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是革命的。
近代以来,从捻军到义和团到“华北治安战”再到解放,哪个离得开我们晋冀鲁豫的健儿?
就算回到古代,我们华北也是造反的沃土,尚武的家园。汉末起义,一个叫王郎的也揭竿而起。其实“王郎”根本就不是名字,“郎”是对男子的称呼,可见他就是一个爹娘连名字都没给起的农家子弟。虽然这次起义就像昙花一现,但“王郎村”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王郎城”的断壁残垣也留到了今天,好像永远在提醒着地主老财们一样。
燕赵的游侠就不说了。其实统称燕赵并不准确。大抵以滹沱河为界,以南繁华之气多,所谓名编壮士籍,游戏宛与洛者是也;以北苦寒之气盛,所谓萧萧易水寒,壮士发冲冠者是也。从地理上讲,也是滹沱河以北用大棚,以南不用。
看一下《汉书·地理志》就知道,燕地女子豪放,与人通奸还敢装神弄鬼,愚弄丈夫,可谓给了孔老二乱伦扒灰的那些孝子贤孙们狠狠一击。其实班固这个神经衰弱的老儒生也就写到这里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要是燕地的男子不是个个好勇斗狠,怎么能在农业社会保证自家的血统呢?
黄河、滏阳河、滹沱河、桑干河,自南而北,养育了华北人民的血肉灵魂,有多少革命文艺诞生在这里啊。
《朝阳沟》就是其中之一。我生在冀南,小时候每逢婚丧嫁娶,庙会赶集,大喇叭里必放《朝阳沟》。听着《朝阳沟》,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又让人觉得现在的社会依然是当时社会的延续,新妇新妆去又来,但骨貌风神依然旧。
小时候在矿上,经常有人回忆说,当年老蒋的特务要炸矿山,就是在这里让我们给抓住的。这就是可贵的历史感。在这黄土地上,听着这沾满黄土的音乐,就能让人感觉到国家、阶级、革命这些宏大的词汇确乎和自己息息相关。
所以我喜欢北京。北京的历史就是华北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可惜十几年来北京偏要学什么“国际大都市”,那些个殖民地的名字我实在是叫不出口,我对北京也越来越陌生起来。
小时候历史还活着,听这样的戏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历史基本上消失了,所谓“现代社会”也成了从天而降的或成了别人的恩赐了,各种各样自诩社会的思潮也和社会没关系了,所以我听戏的感触也就多了起来。
啊,我英雄的故乡。
补充:这篇文章//mp.weixin.qq.com/s/TtTQXlWR96M9U4v3eODkiw 也讲到了民间文艺的衰落,但在最后装模作样地引用马克思、齐美尔、哈维说什么“货币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分野”和波兰尼的什么“将经济关系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这是彻头彻尾狐假虎威的空话。
为什么货币关系在70年代末的农村突然流行起来,和什么马克思、齐美尔都没有关系。1977年,我朝开始了大规模借外债和进口设备的发展,有个香港教授曾善意地提醒中央,在进口设备要求提现的时候可能造成货币短缺而不得不走上印发货币而通货膨胀的道路,具体数字保留在这位教授的论文里,不在手边,无法提供详细的信息,只是隐约记得进口的设备是80亿美元。这才是70年代末货币关系突然就流行起来的原因,跟什么马克思、齐美尔说过的话都没有关系。
所以,要把所有论点和根据论点引申开来的理论全部放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98年生人,谈一谈这个小时候和爷爷一块看的电影。
当时电视还是飞利浦,有时还会用DVD,放光碟看,也会有各个村的露天电影院,放这个豫剧。条件艰苦,对这个电影还是印象挺深刻的。
首先其人物塑造就很立体,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其次剧情也是很完整的,而且人物矛盾冲突明显,虽说银环妈牙尖嘴利,和女儿起了很大的冲突,但走的时候还是给了银环5块钱,早知道,那个年代5块钱可是不小的金额,一个小小细节,就足以体现人物性格。
而且,由于这部电影是由话剧改编的,人物的一个动作表演,一个细微表情,就能体现人物心情,更不必说演员的唱功(这个我不懂,但是听了给人以一种十分舒服的感觉),而且戏曲里的配乐,不可谓不高超,几种乐器,不仅配合着人物的唱,还渲染着情绪,这就是所有戏曲的共通之处。
虽然现在戏曲逐渐式微,但无法否认的人,其表现力是高强的,而且对很多东西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90年代的回忆也就与六七十年代的回忆,一起逐渐慢慢变远了。今天是2018年1月1日,所有90后都已经成年,而记忆也逐渐模糊。
小时候看到电影的大团圆结局觉得很畅快满足,今天又看了一遍舞台版,却发现再也找不回当时的感觉了,而是觉得心情复杂。
首先,觉得银环娘说得挺对啊,考大学,去剧团可不比干一辈子农活强多了(当然剧里银环是奔着农业科学家去的,可是那年头真成农业科学家能有几个),感觉编剧太理想化了;
其次,看完之后觉得银环娘生了这个女儿真惨啊,这女儿还没嫁人就一心扑在夫家了,吵架那次对自己好像要恩断义绝似的(当然银环应该不至于,只不过剧里没交待,就感觉银环让老母亲这么伤心挺不该的);
再次,我觉得银环最后改变心意不纯粹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是也掺杂了对栓保难以割舍的感情,以及维护自尊的需要(银环很骄傲,也要面子,觉得半途而废很惭愧,甚至想到回城之后跟昔日同学朋友难以应酬),总之银环做出这个选择好像有逃避耻辱,逃避分手之痛的成分。然而以我的标准,我觉得栓保不算是很好的伴侣(剧里爱情描述得不多,只觉得他有耐心,但又不够耐心),顾忌他人的看法又何尝不是一种虚荣。就算人生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本人甘之如饴就行,但哪怕这一点我在银环身上也没有看到。
总之,看到结尾不是觉得银环改过自新了真好啊,反而是对她有点担忧,觉得大团圆结局里好像隐藏着不安。
创作《朝阳沟》 这部戏首先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分派的任务。剧本写了五天,导演拍了两天半一共七天七夜《朝阳沟》就完成了。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朝阳沟》主要讲述了当时的学生在学校中并没有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的实际需要,对于毕业以后前往农村干活心存抵触情绪,所以在究竟是服从自己的兴趣还是在服从社会的需要之中摇摆不定。影片可以说是一部银环的“成长戏”。通过对银环从毕业到务农之中的几段波折的心境,以及周遭的各个角色对她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表明了当时社会多数城里青年的想法,也通过最后的结局:银环在农村的扎根,希望通过动之以情来鼓励当时的城里学生抛弃“落后”的思想,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银环开场时,手里就拿着一份戏剧报,也交代了银环的背景:爱好戏剧,表明了她面临着在下农村与剧团之间的选择。当然影片也通过了她的同学们纷纷下乡务农,旁敲侧击给银环增添了快速做出选择的压力。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以及剧本中,还是会有些地方有些许出入。在《朝阳沟》的戏剧里银环刚出场就有个唱段,唱到:“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年轻人多理想展翅高飞。农村是我们的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毕业后升大学我没争取,剧团里来通知没把信回,要做个新型的知识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我加倍努力,俺的妈左拦右挡不让去。”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的同时也说明了在剧团以及农村之间,银环的心理的抉择是非常坚定的。而剧本中却恰恰不同:“杏花谢,桃花开,白里透红。”歌词的内容只是含蓄得涉及到了自然之美。另外,剧本中本身有一个流氓学生,对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他的父亲是“资产阶级右派”,而剧本中银环对待流氓学生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银环心中想与其划清界限的立场。另外剧本对栓保他妈的定位是忠厚善良的老大娘,而在一段没有出现在电影中栓保他妈的独白却是这么说的:“骂一声亲家母你个老妖婆,我的儿你的女把亲打过,你为什么,为什么不让她来见我。”我想这个“老妖婆”的字眼再怎样也不符合忠厚老善良老人的定位吧,但是只要这个字眼是用在阻挠年轻人下方农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农民的银环妈身上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在电影中就的栓保娘就真的是善良的多了:“哎,来不来由她吧,她要是真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栓保他妈对于期许银环来自己家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未进门,笑呵呵,先叫娘,后叫爹,说话和气又利索。帮我做饭又刷锅。”一方面是期许银环对自己表现出对婆婆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而高兴。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娶了个城里有文化的姑娘而感到有面子。
另外,无论是在戏剧中还是剧本中,支书这个角色很重要,每当银环有要放弃的念头的时候,或者银环妈妈阻挠银环的时刻支书就会出场。中国自古是一个长老秩序的伦理社会,一有什么纷争大家都习惯去找资历老年纪大的人来调解。所以论资排辈支书这个角色避免不了在要紧关头充当和事老来将矛盾冲淡。如果说支书对银环的照顾也成为了银环留在朝阳沟的一个间接的理由,那么二大婶就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在银环还没来的时候二大婶常常起着陪在栓保妈身边讨论她未来儿媳妇儿的角色:“要是叫她来咋这儿游山逛景,她看见这里说好的儿不得...要是真的叫他在这儿常住,又嫌山高啦,路远啦,这儿脏啦,那儿臭啦各地方都成了毛病啦!”最后在干农活时对银环的劳动力不足的嘲笑对于使出自己全身劲的银环来说更是犹如针刺。另外,影片中的形象我并不太喜欢银环妈妈这个角色,第一次进到栓保家的时候就翘着二郎腿抽着烟嫌弃农村的神情,与二大婶对峙的时候一蹦三丈高的气势让我觉得是导演为了故意塑造与正面人物相反的角色而故意用了大量笔墨设置的,有些僵硬做作。而我更偏向于剧本中的银环妈,虽然固执己见但是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相反还是有血有肉,并没有将其完全丑化:“娘又心疼,慢慢把条帚落地”。
电影中我比较喜的一个片段是银环入沟的时候的,她的唱词是这样的:“漫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小野兔东蹦西跑穿山跳岩,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唱词中的每一句话配合着银环兴奋的表情都表现出了她第一次走入乡间田野看到平时在城里看不见的东西时的好奇与新鲜感。影片通过了“山水”以及“自然”来体现朝阳沟的美。尤其是银环将甜韭芽错认为是蓖麻,把芝麻当成了荆芥第一次走入田地中明显缺少农作常识却也显得非常可爱,符合实际。
银环最终留在了农村,促使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客观上的说服,又有以情动人的地方。当银环刚刚来到朝阳沟的时候她试图探问村里的状况,得到的是婆婆这样的回答:“现在可不比从前啦,要在解放前,你别说吃酱油,就是配个单方,跑三里五村也找不来。现在别说吃的东西,就是京广杂货,也是样样俱全,就是您城里人有的东西,也是件件不缺。”通过新旧对比来告诉银环农村的情况从客观上大大改善。而最主要的并不只是通过道理去说服她要留在朝阳沟而是通过情感上的渲染。在银环出走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当银环收到母亲的来信时有这样的一个唱段:“亲亲娘,祖奶奶,谁叫我到这里来,上午拉,下午抬,累得我腰疼脖子歪。趁娘来信叫我走。不如动身早离开。”这说明了银环在从未接触的繁重的农活面前是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而当她真的想要背起书包离开朝阳沟的时候,她又看见了来时路上的梨树想到了她曾经劳动过的土地和庄稼,这些无不波动着银环的内心。最后她终于唱出了“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在这里,比较朴实真挚地描画了一个知识青年在劳动力建立起来的感情,是很动人的。[1]
作为一部具有“政论剧”性质的戏剧,本片当然也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发挥着作用。在那个从乡村进城难度大的时代,急需要将农村塑造成“可爱的农村”。本剧意在表现出一幅青年学生到山区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把青春献给祖国农业建设的图景[2]。充分符合了当时国家鼓舞青年前往农村的需求,并且进一步压制他们对于去乡下种地的消极态度。本片虽然是在1985年“大跃进”时候的产物,但是无论是电影还是唱词到今天还是依然非常生动。它非常真实得表现了每个人物的细腻的情感,使任务形象非常饱满。
参考文献:
[1]选自《他们走向生活》方矛
[2]选自毛主席等领导人观看豫剧《朝阳沟》--新华社
陈佩婷
作为北方中原地区最接地气的民间文化之一,豫剧的辉煌与高峰期已经不再。小时候村里的露天黑白电影已经在记忆里变的很模糊,老家春节的庙会上还有戏台和豫剧,已经观者寥寥。就像很多失传或者断层的传统文化一样,现在的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已经丰富到连点击戏曲视频的几率都少的可怜,更别说关心传统戏曲了。《朝阳沟》作为最具豫剧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之一,对于上一代人的影响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对80后90后来说,听说过影片名字已属不易。这部50多年前的艺术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农村、城市“”,一直到现在也算是不过时的创作主题。
每一个角色,都活得像螺丝一样拧巴,也都承载着作者赋予他们除了计划生育这条主线之外的意义,米鲜(农村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栓宝和银环的爱情与生活的盘旋交织;人际关系、社会氛围的沧桑巨变;隐藏在幕后的的权利与政治。难以尽述。上下两部在剧情和结构上很完整,银环妈下山与银环下山的呼应;中年人的生活困境与青年时期激情岁月的呼应;人性之黑暗与光明的呼应;自私算计坐山观虎的人际关系与上部那种淳朴明朗的对照,尤其银环教栓宝走路与栓宝教银环锄地的对照,仍然让人感受到光在黑暗中盘旋上升的美,像风浪中的海鸥。如果仅把《朝阳沟》看作政治宣传的产物那就太可惜了,在镣铐之下是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对社会变迁的体悟,对农村生活的亲切感受,对这片土地的抚慰。杨兰春是有雄心的,两部《朝阳沟》传达出的东西,也许比历史更加真实。
离城市到农村接受教育,同学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毫不犹豫。
从银环第一次走进朝阳沟起,她就注定无法离开了
好欢乐啊,好欢乐
现在看也不落后,很前卫也很现实。感觉除了那个时候有支持 现在城市那么发达也该支持支持农业农村了吧,台词有深度宣传很重要那个时候刚建国热情高人民也有那种激情。那个时候国内宣传手段那么多,或者说媒体没那么发达。现在宣传就很难搞了,乱七八糟的信息太多了 以前那个环境也有利些,戏曲说实话我看着也觉得有点无聊,可能是没有那个可以喜欢的环境吧。要复兴戏曲的话就要培养那个环境。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听戏的人估计不多,要发扬戏曲基本不可能。
我妈的最爱
看完这个电影,我就想原来那个时候人们都开始高中谈恋爱了
2017年5月6日21:09:14,非常喜欢,天生的吧
开会回来的路上,看见倒闭剧团(河南周口)的老艺人在街边卖艺唱豫剧,穿着戏服化着妆,唱得也好。有点难过。想起小时候好喜欢的朝阳沟。几十年也不会忘。。
好的很。被忽略的地方艺术。
2015年春节正月十一晚上,一边听爸爸讲解他在70年代赶场看这部放映电影的辛苦,晚上等到后半夜才等来电影的播放,看完后又跑去邻村接着看这部电影,等看完后天亮了,没有睡觉就去上学的事情。
看完你就知道,刘索拉为什么那么夸河南梆子了。看她们唱段的过程整个人脸上都带着笑(不是因为幽默,是因为太好听)河南豫剧真是,节奏和音色我都爱死了@废话师 壮哉大荷兰啊【对人生又充满了期待
艺术价值高。三观现在看来不好接受,但是剧中人的情感都是真挚的,这就够了。
全面翻盘就是让知识青年去农村成为光荣 带动潮流 而现在农民的孩子依然要靠知识跃龙门 全国城镇化建设急把农民变市民 银环妈得到不少观众支持 眼看这“盘”又翻回来了!
从小到大被轰炸 亲家母你坐下 咱们说说心里话
又是先看报纸背面,17,31主席像,城里的学生算是摸不透,36没说解放前,40银环妈根本不像城里的,50东风,57不去俱乐部,学生干体力劳动价值太小,2说跑了没面子,识字的能来就不赖,5远大理想都放弃,农民是为谁服务,11没吃过旧社会的苦,2527送公粮,三化,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文革的时候揭了盖子,这是刘修养57年提出来的。
文艺女青年被害
想想烈士想想你,你有何苦又有何难诡辩精粹
里面每个角色的形象,每个角色的立场都很清晰,也能自圆其说,对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来说,写的入情入理,是完整的流畅的戏剧作品。对于它想起到的教化功能,因为人物的心理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的成功,让观众很能投入,我以为也很好了。以现在的价值观判断,银环是可怜的牺牲品,被多方压力和强势的价值挤压,不得不妥协,但是毕竟她是个戏剧人物。奶奶说的好,当时也只有宣传里存在这样痴傻的人物,哪个人不懂得为自己考虑呢?古今中外都一样,大家都会为自己计划考虑,这才正常。只要不想她是个真实的人,是个当时理想的符号,这样一想,我也不好再那么感情丰富,对银环多么多么同情,对国家多么愤怒。看完的感觉像老母亲,孩子高兴就行了。
银环好虎,配栓包这么一个狗的男的,想不开吗。在朝阳沟除了她,地地是乡土,人人是亲房。就算为生活考虑,这样的地方也不好住下去。唱腔设计好听,台词也真实。不要被政治宣传所迷惑。
这个我也会唱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