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真的是幸福的一晚了,不仅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电影,还看到最爱的歌手之一高桥幸宏,出电影院还听到广播里播放最爱《reality》~ 严重怀疑导演就是个“波普控”,各种贴纸一般色彩饱满的画面,虽说主题的是“和平、无战”,但也不乏种种有趣的画面,感动的、伤感故事的都有,在述说历史的时候也带来很多希冀,“活着,就是和最爱的人在一起”“谎言中有真实”“最好的电影就是使人睡着的电影”“电影改变不了未来,但未来可以为电影带来改变”…… 真的很喜欢很喜欢《海边的电影院》,不仅是因为有熟脸的演员,喜欢的BGM,还有所有认真的雕琢,印象深刻的场景不仅有广岛演出被迫终止那散落五彩的弹珠,从手绘电影跑出去的人,冲绳老家为了保护妹妹被QJ的小加,还有让我落泪的那些为了保护钢琴而围城一圈女学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了钢琴哭还是为了同学的牺牲哭了),总之,太多太多喜欢的东西在电影里。 而且座敷童子出场真的太讨我喜欢了,虽然土方岁三不是我期待的帅哥,坂本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可金平糖和棒棒糖很甜! 有电影真好~
大林宣彦(1938-2020)的最新作品《海边电影院》原定今年4月10日在日本公映,但因新冠疫情而延期至7月30日。与肺癌病魔搏斗近四年的大林亦于4月10日不幸辞世,该片遂成为他的遗作。《海边电影院》拍摄于2018年的夏天,曾在2019年末于东京及广岛的国际电影节上映,今年的台北电影节亦将于7月初放映三场,中文片名改用《大林宣彦:电影藏宝盒》(Labyrinth of Cinema)。該片的日文原名是《海辺の映画館―キネマの玉手箱》,片長179分鐘。
2019年夏天,广岛县尾道市海边的一座老电影院,在歇业前夕彻夜放映多部日本战争片。那晚虽然大雨淋漓,却全院满座,忽地闪电大作,三名年轻观众竟被吸入银幕,化身穿越在多场战争之间。从江戸时代开始,他们经历乱世的幕末时代、悲壮的戊辰戦争、军国主义兴起的关键时刻、日中战争的满洲战场、太平洋戦争的冲縄与原子弹下的广岛等场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战争的残酷现实,皆清晰地呈现在尾道电影院的观客和《海边电影院》的全球观众的眼前。
《海边电影院》除了用「戏中戏」的叙事方式外,多用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旁白和内心独白交代剧情,并有字幕解释一些情节。常见的是银幕左边的垂直长方形字幕,间中会有占据整个银幕的字幕。影片的色调和构图十分悦目,画面常常是由下至上替换,有时画面只是银幕正中的一个圆圈。《海边电影院》在约80分钟后有中场休息,其后影片的节奏比以前缓慢。这部戏除让人了解日本的历史外,也介绍了日本电影的发展史:黑白的默片时代、打斗激烈的武士片、色彩鲜艳的歌舞片、暴力残酷的战争片和写情细腻的文艺片等。
《海边电影院》台前幕后动员了三百多人,演员也比大林近期的「战争三部曲」——《空中之花 长冈花火物语》(2012)、《原野四十九日》(2014)与《花筐》(2017)—— 为多,有些演员更一人分饰几个角色。一女三男的主角是13岁穿水手校服的戏院兼职少女羽原希子(吉田玲饰),喜欢她的良善青年马场球男(厚木拓郎饰),戴眼镜常翻查随身小笔记簿的鸟凤介(细山田隆人饰),和头发光亮想当黑帮流氓的团茂(细田善彦饰)。盲眼的老妇人(白石加代子饰)负责卖票,戏院的老板(小林稔侍饰)亲自放映影片,他的老朋友常戴墨镜的阿爷(高桥幸宏饰)坐宇宙飞船回来尾道看电影。爷的女儿奈美子(中江有里饰)是一位新闻记者,在影片的95分钟才出现,重会阔别40年的父亲(他离家在太空漫游)。老板与阿爷两人的独白,皆传达了不少有关电影的讯息。影片结尾,电影散场后奈美子和父亲乘坐载有锦鲤的宇宙飞船离去。
《海边电影院》内容丰富,出现众多的历史人物,包括片冈鹤太郎扮演的千利休(1522-1591),品川彻扮演的宫本武蔵(1584-1645),村田雄浩扮演的西郷隆盛(1828-1877),稻垣吾郎扮演的大久保利通(1830-1878),亲幕府的武装集团新选组 (1863-1869) 的众武士,戊辰战争 (1868-1869) 中为会津藩捐躯的娘子军与白虎队队员,还有伊藤歩扮演的川岛芳子(1907-1948)等。至于文艺界方面,亦有手冢眞饰演的小津安二郎(1903-1963),犬童一心饰演的山中贞雄(1909-1938),洼冢俊介饰演的丸山定夫(1901-1945),常盘贵子饰演的园井恵子(1913-1945),和两人的同事、七位移动演剧团樱队的队友。他们九人皆被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所杀害。电影中提及的电影人,有《无法松的一生》(1943)的稻垣浩(1905-1980)和阪东妻三郎(1901-1953),以及意大利出生的美国大导演法兰基勃拉(Frank Capra, 1897-1991)。戏剧家亦有小山内熏(1881-1928)与山本有三(1887-1974)。本片的演员除上述的17位外,还有成海离子、山崎纮菜、浅野忠信、尾美としのり、柄本时生、入江若叶、根岸季衣、笹野高史、满岛真之介、长冢圭史和寺岛咲等。其中成海璃子与山崎纮菜,像吉田玲、厚木拓郎、细山田隆人、细田善彦和常盘贵子一样,因为在不同时代的故事里扮演不同的人物,所以每人在《海边电影院》里共分饰了4-7个角色。
《海边电影院》引用国民诗人中原中也(1907-1937)的诗句超过十次,诗人歌颂青春孤独的诗句占据了整个彩色银幕,效果动人。诗句不是完整的一首诗或一节诗,而是一首诗的警句精选,传达了出众的思想与深刻的感情。试举三个例子以说明:
人道是文明开化,我谓是野蛮开发。 ——《野卑时代》
至少在临死之时,
到时千万别涂脂抹粉,
到时千万别涂脂抹粉。 ——《盲目之秋》
有过几多时代
有过茶色战争
有过几多时代
今夜此处的一番殷盛
似降落伞这家伙的乡愁
悠啊 悠哟 悠呀 悠哟 ——《马戏团》
大林宣彦说:「对我而言,『自由』是创新,是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作为拍电影的人,怀抱这种创作精神比任何东西都来得重要。有人说,因为电影面世已久,可以拍的早就被拍过了,再无创新的余地,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我们明明还可以做许多前无古人的尝试。」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的电影馆长Josh Siegel认为:「大林宣彦的风格奇特又诡异,作品中的荒诞幽默、性暗示、暴力、忧郁共冶一炉,使观众神经紧绷,身心交疲。」相信看过《海边电影院》的观众,都深有同感。该片从内容到形式,的确包罗万象和匠心独运,
借自由奔放的想象,传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精神,既是大林宣彦的杰作,也是令和时代一定要重看二三次的奇妙电影。影片的成功,协助大林写剧本的四位编剧,美术指导竹内公一与负责摄影和参与剪接的三本木久城皆有贡献。
从标题开始就有“主持人”直接告诉观影者:我们就是说给你听就是演给你看的,我们不假装自己在“电影空间”中,我们要跟你处在同一空间对话。以完全打碎传统的电影空间和表达方式的手法书写了一部送给电影的情书和给全世界的启示录。“人们说这是文明开化,在我看来就是野蛮开发。”同样的话我也跟我朋友说过,希望人们能真正把彼此看作人。希望世界和平。阿门。
在日本历史教授的带动下五人集体观看长达三小时的电影,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次长电影是老李子演的飞行家。。。 影片分为上下部,本来是有中场休息时间的,但是影展就去掉了这个(我认为应该有十分钟休息时间缓一缓)。电影的主题是战争,一开场非常浮夸,五毛钱特技的科幻感,以及跳着broadway风格的歌舞,让人有不适感,毕竟这个电影名字给人感觉是文艺片。紧接着就解释了历史背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比较接受这种轻松娱乐的风格而不愿意去看严肃沉重的战争主题。 此次分割线,以下有部分剧透。 夸张荒诞的戏剧感和拍摄手法让人目不暇接,电影有几个观众穿越到了电影里去了,从无声黑白日本电影开始慢慢进化到有声彩色的,但是主题都是各个时期的日本的战争。对于不懂日本历史的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有些无趣,无非是一个个打斗的场面以及切腹,被杀的场面。 下部开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画风了,完全是催泪弹,加入了好几个感情线。三位穿越的男观众化身为不同故事里的男主角,上演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在满洲里战场和中国俘虏的故事,帮助为父还债的妓女而结缘的故事,还是冲绳两小无猜的新婚夫妇因为征兵而分离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最后的高潮是广岛原子弹,在闪光的那一瞬间,很多人当场暴毙了,听见轰隆声的人有的活下来了,有的得了后遗症。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这两本书,它们也揭示了国家对民众的欺骗性,展现了民众的无辜,牺牲与苦痛。有多少士兵不愿意杀人,不愿意背井离乡,战死他乡。战争就是国家为了利益而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幸福。本片的尺度还是大的,有讲慰安妇,有残暴军官的血腥场面,有日本对于满洲里战争的反思。不过我只是觉得人家的总局比较宽容罢了。所以这样的一部战争电影是复杂多面丰富的,不是仅仅宣传士兵的英勇奋战,为国牺牲,将领如何机智谋略,取得胜利。三小时的电影,内涵丰富,值得二刷。
艺术、美术、音乐,几乎都有超现实的性质,在于其不含有“时间意识/属性”。大林导演这部电影里,视觉层面来说,更是挑战了现实的感官,和做梦时的“光怪陆离”别无二致。眼见一定为实吗?清醒理智时的世界才是一切吗?大林导演的答案是“内心的真实才是真实”(真诚)。
正是因为剥离了时间(但时间却是无情地单向度流动),相隔某段长度的时间的人们与艺术、美术、音乐发生联系时,常常会感到自己打开了一个被封在时间胶囊中的过去,当时的风景、人们的感受,都被好好地折叠在其中了。
这部电影的副标题叫“电影的玉匣”,是从浦岛太郎故事来的典故。浦岛太郎从龙宫回来打开公主送他的玉匣,突然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大林导演把自己分别投射到爷·fantasy、爷·cinema、马场毬男、还有自己出演的神秘老人上,真像浦岛太郎的故事一样:在电影的龙宫里畅游,不知不觉一生就这样度过,来到了生命的最后。这是大林导演对他挚爱的电影无比温柔的告白。
回顾日本电影的历史,这种艺术形式从诞生伊始,就时常被军国政治所用,去宣传“为国尽忠”。那些影像,有时是“陷阱”,在有关“伟大与奉献”的叙事背后,真正的杀戮、人类伦理情感的毁灭、生命的消逝,统统被掩盖了。大林导演认为这个国家近代史的开端是一场充满错误的战争,如果“龙马先生和西乡老大活下来,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呢?” 因为有了这个错误的开端,日本的近代史才会以战争为基调,最后才会以原子弹终结一切。历史的开端决定叙事的走向,不得不说大林导演对历史的这点观察非常深刻。
但,穿过国家层面的战争,回到战争之中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在多数人心中,就像电影的三位男主角一样,存在着对“女主角”“希子(希望之子)”的追求和眷恋。“希子”是爱、恋人、故乡、妈妈、和平的化身,男主角们穿越不同时空和背景的战争电影,发誓要守护她,但“希子”最后还是在原子弹投下那一天“死去了”。不过,借由那个事件的目击者(大林导演本人想必也是原爆幸存者)对和平与爱的执着、传递,“希子”就能一直活下去。正如阿甘本在《奥斯维辛的剩余》讨论的,在这里,人和电影,都是一种“见证”。
战后以来,日本并不缺少深刻的反战电影,它们给人带来残酷又荒谬的感受。大林导演这部遗作,虽然核心的思想是对战争的反思,但我认为将其简单归于“类型片”,稍显轻浮。特别是在这个(2020)特殊的年代,一个世纪前人类面临的困境丝毫没有变化,而我们人类本身(社会层面上),在伦理和理智上,甚至还有严重的倒退。不仅是战争,人们互相杀戮与毁灭的阴影正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我们身边。希望电影的观者,以及更多的普通人们,认同并践行大林导演借这部电影表达的理念与愿望。那样,在某个世界和这个笑嘻嘻、有点懒散又嬉皮的老头再相会时,他才会真的满意自己这部最后的作品--浩瀚宇宙中渺小地球上的一首和平之诗。
“未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不管是2000年还是3000年,我想继续拍下去。因为只有继续拍下去,这件事才会有意义——知晓那场战争的我,想让那些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年轻人们,在这所名为 ‘电影’的学校里,去感受那些恐惧、雀跃和感动的故事。”
文丨Kieslowski.
首发丨看电影看到死
三个小时于一部电影而言或许长了些,但对于还想创作千年的大林宣彦来说,却短得只像是一个镜头的俯仰之间。
前作《花筐》开拍伊始,大林宣彦就被告知罹患晚期肺癌,将‘战争三部曲’的终章——《花筐》作为生涯遗作看待的他,在拍摄完成后戏谑地调侃自己遗憾没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死去’。
这给了《海边电影院》诞生的机会,作为他的‘天鹅之歌’,对于他的影迷和许多观众而言无疑是值得庆幸的。
再次回到尾道,这个让大林宣彦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编织一部关于战争、关于电影的浪漫史诗——《海边电影院》像是他‘尾道三部曲’和‘战争三部曲’的一次交汇,但直到影厅谢幕灯光亮起的瞬间间,‘pika’,我才反应过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林导演倾注了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更多的赤诚和野心。
时间拨回2019的某一夏夜,位于尾道的一家海边影院即将歇业,‘最后一夜的放映’为冷清的影厅招徕满了座上宾——负责放映的馆长;售票的失明老妇;乘坐飞船穿梭时空而来的Fanta爷爷;还有三位分别叫毱男、鸟凤介、团茂的青年...画外的旁白交代了13岁的女主希子的来历,她生活在1940年代的尾道,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尾道的风貌都没有经历太多的改变。
大林宣彦借此将四十年代和如今两个时间点的尾道在荧幕中交替并置,并以黑白/彩色的不同画面滤镜呈现,现实与历史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随后,当希子来到影院,时间和空间又同时被打破,大林宣彦让希子穿梭于舞台和荧幕的同时,开启了她和影院观众之间关于‘什么是战争’的超时空对话。影像与现实开始共舞,很快,三个青年也莫名地被卷入了这趟穿梭于战争电影的时光旅程...
伴随着歌舞段落联结了不同时空,一场几个年轻人与日本战争电影之间的马拉松之旅被打响——影片的前半程,大林宣彦密集地以不同历史场景编排、,像是带观众跳跃式地略览了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珍珠港海战-鸟羽伏见之战-新选组三人-近江屋事件-江户时代-日俄战争这些历史片段,更是将属于西乡隆盛、川岛芳子和宫本武藏等人的历史性时刻进行放大。
场景的拼贴间隙被大林宣彦以大量个人的风格元素填充——不同色彩和形状的画框、反复变换的黑白/彩色滤镜、浮夸的绿幕特效、不自然的动作衔接和人物镜像错位;加上人物在各个历史场景的违和乱入和不断出现的字幕注释;如此自由而肆意的表现对于并不熟知日本历史或是大林宣彦风格色彩的观众来说或许会像是一场观影‘噩梦’,显然,大林导演这部封镜之作的前半场像是在炖一锅杂烩,且炖得格外用力。
但如若你体验过他当年在《鬼怪屋》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猎奇式的先锋派视听表现,你或许能够从大林导演的不断暗示——‘谎言之中会有真相’——中理解他可能是在有意为之。大林宣彦的电影中特有的超现实表现方式从不追求传统的真实性,他曾解释过:
真实性并不是我想展示给观众的,激情、努力、革新才是,以及这些因素共同创造出的能量。
可以说,他在《海边电影院》的上半场时间里揉碎了每一个观众对于真实性的期待,不仅如此,他还频繁地借角色之口不停地对电影自身进行指涉——‘这是战争?还是一场电影?’、‘电影是真实还是幻觉?’,看得出,他很努力地试图在观众和这部影片之间划分出一段距离,想让观众时刻都清晰地意识到正在观看一部电影,显然,他想要的说的,不止关乎战争。
——他的赤诚让我相信关于‘世界和平’的童话
影片在预设的‘中场休息’后渐入‘佳境’,回到了大部分观众所熟悉的节奏——场景间的穿越因有了主要角色的情感作为衔接而变得连贯;故事的背景板也移置到了于我们而言更为了解的一些历史节点。大林宣彦依旧围绕着‘战争’这个主题以或虚构或还原的方式布置着那些历史时刻——它们关于会津之战中的娘子军和白虎队;关于太平洋战争前后受到征召令的一家;关于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前夕的樱花移动演剧团...
希子作为影片的女主,名字直喻‘希望之子’。影片中的毱男执着地要保护她活下去,换言之,他在守护和平的希望。大林宣彦直白而又虔诚地在他这最后一部电影中编织着一个‘世界和平’的浪漫童话,童话的重点往往不在过程多么美好或是离奇曲折,而在于它虽不真实、却依旧有人相信。《海边电影院》于我而言,是一部我愿意走进的成人童话,并不是因为大林导演的磅礴野心或是他身上猎奇而浪漫的想象力,完全出于如我在开篇所提到的‘82岁高龄下依然保持的赤诚’,而这份赤诚的来源正是他对于电影所具备的力量的信任。
大林,你几岁了?才五十!你的人生至少还有三十年。如果你还能再活三十年,你能为这世界创造更多的东西,如果你活不到八十岁,你的孩子、你的孙子会继续下去,到我四百岁的时候,该轮到你的曾孙继续拍电影,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有战争了。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你要替我将电影拍下去。
八十岁的黑泽明和五十岁的大林宣彦对望,眼中是共同对电影具备的力量的笃信。三十年后的大林宣彦,依旧在践行,用海边电影院里青年从电影中体会‘什么是战争?什么又是和平’这样一个故事,供荧幕前不曾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这一代’来观照自身;回应着黑泽明。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林宣彦在影片前半场不断通过文本和视觉刺激卖力地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电影’的原因所在,他不止想跟我们诠释战争的伤害、让我们相信和平的童话,还想让我们一同笃信电影的力量——如果下一代仍有幸免于战争的伤害,我们仍可以用电影的力量传递和平。
像是《花筐》中男主‘俊彦’的名字和结尾出现的导演椅,大林宣彦在《海边电影院》里也埋藏了关于他个人的线索——男主之一毱男回忆起童年的自己,转动着活动写真机、在胶片上画漫画放映、被外国导演称作内心有着映画魂,想必这些都有着大林宣彦的童年色彩;
还有那个弹奏着诡异的钢琴声出现了两次的老人(应该是大林宣彦本人饰演),大林宣彦像是在借旁白传递着他对年轻人的箴言和对于《海边电影院》的阐释:
虽然这是一部奇怪的、现实与幻觉的界线模糊不清的电影,但其中有着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可以,他想永远地活在这部电影之中
线索之间埋藏着他和电影的种种,其间满是对电影的不舍,还有什么比‘大师暮年,赤子之心仍在’更令一个爱好电影的人动容和唏嘘时间无法伫足呢?
伴随着爱、希望、绝望、苦恼、喜悦与孤独,我要继续我的电影创作。仅此,电影就一定会以明亮、美丽、恬静的微笑表情出现,我便借此了此余生。我愿就这样慢慢不停地说着、说着,在银幕上给自己的人生画个句号
这个句号来得有些早,如果可以加个注释,想必是:用电影通往世界和平。
百年電影,千年女優。穿越電影的少女,從電影誕生的座敷童女。三個女孩和三個青年穿越電影中的各種日本戰爭史。戰爭的熾烈也催生出女孩和青年的羅曼史,也比如身為觀眾愛上電影的羅曼史與醒悟。拆解愛情、失戀滑倒、戳破了每一故事世界。或以「你不過是我所虛構出的」抽離,或比如「電影/謊言都是我體驗的真實」那樣再涉入,或「每段時間、每次認同、每個我愛上的角色,在我心中誕生重生的瞬間」那般突然成為。在他創造的未生未死的世界裡,光與影一瞬輪替,在閃光燈的照見與留存,在一度電光石火相遇,成為記憶吉光片羽coda反覆記號後,那般召喚:在原爆時分那個女孩想知道但從未認識的「戰爭」。膠片燃燒中女孩的臉在呼喚著,原爆中女孩的臉卻瞬間無蹤,是同一件事的鬼魂,在不同維度。電影的魔法正是:一切都是再現,也一切都是現在。
刚开始看感觉吵死了累死了,视觉图像、视觉文字、旁白、台词给的信息量太大了,一走神就已经打完一场仗过了三年战死两千人。可能历史上的战争就是这样,因为它过去了很久,它就有了和电影一样的观看方式,要有戏剧性才能留住观众。也有了和电影一样的速度,要快速叙事,要抓住重点播出。
如果让你回到疫情前上海、北京、东京、柏林、纽约、悉尼、布拉格、威尼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院,你想对电影院说些什么?我想说:一定有缘再见。
带入的东西太多,看的真心累。真不如千年女优干净利索。
是战争史,也是电影史。一部真人版《千年女优》。向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家、狂热的迷影分子、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中原中也迷弟以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大林宣彦敬礼。
大林宣彦的「千年女优」与「太空漫游」,辉煌灿烂的天鹅之歌,壮烈契阔的漫长告别。所有标识性的元素皆集结于此,时刻奔赴巅峰的浪潮几乎能溺死。以中原中也诗歌为叙事章节的间隔与总结,充斥无数迷影梗,以影史流变为经,以日本近现代史为纬,编织出一首凄美泣血的挽歌。仍是反战主题,仍是年轻人的热血,仍是刻意的粗糙特效与浮夸的表演方式,挣脱文本与时空的束缚,在电影中体验生命延长与死亡延宕,体验爱与死的迷人或残酷——“电影是最先进的时光机”,穿越几重光影梦境,自由出入银幕,跌入共情的黑洞。反反复复的失去,来来回回的重生,听见了吗,“我一定要保护你”;月光下的大海,尾道的雨,濑户内海的细波,少女的哭泣,焚毁的胶片,最后一次放映,再见导演。
#siff23#我喜欢最终以喷涌浓郁的情绪盖过理性论证的虚构,制造真实的战争体验;我喜欢通过穿越影像表里时空,将世间之所有女性的灵魂回归值得歌颂的少女的身体,如此一种最初的作者性的回归;我喜欢从故乡尾道出发,云游他人古里、孜孜不倦地思考着一切日本的时间空间,最终满载岁月的年轮回归尾道,如奥德赛一般的创作生涯;我喜欢从渐行渐远的挥手到背对观众的道别,喜欢醉人长梦般的人造风景,喜欢对想象力之能动性无保留的歌颂,喜欢来自坂道上俯瞰的视线,喜欢少女不再是少女那动人心魄又念念不舍的瞬间,喜欢原野、山峰、海滩……这大概就是我喜欢的大林宣彦监督了。
總算等到《海邊電影院》——大林宣彦的《千年女優》,是戰爭史也是電影史,熟悉且鍾愛的少女亡魂、五毛特效依舊。戰火蹂躪、Noriko悲劇宿命,卻也相信著電影改變世界,而他認為告訴年輕人這些歷史,是他這一代人的責任。可惜無法聽到大林宣彦親口談這部作品了,電影最後看到大林宣彦獨自彈琴的背影......大林宣彦還想拍下去,人生便已落幕......一起打開這電影藏寶盒吧,ぴかぴか✨
电影本身虚构,但能演出真实;历史真实发生,但它常常撒谎。观众的肉体在故事之外,灵魂投入故事之中,这样走一遭,不见得能改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实际上就是改变不了,导演在全力唤醒人类但他很清醒,所以最后在不断轮回暗暗发笑的历史幽魂旁边留下一个落寞到荒凉的弹钢琴背影),至少该自己清楚乌云的存在。|和阿伦·雷乃一样,看的第一部大林宣彦就是他的遗作(广岛意外在此成为交汇点和注脚)。不知拍摄其时老爷子是否已冥冥中意识到时日无多,以这样一部作品作为遗言,令人敬佩。度过开场的适应期后,越看越进入和喜欢并感动。尽管会显得有些说教,可疾呼总有必要时。戏剧也是枪弹,子弹在弹钢琴。最后一次放映,最后一部电影,自由奔放任我出入漫游,银幕太空都是舞台,诉尽我心。|最爱弹珠倾洒满地那一幕。
3.5 交织电影史与战争史,太过直白了,《花筐》里那种缠绵凄切的梦幻气息几乎消散殆尽,但广岛一出现你就知道悲剧再也避无可避,失去的还要一次次再失去,任何时空只要战火在延烧谁都救不了希子。这时方理解选择中原中也诗句作线索的意义,疑虑暗影中那遍染污浊的忧伤,终究无可奈何地在薄暮中笼上黯淡。
看过十几部反映二战题材的日本电影,总体来说,日本的所谓“反战”电影,其实并不是在“反战”,它们只是在“反战败”,潜台词都是当初如果没战败就好了。有些在讴歌战火中的战友情,兄弟情,基情燃烧。有些在展现日本本土被轰炸后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有些至今还在为军国主义者,战争狂人们歌功颂德。反映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日本电影我一部也没看到,如果谁看过请推荐一下。
看完这部电影,就会知道人为什么要拍电影,为什么要看电影。电影的历史是20世纪的历史,是罪孽、创伤与救赎的历史。大林宣彦用比此前更为疯魔泛化的蒙太奇,停驻、跳跃、反复回到“pika”,在对刺喉声、原子弹的亮光声与电影结束打板的同一拟声里揭露国家对群众的欺骗。如果说此前两部饱含血泪、有一种“遗作感”,那么这部真正的遗作却让人被对电影与未来的希望和感动包裹。电影替我们牢记,观看使我们行动。
最后一次熊熊燃烧,是火,是光,是血,是晖,背对观众演奏的老者,在深情的道别,还是难舍的牵挂,一帧帧从不同的过去走来,大林映像逐渐丰满鲜活,汇成五味纷陈的夕阳下的波涛,黑夜终降临,彼此各有命中注定的无法逃脱,在电影中再会吧,那里有我们憧憬的理想和新生。
大林宣彦遗作,一部恍若神迹的电影,滚烫炽热,宏阔瑰丽,倾注了世间所有的爱与死。影片既轻盈诙谐又凝肃悲凉,贯穿的主题是如何逃离野蛮战争的残酷轮回,并藉由电影改变未来。这是极具艺术家天职责任感的作品,却不会过于说教——本为间离的风格手法竟让人渐入佳境,观影者仿佛也与稀里糊涂跳进戏中戏里的主人公们一道融入银幕,化为电影的一部分,犹如亲临成为常态的荒诞,亲历生之欢欣与死之哀惧,最终惊异地体悟到,在宿命的死灭中亦能升腾起超拔的浪漫诗意,于无尽的灾难里也可开掘出希望的林中小路。看似粗劣的抠像合成与不断变移乱入的人物+场景拼贴,都浸润着自由之气息,也是逃逸于沉重时代齿轮与酷烈战争机器的起舞姿态。中原和也的诗作摘句无比动人,也与大海、红日、黑雨、闪光相契合。多重告别后终迎来[2001]式婴孩重生。(9.5/10)
Cinéma(s) du histoire
大林宣彦这个名字不算如雷贯耳,却是我心中可以排进前五名的日本导演,痴迷那么多年,《海边电影院》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他的作品,还是遗作。在昆明滴水成冰的寒潮天气,一边看一边心潮澎湃,三小时倏忽而过,灯光亮起意犹未尽。片子几乎用尽了导演生平绝学,题材沉重悲怆,表达轻盈明快,创意执行一流,不愧是60年代成长的先锋电影人,80岁拍的片子依然敏锐超脱,带着当下年轻人不一定能玩好的实验风格,对电影的恋恋情深,对爱与和平的希冀,纯洁之情沛然感动;眼见尾道、福山、濑户内海这些一贯熟悉的外景,以及美少女幽灵,漫画式特摄效果,五彩斑斓的色彩,梦幻式的旁白,早逝诗人中原中也的诗句,浪漫活泼的少男少女……不愿意电影结束。尊敬的OB监督,你走后人间再也不会有人这样拍电影了,在天堂请你务必当导演,继续拍理想的电影!
想要万分珍惜地将它摧毁,就像打散一束冰冷的花般。 反正总是有明天。
台詞、歌詞、旁白過飽和般地填滿的三小時,老實講是有些難以下嚥。中間睡著兩次(醒來時看到「會讓人睡著的電影,是部好電影。」這句所以又安心地睡去)電影史、日本史、人類暴行史信手捻來,再以一個千年女優的身影貫穿整部,作為生前最後一部片似乎一股腦地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恣意奔馳的程度接近東方高達的等級了(?
大林像是把自己无数可能拍成的、不可能拍成的电影点子全部压缩塞进了这部片中,但这次他选择以“神秘的老钢琴师”的角色出镜,背对着观众,只是独自弹着琴键……
费劲找来的本季电影节里最无聊的电影,导演遗作,尾道老旧电影院的最后一出……以为是风的电话那种结合现实的情怀片,结果,三小时,把历史,战争,名场面这些用简陋的方法串成大屏幕杂烩,真的啰嗦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