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情上看像,前是异性恋、后为同性恋,但其实影片讲述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已然超越了异性同性的层面。
女主角转世在17年后的学生身上重新回到男主角的生活中,故事浪漫而感伤,而缘分就是穿插全片的线索。该片前半部分是讲述17年前男女主人公初遇的故事,画面主要用冷色调,色彩作了偏黄的处理,有丝怀旧的感觉。
而回到现在的情景后,色彩转而丰富起来,画面也明亮了许多,不过影片画质并不算很好,锐度不够,对比度偏高,暗处细节表现不太清晰。该片是一部浪漫剧情片,音效方面的表现中规中矩,环绕不突出,一般是在剧情需要时配以轻轻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淡淡的略显哀伤。
曾经有人告诉我,如果自杀,如果是跳楼,一定要挑选一身品质优良的内衣,因为从高空落下,空气的阻力会让你的衣服四分五裂。我没有亲眼目睹过跳楼自杀的现场,也不知道经历短暂飞行过后的身体是否能完整无缺,在接近地面的最后一秒,努力摆出一个有关面子的姿势。患有恐高症的人,显然是不大适合选择跳楼的,在颤抖如泥的一刹那,激发更多的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据说如今大小城市的摩天大厦纷纷采取封顶,在缺乏鸟群飞翔的城市上空,仰望与俯视之间都充满了沮丧。
1958年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上映的时候,人们对恐高症有了一些形象思维上的认知。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一个退职的探长斯科蒂受朋友之托跟踪他的妻子玛德琳,一次,玛德琳突然跳入河中,被斯科蒂救起,并从此对她产生了爱恋之情。但是玛德琳最终还是摆脱了斯科蒂的追踪,从钟楼坠地身亡。斯科蒂因为患有恐高症,没有在关键时刻及时阻止玛德琳的自杀,从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可是有一天,他在街头遇到了一个名叫朱迪的女人,长得竟与死去的玛德琳一模一样,于是,斯科蒂开始探询她的身世和来历。整件事情原来是一个早已布好圈套的阴谋,目的就是要利用斯科蒂患有恐高症的缺陷。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存在着精神迷恋气味,偷窃癖、偷窥癖、恋尸癖,还有一位爱德华大夫对条纹状的东西,会产生莫名其妙只能以达利的画来描述的恐惧。
我不能确定蹦极这项游戏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发明的,隐匿的身体羽毛蜕变成一根弹力惊人的绳子,从这一端到那一端,大概可以体验到驾驶无人公路的非常速度。坠落可能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结束,不顾一切将自己像一颗石头丢下悬崖,在内心翻腾之中找到一点平静的临时生命停电。如果有人请我去蹦极,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地点的选择。在没有看到《爱的蹦极》这个韩国电影之前,新西兰停留在我的印象中的就是牛羊遍地,从来没有想过,那也是个模拟跳楼的最佳地点。
据一项不甚可靠的调查资料表明,有78%的男性与61%的女性,希望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能天旋地转发生性爱关系。爱情管不住身体的冲动,午夜场,僻冷街道,原来蓝色月光中也暗藏着甜蜜的杀机。徐仁友和泰喜就是在一个催眠般的雨天结识的,伞下的世界阻隔了外界嘈杂的声音,天气似乎是电影爱情必备的一个道具,借助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使得恋爱中的人更加坚信,他们的相爱是命中注定。《绿光》中曝晒的海滩,《循规蹈矩》中一个炎热的纽约早晨,《熟食店》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水灾,《情人》中雨季绵延的湄公河渡船。几乎每一种天气在电影里都有不同寻常的喻意,堆栈在眉宇间的积雪,有时需要一点温度的亮光将它推开。
《爱的蹦极》并没有出现下雪的场景,但这仍是一个充满冰凉寒意的电影。当新西兰的幽长峡谷在片头出现的时候,滑翔摩擦干冷空气的细小声音,我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无奈故事。韩式爱情都有一个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的不成文规定,《触不到的恋人》、《情迷话报机》、《八月照相馆》、《春逝》、《伤心街角的恋人》,总有一场意外适时出现,中断了一段感情的发展,而追忆再也赶不上时间飞快的速度。如果泰喜没有遭遇那场注定的车祸,服完兵役的徐仁友就会顺理成章在车站等到自己的恋人,然后相约去新西兰完成一次爱的蹦极。所有往日恋爱中的动感小细节,都将成为这个电影过目即忘的片段,紧张地打嗝,弯腰系鞋带,一把汤匙,一只打火机,一根小指微翘的握杯手势,爱情的魔法居然施展一次就能大功告成了。
许多年以后,通常这样的叙述方式总是不负责任的,短短的五个字就可以交待了时间的湍急。没有人会去关心一个伤口愈合的过程,却更愿意看到溃烂或者再度撕裂,所有人注视的目光都像婴儿一般轻柔。把《爱的蹦极》归入同性电影,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它更像是同性之间相爱的完美借口,我爱的不是同性,只是这一刻我爱上的,不巧是我的同性。许多年以后,泰喜以同性的轮回身份出现在徐仁友的眼前,那个十七岁的高中男生,骑着单车捉弄自己最喜欢的女生。我似乎在另一个韩国电影《梦精记》中看到过这个名叫吕贤洙的演员,同样是一个半熟少年,玩着无伤大雅的性游戏,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其实远远超过对于他人。跨越不可容许年龄段的师生恋的确是很难让人快速接受的,不管是哪一方的情感主动,童贞在这个浪费越来越正常的世界,仍然半买半送略占着一点价值的底线。而这一次是一对同性的师生,每个人都无法抑制眼睛里的匪夷所思,同时,他们又是好奇的,对陌生感情无法亲身体验的缺席窥视。
我喜欢这个电影爱情的方式,不经意间忽略了寻常道德的苦苦追问,在一开始,就是甜美的绝望。我相信这样的一种说法,在万千人当中,你并不是爱上某一个人,而是将你曾经爱过的一个人寻找出来。当徐仁友泪流满面,大声问着自己的学生你是谁,你到底是谁的时候,他已经把死去的恋人再次找到了。似曾相识这样的词语一定是为这种寻找的爱情方式量身度造的,当你觉得记忆已经淡忘得差不多的时候,又以死而返魂的技术力量慢慢深海浮现了。在手机铃声中哼唱着同样的一段音乐,同样的语气,同样的手势,同样的一种烟草的味道,只是四周都是悬崖,与心爱的人不能分手,那么就一起共赴死亡的蹦极。
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韩国非情色电影里,这算是最打动我的一部了。按说这剧本应该算是挺拧巴挺不靠谱的,但导演把节奏控制的很准,镜头音乐什么的也到位(还有李秉宪你演得真好我记住你了!),所以故事虽有点纠结但能顺顺利利看完后心情还是挺舒畅的。ps: 最后那个峡谷里摇啊摇的镜头真令我着迷
极致的生死之恋,超越性别。爱是轮回,也是重生。愿他们来生有缘有份。李秉宪把人物的阶段性主要特点展现的真好,大学生时淳朴木讷羞涩,中年教师初来乍到时平静沉稳敢为学生担责任,逐步认出并确认转世初恋后挣扎自我怀疑情不自禁甘心沉沦,最后与男孩儿在一起蹦极往生的欣喜释然开怀,居然赚了我很多眼泪。
很惊讶于韩国爱情片的编剧能力,无论是最常规的男女恋,还是同性恋、师生恋、老少恋甚至是《老男孩》里的父女恋,都拍得如此细腻而真实。这部影片就完美的将男女恋和同性恋结合到了一起,谱写了一曲委婉动人的爱情恋歌。只是,不太习惯李秉宪弄出的少男羞涩的表情~~
角度蠻特別的一部愛情片,李恩宙太太太美了~~2000年的校服很好看耶~
虽然有点诡异,但是情感描写好细腻。李恩珠李秉宪的演绎好动人~老师大崩溃靠在学生肩上时,我也哭了。。。爱是轮回?还是执念的迷信。
爱情不是那么一瞬间的,而是认出你所找的那个人,是遇见你的终身伴侣。人生的绝壁往下跳,也绝对不是终点。我要再与你相遇,那不是因为爱你。而是因为我只能爱你一个。
听说《譬如朝露》是翻拍自这部《爱的蹦极》,于是就找来观影了,个人感觉这部拍得更胜一筹也更让我喜欢。—— 医生(对徐仁宇)说:首先,你的测试结果是很正常的,你对自己的性别 看起来比大多数人更为自豪。而且测试结果显示,你通常只对女性有兴趣。你可能还需要再做几个测验,可依我看来,我觉得你对同性的好奇心应该可以安心地接受,因为这是人类天性的一部份。→ 套用网友的话就是:“他不是同性恋,只不过他爱的人刚好是同性而已。”(同性恋的性取向是同性,但他的性取向则是异性。)—— 观影过程中有时感觉力最喜欢的韩国男演员李秉宪有些像前几天难得又梦见的人(醒来后记得梦里有他但却想不太起梦的内容了)。
某些男性凝视的情节太恶心,情人节送暧昧对象胸罩来恶作剧,画慧周的裸体,被女方看到毫无歉意,太恶心了林玄斌。既然徐仁友只爱初恋所以他后来娶妻生女都是工具人吗?哦对,还有一段徐婚内强/奸老婆未遂的戏……
李秉宪看着好矮。后面的原委居然刚开始就猜到了。
22_076。看这部是因为20年后原编剧拒绝翻拍(所以泰国那部是怎么回事),好奇原作到底是怎样,其实看了就明白同性这个tag真的不该标编剧的立场很明显还有点反同。1.虽然不喜欢李秉宪的人品,但演技确实是好的;2.原来女主角就24岁自杀的李恩珠;除去最后对于同性否定的这一点,本身电影还是部不错的纯爱片的,可以这样说吧
爱情片还是文艺片?不明确。比普通爱情电影深,比金基德类浅。对编剧最终指向同性恋这一处理不大理解。
前半小时的李秉宪特像车太贤23333 在旅馆里摸着袜子打着嗝问李恩珠要不要看电视简直了狠屌丝了 半小时后眼前一亮地变帅气以为会霸起来 可惜感情线开始奇幻了 虽说尝试了新路线 爱到那个地步不敢来个激吻吗 当然手牵手温柔对视也看得哆嗦 毕竟那是霸总三十年的李大饼啊
借尸还魂的残酷爱情物语,我愿称之为心理cult片……虽然电影后半段表面上是同性之恋,可观看时丝毫没有介入同性的微妙,反而对前半段忠贞不渝的初恋之殇更加心生悲悯了;另外胶片摄影非常出色。// PS. 李恩珠绝世容颜可谓人间惊鸿。
过于追求奇巧了,不过还是被爱到极致的纵身一跃给煽到了。
不过也只是讴歌男女之情,不用挂同志的标签了
好神奇的一部!
绝望中带着希望的爱情??当时很感动我的片子~穿越时间穿越性别穿越前世今生的爱情…虽然小荒唐,可是有时候不妨天真一点
稀里哗啦。李秉宪的深情真是无法阻挡的毒药
我所能做的事,只有爱你。李恩珠的精彩作品。
不管经历多少轮回,我一定要与你相遇: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因为我只能爱你,从头到尾我爱的都只是你。用同性恋外衣包装的异性恋故事,最后一个航拍(Queenstown?)很带感。女主怎么真的就自杀了呢?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