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工作与时日

HD中字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日语年份:2020

 剧照

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1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2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3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4工作与时日 剧照 NO.5

 长篇影评

 1 ) 八小时生死之间

这不是一篇影评。甚至除了片段,几乎与影片无关。


从什么时候决定把这八小时坐完的呢?坐在座位上的头一个小时,已经开始走神。母亲在上次见时问我,“是电影真的好看?还是除了看电影没有更感兴趣的事了?”我愣住,然后赌气似地回,“没有更感兴趣的事了。”她开始一下一下地叹气。半夜突然意识到,这不过是一个trick question,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她却说了很多——在她看来这件事多么无意义——把主语换成“工作”?“学习”?她断然问不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想象她要是知道看花八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该是如何反应,差点笑出声。480分钟,整整八个小时——换成“工作”,不用换,我每天都保证八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等待老板的召唤。甚至连导演安排的intermission都和上班的schedule如出一辙,一个小时,让你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幻想。可她却不质疑我们的人生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八小时中,是如何行至尾声?在那个尾声面前,坐在电影院八小时和坐在电脑前八小时,后者真的更有意义?顿时联想到了导演坚持这部影片在tiff 2020不参与digital screening,这480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必须要你来到这里。你当然可以迟到早退,和工作一样,但它就要在这里,放完这480分钟。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在这里上完我这周的第六天“班”。睡着也可以,反正我也常常在上班时间小憩。

可一秒钟都没有睡着。


上一次和B通电话的时候,他提到有些朋友只能算proximity friends,环境一变,就很难保持了。和他提这个概念的是J,好久没和她联系了,这个概念好久之前她就和我讲过。当时我的反应是,“我真的有proximity friends吗?”现在想来,也太武断了,环境又不一定是物理的,可以是感情、经历、人生阶段。脑子里出现的是一杯海水。水倒掉,大概会有些沉淀留下。沉淀滞涩,但一旦涌入新泉,便又流动起来。我不觉得自己有任何proximity friends,应该翻译成,我把proximity的部分,视为扑出来的水,自然是时移势易,说没就没了。但要是彼时情感足够强烈,时间足够持久,大抵能沉淀点什么的,水一来便通畅了。哪怕我和J有过那么密集的过往,现在不也是淡?可好像总不太担心,是相信我们之间一定沉淀过吧。

但真能这么笃定?毕竟我如此相信过的人可不止她一个。这难道就是友情与爱情的分别?平和所以好维系,激烈所以难长久?我不买帐。

一个最便捷的解释似乎是,没有分别。真正的分别不在友情与爱情之间(有没有性吸引),在两个人和合二为一之间。我给DP的形容是,和再好的朋友,再愉快的约会对象,你们是两个空间接上端口,在这个时限里,你们可以无比真诚、无比畅快、无比深刻地交流,但只在这个时限里。端口分开,还是两个空间。合二为一合的是空间,你们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活动,也没有时限了,永远是同一个空间。(为什么是二而不是三甚至更多,我不知道,这大概不是一个原则问题,只是一个实操问题)

合二为一,重点在一。不懂得什么是一个人,绝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合二为一。既然他承认所谓女友,其实是爱人和好朋友两个角色,那是何其明显他不懂一个人。我完全没看出,倒也不能算懂。

第二个重点是,合二为一是一种决心/决定/决断,而非天命。自然,不懂的人,做不出这个决断。

我顿时无比歉疚,是我毁了我们的友谊。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我们友谊的事实,我却强行把它拖拽到合二为一的疆界。于是一重崩溃:合二为一的决心怎可能半年内灰飞烟灭?紧接着第二重崩溃:真相只有一个,我把上头误会成了合二为一,I mistook intensity for depth. 无论如何崩溃如何痛苦,确实是我彻彻底底的误会造成的。正因如此崩溃如此痛苦,我亲手毁掉这份友谊,包括其中没有消失的爱一并毁掉。

就在我以为友情爱情都想得不能更透的时候,当头棒喝。所谓懂得合二为一,我如何能看出?正是我看不出,才招此灾祸。加上男性大部分不懂一个人如何涵义,希望直降至零。确实想透了,也完全没必要想了。

不如转而想这一年耽误的志业吧。事实是,耽误的不是志业,仅仅是寻找志业。

当我对着流变学/光学显微/表面工程的题目,一边惊叹模型之美,一边明白第二天只能考50%的时候,不正和我在电影院看着阿巴斯流泪于影像的诗意,同时意识到自己没有任何创作天赋和冲动,如出一辙?说自己只懂得欣赏,不懂得创造/创作,看来只是美化——懂到深刻,怎会做不出?不过是略知皮毛,就已经惊艳。这样一来,好像这两年的规划,不是为了寻找志业,而是为了向自己确认,我确实没有什么必须全职投入的,一旦投入,便意识到自己的不可能,开始用其它志业候选们当精神鸦片。

如果我确实没有任何创造/创作的可能,那自然就该选综合以下几条得分最高的作为职业:时间灵活且自由,单位酬劳高,上升空间可持续。如此才能用业余时间投入志业候选,职业与志业,一项志业与另一项志业,平衡才可持续。接着惊奇地发现,现在的工作,几乎是这三条综合得分最高的职业了。而我时时担心的,时间自由会随着升职减损,便成为了离职的好理由——一旦它不再综合得分最高我就自然离开,因为这是职业而不是志业;而我的志业候选们则通过这三条保证时间和经济相对无忧。

目标瞬间清晰明白:上班的八小时内,尽量高效以确保不加班,以及不比同级学习得慢;下班八小时的任务,向自己确认没有一项必须全职投入的志业,以及找到志业候选们;剩下八小时,好好睡觉。


思绪行至此处,八小时接近尾声,银幕上是生死之间的故事。而我接下来的每一个八小时,亦是生死之间。


许多人说疫情让生活暂停了。我是一个顶自足的人,又没回国,完全没感受到。然而DP让我评价过去这一年的时候,我说没法评价,因为它不属于我的人生,像是一个中场。从前不论忙与闲,好与坏,都是我想办法过我的人生。原来这才是我的疫情之年——灾后重建。

哪怕重建终于打好地基,这一年里经历的人生最痛苦的一天,身体还是没忘记。几周前听讲乌克兰的播客时,突然想到那一天就是乌克兰刚刚开战时,突然痛得痉挛,倒在床上,脑电波和那一天重新连上了一瞬。以前总害怕把自己的痛苦和这些天灾人祸相提并论,觉得不敬。这一年常常极度渴望和全世界失联,常常看见自己除了一地的瓦砾什么都不是。一切的一切停摆。其他人是被迫,我似乎也不能不算是被迫。这是我的瘟疫之年,战争之年。如有不敬,我也不惧了。

 2 ) 香鱼没了

你小时候钓过鱼吗?

啊?

你小时候钓过鱼吗?

这个嘛,这里没有别的事可做,要么去山上,要么去河边,如你所见,只有这些娱乐了,或者打棒球。

今天,沿着那条路走,我在附近烤了香鱼。

嗯?

在河边的一家叫「余地」的餐厅。

余波?

啊,可能是余波,余波!

余波,不是吗?河上那家?

对。

明白了,昨天去的?

今天去的,我们所有人都去了。

去吃午餐?

对。

了解。

我以为你可以在这附近钓到香鱼。

是的,这儿有很多钓香鱼的好位置。

有?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香鱼产地。这条河也很有名,它叫做上林川。

因为香鱼?

是的,没错,全国闻名。虽然因为环境污染,已经没有香鱼了。

啊。

我们过去经常抓香鱼的。

如果我向上游走,会有吗?

我该怎么说呢?破坏生态系统。香鱼是吃海藻的,你知道吧?粘在石头上那个,香鱼吃那个,所以如果海藻不能生存,不管你多少放多少香鱼鱼苗到河里,它们也没有食物吃,晓得不?他们去了上游,因为那儿还有能吃的东西,但现在没有了。

没啦?

有吗?嗯,没有了吧?

没了?

一条也没了。因此,以前村子里有一个人抓了很多香鱼,把它们卖给好一点的餐馆,他也说再也不干了,没有必要去尝试。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生物。

后来超市收银员说,他们在德岛州被捕了。

是的。

对白来源://www.kexiaoguo.com/dianying6622/12/ 接着看这部超长的电影,今天看了 Part II 没看完的部分,以及 Part III 的一部分。(观影史 220105)

 3 ) 随遇吧,那些秋云

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片已20天有余,换言之看了一部“跨年片”,原本便想以它作为跨年选片的(无论是作为2021结尾、还是作为2022开头),只是工作生活上的原因迟迟没看完,8个小时大概分开看了有十来次。想说作为跨年选择,果然没有选错,不仅因为它拓宽个人观影某部分新的边界,同时触碰核心(这两点是私五星的标准),也更因为“它和观看它的过程”饱具个人意义,可以作为某种转变的发端来记得——让观影与生活更自在地融合,慢一些,随意一些,不因执着而机械,不因局限于理论学习、阅片量而忽视感受力,不因追求电影而远离电影。

片子是零碎地看的,感想也散落在20多天的“时日”里,终于结束时,想说捡起来放在一篇个人记录里吧,像秋叶一样,也不做过多整合了,“随遇吧”。

*“即使你闭上了眼睛,心脏停止跳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声音与生死从第一句话就链接在了一起,看那些在纯粹的声音之后浮现的影像,凌晨时分的田野,人从远处一个角落“升起”,静默地行走来,仿佛从另一个世界进入述说,至少是一个更隽永的时刻。

*惊叹时刻:在第一章结尾,两段“行走”提振了我整个人的精神,或者该说惊醒了自己,真实与虚构以行走构成了一种生死模糊地带。

*奇遇时刻:首次接触,第一章开头三分钟的黑幕与音乐,体验是奇妙的,进而第二章开头九分钟、第三章开头十分钟(三章积淀后,第四章更是用了一段完全的沉默和黑暗),直接触碰我的观影边界,当剥离影像的覆盖时,声音带来的想象力得以激发,世界借听觉逐步唤醒,黑幕中的调度是如此丰富。

*惊叹时刻二:早在第一章结尾前,雪夜的一声雷已让人惊叹,影像先一步照亮睡着的人和睡着的雪地,声音却独自在黑暗中来临。

*惊叹时刻三:雀鸟在屋内筑起了窝,叽叽喳喳,随后广治在车上谈父亲与祖父记忆,声音的延续甚至一瞬间让我误以为是影片出错,随后又释然而惊奇,又一次的,声音在强调中巧妙成了隐喻,这是惊人的洞穿能力,甚至超越汽车的穿梭,去到战争结束那个时期。声音再一次表现它超越影像的瞬间。

*眺望者:某天自己一个人等电梯时,因家中事设身处地想着年老后不免孤独的景象,边想边望着指示灯,抬头的时间里联系到广治多次独自眺望的画面,触动突然到来,永远在人群里主讲的广治,沉默之时,时光、人生、来往之人,都在眺望的未尽处。

*在热闹的对话之外便是劳作,在某天自己回家后的洗碗、洗晾熨折、打扫的过程中,又一次与影片联系,这次是田代子,劳作是存在的方式,也是时日的修行,待到今日观看收尾,“是秋云的行程啊”。

劳作之外是静寂,影像中比人更多的是空间,田野、植被、山林、流水、工厂,时间在切片中被拉长,静寂的空间是人(既是盐谷人也是观者)最大的相处/观看对象,也是时日的一部分。

*要谈到那个长期缺席的核心——淳二,缺席超越在场构成力量,会在某个瞬间明白,他一直存在于对话、于行走、于劳作、于对空间切片的注视,所有人的照顾也是所有人做身外身。

*泪流时刻:“看电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在任何时代,变老都是一件悲伤的事,在一天临近结束时,这是一个人情感最丰富敏感的时候,但心变得胆怯 身体变得疲惫也是没办法的事”看田代子从病床前离开,来到暗淡的房间独处,我只能跟随她一起流泪。葬礼前,田代子说“他觉得我将他照顾得很好,我看得出来”,又回想到这个段落“你想吃些什么吗——我现在什么都不需要”回溯的对比总让人痛苦……

*泪流时刻二:凌晨时分的车站很美,田代子和淳二出发前往“人更多的”城市,目的地却是“枯山水”的天龙寺,在这样的“冥想”时分,山、树、水会说话,心也在说话,“我让你担心了吗”“确实,但……你已经尽力了,真的,你已经做得很好”。

*泪流时刻三:光影在郁郁苍苍的山林身上来了又去,成了“褪色段落”的前言,淳二的病床前,田代子絮絮地说着“坚持住,我知道对你来说很难,但是坚持住,坚持住”,说话间隔,更击中人的是她弯腰的起伏、时而抚手时而放下之间那份流露的无言的担心。

*泪流时刻四:再一次的前置画面,风的吹拂、倾斜中田代子的跪倒,人生已是一场漫长的劳作和行走了,告别更甚,远景里长了又长的道路,比第一章结尾还遥远。

*夏日时刻:夏天的人很多,故事也很多。加濑亮和广治在夜间边喝啤酒边聊钓鱼与阅读,很喜欢;紧接的全黑小屋与夜行汽车的透视、三人穿行夜山间也很美妙;再有众人在河里游玩,河水极美。

*又是扫墓时:让我们回到那个夏天的河中去吧,喝一杯夏天的啤酒。

 4 ) 一朵茄子花

他找到工作了,但他父亲在1943年再次被征召入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对,对,所以他不得不再去一次,他被送到硫磺岛。我不想说“这不公平”,但……我不记得,派出了多少个团。
我祖父,他参加过战争。还有我母亲和邻居,他们都试图使他振作起来。
我父亲告诉我,他去了中国的南方,然后去了太平洋,到了那儿发高烧了,是疟疾。他卧床不起,所以没能参加打仗。严重的发烧,也让他不能战斗。
但后来在梦中有人对他说,「早上,你会看到一朵茄子花,把那朵花拿来,喝掉它。」
第二天他就出去了,果然找到了,就在那儿,真不敢相信。
他按照梦里的指示,把花放在茶里喝了下去。
他开始退烧了,这让他好转起来,但还没好到可以战斗,他还无法完全恢复健康。
前线战斗的情况越来越糟。

前线?

对,对,对。当他们搬到三号线后的几天,我父亲仍然卧床不起。他身体不好,有人对他说,「你不能一起去」,所以他没有去。
他真的很幸运。
我父亲总是这么说,「我现在活着是因为茄子花。」
他从战争归来得艰难。家人以为他死了,但是有一天他穿着军装,沿着路边走过来,本想愉快地和大家打招呼,却立刻得知他的父亲去世了。

在战争结束之前?

对。我父亲就放下背上的行李,决定去看他的父亲。邻居们欢迎他的归来,他们一起去看了祖父的墓碑。祖父被埋在墓地里。

在棺材里吗?

对,对。

那时候是用什么样子的棺材?

有点像圆形的。我的祖父以坐着的姿势,被埋在土里。 然后人们准备好了灯笼和……

锄头?

是的,是的,也许它叫锄头。
他们用锄头挖土。
我父亲想尽快见到他父亲,于是他们一起挖土。

等等,他们把他挖出来了?

是啊,我也很震惊,我从未听过这样的故事。
我也没有!
我父亲找到了坐在那里的祖父,告诉他,「爸爸,我从战争中回来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
他们把土像以前一样铲回去,把尸体盖起来。

他一年前已经去世了吗?

对,去世了,不止一年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把他挖了出来。
他给我说了好几次,我不知道他是否干净。
啊,是的,每个人都说他一定在等我父亲。因为邻居说,尸体的状况良好。那些挖他出来的人,也是这么说的。
然后我父亲觉得他能回家,是幸运的。不幸的是,祖父去世了。这是没办法的。

所以他发现,自己回来是对的了吗?

对。我父亲就是不能接受没有最后告别。
好的是,父亲告诉祖父,「爸爸,我回来了」,尽管他在坟墓里。

这表明他真的很爱他的父亲。

对,对,对,父亲一直这么说。

哇,这真是个好故事,不是吗?

哈,谢谢你。要我说,即使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

这部电影很长,相当于 4 到 6 部长片,看了两天也没看到一半。虽然还没看完,但觉得很适合那些忙人拿来考验一下自己,说不定能体会到闲的妙处。

 5 ) 一部可以被“无限”观看的电影

建筑

《工作与时日》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以一首俳句作为题引。电影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留下的同名传世诗作形成了对应,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正是借取自该书相应章节。作为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诗作,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享有盛誉。电影同样以现实主义视角切入,选择在后工业化的今天重新讲述前现代社会的农业劳作,具有挽歌的用意。

《工作与时日》的时长被精准地设定为8个小时,显然不是一个偶然。倘若计算的话,每个章节平均分配到1.6个小时,也就是96分钟,差不多是一部常规电影的片长。这很可能意味着《工作与时日》在构思之初,已经设计好要将各章节作为整体的部分,又相互独立,能够被单拎出来观看。

与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富有农业指导的意义不同,电影《工作与时日》意图变成一首日常生活的颂歌。它虽然以单个人物为叙述中心,却是精彩的群像描摹;虽然以劳作为表达主题,却不乏扫墓、宴请等日常活动。那些在生活里发生的无意义时刻,被看似“无心”地记录下来。电影对前现代农业社会遗留下的风俗与习惯,以及人存活的状态做了精心的记录。

空间

人既是《工作与时日》的重点,也可以说不是。作为劳作的主体,人是绝对的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电影突出表现了劳作的对象:天与地、山野流溪及物候气象。人的存活无条件地依附于后者,人成为隐匿于茫茫苍野不起眼的玩意。

《工作与时日》的表现重心是人之外的非人之物:建筑、空间和环境。人不再占据视野中心,而被安置在景框之外、被景框切割或被遗弃在景框的边缘。他们出现在镜头里,仅仅因为无意识走进了景框,而不是摄影机刻意捕捉他们。建筑、空间和环境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人仅起到连缀影像的作用。

从结构手法上看,《工作与时日》既对小津安二郎的招式有所继承,又有所反对。在这里,出现一种倒转的关系。只有起到转场作用时,空镜才会出现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理。倘若借用相似的提法,《工作与时日》里人的活动作为稀缺部分,成为了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转场“。

环境

人不是绝对的必要。他们消融于自然物象,只在需要之时出现。当人劳作或活动时,他们带出了自然的景观;当人宴饮或休息时,自然便自我呈现。人在吐故纳新,自然同样如此。“观察者即被观察者”,万物有灵,自在显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保持着同一频率。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与时日》呈现的是一种空间-影像。出现在画面中,是从机械视角观察到的建筑局部,是以消失之人的幽冥目光统摄的空间形态,以及从非人的视角静观到的环境物象。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不再能够生成-人,而是生成-动物、植物或微粒等非人之物。

电影不再是以人的视角观察自然,而是以自然的视角呈现人,人被包孕在自然之中。当人在大地失去绝对中心的地位,人与动物、植物、微粒等便不再有本质的差别。这是一种后人类的视野:将世界还给世界,让地球上的万物自我呈现,而不是借助于人 。

 6 ) 本来无事,一日千秋

(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陀螺电影

要说北影节最“猛”的一部片,得推《工作与时日》。

正片520分钟,中间三段休息合计90分钟,从清晨9点开始放映,要到入夜7点才结束。

而且这电影只放两场。第一场是在8月21日,北影节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所有即将赶场看片的影迷体力最好的时候,在此之前,内地看过的观众据说不超过10个。第二场则是在8月30日,北影节闭幕后的第二天,影迷身心最疲惫的关头。

有人说要去挑战。

其实,如果不是去感受甚至享受的话,当真浪费了。

(注:以下涉及部分剧透。)

1 日常

《工作与时日》的片长虽然惊人,却柔柔地在那恬静里,把人的烦躁都给剔除。

故事没有任何玄妙,无非就是京都乡野里农妇盐尻田世子一家日常生活的记录,有纪实,也有虚构。春花秋月,夏雷冬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像溪水一样叮咚流淌,清爽又自在。

平日里他们会迎着曦光去田间,耕种,收割,有时人藏在高高的庄稼背后,也是那天地的作物了。笋长得正好的时候,就进山采摘。钓鱼的话,那也要相准了光景。太阳底下无新事,万物生长的节令牵动人们劳作的变奏。

就连邻里走访,互送蔬果,也都趁着时令。隆先生颤巍巍上门的那天,带来了硕大的白萝卜,还打趣说这比他的大腿还粗。彼此都笑,“长成怪物了”。

大伙儿要是能凑到一块儿,就把话语揉碎了说。爱音乐,但顺从父母,去学做和服了,很羡慕能上大学的广治。退休后重读最爱的作家松本清张,以及司马辽太郎。自己擅长写明信片,一分钟完工,很减压。盐谷之所以叫盐谷,大概当年产盐。

人老了,爱提一些反反复复的往事,年轻时与父母的三次争吵,或者终于通过的会计考试。旁人就听着,也不打断。

除非是在扯一些不正经的怪谈,比如男人扎堆时说,法国人那年发明高跟鞋,就是为了避免踩到遍地的泄物。就着小酒,都闹热地起哄。

闲下来的时候,田世子就去打电话,问健康。

或者写日记,琐琐细细点点滴滴,都在。

她记邮差从车上摔下,撞到头,被送到了医院,“让人害怕”。记去看邻居小久的母亲,发现对方更虚弱了,想到自己的母亲,就哭了。

“任何时候老去都是悲哀。”

那里恰恰有个老去的世界,房子是老的,家具器物是老的,连人都老了,不过蔬果和空气,都还是新鲜的。人心最柔软的一团就栖在屋檐下,田野中,邻居挚友走访的欢喜婆娑起来,拂得人情质朴悠远。

2 情感

散漫之中,《工作与时日》其实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田世子与先生润二的感情。

镜头下,他们直接的交流并不算多,但在这座安宁的房子里,彼此之间那根无形的绳线一直牵着。

提到润二腿脚不好的那一幕,田世子就在桌边独坐,光影只照出右边脸,良久后见她默默在黑暗中,伸出手来拭泪。外面有雷雨声,轰隆隆地,衬得人格外单薄。

但润二又不只是腿脚不好。他们在医院,还听到了别的坏消息。那天老两口就特意去了天龙寺,因为润二喜欢庭院。

坐在那边,他们看着同一处风景,说了很多体己话。回忆起那年的酒浸柿子,为着被自然包围而开怀。

田世子说道,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时常生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最艰难的,因为年轻,会有很多微妙而不知道的事情。刚结婚那会儿,大家来自不同家庭,无法相互理解,而且都固执,总质疑,但是,“我们在黑暗中摸索”。

后来一起生活久了后,“感觉和你结婚是命中注定”。她会慢慢理解丈夫的安静与温暖,“你就像个武士”。

这些年辛苦工作,拉扯孩子,人生走到这一步,互相表达的一点感激,又不只是那几句话能够承载得起的。

在润二病情加重的时候,田世子会去医院,守在他床边,说些细碎的家常与希冀。她说,好点儿了我们就去你想去的地方。她又说,今年的花开得尤其好,因为是你照顾的,你把兰花的根都弄开了,还有仙人掌、圣诞樱桃,都在等你回家。

重复得最多的,是一句又一句的“坚持下”,日本女人温软,像在等一枚种子破土,等心爱的人在病榻上起身,一起归家。

但在那段时日,润二无法回应。她只能走到街上,孤独地找个地方坐着落泪。

叫人看着,心头也都潸然。

3 人生

欢乐与忧伤再浓郁都好,在这部拉长了的电影里都不张扬。

一切都太适合当地的调性。

京都的乡野跟庭院,之前恰好走过,而且始终怀恋。那里就是镜头下的模样,日月星辰,花木果蔬,在幽光里透着无穷灵性。人在其中,总不由安宁与柔和。

这个清幽的角落被来自西方的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与C·W·温特走进,我们也得以享用游客看不到的视角,见识了那种与现代都市节奏背道而驰的生活,以及被这种生活滋养的灵魂。

闲心是最重要的。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冬天过去了,又一个冬天走来。

天赐的景致始终在,那总该要去欣赏。日间有流水,山岚,夜里有朗月,繁星,或者就是那些明暗交替变幻无穷的光,也是这故事的主角。仔细聆听,就像每一段落黑屏的开头一样,会闯入蝉叫鸟鸣,也会有拂过树梢的风声,落在木台的雨声。

这般舒心的电影,无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

什么道理都不需要明言。你什么时候睡去,什么时候醒来,都无关紧要。清醒也好,迷糊也好,这电影依然是当下生活的一个截面,一段状态。它就摆在面前,你愿意吸纳什么,就吸纳什么,你参悟得了多少,就参悟多少。

这就是人生。

而你在那虚虚实实的奇妙时空当中,仿佛住了十四个月,又不外白驹过隙。

当然,再长的电影也有终点,而《工作与时日》落幕,就像是走完漫长的岁月,又像是大梦一场后,人生还在奇妙地前行。

这样的作品,又何来“挑战”一说呢?

 短评

片名取自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同名著作,该著作谴责贵族的骄横,歌颂辛勤劳作的农民,风格清新质朴。柏林电影节最后一天单独留出来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时一直当纪录片看,为导演对普通农民生活的捕捉和田园风格的再现赞叹,也为他坚持这么长时间跟踪一户普通人家的毅力佩服,想必素材一定很多,最后剪成8个小时也很勇敢。今日听说是虚构的,一时惊呆,原来这不但是一部将现代日本乡间与古希腊诗词相结合,互相阐释的巨著,还是一部不露痕迹的伪纪录片。怪不得能拿奖,高手!4星升到5星。

6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在欧美导演镜头下见到如此细密却又精准的日式美学肌理,的确是桩稀罕事,尤其将天光云翳等外在的自然景语消长用于氛围搭建,似将整个山谷的呼吸吐纳都记录了下来。尽管不厌其烦用空镜来填充时长,穿插以妇人独白和与室内固定镜头的做法并非融贯,甚至还有些笨拙,景深的作用因而被稀释,造成了观者与这个叙说“人生四季”的故事始终隔着扇屏风。直至尾段方才觉出,正是在美术馆特有的弱情节、定帧影像诗和虚构对话之间的信步游走,让影片用一种专属于外来者娴静、温润的视角,最大限度捕捉到了日常的波纹和流动,任人在众多闲散瞬间堆积成的意境丛中,感受内在心绪发酵,去谛听那天地沙鸥的回响。

8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犹豫了一下,还是三星。不值得我五点起床一路折腾,但这种电影如同薛定谔的喵,你不看怎么知道。它吧,可以归纳成“带背景音和人声的动态图像小说”,甚至小说都不到程度,散文吧。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固定机位的定格画面,这小村子里里外外能固定摄像机的点大概都拍了吧😅 但单纯定格远比不上《24帧》,而用定格镜头拼成一个故事这个手法虽新,但只能用一次,不可复制啊。内容本身很普通的日系乡村生活。比起这片,我觉得我充满仪式感地跨城赶路为了一部电影在影院坐九个多小时这个行为,更加有艺术感呢。

10分钟前
  • 雅典娜
  • 还行

年度十佳备选!用缓慢的固定镜头记录下了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衰老,自然主义的手法仿佛让人亲历了一段生活。

14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才会真的感受到,人生不过就是眼一闭一睁的瞬间(这是我在电影院睡的最香的一次)

15分钟前
  • 小和大大
  • 力荐

要定在椅子上坐这么长时间不是不难熬的,并且也很难全程专注,不过影像本身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也完全体会到了什么叫电影延长了人的三倍生命,过一天仿佛活一世。清晨、傍晚、夜里,神好像更喜欢在这样光线昏暗的时刻出没,带得偶尔出现的的白日骄阳下也凝聚起更沉静悠长的氛围。摄影大部分时候很好,少数过于刻意的随意让人介意。镜头设计和剪辑都很有些可以学到的手法。声音做得很好很充分,调色也自然、舒适。

17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如果说有些电影像诗,那《工作与时日》本身就是一首诗。影片不论从叙事结构,到情节节奏,全部以诗歌的手法呈现。偶尔穿插其间的人物念白,是押;对每个空镜头的拼接与时间把控,是韵;章与章、节与节、段与段、镜头与镜头间的呼应,则是律。加之构图精巧的影像,清冷阴郁的色调,疏离零碎的叙事,描绘出一首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人的幽静诗篇。浑然天成,而又别具一格。它打破了诗与电影的壁垒,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做了自然且优美的影像化呈现。与其说是看了一部8个小时电影,倒不如说是读了一首宁静悠远的田园长诗。

21分钟前
  • ___李小白。
  • 推荐

中间影院的座椅像火车硬座,时睡时醒的状态像火车上的一场长途旅行,醒来四季变化,梦中溪水长流。更神奇的是,人的一生真的睁眼闭眼间结束了,忽然醒来,一群人正在为男主人天堂之路送行。真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说,大家有人带着颈枕,有人裹着薄被,有人会流泪,有人会睡着,320块钱,9个小时,一个表演出来的"纪录片",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突然想到散场时两个观众聊天,一个说冻死我了,一个说热死我了,两人相视大笑,“看来你应该带个暖手宝,我应该带点冰。”

23分钟前
  • 紫色的春天
  • 推荐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27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2020BJIFF 颇具实验性和纪录片观感的电影。模仿了同名长诗的五个章节,将其内核化作更日常的表达。全数固定机位,没有任何推拉摇移,人物在画内也没有任何大的移动,仿佛《堤》的动作延长版。大量空镜头,声画对位,无画面仅有音响的黑屏时刻带来了奇异的体验。8小时巨片不闷,很难得。北欧导演对日本风情画的一种异化诠释,同时也是没有将东方神秘化的一次恰到好处的融合。感谢赠票人。

29分钟前
  • 圈圈儿
  • 推荐

昨夜失眠,在影院病态地精神矍铄。中途合计90分钟的休息,回信,写文,觅食,活络,带着一身与正片相悖的焦躁走入那520分钟,立马抚平。日月星辰,花木果蔬,在幽光里透着无穷灵性,人在其中,总不由安宁与柔和。京都乡野与庭院,走过就已怀恋。那里有一个老去的世界,人心最柔软的一团就栖在屋檐下,田野中,山岚里,邻居挚友走访的欢喜婆娑起来,拂得人情质朴悠远。听着她在病榻边对他说,今年的花开得格外好,会不由在心头潸然。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冬天过去了,又一个冬天走来,围炉畅饮的美好,缺着一个角。@ 资料馆,#北影节#。看过最长的电影,像在那住了一年,又不外白驹过隙。

3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看到第二部分有个大哥已经睡蒙圈了 电影里手机一响他赶紧大喊一句“把手机静音!”

35分钟前
  • 还能是啥老囧呗
  • 力荐

我冻感冒了

38分钟前
  • Peter on road
  • 还行

感觉《劳作与日子》是更合适的译名,且更适合做成五屏的影像,在美术馆中呈现,观众可进可出、游离地窥探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影片探讨了与《人生果实》相似的主题:夫妻相伴、衰老与死亡,uncut version.好几章都以黑夜开头,京都乡村的蝉鸣蛙叫、间或雨声。妻子的一天通常从田地劳作开始,然后会友聊天、生病旅行…这松散的情节线其实可以剪到两小时,polish一下对话台词,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日式小清新家庭片。为什么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呢?我大概看到第二章时理解了导演的用意,那些平淡的黑夜、无聊的静默、重复的风景与漫长的路,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啊!Totally uncut,我们无法越过生活中的大多数无聊与无趣。于是,今日份天问:如果我们的一生是一部两小时的标准时长电影,那么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有多少是废片呢?

42分钟前
  • lilac
  • 推荐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45分钟前
  • R
  • 力荐

恕我毫不客气地睡了醒醒了睡看完的此片。场内不少人是带着頸枕來的~我覺得和此片搭配得剛剛好。鼾聲四起~睡倒一片,花320塊錢和9個小時坐在這裡看這個片子本身就是一場行為藝術~

47分钟前
  • 还行

Melting.明晰的对《东京物语》事件的援引。也许并不存在后期的黑场,几次从暗场中显形的光点都证实了所谓暗场即是摄影机未捕捉到任何光线的时刻,于是便带出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格式:恒定的曝光参数。人眼不再成为光线照度的指标,天光决定了整部电影,昼夜与季节。基于此,更加大胆地猜想在同一组镜头里,选用了一致的景深,从而有了一个恒定的观看位置,因此,相比构图,焦距成为取景的绝对参照。尽管视觉因此受限,听觉却广泛地被打开了,固定取景的静物由此复活。

48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最好,用妳認為最舒服的方法經歷這8小時吧,例如,電影不如在懶洋洋的下午,或者,由凌晨放映到早上的場次,在一間可以讓你伸展身體的戲院裡,穿上最鬆身的衣服,隨便換上任何姿勢,伸出腿靠在前面的座位,電影隨意讓你進進出出,帶著枕頭和床單進場是不錯的選擇,甚至是,與妳的愛人一起抱著去看,電影有讓妳感到百無聊賴的時候,可以看看對方。放鬆心情,集中精神,什麼都不要想,讓周圍的世界漸漸消失,散慢地投入,不用期待任何起伏的情節,在四季分明的自然環境下,看著兩家人過日子,只關注黑夜中劃過的燈光,流水與雪景的變幻,讓妳感到迷惑的人物關係,聽鐘聲烏聲響起時的細節,那些概括性的生活境如蠶繭般在妳眼前,在睡睡醒醒之間,在那個時候,時間似乎永不休止,接觸著真正有機的影像,與角色同步生活,那才是稱得稱得上《日子》這名號的電

50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真的是看了很久才发现这竟然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从家庭影像的框架出发,回归到最原初的、一个普通人的劳作和艰辛,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任何戏剧性时刻,就是时日而已:种地、吃饭、聊天、照看亲人,而这种影像实际上又真的是太罕见了。每个章节开头用俳句和长时间的黑屏+环境音来提示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受彼时彼地的真实氛围。至少三次明显指涉《东京物语》(夫妻到京都寺庙的构图、直接提到看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葬礼),各种鬼魂在田间地头游荡。影片看似持续时间很长,其实无处不充满巧思。镜头关心最普通的事物的取向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刻:摄影机不停地寻找景物,似乎总想找到什么可以作为影片终结的画面,但最后它好像放弃了,定格在一片极其普通的草丛上。这个决定真的让人很安慰,因为这部电影本身,不也就要求着这样看似平凡的结束吗?

5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观看体验和预想的差不多。声音极好,闭上眼感受黑屏时丰富的环境音,想象空间迅速延展和立体起来,以至于画面切入时反而觉得局限了。故事性谈不上,但表达极致细腻而具体,看到最后竟也对人物生出不舍的感情来。八个小时缓缓而逝的脚步声清晰可闻,对这部电影来说,从拍摄、制作到观看,都更接近一种行为艺术。另,跟加濑亮相比,本木雅弘简直是彩蛋一样的存在了。

59分钟前
  • 某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