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年人,一个离婚两年,郁郁寡欢;另一个即将结婚,却不甘于就此结婚。
于是,他们踏上旅途,一个为了回忆过去,一个为了告别过去。
这部电影——《杯酒人生》,
就是两个人的故事。
迈尔斯离过婚,从此不太相信婚姻,即使是面对一段新的感情,也非常优柔寡断。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我就是摩天大楼窗户上的一枚指纹!我就是上厕所时候的一张手纸!我就是倒进汪洋大海里的一个垃圾!”
此时,他已经对所有事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对那个女人表白:“我的书别人说没销路。我过得不好。我离婚了。我也不是什么作家。”
他已经不抱希望。
反而,得到解脱,那个女人再次为他抛出橄榄枝。
最后,他才鼓起勇气,敲响了那扇门。
另一个主人公,杰克。
周六就要结婚,他觉得自己可能再也没有放纵的机会,所以刻意放肆自己,见一个女人爱一个女人,只是想要逃避自己即将陷入的那场婚姻。
但是,当他陷入巨大的麻烦,可能连自己想要ta逃避的那场婚姻,都有可能再也得不到之后,他才意识到,原来,那场婚姻才是自己的底线,自己如果失去那场婚姻,有可能什么都会失去。
此时,他才幡然醒悟。
原来,这部电影,所有的一切,说的都是如何面对自己。
坦诚的面对自己,或许是人世间最难的事情。
我忽然想起周星驰,他的一生,不知道多少凡人羡慕。
他却在接受柴静访谈时,说自己运气不好。他说,如果从头再来,自己一定不会这样选择。
村上春树说: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
或许,每个抵达中年的人,都会害怕失望而已。
迈尔斯害怕失望,所以面对自己的内心,也不敢吐露真情。
杰克害怕失望,所以面对真实的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无路可走。
很多人都并不孤僻,但大多时候,还是觉得面对自己太难太难。
因为,如果自己一不小心展现羽毛,却换来对方的一脸茫然和惶恐,总会觉得十分尴尬和难堪。
所以,索性封闭自己,不轻易吐露心声。或许会错过很多,但至少不会让自己难堪。
这部电影,让我们可以真实的面对自己。
即便是最普通的男女,如同一枚大楼上的指纹,
也要自自然然的面对自己的悲喜。
即使失意,也要真实的面对自己。
就像电影中那瓶1961年的红酒,不要在乎用什么日子、什么人去配这瓶酒,
只要你想要去开这瓶酒,那么这个日子,本身就是纪念日。
你真实的面对自己,
每一天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这片子英文名字叫sideways,是斜着,斜向一边的意思,以我的英文修为,目前只能达到感到有点意思,但是还说不好是什么意思的境界。大意应该是在强调中年危机吧。但是这个中文译名,我是感触颇深阿,虽然还有一个译名叫酒佬日记,我觉得还是这个杯酒人生好。因为我就是冲着这个片名去看的,看完之后觉得不错,查了一下才知道这片子在05年火的不行,一举拿下第62届金球奖的7项提名。
我是喜欢喝酒的,想高中时候因为喝酒逃了一节课被罚站,想想那个年纪在国外好像还买不到酒,还是中国好。还有一次中午吃饭和哥们喝完酒灌了几管力克就去上场踢球,还好我是门将,不知道那几个在场上跑的哥们是什么感觉。记得我写的大学毕业征文叫《我把青春献给你——大学六记》里面就专门有一记是写喝酒的。现在这篇记录也遗失了,也忘了写得什么了,只记得这种描写真实的颓废的大学生活的文章是肯定没得了奖金的。想开始喝酒的原因应该是为了宣告一种成熟,装作大人的样子,加上自己开始还是挺能喝的,在东北这地方,拼酒就像奥林匹克,能喝的总是牛掰点的,推酒不干总是会被人笑话的。于是因为能在这种“竞赛”中表现的不错,也很喜欢酒桌上的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了。
但是我们的中式奥林匹克拼酒和这片子中的喝酒可不是一回事,虽然我们中国虽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维基百科说:先秦时期出现了曲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了制曲技术;东汉引进了葡萄酒;所以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说,但是到了现在,喝酒已经退化到先决定喝啤酒还是白酒,然后白酒决定一下度数,一般都选择45度以上的,因为觉得38度的一股水味,然后凭照自己平时被广告轰炸留下的印象再选一个牌子,然后开始半开一开的喝了。然后尽最快速度把自己或者别人灌醉,然后开始拉着哥们的手痛诉衷肠或者给老情人打电话或者转场到KTV和disco去尽情的发泄一下,这种喝法,倒是很像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想最快速度成功,最好什么地位金钱尊重都要有,然后这就是快意人生,成功人生了。这种喝法是永远不能喝出来像片中女主角玛雅那种人生感慨的,她说人也像酒一样,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直到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实现自己辉煌的那一瞬,然后随着时间的过去再变淡变老。其实我们的人生也都是一定要有平淡的酝酿的,这样才能体现出高潮时的不易和澎湃,高峰过去也一定要是走下坡路,这才是必然的客观规律。
片中的男主角麦尔斯,是个典型的中年危机的例子,自己的事业没什么成就,离婚,作品迟迟不能发表,更主要的是他自己不能成功的走出失落,不能move on,也就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而找不到其他想要追求的东西,其实希望也正是我们人生的一大意义所在。何兆武教授在《上学记》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希望,希望给我们的巨大的生存的动力。还有就像是古惑仔里面的山鸡哥说的:你知道叫鸡最兴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么?不是做的时候,而是在等着鸡来的时候,你不停的在想,是个波大点的呢,还是个腰细点的呢。这种希望的兴奋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性本能,可见希望的力量有多么大。
真正懂得品酒的人在开酒前是会很期待的,正如这种希望。我们会想这酒是激烈些呢,还是温顺些呢?是酒精的味道重些呢,还是香味浓些呢?酒是可以选的,不喜欢这瓶,可以开那瓶,也一如我们的人生,你得不到这个,可以去追求那个。前提是我们要有去追求的动力,就像最后麦尔斯走进玛雅的家。
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近期最后的影评,所以我想温习一部旧片,一部关于生活以及生活态度的旧片——杯酒人生。说他是老片可能有点过了,2004年的片子,说的是两个男人面临生活的转折点,也就是sideways时的情形。
其实,每天都是一个sideways。是的,我能真切的体会到这一点。这些是不可避免的,惟有面对。可能会柳暗花明,也可能是另一个泥潭。谁知道呢?
中学教师麦尔斯是一个潦倒的作家,家庭、事业没有一件如意;广告演员杰克则是一个星途渺茫的情场浪子,即将结婚,却依然留恋独身时的随性与放纵。玛雅,一个餐馆女招待,一个园艺硕士,一个品酒行家,一个醇厚、率直的女人,就像一瓶家中的典藏,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却是藏者的心头挚爱。
通篇的葡萄美酒,令人馋涎。与其说品酒就如同品味人生,不如说,一瓶酒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一串串葡萄,从枝头跃下,经过漫长的等待,由一粒粒的果子,变成一滴滴紫红色的液体。蜕变了的汁水不再如果汁般浅薄,而是变得如生命般的厚重。
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斟酌,却又入情入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时每刻它都在不断的成长,越来越深沉,直至巅峰。但,这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汁液会慢慢的老去。醇香散尽,剔透的外表也弃它而去,一切都消失了,就好像从来没有过一样。而这其中的浪漫,只有酒知道。
酒,是有生命的。从青涩到圆润,从成熟到衰败。今天品到的,和往日的都会不同。
如果说酒如人生,Pinot,就好像是女人。
很难生长,皮薄,脆弱,成熟得早,不像Cabernet那么能适应环境。对待Pinot,你要随时给予细心的照料,它只生长在世界上某些隐蔽的角落,只有有耐心和爱心的人才能种活。只有那些肯花时间去挖掘Pinot潜力的人才能种出完美的好果子。它的香味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别看它同样串串挂于枝头,但绝非平淡无奇之辈。不必怀疑,她,理应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挺喜欢片子里时快时慢的爵士,略显单调,却绝不乏味。生活也应如此,对吗?
不知如何面对?那就放下它,远远的走开。你可以开一瓶酒,不必真把鼻子深到水晶杯里做专家状,只须深深地吸气,让她的芬芳充溢全身,慢慢享受此刻,一切都不再重要。也许这时的你,身边有三五好友,也可能只有一把高脚凳和大把的空气。没关系,因为,不管此刻身边有什么,头脑里盘旋的气息都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其实,对于生活,对于美酒,对于……统统不用搞得这么正统。
葡萄酒,宜正亦邪的东西。吃法国大餐的时候,吃美式快餐的时候,结婚的时候,葬礼的时候,愤恨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启一瓶,倒上一杯。如果一杯不够,那就再来一杯。
当然,也可以用1961年的Chateau Cheval Blanc就着汉堡吃,如果你喜欢,再加点冰
这是关于迈尔斯和杰克两个中年男人的喜剧电影,在04年的金球奖上大放异彩。导演是两个编剧出身的独立电影人,这是典型的低成本作者电影,没什么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一个经得起反复琢磨的剧本,一帮演技精湛的演员,竟然天衣无缝地磨合出这部片子。
因为有暴露和粗口镜头,属于限制级电影,R级。
《杯酒人生》没有明星的阵容、没有考究的摄影技巧,没有夺人耳目的声色刺激。
但却让人会心微笑,在丽日下的寒冬里,感觉到温暖。
在挫败永远多于成功,否定永远多于认可,胆怯永远多于争取的大多数人生里,我们看到小个子男人迈尔斯苦心维持着体面,慌乱里享受着一点点虚荣,而最终终于能够面对自己爱着的女人,诚实又勇敢地承认:
我的书别人说没销路。
我过得不好。
我离婚了。
我也不是什么作家。
他面对了,于是,便获得了解脱。其实,爱情这个时候即便不来,他也完成了他自己。
不是么?我们每个人,不都是怀揣梦想的吗?有梦想固然好,但不要自己骗自己啊。
迈尔斯的言行恐怕许许多多一如我们的小人物,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罢。
不能不谈到这个片子里的演员。他们太精彩了。没有一个享有盛名,甚至,根本就无名。他们是好莱坞演员梯队里的塔基,是明星脸身后的路人甲,是龙套,是替身。
但他们在着。一直努力着。
他们就是迈尔斯和杰克。
当他们遇到这部几乎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片子时,他们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最美丽的样子已成过往。所以,他们不仅能够对危机和窘境心领神会,并且可以入木三分地驾轻就熟。
因为,在赢得掌声之前,他们独自泅渡过太多寒冷的湍流。
这里面有精心的台词设计和感同身受的表演,还有我们对尴尬的捧腹和对剧中人物命运深深的认同。
是的。认同。当迈尔斯绝望地埋汰自己说,我就是摩天大楼窗户上的一枚指纹!我就是上厕所时候的一张手纸!我就是倒进汪洋大海里的一个垃圾!对于这个世界,我没用!我多余!
我们都能看到曾经气馁的自己。曾经自暴自弃的自己。曾经抱怨夜晚太长的自己。
即便我们没有那么极端,但多多少少我们曾经那么狂想。不是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充满自信的啊。旁人看来再优秀的人也深埋着卑微和孤独。更何况这拥挤喧哗的世间从来都是丑小鸭多过白天鹅啊。
然而,就是这样,再坚持一下,再诙谐一点,放松,勇敢。
你就可以走过去。就可以有举杯微醺,绽放独有光彩的那个时刻。
必须说明的是,这是拙文的删节版本,因为遵从豆瓣的评论提示,关于影片内容的简介和人物的分析,以及对剧作手法的分析都省略了,原文的全貌可在
http://sh.netsh.com/bbs/25692/messages/2965.html这里看到。
不过,无论繁简,我的目的只有一个,推荐大家看看这个片子:)
文艺青年版的《宿醉》,或者说《宿醉》是二逼青年版的《杯酒人生》,起先有点无聊,不过慢慢就看进去了。
竟然还有人说这片闷和无聊,好想知道他们的人生里究竟有没有一样叫做人生的东西?
-你为什么喜欢皮诺?-你是怎么迷恋上葡萄酒的。这两段叙述是全片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多次酒后驾车啊 @2009-12-23 09:54:32
是那种重新发觉人生和生活的好片.
爱你酒周伴
“我是摩天大楼窗户上的一个指印,是擦大便手纸上的一粒粪渣,和成千上万的下水道污秽一起奔向大海。” 无法出版的小说才是最棒的。
“你了解文学、电影、葡萄酒,但你不了解我的困境。”
与失败的人生和平共处
他打碎了生活的酒杯,在人群中游走,就像一滴酒,迷失在水中。
我知日后,路上或没有更美的邂逅,但当你智慧都蕴酿成红酒,仍可一醉自救。
還行,就是太事逼了
我喜欢想象葡萄酒的生命周期,喜欢想象葡萄种植的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太阳怎么的照射,是否有雨;我喜欢葡萄酒的不断变化,就像我们今天打开了一瓶酒,会和其他任何一天打开的味道不同。其实一瓶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它不断的变化,越来越有深度。
大概现下很适合看这样的电影,就等某个颓唐的情绪点,骤然击中内心。像Miles这样,人生无止境地滑向灰蒙,不明身边人心头总有吹不灭的火苗,却又不想把自己的灯芯递过去借火。这样的状态,也许今年见证过太多。但幸运的话,总有那么一个人,就连你以为无法复燃的死灰都能擦亮。第一次看年轻的吴珊卓演戏,很是带劲。得亏秋日影展,捞出8年前就想看的《杯酒人生》,但似乎不是我心目中的故事。三星半。
母亲伴着开着的电视机就能呼呼大睡,迈尔斯摊开新一期杂志也能睡得酣畅。有的人需要酩酊一场忘掉失落,有的人四处猎艳排解忧伤。人到中年,乐趣越来越稀薄,人生却反复提醒你有多无用多平凡。他在周五报废的车里,明白了这场以假作真的旅行。珍藏多年的美酒佳酿伴着囫囵吞下的汉堡,分解体内衰朽细胞。
以围墙内外的微妙心态开篇,美酒与美景相伴的单身汉之旅,“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放纵享乐,疯狂的美国佬性格令人侧目。看看哪一个也是不计后果地行事,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说,人生苦短,尽兴就好,管他那么多的呢
出书之前不要自杀 真理
人生在不在这杯酒里我不清楚,但这部电影的确是慢悠悠的从杯底滑进入了喉咙,灯光、摄影给影片蒙上了琥珀般的光泽,微醺的萨克斯,摇摇摆摆、晃晃悠悠的的人,演员表演的细节深入到每个毛孔,有时候你会忍不住停一停,担心猛的一下把这部电影看完。
每个风流成性精虫上脑的男人在心底都会有条为自己设下的防线,一旦突破,必将崩溃。看完这部电影,想起了我大学最好的哥们儿,这片儿简直就像是我们俩的故事。男人的直觉往往是错误的,电影的结局往往是美好的,而现实跟电影往往是不一样的。不得不提的是,其中一幕限制级的画面让我乐喷了……
最震撼的镜头是miles把珍藏的1961逼仄在快餐店沙发座的角落里用塑料杯子苦逼的把它喝完。多少带点儿byebye了您内,那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