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影片同样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台湾大家努力生活的样貌。
生活是艰辛的,人们是努力的,但收获不一定是好的。每个人都在想各种办法谋出路,从杂志上学来三明治人广告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尽心尽力的推销快锅,带便当骑单车去上工。三明治人通过勤劳肯变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推销快锅面临了人身危险,勤勉上工的人因一场车祸意外过上好生活。
人情味。生活在同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做标新立异的工作叔公觉得丢脸,后来换成骑单车喊喇叭叔公就很开心的跟别人说对啦那是我侄子年轻人这样子才对嘛。煮了绿豆汤给邻居也盛一碗,认为东西慢煮才有味道。有人受伤了,工头工友提着香蕉去为他讨说法。
电影是要拍真实的生活,还是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了所以要拍不一样的东西呀?
喜欢,太喜欢了!给个满分先!! 1《儿子的大玩偶》影片开头就给我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感,怎么生存下去这么难啊,仅仅是想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都无法实现了。这种时刻需求层次就很低,渴了能有口水喝就很满足了。主人公上厕所玩偶的衣服被小孩拿去玩那里真的蛮心酸,想起“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因为工作不顺利回家对老婆发火那里让我觉得害怕,这样的人太多了。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坏人,但很多人在社群中受到不平等待遇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冲家人发火,变成孩子眼中恐怖的“恶人”。后来看到男主和爱人讲述日常所见所闻觉得很感动,一家人过日子不就是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
伯父对外人承认他是自己的侄子的时候也让人很宽慰,(虽然我举得这个伯父挺狗的,又不帮人家又要嫌弃人家,也可能那个时候大家都难自救吧)亲人朋友的认同也会让人觉得有成就感。以及最后单独为了逗儿子扮成小丑,很暖。
2《小琪的帽子》吊儿郎当的二十岁和脚踏实地的三十岁。为了生活他勤恳努力,事事认真谨慎,对待工作从不弄虚作假浑水摸鱼,最后却死(存疑)在岗位上,令人唏嘘。
中间这部的侧重点很巧妙,明明在讲两个下乡推销务工的人,片名却侧重在小琪的帽子上。起初我一直感觉20多岁那个人是不是对小琪有意思(误hhh),同时又觉得可能只是童心未泯。
向老人推销快锅的时候,这里可以看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也符合当下一直在强调的“慢节奏”。让我觉得一语惊醒梦中人了有点,老人的智慧。这里也可以看出失败的必然性,这里的人并不需要快速,大家都有大把的时间煮饭、生活、乘凉。
揭开小琪的帽子的那一刻我emo了,真相总是如此丑陋,难以接受。这里也就体现了片名的高超之处,男主通过这里以及后面搭档出事也逐渐认清现实。就是格外心疼出事的那个,虽然影片没交代是否死亡,但悲剧色彩已经足够浓烈了。家中妻子还有孕在身,一家人都那么善良(通过妻子写的信和男主对有工作的感恩),好人没好报总是让人难过。
3《苹果的滋味》这几部的片名都很有趣,都是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件,多了一丝童趣。影片开头对焦一摊血,展开叙述整个事件。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无法直接评判这是好还是坏,虽然确实是歹势,但对受害人本身来说应该会觉得是好事吧。甚至工头会问出“你是不是故意去撞”这种话,明明是受害者却一直对车主道歉感谢,金钱确实是很好的调节器,尤其对穷困的人来说。
我很喜欢小男孩在厕所抽纸巾玩的那一段,很轻快,充满童趣。后面对着厕所门“MEN”拍摄阿母和姐姐这里也很有趣,凸现了她们的格格不入。想上厕所又不敢问,还不如没头没脑的小孩,现实中也有很多这种,大人不好意思做的事,借口小孩去做。
最后这张图很好的总结了整部影片。失去一双腿换来一家人荣华富贵,并且没有送去美国的哑巴小女儿。这里真的觉得这个美国人挺好的,用善良拯救了一家人(相对如果他是个恶棍,结局会完全不同)。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特意在听蔡蓝钦的<这个世界>,总而言之,尽管生活的底色总是很悲凉,还是希望自己不要成为面目可憎的大人,永远持有童心童趣,这辈子做个可爱的人,总会有希望有转机的。
《小琪的帽子》:王武雄退伍后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公司派他到沿海城镇推销日本生产的压力锅,在小镇内遇到小女孩小琪。然而,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头上总是紧扣著那顶帽子,让他觉得非常奇怪。同时王武雄的搭档林接到怀孕妻子写信要求他快点回家。但是,压力锅却发生问题……《苹果的滋味》:居住在贫民区的小工阿发,被美军汽车撞成残废后住进豪华医院。美军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赔偿费,还答应将其哑女送美国学习。阿发一家人悲喜交集,连连向美军道谢……
儿子的大玩偶 视听语言运用的很反好莱坞,全片几乎都是固定镜头,再就是摇、跟。对话镜头的拍摄没有用到一个反打,人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景别与景深较大,对话镜头的剪辑很少,固定长镜头加固定中近景镜头解决所有的对话镜头。第三人称视点运用较多,在妻子跟踪丈夫时并没有给观众代入太多妻子的视点,确实比较反常规的娱乐片手法。表演很写实,情节舒缓,节奏缓慢,人物有弧光较为丰富,故事细水长流,围绕着工作与找工作,由一个普通的下层家庭代入,映射整个社会的风气与现状,细水长流的生活中也有对于60年代台湾社会关系的展现,亲情,爱情,友情,全都存在,算是一部比较实在的作者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与苹果的滋味,在商业性与其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是层层递进的,三段故事都很写实,人物表演都很生动,叙事缓慢,都展现了60年代台湾小人物的底层生活,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为了生活奔波,其中对台湾乡土时代背景的渗透也很有力度,受美国和日本影响的同时又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具有复杂性,多义性,“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掉那么被撞到的人”台湾新浪潮与大陆导演第五代比较,都具有视听语言上的突破性与各自的特点,第五代对于色彩、构图等的极致使用,台湾新浪潮对于景深镜头,长镜头与固定镜头的使用。在故事上都具有本土化的特征,第五代的本土化叙事集中于第五代导演的青春记忆,处于文革时期,人作为人,首先是在集体化的生活与意识形态下的,然后再考虑作为人个人的东西。而台湾新浪潮也展现了众多导演童年与青年时期的故事,与第五代作品不同的是,他们的成长记忆更多的在考虑一些个人的东西,或者说人的东西,比如说光阴的故事中学着骑自行车的小男孩在思考长大后的事情,想着大人的事情,更在很多影片中,都在探讨或者追寻一种人生的哲学问题,人要怎样活以及对于自我的认同。台湾新浪潮,香港新浪潮,大陆第五代导演,三个几乎同时期的不同地区的一群导演的创作,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推动了中国电影美学的进步。
(6.0)这三个故事的延续性在哪里?我觉得前两个比较一致,关于陌生人的。而且前俩都有改编成恐怖故事的潜质。
三段往事,满目苍夷。四下里遍布着日本与民国遗风。他们不识外语,甚至听不懂国语;他们眼神迷离,目不识丁,口不能言。遇到飞来横祸,却要虔诚地道歉,并心存感激。抗拒高科技,只为了留存那点香火。辛酸地泪眼迷离着,手捧苹果满怀希望。
戲院沒茶無人理會唯唯諾諾,家中沒茶亂摔東西朝老婆發火;壓力鍋現場煮食推銷已經失敗過一次,愚忠者的反應卻是那麼好的東西怎麼沒有人買呢,最終被自己口中的好東西炸死;被車撞反而因禍得福對肇事者不住口道謝說對不起,一家人吃蘋果的樣子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難怪當初會有削蘋果事件~
4.2 像是<<光陰的故事>>那樣三個導演三個故事,<<光>>是留洋歸來的導演們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一批本土導演。侯的長鏡頭在陳博正追那群孩子拿回衣服的時候就已經初見端倪。那種鄉土味道的故事,應該是很多人的美好回憶。生活不易,需要珍惜。
1982年,杨德昌 / 柯一正 / 陶德辰 / 张毅四人将各自拍摄的短片合在一起取名为《光阴的故事》,讲述人生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四个阶段;一年后,也就是1983年,导演侯孝贤 / 万仁 / 曾壮祥三人合作了《儿子的大玩偶》,用三个不同故事呈现人生的悲苦和贫穷滋味。各花入个眼,对照来看,别有味道。
《儿子的大玩偶》:最早还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对台湾电影的介绍中得知的,我一直以为“大玩偶”是母亲,没想到是父亲;更没想到这会是三个生活不易的家庭的故事短片串联的电影;《小琪的那顶帽子》:我差点以为是恋童癖;《苹果的滋味》:真的,要不是格雷上校是大好人,就不会是这样相对美好的故事了。
台湾新电影的揭幕作,3个城乡结合部里小人物的故事。想起第六代,同样是经济飞腾社会失调的大环境,第六代要么却找不到北,要么用力过猛,讲一个普罗大众喜爱却不乏内涵的故事真有这么难?
《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很会用画面说话,桌上没动筷子的饭就说明了夫妻感情的摩擦。用了很多闪回段落将二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没茶”的重复揭示了男主是个只会在家里撒脾气的人,但等到有收入来源之后,又愿意重新化上小丑妆拥抱儿子,果然钱才是控制男人品性的关键。最后定格镜头往前一推,直接借鉴《四百击》。《小琪的帽子》:费尽心思努力的年轻人,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获得双重失败,甚至是更糟。快锅着火与工程师讲课形成声画对位,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快慢之争引人深思。戴帽子的并不止小琪,很明显地满大街都是。《苹果的滋味》:开头车祸用了黑白滤镜,血迹与楼房形成匹配性剪辑,大雨滂沱让心绪愈加紊乱。美军的优待让台湾人的多情多义荡然无存,与上一部短片还形成了恨日亲美的呼应。躺在床上的男主脑中响过钢琴曲,仿佛看到了明日曙光。
原本以为三段都是侯导的 就觉得新电影初期原来人家也是走过杨导的城市路线的么 再看就觉得第一段与后面差别好大 还有这样的排列是要让人逐渐认识畸形发展的本质吗
三个短片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压力 散文式的电影 第一段很感伤 为生活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与面目 是小人物悲哀 最后一幕的笑让我感伤... 第二段时如同快锅一样感到压力.殖民文化下的不协调 美好对比丑陋 新科技对比传统 及有隐晦性的暗示 第三段很讽刺..戏里戏外都讽刺 (台灣電影圈也因此才有 杨士琪紀念奖) 记住~导演是全世界最不给删的人....
1.淡淡的忧伤却如此的绵长,一股暗劲在刺痛着人的情感。2.大玩偶里面父亲最后的微笑、帽子里面王武雄最后那悲痛的脸、苹果里面阿发家人对美国大兵的“谢谢,谢谢。对不起,对不起。”这一幕幕的是如此令人忧伤与心痛。3.恨日亲美,赤裸裸的讽刺与不满...
8/10。讽喻了台湾受外货欺诈带来的肉体伤害和依赖美国外援的麻木民族精神,前两者作为父亲承担妻子生育的职责、反复游说街坊,小丑油彩脸上的似哭似笑,被蒙骗的推销员不留余力地推销危险品,都能深沉体会遗忘于经济起步角落的普通人的刺痛感,最后一段全家探病时品尝苹果的拜金面孔涵盖了时代的卑微。
台湾新浪潮发轫作之一,比《小毕的故事》稍晚但同年上映。影片改编自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小说。黄春明写小人物、小事件,最亲切、细腻、地道,电影中的三个小故事,也如此。特别喜欢《儿子的大玩偶》和《苹果的滋味》,前者情真意切、人艰不拆,后者因祸得福、辛酸苦涩。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发端作品之一,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的三段式短片。小男孩在嘉义竹崎乡间追逐的侯孝贤式长镜头呼唤着两年之后的《童年往事》;日本杂志撕页上习得的三明治人装扮无法在本地求得生存,却成为孩子唯一认识的父亲面孔;最喜欢万仁的《苹果的滋味》,美国之于台湾,成为创伤与荣耀、亏欠与依赖并存的暧昧反讽的符号。
三人每人一段,但水平未有差别,侯孝贤那个反而还弱一些。故事主人公都是挣扎求存,不同面投射生存付出的代价,第二个故事的主线倒是不一样,隐隐有神秘主义的味道,80年代台湾电影的优点就在于:你可以用一两句尖酸的话来描述的故事,这些剧组偏偏讲述的很厚道,观察的很贴近。
万仁的《苹果的滋味》很有意思,当年看他的《超级市民》就被震过一回,感觉他有点被低估了,“超级三部曲”也很难找啊。
三段故事都无意间体现了台湾与日美的暧昧关系。除了一贯的底层人物展现,还加入了一些实验性的东西,短片的形式本来也有展现才华,表达自我的能力。
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60年代的三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后到前。苹果的黑色讽刺真是做足了,是那种笑过后的心酸,这一家子有寓意草根的台湾。小琪很惊悚,从一开始就有种要有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结果还真是,反思盲目的发展。玩偶的人物挺立体,纪念拼搏的父辈。这片的背后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部全台语发音的文艺片,演员全换成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但幕后班底不变,音乐也从流行转为配乐了。当第一个长镜头出现时,我知道侯导开始显山露水了。要感谢黄春明的三篇好小说,尤其是小琪的帽子。大悲无泪。浩渺中我将如何把你婆娑?
短片三部曲,第一部儿子的大玩偶便是侯孝贤与吴念真之作,那时的导演风格已经成形,其间悲喜分明,无经修饰,结局画面定格,画外音若把一段记忆猛的拉出,后力挺足。后面两个故事看的挺揪心,苹果一部倒是不错,有些场景老使我走神,想到雅克塔蒂的肢体动作,怪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