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琪自小是一个敏感的小孩,她很容易悲伤,也很容易快乐,她会做恐怖的噩梦,惊惧不安,又能在阿嬷的引导鼓励下变得勇敢,摆脱烦恼。
渐渐地,随着长大,她发现幸福看似很容易实现,却并非想象的那样。
她得到期盼已久的电子手表,却不是她渴望的红色;
她为劳工权益呼喊,她爸工伤住院厂子才赔了一万;
她面试记者,老板只问她政治色彩和对猫的态度;
她憧憬的美国,对她无端歧视;
她渴望的婚姻,丈夫和她各种理念不合...
她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奔跑,迷茫、失落、惊慌,哭了痛了累了,回到家里歇息,才发现,原来幸福就在家中,不在路上...
这片,很难让人共鸣,但却有那么多人好评,看来我并不孤单.
小女孩长成大人,可以写自己的故事了,表扬加鼓励.
由于直叙,电影会表现很多很杂.相对的也会不深入,弱化主题.
父母在,不远游,这话是对的.
打拼?在努力挣脱父辈的阶层后会发现,虽付出了努力,到了另一种层次,但这个层次在现在的格局中却与父辈的格局中的阶层是一样的.这表面是人生的无常,其实是环境的决定作用.
摆脱过去的阴影,将过去好的升级让它长大.
勇敢的走此时此刻自己认为对的路.错了也不会后悔,因为错误是自己造成,与人无关,而对自己,又何必把自己逼上梁山.
梁山也是山,都一样.
但我不理解,为什么都要把孩子生出来,说坚强好听,看不到希望是真的吧.
人生,傻傻的,笨笨的,更容易幸福.
小琪 (桂綸鎂 聲演) 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 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 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剧情:63分。演员颜值和演技:64分。画面:60分。服装道具:50分。音乐和音效:60分。综合评价:6.2分。剧情方面:从小就是乖乖女,习惯服从家长,虽然得到了看似不错的留洋生活,但文化的不同注定与美国老公走不到一起。从抗议游行到女主的一些政治和权益主张,从陈水扁到连战再到马英九。作品主动将政治带入作品,且未加入明显的“台独”主张,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善意。情来,感人,接地气,但并不是很吸引人,剧情水准中等偏上一些。演员方面:人物外在形象很一般,面部表情还算细腻,动作比较自然,配音水准还是可以的。画面上:画面效果制作上很一般,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水准。对于景物的呈现也很一般。服装道具:就是一些常服,没什么可以说的。音乐与音效:音效比较逼真,ED还行。所以综上所述,本剧推荐指数:三星半,可以一看。
动画电影于台湾电影史整本而言,虽不至于空缺,寥寥几笔即可带过。台湾动画史萌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年,台湾作为迪士尼动画公司的代工工厂,只有纯粹劳动力输出。直到二十年前,一部名为《魔法阿嬷》的片子在台湾上映,融合了地方普渡文化、民间信仰元素,王小棣执导,文英阿姨配音,4000万台币的加持下,影片大获成功,亦成为了台湾动画电影的传奇,此后的二十年来,无论中元普渡与鬼月,她总会如期以电视转播的方式,出现在台湾的电视荧屏上,成为一代代台湾人的童年回忆与陪伴。
可惜的是,自《魔法阿嬷》后,台湾动画电影鲜少再有如此传奇性的标杆诞生,甚至可以说鲜少有动画长片诞生。在2017年前,金马奖已十二年无台湾动画电影获得提名。直至2017年,《幸福路上》的出现,让这一年成为了台湾动画电影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史回溯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短短两周内,同时有《小猫巴克里》和《幸福路上》两部台湾动画长片登陆台湾大银幕。并且两部以严肃深刻的内涵,开拓了以低龄化取胜的动画电影的另一重维度。先有《小猫巴克里》以人类男孩在动物王国的经历,见证国家机器“造神”与“神的幻灭”的过程。而后《幸福路上》,虽画风甜美温馨,但以更大的格局,从个人的成长视角以小现大,反映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
伊朗漫画家玛嘉·莎塔琵的动画《我在伊朗长大》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于家国动荡中流亡的人生,《幸福路上》的小琪虽然生活在相对和平的世代,但女性的命运始终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在回溯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幸福路上》辅佐以自我反思。小琪追寻幸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台湾于上世纪出生的中生代女性共同命运的缩影。主人公小琪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高知女性,赴美工作,是大多数台湾中生代精英社会成员的动画写照。经历家庭、友情、学业、社会的变故和动荡后,远赴他邦,在异乡数载后,回台湾重新寻找“幸福”。小琪身上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台湾社会近代从农业到工业的急剧转型背景下,小琪举家搬迁到台北务工开辟新生活、1999年的921大地震小琪痛失好友、2000年的911恐怖攻击事件促使她下决心赴美工作,这些上个世代的台湾民众的共同记忆持续穿插在影片当中,个人的经历与社会背景紧紧相扣。
以个人成长史书写台湾近代历史的过程,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大部分作品皆是如此操作,而以女性成长隐喻台湾的发展,亦有诸多前例:譬如万仁导演的《油麻菜籽》、和张毅的《我这样过了一生》,杨德昌《海滩的一天》等等,视角柔软却触及力度坚韧。以动画方式呈现的《幸福路上》并没有因为温馨的画风,而减少反映社会的尖锐力度,反而因为具备全局视角而带有严肃思考的《幸福路上》,以动画的虚构方式讲述了很多真人演绎所不能达到的反思层面。
台味注入
台湾原创动画长片,为了打造出本土的特色,一直强调的一个关键词便是“台味”。从《魔法阿嬷》中便可见一斑,阿嬷作为灵媒的身份代表着了闽南文化中特有的乩身民俗;《小猫巴克里》复刻了整个台南街景,街头小摊仿若整个台湾市井文化的重现;《幸福路上》中,对于台味的拿捏,相比前二者更甚一筹。除了动画中对于台湾民俗文化的场景重现、以及文化元素运用,影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特定的情节来彰显“台味”。
首先,对于台语使用的探讨。在小琪初入学堂时,学校明令禁止不能说方言,甚至于说方言要罚钱。在当时的普遍认知里,台语是低俗的文化。但《幸福路上》中,始终洋溢着台语对话轻松欢快的氛围,是父一辈与子一辈情感维系的密码。从而可见,创作者对于官方认知的抗拒与批判,以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台语文化的热爱。
其次,对于台湾原住民身份的探讨。小琪的外婆,属于台湾原住民山胞,上世纪的台湾,仍然存在着对原住民有意无意的歧视,阿美族被粗鄙地唤作“番仔”,含有野蛮人的意思。有一次,花莲的外婆到台北探亲,拜托小琪去买槟榔,当槟榔西施得知是女人要吃槟榔时说:只有番仔和不正经的女人才会吃槟榔,而后小琪被同学常常嘲笑是番仔的小孩。但恰恰《幸福路上》主人公最大的情感寄托来自外婆,她是整部电影中情感最细腻的存在,外婆生性耿直开朗,在家人左右小琪人生道路的时候,鼓励小琪自由选择,促使小琪回到台湾的契机,也是外婆的去世。即便不在这个世界了,她也依然是小琪的精神寄托与引导者,可以说《幸福路上》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塑造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的正面形象。
这些“台味”的注入让《幸福路上》打上了属于台湾本土出产的鲜明烙印,同时以个人情感书写整个社会历史变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感与历史厚重感。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
今天默默在办公室一个人看了这个电影。
周围的创业公司,印度人,白人,年轻人,中年人。 一起说着硅谷创业的伟大计划,关着门,看这个动画片,也从不关心他们说什么,做什么。
前一晚看了前半部, 睡前哭得稀里哗啦,旁边的老公问:”你哭什么?这个是你吗?“ 他听不懂台语,也看不懂国语字幕,更不知道小时候我们为了应试教育做的题目, 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的玩乐,也不知道所谓的“美国梦”。
“林淑琪,你在美国真的开心吗?”
我也想家,但这样的情绪,只敢流露一点点,设定“仅自己可见”,然后,继续还贷款,过几年生孩子,养孩子,送补习班,
”女儿,你要我们帮帮忙,我们就过来。“
公众号影评链接:
又来信仪威秀,看动画片,浓浓台湾腔调,浓浓政治味,on happiness road ~road to happiness ~
桂纶镁加一星,问题出在台湾人的小情怀,还是“平凡即美”的神话,这还是有些问题的,浪漫化的太厉害了。不过现实主义的题材还是更好的。
⒈「幸福是没有永远的。」→看到Kiki的短评第一句也用了阿嬷的台词,这巧合真让我惊喜;⒉作为动画,技术有欠缺,但故事挺真诚,不过多线索交叉叙事的剧情有些复杂,三种语言且没字幕辅助下,想必一起观影的外甥女和小董事长时不时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呢?普通话>台语/闽南话>英语);⒊听到片尾曲才想起蔡依林的《幸福路上》原来是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曲呀!……
8/10
五星不用解释,这个动画可以看出豆瓣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纯粹的豆瓣了,很多脑残对片中表达的幸福有异议,很愚蠢,因为这个动画叫幸福路上,不叫幸福,依旧在寻找的路上
節奏受不了,配音蛋疼(呈現出與桂綸鎂一致的XX),但概念與企圖,導演的六年級生自述,應成話題。鴿子隱喻,飛不遠,終究歸巢。超現實比例。集體記憶的召喚。楊德昌式知識份子內省,「以為可以重來」的幻覺。工人家庭子女,不走醫生改唸文組。小丸子畫風,卻反療癒、反海螺小姐時空。《夏日紀事》。
野心很大,企圖用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描繪台灣大時代的變遷~觀影過程中,我數度淚流滿面,雖然<幸福路上>有很多缺點,動畫和劇本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過我的確感受到創作者的真誠情感~台灣動畫不容易,值得支持:)
当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
3.5 用心,但不是好动画。它输就输在企图心太大、太强,整体思路像是用《在伊朗长大》方式拍了个长线动画版《当爱来的时候》,社会性的标签贯彻全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生在蒋介石去世时》。人生家庭情感与家国政治双管齐下,简单的情节排列由此变得繁复,骨子里是台湾剧变的隐喻。画风转变也因此,前半多是治愈、怀旧外壳,后半则渐趋阴冷、伤感。
特別的台式動畫風格,片尾也好聽,敗筆就是政治意識形態太明顯............還不只提到一兩次...不愛。
戒嚴後期的台灣人生活,時間從戒嚴、解嚴後的獨台會抗議、台灣第一次DPP 執政到2014年的運動,還有以前流行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俗語在主角身上發生
掏心之作。
虽然将国族史大事件嵌套进普通人生命经历的做法已经堪称陈词滥调了,但情感部分又细腻和普世到足够打动观众(我本人)
桂綸鎂配音唯一敗筆
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出台湾近40年的社会变迁,渗透着对家庭和身份的思考,承载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是一部具有剧情片体量的动画长片,做成动画的形式,具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可以看到伦敦一家人、岁月的童话、白日梦想家、甚至春宵苦短少女前进等的影子,但仍然是优质的再创作而非拙劣的照搬抄袭,什么时候大陆的国产动画电影可以有这样的东西。
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见证台湾40年变迁,驻军、解严、选举、猪哥亮,以为身在大江大河立志改变社会,到头来还是困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新一代的台湾梦,赚大钱、变大人、去美国终于都皈依到吃饱饭的怀里,不纠结身份,重新重视生存。
“你相信你的人生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岁月的童话。满是女生的幻想,过去与现在、思绪与眼见的幻变。小琪慢慢长大,父母和外婆也慢慢老去。路直路弯,她看见更多颜色,还有台湾和外面的大世界。比较吃惊的,是我居然能无缝对接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后来想,不是我有那么老,而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正好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骑上幸福牌自行车,踏上幸福之路”,这句半植入的脚踏车广告语。
小琪生于1975,导演生于1974。成人隐喻在动画空间里变成了孩童想象,从回忆视角讲述自传式的个人成长,让历史事件和身份认同多些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