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应该是鲍嘉造型最不帅,最邋遢的,我甚至好几次都不愿意看他那脏兮兮,胡子拉碴的扮相,哈哈。还有那时不时的哈哈大笑,油腻的帽子一摘,甚至还略带羞涩尴尬的表情,OMG,这哪还是鲍嘉啊。
想想我自认为他最帅造型的《马耳他之鹰》,还有那闻名于世的《卡萨布兰卡》的里克,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个号称是银幕硬汉,被认为是最有个人风格的演员,在这部电影也完全找不到他自己的影子了吧?
可他却因为这部电影捧回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而且是唯一的一座。
所以想在这部电影吐槽鲍嘉演谁都像是自己的,怕是找不到证据了。
而撑起我看这部电影的动力,便是亨弗莱·鲍嘉和凯瑟琳·赫本了。
非洲女王号?
起先还不知道电影内容的我,一直被这霸气的名字所蒙骗。可开看之后不但被鲍嘉的造型惊诧到,还被这艘船吓到。就是一艘小破船啊,和什么女王八竿子打不着,却被无知的我想象成了一艘巨轮。当然就是因为这是一艘破船才会在过程之中发生那么曲折惊险、妙趣横生的故事。
凯瑟琳·赫本是鲍嘉选来和他合作的。因为之前两人一直没有机会能合作。
在我看来,她并不算是传统意义当中的美女,五官没有那么柔和,甚至显得倔强不易让人接近,却绝对是最有性格的,就好像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有真正意义上的坚韧品格,不会轻易屈服。
电影是非洲取景的,全剧组驻扎在非洲,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想到只喝酒不喝水的鲍嘉,简直。影片开头便是非洲茂密的丛林,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蚂蟥,想到就令我后背发凉。
有人吐槽电影俗套毫无新意。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爱情、冒险、探索兼有喜剧色彩的电影,再加上鲍嘉和赫本的诚挚演出,难道还不够好吗?至少当年的观众和奥斯卡都还很买账。
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因为纳粹的侵扰,两个貌似应该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结伴穿过没人能够活着通过的乌兰加河以及沿途发生的冒险曲折故事。
鲍嘉的表演自然是可圈可点,奉献了不少笑容和搞笑表演。
可看完影片之后,赫本饰演的罗斯更能引起我女性身份的共鸣。罗斯是个果敢、说到做到、绝不屈服又具有冒险精神的女性。冒险精神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少见,难能可贵的,因为两性之中,男性是更具有冒险精神的。
而电影中的罗斯,以她的倔强和坚韧促使着这场不可能完成的冒险一直不断往前行。她说服查尔斯通过乌兰加河并不是一时冲动,并不是不知道一路上会有多少艰难险阻,而是即使是这样又如何,她可以勇敢面对,可以找到解决一切困难的办法,不会坐以待毙,不会束手无策,只会迎难而上。
而在罗斯与查尔斯爱情的较量之中,她其实始终还是处于上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本身就是一场较量,而且这场较量不应该是不平衡的,一旦不平衡就要分道扬镳。
而他们两人的这场较量就是势均力敌的,是一个相互影响,又彼此发现的过程。因为这场冒险之旅让他们发现彼此都不是外表之上的那样,而是可以引起灵魂共鸣的。
影片令我印象深刻的搞笑片段之一是,查尔斯惹毛了罗斯,于是罗斯淡定地将他心爱的酒一瓶瓶倒进了河水里,任凭他如何求饶都不为所动。得出的结论是,女人不能随便惹,哈哈。
我承认我中了雷夫老师的毒,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电影欣赏课,我之前上过影视英语口语课,对于影视给人带来影响与震撼,有过一些体会。好的电影能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智慧,像我们的另一双眼睛,带我们看我们无法到达的美景,像我们身边的伙伴,向我们讲述那些与众不同的生活,更像我们的一位老师,指引我们寻找真理。
《非洲女王号》是雷夫老师推荐的其中一部电影,在看电影前,我没有对它进行任何的搜索和学习,避免自己对它形成主观的意见,观看之后,我就知道为何这一部电影会被雷夫老师。这是一部讲述冒险、探索、努力和爱的影片。
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在非洲传教的英国女士失去了兄长,接到当地驾驶“非洲女王号”小船的奥尔特纳的信息,德国人将要占领他们坐在的地方,于是罗西请求奥尔特纳带她从乌兰加河经过,这条河是一条没有人能够活着通过的河,充满暗礁的河道、鳄鱼的追赶、德军的岸上哨站、以及路易斯号大轮渡,一路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这种种困难,还包括船体的损坏,暴风雨等等。最后当然是胜利通过了这条冒险之路。
电影中女主角的好学、沉重、机智、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真的让人佩服不已。电影中有三个片段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第一个片段是罗西是如何说服奥尔特纳带她穿越乌兰加河,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冒险及激动。第二个片段,起航时,罗西与奥尔特纳询问关于船的知识片段,罗西就是向一个小孩子一样,对船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会问。第三个片段是当船浆坏了之后,在没有人烟的河道上,这个时候她想出来可以打铁,哪个时候她的眼睛充满了光芒,在她眼里所有困难都是有解决的方案。
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思考的原因是因为我想要做自己想要的事情,但是心中又牵挂着父母的担心,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自己内心中缺少了冒险精神。不敢冒险,于是不敢尝试,这样的人生岂不是灰暗的吗?一个人,能够有勇气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够有冒险的精神,去迎接未知的挑战,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吧。在《非洲女王号》,我学习到了这些,去冒险吧,趁还有力气。
影片取名“非洲女王”,含蓄有味。还可取名为“一个特立独行者和一个传教士的妹妹非洲丛林历险记”。影片的精彩在于俩人在历险过程中,各自的思想理念,性格素质向对方,向同一终极转化;俩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升华。罗西从一个原本是相当于修女的老姑娘,变成了一个经得起风吹雨打能吃苦耐劳的船家主妇,也是一个勇于向敌方冲锋陷阵的女勇士。而奥耐特从一个基本朴实但多少粗浅的“特立独行者”变成了一个“尖头曼”;一个不怕牺牲勇于杀敌的英雄。
影片实在太精彩,虽然有些细节,完全搞笑,但无伤大雅,看着,让人畅怀大笑,不会去追究是否可信。这两个大牌演员(恰巧,美国电影协会排出的上世纪男女各二十五名伟大演员名单上,两人各排在第一,)担当主角,表演也实在出色,珠联璧合。首先,这两位的形象就非常贴切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挑选另外的名搭档如“美人计”中的加里.格兰特和英格丽.褒曼或是“罗马假日”里的葛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来表演,他们也不会差,但再怎样,也达不到现在的戏剧效果。
影片现在的结尾后面,可再加上这么一段,想必有趣:战争结束后,夫妻俩带了个小把戏,驾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柴油机船,船上堆满了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来到原先传教的地方,村民们都拥了过来。船头上写着“非洲女王流动超市。”(不,那时尚未有超市,那就叫“流动百货”。)
如果一个文艺作品,只有一个男主角和一个女主角,年龄相仿,男的不傻,女的不丑。要是他们后来没有发生点什么的话,打死我才不信哩。但这样给电影和小说带来了个挑战——既然结局已经知晓了,如果“发生点什么”的过程不吸引人的话,就给人深深的坑爹之感,比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但是也有正面例子,比如《非洲皇后号》。
一个典型的英国淑女,优雅,有正经的爱国热情;一个貌似玩世不恭的水手,邋遢,爱喝小酒。这两个人是怎么“发生点什么”的呢?因为命运or战争,他俩坐上了同一条汽船,沿非洲大陆上的一条河流顺流而下,到下游的一个大湖里做一件事情。
在这单独两人的漂流旅途中,每一次highlight,都让两人的关系有一个质的突破。开始的时侯还是相互看不顺眼的Mr. Allnut和Miss Sayer.漂流结束的的时侯就已经被“I declare you husband and wife——now proceed to execution(可怜见的)”。
第一次坦诚相见是夜宿雨中,被大雨淋得可怜兮兮的男主和理智挣扎了半天想摸进有顶棚的船舱,被淑女怒喝出来,但是其善良的本性又把他收留了,还给默默地撑上把伞。
第二次是共同渡过有暗礁的激流,死活都搞不定呢,什么礼节啊矜持啊都不管了,只一心想把船安全开过去。好不容易大难过去猛然发现两个人已经紧紧抱在一起。然后是小心地微妙地试探,甜蜜的交心的夜晚过去,mm温婉地准备好早餐叫大哥起床,称呼“Mr. Allnut”他就装睡,叫“darling”的时候他就“蹭”地翻身起来的样子太可爱了。接着就发生了神吐槽“dear, what’s your first name?”
第三次是遇到了好多非洲的动物们,男主大显神通,学河马学猴子,学得活灵活现,充分展现自己活泼幽默孩子气的一面,把淑女mm逗得乐不可支,进一步套牢。
第四次是再次遇到暗礁,但这次危险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增进两人的感情,而是通过船撞坏了体现大哥技术宅的本领,修船修灶打铁焊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第五次是被困沼泽的时候,船搁浅在水草密布的烂泥里,前进不了也找不到方向,大哥跳下去用肩膀抗着绳子凭蛮力拖船,短暂休息的时候,发现了满身的蚂蝗。本来以为这样一来“拖船”的现实性就被否定了。可是没想到他揪掉一身虫子,爱抚地用安慰的眼神看看mm,一脸悲壮又跳下烂泥去了。
第六次。。。
第七次。。。
事以至此,女主再不以身相许真是连我都看不下去了。这是怎样的极品男性啊,又礼貌又勇敢又幽默又技术宅又不怕困难愿意牺牲。。。
但是怎样才能向一个mm全面展示这些优点呢?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带上她去漂流吧。前提是你得具有这些优点。大前提是你得能说服mm和你愿意和你一起去漂流(其实我觉得这是最难的一步),或者是你命好有个mm不得不和你同船漂流。
当然我们的女主也是很优秀的,又温柔又勇敢。虽然凯瑟琳赫本在这里头不好看,但是她把一个层层礼节束缚下的传统淑女一步步释放感情,走向真实自我的过程演得很好,电影细节也处理得很好。拿衣饰来说,最开始是长衣长裙,高领子锁到下巴,长袖子封在手腕上,头发盘得一丝不乱,帽子戴得端端庄庄。第一次激流过去就变成蕾丝花边的小短袖。第二次激流过去,短袖都脱了,只有一小吊带就下水一块儿和男人修船去了。到沼泽的时候,衣服上被划得全是口子,简直衣不蔽体,劈头散发,帽子早不知道哪里去了。。。(当然前提是戴她去漂流的是个好男人,她才能走向真实自我。)
这部电影号称“动作片灾难片”,其实特效特别弱智,就像把纸上画出来的船低级地PS到画出来的水流上,但考虑到那时候是一九五几年,对技术就忍了。好在故事是好的。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非洲。男主人公查尔斯·奥尔耐特是一名因失业而流落到非洲的矿山机械师,女主人公罗斯·塞耶是一位向非洲土人传道的教士。为了抵抗德国人,两人同乘一艘破旧的游艇--“非洲皇后号”,沿河顺流而下。途中,这对个性迥然不同的中年男女不仅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且还勇敢地击沉了一艘德国战舰……
约翰休斯顿的镜头永远那么没有美感
前面很精彩,后面的剧情就有些拖沓了
如果我是Charlie,早把这女的扔进水里了 :D看到二十多分钟的时候才认出彩色的、蓄须的 Mr. Bogart。。。
这孤男寡女如狼似虎的
不喜欢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曾经遇到过的最大的冒险。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挺吸引人的
为了抵抗德国人,两人同乘一艘破旧的游艇--“非洲皇后号”,沿河顺流而下。途中,这对个性迥然不同的中年男女不仅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且还勇敢地击沉了一艘德国战舰
重温《非洲女王号》,就一男一女一条船,John Huston也拍得这么好看,故事跌宕有力,人的个性拍得透彻,亦没有一片风景是脱离剧情。凯瑟琳·赫本演技惊人。当然还有鲍嘉。
很老的片子了,挺好看
故事很吸引人
除了一些技术和时代原因,本片故事转折点很多,故事跌宕起伏,节奏也很好。冒险爱情片。角色设置也相对新颖:一个胆小自私的莽汉和一个充满探险精神、想象力和献身情怀的老淑女。意识形态突出,前提不够牢靠算是缺点,女主人公的性格也过于完美了点
经典,里面的服装看起来很有质感和时代特征。
两颗巨星大碰撞,AFI百年影星男演员女演员分别的头位,Humphrey Bogart + Katharine Hepburn,当然还有非洲!
重看感观大为改善,利用情节发展推动角色个人蜕变和相互关系发展的水平不亚于刘别谦怀尔德;而且作为第一批去外景地实拍的好莱坞电影之一,本片幕后故事更有趣:天天想着怎么去打大象的休斯敦,几乎全体病倒的剧组,以及拍摄期间不喝水只喝酒结果啥事没有的鲍嘉。
不喜欢
银色经典,遥远得已没有剩下。
很老的片子了个人感觉还可以
小时候CCTV6,故事独特蛮 当时感觉太长了。。最后被判死刑的那一刻风回路转!
1.既是一部惊险刺激、毫无冷场的冒险电影,又是层层推进、剧作精巧的爱情喜剧,还融合了主旋律为国捐躯的战争片元素。2.“美国百年最佳男女演员”亨弗莱·鲍嘉与凯瑟琳·赫本唯一一次合作,两人的性格戏里戏外各自对照,也真有部分本色出演的感觉,但鲍嘉可以戒掉酒精与装酷,让喜剧感溢出银幕,还偶有怯懦惊惧焦虑不安,也确乎拓宽了戏路。3.剧组去非洲实景拍摄的坎坷历程也值得大书特书,所幸如今看来仍不乏真实感。一路上险象环生,鲍嘉恨透了非洲严酷的环境,而赫本却对那片土地与自然颇有好感,差点百毒不侵的白考尔则成了不时生病的剧组成员的保姆。4.环境空间与事件驱动情感的叙事范本:夜半豪雨,酒入河流,躲避子弹,涉过急流,假扮动物,坠入瀑布,自造零件,黄蜂群攻,水蛭吸血,搁浅挪船,成也大雨、败也大雨。5.神迹般的收尾。(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