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景别/视角/构图
景别的切换-大全景推进表现麦收、难民迁徙潮、蝗灾、漫天的烧火和浓烟,特写表现割麦子、农具、荒原裂隙、蝗虫啃食等细致的生活化场景。
饿殍、尸体、死骨、乌鸦、枯树,一组快速的空镜头组强烈又准确。
特写镜头非常的好莱坞,eg金币的特写/拿到钻石之后的表情和《贪婪》的近似性。
移动镜头让影片展现出摆脱了呆滞的流动感。
稻田里风吹雨打的戏,麦浪的意向呈现极佳,有力地营造出困苦飘零的氛围。
市场里拉货的段落-泥泞混乱,向右的力量(穷苦农民)和向左的力量(军队)产生冲击感
月兰去世的一场,最后的全景中景深处理很好,景深处是宴会中欢腾的人,一门而隔是生离死别,前景是虚化的窗,作为一个画框存在着
音乐-
茉莉花歌曲的变奏,兼有表现劳作欢乐和生活悲苦的双重效果
很多中国民俗情趣的表现,包括乐器,糖葫芦, 舞狮,节庆庙会表演等等
情节-
抱着儿子返回地主家一段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权力倾轧关系,地主家的掌家老太太对佣人家的儿子表示赞赏,佣人也以此为荣,男性/权力/财富交杂在一起,表现出特殊的纠缠关系。
男性身份大于一切,女性被形容为only female/second wife
对于revolution的理解
农民和土地的联系-“he's on the land again”
两次哄抢:饥饿的泥水/抢地主-疯狂的破坏和争夺,推搡拥挤与破坏(这段展现出很强的调度和节奏掌控能力)
剧作-情感呈现
西式爱情故事法则进入中国乡村背景,相较于国人自己的理解和拍摄多了一份更加外化的情感表达
出轨/伦理/私通--匍匐和权势
剧情模式:男性通过掠夺实现财富积累后达成了某种阶级跃升和身份置换,进而往复走上雇佣和破灭的老路;女性成为直接的悲剧载体(you disgrace me!)--结局用两个珍珠(还是宝石)直接达成HE(中外情节剧建构上的某种共通性)
最有魅力的女性都是由外国女演员扮演的-吃苦耐劳的正妻,极具诱惑力美艳的舞女妾室
影片的结尾,男主人公王龙依着妻子阿兰在结婚第一天种下的桃树,喃喃地说,阿兰,你就是大地,对应了影片的片名,也强调了影片的主题其实讲的是一位平凡中见伟大的女性母亲。在中国我们常把“大地”比喻成“母亲”,所以当赛珍珠以《大地》命名其书,以王龙和他的土地为主线,而以如大地般包容,坚韧,孕育希望的阿兰实为主题时,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生活四十年的赛珍珠确实对中文,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作为女人的赛珍珠着重女性角色应当并不意外。但是赛珍珠,一个能主动跟自己农业经济学家的老公提出离婚的女人,后来成为女性活动家的她来说,对于中国旧社会女性的描述应该是复杂的心情。阿兰的身上,裹着多重身份:1)封建社会下女性的缩影,家族地位低下,她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在饥荒时卖做家奴以换钱为生,她少言寡语,对丈夫和长辈任劳任怨,言听计从,即使丈夫要纳妾,她也只能应允,别无二话,哪怕要舍掉自己最不舍的珍珠耳环;2)阿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替王家孕育了四个孩子;虽然女儿生下来就聋哑智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她也不愿女儿的命运像自己一样,也没有卖掉女儿换钱买粮食; 当家里老公和儿子的关系因一个戏子恶化,儿子负气离家出走时,她懂儿子的心境,也懂老公的怒气,只要求儿子走前跟一家之长的父亲告个别就行;3)而阿兰最出彩的是一个个性上坚韧、果敢、智慧的女性。在最饥荒的年代,她自己扼杀了在襁褓里的新生儿,当家人都只能以吃泥巴为生时候,她清楚多一张嘴吃饭,生不如死;当饥荒难耐丈夫念旧还是不忍宰杀家里的耕牛时,她果敢地拿起了韧利的刀;当丈夫要卖掉土地换粮食时,她极力劝阻,她说“再难也不卖地”;当革命改朝换代,民众一哄而上,抢砸地主大家,阿兰,一个女子,也果敢迎了出去,虽然险些丧命,但幸运捡到了一袋子宝石,并从此将王家的命运改写,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
阿兰,从不曾主动奢求什么,逆来顺受是那个年代给女性的标签,但在命运面前,她却从不曾低头,不管是旱灾,饥荒,动乱还是后来家族的变更。她的坚忍,帮王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王家就像阿兰种下的桃树,从最初的果核到后来的开花结果。所以当阿兰病逝,王龙才会依靠茁壮的桃树,感慨,阿兰才是成就这个家的人。
买下加州的500英亩地,改成中国麦田,修建中国道路,造起中国农舍,还空运了两头黄牛。各种审核。还在大陆考察半年,拍摄大量素材,三千照片。筹备到杀青用时三年半。群演两千多人。光是这份决心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就注定了这部电影本身意义超然。
赛珍珠何许人也,第一母语是中文,江苏镇江呆了整整十八年。一生都致力于女性权利的争取。时代的乱流让她困守在两国的夹缝中,哪怕时光荏苒,她也从未忘却青春年少时的那片热土。
说回电影。
王龙为了娶妻,洗澡,泡茶。老父亲忍不住抱怨这是在喝银子。他经历过灾荒,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有过六个儿子,洪水和灾荒带走了五个,还有到死都在和他一起干活的妻子。当她离开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样的老婆,夫复何求。“女人会带来幸运,也不让我们再挨饿”。看上去似乎因为害怕饥饿而信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父亲,拒绝了儿子想要简单办个婚宴的请求,却又因为儿子发小庆的好酒,诚挚地对他发出邀请。这场戏,儿子的兴奋,父亲的宽容,邻居的友谊,跃然纸上。
迎娶贤妻,王龙像个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进了地主家,月兰显得苦相,胆怯,还有抑制不住的期待。厨娘的刻薄,老太的祝福,佣人的蜂拥,地主家的每一分一秒,都是对这个准新娘的压力。
他很开心,帮她搬箱子,请她吃桃子,他随口吐出的桃核,她小心翼翼地捡起,“种子能孕育出大树”。是啊,这个桃核就像是希望,这块土地就是孕育生命的土壤,而这个女孩,带来了喜悦,丰收,幸福。
婚礼的笑声,月光也消去她在地主家作为奴仆的恐惧与阴影。
有个叔叔不得不提,他的口头禅是我早就料到了。他的爱好是好吃懒做,想着法子借钱,还有各种煽风点火。蛀虫一样的皇亲国戚,也是一种Chinese特色。
不能再剧透了,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这不仅仅是一部美国人拍的中国封建下的底层农民渴望美好生活的电影,同时也是用西式的价值观描述那个时代变革的纪录片。播种,插秧,晒谷,流浪,要饭,踏踩,荒乱,发达,糜烂,虫蝗。生活总要继续,支撑我们的是与之奋斗的勇气。
小女人,大时代。大女主,小生活。月兰的故事,是土地的故事,也是无数女性默默奋斗的故事。
熟悉的中国名曲《茉莉花》,宏如殿宇,卑如草庐,无不细致还原,服化道华风浓郁纯正,值得拿奥斯卡,可惜当时学院并没有设立最佳服装、最佳化妆 王龙形象和中国人倒也贴近,可是一开口就把我笑喷了,前半段喜感精巧,后半段严肃厚重,土地这个话题贯穿中国5000年文明的血脉基因,赛珍珠女士将这一点参透领悟 路易丝·赖纳举手投足间流露中国底层妇女的气质,卑微、谦和、顺从、坚韧,鼻子要是没那么挺,扮相恐怕比中国人还要中国人 有非常多那个时代的痕迹,包括用白人演员扮演亚裔角色,欧美视角下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是非曲直暂且不说,电影对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剖析的深度超越了不少中国电影 小农思想毒害下的中国人民具有的保守、自私、隐忍、重男轻女,被揭露的淋漓尽致又不显刻意贬低,光此一点就跨时代超越了不知道多少宣扬“美丽乡村”的主旋律作品 最后月兰去世,王龙在桃树下追思,有几分亭亭如盖的古意
4.5星,“从一个谦逊的农民的生活表达出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在这个中国农夫的简单故事中你可找到某些中国的精神,谦恭,勇气,继往开来。。。”保罗.穆尼和路易斯.赖纳演的很棒,赛珍珠的原著加半颗星,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对中国的爱与尊敬,虽然。。。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本片依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黑白摄影再加上特效处理把最后一幕的蝗虫灾描绘的挺生动的,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下女主路易斯奈纳的表演,温文尔雅地诠释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的角色,这个表演也将永存影史。
技艺高超的一流作品,无论布景服装造型乡村集市地主家的规格都非常逼真,甚至茉莉花和花鼓戏民谣改编加入进去,演员的表演都很好,尤其是保罗穆尼完美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不同于西方猎奇和颠倒黑白的中国历史剧,作者还加入了一种人对土地的热爱,当然不得不说赛珍珠的原著有很大的功劳,排除对中国文化真挚的情感
足够荡气回肠作为一个史诗,角度也客观,但whitewash就是不可以哈,还拿演员奥奖。啊我呸。【Muni这个化妆真的好像中国人,笑得
赛珍珠笔下的晚清农村社会,对中国人土地情结的展现,真实而熟悉,人物形象也很中国很立体,故事起承转合顺畅吸睛。好莱坞拍成电影,主角由美国人出演,但除了那张脸真感觉不到是外国人,各方面都非常好,都很下功夫,居然是1937年上映的,震撼。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赛珍珠的原著很好,也苦了一批美国人煞有介事的模仿中国农民,拍摄手法还不错,台词也很传神,就是年代久了,有点距离感。
1、为什么1937年的中国人英语能标准的一比。2、外国老妞扮起容嬷嬷来毫无违和感啊!3、女主演技僵硬的一比啊为什么能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啊。4、一群鬼佬唱“飘里个飘,一哟呵!”的时候吐字准的一比啊,中文哪有这么难嘛对不对,摊手。
这是部神片啊。连花鼓戏都改成了英文版唱。男女主角把中国人演的非常不错。几乎不带什么猎奇心里。最佳摄影奖很大程度上依靠末尾处的那场蝗灾。描绘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但是最后重回土地的情节我觉得实际上表现的是美国价值观。
高仿稻香村点心——包装做得贼像,一吃满不是那味儿。不是所有农业国对土地的执念都跟你西部人一样啊= =不过有件事说的没错:中国女性很伟大,中国男性……
太出色了,必须看赛珍珠了,作为深入中国农村生活的外国人,太能够看清楚中国各种问题的实质了。本片也改编的异常出色,细节丰富,而且演员的表演也不奇怪,非常贴近中国人了。
7。茉莉花开呛咚呛,赛珍珠把农民讲。
8/10。珍珠是女主角的淳朴与忍让,捡起路边桃核埋入小院的浪漫手法象征大地与命运紧紧相连,因此拜见土地公、亲自示范教孩子如何讨食也绝不卖地,黄龙当地主疏远土地亲友跟着疏远,认为革命就是吃/抢劫富家被士兵处决的暴民愚昧得为之心疼,依靠儿子的西方知识抵御蝗灾(隐喻日本侵华)充满西方优越感。
躁动的中国,Luise Rainer的表演可以媲美德莱叶版本《圣女贞德》的女主角,影片摄影也非常惊艳...
剧组和导演很认真,片中甚至出现了引文版的茉莉花,有一些镜头甚至可以当作纪律片来看。看完之后我甚至都忘了这是一部外国人拍的电影,因为影片中百年前中国农村风貌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感觉赛珍珠比中国人懂中国,比陈忠实的白鹿原好看,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看。女人就是那块好地,俗语有丑妻近地家中宝,对一个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女人和土地了。
这个故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真实生活在当时中国的赛珍珠的原著,好莱坞从来都很会扭曲神秘的东方,但这次没有。去年刚去世的路易斯莱纳演技超神,如果没有急流勇退说不定可以追上凯瑟琳赫本。
中英混合版《凤阳花鼓》,我乐了
难得的没有违和、猎奇感,表演的精湛、文本的荡气回肠、摄影的恢宏精妙,让观众最后全然忘了那些西方脸孔演绎的东方故事,从剧情来讲,这是一个有着“悔教夫婿觅封侯”外衣然具普世意义的「望夫」式故事;但究其内里,正是女性以其大地般的温厚、慈悲、怜悯包容暴躁、迷失的男性,拥有誓与土地共存亡的坚韧,才使得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得以生生不息。
三十年代美国人竟然拍出了这样深刻的中国农村封建题材影片,着实令人惊叹。影片塑造了在动荡的年代下受封建体制与自然灾害不断侵袭却依然坚强不屈奋斗的中国农民形象。两位主角保罗穆尼和路易斯莱纳的表演相当精湛,而本片的摄影也尤为值得令人称道,其中革命斗争场面与蝗灾场面拍的异常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