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说电影是一面镜子,可是在众多镜面当中,要找到对应自己的那面镜子并不容易。当你真的找到了,在那一瞬间,长期的精神防御会突然卸下,整个人像是被拯救了一样。
2.因为在戏里看到了自己父母及三姐的影子,所以很快就猜到为什么她这样对女儿,事情必然出现在婚姻关系上。遗留的怨气是病态的。
3.乞爱者是谁?是原田美枝子饰演的女儿,看到后面突然想到,乞爱者也同样是作为施暴者的妈妈。
4.提到原田美枝子,她的演技真是好。在游泳池看着旁边的中学生为比赛选手大喊加油,自己也想为女儿这样做却紧张得不知所措的那一幕细节表演就是佐证之一。
5.台湾那段饭桌戏也拍得好,时代的宿命感扑面而来。围坐一起,老人是只能回首,面对的是愧疚,妈妈面对的是命运的如果,如果他们当时守约把自己带回台湾,人生又会如何?年轻女儿则是旁观者。三代人都被写进去了,剧本不再局限于家庭表达。又像在影片最后,两母女找到在理发店的奶奶的那一幕所表达的那样:当你只站在那一瞬间,你是看不清楚面前这个人的经历的。 时代匆匆就被略过,没人能想到眼前的平常人都经历过什么。整部电影的视觉就是这样真实。女儿眼中的妈妈,妈妈眼中的她的妈妈,弟弟眼中的姐姐,(原田美枝子的)妈妈眼中的丈夫,丈夫眼中的家乡,多年后家乡人眼中的这位越洋士兵...我们在众人的眼角里看着世界的变化,提起来已经是沧海桑田,万语千言又只剩沉默。
6.想起来,剧本写了那么角色,描写了那么多关系,还能有条不紊真是不容易。像是母亲、女儿、女儿的女儿、父亲、继父,弟弟...众多角色,全都恰到其位。这些群像的成功建立很好地提升了整部电影的冲击力,他们使电影的整体得以扩充,生活及时代的相貌也由此更加清晰。而且这些群像塑造都点到即止,没有颠倒和打乱原本的叙事主次。再者,虽然点到即止,却在有限的空间里把他们的真实心境及所在背景给完整地描述出来了,这点很难。
7.以弟弟为例,明明只有简单的戏份,整个人物的生命过程却被呈现得那么充沛。出场时,他是被关押的犯人,编剧没有讲述原因,但是我们往后看他小时候的片段,其实想想日后的犯罪是理所当然的命运。他在这样破碎且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相较于姐姐, 一直是受眷顾的那个。然而面对这种“幸运”,他自觉理亏,成长过程也无法倾诉。面对姐姐被妈妈的虐待,起初很小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什么,后来是沉默,感觉到压抑和苦痛,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爆发而自责,一直想离家而无法办到。在成年后,某一次他终于抱住妈妈,让姐姐顺利逃走了。这样细究,再往后在外的叛逆,在外的暴力的诱因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这些感情积压吧。
8.剧本真的很重要。剧情怎么发展是一回事,怎么去描述和推动这些发展又是一回事,什么话该由谁说,什么话不该说出口,都表现着那人的心境,都代表着那人的选择,不能作假。比如在寻到父亲骨灰的时候,于寺庙离去时的那句台词就只能由女儿来说,虽然结果都是导向妈妈和女儿去找那个恶毒的女人,虽然妈妈也很想带着骨灰去再一次面对她,但这个决定一定得由她现在的女儿去推动,因为女儿是旁观的角色,所以才能轻易把这些讲出口,正正因为她只是知道却不能感同身受妈妈过去的经历,所以她才能突然就讲出来了,才能推动妈妈承认这一点:其实妈妈你一开始找骨灰的这段旅程,就是为了再一次找到自己的妈妈吧。
7.不足:为何父亲要离去,要带女儿走,不带妻子,把她抛弃的原因是什么?明明一直是温柔的好丈夫形象的。中间省略的是什么?婚姻发生的变化是什么?这种变化如何发生?过程如何?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患病了吗?这些应该加入足够的描述。起码再多写个两场戏,而不只是开头的呈现。
8.休戚与共是一个不公平的词。向来都是快乐比较少,难过比较多。最后要去和解,要去正视而能正视其实是一个理想结果,然而我知道在现实里是很难很难发生的。能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可这是电影,我接受这一点。所以在影片结尾,当她和女儿来到台湾的稻田间,回想起父亲的心愿,终于把过去放下的那一刻,我也一并跟着笑了。在那一刻,我也可以不再想到自己的家庭。我和自己说,现在我也真的放下过了,哪怕仅仅只在这么一刻。我感谢电影。
9.来唱首歌吧,既然是快乐的话。
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愉快悲哀在身边转又转/风中赏雪/雾里赏花快乐回旋/毋庸计较/快欣赏身边美丽每一天/还愿确信美景良辰在脚边/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发现/让疾风吹呀吹/尽管给我俩考验/小雨点/放心洒/早就决心向着前
看了很多短评,都是还在说女儿即便被虐待也改变不了对恶母的爱。爱这个词再一次被拿来当掩盖羞耻的幌子了。爱是珍贵的情感,是一个人格健全内心圆满的人才能自然给出的圣洁愉悦的情感,也只有你能在一个人面前不再乞求时才可以自然地得到。这对母女之间根本没有爱,不要再虚晃一词了。这个女孩对母亲放不下的情结是“不甘”,还有没说出的恨,是无法证明自己被爱所以难以继续存在下去的不甘。被不值得存在的虚无和羞耻感折磨是很痛苦的,也会让人无休无止的从心理暗示自己,毕竟是母子啊,再怎么样也会是有爱的吧。但最终发现只有面对这个现实,自己就是没有被她爱过,也不需要再爱她,才能以自己残缺但独立的面目活下去,再慢慢自己爱自己去修复。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不具备爱的能力,谈爱只是嗔痴恨业力的纠缠,彼此孽债了账,就什么也不剩了。从未真实的有过爱的行动爱的感受,只有伤害折磨怨恨和绝望,哪有什么爱的存在呢?自欺欺人而已。影片的最后女儿背过脸去,再不回头,无言离开,有人说是选择原谅和包容,怎么可能呢?这种态度不是原谅恶母,而是放过自己,不再不甘。因为和那个叫母亲的人之间,已经终结,不再有任何羁绊了啊。从此她将不再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中,缘分已尽,还谈什么原谅不原谅呢?
很多人放不下的原因就是:不想承认不被爱的羞耻感。总想着万一还有机会呢,那么自己就不是可怜的人了。我再努努力,求她,说不定她就会给我个拥抱,就可以证明我和别的孩子一样了。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越缺爱越容易被小恩小惠和形式套路,越卑微越喜欢show爱的原因。还有就是不停地追问,你到底爱不爱我,完全无法淡定自持,因为内里是空心的,根本压不住阵,没有存在感,但越是这样越让人轻贱,就比如这个母亲和男人之间的关系。恰是这种不甘心和幻想让她们一再受害,不能从自我贬低中止损。治伤先要挖掉腐肉这是正理,但是太疼了,也许不挖,慢慢任由其烂掉麻痹自己不那么疼更好过些。现实中这种在男人那里欲求不满被践踏冷淡嫌弃对待,却转而把身心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的人有啊,真的都是很病态的负能量存在,形容焦枯,灵魂破碎,歇斯底里,惹人厌恶。当然,男性在制造情感业力方面的恶更是首犯,也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那是一个更纵深,需要足够清醒智慧和人性尊严支撑才能面对的议题,只是不能够自我认知自我约束最终升华人性的男性太多,能够尝试理解自我成长并扬长避短的应对的女性太少。最后,原田美枝子少年天才,演技浑然天成,并且自带一种易碎敏感的气质,太合适了。
【其实,因为“穷”】日本当年黑市地摊的黄金时代终结,是造成本剧情感纠缠的本因 https://www.douban.com/note/794403553/
虐待小孩子的地方看得真是咬牙切齿,不能理解这种人要孩子做什么…表演是看点,女性情感的刻画非常细腻。贵贵一如既往的苏破天际,简直是中国人专业户啊
我用九分真换你一份心
最喜欢女儿骑车载着女主,女主把头抵在女儿背上问她:“我是个好妈妈吗?”还有女主最后从妈妈的理发店走出来,发现妈妈从店里出来,停下了脚步,不过只停了几秒没回头就继续往前走……这段戏的处理真是挺不错。到最后没有相认啊,但大概真正放下了~
最后剪发一场戏处理的太好了,还好没有以哭天抢地的方式来释怀,真正的以痛吻我报之以歌,两代人都是一辈子都在乞爱,但我确没有忘记爱的能力,女儿最后那句可爱真的暖酥了。回台寻根的一段更是把场外因素道全,这个小岛不也是永远都在乞爱么
即使从小备受虐待也改变不了女儿对母亲的爱,亲情就是这么不可理喻,听到女儿最后在理发店的那段自白忍不住泪目。原田美枝子一人分饰两角真是完全看不出来,不仅是演技问题,长相都找不出相似点,好奇最后理发店那段戏怎么拍的。这片女演员从小孩到大人,一水儿的都是美女,野波麻帆的泳装真惹人注目。
残忍的母亲,善良的女儿,上帝给的荒谬组合,隐忍绵长的悲伤故事。幸好有女儿的角色从头温暖到尾,要不然很难坚持看完这个电影。小时候得不到母爱,一生都是乞爱者。惨惨寒门风雨夜,彼时有母不如无。就差一句道别,让她介怀了半生,和“死去”的母亲道别,也和乞爱的自己道别。
台湾部分看得比较囧特别是那些完全听不懂的国语(包括台语)。就算知道原田美枝子一人饰两角我也真认不出来,主要亮点是在一众女角吧,包括几个童年少年的演员也很不错,年轻的野波麻帆到是太年轻了没啥感觉。母亲对男人女儿对母亲,一辈子都在乞求的爱
她就像所有孩子一样,无论自己受到多大伤害,都不希望谁受到惩罚,只希望自己得到善待,然而就像在这场母女孽缘之中乞爱一样,两样都成奢望。结尾处从母亲撩开她的刘海触到疤痕开始我就一直在哭,母亲带着五味杂陈盯着她的背影,而她始终不曾回头;心照不宣的两不相认,真是绝妙的处理。
电影获得好评还是原田美枝子的表演占了一半,剧情什么的老套,野波麻帆青春幻彩,可惜获得一个新人后流入平凡,导演更是一般。
如此现实向的影片,就如用利刃划过早已是血淋淋的伤口一样痛彻心扉。很明显母女二人之间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两人早已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乞爱者”看似是不断追寻乃至远赴台湾的女儿,实则也是早已“死去”的母亲。影片通过一对母女的爱恨纠葛实则也是在隐喻台湾与日本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关系。原田美枝子一人分饰差异如此巨大的两角也能如此驾轻就熟,让人着实佩服。
结尾是败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有误,我看到版本是,父亲因为生病离开母亲。这解释不通。听说另一个版本是母亲打照惠,父亲才抛弃母亲。回忆部分真的疼,照惠期待从母亲那里得到肯定和温暖,换来的却是突如其来的毒打,伸出去的手被烟头烫伤,她还是选择信任,以为自己做得足够好、让母亲满意,就能得到爱。镜子前的梳头,殴打后的肯定,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信任的重建有多难,难过让一个孩子相信她的母亲不可能爱她。请不要说那是爱。
她妈妈从来没有被男人真正爱过,直到遇上她爸爸,而这从天上来的爱,她最怕的就是失去。漂亮的女儿无疑对妈妈来说,是来抢夺爸爸的爱的。这就是她那样虐待女儿的心理根源?!
成长与寻父(骨灰)两条线索平行展开,但最终她还是要“遇见”母亲。童年的阴霾毕竟难除,但多年后面对苍老的母亲,还是会道一句“要健康地活着啊”。母亲虽恶,但有他的“抛弃”在先。电影有些拖沓,小演员演技不错。
8 脸盲表示电影看到2/3才发现女主一人饰两角;表面是亲人间的羁绊 深入则为日本与台湾的历史羁绊;战后社会混乱到五六十年代经济好转 即便如此个人依旧必须靠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小津说过孩子出生就结下了悲剧的亲子情结 东方人想要挣脱这份沉重的羁绊恐怕是一辈子的事业吧
双线并进,一方面在寻找父亲中溯源寻因,一方面在回忆中与母亲和解。只是很奇怪,如果母女关系是在影射台湾与日本的关系,那么由日本拍出来,岂不是太吊诡了?
这部故事片里居然看到了迄今为止最逼真的一人两角同镜。不过的确是的,许多时候,想再见只是为了想要道别、放下。(注意片末的农田劳作镜头,这部片子和90年代的许多癌症、故人、邻国主题片一样,都是90年代“自我寻找”潮流的一部分
难忘的,类属于最好梯队位置的剧作电影。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不止是乞爱,更多的还有二战后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拉片 with Tracy)
有些人因为缺爱而变得残忍,有些人因缺爱而更多地付出
1.虐待女童的段落过于真实疼痛,触目惊心。哪怕直到最后,我依旧对母亲虐待女儿的缘由无法理解和释怀;2.女儿乞求母亲的爱,而母亲是否也在乞求他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