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作为历史真实事件,还是值得看一看的,虽说是毒贩黑帮,但只是小规模村民武装械斗的规模。而且刁民格局太小,竟然是裤裆捂不住造成了灾祸,最后被外来的雇佣兵捡了大便宜。上演了一幕悲剧,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南美人民结婚也要找媒人,还要给彩礼,而且份额很是不少啊,突然觉得很有亲切感,符合咱们国情。 影片缺点是南美片风格明显, 节奏慢悠悠,还喜欢用寓意。
不错的题材,作为今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候选之一,为我们带来的主题是“毒品的繁荣”,在那个广为人知的年代哥伦比亚北部瓜希拉地区的人们,包括瓦尤人和其他族人,都参与了毒品走私,成为了之后几十年中哥伦比亚内乱和国际丑闻的源头,这部影片还关注了毒品交易,追溯其现代源头,同时关注到了那些摧毁他人性命、家庭和族群的暴力行为。但它却以各种方式回避了好莱坞式的视觉冲击,比如避免直接聚焦暴力场面。有时我们只能看到暴力行为过后的镜头,比如鲜血淋淋躺在马路中间的尸体。再比如影片最后章节,两个家族在卷入一场投入大规模的战争后,整个过程以一段令人感到窒息的长镜头呈现。
《候鸟》的海报上,一个拿着枪支的男人被红布包裹着着头颅。这片血红色被风吹起,犹如女人般扬起裙角,荡漾在空中。男人的面部凹陷下去,像是躲在红布后的骷髅,独自守候。
作为《蛇之拥抱》导演西罗·格拉的新作,《候鸟》选址在哥伦比亚北部的沙漠上。不同于前作浸润在荧幕上的水与丛林,这部电影似乎在影厅里掀起一场沙暴。影片分为五个章节:野草,坟墓,繁荣,战争,地狱边缘。自内,影片通过交待瓦尤人的婚姻及对待家族的观念,引出其排斥外族人的态度,讲述瓦尤人这一族人的尊严与传统;自外,好似《美国往事》般讲述主人公拉法耶与好友莫伊斯做起大麻生意后的个人变化。拉法耶保守谨慎,莫伊斯狂妄自大。紧接着,狂妄者拿起手枪,沾上了美国生意伙伴与拉法耶堂兄的鲜血。拉法耶不得不遵循家族的意见,枪杀了自己的好友。另外一边,拉法耶妻子Zaida的弟弟屡屡玷污外族人的女儿,继而引起两个族群的战争。
电影开篇,Zaida在闭关一年后迎接成人礼。在众人包裹的圆圈之中,Zaida身穿一袭红色,光脚掀起沙尘。她追赶发出挑战的男人,而男人在其紧追下不断后退。此时被风兜起的红色裙角,犹如《电影人》中身穿红色衣裙,与构思翩翩起舞的编剧。
延续上部作品的内核,片中Zaida可与梦对话。Zaida曾梦到自己的丈夫与其死去的堂兄一同出现。二人被布蒙住头颅。与海报不同的是,此时一人的遮头布变为白色。如果说此前象征着鲜血与战争,那么此时的白色,便是战后的喘息,或称之为,属于亡人的宁静。在接下来的梦中,Zaida梦见自己正在坠落,而这坠落正是其家庭的命运寓言,犹如死藤之水般昭告。
在《蛇之拥抱》中,导演通过蛇的意象唤醒整个森林,蜿蜒的河流亦是蛇的身躯。而后,作为象征整个亚马逊流域文明的蛇被豹衔食,寓意着传统与外来文明之间的碰撞,甚至死亡。同样,《候鸟》中,在拉法耶枪杀了朋友莫伊斯后,他不断在房间里看到一种有着细长腿骨的鸟。当它细长的足尖触碰到地毯上,能让人猜测到其上半身的纤长与孤傲。如同瓦尤人的自尊,一旦传统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仇恨与灾难。
片中多次出现Zaida母亲的寓言,不同的鸟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像是一个与梦对话的预言家,掌控着辟邪珠,可祈求神灵的庇护。但正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在女儿一家逃亡后,用暴力将逃亡的亲人找回,如同囚禁般拴在自己身边。使得复仇者来临时家族破灭,活命的只剩自己,以及在后面辗转沦为牧羊人的孙女。
在前作基础之上,很多观影者对本片的内容、甚至叙事结构方面会有一定的审美期待。但本部影片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时空关系。抛开头尾的牧羊人,影片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线性叙事。于是在这两者基础之上,很容易造成“毒枭发家史”的故事导向,而这一导向常常将观者引领至商业片的领域。其次,本片在配乐上,更多了些来自社会的质音。在器乐上,导演选择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演奏方式。当器乐发声之时,能感受到整个影厅的震动。像是鸣笛般直抵双耳,又好似陶勋般悠长。这一与自然不切合却又出挑的乐器,在整个荒漠之中站立,似乎是亡灵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演奏、去观看整个沙漠的人类史。同样,在影片中,拉法耶也是这一特征的拥有者。他不停地面临选择。家族还是外族,留下还是逃亡。逐渐地,拉法耶这一人物演变为一种特定的形象。他不同于迷信的岳母,保守且强硬。同时,他又不同于自己的朋友般激进狂妄。自始至终,他始终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创造契机,解决矛盾。这可能也是导演对待原始与未来的一种中立。在最后,复仇者寻他,想要知道Zaida弟弟的下落时。拉法耶最后一次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后随着枪声倒地。当然,在死前,那只鸟依旧跟随着他。
一定意义上来说,影片故事融汇在牧羊人的歌声之中,在歌声中展开,又在歌声中结束。牧羊人歌声中的故事来自于现在不属于任何族群、又无任何信仰的小女孩,也就是这一家庭唯一幸存的后代之人。在这片满是夏天的土地上,野草不断生长,族群不断繁衍。看似愈来愈盛的境地,终抵不过时而飞来的蝗虫风暴。在黄沙之中,它们如如龙卷风般吞噬着这片领域的水土与居民。但终究无死寂之地。在屏幕暗下之时,耳边响起的是不绝的雨声。这像是导演对未来与传统的思考,破坏、颠覆、死亡,乃至重生。历史呈现在牧羊人的歌声之中,好似夏天的风被吹散。
(原文刊登:看电影看到死)
缘起大概是人类最本初的欲望,男女之情欲,宿命则是男主好像一直都心知肚明的。看完感觉很沉浸,是一种排除了一切干扰的沉浸体验。配乐和诗歌很不错。想起十几年前看的教父三部曲,真是“前已有的后必再有,前已行过的后必再行,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
【台北金马影展观影】今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开幕片。这位哥伦比亚导演上一部作品《蛇之拥抱》好评如潮,据说是一部风格浓烈的作者电影,可惜我还没欣赏过。我印象中的哥伦比亚是一个罪恶与毒品泛滥的国度,不出意料地,这部作品果然出现了这两个刻板印象的内容。事实上这是一个狗血的复仇题材,导演采用章节分段叙述出70年代哥伦比亚一个土著家族铤而走险,依靠大麻生意发迹的故事。之后遭遇合作伙伴的背叛而导致一系列帮派厮杀而家族灭门的悲剧收场。感觉商业类型片的痕迹过于明显,反而没能彰显出导演特有的作者风格。开头的男女求偶舞蹈、预言家等富有民俗内涵的陌生情节渲染出淡淡的神秘主义与宿命色彩,而当地部落的语言和生存哲学,甚至殖民主义的话题都在片中有所涉及,却只能在高度戏剧化的叙事里蜻蜓点水般略过,没能深入挖掘阐述这些话题有点可惜。不过拍成如此的商业片,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对类型片掌控的娴熟程度,似乎也能引起更多观众对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关注。
剧情中两次重大冲突,第一次因莫伊斯擅自击毙毒贩而引起,这卷毛小哥恰恰是外人。第二次因老太太儿子列奥尼达斯 Leonidas 侵犯了瓦尤家族富商阿尼瓦尔的亲生女而引起。拉法耶 Rapayet 实际上代表了部族的潜在意识,在暴风雨般袭击的危机面前,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而且充满了智慧,以柔克刚而非硬拼,所以拉法耶一再明确地委曲求全、不计成本地退让和赔偿,来谋求对方的原谅。不过瓦尤富商阿尼瓦尔在别有用心的合伙人的挟持下,拒绝和谈、残忍地杀害了信使。
老夫人在战火蔓延的危险关头,呼叫部族长老们出面,她个人付出了保管辟邪符和珍贵项链的代价后,确实荡平了阿尼瓦尔的势力,使其不能再卷土重来。但对方那嚣张的合伙人恰恰又非族人。在瓦尤族人重视荣誉高于一切的观念之下,阿尼瓦尔依然要复仇,于是这个合伙人投了重金带来了外来武装力量协助他,实现了老夫人全家玉碎的惨剧,也彻底收编了阿尼瓦尔的资产地盘。
全剧演绎了瓦尤部族深远的大局观意识、富有意味的生存技巧,和面对外界势力屠戮时的无助,毕竟部族实力从各方面看都极为有限,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不断淘汰这些历史身影的进程。
拉法耶确实是个聪明人,他的伙伴莫伊斯自始至终对他是忠诚的,拉法耶没有看错人。只是这个非常热爱音乐、浪漫热情的卷毛小哥,比较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包括老夫人的儿子列奥尼达斯,常沉迷醉酒,说明酒后误事。
老夫人的谨慎,其实正是犹如影片开始时其自述“可帮助避免和化解灾祸”。只要当事人来自于瓦尤部族之中,就可以用部族长老的力量来对其制衡,不至于恶化事态。老夫人对拉法耶的警觉是合理的。这和孟子“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的思想也很接近。
另外,老夫人对子女的教育成败并非关键影响因素,毕竟其子正值青春期,所犯下的是社会上常见的不法侵害犯罪,而非灭族之类的大恶,社会上很多人也会犯有同样的罪行,导致部族逐渐走向衰败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这个,而是历史变迁对社会环境的改变。
骨子里跟【蛇之拥抱】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只是这次换成了通俗剧式的家族贩毒黑帮片,贩毒的拍法跟我们印象中的毒贩故事很不一样,讲的还是原住民文化被外来者破坏,律法和价值观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全线崩坏,在时代面前,这样的故事总归会是悲剧。片子整体上还不如【蛇之拥抱】,这导演去好莱坞拍片的话,估计是会水土不服,他的这种导演风格实在有点一言难尽。
少见的一部哥伦比亚的电影,毒枭成长与覆灭史,家族、族群、罪恶、暴力充斥的史诗式的结构。听说导演的前一部电影更好一些,有机会看看。
黑帮犯罪类型片的外壳,装的还是《蛇之拥抱》的内核,虽然不及《蛇之拥抱》,但通过此片西罗格拉展示了自己能驾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项目的能力和执行力,非常稳,下一部可以起飞了。
黄沙尘土中姑娘的红袍掀动了他的心房,从此把他拉入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开飞机还是骑马,南美流行乐还是传统乐器,现代文明的野蛮冲击和传统文化的约束在电影中不断出现,贪婪的人性和禁锢的文化在十几年中吞噬掉兴盛的家族,荣誉和勇气在这片黄土上解不开仇恨挡不了子弹。四个章节在格式上营造了史诗感,但质感上还是缺少一些内涵。
70/100 相当丰富厚重的一部哥伦比亚毒品经济起源故事,本来美好的家庭生活在传统社会结构和毒品经济的双重摧残下支离破碎。候鸟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在毒品交易线上来回奔波的人吧,或者毒品本身。
毒品和罪恶将部落从蒙昧带入文明,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就像哥伦比亚国家命运的缩影。跟导演前作“蛇之拥抱”相比还是太直白太类型片了,缺少回味的余地。
野草长成救星还是毒药,坟墓埋藏尸骨还是枪支。爱上一位姑娘,倾尽全力筹措彩礼。爱上一种快乐,提心游走地狱边缘。杀掉发小,那幽魂像不会飞的鹳鸟逡巡;杀死信使,那仇恨像满天飞的蝗虫吞噬。筑起豪宅,仍是吊床才睡得安心。不能读梦,被神灵抛弃如走肉行尸。从此瓦尤人的往事,成了贩毒路上的笑谈。
一个狗血的复仇题材,用高度戏剧化的叙事演绎出地域性强烈的民俗风情。民族语言和生存哲学,甚至殖民主义的话题蜻蜓点水般略过,没能深入挖掘阐述有点可惜,不过拍成如此的商业片,似乎能引起更多观众对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关注。
本片告诉我们两件事:1. 彩礼不要要太多,会惹麻烦 2. 丈母娘眼里女婿永远不如亲儿子
作为《蛇之拥抱》导演的新作,之前那种惊艳神秘的感觉都没有了确实很遗憾。南美毒枭、黑帮的故事,观众们尤其熟悉好莱坞电影的观众,看过得还真不少,不会被随便就突突的剧情内心激起太多波澜了。这种电影真的要花时间塑造角色,人物的性格、行为、配角的组成、对主角的影响等等都很重要,黑帮片听上去刺激,写起来拍起来可真是很难的啊。不过看这苗头,导演之后应该会去好莱坞拍片了吧
anibal老头儿认识对面一家子人简直是倒了八辈子霉...
10/11/2018. 有异域的美感和疏离感,还有抒情的缓慢。有关乎honor, tradition, and community的探讨。有新旧相对带来的破灭。有宿命感,每个人的命途都显得莫测,也让人唏嘘。最喜欢沙漠上的那段枪战,诗意的乌云压顶,屋内骤然成废墟,大雨如期而至。Roll credits时的暴雨声太美了。
5个章节的标题太剧透了。电影本身挺直白朴素的好看
强势岳母,成也她败也她。插曲、风土人情不错。所谓魔幻犯罪史诗,各元素点到为止,发挥未尽,通篇给人仓促随意感觉。尤其台词太过矫揉造作。
2.5 / 假如导演真的有尝试在召唤一些“梦”的古老幽魂的话,这种超脱于类型架构的“梦”的质感到底在哪呢?为什么会干瘪到让我完全无法感知到它与现实的碰撞呢?还是说,这些粘贴上去的梦也仅仅是贫瘠现实的一部分?
电视剧容量乡村黑帮史诗,被浮光掠影地简化为一出民俗符号堆砌,表演机械僵硬的械斗回合战。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哥伦比亚求婚男屌丝到富甲一方大毒枭的成长覆灭记。能看到南美家族式生意的独特文化,有着复杂的族群、血脉和利益纠葛。梦境预言添加了神秘的超现实元素。然而剧情还是过于简单,小舅子与岳母角色的先后作死敲响了灭亡的丧钟,这样的剧作未免有些敷衍。虽然仍有可圈可点的摄影风格,但远不及《蛇之拥抱》的空灵震撼。三星半
哥倫比亞黑幫家族興亡史詩,土著家族因走私大麻而致富,導演Ciro Guerra由熱帶森林走到乾熱荒漠,現代文明如毒素一樣入侵原始社會,他們變得富有,但族群之間問題不斷,家族之母要保護原始社會裡的道德和文明價值,新一代卻希望托展版圖走出原地,過往留下的瘋狂與非理性原來是保護網,最後結果再次引証文明衝突所帶來的必然悲劇結果,冷靜表現原著民的獨特部落文化,Guerra展示的編織技術、喪葬儀式習俗和神話傳說,氏族舞蹈以至信使之間的交流方式也非一般的視覺奇觀,可以說非常獵奇?也是日常,5個章節和時間幅度更見野心,將西部電影和黑幫元素放入第三世界電影,因此也被類型電影的推進方式所局限,當第三世界要透過白人大國的電影類型來定義自身,是具有一定的開創性?還是合乎我們所想像的期望?看到最後家族遺孤要遠走,這可能是最佳答案。
【墨西哥】《毒枭》光环太耀眼,《毒师》设计太精巧,种种类似题材和两部剧作一对比都难免碰壁。这部片子是工整仔细的分段式设计,毒品王国的兴盛与消亡,大背景下十多年各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从家庭视角出发有很新颖的地方,但更多的印象全部都留在荒芜平原间燃烧的房子中。
睡吊床的民族贩毒发家史,比《蛇之拥抱》更上一层楼,南美大地神秘主义的视听风格下加入章节体叙事后很好的类型尝试。《候鸟》是用驴吉普卡车飞机拉着大麻往复的队列,是杀死儿时伙伴被缠绕的游魂,是你来我往没有止境的复仇,是哪里有粮有好处就会准时飞来的蝗虫,也是在繁琐的家族规矩下,有为毒枭摊上这么个丈母娘和小舅子,让原始部落经过美国资本的冲击下一切归零又回到原点的循环。#北影节2019#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