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泥人哥连》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译】
作者:Anton Bitel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1913年,身为演员兼联合导演的保罗·威格纳,创作了他的处女长片《布拉格的大学生》。在片场制作这部影片期间,他第一次听说了犹太民间传说中的「泥人」故事,一位16世纪末的布拉格拉比犹大·勒夫·本·巴泽莱,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这种泥土仆人的其中一种形象。这激起了他的兴趣,他也将下一部故事片《泥人哥连》献给了这一主题。他与亨利克·加仑共同编剧、导演了这部影片,后者后来为F·W·茂瑙的《诺斯费拉图》和里奥·比林斯基的《蜡人馆》创作了剧本。换言之,「泥人」的原材料会不断地自我重组,以构成、发展此后大多数德国默片时代的恐怖影像。
尽管如此,最初的《泥人哥连》已经散佚了——它的喜剧续集《哥连与舞女》也是如此,威格纳撰写了剧本,并与罗切斯·格利泽共同导演了这部影片,它也是恐怖恶搞与后现代恐怖的一个早期案例,在这部影片中,威格纳扮演了一位恐怖片的演员(他确实有这么一个身份),他利用自己的泥人戏服(他也确实穿过)向一名女子求爱。在他制作那部1915年的《泥人哥连》时,一些制作上的妥协让他感到不满,于是他于1920年与联合导演卡尔·伯泽联手,并(再次)与编剧亨利克·加仑合作,重拍了这个犹太民间故事,这部影片部分是翻拍,部分算是前传。
这部影片的全名是《泥人哥连出世记》,但它常常被赋予和前传一样的名字,被简称为《泥人哥连》,这组重名总是让人感到困惑。在柏林的一个摄影棚里,剧组用描画而成、棱角分明、高度风格化的布景,重现了中世纪的布拉格。这部现存的《泥人哥连》,与同年上映的、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一起,用噩梦般的、神经质的恐怖电影模式,呈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案例。
这部后来的《泥人哥连》中,满溢着不详的预感和末日般的厄运,以及即将到来的、「可怕的灾难」:「星星向受人尊敬的拉比勒夫揭示,犹太社群即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开场字幕如是写道。我们看到勒夫(阿尔伯特·施泰因鲁克饰)端坐在塔顶,手持望远镜与占星学的书籍。果然,纨绔子弟般的特使弗洛里安(洛萨·穆塞尔饰)即将探访犹太人区,他会颁布一道皇家法令,要求在新月之间将所有犹太人逐出这座城市。
法令背后的原因是典型的「血诬」(blood libel)——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针对当地犹太人的指控中,有一项罪名是他们「能够使用黑魔法」。然而,正是法令本身的存在,才会促使勒夫求助于古代的卡巴拉,并使用这样的黑魔法来激活一具泥人。
虽然这具笨重的、确实如同雕像的泥人(再次由威格纳饰演),经由阿斯塔罗斯的召唤仪式部分地恢复了生命,并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但是勒夫最终只是计划将它用于家务,或是用作向皇帝(奥托·格布赫饰)情愿时的道具。当皇宫开始倒塌的时候,泥人的干预将会拯救所有人的生命,这为犹太人赢得了皇帝的感激和喘息的机会。
但是,泥人很快就从波希米亚人的救世主,转变成了给犹太人带来灾难的使魔。它那恶魔性的起源以及破坏性的冲动,让他狂暴地碾压、焚烧了自己所在的城市。这起灾难的催化剂,是勒夫的女儿米里亚姆(丽达·萨莫诺娃饰)与基督徒(非犹太人)弗洛里安之间的恋情——这种「外嫁」一向被看作是对于犹太社群完整性的威胁。
虽然《泥人哥连》中满溢着厄运的焦虑,显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这部充斥着预言家、占星家和先知的影片中,人们也很容易读到关乎某种未来的早期迹象。这种迹象表明,(始终存在的)反犹主义将会再次爆发,它们将迫使犹太人流亡,或是让他们被大火吞没。《泥人哥连》站在魏玛时代的位置上,展望了某种类似于第三帝国崛起的东西,它也更为直截了当、但却不那么直击靶心地预测了未来出现的许多主题,这些后来之作包括詹姆斯·惠尔那部1931年的《科学怪人》。
《泥人哥连》也展望了电影发展的另一种路径。当皇帝要求勒夫表演另一种幻术时,勒夫说道:「让我带你看看我们的犹太祖先吧,伟大的皇帝,这样你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人民。」在此后变幻莫测的展示中,这位拉比将移动的影像(描绘了出埃及记和流浪的犹太人)魔术般地投射到了宫殿的内墙上,这不仅预示了某种未来的电影,也呈现了我们正在观看的这部影片中的套层结构。这部影片以自己的方式,向欧洲观众们展示了犹太人的习俗、传说和历史。皇家观众们的那种嘲讽性的回应,回响在整座皇宫之中。这也展现了某种警告,它让我们意识到不尊重其他文化将会催生的后果。
最终,泥人摧毁了那扇将犹太人聚居区与布拉格的其他区域隔开的大门。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行为:它是一种逃亡的企图,是在传播此前展示过的破坏,也是从字面意义上「打破」了种族与文化的隔阂。这部影片在展现欧洲犹太人的时候,显得过于模棱两可,它用同情的眼光将犹太人塑造成受到专职压迫的受害者,但它也将他们描绘成戴着巫师帽的神秘主义者,让他们操使着死灵术和其他撒旦般的伎俩。
这是对于犹太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其中一种看法将悲剧性地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是一幅复杂的图景——正如泥人本身也同时背负着家务性的苦工、超级英雄的事迹和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威格纳扮演了一个留着听差发型的石人,他通过某种方式,同时传达了愤怒的困惑和险恶的威胁——在最终的那场戏里,他遇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小女孩,他也在那时变得既温柔又可怖(这场戏启发了惠尔的那部《科学怪人》中最著名的一个镜头)。
《泥人哥连》搭配着三种独立的配乐,它们亲切地重现了这部影片曾经的辉煌。伍德克的第四版新配乐有着杰出的效果,虽然它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毕竟,这部影片设定和制作的时代,都远在电子乐器被发明出来之前),但它为原始的影像素材呈现了一种黑暗而恐怖的氛围,也在过去与今日的反犹主义之间,建构了某种潜在的连续性。
2 ) 《异常的好》
【目睹1920】泥人哥连出世记_电影相关_电影_bilibili_哔哩哔哩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5521754/今天是2017年的10月18日秋季,星期三。是我这一生值得铭记的又一大好美妙日子。今天清晨和上午不可思议的好事发生于我。
上午的好事,不论是文章、还是作品,还有电影里都不能说,那些枕边级别话语就让它留到枕边还有带到坟墓,哈哈。但让我领悟的是,我所有的、我所得的,真的是异常的好,好到异常。那我该怎么记下这个节点呢?用真人短片、还有电影美术设计师连通的我的真人短片之一的名字铭记:「双神」。
这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
转折,在之前的铭刻内容——《我此生最大的幸运》(斯皮尔伯格)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8856641/即:22【纪录片和电影的执行】《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http://url.cn/5BuLYSQ我已经进入了短片、纪录片、电影同步进行的团队时期。
以及,配套的另一铭记——《危险的团队:意想不到的拥有和能力》(天才枪手)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8870670/即:24【纪录片和电影的执行】《危险的团队:意想不到的拥有和能力》→
http://url.cn/5BuLYSQ也就是我受不了没有品味的东西。
这则可以连系到了上午发生的好事情:上午,也就是尽管现在短片纪录片电影同步,但是看电影看杰作依然是我赖以生存的呼吸,我非常想看看1920年世界电影先驱创作的德国默片《泥人哥连出世记》,它的数码修复和推出是在2000年、也就是时隔80年,见证影视艺术和科技的飞跃。但是我却看不下去,配乐、那“噪音一样”刺耳的对我而言很差。咋办?我本身就是电影创作者,我把捷克天才音乐人Floex的作曲自己混合默片remix!神奇的化学效应,奇迹反应瞬间诞生!
而就在今天这个上午美好的还有清晨美妙的时光!我深感天命。幸福至死。我爱电影创作的艺术。
我醒起了《火影忍者》的第一话,《死神》的第一话,《海贼王》的第一话。我呈献——我的时光。
就是用夔晓导演名义的真人短片创作、系列纪录片还有电影院线杰出惊喜连作来实现。
整个大体的时间:2017(现在10月18入秋)下半年短片创作系列推出,2018年上半年短片系列继续还有电影①推出,2018下半年纪录片推出,2019年上半年纪录片第二季推出、电影②推出,2019年下半年电影③推出,贯穿期间的多元短片控制在20部原创左右。
能不能做到这么紧凑和完美及时?我还不知道,但是用我的生命去进行即可。而也只要我没有被车撞死、没有得癌症病死,我和我危险的团队就会能把任务实现。而世界上也估计只有我会那么去做,remix!
《泥人哥连出世记》的我的remix版,我把德国电影先驱、捷克音乐天才、还有我这个无名中国电影人连系起来,给出奇妙的风格精彩!
而我的短片、纪录片、电影,则把短片、电影、漫迷连系起来——我就是完成这一切的钥匙本身。我有给世界上所有观众传递的!
时间,都是时间。
幸运,都是我的命运。就在这一刻,我继续前进!
夔晓 2017年10月18日14:31:45
文本同样没有校正,如有错字请用同音字理解。
3 ) 迻译对本片的一种解释
欧洲城市中的犹太拉比抟土作人,创造了泥人哥连为自己驱使,而哥连由于背上的魔法刻印出了问题而失控,差点毁灭了整个城市。这样的一则民话,经过诸代的传承和演绎,终而成就了本片。既然是民话和表现主义的电影,则自然会有种种相关的诠释。日本推理作家梓崎优于去年岁杪发卖了长篇新作《河畔的孩子》(「リバーサイド・チルドレン」,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89151/),说的是“日本=柬埔寨”的后殖民故事。此前对这位作家的两个短篇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买来。而读了却是有些失望的,盖吾侪的兴趣或正如永井荷风所说,“太辽远地属于过去之废灭的时代也”,对于所谓的「イマ」之东亚,失望之余,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形诸于文的。然这小说中涉及到一则对电影《泥人哥连》的解释,虽绝非新奇,但正如推理小说的解答一样,极符合常理人心。若史上泥人哥连的故事并非虚构,则其真相很可能便是如小说中所料的。所以不顾自己外文的浅陋,试着将相关段落迻译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泥人哥连是人类——地下室里碰到的那个旅人这样说道。
白之国指的是捷克,城堡是布拉格。皮肤漆黑却持有强大力量的巨人,是被从家乡非洲、途径威尼斯等海洋都市,贩卖至遥远捷克的黑人奴隶。
旅人说起了以下的故事。
身为犹太教祭司的拉比,从奴隶商人处买来了黑人奴隶。而渊博的拉比,或许曾用非洲的语言,和奴隶结成了某种契约。在为自己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便可以回到生长的故乡了。而保证契约成立的,则是你的报酬——地图。每个月,我会在你的背上刻上一定量的文字。这个国家每个人都能读得懂这种文字。地图完成之后,你就能恢复自由之身。离开这里,你只需给街上的路人看背上的字,再让他们给你指路就行了。这样的话,你甚至不需要开口,就能回到故乡了吧。
从此,黑人不得不压抑自己对拉比差遣给他的不合理差事的怒火,以遵守契约。若不这样的话,便没有其他回乡的方法了。而拉比则以回乡的地图为诱饵,在他的礼拜堂里尽情地使唤着黑人。黑人反抗的可能性虽然很低,但以备万一,拉比还是在黑人的工作时间以外,给他套上了足铐。并依照契约,每个月在奴隶背上刻下文字。
在近代以前的东欧,黑人是非常稀有的存在。街上无知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皮肤如此黝黑的人类。所以,目睹到黑人奴隶的那个单纯少年,一定是极为受惊的吧。而为了让少年能够理解,拉比做出了黑人奴隶是哥连这样的解释。
然而,拉比的解释,在能够反映出真实的镜子面前,露出了破绽。
事情的起因是少年遗落在礼拜堂的圣经。黑人奴隶看到了圣经中的文字。而礼拜堂里的镜子,又让他得以对照自己背上的文字,这对照的结果使得奴隶大受打击。圣经和自己背上的地图,显然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写成的。
当时捷克的识字率不会很高,很难想象当地的居民个个都能读得懂文字。而且那部圣经也很有可能是用拉丁文、而非捷克人日常使用的语言写的。
但是,黑人奴隶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圣经上的文字是此地唯一被使用的文字。而这文字,如今又与背上所刻的文字不同。他便开始怀疑,背上的文字是伪造的。
所以,令他逃出礼拜堂、来到大街上的理由,除了对拉比的欺骗的愤怒之外,还有对归乡的向往。在街上走来走去,把背上的字展示给不同的路人看,向他们打听回乡的路途的黑人奴隶,在人群中引发了困惑和惊惧。而此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正是他的主人拉比。拉比把去故乡的路径告诉了他,然而从捷克到非洲之途远,是黑人奴隶所理解不了的。可这遥远的旅途,绝非自己一人所能致这一点,奴隶却也已经知道。这一重打击,使得愤怒变成了绝望。乘着奴隶呆立的空隙,拉比在他身旁放了火。身上着了火的他,跳进了摩尔多瓦河。
旅人讲述的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他所构拟的。从黑人奴隶的历史、东欧世界与奴隶的关系来看,或许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吧——旅人笑着说道。然而此刻,这故事却如铁锤般敲击着我的内心。
最初的感想不过是这想要归乡的奴隶,与自己的境遇是基本重合的。可是所谓的重合却绝非仅仅而已。我和他是一样的,他用那撕裂身体般的痛楚所发出的的声音,我也体会得到。
自己绝对不是奴隶。
我们不是用来贩卖的物品,而是和你们同样的人类。
这已经是我自己的呐喊了。
4 ) Golem,等于原子弹
当(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们出现在电影画面中时,影片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欢快中带着几分轻佻。但是当那些被统治者——犹太人出现时,影片中的音乐,却是让人感觉哀伤,阴郁,甚至是带着一种让人无法驱散的宿命感。导演在此想要表达的道德立场实在是明显的无法再明显了。
女人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了典型的"原罪者”角色,电影中的那位女主角Miriam ,“涉嫌”勾引了统治者的使节(更准确的说,是互相勾引),接着又在三个男人之间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争风吃醋,最终引致犹太区内一次小小的灾难。(把他老爸“Rabbi”【犹太人的“先知”】的房子给烧了)。
最后再来谈谈影片中的真正主角——Golem ,因为他的存在,使犹太人逃过了一场灾难(被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灭族),也是因为他的存在,差一点使犹太人遭受到另一种可怕的大灾难。(前述的那场“小灾变”,幸而因为一个小女孩的帮助,没有酿成“大灾难”)。
在我看来,Golem 代表着一种人类无法完全控制的巨大力量,比如就像现在的原子弹。
为什么这个看似无法控制的力量最后在一个看似柔弱无力的小女孩的身上栽了大跟头呢?我的解释是,小女孩代表着善良与纯洁。
是的,善良和纯洁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的,至少在导演Carl Boese看来,事实就是如此。
5 ) 《泥人哥连出世记》--出世即原罪
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品,在恐怖片史也同样举足轻重,弗兰肯斯坦的原型。台词言简意赅只为推动情节,光影效果和烟雾技术信手拈来,扭曲建筑和夸张表演诠释哥特美感。因为涉及了宗教文化所以故事稍显晦涩,且主角是从泥人复活远远比不上尸体拼凑的伦理争议和科学争议,这也是为什么哥连不如弗兰肯斯坦卖座的原因之一吧。
念咒语在地上画圈召唤“闪”(诺亚之子),这魔法高大上的让人觉得丝毫没有违和感
复活咒语都自带字幕~~~
用泥土捏出人的形状,然后施魔法使之复活听话,感觉完全就是女娲造人的德国版。女娲为了保护人类牺牲了自己,人类却不能为了保护泥人而牺牲自己,何尝不是自大自私的表现。同样没有血缘关系,同样是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结晶,受到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的出现性更为随机,如果女娲按照自己的下半身来造的话全世界“人类”的审美早就改头换面了,而复活泥人的行动却与制造机器人、制造弗兰肯斯坦的目的相同:以创造满足人类自我及社会上的认同感并从结果中获得利益最大化。
这让《天堂电影院》里的神父情何以堪
这便是人类代代永流传的“神性”与“人性”的不同,在人性的基础上更为的“博爱、无私、奉献、强大“便是神性。所以即便是虔诚的教徒们按照祖先(甚至是上帝)流传下来的方法复活泥人后依然不能将之视为是一个生命上的奇迹、地球上的新物种来平等对待。而相同的是上帝因为创造人类失控而留给他们诸多的痛苦,这点上人类倒是继承个彻底。
我会说上半部分白色的那些是魔法“投影仪”吗?这是犹太族长展现给国王如果他们被驱逐后悲惨的未来
哥连救众贵族换来了犹太人的和平,那个三角部分是压下来的房顶......质量真好
泥人的创造包括了脸型、身材、发型、服饰等等显著特点,而这几样无一不是人类文明用了千百年积累发展出来的结果,它的出现就如任何一个国家的婴儿一样接受人类文化的洗礼,人类用自己的私欲和利益驱使它却要求它没有思想,原因:心理上来说源于对强大生物无法控制的恐惧感、技术上来说大脑尚未彻底研究完毕尚不可能成功复制人类复杂的感情于机器上、伦理上它不符合现有的生物繁殖规律、宗教上它直接否定了上帝存在的意义。所以人造人尽管被寄予厚望,但结果却对它们来说不尽乐观。
神马?我想要的马子被别的猪拱了?
片中的主角包括魔法师、女儿、助手、情夫、小孩,这五个人彻底改变了哥连的命运,他们在哥连的命运中代表着原罪、贪婪、妒忌、色欲、宿命。魔法师违反自然规律使用黑魔法复活泥人(就像夏娃偷吃禁果)导致大火屠城、女孩性感多情直接刺激哥连想要模仿情夫的行为、助手的狂妒使哥连犯下杀人罪、而小孩让卸下防备之心的哥连死去,这种浪漫的死法也算配得上哥连轰轰烈烈的短暂一生。
纯洁的罪恶
带着黑色的印记来,留下白色的印记去。
看到这个召唤物我也很震惊,让我们高喊一声:世界属于三体!
6 ) 还可以
在1920年拍出这样的东西挺不容易的。剧情有点长。应该是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和神怪题材电影的滥觞。
看了半年了。印象不深。
表现主义的另一座高峰。
宗教。科技文明。猶太拉比(反閃族主義?)很娘的騎士、拉比助手,反襯出Golem的陽剛,人們一開始畏懼,但久了便愛上的獨特性。電影的隱喻?表現主義的場景、線條。《科學怪人》的前身,"creature"主題。純真。三角戀的定位,與最終隱瞞真相的假快樂結局。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补三月系列
architecture(like caves), set, cinematography(Karl Freund,contrast,已有少量逆光摄影)
但凡“人造生物”类的影片在最后都想表达“悲”和“毁灭”,反伦理的荒诞总是为了引起人的思考。
结局有趣。那时候有没有隐形眼镜,golem眼睛的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
无法确切把握到表现主义的概念,唯独泥人放火后才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和前一部一样嘛!浪费时间啊。
令人着迷的镜头一个连着一个。
编导演于一体!~
德国表现主义下关于科学和宗教的连结。最后小孩儿被撂下来那一幕全班都笑了= =
表现主义电影。宗教意味。救赎与毁灭。
太好看了——!就是结尾略显拉胯(主要是对爱情副线的处理。。。好心疼被扔下去的使者惹)
佛兰肯的来源 德国那些表现主义默片阴森系的一个重要作品
原来就连各种科幻恐惧的源头“科学怪人”也有源头--“泥人哥连”。我把这部片子视作科幻片,因为它有着哲学的启示意味,如同《科学怪人》1931年 /《大都会》1927年...等等,它们都有着“火把”的隐喻,社会动荡,宗教,政治控制,生命定义,人性,人类的未来通通可以归纳到解释范围里。泥人哥连被犹太拉比捏造而成,拉比眼中他是一个在预言中拯救人类的工具,然而生命的定义并非由造物者决定,能动性在被造者(我们人类也等于哥连,不是吗?)身上,泥人把自己当成一个人,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他完成任务便失去生命,被小人所救/利用后开始复仇,原来预言才正要开始,拯救之物实际上是厄运的源头(反思宗教)。也是进化论:人类将会被自己制造的进化者/科技所杀。结尾:泥人显露善良天性,温柔抱起小孩,却被小孩摘走生命开关再次死亡。
结尾无力了点,最后哥连遇到小孩的那一幕和1931年《科学怪人》最后处异曲同工。
景别丰富程度和Vignette用法的多样好过默片平均水准(想看Golem的视角
用光很嗲,建筑造型哥特,人心黑暗扭曲的毁灭倾向甚于自然力量。
原来金正日执导的《平壤怪兽》剧情结构和这部1920年的片子一样,两部片子都告诉了广大群众,不能相信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