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寻常的恐怖电影不同,《悬崖上的野餐》没有暴力、血腥的镜头,也没有诸如《咒怨》《招魂》这类恶灵,相反,还很诗意~
第一幕,便是一个窈窕少女醒来的画面。
她便是影片的主角之一,米兰达(Anne-Louise Lambert 饰)。
米兰达就读的澳洲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沿用英式教育,极为注重女子的言行,致力于将每个女孩培养成维多利亚时期的淑女。
女孩们平时都住在学院里,与外界的接触都被严格地控制。在这样的氛围下,女孩们只有彼此。
电影开头,便展现了女孩们的日常生活。
晨起读诗,诗中是浪漫缱绻的爱情~
少女们陶醉在诗句中,可那向往而虔诚的表情,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
特别是米兰达的好友,萨拉,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超出了友谊。
萨拉看向米兰达的神情,犹如在看爱人。
她递给米兰达诗笺时,眼神也透露着暧昧。
米兰达还对萨拉说:“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和我一起回家,亲自见见我可爱有趣的家人。”
说这话时,米兰达的眼神是陶醉的。
女孩们还彼此帮忙穿束胸衣,画面过于美丽。
你能想象这些女孩一身白裙,在风光如画的郊外野餐的画面吗?
那真是一群天使下凡。
《悬崖上的野餐》拿下了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在海茵悬岩野餐的这一段,光线和周围树木完美结合,使电影具有油画质感。
光线从林中散射下来,给画面镀上了一层氤氲的光芒,这种古典的诗意,让画面美得不真实,似乎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的女孩和教师们游离于俗世之外。
片中的时代是1900年,正是英国放弃对澳大利亚直接统治的前一年,奉行维多利亚时代英式教育的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即将成为时代的旧物。
前面越美,后面发生的事便越恐怖。
这场野餐中,有三个女孩神秘失踪了——
米兰达和其他三个女孩一起去测量岩石,再也没有回来。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场既没有山崩的痕迹,也没有女孩们遇害的蛛丝马迹。
好似人间蒸发了一样。
直到结尾,谜题也没有解开,这显然让许多网友感到不适应,于是各种推测纷纷而来。
另一方面,知晓结尾后再来看当时的野餐,众多别有深意的细节令人越想越感到不寒而栗~
比如,米兰达离开时特别的一回眸。
当时看并未觉得有什么,但再次细细观察,米兰达的神情变化是相当明显的。
好像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一样,或者,她的内心早已决定叛逃。
米兰达的神情颇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感觉,转身离开又是那么坚定决绝,毫不拖泥带水。
结合影片开头,米兰达对镜子说“我不会在这里待很久”,神情嫌恶,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又让叛逃的嫌疑加大。
而萨拉听到这句话,瞬间没了笑容,也许,萨拉意识到了什么。
再看,四个女孩在山下的丛林中穿行时,画面是诗情画意的,配乐也是悠扬的。
进入山上荒凉的岩石地带后,画风变得冷峻,音乐也逐渐转为诡异......
镜头从底下仰视女孩们,和近在咫尺高高耸立的岩石。
女孩们在怪石嶙峋中穿梭时,镜头转为俯视。
穿插在其中的诸多怪石的特写,旋转的画面,都给人以不好的心理暗示。
而石头上的舞蹈,褪下黑丝袜的举动,又使神秘色彩渐浓。
画面的淡入淡出更增加了迷幻感。
女孩们还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比如,预言了萨拉的死。
当时在山上,女孩艾玛说,萨拉让她想起了她父亲曾经给她买的一头小鹿,她悉心照顾它,但它还是死了,母亲说那是命中注定。
就像男孩站在燃烧的甲板上,无处可逃。
后来,萨拉确实自杀了。
另一个女孩看到了在山下休憩的同学们,居然说:“那些人在下面到底在干什么呀,像许多蚂蚁一样。”
“让人奇怪的人,很多人都没有目的,尽管很可能,他们是在履行某种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仪式。”
这些神神叨叨的话,也说明女孩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而女孩伊迪斯也一直在说自己不舒服,到底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理不舒服,电影没有明说。
直到最后,女孩们仿佛中邪般走入岩石深处,伊迪斯突然尖叫了起来。
写到这里我已经内心发毛,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深谙观众心理,诸多心理暗示被运用得相当娴熟。
如今回过头来看前面的诗情画意,其实早已嵌入了诡异的因子。
比如上述米兰达的自白,萨拉的变色。
又比如路上迈克劳小姐介绍,海茵悬岩有一百万年的历史,女孩艾玛说:“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待我们。”都不免让人产生联想。
迈克劳小姐始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女孩们即将登顶时,山下的她突然抬头望了一下高耸的悬岩,一脸担忧的神色。
她是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吗?还是纯粹是为女孩们的离群而感到担忧?
女孩们到底是集体叛逃,还是遇上了歹人,亦或是山崩、某种神秘力量?
其实无论哪种推测,都无法完美解释这场神秘失踪,导演的意图显然也不在解谜上。
Peter Weir曾表示,自己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不让观众纠结于答案。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导演到底想通过女孩们的神秘失踪,表达什么呢?
这又掀起了一场见仁见智的猜测。
有人说,它象征着对英式教育的反抗,追求的是人性的解放,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
比如,女孩们曾在山上脱下鞋子,褪下黑丝袜。
有人认为,这暗示澳大利亚对英国统治的反抗,导演Peter Weir是澳大利亚人,而影片上映后一年,英国即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直接统治。
其实这些我都不关心,电影也不一定非要有个答案才算是好电影。
我喜欢的是《悬崖上的野餐》这部片带给我的观影体验,美到极致,也诡异到极致,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少见的尝试。
至于其他,从《楚门的世界》《死亡诗社》你们就应该知道,Peter Weir是多么擅长玩暗示和人性宣扬的导演了~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镜头很美,故事很简单,一群女孩出游,4个女孩自己上山去岩石那里,1个胖的吓跑了回去,一个老师失踪了,然后就是一直找不到。有一个当时见到他们的英国贵族青年有某种责任心差点半死在山上过夜发现了Irma一周后还活着,伤口也很少,而另外三人还是不见,学校压力越来越大,记者也不断炒作舆论,教师辞职,最后女校长竟然上悬崖找人而死。Sara是失踪的Miranda的好姐妹,孤儿,不受欢迎,学习差,没得出游,而米兰达没了她也很绝望,学费也没人教,最后被退学,跳楼自杀掉落在植物温室。她想念在孤儿院分别的哥哥波蒂,殊不知他就是贵族的仆人,也想念她。女孩上山消失前脱了袜子,从Irma推测也脱了胸衣,而胖女孩回忆女老师只穿内裤,似有性压抑。没有解开的神秘。Sara说M知道很多秘密,比如自己不会回来,还有意义不明的植物棚含羞草,神秘。还有突然停下的手表,还有那几句后来闪回的话,什么一百万年就等我们,一切在正确的地方开始和结束,感觉反倒故弄玄虚。猎犬、警察到处搜寻却找不到,七天在山上却被找到而活着,最后校长和法国老师独自吃饭说失踪的女老师被强奸谋杀,更不明不白了。综上,或许这些反常的东西只是一个象征,关于女性解放这一类话题,还有澳洲和英国的关系——可以看到学院里面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英国国旗,老校长们的画像。
梦幻泡影。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的Werribee Mansion华勒比庄园1874年,悬崖叫Mount Diogenes(第欧根尼山)召唤着Miranda她们的性欲,用一场失踪宣布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这部片子在威尔早期的作品中只能算一般,太散。当然在所有作品中观察的话,还是不错
诗一般的气息
女性主义的 太女性主义的 | 冲天的石柱 丝袜 沾湿的鞋 荆棘划破的手指和脸颊 禁欲的 同性依恋的
70年代的片子如此古典,配乐和服装,加上少女金色飞扬的头发,诗歌一般的语言,轻轻柔柔,最后米兰达脸上的定格美的像画儿,让我无法把他定位为悬疑片
这种没答案的悬疑真让人抓狂,女孩们到底哪去了?日本称这为神隐。中国驴友失踪,新闻报道出动大量人力和警犬搜索也没找到,是被野兽吃了?好像也没有这么厉害的猛兽!还是被坏人拐走了?或是自己远走他乡?或是跌落在悬崖深谷某个无人触及之所?总之。。不见了!而片中提到紧身胸衣也许暗示解除束缚
竟是70年代的片子,极具先锋气质的古典美和神秘主义,摄影和配乐无比强大,对叙事和人物刻画的态度倒有所保留。惊现今年OSCAR女配种子选手Jackie Weaver!
作为“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复兴期”的先声,依靠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古典美、更为大胆的爱欲表达还有彼时对许多人神秘的“南半球未知气息”迅速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国际电影,后期取得了同规模成功、一些比较重要的澳大利亚制作(比如《失声岁月》)也多多少少延续了这样的风格;再加上Sofia Coppola、Chloë Sevigny包括Damon Lindelof在《守望尘世》等人和作品也收到影响,所以还是文化和先锋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少女们眼中的世界、如同蝼蚁一样的尘世还有台词里提到的“仪式”,可以理解成大开脑洞的外星人入侵或平行世界,也可以是中暑、巨石砸下的自然灾害,更或者是一次有计划的逃脱...交织着每一帧如同油画的定格与朦胧,赏心悦目之外,“勾引”观众在观影当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结论。
在墨尔本影像中心,看到三幅反应澳洲摄影捕捉自然景致变迁的剧照。其中第二幅就是《悬崖野餐》,说明文字是装载了特制柯达胶片,以呈现烈日下油彩溢出的画面。剧情和气氛都传递着强烈的神秘主义意象,内景的布景和色彩似《呼喊与细语》,外景的高仰和刺眼似《奇遇》,林间的米兰达则如波提切利之《春》
波提切利的天使.....这片几乎就是阿婆《复仇女神》的过去视角啊(去看了一眼原著小说里的解释,果然是神秘向的,而且再版的时候还删掉了
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完全女性化的表达,女性化的恐惧,女性化的禁欲与依恋。摄人魂魄。
不知所云的坑爹之作。快进通过。
真TM没劲,毫无意义的片子。
影片根据1967年琼·莱斯利(Joan Leslie)的小说改编,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却暗示事件本身有可能是真实的。这部兼具戏剧、神秘、恐怖、噩梦以及梦幻诸多特征的影片不是要探究发生了什么,而是可能发生了什么。
女性影展-大银幕观看,总感觉和牡丹花下类似,更为浓烈的是吊诡的气氛加剧,悬崖绝壁的神秘伴随强烈配乐加剧了少女内心的探知欲,那叠影的天空,那远飞的鸟儿似乎就是少女们幻化的内心,正是自由的象征,在此对自我的感知与存在的意识在延伸也在消亡,所以后来的事更外化了一种恐惧,女校长是权力的象征,接踵的死亡挑战了权力,女校的崩溃便是压抑最大化的表现,因而阳光之下,树林丛中,白色衣裙是制服,所以是否可认为她们更愿意脱去,走向无解?
神秘,古典美,油画一样的惊悚片。
光线就开始变得梦幻般明亮,空气澄澈,女孩们金色如云的秀发在通透的阳光下闪烁着梦幻的光泽,光线柔和得有一种莫名晕眩感,一切都像被催眠般的昏沉;“Everything begins and ends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万事万物的兴起与灭亡皆有其特定时刻与地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压抑的气氛,仰拍灰褐岩石与白衣少女,古板保守教育与萌动的性意识和探险冲动,从至美到死亡,不真实的回忆和朦胧感。“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则没有”
彼得·威尔成名作。1.“一个没有鬼的鬼故事,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一个讲述性压抑却没有性的故事”,半途无解的神秘失踪与安东尼奥尼[奇遇]实而并非异曲同工。2.前半部极为出彩:阳光下的澳洲荒野(与禁锢的寄宿学校构成两极),恍若时空中的夹缝(停在12点的怀表,“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我们”的预感);低机位仰拍的山岩被赋上灵魂,群鸟飞掠的叠影;蚂蚁分食面包屑的特写,睡着女孩身旁的蜥蜴;入山爬高后隐闷的背景音,迟缓陶醉的语调;在叠化中脱去内衣束缚...大自然的诡异伟力催眠了我们。3.光天化日下难以解开的可怖失踪之谜令我忆及少时噬咬心灵的“失踪与失踪再现之谜”,一如人体自燃般或真或虚却盘踞脑海的未知恐惧。4.可惜后半段无甚进展,大概也就睡着了几十次吧。(7.0/10)
万物生有时,亡有时。巨石与动物,自然与人类,永恒与瞬息,艺术与真实。午睡,慢镜头,荒茫的笛声,极具冲击力的闲笔。享受啊!就像躺在一艘没有桨与锚的船上,颤动,消逝,而并不想知道它会把你带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