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有个特点,演员大多是日本绳文人相貌,寺岛进,大杉涟,年轻BOSS失岛健一,露面不多的老BOSS小池幸二,杀手南方英二,近似混血儿长相的居多,这部剧算是绳文人相貌最为集中的一部日本影片 。
是因为剧本设定在冲绳? 还是北野武刻意宣扬日人具有混血血统 ???
日本上流社会对西方,对白人的迷恋,不再赘述,1993年正是北野武大展宏图的时期,晋升上流的北野武,是否急于表达这种独特的视角,值得玩味
幕后制作 这部电影以冲绳为背景,表现的是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血腥争斗。片中的人物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无为,这正是故事的精髓所在。并因影片的内容是黑道之事,无为的感觉就越发强烈。比如村川和片桐在美酒佳肴前不吃不喝只是木然地盯着窗外的镜头,比如上地及其手下表情麻木地跳着琉球舞的镜头。给人的感觉不是乏味,而是更为强烈的震撼,透露出一种无形的冲击力和诱惑力。
幕后花絮 这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北野武反映出他的人物命运企图自杀。
“如果有绝望存在,它是对什么绝望,它就证明着什么。” ——保罗·利科 《花火》是令人惊讶着绝望的。它的光艳,它黑到瞎盲的幽默,它带着血温的嘲讽,一直是我衡量北野武其他作品的标尺。它的高度使我觉得《玩偶》之后的北野武已趋于自毁自弃,到看完《导演万岁》,我曾一度放弃对北野武再度回归的想望。这对曾把文化形态看得很重要的我来说很好理解,后现代嘛,戏仿嘛,深度消解嘛,作为一个把实验当作生命的导演来说,前进就意味着拆毁,同时,重复当然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在看这最后一部《奏鸣曲》前,我已原谅并忍耐了近期北野武的破碎和调皮,原谅了他削尖脑袋往威尼斯电影节钻的厚颜,并在我的大师牌位中把北野武头上那顶冠冕摘下,换上一顶滑稽且忧伤的小丑帽。 但《奏鸣曲》又令我绝望着惊讶了。我把它和《花火》并看是因为我觉得《花火》中的所有元素,在《奏鸣曲》中都已或多或少的显现。我这样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为《花火》的高度找到了踏板,二是这两部电影的串联给出了重新理解近期北野武的契机:黑色幽默。 我想先说说北野武的温情和忧伤,我指的是他最爱用的“焰火”这个物件所隐喻的那些东西。北野武的忧伤一开始就带着厌世的意味,他从不停止冥想并调戏死亡。在他那儿,世界的中心是个黑色漩涡,暴力是闪烁其中的雷电,他的温情则是开在漩涡边的蓝花。毫无疑问,这些花的存在除了证明漩涡的强噬,无法吸收别的养料。当然,这会给观众留下一点光艳消散后的怅惘,而这正是北野武嘲笑“世界”这个黑色漩涡的一部分。《花火》中的警察和妻子旅行(同时是逃亡)中的那些温情且滑稽的细节,以及它所暗示的卑微的反抗和冷嘲,其实早在《奏鸣曲》中已显现:老大和手下们在海边拿魔术弹做枪使打焰火仗,和《花火》中警察被不燃的焰火喷倒,都是在焰火和枪的隐喻转换中,释放着北野武早已觉察到,并预支给观众的冷冽。他的绝望使他在《奏鸣曲》中以黑社会老大这个替身没有玩够死亡——也就是说,死亡的冷酷中那妖冶的一面还没有尽现——所以在《花火》中,他干脆化身制度和法规的代言人“警察”,大声喊出毁灭。北野武的意思是,连制度本身都放弃了制度,这个世界早已在毁灭中跳起了旋转之舞。《花火》中的死亡,无限诱人,无限魅惑。 然后,从峰顶潜入海底。也许是《花火》筑起的绝望之垒让北野武感到窒息,迫使他寻找出口并自救,也许是他为实现一直以来对归隐的渴望(《奏鸣曲》的开头,他借一个去做招待的手下说出归隐之想,这个手下后来在《Kids Return》中以招待的面目出现),总之,九九年,仿佛是对自己的旧电影世纪的总结和诀别,《菊次郎的夏天》做为一剂恰到好处的疗伤药出现了。就像刚活过死亡的人会展露最天真的笑,《菊次郎》展示给我们的也无非是情感回归本源时的纯澈和轻盈。但是,一直像个钟摆一样不停晃荡的北野武从来不会信任在纯真中有他最适合居住的心房,他的根早在《宁静的海》时就已被浸黑了。记得那个冲浪少年再没有从海中归来吗?就算在我们来看,少年已拥有了摆脱孤独的一切手段。所以,当钟摆摆出了死亡又摆回纯真,它下一次的摆动如果不能超越死亡,则一定要消解它,以使我们一时不适应它突然暴露在阳光下,使我们看不清它实际上已越摆越低,越无力。《双面北野武》和《导演万岁》,就是这种对无力感的自嘲。简单的说,一个因温情而绝望的人要怎样洗掉身上的黑暗?死亡,当然可以。舍此,只有以嘲笑来消解黑暗和自我。二选一,做为个人的北野武不会选择前者,做为观众的我们则一起和他选择后者。而我所看重的是做为消解的幽默,到底黑不黑?或者你只是仗着观众有一双黑眼睛(观众的眼睛通常是有色的)就把一切看黑?这个答案我没有在《双面》和《万岁》中找到,不管是《双面》的身份焦虑,还是《万岁》近乎恶搞的戏仿。我可以去问北野武吗?我想他除了那标志性的一脸谗笑,给不出别的。我知道这笑也就是他和他的电影的一切。 北野武如此钟爱把死亡交给大海,从一去不返的冲浪少年,到《花火》和《奏鸣曲》中的两起海边自杀,大海做为无限深渺的坟地或天堂的倒影其实从来不是北野武想望的归宿。他只是一只海面上晃荡的钟摆,徒劳的计算着在无望中虚耗掉的时日。“海面上的钟摆”,这是我见过的对北野武电影最漂亮且精确的隐喻。钟摆的使命就是摆动,它从来不会停在最美的高度。这一点,我们应该宽容。 9.23
他在面无表情的狂笑 利益驱使人性,纵情于冰冷下的窒息。 荒诞泯灭生死,无惧于沼泽下的深渊。 童真拥抱浪漫,交织于月色下的沙滩。 温情止步肆意,浸润于胸怀下的回望。 面子上—— 从头开心到结尾。 生的不开心,死的不痛苦。 两个大哥都不想干了。 没想到死亡是最终的解脱。 生死观长在了奇怪的点上。 里子上—— 如同一种无法具象表达的心境。 看似是凝视深渊的困兽。 殊不知自己就是深渊。 生命消逝只不过是身体多一个洞。 僵硬的尸体淹没在夜色里。 只有云轻轻挽留,赋予淡淡温柔。 如果生死置之度外。 舞伎是欢乐的伏笔,哪怕头顶的装饰红得似血。 相扑游戏是开心的节奏,一颗哑雷是奏鸣间歇的休止符。 流淌在血液里的不是喜悦,是点化生命乐谱的音节。 沙滩上的飞盘没有人接但陷阱总有人会踩。 枪林弹雨间的烟火在狂笑,少女的眼神荒谬又温柔。 没有人害怕,害怕的人就会希望快死。 看完本片的我,就是那颗休止符,片刻之后待狂欢。
北野武的集大成之作,《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纯情,《花火》中的宿命,《菊次郎的夏天》中的童趣,《坏孩子的天空》中的冷酷。读懂了《奏鸣曲》,其实也就读懂了北野武。 北野武在《奏鸣曲》的镜头下彻底点出了黑帮的虚无本质,无尽的仇杀再仇杀,报复再报复只是一个徒劳无功的死循环,而这个死循环往往会内耗掉你的一生。朋友不可信,爱人不可留,就连海滩游戏剩下的一点点纯情童趣都被残忍的抹杀掉。没有尽头的追逐与逃避,到了最后也只能怆然地给自己一枪来解脱这个悲悯的循环,用自己的死来给所在意的人博取一个摆脱永堕轮回的机会。 影片最后二十分钟的处理精彩至极,在我有限的枪战片的阅片经历中还未有出其右者,也再次印证相比宫崎骏,北野武才是打开久石让的正确方式。音乐随着跳切的蒙太奇不断加快节奏,到了北野武自杀时候戛然而止。短暂的沉默后,镜头切到木屋前缦立远视的女子,翘首以盼的她尚且不知心爱的人已经用生命为她完成了一场救赎。而此时音乐再度爆发,不断回环的一小段奏鸣曲直接把影片浓厚的宿命感推至高潮。 海风轻拂,烟火不断升起,逐渐冷却,那些只存留于人们记忆里的黑帮故事,也如这烟火般短暂灿烂过后便消逝于无垠黑暗中。面对生存的永恒宿命,又有多少人拥有打破这奏鸣曲的悲怆勇气?
花火的冷酷+菊次郎的纯真,虽然没有大肆渲染,但很明显这是部讲兄弟情谊的电影,最后那一枪除了北野武个人偏执的自杀情结之外,剧情来分析大概就是不愿在兄弟全部丧生的情况下一个人苟活吧。寺岛进和北野武的合作竟多达11次!真是御用黄金配角啊~
最爱北野武,死亡迷恋
比起座头市,花火,这部更北野武,是其浪漫天真与暴力结合很出色的一部。一样是黑帮,海滩的孩子气,天真,可以在结尾肆无忌惮的被抹杀,留下悲怆。北野武冷峻利落的火拼风格初现,但还未到极致。这部片子也散发着他做导演的稚气。最后的自尽也在大佬里有更详尽的表达。久石让的配乐依然出色。
8.6分,感觉北野武早期电影剧情是放在其次,最厉害的是意境。杀戮与童真,黑帮们在明媚的沙滩上像儿童一样嬉戏,转眼之间便惨死,死时脸上写满了茫然与麻木。这电影给人一种在生与死之间的感觉。
对死亡的淡漠甚至超然是一贯的,以至于还要安排这样的结局才好收场似的。还是更喜欢几个人在无所事事时事事欢畅的时光,冷面笑匠安排了那么多冷不起来的放飞桥段,简直可爱得无以复加。好爱这个夏天。@北野武导演回顾展,看完出来,下雪了。
温情童趣与酷烈暴力的并置,确乎是独属于北野武的黑帮气格,契同于花与火。1.猝起的杀戮,站定的一枪一枪射击,毫不躲避的淡然赴死,不发一词,没有挣扎,恍若渗入血脉中的日常惯习,又似机械地迎接自己的宿命。2.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短暂玩乐时光:头顶罐子打靶&俄罗斯轮盘赌式虚惊,(沙滩真人模拟)纸相扑,雨中洗澡,沙地陷阱,手持烟花对战,扔飞盘。3.密闭电梯中的张力铺陈极佳,枪战戏冷峻而惊心。4.夜间饭店的屠戮段落拍得同样平静克制:以远景镜头窗户中透出的焰光为主,偶尔插入黑暗忽闪的室内射击镜头。5.结尾彩蛋的沙滩船坞废墟,物是人非。PS:北野武的蓝色,无论深浅,皆得我心。(9.0/10)
采用了奏鸣曲结构的这部北野武早期作品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疲倦气息,暴力、枪战和杀戮在这里都呈现出诡异的日常化和程式化特点。从一开始就看透一切的男主角于是早早预知了命运轨迹,儿戏的玩闹随之变成了真实的演练。尽管高潮段的间离感很是有效,但片子里的宿命气息却不是每个人的菜,比如我就不喜。
北野武对蓝色的偏爱可不是一点点,蓝色大海、蓝色汽车、甚至穿着蓝色碎花裙的女人,正如他自己所说,蓝色最能表现人求生的艰难。烟花戏很童趣,反而更凸显本片顺接电梯戏的惨烈,这段戏可以说是精髓,剪切和机位极为讲究,非常过瘾。总感觉面瘫前的北野武很容易陷入一种喃喃自语的状态,冷眼旁观一切。
#北野武影展2019#影展最后一场,也可能是北野武黑帮风影片里最心水的一部(超过了《花火》),夜半走出影院时天上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脑海里浮现起电影里的一幕幕画面。问过别人最喜欢北野武哪一部作品,她回答就是这部《奏鸣曲》。北野武的电影如同梅子酒,刚品无甚感觉,品后才觉后劲十足,以至于看完本片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并不仅仅因为片尾猝不及防的自杀镜头,冲绳浪漫的海滨,黑道的打打杀杀,纯真如孩童一般的北野大叔及其死党,残酷与美好交织,还有那些无可归依的浪迹人生。他或许是悲观中透着乐观的吧?或者是假装乐观的悲观吧?无所谓了,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没有道理可讲,那就什么也不讲好了。
人之困境,宛如片首蓝鱼,虽向往自由,但遭遇血色桎梏。无论是被鱼肉或执刀俎,都为暴力法则所限,无从畅游而窒息僵木。纯真与爱情,不过是避世的鸦片,无法从本质解决问题。或许,唯有步向死亡,才能摆脱令人厌倦的重复,开启崭新的大门?【9↑】
应该为北野武专门设立一种类型,叫做“黑帮童趣片”(老大,能不这么幼稚吗?)。北野武电影中的演员更像是布列松笔下的“模特”,不同一般西方黑帮片里的絮叨甚至布列松电影里的台词之密,不同于一般犯罪片里的愤怒大叫等各种情绪的外放,北野武电影里对白稀少,人物的情绪也始终隐而不露,他们隐藏自己的情绪,如同机械模特,甚至会有反差美学的出现,如在好友死后在海边继续欢快地玩飞盘,那股情绪始终隐藏,如同紧绷在丝绢上的水滴,直到结尾一声枪响,终于预演了之前的自杀式轮盘赌,那股情绪也才随枪响血溅而最终喷薄了出来。莱辛评论拉奥孔的所谓“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引而不发的弓才是最具威慑力和悬念性的,引而不发的情绪也是。
看完我先生居然问我,这和一般的黑帮片英雄片,和张彻楚原吴宇森有何区别?我说这不是英雄片啊,那些片子是关于belief,这个片子是关于disbelief,那些片子是颂扬生命的,这个片子是颂扬死亡的。你不懂吗,人活着一天就要继续忍受社会人的压力焦虑一天,就不能成为沙滩上的孩童;活着一天,就得对他人有用一天,但誰想有用,你不懂这种痛苦吗?他说他不懂。有人真的,心里没有一丝黑暗和毁灭的欲望,他们真是...无(幸)聊(运)啊
北野武万年不变的表情是一条执拗的线索,无论在温情的菊次郎励志的坏孩子暴力美的花火还是在艺术家的阿多里斯或者这部奏鸣曲里,这条线索总是散发着一种只能称为北野武味道的气息,所有的微妙、动人、温柔和力量感都来自这里。
北野武才是最纯情的导演
海、沙滩、枪、烟花、血、仇杀,北野武的主题来来去去都是这些。好多单场拍得真好。又纯情又稚嫩,老大,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孩子气。
93年奏鸣曲戛纳展映。有人说服阿兰德龙去看,因北野武曾表示自己是独行杀手粉。德龙看了,很是吃惊。“什么?这不是一个演员,他只有三个面部表情,台词也少的可怜。”在坐业内均持相似观点。唯有出版商让皮埃尔迪翁耐为之着迷……此挂之趣:德龙在独行的表演即被评价为极简主义。他怎么会嫌弃无表情?
整部片最令人感触的地方仍旧是对兄弟情谊部分的描写,当中也展现了黑社会的另一面,竟还有些可爱,包括下雨洗澡的几段都太好玩了,电梯枪战一幕比杜琪峰处理的还狠,凛冽而迅猛。混了20多年黑社会的北野武,不碰女人这一点倒是始终未变啊。音乐也加分。
不愧是我大哥拍的电影,只有北野武才可以把残酷、浪漫、童真、美好、忧伤如此完美地杂糅在一起,其实这部电影里已经兼而有之后《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以及《花火》的影子了。我发现我是如此迷恋北野武的这些固定镜头,安静如画,戏谑中带着残酷,美好中透着浪漫,他非常擅长使用各种表现主义手法,不去直接展现想要描述的对象,而是从各种侧面去勾勒,再配上久石让灵动的音乐,简直让我如痴如醉!不得不提一下沙滩上那段短暂的世外桃源时光,纸相扑、沙地陷阱、拿烟花玩真人CS、扔飞盘、雨中洗澡,实在是让人羡慕的温情童趣,然而也正是这些美好更能衬托出角色的淡然赴死的决绝。如果可以选择一个导演穿越到其中的电影世界中,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北野武,除了他的美学,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同样让我沉迷甚至上瘾!
整部片子平静的无聊,北野武的表演可以说是无表演,表情木讷甚至有些走神。讲的还是道义上的事,大佬们为了利益不惜牺牲亲戚和部下,北野武成了仁义道最后的卫士,近乎无聊的片子。
也曾在夏日的暴雨中倒满身洗发水,在年前的煤堆中对射烟花,在凌晨四点的沙滩上裸奔等待潮起潮落。只不过那时候我们只是孩子。还没有接触到女人的肉体与诱惑,成人的暴力与灰暗,如果在经过这番洗礼后依然能够无邪,怕真是超脱到笑着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