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一开始醒来,就发现自己被放在了一个曲面上。曲面的上面是一个她难以逾越的高墙,曲面的下面是一个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而且一些怪叫,时不时的从下面传来。女主也不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他的左腿折了,右手也扭伤了。在这个曲面上,她只能一动不动的呆着。
处于本身的求生欲,女主开始不断地挣扎,但是每一次的挣扎都会危险重重。但是她却没有放弃。一点一点的向上挪动着自己伤痕累累的身躯。即使是只能在这个曲面上多存活一分钟,也是好的。她不断地朝着上面挪动着,慢慢的发现了对面似乎也有人留下过的痕迹。一对血印子滑了下去,而且还有双手向上的挣扎的痕迹。
而这个时候,不幸接二连三的开始了,天空开始落雨了。暴风雨就要来了,果然,没一会儿,大雨倾盆了。女主这个时候才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下雨将会让她身处更加不利的局面。她开始孤注一掷,妄图要将这不利的局面扭转。但是事与愿违,这个时候,突然黑屏了,等屏幕重新亮起来。曲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女主最终逃离开来,还是掉了下去,导演没有告诉我们。谜底留给了广大观众。
恐惧从来不会源于恐惧本身,而是来源于你的五感。你所看到的,你所听到的,你所感觉到的等等。女主本身处于这个不利的地方并没有什么可怕,最可怕的是她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最终在内心的投射。曲面之下,到底有着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从听见的响声中,女主却可以大胆的进行猜测。而这种猜测往往才是致命的。
看的见的恐惧从来不是恐惧,因为看见了以后,就揭开了她神秘的外衣,但是那些即使是近在眼前,也看不见的恐惧,这才是恐惧本身。恐惧的根本就是未知。已知会形成一个既定的印象,而这个既定的印象往往不会给我们太多的刺激。那些未知的,可以让我们留有想象空间的未知,这才是让我们恐惧的。
曲面下面究竟是什么?女主的挣扎是否有意义?上去以后,面对的到底是无穷无尽的海浪,还是说有别的生存的概率。这一切都没有说明,也正是因为没有说明,本片才成为了一部让人在心理上异常胆寒的作品。它具备了一切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恐怖不安。上不去下不来的场景设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未知声音。还有就是对面的曲面,另一个未知的人留下的历历在目求生痕迹。这些场景,每一个都能让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当这些未知一步一步的袭来,人们的心理就会崩溃。
与其被动送死,不如主动求生。跳下去不一定就会死去,而在这个绝境里,似乎也只有跳下去这一条路可以自主进行选择了。上升的空间被锁死,过不久就会暴雨降临。挣扎片刻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此时,生存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自主选择的跳下去。这似乎是一个正常的推理,那么问题来了,在实际生活中,当你面对着那些曲面,你究竟能选对几回?
初见影片《曲面》,很难想象这是个坐拥多项大奖的高分电影。没有台词,单一场景,甚至缺少合理剧情架构。相较于一个完整的短片作品,《曲面》更像是一个影像化的概念。导演用视听语言并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为我们分享了一个感受,一个经过镜头解构后的纯粹的恐惧。
因为没有了叙事压力,导演自然可以把重心更多置于本片的氛围设计与主题隐喻上。相信许多人观感与我类似,看此片时有一种被未知和死亡“困住”的紧束感。依我所见,这正是导演尽力去描摹的感受———西西弗斯困境。剧片中主角就如同西西弗斯,明知无济于是地受困、循环,却仍要挣扎反抗,而构成了无助之至的难以脱离之恐。
一.氛围设计——处处屏息 本片极力营造的有两种氛围:未知感与紧绷感。 先以未知感为例,开头大段与人物特写交替出现的大海空镜就是最好的体现。此处的蒙太奇让我们有一种主角被无边海浪吞噬的错觉,加上海洋本身无垠浩瀚的自然属性,给予了极强悬念。此外,本片极少使用较远景别拍摄,唯一大全景还是俯拍主角身下无尽深渊,用镜头限制视角,也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未知感。 而对于紧绷感而言,导演显然找到了一个极具冲真的矛盾点,坠落。拿最近热映的惊悚片《Fall》为例,导演也使用了电视塔上随时的下坠风险作为制造紧张气氛的利器。说回本片,导演十分明白张弛间的拿捏,由几次手部特写来叠高紧张氛围而通过一次打滑达到高潮点并释放,最终丰富了悬念的层次。
二、主题隐喻——无尽梦魇 如果说《恐怖游轮》是一次对西西弗斯神话的直接展现加以恐怖元素,那么《曲面》就如海明威的“冰山写法”一样,将西西弗斯的隐喻藏入了镜头间的冰川之下。导演没有拍摄她为何至此,也隐去了她最终是否坠落,但从开头特写中已经凝固的血迹,她一只断腿我们也能推测,她曾挣扎过,甚至因一次坠落而摔断了腿。但当她醒来时,却仍在坠落与攀援间循环,像西西弗斯永远推着那块巨石,无止境地恐惧着。因此,片中有几个主观镜头,她看见自己挣扎的血痕出现在对面,我更相信那是她每一次循环挣扎后,留下的痕迹。由这个思路重看开头时,大海的无尽与水的循环,似乎又对这个空镜头赋予了更深的意味。
三、恐怖类型片的困境。 当然,此片除了以上优秀的表现外,如开篇所言,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与缺陷。作为恐怖片,《曲面》拥有了太多的抽象意象与主题表达,脱离了现实语境使得本片的恐怖只有情绪张力而没有内容张力,所以在画面呈现上显得空洞。本身不到十分钟的小体量也限制了人物展现,动作重复也显得单调。主题远远盖过了内容。 事实上,目前的恐怖电影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如西西弗斯般关乎主题与内容的困境。一方面,如《昆池岩》一类重视画面表达的恐怖片票房履创佳绩,另一方面,创作者又被诟病缺少内涵,为了惊悚丢失艺术价值。市场在两种偏重中无止境地摇摆着。这样割裂的倾向也导致了今年如《野蛮人》般前段重内容恐怖,后段反而凸显主题最终牛头不对马嘴的遗憾。 我认为,恐怖片的主题应该隐晦而不与画面内容争风,相对的,导演也更应利用画面与人物强化共情,而不是仅凭主题制胜。《闪灵》就是内容与主题主次有机融合的佳作。毕竟,观众更多追永的是情绪价值与视角享受,厘清二者关系,才可脱离西西弗斯的困境,为恐怖类型片开辟一片新的大陆。
我觉得这部短篇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在考验观众,影片中的血迹代表与人生挫折对抗留下的汗水泪水及伤痛,大雨代表着外界的嘲讽,惨叫代表着他人的失败和放弃。
在观看影片时,我们的主观映像就是:坡度这么斜,还下雨,周围的人都摔了下去,女主肯定无法存活,甚至有弹幕说还不如跳下去痛快。一部影片给人的心理压力跃然纸上,何况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呢?
只有真正渡过曲面的人才会知道,这种挫折可能克服,它取决于你的内心,当女主看到漫天大雨时,依然用项链增加摩擦力时,我真的被感动了,一个人面对强大的外界压力,明知道胜数几乎为0却毅然决然不放弃。
如果影片中的绝境都会让你产生一死了之的想法,那么现实生活中挫折来敲门时,你会不“落泪”吗?
女主刚醒来时,尝试几次失败时,有人摔死时,最后下雨时..... 弹幕的说法一直在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限放大的压迫让观众选择了妥协,只有少数人还在说“撑住”。
最后的黑屏没有告诉我们结局,却将几类人分得清清楚楚。
鲁迅先生曾在《呐喊》里说过,如果一群睡着的人被关在铁屋子里,是把他们叫醒一起努力逃离,结果并没什么卵用,最后还是要死,还是就让他们这样一直睡着,安静地死去。我觉得,哪怕明知道结果并没什么卵用,最后还是死,也还是叫醒他们,至少要努力一下啊,努力一下没什么用,死了,至少也对得起自己了。可是如果连一丁点努力都没做,直接就缴械投降,那么你会责怪自己的吧?
这部片子就是这样,明知道最后会掉下去,你是选择直接跳下去,还是要试图努力爬上去?女主的选择也是要做出努力!片子一共十分钟,定位是恐怖、惊悚,那么它到底恐怖在哪里?惊悚在哪里?影片一直都是女主在挣扎的过程,恐怖的不是她会掉下去,而是她一次次的努力,都面临着掉下去的可能。惊悚的在于,她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受伤,如履薄冰一般,随时会掉下去,我们一次次地跟着她一起,揪着心。
对面的曲面上,倒映着她挣扎的痕迹,她在这边每次一挣扎,留下的血迹,都会在对面的曲面上同步,我理解为,她看到自己的结局。虽然对面的曲面上,挣扎的痕迹一直在变,可是对面没有人,所以结果都是她掉下去了。也就是告诉她,无论她怎么努力,最后都会掉下去的。这就和铁屋子里的人一样,尽管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掉下去,可她还是要努力,用手扒,用项链增加摩擦等。哪怕到了最后关头,只要还没有死亡,就要与生命抗争!
当然,也可以胡扯地硬掰扯,说这象征着人生。虽然我们都知道我们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不管是老死、病死、出事故、自杀等,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活得精彩,而不是知道自己会死,就什么都不做了,就躺在那里等死,不去工作,不去恋爱,没有朋友,没有爱好,不吃美食,不去旅游等等……还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可能你的下一次决定,就会让你跌进深渊等。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愿意做叫醒铁屋子的人,就连被拿到案板上的鱼,还会努力蹦跶,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被一次次困难打倒,认命等死?哪怕最后会死,也要努力挣扎,无愧于心。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每一次的滑落都叫人心惊胆战 然而寻常生活中面对深渊的每一次滑落却只觉麻木
z=tan(abs(x)+pi/2) //不是我最出色的影评🤦
就好像有人跳出来吓了你一下。就酱。
摩擦带来的疼痛感胜于一切。
看tv上推荐,发现是澳大利亚短片,就点开看看。感受是蛮澳大利亚的,大海啊全是水,陆地啊没有人,有那种一人自导自演感。
对观众简直就是生理上的操控 二话不说 直接就是绝望 下坠是所有噩梦中最容易惊醒的一种 人类永远不会飞翔
这个设定就够恐怖的了,这种心理恐惧比看鬼看怪物看外星人恐怖多了
三星半。个人感觉,可以操作的话,与其CG做个不可测的深渊,倒不如亮明车马,主观视角配可见的坑底,会更有临场恐惧感。
这其实是个马桶的广告吧,最后冲水了
要我就继续睡?
掉下去我也就放心了
观影体验只有四个字:生不如死。无数次在梦里经历过相似的情境,这种恐惧感真的无法消解,我在梦里奔溃过几次直接跳了,在这种折磨面前求生的欲望根本不值一提
老家好多这样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吓死我了
深渊,就像群鸟、异形、七武士山贼和正午四匪。具象存在,却又无需探求究竟。为何鸟会袭人?异形来自何方?山贼与四匪的身世背景怎样?……可能唤起好奇,却非叙事意图。导演更希望借助其形成一种强大的外部威胁去表现特定族群的性格特质与相互冲突——农民与武士、警长与镇民、雷普利与智能机器。
厉害,深海恐惧+黑暗恐惧+深渊恐惧+未知恐惧+绝境恐惧+死亡恐惧,像极了我做过的最可怕的噩梦。B站在线: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677169/
作为一个患有严重深海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的人。这部短片真是🙏🙏 😭😭拍的很好,非常有意思。
滑下去倒没觉得有多可怕,只是女主满手血看着很肉疼
开个脑洞,要不是看了简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反人流的主题短片。曲面是人的子宫壁,女主的整个挣扎就是来自被堕胎的婴儿的诅咒。她奋力往上爬,却无法对抗下滑的趋势,摩擦力抵不过重力,这里的重力是母亲想要除掉它的意志力,她折反的一条腿对应的是胚胎在腹中蜷曲的姿态。她有多想存活,就代表婴儿有多想来到这世上。为什么只惩罚母亲呢?它当然知道父亲也有责任啊,所以才有了对面曲面上相似的挣扎的痕迹,和掉落深渊的男性惊恐的呼叫声。
“疼”路线恐怖片的顶层设计,虐身虐心。只捉鸡的憋屈片(如《活埋》)和只肉疼的血浆割草片很难成为翘楚与典范。开放空间的出奇设计,非但罕见,还产生了更胜幽闭空间的效果,作为短片,心安理得地不去多费口舌在因果上,冷峻简练。
凶手是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