演似乎没能搞懂:“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对于尤金史密斯来说,尤其如此。据说,本片的剧本有摄影家的妻子(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本尊)加持,注入了不少摄影家的生活“细节”。但可怕的是,最大的细节却惨遭忽略,那就是: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有快感的。这份创作,不止是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拍摄者完全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是产生绝佳照片的前提。那是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更是互相沁入。
尤金史密斯酗酒、嗑药,在战场上出没于枪林大雨,仍执着于拍摄。在我看来,背后支撑他的,除了金钱报酬,以及影片中刻意强调的“社会良心”,更多的是创作的快感。这种动人心魄的快感,是自我实现的具体体现。
新闻摄影具有天然的时效性。可是,为什么我们时隔几十年,仍觉得那些照片惊心动魄,乃至于要拍摄一部电影去纪念伟大的摄影家呢?我觉得,除了新闻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之外,摄影家将灵魂融入作品之中,借此产生的巨大魅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元素。
很可惜,导演在讲述社会冲突方面投入太多,把影片简单定位于“善良与邪恶对抗”的流行故事。对新闻摄影的认知不够,导致观众们对尤金史密斯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1.主演约翰尼德普持相机的姿势很帅 2.主人公嫉恶如仇3.没了。
总之,这是一部流水账。还没看的朋友们,就甭看了吧。
#Berlinale20-04 好比十年前西方视角东方题材的《黄石的孩子》或者《金陵十三钗》,看起来就是整整齐齐无关痛痒。水俣病事件本身和尤金·史密斯本人的摄影作品都极具震撼力,反而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变得庸俗轻飘。人物都没什么弧光,好人坏人都是立场不变一路到底。德普的扮相和现阶段状态倒是很适合诠释这个角色。
背景交代不清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公司不直接砸相机…人都打倒在地相机完好无损...吗... 照片很震撼 bill和德普很能打
“牺牲了这么多生命,谈什么高速发展?”cliché但仍然应景。然而我们不是因为工业污染,而是因“野生”而病得一发不可收拾。
导演不行
柏林电影节第二场首映。感觉正常叙事,节奏稳,但是对于人民在这场灾难里面是如何挣扎的,精神上是如何进行转变的,从绝望转变成希望,没有特别交代。但不得不感染德普的演技,感觉这种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影片用一个极为庸俗的救赎故事来包装一个民族的伤痛是十分自大的。在处理日本的段落时没有任何想象力,俗套地将鞠躬和进屋脱鞋这种日本日常生活组织为笑点,配合上德普插科打诨式的演技,愈显尴尬和轻薄。
是,导演能力hold不住这么深刻的议题。但是我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也够了。
1、20200220.柏林电影节首映前夜媒体场。2、德普大概是年龄、气质、角色驾驭能力最能胜任尤金的现役选手,奈何导演太拖后腿,不是由大师来导这个故事太遗憾了。德普角色加成+故事自身的现实力量太足,才得以保这个作品将将三星半。4、十年前采访过艾琳•史密斯(本人比电影女主漂亮),写过《尤金-史密斯的暗房姑娘》;十年后,第一次眼见采访过的人成为电影中的角色,还是由德普这样的本命出演,想想也是奇遇人生了。艾琳参与了编剧团队,把对尤金的回忆夹带私货般藏进电影的细节里。尤金去世时他们已分开,后来艾琳还结过两次婚,但她始终保留着Smith这个姓,“就是Eugene Smith的Smith”。10年前她说,尤金离世32年,她从未去墓地看过他:“他的墓地很冷,会下雪,也许我该带上花去看看他。“她后来去了吗?
虽然我知道很煽情,很做作,但是还是很感动。前几天有人问我,你还是相信奥特曼,相信光的力量么?是呀,有这样的人们存在,我为什么不相信
好题材拍成了流水片,色调好评,德普好评。
#70th Berlinale#官方展映。大概是柏林节能看到最商业的片子吧。全是套路,不过摄影控制得还不错,很多日本名角。影片讲述《生活》杂志饱受战争创伤和酗酒困扰的摄影记者去日本水俣,排除万难拍出震撼世人的照片的故事。节奏还挺舒服,不过细想一下胡扯的地方也比较多(以如入无人之境地冲进医院档案室翻资料为最)。当然影片最棒的一点是——你看着是日本,其实是在塞尔维亚和黑山拍的(字幕里面各部门工作人员有各种维奇……)!就凭这一点我就服!
德普完全不像个追逐真相的敬业记者啊!从他独居寡言到热血沸腾就用了一个晚上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突然出现的快速闪照和高音量吓死个人,也是夜场了,看得又累又无力,最后全体staff上台,见到了喜欢了很多年的德普叔,也算圆满了。@Berlin FSP
电影很平庸,色彩很抓人。真正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的还是故事背景与一张张新闻摄影照片。“如果人类仍是万兽之王的话,那就让我们推翻这个有毒的世界吧。”先推翻播毒的人吧。
絕對是對人物和歷史嚴重冒犯,為了增強戲劇性,聽起來與電影風格背道而馳的說法,不單無必要放大 Smith 和Life 編輯之間衝突,Smith 在戲中遇上的文化差異幼稚得不像發生在他身上,特別是在拍攝水俁病前他已經多次到日本採訪,設定出這類情節只為了搏觀眾一笑一樣。水俁病的抗爭50年後的今天仍未結束,電影硬生生將他的攝影與抗爭勝利連結成因果關係,更不要說對Smith 的攝影信念作出 典型的藝術家形象表述,風格與主題不合,為了浪漫化事件的手段並不深入當事人心靈又令人作嘔。我絕非是忠於真人真事改篇的原教旨主義者,現實也不只有一種理解方法,Bennett Miller的《Foxcatcher》對真實事件經過重新改造,但從沒有因此曲解、放棄對描述事件與真相複雜性,亦還源了當事人作為人的狀態。就像戲中以黑山扮作日本,風景同樣優美,但細看完全是一場胡鬧。
本片的摄影真极美。那些光与影那些烟雾丁达尔那些黑白影像。这些正在发生的事在被国外的杂志报道引发关注之前,资本家永远可以推脱做不知情状。。捂不住了再说吧……悲哀悲哀悲哀。重金属元素,,重点监测的指标。坂本龙一的钢琴曲和事件纪实照片带来的震撼。
berlinale2 花式炫技,音乐用的过了,剧本有些地方过于无语。本来就有震撼力的东西应该静静的说,不过如果我是片商我会买,够商业,能看到钱。
核废水入海影响可能比这还大,日本完全没预见到事情严重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音乐也很好那就不要加音乐。”这句话是教授说的吧。
全程都在想,这个配乐你是花了什么大价钱从头到尾每一秒都要用,一看是教授啊你用吧okkkk。德普只要脸不抽搐,就是一个得体的中老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才能好。全场最佳加濑亮。照片那么好,电影多平庸。2.5
柏林今日最佳! 十五年前学环境卫生课程准备考试时只知道要把水俣病的概念背下来,而进入在柏林仍然被这段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感动到泪流满面,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呀!#70届柏林第一天第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