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这个主题我还是觉得不错,反映底层人物的混乱——在混乱的局势当中(疫情),不过展现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点不足,91分钟的电影整体看来也略显单薄,值得推崇的似乎只有主题。
昨晚刚看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今天看这部就会觉得人物还是单薄了些,时长本身也还有着可以拓宽的空间却还是就这样了,里面出现的人物不少,但是对于每个人物的挖掘却又少了点,连主人公的挖掘我觉得都很显单薄,按照现实来说主人公应该在公交车站的椅子里待了很久,电影里却只是出现了几晚而已,加个能表现出主人公在公交车站待了很久的片段是不是就更符合电影名称了,毕竟是“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仅仅也只是偶尔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就完全没有展现出来了,本来是相当悲哀的故事,却搞得有点奇奇怪怪了。故事的结局跟现实不一样,也稍微缺少了震撼力,作为happy end却又缺少魄力,今天就已经如此了,难道明天就会发生改变吗,仅仅是怀着一个做炸弹的心?
这个炸弹加的有点莫名其妙,如果是炸弹是真实的,结局直接就是炸弹的爆炸的话倒会让我梦回《再见绘梨》,那样也是另一种方向上的震撼了——比起死亡结局来说。总体我还是推荐可以一看的,醋很好,饺子一般罢了。
如果说电影名称中的“直到黎明”是暗示结局没死的话,这样想倒是合理了一点,却也仅仅只是一天的黎明罢了,现状并没有改变,未来也实在还是看不到曙光。“有了陪伴的话就会勇气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不适用于这部电影吧。
“您在,祈禱什麼?” “祈禱明天可以,不再看到這個世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聚焦日本社會,底層小人物。 一部“抹黑”日本,反應當今社會的作品。 也是對日本當今,整個低慾望社會一個反思。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理想世界: ——人要善良,好人會有好報。 現實世界: ——惡灌滿淫,生活順風順水。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有人天生就是壞人,狼子野心。 有人天生就是善人,熱心互助。 #成年人的臉上,沒有悲哀。 在這個缺乏信仰,人情冷漠,自私自利的時代。 儘管內心,萬般崩潰,千瘡百孔…… 成年人,把自己的脆弱,迷茫,無助…… 永遠深深埋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表現在外的永遠: ——I'm Okay #新冠影響 一個疫情,影響全世界的人。 尤其是,對社會底層的影響。 很多人是處於,沒有積蓄,停手就停口的狀態。 沒有辦法生存,沒有住宿的地方,甚至翻垃圾桶,尋找食物…… #大林美沙子事件 2020年11月6日凌晨,64岁的大林美沙子, 在澀谷的公交車站,被活活打死。 多年來,她都在車站不到八英吋寬,冰冷長椅上過夜。 坐在這裡,美沙子的背也只能微微彎曲,腦袋頂多靠在行李箱的把手上。 每天末班車發車時,她都悄悄出現,直到第二天清晨,第一班車來,她才拖著行李箱離開。
如果就本片拍摄技巧或剧情安排而言,《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一片着实有些平庸。
并不复杂的故事,不够漂亮的演员,平静如水的运镜,就像绝大多数日本剧情片一样,四平八稳到过分。
但就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甚至有些枯燥的电影,却时刻提醒我们关于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所改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病毒的肆虐,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而社会底层,那些需要微博收入维持生计的民众,则是最悲凉的。
片中女主角人到中年,虽膝下无子却上有老母,需要和哥哥共同支付赡养费用。本身又因为一段极度失败(预示女主人生的困境)的婚姻而不得不赔偿巨额债务。
乐天知命的她和其他几位同龄人在一间餐厅打短工,既要遭受上司的冷暴力,又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摆脱现状,单调麻木的生活周而复始,做手工项链成了她唯一的,能够脱离俗世生活的内容。
疫情到来,她们被公司扫地出门。
没钱住宿舍,没钱供养母亲,没钱购物,从不断缩减生活开支,到最后不得已去翻餐厅的垃圾桶,那一刻她的尊严荡然无存,真成为前任店长口中的“流浪狗”。
平铺直叙,却直指人心。
政府也在尽力帮助一些衣食无着的人。可对于有知识,有尊严,有一定能力的人,如主人公这样的中年人,实在不愿寄宿街头,沦为乞讨者。
拎着箱子,与外界断绝联系,衣着体面在公交站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哪怕只有一张椅子,也能够与幕天席地的人有所区别。
这或许是她最后的倔强。
影片结尾,前任副店长及时出现,吓跑了坏人,还给她送来迟到的救济金。音乐响起,影片结束。似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好人有好事,温情脉脉中,光明的结局给主人公以活下去的勇气。
可现实中,大林三佐子被人打死在公交站。
疫情期间,我看到好多家熟悉的店铺关门歇业,老板损失惨重,员工失去工作机会。新闻里一个武汉的单亲妈妈,平日里靠卖气球来维持生计,封控期间,她房租都交不起,孩子和她怎么吃饭呢?
我见过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想去超市买菜,可没有健康码,保安很为难无法让她进入超市,双方都很痛苦。来往路人行色匆匆,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毕竟这种事不是一件两件,疫情之下已成常态。
我又想起上海封控期间,那些求职无果,被迫露宿街头的人,他们也和大林三佐子一样。是靠附近居民的救济,自媒体的发酵,才换来更多关注,才有了后续的帮扶。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作为一部寡淡如水的剧情片,回顾了疫情下日本最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无奈。通过各种细节表现还原了一个本该有些许尊严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没有尊严可言的心路历程。
除了疫情问题外,影片同样注重社会层面的反思。
如社会就业环境对中老年人的区别对待,如职场霸凌和性骚扰,如举国之力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如社会偏见以及老龄化之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淡漠。
影片中偶尔闪现的东京奥运会符号,与现实中主人公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究竟是大力扶持民生工程,让大家有尊严活着重要,还是国际形象的面子重要?
花钱多多,民众却不得实惠,有意义么?
影片中出现了安倍晋三和菅义伟日本两任首相的画面,虽镜头不多却也把社会矛盾和问题所在抛给了上层。
毕竟国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在政府制定政策下谋生的,关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际形象等等都没错,但社会公平和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应该受到重视。大国尊严与民众福祉应该是相生相伴的,并不冲突。民众生活,尤其是底层民众生活状况的改善,更能体现国家尊严,彰显国际形象。
影片结尾归于光明。
大林三佐子死后,公交站被媒体和民众围堵。许多人远道而来为这个素昧平生的人哀悼献花。大家都在想,到底为什么她会被杀,为什么她要沦落街头。许多和她一样的中年失业者向媒体记者说。
她,就是我们。
一个因为疫情丢了工作居无定所的流浪中年女人,在车站睡觉,卫生间洗漱,她努力的活下去。
然后遇到了一个放弃活下去念头的老人
女主以为自己将制作一个炸弹,反抗这个社会
却发现老人带他制作的只是一个定时闹钟。
她再次失去希望,而她的同事送来了辞退金。本应成为希望,可是她问他“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影片有很多细节,比如饭店的剩饭不让流浪汉吃而放洗洁精。
这里真的很反人类,为何剩饭不能给流浪汉吃!
本部影片群像人物塑造偏弱,故事内核不足,纪实性是有的,但是还是缺少对疫情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等了很久,《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终于出熟肉资源了。
全球疫情结束,没想到是日本人首先拍出了疫情影响下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
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于今年2月份它被列入日本#2022年电影旬报十佳电影榜单#第三名,之后有个在日本的华人发的微博:
//share.api.weibo.cn/share/370018815,4865027662153467.html?weibo_id=4865027662153467
电影看完有点失望,完全没有当时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震撼。
可能是女主角看上去太体面了,哪怕流离失所,和流浪汉为伍,似乎也还是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甚至她在公园和老年流浪汉们为伍,还玩起了去警察局扔假炸弹的恶作剧。
不了解真实的流浪生活是什么样的,但电影里所展现的,显然不是一个女人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黑暗丧意,而是带着郊游感觉的积极感。
所以和悲剧的现实相反,电影女主角最后得到了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现实当然残酷得多,受害者64岁,年轻时也貌美如花,但一辈子没有好好安排,阴差阳错,最后60多了还是孑然一生,靠打零工过活。
疫情来临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失业,没有收入,也就没有住所了。
从新闻内容看,她努力做到了体面,不给人添麻烦,但就这样一个连过夜都不愿意去那些能遮风挡雨的24小时营业的地方给人添麻烦的人,最后却无声无息的被一个精神有障碍的人砸死在了公交车站。
很多人会想起2022年在上海电话亭住着的那个女人,我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浦东被封第39天,两位神奇女性
当时给她的定义是“一个平和的、内心坦荡的、穷苦但自由的人。”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的女主角有点这个意思,现实中的大林三佐子可能也是,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神经病。
针对这部电影,看到了太多诸如孤独死或者老无所依之类的营造单身焦虑的文章,但我觉得,大家可能都误解导演了。
导演的态度显然还是很积极的,所以女主角失去收入后的流浪生活根本看不到什么狼狈,反而有一种冒险感。
最后那位女店长带来的girls help girls的桥段也是满满的正能量。
相比较这位大林三佐子被害,可能那位男性凶手的心理状态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
毕竟,在公交车过夜的人不会伤害社会。
但手里扛着石头随时准备砸死看不顺眼的人,这种人才是社会不安定分子,需要定点关爱。
昨天从《人物》注意到了这个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大概是电影里最让人难过的描述了。
电影本身讲得很丰富,底层人物在疫情期间的无力,中年女性所面领的职业危机、职场骚扰,还有子女和家庭之间的问题等等,一切都让人感到emo。
里面有个老头说了一句话,问他明天的希望是什么,他说,我希望明天不会睁开眼睛。对很多人来说,生命也许没有那么珍贵,生活太难了,难到让人觉得活着本身就是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正义大多数时候只会在电影中从天而降,现实中很多人就那样默默消逝了。
2023.0301电影很短但想讲的东西很多,疫情期间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女性职场性骚扰…对比原型事件,没想电影的结局是好的,创造出女二这样有温度的角色,也弱化了一些悲凉感。不想计较是什么审核的原因,人那边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纵然改编理想化了,但更改了结局可能是寄托一种希望吧!电影有时本身就是美化现实的工具。人总爱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各种哀叹惋惜,但其实很多悲剧之前某一瞬间如果可以给予一些关注与帮助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不要总是“她死后,人们才开始爱她”。
被原型故事吸引来看的,然而电影并没怎么触动到我。不喜欢电影的改编,女二这个角色的安排多少有点太童话故事了。
不要歌颂苦难
看完的直观感受,前面是当下社会的纪实素描,后三分之一是学生运动那一代人长久以来一直想寄给政府的“炸弹”(顺手点进导演简介,还真是那一代人)。电影的改编又想写大龄女性非正式员工在新冠期间的困境,又想对忽视边缘人群的政府开炮,再加上相较于残酷现实给了个非常梦幻的童话式结尾,所以就算走字幕时呈现了大楼爆炸的画面,也很难带来释放或者沉痛的心情。虽然不知道日本人怎么想,但看到安倍晋三和菅义伟确实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只是不管内阁怎么换,这种社会问题都像是无解的难题。其实都是潜在的问题,新冠像是催化剂,加速着将人逼到极限,有的人因巨变被迫永远留在夜晚的公交车站。有一点说来惭愧,之前看新闻时完全没想到过流浪女性还要负担卫生巾的事。另外plan75里也有菲律宾打工人,看来超高龄社会移工问题也不容忽视了。
“她就是我”
能关注这些人,这些人真的很到位了,但是你不要拍成这样的流水账啊
忽然想起了狗头萝莉,她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只是以自我的认知去生活着,很多人高高在上的自顾自的说着些话,但,在人间有时候是没有选择权的。
把底层阶级的问题归咎于性别意味着放弃了唯一能团结大多数取得胜利的渺茫希望的武器。
导演没什么才华,用了最直白且想塞入最多东西的方式讲故事,既然女主已经跟流浪汉们打成一片,那就根本无需再去睡车站,这种基本逻辑都没办法理顺的创作,不知道是怎么能出作品的。
把疫情时代下的个体命运拍得清汤寡水,人物塑造也比较扁平,尤其三浦贵大饰演的角色像是卡通片里的反派,片子整个质感有点像日剧SP,光明的结尾完全没必要,观众不需要这种刻意的希望,还削减了现实的残酷。
电影零分。甚至不如nhk点到即止的半小时纪录片。旬报第三的嘉奖,只能理解为致献给过去三年因新冠,更因这个社会而贫困、孤独、痛苦、无以为家,甚至跟事件原型大林美佐子一样被杀害的普通人的一束花。导演高桥伴明的工作,就如花店店员:他负责包好这束花,但包装纸毫不郑重,裹得松松垮垮,甚至忘了放卡片进去。拍法粗劣到很难相信是电影,但对电影语言的放弃却并没有换来现实感,人物一例扁平,不少段落表演痕迹过重。而高桥伴明也根本没有心思深挖主角何以陷入困境,只是简单又暧昧地把东京奥运、安倍和菅义伟的讲话、老年街友对泡沫经济破灭前的追忆的符号堆砌进来,甚至不负责任地虚构造炸弹的戏剧情节。她本来的生活,则自作聪明地用女性互助来替换,这也直接改写了现实结局。可惜建立在低质叙事之上的美好,毫不可信而只觉可悲。
在微博看完这个故事,自己的推上关注的影院就发了上映的消息。这并非纪录片,所以角色的设定和故事的脉络和现实有不同。改编并没有消费这个悲剧。电影里,女性贫困、格差、歧视、“家里蹲”、社会达尔文、无家可归者,这些现实不再被满东京的奥运会标识掩饰,它们落在了一个努力活着的女性身上,她的归处变成了公交车站前的椅子。电影最后留了一枚炸弹。借它的“爆炸”给了剧中人另一个结局。这时候的剧中人已经不是她了,是她之后仍然活着的我们。发生、创作、拍摄、上映都是在那段特殊时期,这样的速度,是在追着这个信息时代的忘性。不要忘记她,不要忘记我们自己。
必须依赖日本电影来拯救我对新冠的失忆,这件事本身何其讽刺。正如上野昂志指出的,把肮脏的剩菜剩饭倾倒干净这种清洁的常识性伦理正是社会野蛮的病理。指出最底层的劳动阶级正是任人处置的垃圾这一点并不难,但是从清理街道到清理人口的过于自然的过渡还是令人触目惊心;当新冠来临时,文明开化社会破了洞的底就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穿着整洁衣装端坐在办公楼里的人若不是没心没肺,若还有一丝羞耻之心就会被刺痛到流泪吧。不戴口罩的菲律宾大妈看不懂文字,面对让她在文件上签字的好心的店长,用手摘下她的口罩让她再发一遍誓,对“未开化”的她来说戴口罩正是把自己=病菌阻隔在外的行为,看到这里我们只能泪流不止。
看的是记录篇。为什么一个人要这么坚强?太心疼大林小姐了,明明有可以依靠的弟弟和妈妈,却选择自己一个人流浪,把所以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包括社会的。就像节目名字human cossroads一样,你的现况是很多选择组成的,你走的每个十字路都是大家都可能走的,不是对错,是几率,今天是大林小姐,明天就是你我他,所以不要这么坚强了,大胆放心依靠自己的朋友、家人、爱人吧 拜托
独身者,似乎确实要多交几个朋友。
1.5,莫名其妙。把真实事件大幅简化成了疫情环境下不幸个体的不幸遭遇,而导演最终在流浪汉的台词中,表达的其实是对于高速发展之后空虚感的不满,将大林三佐子的遭遇作为自己政治泄愤的工具,毫无真诚可言。
旬报No.3。整体来说不咸不淡,乱杂杂的,故事讲得不是太好。前半部分很一般,没什么想象力的叙述,尤其是经理这个角色非常败笔。后半部分还行,很敢嘴的老头子就像是长谷川和彦的《盗日者》里老掉的样子,炸弹变成了闹铃,真让人心碎得感慨啊。另外很羡慕日本的电影环境,能这么轻松的嘴zz,还能评上个旬报十佳。
跟事件本身相比差太多了
真实事件太令人痛心,改编不要用虚假希望打发了观众啊
改编自新冠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片中展现了不少社会问题(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职场骚扰、信贷风险等),但整体上显得四平八稳却心余力绌(被纪录片吊打)。结尾的桥段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最终遇到了石油国的小王子是个什么鬼?苦难就是苦难,它不值得被歌颂,把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当做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强行灌输给底层人民就是一种罪恶,形同圣母附体雷劈八方扑街一片圣母无恙。“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是最明亮的地方,有人流,也有汽车经过。因为是车站,它一直都有灯亮着。大概只有这里,能让她稍微有还活着的感觉吧。”然而在那一晚,她没能在公交车站等来“黎明”。“她就是我。”同时期国内发生也了不少“世界奇妙物语”,譬如与本作最相似的就是在沪上蜗居电话亭的外地阿姨的故事......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