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作者: Eric Kohn
译文首发于《虹膜》
《宝贝男孩》是希亚·拉博夫担任编剧的一部半自传性电影。这部影片关于他备受困扰的少年时代,以及在施虐父亲的魔爪下艰难度过青春期——父亲这一性格丰满的角色由拉博夫自己饰演,有着令人不安的大男子气概,但这只是电影里些许的错位和巧合之一。《宝贝男孩》是表现主义纪录片导演阿尔玛·哈勒的剧情片首秀,影片得益于她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是将真实生活中的创伤转化为传统的叙事情节。
然而,纵然《宝贝男孩》选取了传统的伤痛童年式的叙事结构,它仍然在第一个镜头就表达了更深的解读意味:2005年的希亚·拉博夫——片中角色更名为奥蒂斯(卢卡斯·赫奇斯 饰)——在一部好莱坞大制作中拍摄一些爆炸特效的戏,这部戏想当然就是《变形金刚》。一组密集的蒙太奇中,我们看到奥蒂斯的行程爆满,沉溺于喝酒和搭讪,整个过程他一言未发,然后就发生了事故、被扭送进警察局、进行康复治疗。此时,治疗师劳拉·圣吉亚科莫敦促他回顾自己的往昔,影片的闪回就此开始:回到1995年,青春期前的奥蒂斯(诺亚·尤佩 饰)发现自己正处在另一个看似虚幻的片场,而被遗弃孩子的形象告诉我们,这部戏只能是《史蒂芬一家》。
从这里开始,《宝贝男孩》进入了双线时空的叙事,两者之间由拉博夫父亲串联(影片中的名字是詹姆斯,实际生活中的名字应该是杰弗里),潦倒的父亲推使着拉博夫艰难度过一系列的糟糕决定,并由此导致了拉博夫崎岖的生活轨迹。随后,被诊断为创伤后压力综合征,20岁左右的奥蒂斯开始诉诸回忆,以弄明白自己破碎的家庭。虽然赫奇斯赋予了这个人物躲躲闪闪的眼神和时刻会爆发的脾气,但影片的大部分戏份都属于更为年轻的奥蒂斯。幸运的是,尤佩是整部电影的闪光点,他曾在《寂静之地》中有过惊艳的表现,此次在《宝贝男孩》中可以说是爆发了小宇宙,很好地塑造了一个易怒且自信的男孩形象,一直受到父亲暴戾行为的影响。
尤佩细微的变化与拉博夫夸张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带着假发套、长发及肩、侧须杂生、腆着啤酒肚——然而,带着鼻音的南方口音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不论他跟真实人物有多接近。不过,拉博夫略显夸张的表演渐入佳境,我们得以通过一系列事件更全面地认识詹姆斯:一位性犯罪者、越战退伍老兵、跟老婆离婚、贩毒,詹姆斯几乎符合「二流子父亲」形象的每一条特质。唯一取材自真实生活却不引人反感的一点是,他以当小丑为生。
接下来的情节有很多程式化的桥段,一个比一个笨拙:重复提示詹姆斯拒绝牵住儿子的手;奥蒂斯和汽车旅馆社区的邻家姐姐的温暖关系(小枝女孩 饰),这也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一丁点儿温暖;在廉价商店进行的康复会议的心理分析,都或多或少呈现了处女作剧本的生涩。
拉博夫的自我剖析太过直白,用了太多自我反省。「我是一个自卑的成年人!」赫奇斯早早宣称。幸运的是,在这些场景的递进下,更早的桥段给了我们一个饶有兴味的基础,去发掘拉博夫面临的各种正当挑战,以及一个彻头彻尾的面子工程。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才华横溢的导演:哈勒的视觉风格在她抒情的纪录片《孟买海滩》和《真·爱》(拉博夫担任监制)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两部影片都混合了非虚构和编排的场景,也使得她是执导这部高概念的、自传式的电影的不二人选。
《宝贝男孩》最棒的点是奥蒂斯年轻时的一些可爱片段,伴以亚历克斯·萨默斯勾起人回忆的配乐。奥蒂斯在明亮的不同场所和灰暗的肮脏酒店之间流连,在两个相对的世界之间挣扎,以寻求安稳。随着影片逐渐呈现主角对于情感宣泄的探索,它也成功地在此种挣扎中激起了观众的同情。
当然,理解《宝贝男孩》需要对每个场景有更为宏观的把握。当成年的奥蒂斯闯入治疗师的办公室,宣告自己的顿悟时,他说,「你对我是真诚的,还是在揶揄我?」一个反打,回答是「两者皆有。」经过许多年对假面的应付,他终于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应,但不过也仅仅是打开了门,而没有凝视门里面的东西。
鉴于影片的故事是根据名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宝贝男孩》也因其场外的消息而热度颇高。但影片并没有任何关于拉博夫在新奥尔良被逮捕后,对警官发表的种族言论。也没有他在百老汇剧院里酒后捣乱的事迹。没有审视他2011年那部被指剽窃的离奇短片,以及他雇了一架飞机在洛杉矶上空画出「对不起」的字样。反之,通过将焦点放在父亲身上,《宝贝男孩》更像是在艰难环境下成长的老套故事。然而,影片的魅力跟拉博夫独特的演员生涯牢牢挂钩,因此前述事件未能呈现令人颇觉遗憾。
抛开这些缺点,《宝贝男孩》仍然是一部迷人的影片,它还为那些极度关心演员的花边新闻的人提供了必要的视角。作为他的自传性故事,《宝贝男孩》也选取了拉博夫其他的自我指涉式的项目,包括有趣的「#ALLMYMOVIES」(拉博夫在纽约一家影院连续观看自己主演的电影,同时进行不间断的直播),令人不安的公共展览「#IAMSORRY」(邀请任何愿意排队的人坐下来,而他自己戴着一个写有「对不起」字样的纸袋)。当然还有他戴着面具走上红毯那次,上面写着「我已经过气了。」
虽然这些噱头注定会使拉博夫更加迷失以及惹恼许多观众,《宝贝男孩》实际上已经抛出了橄榄枝。影片更应被看作忏悔录而不是单纯的电影,拉博夫利用了他最熟悉的媒介探索情感发泄的渠道。总的来说,虽然《宝贝男孩》仍然是一个熟悉的成长故事,但它也做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奏——一位难以捉摸的影星用真诚的尝试将明星神话拉下凡尘。
Every Family is Dysfunctional in a Certain Way.
上周终于去看了 Honey Boy.
我对 Shia LaBeouf 的印象还停留在《变形金刚》的年代,没想到当年爆米花大片的男主竟然交出了这样一部充满自传意味的长片。
过不好自己生活的父亲,在面对儿子的试图反抗时只能以更暴力的手段来对付。他带给儿子的只有痛苦。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恶的父亲,他只是没有学会、也没有能力成为 Otis 想要的样子。
故事的结尾,Otis 回到曾经和父亲一起居住的汽车旅馆,拥抱了父亲,也拥抱了自己。影片之外,终于有勇气写下这个故事的 LaBeouf,在落笔的刹那,想必也觉得,这一段人生,终于可以翻篇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盘旋着那句话,Every Family is Dysfunctional in a Certain Way. 我想到我的父母,想到我曾经历过的那些讽刺、滑稽和突然长大的瞬间。
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判给我妈,不过我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小时候为数不多和我妈相处的日子也总是火药味浓烈。
我妈脾气一直比较火爆。小时候我不小心摔坏一个杯子,一顿骂劈头盖脸就砸了过来;我在学校不开心了,她也会说我太不够坚强,只会哭哭啼啼,被欺负也是活该。
我从小就很胖。我妈妈一直揪着这个事不放:在家碎碎念,出门当她朋友的面数落,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都忘不了……各种场合总能想起来说一嘴。
有一次我很生气地跟她说你能不能别说了,她说,我开玩笑呢,你怎么这么玻璃心,这点玩笑都开不起。
我其实特别想说,只有当当事人能一笑而过的时候,这件事才能真正成为玩笑。这些无心的嘲讽与贬低像一根根绵细的针扎向我,乍看之下毫无异常,其实已经千疮百孔。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我高考之后。
虽然我爸妈很早离婚,我爸也再婚很久,但是高考之后我才第一次见到了我后妈。很讽刺的是,我爸甚至都不觉得需要提前向我正式介绍一下她,就直接召集七大姑八大姨给我一起来了个毕业“庆功宴”。
你能体会那种饭桌上所有人都认识她,只有我是最后知道的那种讽刺吗?所有人都有种不用再保守秘密的如释重负感,然后笑嘻嘻地跟我说,哎呀,以后你就有两个“妈妈”,两份爱了。
这是我人生中吃过最恶心的一顿饭,没有之一。
父母很神奇,他们希望某个时间段的你什么都不知道,却又希望下一个时间区间里的你能迅速地接受他们带来的一切变化。
吃完饭之后没几天高考就出分了。有一个上外的宣讲会我本来想去,但是我跟朋友出门逛街,逛 high 了就忘记了这件事情。
傍晚的时候我妈突然想起来,问我为啥没去。我说我给忘了。
接下来就是一场暴风骤雨。
我妈先是说我除了玩什么都不会;然后说都是因为那个阿姨来了,我连自己的未来都不管了;最后跟我说我跟我爸一个样,干脆别去读书了……那天除了没真的动手,我感觉我妈把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
今天我敲下这段话的时候,觉得这段指责当中的逻辑,真的是让人黑人问号脸。
这件事过去七年了。我念完了大学、出国读了研、经历了一段亲密关系,在离家一万公里的地方开启了新的生活。
某天我正在洛杉矶 Freeway 上飞驰的时候想起这一段故事,突然理解了我爸和我妈。我妈害怕我和我爸以及阿姨走得太近,她害怕失去我,于是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无力转化成了愤怒,转嫁给了我;而我爸则是鸵鸟心态,他以为什么都不说白,日子就可以这样粉饰太平地过下去。
某种意义上,他们和 LaBeouf 的父亲一样,都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人生的人。
小时候我是标准的讨好型人格,希望有很多很多的爱,有很多很多的关怀。所以我很努力地学习,很努力的 behave well,希望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
现在不会了。
我终于可以在我妈质问我“为什么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只是在她那单一的评判体系中没有达到她认为的“优秀”,但她囿于的那一方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貌。而人们无法理解,超越他们想象的生活。
更幸运的是,我不再会因为他人的失望,而对自己感到失望了。我不再想要去扭曲自己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
人是过去的总和。现在的我,是过去这些年岁里,最好的我。
我没能成为我父母心目中完美女儿的样子,当然他们也没能成为我理想中的父母。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一段人生,终于可以翻篇了。
前两天我不小心摔碎一个很贵的玻璃杯,耳边终于没有面红耳赤的责骂声了。我把玻璃渣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然后就转身干别的去了。
这样的生活挺好的。
真的看哭了,无限心疼片中的小男孩,不管这是不是希亚·拉博夫的真实经历,没有人会看到这样一个12岁的孩子在父亲打骂和负面影响下成长而不难过的。如果这真的是希亚·拉博夫的真实经历,只能说,看完本片,你可能会理解和深深同情他。也了解他为何当初会从成名后就各种负面新闻缠身。
无数电影告诉我们,很多人长大后的悲剧人生都是与童年的不幸有关,他们不是有混蛋父母,就是根本没父母。父母,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之大,简直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不仅是言谈身教,还有基因遗传。基本上,一对不优秀的父母,别想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说,有些人可能会说:“哼,凡事没绝对。”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不信你试试。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好是运气不好,生的孩子说不定会比自己幸运,希亚·拉博夫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这真的是妄想。你的人生决定了你后代的人生。你的悲剧将会成为你后代的悲剧。
片中的小男孩名为Otis,但其实是希亚·拉博夫的化身。虽然他具有表演天赋和可爱的样貌也是父母给的,但父亲的酗酒、吸毒,坏脾气,犯罪前科和不上进等等这些负面的内容,显然不可能不影响到他。所以他后来也成为了一个酗酒、暴躁的人也不足为奇了。
整部电影就是在说,他的父亲是他成为现在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但最后,他依然希望能在多年后谅解父亲,这虽然很感人,但作为旁观者,真心难以被感动,反而觉得:“这样的爸爸没因为虐待孩子被抓走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在主角的童年和成年之间不断切换,有时是有点乱,但三位男主角的表演实在太精彩,掩盖了缺陷,让人觉得每个段落都不浪费。看好本片在颁奖季表演类别有所斩获。
卢卡斯·赫奇斯出道以来还没演过烂片,这次演技再上一层楼。虽然他长得不像 希亚·拉博夫 ,但却把声音、动作,特别是说话的语速和暴躁个性学得特别像,甚至很多时候你都能从他身上看到希亚·拉博夫年轻时的样子。
诺亚·尤佩实在太可爱,而且演得特别好,无时无刻不让人心疼。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在父亲的怂恿下开始吸烟,真的已经足够我为他大哭一场了。(悄悄说,如果金翅雀让他去演男主小时候,影片的评价肯定不会这么低。)诺亚·尤佩在另一部《福特与法拉利》中就显然没有机会展示这样的演技,但他依然是不得多得的潜力新星。
希亚·拉博夫在本片中也是他最杰出的一次表演,有时很难分清他是在演出还是“作自己” 。大部分明星都是死后或晚年才有机会把自己的人生搬上银幕,但他这么年轻就可以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正是因为这样的Child abuse无时无刻不发生在任何地方,真的是一个相当严肃和值得关注的话题。就算他不是一个为人熟悉的演员,这样的故事也值得一讲。
以前的《月光男孩》(Moonlight)和《The Florida Project》其实都有涉及这类内容,都曾塑造出类似的““糟糕父母”,特别是《The Florida Project》与本片很类似,这类话题的电影往往都容易获得好评,因为大家都不希望有任何孩子再被这样对待。
不负责的父母是电影中永恒的反派。生一个孩子不好好养,就等于是给这个人间带来了一个新的恶魔或牺牲品。
- Script is linear. Editor’s cut stay on script. Dominic joins after.
- Director: poetic moments of three main characters mimicking actions. Shoot in a free style
- Intercutting: took every opportunity to find visual parallels.
- About 6 month post-production. Asked Sundance for an extension.
- Director was in documentary before. Took a very documentary approach. If not, this movie won’t work. e.g. both parents on call. She operated the camera following the action, had an amazing DP switching light. Hard to put together but emotionally feel so real.
- A lot is removed for the new structure, e.g. a car accident in the script is a big moment. In the first 12 min: Life is a mess, he needs to help.
- In the end is a magical realism.
- Shia is easygoing and gave some supportive notes, respects the director.
- Opening montage
- Music choices: one of Shia’s favorite artists. Music he actually listens to in those periods of his life.
- Alma is real, likes organic, natural sounds from composers. Important to know the taste of the director. Listen. To director’s playlist.
- Collaboration in the beginning is quite tricky because of the nonlinearity
- Why prefer Avid to Premiere: feature film still Avid cause can go into so many details. Premiere doesn’t have enough workflow for assistants, it’s getting better but still no for a feature film. Commercials often Premiere, small indie films. Avid is the industry standard. Final Cut was 10 years ago.
- Commercial is 2 weeks to a month.
- Shia’s reaction watching the film: exited about the opening, really emotional
迷幻加州版童年伤痕的老调,本想3星,直到那句The only thing my father gave me that was of any value was pain. You wanna take that away from me? 像101 freeway上的大麻开出花,有种安慰剂般的美;
片尾Bob Dylan的歌词几乎是叙事的一部分,其实是两个受伤孩子互相和解的故事。
人受伤,失望,留下怨恨,being fucked over,这些伤口很难长好,更不会因为成为父母得到疗愈。“有了孩子会不一样吧。”“孩子会带来快乐吧。”抱着这样想法生养的人,大概率还是会在自己那滩泥水里被吞没,并滥用起做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权力。
抱着儿子抽大麻的画面竟很动人,想起LA过于漫长的白日和干燥致幻的热气。
在这对父子的情感关系里11岁的Otis是给予者,给予者有更大权力,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主动的,他在窗外流泪想象shitty dad说爱他,也会冲上去直接索取,要求他做个更好的爸爸,为了保留和父亲的关联他可以紧抓住痛苦,也有力量选择和解放手;James却一直被控制着,小时候被施虐者控制,长大后被伤痕和情绪控制,他对Otis的爱出于本能,Otis既是药方,也是负担。他的索取从未得到满足,他告诉Otis和自己Im an adult,却一直没有从树屋里走出来。终于有天他发现没有人会be mad at him,因为没有人在了。
前言
“一粒种子必须完全摧毁自己才能变成一朵花” by《宝贝男孩》
影片里,治疗师对成年后的Otis的童年情感创伤压力综合症采取了暴露疗法,我个人做过EMDR,没有做过PE,对这个很感兴趣,于是去查了相关理论和理论依据,供大家交流学习。
此文算不上影评,阅读起来需要一些神经生物科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查询中挺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一直以为导致自然灾害,车祸,战争等更容易导致PTSD,结果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而造成的创伤更容易出现创伤后遗症的反应,尤其是像《宝贝男孩》影片里展现的,孩童时期遭受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幼年时被抛弃,排在造成PTSD的因素的首位(注1)。
接下来我会通过1.PTSD的概念, 2.创伤记忆及其后遗症形成的神经生物机制,3.治疗的手段和原理,这三方面来谈电影。 Part1.定义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是指人在经历过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会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梦,接触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是摧毁相关的事物,认知与感受的突然改变、以及应激状态频发等。 Part2.创伤记忆和后遗症。
创伤记忆的形成有神经科学作为生物基础,当一个创伤事件发生时,在应激情绪的刺激下人体产生的大量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在人体内的流通会促进情景记忆在长时记忆中的编码(具体来说是神经突触形成了新的链接),这时候大脑里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使得人们脑中关于某个时刻的记忆尤为清晰,无法轻易遗忘抹去。
“重复是长时记忆所必须的。不过原则上说,一个高度情绪化的状态,比如车祸引发的状态,也能够绕开常规限制进入长时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MAP激酶分子会被快速地运到细胞核,让所有的CREB-2分子失活,使得蛋白激酶A更容易激活CREB-1并将这一经验直接转入长时记忆。这可能是所谓闪光灯记忆的原理(注2),它让人栩栩如生地回忆起充满情绪性记忆的事件”
而这些创伤记忆为何发展成stress disorder,这又得从神经病学说起。
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人类颅腔内的脑有三个的假设,这三个脑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然每个脑又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人的大脑本质上由三个结构组成,分别是爬行动物脑,边缘系统脑(哺乳脑),新皮质脑(人类脑)。
爬行动物脑演化是为了生存,包括控制生命的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打架、逃命、喂食和繁殖等功能。简而言之掌管fight or flee的生存战略。
边缘脑(哺乳脑)包含海马体和杏仁核,在5千万年前进行演化。人体的哺乳脑,和所有哺乳类的大脑,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包含感觉和情绪,其中
海马体——担当着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 杏仁核——控制社会行为、性行为以及其他情绪。
皮质脑(人类脑)位于前额皮质,第三阶段演化的脑 ,这就是我们的显意识,也是需要,意识,抽象思维,想象的来源。
创伤事件发生时,外界刺激导致大脑过度紧张,爬行动物脑和边缘系统脑会接管控制权,关闭更高级的大脑功能,身体的战逃反应(心跳呼吸等)过度参与,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时大脑的唯一工作就是让人逃离潜在危险或者不愿面对的窘境,它启动了一个自动程序,这个程序逃脱了皮质脑,即决策和判断的审查,大脑当机了,无法区分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随后大脑在经历trigger时,也无法分判断创伤事件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对于过去的记忆(脑袋中的重现)引发了和创伤记忆产生时的同样的生理反应,这便是PTSD。
Part3.治疗 对PTSD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压力免疫训练(SIT) 2.认知加工疗法(CPT) 3.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 4.延长暴露疗法/想象暴露治疗(PE) 而延长暴露疗法(PE)已经被证明是PTS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延长暴露疗法起源于暴露疗法治疗焦虑障碍,刚开始应用于遭受性侵的女性患者,随后在不断尝试中发现他对各种各样的PTSD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操作:在暴露疗法中,治疗师通过帮助患者直面安全的但能够唤起恐惧的事物和情景,来使患者了解到他们是可以忍受这种焦虑情景且在直面创伤记忆的时候并没有可怕的事发生,以此来减少患者过度的恐惧与焦虑。经过治疗患者能够将创伤事件看成是在特定的时空发生极其特殊的事件,克服全世界都是危险的想法,放弃自己认为在创伤面前完全无能为力的观念,给患者带来掌控感和自信心。延长暴露疗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关于“创伤场常见反应’的教育 ⑵呼吸再训练 ⑶重复进行情景或物体的实地暴露 ⑷重复进行创伤记忆的延长想象暴露
(未完待续)
注1.People who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trauma such as rape or child abuse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PTSD as compared to people who experience non-assault based trauma, such as accidents and natural disasters.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interpersonal traumas cause more problems than impersonal ones, but this is controversial. 注2.闪光灯效应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也称闪光灯记忆,是指个人对令人震撼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而准确的记忆,并且记忆的准确性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的现象。
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能直面给自己造成伤害的源泉,而是觉得这个源泉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宁愿反复承担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意去和解。
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希安·拉博夫写自己的老爹,只能说小时候没少挨打,童年的部分写的太生动了!最终高潮的和解有点牵强,就是剧本为了收尾强行在作结,在给一个和解,而生活明显要长的多,那种来自酒鬼家庭无法摆脱的阴影只能是这样表现了。女导演一言不合就拍逆光小清新,诺亚和卢卡斯的颜还是很爽心悦目的。★★★☆
变形金刚男的半自传故事,过去与现在两段时空交叠叙事,真实细腻地还原出这位童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父亲的肉体与精神虐待,在痛苦残忍的自我剖析过程中最终完成与父亲的和解。剧本中较多好莱坞套路,不过胜在情感真挚,特别是天才小演员Noah Jupe的表演,让人看得心碎欲裂。此前一直拍摄纪录片的女导演首次执导剧情片,提炼了不少纪录片的精湛手法,营造出如梦似幻却又直击人心的动情时刻。
我被折服。Sundance 2019 World Premiere
Shia果然是我的银幕男友没错了!一个年少成名的男孩要经历怎样的伤害、阵痛才能成为大众视野里的“甜心”?要长大多少才愿意和最爱的、被伤害最深的人去和解?33的Shia再次在加州的晚风里、夜晚的泳池边、有公鸡存在的睡梦里,坦诚地表达出对父爱的偏执和渴求。而这一次,摩托车前面的是他、在房间痛揍嘲讽儿子的是他、沉溺毒品的是他,他反复出演这个伤害自己最深的人,试图理解父亲、宽恕他,放过他,再次深爱他。诺亚和小树枝在泳池的戏份太美了,一个最为痛苦却迅速被突如其来的陪伴和理解所感动的夜晚,能让人一夜长大。大量手持,年少两条时间线的交错剪辑,镜头的色调复刻出在加州明媚,年少的不容易和这暑气一样,在傍晚之后依旧难以化解。
拉博夫自己演亲爹,还叫乖儿子。拉博夫半自传,情绪到位,但剧本有点儿怪。
希亚·拉博夫充满nostalgia情绪的自传电影,看完感觉这个年少成名的演员真是成长得如一颗孤独星球。在被好莱坞引为笑柄的各种行为背后,是一段病态而虐恋的父子关系。当拉博夫借演员之口,喊出“他给我的只有痛,你们却想把它带走”的时候,我相信那种痛是真痛...
典型美国独立文艺小片的调调,但作为拉博夫自编自演的半自传片,居然很难得做到了真诚而非自恋:既是与父亲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Alex Somers的配乐大赞
父子关系就没有看到过好的样本,父女关系还有可能有好的。母女、母子关系有那么多健康、滋养的,你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父子换位才能释然,大侄子没有Shia小时候的灵气,Noah又过分灵了
希亚.拉博夫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应该叫“宝贝老爹”才对。在拉博夫自己心里肯定是很重要的自白,普通观众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都是成年自己(他本人)与过去(父亲)的和解。偏个人化的表达,而且成年部分写得太潦草了,演员也没有什么发挥的机会。太多笔墨放在童年与父亲的关系上,拉博夫对父亲的感情投射全都都写在角色里了,台词和表演都深入骨髓,这才是生活啊。
西亚·李必福(台译)根据自身经历自编自演其父亲(看介绍应该还综合了他祖父小丑喜剧演员的角色),平行童年与青年两个时段,而且两段开始都是像犯人一样吊在钢丝上拍戏,青年的赫奇斯还能听到《变形金刚》的声音,但他的戏完全被童年的诺亚·尤佩碾压,经常能看到三个拉博夫自己却稍微用力过猛,虽然在他的配合下有几段被感动哭,可还是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拍得更好些,结尾还有许多真实的照片。#金马56#
影片实质上是LaBeouf的半自传和自我剖析,因此让人很难不去考虑影片外的因素,以往看过的有关他的八卦新闻此刻都成为了与之共情的基础。抛开这些场外了解,影片自身或许会显得有些单薄。值得一提的是,LaBeouf没有让他强烈的倾诉欲主宰这部电影,也没有借此机会将自身的性格缺陷和疯狂行径全部归因于父亲,在感性的背后是理性的自我暴露以及对父子关系的审视和对父亲形象动机的清晰刻画。三位演员中,也属LaBeouf所饰演的“他自己”的父亲最出彩。另外,想不到去年我还在看诺亚尤佩演天真单纯的小可爱,现在他都开始演吸烟、吸毒和情欲戏了…也算是见证了他的成长?
找95后和00后最好的两个男演员来演自己小时候也太会了吧! 童年创伤,父子关系,过去的回忆一直在影响着成年后的自己。整体的调子和文本依然是美式独立电影常见的,不过处理很好,完成度佳,也足够好看。最终的自己,走入回忆和过去,去和解,也还是露出笑容。
Shia几乎不是在表演,更像是通过转换角色变成一个施虐者relive多年挥散不走的伤痛。近几年的美国独立电影涌现了一种近乎集体化的对童年伤痛的追忆、再消化,Honey Boy无疑是其中上流之作。Shia写出了自己的《佛罗里达乐园》。
拉博夫成功变身你的哭哭男孩
哭满一整场,情绪感染力强烈,台词也很有力量(俗套得真实),很多镜头和画面色彩都很美妙,Lucas总算能做些不一样的表演,Shia从个人经历和痛苦中获得的收放自如的能力。Noah Jupe,今天我正式入股,弟弟必成大器!!!
#2019圣丹斯# 非常情绪流的人物电影,矛盾都不在剧情而在角色之间,所以整体还是会觉得缺乏戏剧冲突。很多场戏处理的也很像mv。感觉最后变成了一个拉博夫的自白疗伤独角戏,所以虽然观看中能产生共情的痛楚但情感消散的也很快。选角虽然好而且鲜肉们发挥的都还不错。但被抹去的曼彻斯特男孩是只想接这种创伤boy戏了?
最好笑的一点是希亚·拉博夫对小版的自己说:“我真羡慕你,过着有名的生活,活在闪光灯下,女孩们围着你转。”
如果没有Shia LaBeouf这个标签,我不知道“一位酗酒演员的成长回忆”能不能算是个新鲜重要的题材。即便有了Shia LaBeouf这个标签,又是否值得观众来关注这些完全不算新鲜的纠结经历。我不知道这个剧本里有多少属于Shia LaBeouf的细腻坦诚,或是编织筹划出来的坦诚,反而感觉应该归功于导演对两条时间线的熟练掌控,让情绪的重叠很自然,有说服力。Shia LaBeouf自己来扮演父亲角色似乎有着私人角度的合理性但又很可笑,两位扮演他的主角都比他有说服力。另外我还怀疑这个版本其实是经历过大幅度的改动,基本删去了所有女性角色的内容,只保留了和父子有关的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