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结束以后,法国电影被一种称作“优质传统“的电影类型所主导。这类电影的风格与其说是创新,不如归类为沿袭。与其他电影类型相比,更为依赖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自电影诞生以来,改变文学作品都是保守派的不二法门。或许这种做法的稍许不妥之处在于让电影成了文学名著的衍生品,丧失了它原本可以独立表达的艺术能力。这类作品的风格与好莱坞的A级浪漫剧或者英国电影比较相似。走的是中规中矩的创作路线。
但是却因着政府电影资助法案的颁布,让与“优质传统”电影风格大不相同的艺术短片得以一并蓬勃发展。在各种各样的恣意表达中,有一位导演因在其作品中充斥着B级片特色的大胆创新活力而与众不同,他就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这一部《独行杀手》就是让他闻名遐迩的代表作之一。从表面上看,《独行杀手》比起一部电影,倒更像是阿兰德龙的个人秀。在电影中,他扮演一位没有任何身份背景,仅有一个无牵无挂的名字被警局里的警察随意的提及和怀疑的边缘杀手。没有亲人,没有爱人,仅一只羽毛凌乱的笼中鸟于潮湿孤寂的公寓里陪他分享时间停滞般的沉静。他戴着圆边礼帽,穿着得体大衣,领口袖口的裁剪也仿佛变成具有生命的活物,一并散发着内敛寡情的丝丝味道。胸口别一枚古典手枪,他在镜子里的侧影自顾自忘记时间,凝固成血液缓缓流过的雕塑。
目光哀伤又不失冷淡的阿兰德龙如同闪着光芒的游鱼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暗淡的夜晚是他的养分,温柔多情的女人是他冰凉海洋里一闪而过光束。稍纵即逝,迅即到不带来任何温度。由于在一次执行任务当中被警方怀疑,从而遭到杀手集团的追捕。在调查集团首脑的过程中,潜伏进夜总会寻找或许知情的女歌手,却因为携带手枪而被埋伏的警察击毙。
一个杀手的故事就此突兀的结束,只可惜那支手枪里没有子弹。它空落落的藏在衣兜里,像一个人,却没有心。或者说,他的孤独,因为逃离孤独的欲望,而显得愈发孤独了。
提及这样的结尾,就不得不提及《不夜城》。一样的亡命之徒,一样的没有子弹的手枪。但《不夜城》里裹挟着相信与怀疑,付出与背叛的粘稠欲望,到了《独行杀手》里却变的如此清淡,以至于让人觉察不出味道,只剩下意犹未尽的哀伤。
在梅尔维尔的电影里,我们不难找到某些香港导演的创作源头。虽然吴宇森承认他从中获益良多。但我却更认为,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更像是梅尔维尔的香港孪生儿。那些王家卫电影里的标志性人物,公寓,门派,楼道,欲说还休的孤独,都在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里如走马灯一样依依显现了。只不过王家卫的手法更加现代,也当然加上了他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品位。
但或许正是由着这份独一无二的风格,《世界电影史》才会把梅尔维尔与让-雷诺阿在电影史上的贡献做比较,并戏称梅尔维尔可以称作新浪潮的祖父。不过在他的身上的确可以找到新浪潮的些许踪影,极端的个人化,私人情绪的细致描摹,无关政治,没有说教。完完全全,是可以属于任何一个人用来独享的电影。并且的的确确在某种程度上开了“作者电影“的先河,只不过在他所处的年代,这样的风格并没有形成流派。
《独行杀手》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者称不上是标准的好看的电影。但作为那个时期另辟蹊径的尝试,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美感。于简陋中看见精致,大约就是我能想到的最简短的评价。
参考书目:《世界电影史》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
记得高中时读一文章,作者说「一部好的小说里,任何一处文字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部电影正式如此,任何帧节都恰如其分。很多场景中都有关键的细节,任何一个细节你若是没能抓住,则都可能看不懂这部电影。
挑几处关键细节场景分析,场景按电影故事倒叙:
【场景1】 (电影结局处)
假象:Jeff来到酒馆,当众举枪欲杀女钢琴师,被众警察乱枪击毙。
真相:Jeff
从如下几个非常容易忽视的关键细节可以得到论证:
细节1. Jeff走进酒馆,在门口将帽子寄存,却刻意不拿寄存号。(原因:Jeff没打算活着走出酒馆,自然没必要拿寄存号)
细节2. Jeff进入酒吧时,见女钢琴师尚未到场,于是选择在吧台等候。但他却并不观看乐队的演出。等听见钢琴声响起后,Jeff却刻意当着之前在警局指认他是“杀手”的酒保的面,缓慢带上白手套。(原因:Jeff刻意让酒保察觉自己的异样,以便让酒保去报警)
细节3.(这个比较难懂,请仔细体会)女黑人钢琴师看见Jeff出现在酒吧时,表情先后呈现了多次变化(由A至D)。A愣住→B微笑→C劝告:女钢琴师是在严肃地对Jeff说“别待在这里”。→D疑惑:女钢琴师看到Jeff掏出钱对着自己,先是一惊然后微笑着对Jeff说 “为什么,Jeff?”。
原因:A愣住,B微笑:愣住是情理之中,因为此时要么是Jeff被雇主干掉而不能再出现,要么是Jeff干掉雇主而逃之夭夭,无论是哪种情景,Jeff都不应该再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至于微笑:既然Jeff活着来酒吧,说明Jeff的雇主,也就是钢琴师的情人,已经被Jeff干掉,自己也不再有危险。C劝告:她认为Jeff在杀掉雇主后应该避风头,而不应该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D对Jeff举枪对着自己而疑惑不解:Jeff能杀掉雇主是因为自己从中帮忙,为何Jeff还要杀自己?(具体她为什么这么思考,请继续往下看)
细节4. Jeff对钢琴师说“我是被雇佣来杀妳的”:其实是告诉钢琴师,雇主也就是她情人,其实已经请Jeff来杀掉钢琴师了。不过自己已经杀掉了雇主,所以他是在告诉钢琴师:妳已经安全了。
细节5. 警察将Jeff干倒,一警察小罗罗对女钢琴师说“你真侥幸(意即如果我们再来晚一步,你就被杀了)”。 原因:说明警察收到酒保的报警后,匆匆忙忙大批人马刚好赶上,而并非早已埋伏。这也印证了细节2.
细节6. 警察小罗罗如是说后,警察头头却惊异的回答说“No!”。原因:Jeff用来杀女钢琴师的枪里并没有子弹。说明Jeff并非是要杀钢琴师,而是想让警察将自己杀掉,Jeff是“自杀“。
至于为何Jeff选择杀掉雇主后,仍旧选择这种「费劲」的方式自杀:见场景3#分析。
【场景2# 】
细节1:钢琴师让Jeff两个小时候打电话给自己。但等到Jeff两小时后打电话过来时,钢琴师却故意不接电话,而是独自离开了房间。
原因:钢琴师并不想卷入Jeff与雇主之间的斗争,谁胜谁负她都不在乎。但Jeff找到她,并要求她说明自己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时,她(钢琴师)知道自己已经被卷了进来无法脱离干系。所以,她故意告知Jeff两个小时后打电话过来,但电话来时自己却故意离开现场(注意钢琴师进入的那个门也是出去的门),却同时通知雇主来到自己的住处。其目的是让Jeff和雇主两人碰在一起,当面PK,无论谁胜谁负,都与自己无关,但自己都可以保全。(罗嗦一句:钢琴师不指认Jeff,的确是雇主唆使,并非自己有意包庇,所以如果Jeff被干掉,雇主并不会伤害钢琴师)。
细节2:Jeff杀雇主时,雇主正在房间里,并在听到门被撞开后跑了出来,且没有防备意识,说明钢琴师并没有提醒雇主警惕,而雇主以为是钢琴师回到了家里。另,Jeff发现自己从中间人那得到的雇主的住址,竟然就是钢琴师所住的地址(从细节推断的)。从而知道钢琴师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于是拿了枪去钢琴师住处打算干掉雇主甚至钢琴师。这2点也印证了细节1.
【场景3】
Jeff对其女友(其实是被多人长期包养的性工作者)说:他们(警察)找你麻烦你了?……我会处理好的。
原因:Jeff要让自己摆脱被雇主追杀,就需要干掉雇主;若自己干掉雇主,警察则必会怀疑自己,如果自己杀人后独自跑路,则警察肯定会来调查自己的女友。而Jeff非常清楚,自己所谓的女友并不爱自己,不会跟随自己一起跑路。所以,如果Jeff要让女友摆脱被警察骚扰,就需要有人为之前马特被杀的事情负责,这样警察才能结案,所以Jeff选择制造假象,让自己“在再次单独行凶时被警察击毙”。而Jeff为何愿意为了一个并不爱自己,且同时还有其他多个包公的性工作者,而牺牲自己?我能想到的有两点:1. Jeff已经厌倦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对生活已无积极的期待;2. 虽然女友并不真心爱自己,但她对自己有情有义,也是Jeff生命的慰藉,Jeff愿意为这种情义而牺牲自己(当然是在理由1的基础上)
电影的配乐,镜头的切换,都非常非常厉害,作为一部半个世纪前的电影绝对是佳作。剧本也是难得的好。
唯一一个情节让我觉得有悖逻辑的是:
Jeff作为一个职业杀手中的牛人,在自己行凶被目击者(钢琴师等人)间接碰见后,既然能够理性且职业的将手套枪支处理掉,为何不懂得将能够识别自己形态特征的行头(风衣和帽子)也给处理掉?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为纪念法国电影大师梅尔维尔诞辰一百周年,推出梅尔维尔回顾展。
梅尔维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7年前,我主编一本电影社的内刊,创刊号便做了“独行先驱——梅尔维尔回顾展”的专题,当时,我为这个专题写了这篇《你不能不知道的梅尔维尔的十二件事》。
【一】 梅尔维尔是独立制片的先驱者(一说他是首开独立制作的电影人)。1945年10月,梅尔维尔退役,11月,创立梅尔维尔独立制片公司。
【二】 梅尔维尔对美国文化情有独钟,人们称他为“一个巴黎的美国人”。“梅尔维尔”这个名字便来自于美国作家、《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而在梅尔维尔的许多影片中,他总是把巴黎的街景拍得很美国。
【三】 法国著名作家让·科克托本身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导演过《诗人之血》、《美女与野兽》等作品。他因为欣赏梅尔维尔的才华,把自己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交给梅尔维尔改编,而该片的成功也再次印证了梅尔维尔的过人才华。
【四】 梅尔维尔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们的“精神之父”,戈达尔、特吕弗等人均对他敬重有加。梅尔维尔甚少在电影中演出,但他在戈达尔的长片处女作、也是新浪潮的标志性作品《筋疲力尽》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五】 如下这些导演,都可以说是梅尔维尔的拥趸:昆汀·塔伦蒂诺、吉姆·贾木许、尼尔·乔丹、阿兰·科诺、吴宇森、杜琪峰、彭浩翔……
【六】 改编自梅尔维尔作品的电影:《义贼鲍伯》(2002,导演:尼尔·乔丹,改编自《发热》[也就是《赌徒鲍伯》])、《沉静如海》(2004,导演:Pierre Boutron,改编自《海的沉默》)、《第二次呼吸》(2007,导演:阿兰·科诺,改编自《第二口气》)……筹备中或梦想中的有:《红圈》(导演:杜琪峰,改编自《红圈》,数年前已筹备,但至今没有下文)、《独行杀手》(导演:吴宇森,改编自《独行杀手》,这是吴宇森的梦想之一,目前也没有下文)。
【七】 1937年,梅尔维尔从军,1945年退役,梅尔维尔参加了整个二战。梅尔维尔有两部电影是关于二战的,一部是他的长片处女作《海的沉默》,一部是关于抵抗组织(从事地下工作的组织)的《影子军团》,梅尔维尔以后者来纪念他在二战中参加抵抗组织的岁月。
【八】 梅尔维尔和当年法国许多大明星合作过,阿兰·德龙、让-保罗·贝尔蒙多、伊夫·蒙当……但,这份名单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据说,梅尔维尔不善于指导女人演戏。
【九】 阿兰·德龙可以说是梅尔维尔的银幕代言人,他出演了梅尔维尔最后四部作品中的三部:《独行杀手》(1969)、《红圈》(1970)、《大黎明》(1972),这也是阿兰·德龙的银幕生涯中最出色的三部作品。国内观众所熟悉的那部《佐罗》,在这三部影片面前是多么的相形见拙啊。
【十】 自李洋提出“迷影”一词,“迷影青年”一说顿时风靡影迷圈。戈达尔、特吕弗那拨人无疑是“迷影青年”的“黄金一代”。但若说中“迷影”之毒深者,梅尔维尔不亚于任何一位电影大师,因为,N多年前他就说过:“看电影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
【十一】 梅尔维尔喜欢猫,他家养了三只猫。一生孤独的梅尔维尔曾说:“我们永远是五个孤独的个体——我,我妻子和我家的三只猫。”
【十二】 “宿命”是梅尔维尔大部分电影的主题,因为他深知,他的生命是一个最大的“宿命”。1973年8月2日,梅尔维尔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5岁。据说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因为同样的病而死在同样的时间点上——这个宿命论的终点,正好符合了一个梅尔维尔式的黑色电影结局。
【附录:梅尔维尔电影的“卷首语”】
梅尔维尔喜欢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用字幕打出一句话,以作为影片的提纲挈领。下面是他的四部影片的“卷首语”。
《眼线》:“在黑话里,希腊语‘忠仆’又是‘帽子’的意思,但在警与匪的圈子里,‘忠仆’是用来称呼那些戴‘帽子’的人,亦即警方的眼线。”
《第二口气》:“人只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死;若因厌倦生命而选择死亡,那么此人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独行杀手》:“武士能忍受世间最不堪忍受的寂寞,也许,只有森林里的猛虎,才能与其相比。”(语出《武士之道》)
《红圈》:“佛陀说:‘尽管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就算他们的人生际遇各异,他们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时,他们终究会在血环(红圈)中会合。’”
1.杀手房间里的鸟 不仅是警示他信息(有人来过他的房间/房间里被装了窃听/此时房间有人..)而且直接对仗了杀手杰夫的命运
2.杀手对钢琴师 钢琴手目睹了杰夫的凶杀而在警局里没有对他进行指认 沉默寡言的杀手 他话并不多 电影到第9′53″他才在电影里说出第一句话 片长105分钟的电影 他一共讲了不足十句话 连警察都说 你见过被关押48小时没一句牢骚废话的人吗 但是对女钢琴手 他什么都说了 而且都是讲实话
或许这由于他们两人很像 非常像 都很坚硬孤独 都命如草芥 杀手帮幕后主使杀人后险些被主使所杀 钢琴手作为雇佣杀手的幕后主使的情人最后要被幕后主使雇佣杀手所杀
3.电影最后一场 阿兰德龙扮演的杀手杀掉雇佣他杀人的人之后来到俱乐部 走近正在演奏的钢琴手 用枪指着她 这时钢琴手格外镇定 一边继续演奏 一边叹气问他这是干嘛 简直像是撒娇~ 而杀手语气更像撒娇 对她说 是有人雇我来杀你的 这一幕 好像是古希腊神话 我把它叫做“带来消息的人” 有别于死神 当杀手杰夫杀死雇佣者而后向钢琴手传来消息 这消息是 你已安全
读《武士道》的杀手怎能背叛雇主的意愿?他注定是要死 当他把你已安全的消息带给钢琴手 就在说完“有人雇我来杀你”最后一句话后 拿着枪的杀手被早已埋伏好的警察当场击毙 当警员对女钢琴手说 我们救你一命 如果不是我们及时赶到你将必死无疑时 这时警长说 未必 他打开杀手的手枪 看到杀手的枪里没有一颗子弹
——这样杰夫 杀手 “带来消息的人” 在片子结尾处留下一笔最为玄妙的哲思
今晚观赏的电影是法国新浪潮教父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导演的《独行杀手》。
评分:9.5(真的太棒了,我不忍心剧透,大家放心看内容)
剧情
讲述一位雇佣的独行杀手在行刺后遭到警方和雇佣方的两边追杀,剧情叠峦起伏,即使没有爆炸也十分引人入胜,时时为这位冷酷十足的杀手捏了把汗。(好电影剧情应该自己体会。)
颜值、实力、情义并存的独行杀手
电影语言
太tm干练了!开头就是一个长达2分半的长镜头,但却不让人觉得烦闷,主角在床上抽烟——云雾缭绕,金丝雀吱吱喳喳地叫——丰富了听觉,窗外下雨且为白天——是黑暗的屋子非常有层次,再加窗的影子在天花板上——表现主义的灯光,让我能一边细细品读职员表和<武士之道>那段话的同时,也慢慢走近了这位杀手的家。
这部电影把“孤寂”这一概念发挥到极致,不仅仅是杀手沉默寡言,甚至片子到11分钟才有了第一句话——“杰夫”,男主角的名字,是从他的女友嘴里说出来的。并且每一句台词与镜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比如杰夫从来都不脱下帽子进入酒吧,而最后一次却寄存了帽子,而且还没有拿号码……
下面举例的两个镜头也表达了导演对于镜头的认真思考:
雨天偷车,杰夫在慢慢尝试开锁,下雨的玻璃一是让别人模糊地看不清其动作,二是表现了杰夫心中隐隐地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也带给了观众。
最后一次换车牌,杰夫的上半额头被阴影笼罩,暗示着结局何如?
剪辑也非常干脆利落,例如所有打斗都没有炫技成分,实打实,还很爽。但是我对剪辑的了解不深,在此先不做分析。
对官僚制的嘲讽
通过描绘警方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私闯民宅搜查的丑恶嘴脸,批判法国警署官僚制绩效考核的弊端。
开场的两分十五秒,比结尾更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如果不准用“酷”这个字,至少有一多半看过这电影的人,大概就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电影了。
阿兰德龙成名作,梅尔维尔的法式黑色电影。冷峻克制的叙事风格,精致的细节,精简的台词和环境音,德龙塑造的冷酷孤独、不苟言笑的硬汉杀手已成为影史经典形象。地铁跟踪段落张力十足。结尾干脆利落。杀手如何在职业操守与感情信义之间取得平衡,还是只能走向自我毁灭?(8.8/10)
当独行杀手不再独行,也就失去了那份最重要最纯粹。有了羁绊,也就失去了自己,选择也就有了情绪。看到了很多电影的影子,确实对后来的类型片影响很大。阿兰德龙是我看到穿大衣最帅的男人。PYIFF.one
独狼不会被猎人弄死,除非他自己想死。
开场长镜就定下冷酷的基调,德龙以一袭风衣一顶礼帽成为影史经典杀手形象,梅尔维尔的掌控力强大到可怕,往往很简单的场景被他拍出了绕梁三日的韵味。如何运动摄像机?怎样选择布光?这种技术上的不刻意让一个直白的故事步入殿堂级影片范畴
9.5经典中的经典,大师风范。三方冲突结构中巧妙的情节设置,冷酷的光线,长摇镜和变焦突出宽度和景深,具有极强叙事性的蒙太奇手法,忧郁的神秘主义音乐。乍看之下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梅尔维尔将这个局布得天衣无缝。那组插钥匙-门锁内景-鸟笼-警察探听隔壁房间虚实的蒙太奇非常销魂。
C / 开头还蛮喜欢的,但看完全程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感觉不到人物的存在?一方面人物的选择几乎没有感知上的情境建立,大多依托于直截了当的文本拼接。因而大多数人物只在某些特定时刻有较强的心理动势,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行动的刻画有些粗线条,琐碎的冗余太多,有“行动”但感觉不到锋利而细腻的微观动作强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反而是惊鸿一瞥的“身影”刻画,在明暗的对比中倏忽来去,那些时刻阿兰·德龙仿佛才成为了真正的城市幽魂。不知道布列松或者刁亦男来拍会不会更好一点?
hahaer 金丝雀,金丝雀```` 八卦一枚:拍摄期间片场失火,唯一死亡“参演人员”就是金丝雀。= =
不厌其烦地刻画细节是梅尔维尔的牛逼之处。
其实这种需要低调的职业长得太标致不是不利于发展么。。。。
干脆利落的杀手在青灰色的房间里,只有一只笼中小鸟与他作伴。孤独对孤独。
【B】片中两位美女,一个自愿献身给男主作伪证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一个目睹男主杀人主动帮其隐瞒且试图拯救其逃离危险境遇,长得帅就是好。梅尔维尔多有先见之明,1967年已经开始提醒大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了……
长得帅又长得酷的人就不适合做杀人,瞧阿兰·德龙那副模样,一看就觉得是杀手,那管他有没有不在场证明,怀疑、跟踪就是。史上最孤独也是最帅最酷的杀手——阿兰·德龙。
变焦镜头。大量夜景及心理化的表现主义布光。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女钢琴师不能算必备的femme fatale啊……),梅尔维尔把警匪片拍出艺术片范儿了,压抑对白,不渲染暴力。此片乏味之处在于事无巨细的冗长描写,开门关门都要拍到。结尾很动人,龙哥很酷。
8/10。镜头色调印像很深,冰冷、灰蓝、洁净。冷峻尖锐的视听设计,全片几乎没有太激烈的动作戏,而是以事无巨细的动作描写+环境物平行剪辑这种从容不迫的方式体现人物专业和完善塑造(警探入室和地铁追踪两段尤赞),此种作法要么会让观众屏气凝神要么感到沉闷,还好我两者居中。结尾浓浓的黑片宿命感~
5.0 鏡頭、音樂與暗示都很漂亮。鳥的羽毛、女友的眼神、事件的轉折都很戲劇化。打頭起直至第一句對白出現前沒有一秒鐘令人覺得無聊。好多片都借鑑過這片吧。1967年就能拍成這樣,太強了。
“这个杀手太冷了”,阿兰德龙帅到犯法,惊动了全巴黎的男女警察一起抓他。。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就算不厌其烦地重复拍各种细节我都觉得它们增加了影片的腔调增加了德龙的帅度!
厨具很先进,MINI车型已产生,酒吧的生活方式是2012年中国仍不失落伍,奢华装修同样如此。故事本身没啥,冷淡的激情。
阿兰·德龙,实在是很英俊,恩,对,就是这个词,英俊。
写给杀手的情书。构图雅致,氛围太赞,漏洞完全可以忽视。想想,如果哪个现实中的杀手看了这片,会不会潸然泪下。没有子弹的枪,伪狩猎引来真刺杀,死在此生的不归路上,或许这是作为一个杀手,唯一想要维护的尊严。他孤独,却也因此而有别于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