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理解豆瓣和IMDB的评分………导演的每一个镜头都戳在我的审美上:有石砖拱、喷泉、树林的公园阳光明媚,巴塞罗那海边的傍晚,深蓝紫色的夜空映衬着棕榈树,俯瞰全城景色的山顶,刚刚下过雨的天,乌云密布,只在最低处透出点点天光,更不要说拍了好多次的(极其建筑师视角的)黎明-正午-傍晚-夜晚的小巷和街角公园。我是真的真的很喜欢……而这电影的可看性也太强了吧…细节呼应巨多:sonia与女儿、跨越20年的时空巧合(PS:拍在疫情前的最后一年也是没谁,影片中的那种平静真的久违)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情节零碎,人物不立体,强行装逼;看到最后我直呼神作,人物饱满,每个细节都有存在的意义。看到中间我觉得这和爱情神话没法比,看完之后我觉得这完全不能拿来和爱情神话比……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小清新爱情片(一部可以顶“爱在”三部曲……)一般的片我觉得就情节在真实的基础上有趣、巧妙(有巧合)、引人入胜,人物够典型、饱满、立体、有魅力,有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同时画面极美。这部片的巧思让它直接跃升到了另一个水准(我实在是一个对巧合、象征/符号没有抵抗力的人…)我是真的认同:光是2000(千禧年)这个节点就足以令人浮想联翩(与20也是呼应)。男男主刚巧的遇见也可以,二十年后更巧的重逢更可以,微妙的错过也可以,那些遗憾的“如果”也可以。我完全没有纠结是男主的癔症或是想象。either way,它传达出的微妙多层次的情感已足以打动我。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是:平静又波涛汹涌。That’s what romance is like; that’s what life is for. 浪漫回忆可以加满。
很奇怪,在看短评和长评时,大家倾向于认为这片子里的故事都是男主Ocho的幻想,或者干脆就是平行空间,两位男主在同一个时间但不同的空间相遇的故事。而我自己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想来捋清这故事,通过对话碎片拼凑完整的事件。
首先故事开始的时间,应该是1999年,因为Javi有跟Ocho说要拍一个有关于即将要来到的2000年末日焦虑相关的电影,所以2000年还没到。同时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后来的几年里在全世界爆发,所以在当时,恐艾的焦虑感依旧笼罩着全球,这也使后续人物行动更加合理。
故事最开始,男主Ocho去到了朋友Sonia 的家,这时候的男主Ocho是有女朋友的,而Sonia的现任男友是Javi,所以两位男主在故事最开始都是‘柜中人’。
男主Ocho在城里闲逛的时,被一个陌生男子勾引进小树林里,但当时的男主还未出柜,所以走到半路打了退堂鼓,自己跑到一旁独自打飞机,但最后还是被陌生人给口了。而当时全球范围内都压抑在恐艾的情绪之中,所以男主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性活动感觉到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最后大病一场。不过这也恰好促成了男二Javi照顾男主Ocho的机会,两人的故事线正式拉开。
在两人相处大概几天后,某个晚上,两人不再压抑对彼此的情欲,两人接吻、相拥,还打了飞机,可是第二天,男主Ocho就离开了,两人故事线断掉了。
在男主Ocho离开的二十年里所发生的事情,电影中没有画面表现,但是通过对白我们可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Ocho去了美国纽约,与某男子相恋二十年后分手;Javi在跟Ocho发生关系后,很快地就向Sonia出柜,Sonia表示不介意,且愿意继续与Javi做朋友,甚至留下了卵子,最后也去往了美国,不过她大概在美国第十四年左右,因为意外死亡;Javi在Sonia死后没多久,遇到对的人结婚,并用Sonia留下的卵子生下了女儿。
以上大概就是男主二人分开后的二十年里,发生的所有的事。
两人分开二十年后,男主Ocho偶遇Javi,但开始两人都没记起对方,因为说到底,二十年前,两人也不过是相处了几天而已,两人之间更多是欲火纠缠,并没有更深入了解彼此。所以,二十年后再见面,记不起彼此很正常。
在两人想起旧事后,Jvai有表示在这二十年里曾想要找机会与Ocho发展,但是无果。而当Ocho请Javi留下过夜时,这很明显Ocho也是想要再续前缘,但是被Javi以不想破坏婚姻为由拒绝。
就在Javi走后,插入了一段男主的幻想。 在盗梦空间里,陀螺停止意味着现实,而陀螺转动意味着梦境,而在这个电影里,冰箱就是那个陀螺,只放了几瓶啤酒的冰箱意味着现实,而装满了生活食品的冰箱意味着男主的幻想,而这一点绝对是导演故意设计的。导演在片头,故意拍摄了男主打开冰箱,冰箱里面空空的,只有几瓶啤酒,而这就是现实的参照,在男主幻想开始和结束时,导演都给了冰箱镜头,就是在提醒观众入梦和出梦,切割幻想与现实。(如图)
男主角为什么会突然间开始幻想?我觉得,这幻想实际上是在影射男主角理想中的美好。
自己的朋友Sonia没有死,她还在街上卖唱呢;自己并没有逃避二十年的感情生活,而是与Javi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养有一个小女儿,并且自己很享受做爸爸的感觉。
紧接着幻想世界开始垮塌,现实世界在不断侵入,幻想与现实在互相撕扯着,这种对抗就体现在当时两人的台词中。
“我曾经跟一个人在一起二十年,但不是跟你” “那是谁?” “我不记得了,但唯一确定的是,那不是你” “你要什么都不记得,你怎么确定不是我呢?” “我不知道,我们在一起二十年,在纽约……” “在纽约?或许就是我们,我们在一起也有二十年了” “不!我很确定,不是你!” “行吧,希望你不要抛弃我们,去找那个神秘人” …… 对话结束后,男主的幻想就跟着结束,Javi穿着那件KISS T恤离开,Javi不是Ocho的枕边人,而他们两人连做朋友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做恋人。 电影就在这破灭的幻想中结束了。 看完电影后,我会立刻想起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一句话; “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跟本没有活过一样。”
最后再引用一句书中的话,作为结尾总结并送给所有人: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结尾的Fin 意思是结束,又加上了 de siglo就变成了电影的名字,世纪末,这小巧思我喜欢。)
依我的理解不存在平行空间和想象
20年前的相遇从此二人在一起相守,大胡子精神层面不愿意接受终点,只想中转停留永世自由,用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说服自己,强迫到记忆混乱,失忆。不要小看精神力的强大,男主是想到可能染病都能逼自己紧张到呕吐生病,臆症就是这么来的。
而Javi就是一直陪伴他20年的丈夫,两人一直生活在这里,两人用Ex的卵子抚育了一个女儿,女儿的玩具橡皮鸭子就是时间的信标。
大胡子一直是那个不愿接受安定下来现实,爱上阳台,爱自由,爱孤独的理想主义者。Javi看到那本书也明白大胡子“生病”失忆的原因。
悬疑中透露着感动,Javi一直配合大胡子出演,不生气不自怨自艾,两人反而有自己的独特情趣,比如假装不认识求搭讪,谎称自己家就住这栋楼,假装另有丈夫是open marriage,假装要扔掉重要的记忆信标KISS T恤…
就像初恋五十次一样,就像每天回到家发现老婆在装死一样,Javi是愿意一直陪他玩的人,于我是最大的浪漫和感动!
两人初吻fall in love 的歌Space age love song选的太棒了👏
1:14am 耳机里在放着酷玩的Daddy 刚刚看完了世纪末 莫名其妙地又想要分点讲,不过总觉得这破坏了整段文字的美感。那种行云流水的,携带着情感的,使人共鸣的文字。 就像是一部好的片子一样,也许也像是一段不算完美的爱情一般。 哈维是一个典型的似乎严谨且无趣的德国男人,“我”是一个感性的,体验者。但哈维又是一个穿kiss衫,细心照顾人,安静的,看似有很多故事的男人。“我”似乎困在一种情感与人格的来回里,向前是攻击性的,向后是隐忍的。 “我和一个人生活了20年,但我很确定那个人不是你。” “我知道那不是你,这是我唯一确定的事。” 看到这里,似乎迎接我们的是某种释然式的悲伤结尾,某种20年后的新的生活,那些在所有无助、无趣、无感的碎片中所曾向往过的状态。但是“我”接着向下,然后“我”看到穿着kiss衫的哈维。他似乎向“我”告别,他远离,消失在昏黄的路灯下。但我总觉得“他”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仿佛知道他在这座城市里,这个事实,就让“我”感到开心。我们可能在某一刻相遇,在超市里撞面,亦或“我”再次从阳台喊住他,一段新的相知相识。 此刻我便觉得一切变得合理。那些所谓的“开放式婚姻”,伴侣间的“性疲惫”,“索尼娅的死亡”,他们不复存在。 爱一个人,便是爱他的全部。电影只不过将这些不同时刻的情绪戏剧化。 哈维向你抬杠,刺破你幻想的那些美好瞬间,生活不再像你所想的浪漫与戏剧化。 然后哈维会换上kiss衫,在街道上,向上看,朝着你微微笑,像是邀请。 生活本就无趣,它是日复一日的时光拼凑的循环结构,但生活总是存在某种kiss衫的时刻,那些定义时间、塑造记忆的瞬间,一个微笑,一个吻,一段舞,一次注视。 我爱电影,就在于电影可以用它独有的手法去叙述一个故事,一个本该戏剧化的生活,它告诉我们生活是充满情感的,一段长串的独处,大笑,大哭。它有关体验。 这是一部可以看第二遍的电影。
故事的开始到结局:
男主去西班牙旅游,遇到哈维、上床、阳台谈话、最后分开;
插叙了两段闪回:即二十年前两人的相遇(是哈维编造的),以及夫夫女儿一家三口的生活(男主想起来的记忆)。
直接说结论:
1.以及主要故事,以及第二个闪回、也就是其他评论说的第三段,全都是真的。只不过主要故事线是立足于现在,第二个闪回是主角自己的记忆、是过去发生的事;
2.第一个闪回、也就是其他评论说的第二段,其实是哈维口中的叙述内容、男主是不记得这段的(可以细看这段之前的最后一句话,哈维说“我们确实似曾相识”,然后才转入二十年前),所以有真有假。但个人以为是哈维结合二人的经历编造的,目的是引起主角的回忆;
3.和男主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公,就是哈维,只是男主不喜欢被消磨了激情、以及个人生活全被侵占的婚姻,所以潜意识很排斥,最后有意忘记了他老公(如果一个人有意遗忘一些事情,比如某些痛苦、排斥的经历,的确是会忘记的)
这部片子,讲的是婚姻和自由。
根据主要故事,也即是其他评论说的第一段,可以知道:一开始是男主很想要孩子(出自哈维之口);现在男主却下意识的抵制孩子;第二个闪回说的是有娃后的婚姻生活、感情的坟墓,明显跟主角“向往自由”的特点背道而驰。
剥离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各自技巧,真实的故事应该从第二个闪回开始、也就是第三段:
男主终于有了一直期待的爱情结晶,但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而是激情磨灭、个人时间爱好及夫夫感情生活全被侵占,最后连当初定情、意义重大的kiss衫都要被哈维扔了,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让男主以为感情不再——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已经够糟心了,连哈维都不爱我了,呜呜呜呜,我不接受不接受不接受,哼!
然后男主在自我暗示、无比强烈的排斥下,开始一点点忘记哈维(注意:第二个闪回的夫夫生活中,男主其实已经忘记很多事情了)
故事的开始,是男主在一次次逃离婚姻的旅行中,彻底忘记哈维了。
然后,在主角的视角中,哈维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出场;但其实是哈维一直跟着主角,所以才会发生那么多巧合。
在阳台上的谈话,是哈维在试图一点一点的勾起主角的回忆,从另一半、到孩子,最后成功让主角觉得哈维熟悉(以一种不确定的口吻。),哈维确定的说“我们确实似曾相识”。
然后,立刻转入二十年前。导演表面是以主角的视角叙述,但其实这是哈维说的话,因为你看这一段紧接着的阳台谈话就知道,是哈维在提醒主角、两个人确实认识。
毕竟故意遗忘,其实是一种主观性的忽视、一直封在某个角落不去想、到后来想不起来,并不是生那种理性的受伤、导致的硬盘损坏型失忆,男主虽然潜意识排斥,但经哈维不断引导、说以前的事情,某些东西终究还是想起来了,契机就是那个鸭子。
主角猜到鸭子,终于想起来某一段跟哈维的夫夫苦逼生活。
所以说,两段闪回,第一段是哈维说的过去,第二段才是主角的记忆。
第二段闪回过后,来到了故事的结局:
哈维离开的时候,回头看了主角一眼,主角并没有挽留,最后哈维失望离去。
很多人都说,是哈维冷漠离开,导致主角心灰意冷、伤心难过,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如果真的那么冷漠、执意离开、只跟主角保持露水姻缘,是绝对不会回头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不在意。
哈维之所以回头,而且跟主角对视那么久,是因为他想让主角想起来他以及跟他曾经的一幕幕、并开口挽留他。
只可惜,主角并没有。
有人可能会说,主角在哈维提出要离开是挽留了啊。但请注意,这里主角明显没有想起来哈维是他老公,只是以一个刚产生激情的路人身份挽留的。在这个情景下,哈维怎么样都要离开:一是为了完成自己编造的人设(开放式但忠诚有爱的婚姻),二是为了不进一步刺激主角、跟主角保持这样一种相识不久激情满满的关系。
总结:
故事的开始,主角就已经把哈维忘记了;
故事的最后,主角虽然想起来哈维是他生活多年的老公、并且跟他育有一个娃,但依旧选择单身、放任哈维失望离去,代表了他依旧放弃跟哈维的过往感情和婚姻。
所以说,这其实是一出悲剧,一出从头到尾的悲剧。
真是可怜了我们哈维小可爱。
跟你结婚、给你生娃(咳咳)、被你排斥遗忘却始终不放手、孜孜不倦的陪你演戏,那么深情完美却还是惨遭抛弃……
第三段升华了!就是每两段之间的时空变换……容颜衣着发型什么的都没有改变,导演你这样真的好吗?(看完之后有点懵,特别是第二三段,仔细想想才明白的😓) “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我多恨抵达目的地。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我意味着死亡。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永远都在中转,保持失联和不熟悉,我就能留在永恒的自由里。” 最后那一分多钟的远景通通可以当壁纸!天空太好看啦! 以下来源不明,为复制粘贴: 连接世纪末与世纪初的是什么?KISS!——这是《世纪末》向全人类公布的答案。这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答案,可惜在这一令人惊喜的开场白之后穿过整整几个世纪我们再也没能见到这个硕大而醒目的宣言。爱情早已失传——为此两位男主角像喝了劣质的酒那样呕吐了整整几个世纪。幸而人类还有历史,幸而人类还有艺术,幸而人类还有诗歌。于是我们跟着两位男主角从世纪末来到世纪初,再一次和他们一同坠入爱河,再一次和他们一同靠岸,也再一次和他们一同失散。卡斯特罗这部彰显诗学气质的精致小品真真正正是一个世纪性的大爬梯:人们在路上相遇,然后在路上中转、然后在路上再次相遇。因此影片跟时空没有关系,跟同志没关系,跟末日没关系,爱情保鲜的方法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故而本片里最美的是那个从天而降的KISS,是那场极为恣意的舞蹈,是那首诗。
世纪末有过一首中文歌叫 或许可能应该,歌名暗合了这个在回忆和幻想间漂移的三段体故事。当年方寸大乱的恐艾进化成淡淡一句我在吃prep,二十年改变了一个群体一代人,长大才知道平权不是终点,自我追寻永远在路上。想与你乘着流失的时光,不在乎是沙漠或海洋,就算全世界都暗淡,你始终在我的心上。
3.5 今年的[周末时光]。人生的可能性带来不一样的二十年,一转眼物是人非。两个演员火花四溅,见证了同志史上最近的二十年。上个世纪的情愫要到这个世纪来还。导演本人坦言男主和自己很像,看来一定是Kiss铁粉。(导演说故意20年前后不变妆,因为聪明的观众都能看出来😅)
“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我多恨抵达目的地。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我意味着死亡。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永远都在中转,保持失联和不熟悉,我就能留在永恒的自由里。”
两个男人,三个时空,同一个世纪末。总是会遇到,总是会约炮,甚至会幻想在一起二十年,就着巴塞罗那的绯红日落下酒。然而缘分太短,记忆太长,有种美好叫遗忘(男2越看越有味道...)
D+ / 总感觉导演看过《恋爱症候群》,但是那种时空转换的错愕或是惶惑好像都没有拍出来。
用二十年来遗忘,用一天来记起,再用余生去回味。太美了,一切都太美了。
二十年容颜不变有些困惑
如果当初没有错过一个人的话,二十年会怎样,导演用了这样的方式拍出来,非常棒的一个命题,拍法并不是很适合,导致情绪整体上有点跟不上,好在故事的设定比较容易加分,但导演最终的主题表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可能这就是中年同志在平权后婚姻合法化之后的心态吧,本质上跟异性恋没有任何区别,悲观谈不上,可能这就是中年人的世界,我们就把这当成一种同志片的进步吧。
缩水男版《穆赫兰道》。一颗星给一个天菜。天菜只和天菜恋爱。
叙事技巧略显笨拙,时空的“幻变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对每一段“当下”的刻画却浪漫可爱又令人眷恋的,非常喜欢两人跳舞那场戏。最后那个小“诡计”玩得很妙,一场跨越时间与记忆的失落。假如当初没有错过你,那会是什么模样?或许二十年前的那场高烧,也只是我虚无的幻想吧。
我对这种类型的同志片已经有点免疫了,两位男主除了身子和颜值可以拿来馋之外,人物刻画也太平了吧,完全没有代入感
解读1: 第一段是现在第二次见面,第二段是过去第一次见面,第三段是男主臆想两个人在一起但不愿接受一直在一起的状态。解读2:男主失忆,男二通过营造约炮的关系,讲述两人初次见面的情况,男主踩到小鸭子唤起两个人在一起的画面,最后还是没有接受两个人二十年的记忆。
导演真是自信过头。
#硬盘清理计划# 如果影片存在奇怪的晦涩,那么很大程度要归咎于创作的小说思维而非电影思维。在描绘时间上,两者显著的区别是电影的时间是具有物理性质,在银幕点亮的瞬间,街道景观以及人的容貌都也被照亮了,因此无论是描述过去时还是畅想将来时,它们在同一条时间线上都是有明确落点的,从而无法如小说一般被隐藏。
6年前被垃圾车辗死的索尼娅不可能借卵子给4年前认识2年前结婚的夫夫生女儿,且20年前后人物的妆容着装都没变化,只因为一切都只是奥乔亚的癔症发作,全片只有67分钟至79分钟是真实的。其实1999年(世纪末)奥乔亚就和哈维在一起了,后来奥乔亚得了癔症经常内心自导自演独身放浪爱自由的小剧本,而哈维却一直不离不弃甚至迁就他找活得好好的索尼娅借了卵子生了个女儿……这么一想哈维还真是一个守护天使。
电影呈现一种朦胧梦幻欲说还休的感觉,以二十年为基准讲诉了一个相遇失联重聚白头的故事,颇有种将「爱在」三部曲浓缩在90分钟的意味。如果说前两段时隔二十年的一夜情还中规中矩,那么第三段超现实部分则完全将影片升华到另一个层次,不论是脑中幻想过完一生还是平行时空白头偕老,解读可以存在多义性。最后一幕阳台上回到现实挥手告别,又让人想起《莫里斯》里聚散有时缘分天定的结尾:充满遗憾的人生总会让人慨叹啊!
大失望。故事性乏善可陈,中间20年前的闪回如果只是为了介绍Ocho和Javi两个人的相识大可不必,最后的plot twist, 中年同志对婚姻生活的二次幻想?I don't see the point. Ocho第一次离开Javi拿起书读的那段特效让我想起XP系统的桌面保护,差点在电影院喷出来。此外,Ocho的骨盆前倾太糟心了,搞得只有Javi的肉体值得看。
第三段平地乍起高楼,他在楼上向下探,时空交织,一眼望穿二十年,待回过神来,楼下的他遁入夜色,世纪末的一场梦交换了身份终于此刻醒来,无限怅然。
我在夜空的阳台弯身凝望着你,你在路灯下的身影像走进下一个似曾相拥的世纪。你在清晨的树荫仰头看见了我,我在晚风中抽完一根烟沉睡在上一个层叠交错的时空里。
3.5 三种不同时态之间的每一次转换都处理得很暧昧,所以时态之间又可以相互转换且特别迷人。在这种变换不定的时空交替中存在始终不变的常量,那就是在世纪末的巴塞罗那爱上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