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打出她的名字要在豆瓣翻上几百页可能才能找到她,因为她的导演不出名,演员就是几个小孩子,什么多余的场景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特效什么的。说的就是四年级的小孩子被校园暴力啊。你被孤立,我被孤立,然后我们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声援者四种角色悄悄转换的。但其实结局是骗人的,我和别人一起孤立过你之后是没有机会再成为好朋友的。 我当然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就是一伙好朋友在一夜之后背后的人就说了你很多坏话还要当着你的面嘲笑你不和你玩,像一个病毒一样被人排斥,并且撺掇所有人都孤立你,从此以后,谁和你玩在一起会被所有人声讨,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我也曾经是施暴者啊,因为你不和大家一条战线的话被孤立的就是你了,那种和别人一起孤立别人的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好受,会觉得其实毫无意义,但是你不和她们一起,这是你唯一一条路可以逃出去和她们有一起玩的机会了。 旁观者的时候最好玩了,那时候已经放弃了和那群施暴者一起玩耍的机会,但是也没有想法去帮助受害者,只想着明哲保身。 声援者对于我这种包子性格的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机会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孩子是最势利的,他们懂得利用大人对他们天性的爱护让大人们相信他们是无害的,他们成群结队的往好玩的往他们羡慕的走,他们厌恶低下的无能的虚弱的,所以他们成群结队的欺负比他们更弱小的为乐。他们有时候比大人更懂得恃强凌弱这种道理。 施暴者永远抱着我没有错,就是他们这些讨厌的受伤者非要把我塑造成坏人的模样。 所以想着长大就好了,从一个阶段逃离一个阶段越来越开心,离那些施暴者越来越远,最好永不联系。 还好每个人都会长大。 校园霸凌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其实就是这么直白的出现了,并将长久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一辈子。他们的孩子变得厌恶与人交往,厌恶自己。
今年我大四了,距离我小学毕业竟然马上就有十年的时间了,然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小学时候。我一直在和键总说,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挺像的,宝拉也很像我小学时候的某个同学。键总说:大姐头吗? 笑憨笑 憨笑 刚看这部电影的前半段,觉得很不屑,不就是被孤立吗,你还有这么可爱的弟弟,还有爱你的任你撒娇的爸妈,就算别人都不和你一起玩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人总会有一个说话的朋友吧,有那几个朋友不就够了吗? 可是小学时候的我们,她们,孤立这件小事就是那么大。 四年级的李善,(咦,突然发现和我小时候的经历竟然连时间上都有点重合了诶)在班级里面是被孤立的一位小女孩,她长相一般,学习成绩一般,家境也一般,在这些爱美,学习成绩好,又会打扮的女生当中,她确实非常不起眼。电影开场,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要玩躲避球,两组人都不愿意让李善加入各自的组,石头剪刀布输的一组不得不接受李善的加入,然而李善不知所措地想要加入游戏的时候,其他组员却冤枉她踩到了边线要把她淘汰掉。李善很委屈地解释着自己没有踩到线,可是又有谁会帮她说话呢? 这样孤立的日子不好过,直到她认识了新转学来的韩智雅,两个人在假期形影不离玩得非常好,在这个朋友比妈妈重要的年龄,两个小女孩都很用心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对对方好。说到这感觉电影导演真的很细心,在智雅和李善玩得最好的时候,李善用凤仙花汁给两人涂得手指甲,颜色鲜艳又漂亮。小孩子之间总是没有秘密,玩得好的时候智雅甚至把自己父母离婚的秘密告诉了李善,而父母离婚这件事也是智雅之前在原来的班级被孤立的原因。善良的李善没有因此看不起智雅,虽然父母离婚这件事在小孩子的眼里可能是一件非常巨大的事情,巨大到我可以因此而和这个人就此绝交老死不相往来。孩子的心思有时候确实最敏感的,当智雅看到了李善冲着妈妈撒娇的场景时,她眼睛里的失落,嫉妒全都藏不住了。也就是因为李善这样一个举动,两个女孩之间开始出现了缝隙。李善的水仙花指甲油开始慢慢掉了,只剩下破碎不堪的一部分。 在小学的时候想要孤立一个人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只要有一个人先挑头就好。开学后,在班里带头孤立李善的优异生宝拉自然而然地拉拢了智雅,加上之前的原因,智雅很快和宝拉他们打成了一片开始刻意地疏远李善。可怜的李善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这样把唯一的朋友也失去了。 电影还有反转,在一次考试中,智雅得了第一名,一向成绩排在第一的宝拉这次考得没智雅好,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这个宝拉明显开始不爽了,那有什么的,孤立呗。于是宝拉开始拉拢李善一起孤立智雅。就像现实生活中都会发生的那样,李善为了取得宝拉的好感,想要接近宝拉,就把智雅的秘密告诉了宝拉,而宝拉则把这个秘密当做了孤立智雅的资本在班级里传开了。智雅对李善做出的反击则是在班里的黑板上写李善的爸爸是个酒鬼。两个女孩子因此大打出手,友情彻底破碎了。李善的指甲油掉光了。 李善和智雅一起被孤立了。直到有一天,李善回到家看到脸上受伤的小弟弟,她问弟弟,为什么总是要和然浩玩,然浩总是害你受伤,每次都伤害你,打伤你,玩笑也开得太过。 稚嫩的弟弟挠挠头开心地说,这次我也打他了,然浩打了我一下,我也啪地打了然浩一下 然后呢?——然后,然后然浩又猛地打了我一下 然后呢?——然后我们就一起玩了 你说你们一起玩了?——我们一起出去玩了 喂李允,你是傻子吗,都这样了你怎么能和他一起玩呢? ——那能怎么办呢? 你得继续再打他呀!——又打吗? 你不是说他又打你了吗,那你得再打回去呀!——(沉默……)那什么时候玩呀? 什么?——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呀?我就只想玩。 李善突然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看到这的我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对呀,我们本来是一起出来玩的,可是你打了我一下,我要还你一下,你很生气你要继续打我,那我们打下去的话,什么时候才能玩呀?明明我们本来只想玩的。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一样,大家在玩躲避球,当智雅的组员冤枉智雅踩到线要让她出局的时候,智雅也解释着,这时候李善站了出来,她说我可以作证,智雅没有踩到线。当然最后她们也没完成躲避球,两个被孤立的孩子孤单地站在一边。这就没了?所以最后没和好吗?键总说,她们两个对视了呀。 故事完。 感觉说这个电影说的真的有点杂乱,可能好久没写东西的缘故,自己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接下来想说说小学时候的一些事情。 被孤立这件事小学时候是有过的,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虽然后来也有同学来和我说过她们之间曾经一致达成的孤立我的理由,不过现在想来这个理由也是非常牵强。可能那个时候这也是一种新鲜吧。 还记得在上四年级之前班里几个女生是玩的非常好的,甚至还约定了这辈子都不嫁人要一起生活在一起,住一个大房子里。那个时候班里女生也很少,七个还是八个的样子,总之好得跟什么似的。当时我是对其中一个女生特别好,就像电影里的李善和智雅,毕竟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在朋友比妈妈重要的年龄,认定了一些朋友,总会想方设法地想要让对方开心。印象中是有这么回事的,我和她之前是特别特别好的那种,即使是在老师眼里,在我妈妈眼里,我和她也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而到现在我有点想不起来和她好的纳西细节,也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突然转来了一个留级来的女同学,然后就发生了自己被孤立了的事情,当然后来我也知道了孤立这件事是她起的头。总之那段时间确实挺难受的,啊,真的是过去太久远了,真的想不起来很多事情,但是知道自己曾经因此而试图去讨好别人,也曾因为没人一起玩而自己躲在班里做作业 。太奇葩了,小学时候哪有什么作业呀,十几年前的小学正流行减负,连作业都没得做。因为被孤立这件事,不得已只能自己在教室写作业,写完了今天的作业,自己学着开始写明天的后天的作业。孤立的时间也不长,大概每次也都不超过一两个星期,后来因为起了一个头,莫名的就开始有时候孤立这个有时候孤立那个,而我有段时间也试图游说过其它人孤立那个我曾经最看重的好朋友。其实自己知道自己心里是有种幸灾乐祸的成分在,我不是很愿意玩这种孤立的游戏,但是我却觉得我应该也让你尝尝被孤立的滋味。 这样反复的孤立,被孤立,从此充斥着我剩下的三年的小学生活。全部人都和好的时间也有,可能小学时候的你不愿意去记着这些不痛快的事情,所以到现在我反而对孤立的事情忘得比较多,对我们不多的全部人都和好的时光记得比较牢固一些。想想也真的是非常可笑的,也许现在的我依旧没有变,对一个人好的时候可以那么在乎一个人,也可以那么去伤害一个人。那个时候明明先说孤立的是那个转校生,可是我后来却似乎一直在针对我那个“好朋友”,就像电影里的李善和智雅,曾经最好的两个人,到最后却是闹得最凶的两个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能慢慢从这种代入感走出来看孤立这件事,其实友谊都是这样的,当你真心地为一个人付出的时候,那么她对于你来说,任何行为都会被放大来看。她对你好的事情,你会觉得感天动地,甚至还会有当你们两个遇上任何危险,你也可以为了保护她而牺牲自己这样的想法 ;而当她做了伤害你的事情的时候,这种伤害也会被放大,其中的威力也远远比其他陌生人带给你的伤害要大很多。 你问我后来怎么样了吗, 后来,后来我们六年级了,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七个人和好了,而且在最后一堂英语课上,她组织了班里的其他几个同学偷偷去找老师为我策划了一个小惊喜,因为那天也刚好是我的生日。整个小学后来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结束了,一直到现在我仿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堂课,也许是现在我能想起来的她为我做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也是我试图想要借此抹去我们所有的不愉快的一件事吧。初中的我去了另一个学区读初中,她们六个去了一个中学,后来就这样联系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直到上大学后,才慢慢又有了一些新的联系。时至今日我一想起小学的事情,我就想起她曾经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也对她非常非常真心,可是我们现在连联系都很少有了。 长大后,我好多次在网上看到一些求助,说被孤立了怎么办之类的。还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有个男生,大学的时候被宿舍其他三个人孤立了,后来自己很争气,在同学当中是混得最好的,可是同寝室那三个人却落魄聊到,有两个人还因为区区三千块钱闹得不可开交,想想当初三个人孤立自己的时候的站队,好像是多么患难之交的朋友,现在看来也是讽刺。然后此贴收到更多的是网友们的抨击,基本上大家都觉得他是小人得志,说一个人讨厌你可能是他的问题,但是三个人都讨厌你,这就一定是你自己本身的问题了。 我知道大家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怕反人类三观,我想说其实不一定都是这样的。 就像电影里的李善被孤立一样,其实李善是一个很善良很会体贴别人的孩子,但是电影刚开始她就被孤立了。记得有一段是这样的,宝拉为了孤立智雅,故意和李善不那么排斥了,还送了指甲油给李善,李善为了讨好宝拉,把智雅的秘密告诉了宝拉,并嘱咐宝拉不要告诉班里的其他人。而宝拉第二天就告诉了班里其他人,看着智雅受到别人的攻击,李善觉得很内疚,去找宝拉理论,说我不是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吗,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宝拉却说:既然如此你一开始就不应该告诉我啊,你自己不也是把别人的秘密说出去了吗,为什么总是装作一副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样子。很明显在这里,两个人都把秘密告诉了别人,但是性质完全是不一样的,李善的本意根本没想要伤害智雅,而宝拉的目的就是为了挑唆其他人孤立智雅。但是其实人有时候是需要一种变相的合群的,当一部分人开始攻击其中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把一个人的缺点弱点放大,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使得这个平时可能也不是那么让人深痛恶觉的缺点突然就变得无限可恶,从而达成一种讨厌的共鸣。尤其是在女人堆里,都说共同讨厌一个人比共同喜欢一个牌子的化妆品更能使两个女生成为闺蜜,道理是一样的。而其他一部分人,通常会为了自保而选择和多数人战队,这就是变相的合群。 所以说起来,平心而论,有时候一个人真的不是因为他太让人觉得讨厌了,以至于会被所有人讨厌,而是因为这种变相的合群使得她因为被一个人两个人讨厌而发展成为被孤立。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实在是性格恶劣,生活习惯极差,而真的被身边所有人都讨厌,但这样极品真的很少吧? 或者有些人,也是因为家境不够好,长相不够讨喜而被其他人孤立,讨厌,但是这对于他自己本人,他又做错了什么事情呢? 李善的质问当然导致了她也再次被宝拉孤立,不过我想她自己也习惯了吧。李善她一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任何想法,简单透明的就像一张纸, 看到这里心里真的很难受很难受。排开李善这种情况不说,人啊,到底是选择这种变相的合群好,还是不要选择的好? 长这么大了我,似乎也还是处理不好一些女生之间的友情,个人的性格方面是问题之一。越长大,似乎也越排斥多人的友情,明明也知道都已经这么大了,基本上也不太会出现什么孤立这种事情了,但是还是会排斥这种女生小团体。幸运的是,也没有对交好朋友失去信心,初中,高中,虽然不是拥有很多女性朋友,但是都有那种愿意掏心掏肺去好的闺蜜。也会吵吵架,闹闹别扭,但是我也知道这种相互伤害的属于小孩子之间的游戏现在自己是永远不会再做了。 不知道用什么来结束今天的话题,想想后,想对那些被孤立的人说,当你被孤立的时候,先要想办法找出自己被孤立的真正原因,如果真的你做错了,你要努力去改,如果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就把孤立这种事看开一些,就像我键总说的,谁让我们牛逼呢,一共五十个人,我一个人就要孤立他们49个~胜利
近几年,总是会在新闻头条上看到“未成年人自杀”的字眼。
这些令人痛心的消息背后,隐约透露出一丝“校园暴力”的味道。
虽然我们不知道,在这些孩子中,有多少人是因为校园暴力自杀。
但不可否认的是,校园暴力的隐秘性,使得很多被欺凌的孩子孤立无援。
而这些孩子又通常都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殴打和羞辱是校园暴力的常态。
但实际上,孤立与排挤等冷暴力,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的精神伤害也很大。
冷暴力更让人难以启齿,很多孩子只能默默承受。
有一部电影,就精准地刻画了这种“校园冷暴力”——
我们的世界
导演:尹佳恩 编剧:尹佳恩 主演:崔秀英/薛惠茵/李秀仁/康敏琼 上映日期:2016-06-16(韩国) 片长:95分钟
影片在201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儿童电影竞赛单元大奖。
评委会“完美的选角,演员们出众演绎,优秀的拍摄手法相辅相成”的评价,也让影片在韩国国内评分网站上收获9.21的高分。
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4,甚至压倒同年呼声较高的《釜山行》。
影片围绕两位少女的友情故事,娓娓道来。
很多人都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如果还有人不明白什么是“校园冷暴力”,不如让他们来看一下这部电影吧。
电影在校园操场上的嬉闹声中开始。
为了玩躲避球,一帮孩子剪刀石头布来选队员。
小学女生李善,尴尬地在一旁等候。
大家仿佛都不愿意和李善一组,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被选走,李善的表情也越来越尴尬,不自在的笑容透露着内心的失落。
李善家境贫穷,相貌一般,成绩平平。
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个普通女孩的缩影,性格有点憨,事事只想做个老好人。
李善很想融入集体,这让内向的她有几分讨好型人格。
可能因为她比同龄人更瘦小,也可能因为她总是反应慢半拍。
总之,李善是这个班级里一直被孤立的那个人。
想想我们小时候的班级里,也总有一个李善这样的女孩吧。
宝拉是与李善截然不同的人,漂亮,学习成绩优秀,家境富裕。
她是集体中最显眼的那个,也是女生团体的头目。
宝拉和她的姐妹们,以调侃李善为乐。
李善一经过她们身边,她们就会大声的说闻到了难闻的味道。
假意邀请李善参加生日派对,让她替自己打扫卫生。
当李善傻傻地打扫完,带着亲手做的生日礼物跑到宝拉家时,才发现宝拉告诉了她一个假地址。
在宝拉看来,李善的无害恰恰使她成为可以欺负的对象,李善不会也不可能反击。
而欺负笨笨的李善,或许让宝拉获得一种优越感。
在放暑假的前一天,李善结识了即将在新学期转学来的女生韩智雅。
智雅住在豪华的大房子里,和奶奶相依为命。
虽然拥有着充足的零花钱和时髦的手机,但智雅也是个很孤独的女孩。
两个人很快热络起来,成为了好朋友。
李善更是将原本准备送给宝拉的友谊手环,送给了智雅,并且邀请智雅来自己家里过暑假。
豪爽开朗的智雅让李善的世界发生了变化,李善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
两个小女孩很快就无话不谈,情同手足。
然而这一切,在智雅看到李善向妈妈撒娇后,发了改变。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没有妈妈关心的韩智雅。
尽管笨拙的李善处处不如她,但李善和妈妈的亲密,却是智雅永远得不到的。
也许是出于妒忌,智雅对待李善的态度,渐渐变得粗暴。
开始故意戳李善的痛处,抱怨她家没有空调。
抱怨李善总是用自己的手机,为什么不自己买一部。
不知从何时开始,智雅开始各种嫌弃李善,也不怎么联系她。
开学那天,智雅见到李善甚至都没有打招呼,反而和宝拉亲密无间。
原来智雅在英语补习班结识了宝拉,两人迅速成了朋友。
而李善因为家境一般,没有去上这个很贵的补习班,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好的朋友被宝拉抢走。
为了挽回智雅,李善在家偷钱为她买了很贵的礼物。
但她换来的,只是智雅的疏离和冷淡。
恰巧,宝拉也正在智雅家为她庆生。
李善的到来,让智雅不得不做个选择。
她最终选择了宝拉。
智雅加入了宝拉的姐妹帮,加入了一起奚落李善的队伍。
虽然有一丝心虚,但害怕被排挤的她还是背叛了李善。
而宝拉利用智雅透露给她的事,变本加厉地欺负李善。
她得知智雅送过一盒彩色铅笔给李善,就直接向李善索要。
然而李善还是想努力挽回韩智雅,毕竟这是她唯一的朋友。
但是宝拉的介入,让韩智雅一再退缩。
毕竟宝拉在班级中的“地位”比李善高,又是一帮女生拥趸的对象。
显然韩智雅不想因为李善得罪她,更不想成为像李善一样被排挤的边缘人物。
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智雅在之前的学校,也曾有过被排挤的经历。
所以这次她宁愿伤害李善,也不想再变成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了。
然而靠背叛朋友换来的友谊,是虚伪的。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韩智雅替代了宝拉第一名的位置。
这让习惯当第一的宝拉心生嫉恨。
她开始渐渐疏远智雅。
后来,李善偶然撞见宝拉在独自哭泣。
李善的主动关心,使两人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宝拉虽然没有完全接纳李善,但也开始和她“亲近”起来。
至于李善为什么不计前嫌,一再讨好宝拉,大概因为宝拉是女生中的小公主,是一个权威般的存在。
所以无论她做出什么事,李善都不敢反抗她,只是一心想加入她的姐妹帮。
于是,宝拉故技重施,开始利用李善告诉她的事,来攻击智雅。
正如当初对待李善一样,也开始取笑韩智雅身上有奇怪的气味。
慢慢地,宝拉开始明目张胆欺凌智雅。
当众指责她偷了自己的笔,理由是智雅之前在小卖部偷彩色铅笔送李善,是个有盗窃前科的人。
智雅立刻明白,是李善出卖了她。
这下,友谊的小船彻底翻了。
李善和智雅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好友,开始了互相揭短的战争。
智雅将李善父亲酗酒的事在班上传开,让李善无地自容。
作为还击,李善戳穿了智雅母亲在英国的谎言,还指责智雅就是因为爱撒谎,才在之前的学校被排挤。
二人终于恼羞成怒,扭打在一起。
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是,虽然镜头聚焦在两个小女孩的恩怨上。
背后的格局,却也是在隐喻成人世界的一些真相。
毋庸置疑,任何环境中都存在宝拉这类拉帮结派的小团体,自然也少不了那些为了融入圈子,避免被孤立而互相背叛的人。
有句话说,要让一群人团结起来,需要的不是英明的领导,而是共同的敌人。
多数时候甚至不需要什么深仇大恨,只要有一个可以共同排挤的对象,同个圈子的成员之间就会更加亲密团结。
而那些内向、穷、丑或看起来软弱的人,就常常不幸沦为牺牲品。
这也可能是大多数校园霸凌真正的原因。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难道人与人之间只有嫉妒和背叛吗?
当然不是。
电影快结束时,智雅在球场上被指责踩线,大家都让她出局。
这相似的一幕,曾经发生在李善身上。
李善鼓起勇气大声说:“韩智雅没有踩线,我都看到了!”
总是忍气吞声的李善,这一次为自己的前好友站了出来。
在经历了和智雅、宝拉的恩怨之后,李善显然变坚强了。
她明白了自己和智雅由头至尾,只不过是被人利用来互相伤害的棋子。
竭力想融入集体,换来的却是失去朋友。
而和智雅一起度过的那个暑假,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回忆。
“因为我也害怕被孤立,所以我只能孤立你”
希望得到认同、友爱、害怕被排挤,可能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童年。
儿童不善于隐藏真实想法,就更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
自私、嫉妒这些人类身上的劣根性,在成人身上往往被掩饰得很好。
于是电影干脆在孩子的舞台上展示人性,展示我们这个世界。
但与此同时,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另外的可能。
懦弱的李善为智雅喊出的那句“她没有踩线!”,不禁让我们开始反思——
也许可以选择不去排挤那些存在感低的人;
也许不是必须要放弃自尊去融入某个“圈子”;
也许当我们看到有人被排挤被欺凌时,可以挺身而出。
*本文作者:RAMA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该在某个阶段经历过被孤立之后才能变成现在更好的自己,我很喜欢她弟弟说的那句话:“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很简单的一句话,充满哲理。
想起了自己高中的时候,曾经孤立过别人也被别人孤立过,这似乎是女生之间常见的小把戏。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从我眼前掠过,想起那时候面对“你最近怎么不理我了”回避的眼神,想起体育课冲过去“你为什么要污蔑我”的质问,想起在好朋友班级门口哭得站不起来的自己
一部完整流畅的电影,首先儿童视角已经难能可贵,质量赛过主竞赛。上海入梅的第一天坐在闷热的黑匣子里感觉把磨人的童年又过了一遍。与其说是儿童片,受众想必是曾经经历过敏感,被排挤童年的成年人。一路揪心与胸闷。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但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让人生拥有了最初始的伤心。
最后那个镜头,两个人的目光在互相试探,太细腻了。
人类的可怜在于一辈子都在寻找归属感,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总是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直到成年,有的人知道孤独一生不可治愈,爱情、友情都不可以,所以只能学会与孤独相处。有的人,一辈子试图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孤独的避难所,最后伤痕累累。
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独立电影,无论是题材、故事甚至是演员都这么的出色,没有花俏的拍摄技巧,没有大咖,有的就是十分贴近你我的真的是很日常而且就真的发生在身边过的故事,能让人产生如此大的共鸣,这几位小演员真的演的很棒,那种初见的生疏,友情产生裂缝后的尴尬,甚至是情感的爆发都拿捏得十分棒
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想的要复杂的多,任何讨厌的成年人的样子不都是在孩童时代慢慢累积起来的么。
大人怎么会注意,小孩指甲盖褪掉的凤仙花液,盒子里编制好送不出去的手绳,躲避球赛总是第一个被击落,英语测验总是成绩平庸。大人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自己却在天桥上烂醉,在空床前发呆,在海滩边只会抽烟,不发一言。若经受过日光下没有归属感的凌迟,当生活再殴打你时,便不会再还手。
女生间那复杂的友情,形影不离,嫉妒,背叛,孤立……拍的那叫一个精准。果然是女导演拍的。同伴交往就是这样残酷无情,谁比谁更狠。小团体的排外性。结局还算有一抹暖色。成长从来都是蜕皮般的阵痛。四星
一如这部电影,小学或者说少年时,是一段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的岁月,有的,只有多余的敏感和过得特别慢的时间。即便到了今天,去看别人的演绎,都会感到一阵窒息
小孩之间的欺压是最恶毒的,小时候就因为又穷又丑被同学和老师排挤。现在长大了,还是那么穷那么丑,倒也逐渐习惯了起来。
令人惊诧的细腻,无论是从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捕捉,还是故事的表达,全然是孩童世界那种天然的敏感与复杂,甚至可以看到亚洲文化里那种独特内敛的气质。小演员的表演也完全不露痕迹,让人恍惚回到年少时那种低矮的视角,每个烦恼都无比巨大,而一个朋友就可以填满整个世界。
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经受过每天每天饭桌上的冷嘲热讽,经历过一封封谩骂的留言,经历过在间操时没有人会站在你的旁边。为什么我是那个?现在想来只是我不愿从众,或者因为不愿掩藏自己,或者你的软弱被发现,怎么办?无法求助老师家长,那只会更被歧视,孩子的世界太冷酷,因为他们在意的只有这份友情。
今年實在太喜歡這部了 所以鼓勵性多給一星 完成度高 寫實而且真的非常細膩 導演重點關注對象 兩個小朋友的演技也真的太讚 其實看完真的心塞 童年並非那麼純真美好 成人的爭鬥貧富懸殊其實早已扎根在小孩的世界 同類型的比優雅的謊言要好
朋友比妈妈更重要的年纪里,被孤立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融入集体。小时候,语言是障碍,初中时,流言是障碍。孩子的世界不懂得伪装,只会以暴制暴。
女人之间是不是永远都这样,从三岁到三十岁,一点长进都没有。
“那什么时候玩啊 我打浩然 浩然打我 然后我再打浩然 浩然再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我只想玩”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童年有过类似经历 看的时候基本全程都有想哭的冲动吧 之前自己也被孤立过 也有为友情妥协到自我主义主导的过程 最后类似开头的场景 对视 想必是友情的愈合 特别喜欢李善的弟弟说的“我打他 他打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的叙述 幼稚的口吻却道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理解
最后那个镜头,两个人的目光在互相试探,太细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