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某个虚构的国家。
山姆•劳瑞,是一名情报部的小公务员,日子过得有点郁闷。
一方面,母亲总是催他调到资讯检索部工作,可他却不愿意。
另一方面,他很孤独,经常梦见自己身披铠甲,翱翔在天空,去拯救一个美丽的姑娘。
这天,情报部出了一件大事,上司派山姆去处理,可没想到,这件事却把山姆卷入到一场劫难之中。
原来,这个社会严格实行信息管控,人民的一举一动都会政府监视,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审核。
最近,政府在通缉恐怖分子塔特尔,但安全部的打印机飞进了一只苍蝇,把“塔特尔”打成了“巴特尔”。
结果,一名无辜的鞋匠在平安夜被军警抓走,后来含冤而死。
错误败露后,情报部不幸背锅,而山姆的任务就是去找鞋匠的家属善后。
就这样,经典cult片《妙想天开》开始了。
注:下文有剧透
在鞋匠家,山姆处理完工作,意外撞见了鞋匠的女邻居——卡车司机吉尔•莱顿。
让他惊讶的是,吉尔和他梦中的姑娘长得一模一样。
见到了梦中情人,山姆特别兴奋,本想和对方说说话,吉尔却拔腿就跑。
原来,吉尔一直在帮鞋匠家上访伸冤,但因为手续不全,未能成功。
麻烦的是,上访过程中,吉尔也被政府怀疑是恐怖分子,所以她看见身为公务员的山姆才会逃跑。
为了拯救梦中情人,山姆接受了母亲的建议,进入资讯检索部,希望利用职权删除吉尔的档案。
期间,山姆结识了被通缉的塔特尔,却发现他根本不是恐怖分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修理工。
因为讨厌政府的繁文缛节,才选择跳出体制,成为一个“个体户”。
塔特尔的出现让山姆感受到了自由的美好。
他铤而走险,深入资讯检索部,终于找到并删除了吉尔的档案,赢得了吉尔的芳心。
可是在圣诞节,山姆和吉尔正在床上缠绵悱恻,军警却突然从天而降,逮捕了两人。
随后,吉尔下落不明,据说已被处死,山姆则被判处以极刑。
在围场,山姆就要被行刑了,塔特尔和他的“维修工军团”突然杀了进来,解救了山姆。
接着,他们逃出政府,并引爆了事先埋好的炸药,炸毁了政府的档案系统。
可是,“维修工军团”却被追来的军警一一歼灭,塔特尔也被漫天飞舞的资料包裹住,消失在其中。
最终,山姆被逼到一个死巷,无路可逃。
可这时,奇迹发生了。
山姆发现身后的墙上有一扇秘门,他打开门,躲进了墙内的密室。
并且发现,这间密室似乎正在移动。
原来,这间密室是吉尔的卡车货箱,而吉尔正开着开卡车,载着山姆驶向美好的新生活。
那里没有政府、资料、印章,只有碧绿的田野、森林和草地……
不幸的是,最后这一段全是山姆的幻想。
现实中的他,早已被折磨得精神失常,吉尔是死是活,也不得而知。
电影就在这绝望中落下了帷幕。
《妙想天开》上映于1985年,是科幻、反乌托邦电影的经典,其英文片名叫作《巴西》(Brazil),源自电影的同名主题曲《巴西》。
这首主题曲,根据巴西作曲家埃里·巴索罗(Ary Barroso)1939年的歌曲《巴西水彩》(Aquarela Do Brasil)改编而成,曲风热情洋溢,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电影中的许多配乐都是由它变奏而来,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追求自由的激情和遭遇的坎坷。
《妙想天开》的导演是英国“鬼才”特瑞•吉列姆。
他的作品奇特大胆,鬼马精怪。
其中以倾斜的镜头、扭曲的场景、花哨繁复的造型最为人称道,国内观众较熟悉的作品有《十二猴子》《格林兄弟》《魔法奇幻秀》等。
《妙想天开》曾获1986年第5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视觉非常出色,融合了经典科幻电影《大都会》中高耸压抑的建筑群……
好莱坞黑色电影阴暗、复古的格调……
以及特瑞•吉列姆特有的鬼马精怪,呈现出黑暗压抑,又讽刺俏皮的另类视觉风格。
这种风格影响了一些后来者,例如蒂姆·波顿的《蝙蝠侠》(1989)。
让•皮埃尔•热内的《黑点狂想曲》《童梦失魂夜》等。
当然,这些精彩的视觉,绝非毫无思想的堆砌,而是融入了想象和寓意,饱含讽刺意味。
最有名的一幕,是山姆的母亲去美容院做拉皮,居然真的让医生动手拉。
手术现场,一边是渗人的手工拉皮,一边是老女人享受变美的呻吟,把上流阶层的欲壑难填,和科技对人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幕,山姆去贫民窟找鞋匠家属,街上有一群孩子在玩“恐怖分子拷问人质”的游戏。
简单的场景,却勾勒出社会环境的恶劣,既让人震惊,又非常好笑。
最荒诞的是行刑部门的老阿姨记录员,和蔼可亲,每天戴着耳机工作。
你以为她在偷懒,但其实她在记录行刑过程:一边听着耳机里的惨叫,一边把惨叫内容录入文档。
(啊!上帝啊!不要!快住手!)
这些“无厘头”的设计,正是特瑞·吉列姆所擅长的。
他年轻时曾是英国著名无厘头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 python)的六位成员之一(右一)。
该剧团创作过许多舞台剧和电视剧,其作品颇具“超现实”和“后现代”意味,具体表现为逻辑混乱和极尽恶搞之能事。
后来,特瑞·吉列姆导演了电影《巨蟒与圣杯》,恶搞了亚瑟王传说,把亚瑟王塑造成一个“骑空气马”的傻子,想发动战争,却最终被英国警方逮捕。
而《巨蟒与圣杯》,也被公认为是无厘头电影的鼻祖。
在《妙想天开》中,特瑞·吉列姆尽情挥洒着幽默和想象力,可电影的主题却非常严肃。
片中构想的社会,酷似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政府依据制度统治一切,资料和表格成为唯一的标准,人的价值、良知和理想,却变得微不足道。
这样的故事,放到今天也有其警示价值。
更有趣的是,在现实中,《妙想天开》也上演了一场“追求创作自由”的战争。
它最早在英国上映,时长142分钟,进入美国后,发行公司为了迎合观众,删掉了许多内容,并以大团圆结尾,时长94分钟。
特瑞·吉列姆为了保证作品完整,在媒体上口诛笔伐,终于以132分钟的新版本重新上映,可惜票房并不理想。
但多年后,终于重新发行了142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这个完整版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得到了影迷的认可,终于了成为cult片经典,被小众影迷所喜爱。
但其实,每个人都该看看《妙想天开》。
因为,借用读者评价《1984》的话:多一个人看过《妙想天开》,就多一个人自由。
我在一个周五晚上跑到37度吧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动,觉得那个吧应该满有意思,有个在那里工作的网友mm也想见面聊聊天,AG晚上会在那里不远的地方跟无咪排练,还可以一起坐地铁回家。临走上豆瓣看了一下电影的评价,很多人给了好评。所以,下班就冲过去。没想到这个37度吧的位置及其怪异,好不容易摸到了那个什么UHN国际村,楼又高又稀,人也少,而书吧是在小区正中间一个独立建筑里面,总之是很意想不到。书吧里面倒是很舒服,沙发是坐下去就陷下去的那种,在这里随便拿本书消磨一个下午很不错。
电影开始,只有我和另外一对情侣在看。开始我还是倚在沙发上的,后来止不住就越来越紧张,很难放松下来。有人给这种科幻起名叫“脏科幻”,非常贴切,有不少让你觉得肮脏和恶心的东西。明亮的色调除了梦里,就只有几个地方:一是主人公的妈妈的宴会,二是在“信息部”高层领导的办公楼层里。妈妈的宴会虽则明亮,但妈妈和朋友们的整容还有无论如何都不听他说话的那种感觉让人不寒而栗;领导的办公室虽则明亮,然而手上沾的血和戴着耳机记录犯人尖叫的秘书更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这两处明亮只会让人更加觉得恐怖。
最最令人开心的莫过于恐怖分子管道工的出现。他理智勇敢而且是唯一一个找得到问题并做出建设性动作的一人。女主人公的出现也让人眼前一亮,她是另一理智和勇敢的人,但是她的遭遇让人无奈,她是最接近现实的一个,仿佛是从现实社会跌落进去的,但是她又深谙那个世界的现实,做着些无谓的抗争。每每男主人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想,啊,给正常人一个喘息空间了,总算是噩梦醒来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发现,残酷的梦远远还未结束,非理智的、不讲道理的团团黑雾又再次袭来。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东方元素的应用。梦中的铁甲武士背后还插着战旗,很明显是京剧中将军的变形,而另一常常出现的面具,则是日本式面具的一种变形。东方的、神秘的、未知的,应该也是恐怖的常用手法。
男主人公和铁甲的武士战斗到最后,面具揭开发现那竟是自己,其实,身为公务员的他毕竟也属于特权阶层,他也是那种黑暗势力的一分子。男主人公执意要加入“信息部”并且得到关于那个女人的信息的时候,我曾想,他是不是感到被误抓的人有冤屈,要从这里找到真相?但结果,他的原因是出于,爱情。后来想想,以爱情为原动力是更为合理和充分的理由:男主人公说起来还是个很能干的公务员(处理退回的支票等等),他并没有想到要谴责这个制度。但爱情是他唯一的梦想,他之所以为人的唯一一点特征,只有对这个梦想的追求受到阻挠,他才最后变成敌人,最后变成受审的犯人。
有时候我会做醒不了的噩梦。其实,最为恐怖的还不是追杀等等,而是周围的人都失去理智,都听不进话,都不讲道理。还有一种恐怖说不出,就是你处在一个体系内,却不明规则。你知道有那潜在的界,但不知道在哪里会越界。不知怎样,你就触犯了某一条,之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你永远洗不清了。这是一种最为深层的恐怖,永远没有安全感。
片子看到最后,这种无名的恐怖一环一环的让人透不过气,本来掉入无边的黑洞还算是一种解脱,但紧接着是更令人绝望的审问;本来侠客一样的管道工出现给人带来了希望,大大松了一口气,可是侠客在废报纸间无缘无故就消失了;后来女主人公像天使一样用大卡车接走,我几乎要穿上大衣走人:他们终于走出那个世界,回到绿色原野上,自由了!可是镜头一转,他已经坐在椅子上失去了知觉……你还是出不去,别做梦了,也不会让你舒服的死去。
我逃跑一般跑出去,这个小区周围人很少,没有什么公共汽车可坐。我跟AG约好在城铁光熙门站见面。打车到了光熙门地铁的北入口,发现原来是一个过街通道,过了马路才到地铁站,地形非常诡异。加上人又少,让电影中那种噩梦般的气氛又笼罩很久。其实,那种有很多限制但又不知规则到底如何,界限到底在哪里的恐怖感是挥之不去的,只是我们有时麻木忘记了。我们从来不是彻底自由的,也许有一天不知为何就会跌到一个奇怪的深渊,走不出去,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
这部于1985年上映的电影很好地表现了那个一九八四的世界:资讯部就像书中的真理部(当然叫真理部更讽刺),无孔不入的监控眼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戴着机械手的女秘书甚至将监听到的一对男女的床头呢喃迅速敲在键盘上;所有人按安全等级分成三六九等,打印机打出一张张掌握着人们生杀大全的文件,一个打印错误就可以让一个人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就像他从未存在过,更可笑的是人们还要为自己的死刑买单缴税,面对亲人生离死别也要按部就班地签字拿收据;繁复冗杂的工作程序就是充满圈套和陷阱让真相无从揭示的“22条军规”。影片开头的电视广告和管道是统摄整部影片的意象。公路两旁的广告牌像监狱的围墙一样让人们如井底之蛙失去了对外面广阔天地的向往,每天量贩式播放的节目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萦绕的小淫曲和性感内衣消耗着人们的力比多,想象力在泛滥的讯息中无处逃逸,似乎只有在小公务员Sam的梦里才焕发出一丝生机;臃肿而蠕动的管道是资讯部的沟通渠道,是sam家总也修不好的空调设备,更是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它是一副大肠,是极权社会这个僵而不死的巨人千疮百孔的大肠,它是巨大的phallus,在它的淫威下所有人都在阉割的阴影中苟活。
但这个看似严密的机制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而那个突破口就是something wrong。一只苍蝇是一个污点,错误的起点,它是无辜者生命的终结点却更是庞大网络之外剩余的那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反过来凝视着那只监视眼,成为让官僚们忐忑不安,急于抹去的污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像匕首一样划开了那副早已溃烂不堪的大肠,让我们看到了光鲜外表下的真相,正如那个体制外的游行侠般的修理工tuttle施行的惩罚,什么paperwork,什么面具,什么西服革履,那背后都只是满屋子的粪便而已。从人们居住的公寓到办公楼的电梯和大街上的汽车,都像一只只密封的火柴盒,但一个按钮的失灵就会让整个积木倒塌;员工们穿着一样的制服,蚂蚁般的忙碌原来都只是荒诞剧般的表演,《变形记》里的小员工变成了甲虫,而这里的职员活脱脱就是一只只披着人皮装模作样的甲虫;高档的法式餐厅里的美味佳肴只存在于菜单上,端上来的都是一坨坨牛粪状的流食,爆炸就在眼前但只要屏风一挡人们又可以谈笑风生享受“美味”了;“风韵犹存”的老女人妄图靠整容恢复青春,可短暂的“美丽”过后剩下的只是一滩烂肉。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谁发现了幻象掩盖下的粪便谁就是“恐怖分子”。tuttle被统治当局视作异端,但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省去无休无止的paperwork自由自在地干好本职工作而已;女主角jill四处奔走想替邻居伸冤,但个人为了正义和整个机构抗争,就像是卡夫卡的小说里k站在法的门前,这门只为你开,你却永远进不去这门,审判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人勇敢地反抗这一社会的阉割,那就是爱情。正是sam的梦中情人让他至少在梦里长出了翅膀,召唤他穿破水泥的牢笼去拯救。据说影片上映时美国观众们看到的是那个男女主角在一起的happy ending,但如果真是那样,特里吉列姆就不是一个编制外的鬼才导演了。事实是,从sam被抓进烟囱般一眼望不到天的审讯室以后,接下来tuttle带着抵抗组织小分队来营救,以及最终和jill一起开车逃出了这个死亡之都都只是sam被洗脑时的幻梦而已。绝望吗?的确,但还没有一九八四那么绝望,至少他到死都沉浸在爱的喜悦中而没有背叛爱情。乌托邦不存在,美好的老巴西也还是不够远。影片有着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有着卡夫卡式的寓言图式,和一九八四一样是反乌托邦的神话,更重要的是,就像影片中那面墙上所写的,它是reality。
比起叙述,片中明里暗里的细节更能凸显该片1984式的反乌托邦气质。
Brazil的设定绝对值得深挖,但似乎还没看到此类帖子和视频,所以一向不善找东西的我就来了!
1.先从男主家看起,和外界完全两个世界,爱好电影海报和美女。
右边应该是马琳黛德丽
2.重点:无处不在的Propaganda海报。
首先是情报局档案部大厅。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Information The Key To Prosprity—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情报是成功的钥匙 —— 情报局
怀疑,制造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几乎是所有海报的重点。与此同时,这种怀疑仅限同事与同事、平民与平民的“平级”之间,当女主吉尔试图越级向上报告一份错误逮捕时,工作人员除了踢皮球,就是厉声警告,“不要质疑我们,我们从不出错”
另外这位前台工作人员的扮演者是allo allo里的rene (英国演员还就真那么点hh)
Help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Help You
很有趣的一句话:“你帮情报局,情报局帮你。”
即使权利根本不对等,但这里却变成了互助。
Big Hat Man出镜率很高,除了在大厅里,还在很多地方出现过。
男主办公室,另一半在同事那儿,这大概就是共享凝视吧。
图片中间偏右
这里是建造中的新区域,墙上出现了本片最多见的两个海报,说明贴满了各处,不止是办公场所。
另一幅常见海报,贴得最多。
Don’t Suspect A Friend Report Him
不要干怀疑你的同事啦!直接举报他!
本图贴在男主同事的办公室内。
怀疑之后,就是举报。
克兹曼先生的办公室里出现过。
杰克的秘书办公室也出现过,就是那位打字机纸上全是“哦哦啊啊我好痛苦”的人,她的后墙贴满了世界各地景点明信片,而她却在这儿做着重复枯燥、让人发疯的工作,耳机里则放着一些不明声音(我觉得是porn)
克兹曼先生的办公室也是个好地方,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这张标识在办公室里贴了前后两张。
结合三张图可以看出写的东西:
Suspicion Breeds Confidence
怀疑诞生勇气
克兹曼简直是Suspicion宣传成果的最佳代言人,他永远在怀疑是不是某位同僚要给自己下套,从一张薄薄的支票里,他能看到高高竖起的绞刑架。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无处不在的M.O.I.
它不仅存在于楼内指示牌和文件上,还存在于:
好了好了,知道这是你们情报局的私有财产了orz
男主同事办公室里还有一幅海报:
Trust In Haste Regret at Leisure
大概是一时轻信,后悔终生的意思
一些其他海报:
Mind That Parcel
Eagle Eyes Can Save A Life
Loose Talk Is Noose Talk
不受约束的谈话就是将自己送上绞刑的谈话!
出现在全片梦开始的地方。
也是全片最惊艳我的一幅海报,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4.其他
中央服务站的广告,开头出现过一次,“我来服务,你来享受“真是最讽刺的标语。
也在巴托家的屋子里出现过一次,那时的巴托太太因为预感丈夫早已离世而精神恍惚,电视在一旁漫无目的地播放着广告和节目。
无处不在的!!!Keep Your City Tidy!!!的垃圾桶。
这个很明显,不多截图。
Without A Time — Loose accident
下面两张是哈利带男主躲藏的地方贴的。
Topia Rways
托皮亚公路,难道是男主和女主开过的那条路?
发散思维一下,这名字取得真有趣,Utopia去掉U,剩下Topia,一条宣传下无比美好的公路,但没有你(you/u)
这张在男主被救后逃进的小巷里,调高了画面亮度,其实这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巴托家楼下。
目前只找到这么多qwq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