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了。本来是奔着一场猪流感串联起来的中国当代城乡发展和阶级分层浮世绘去的,描绘了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被空无一物的洗脑式成功学入侵,成为统治当代中国的单一价值,越是底层劳动者越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掌控力,却也对金钱有着排他性的追求。简单朴素的精神和情感交流放在人群中,得到的往往是异样与不解的眼神,反而钱才是人人能听得懂的沟通方式。可惜新手导演的掌控力实在是太有待提高,现实主义荒诞剧最后拍拍成了百老汇风格的迪斯尼歌舞片。
不过这片放到现在看不但颇为应景,更有种预言性的讽刺。猪流感过去后,黄浦江上漂浮的死猪被打捞处理完毕,揪出了表面上的责任人,事态报道平息,结尾江面又平静的浮起死禽。就像现实中,又迎来了追责不清的非洲猪瘟。周而复始,这片土地上的闹剧悲剧惨剧生生不息。
邬君梅演绎的上海老阿姨实在太传神了,怕不是本色出演?「我只在乎你」却是太不高级的败笔,没能营造出任何共鸣。这片本来是8分的本子,生给拍坏了。有点担心猛禽小队了。
《海上浮城》不愧为DC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导演阎羽茜的作品,的确很有DC电影的动感十足,这在片中美容院门前的团建活动中已初显端倪,但在随后的西班牙斗牛舞上演后,则难免有些审美疲劳。的确,电影的节奏很重要,其背后依托的是一个导演的功力和学识,太慢让人抓狂,太快则让人焦虑,《海上浮城》定位为一部透露文艺气质的商业片,但阎羽茜显然还没有能力通过镜头的排列组接,展现一部商业片的文艺气质。
《海上浮城》拍摄期间的阎羽茜
而当“金色幸福地产”的广告片被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电影中呈现,这部电影已经失去了铸就经典的机会。与之相对的还有结尾那首《我只在乎你》,就像《亲爱的》里集体演唱《隐形的翅膀》一样,在感动之余难免也有些滑稽可笑。
和许多美籍华人一样,阎羽茜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就说“死猪漂流”这个桥段,最后竟然以猪饲料有问题作为缘由,并且以西方社会喜闻乐见的记者追踪作为揭开谜底的途径,包括结尾的对抗强拆,媒体报道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比欧美,传媒作为独立于司法、立法和行政的第四权利,中国媒体则更多扮演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因而以此切入仍旧是外国导演在文化寻根中的不能入乡随俗。
而与此同时,《海上浮城》也以一种近乎啼笑皆非的方式完成了有关“只顾大局发展还是兼顾个人权益”的命题讨论,在钉子户与开发商握手言和后,出镜记者一句“我太感动了”为电影画上了圆满句号,在充分暴露“外来和尚不适合念本地经“的惯例之余,也凸显了《海上浮城》这类题材的尴尬处境。
严格意义上来讲,《海上》一片和《摘金奇缘》一样,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也是后者为何在本土火爆,却在中国遇冷的原因所在,因为《摘金》对于美籍亚裔是扬眉吐气,而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国内,麻雀变凤凰的奇迹分分钟都可能上演。所以,在当下的中国,要么你完全中式,像《无名之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要么你完全西式,像《海王》,用中国暂时不及的特效,讲述一段英雄史诗。《海上浮城》想以《海王》的模式拍美国版的《无名之辈》,然后希望中国观众埋单,纯属痴心妄想!
还有参演该片的李淳。只论口音,他就与片中扮演他爸的杨皓宇格格不入,虽然因为李淳的暖萌面相以及父亲李安的国际声望,大部分人对他都有种本能的好感,但他嘴角永远似笑非笑的表情以及除去情感爆发镜头外,哪怕最普通待人接物片段的无所适从,都让人怀疑这也是毕业于纽约大学戏剧系的高材生!
而且,阎羽茜——这位先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后任职《华尔街日报》的前记者,其编剧才能显然也有待加强。在《海上浮城》里,不论是李淳所扮演侍应生的拾金不昧,还是他在亲人面前的虚荣伪装,还有为帮父亲还高利贷的屡屡碰瓷,都和李淳的表演一样唐突而刻意。
然而,即使电影仍有瑕疵,都不可否认邬君梅的精彩演绎。
在《海上浮城》里,梅姐诠释了一位热爱生活却没有全然被生活所热爱的女性——王招娣,那句“记住,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就是她的内心独白和价值取向,虽然外在装饰有种掺杂了卡通、庸俗与摩登的混搭,但片中王招娣对家园的捍卫以及对财富的超脱,让她的市井气始终笼罩一层别样气质。
这也与她主演的《六人晚餐》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餐》里,梅姐的脸上永远有一束柔和的光并配有一抹安详的笑容,但是这只是她对抗单调乏味生活的不屑与无力,在女儿前途之类原则问题上,这位母亲却有着与柔弱外表不一样的决绝和坚定。
《六人晚餐》里梅姐的笑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中,邬君梅所刻画的“苏琴”之所以要跟嗜酒且粗鄙的“丁伯刚”好,只是因为可以好聚好散。正值芳华尾声,孤枕难眠,但是女儿马上要考大学,儿子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苏琴”知道厂区注定不是孩子们的归宿,因此在了却孤寂之苦之余,也不忘为一双儿女未雨绸缪!
和许多同时代女演员不同,邬君梅出身演艺世家,母亲是上海著名演员朱曼芳,“中国影坛泰斗”谢晋就曾对朱母说过:你的女儿比你好看,她的眼睛会说话。
也正是因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年少时的邬君梅对“珍惜”二字并没有过多概念。
当年贝托鲁奇邀请她为《末代皇帝》里的“文绣”一角试戏,恰巧邬君梅刚办好前往香港的旅游签证,于是她只对前来接洽的工作人员撂下一句:等导演确定由我出演后,我再去北京,随后乘车奔赴机场。
然而,即使日后进组,也是风波不断。拍《末代皇帝》期间,正是北京的流火季节,身体染恙的邬君梅执意要回家休养,竟因没有专车接送而大发雷霆。
曾经青涩的“文绣”(右一)
当然,如今,往事已成笑谈。历经漫长好莱坞工业流程的洗礼,邬君梅早已对“何为一名专业演员”有了深刻理解。
在《海上浮城》中,梅姐表演的最大亮色就是她的狂野和洒脱。这在她随音乐肆意摇摆以及面对强拆的声嘶力竭中达到高潮,而这与她心直口快的性格也相辅相成。
在全裸出演轰动一时的《枕边禁书》时,邬君梅向导演提议:开拍后,全剧组都得裸!最终,电影史上最壮观的一幕出现:大家赤裸相见,拍完了邬君梅所有大尺度戏份。
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解放,让她既能塑造《美人依旧》中风情万种的富家小姐,又能精准呈现《蜗居》里家庭主妇的点滴日常。她的表演永远没有顾虑重重或优柔寡断,既能像带刺的玫瑰娇艳欲滴,又能如温润的百合含蓄内敛。
风情万种与朴实无华切换自如
成长于中国,后在西方打拼,因父母年迈,将事业重心转回国内,这便是邬君梅与阎羽茜之类华裔的最大不同。梅姐的先天优势让她对美国的个人至上感同身受,而从未与祖国割舍的血脉相连又让她在故土上游刃有余,因此,如果再有一部《末代皇帝》,颜值在线、阅历深厚的她定能演出有别于年轻时的韵味,而面对国内题材,中西合璧的梅姐也能在无缝对接中展现全新视角和独特解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一位同行对她的中肯评价:很多传奇女性远在天边,但感觉她的传奇却近在眼前!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年轻的演员。特别是演王振的演员,如果不是我后来偶然点开链接,发现他是导演李安的儿子,我真的真的以为他生活中就是个草根腼腆羞涩又有点小倔强的男孩子,演得太逼真了。再说演夏夏的女孩子。怎么说,我身边有不少像夏夏一样的姑娘,演员演出来,让我觉得她就是我身边的某个朋友。早熟漂亮洒脱招人羡慕喜欢,但其实善良又很寂寞,仍然只是个孤独的小孩。还有,演员真美。面容是耐看的(我私自很偏爱她的嘴唇👄)气质是复杂又干净的。
但是电影结尾的剧情我个人觉得太突兀了。不明白为什么要大家齐声欢唱(我真的尴尬出一身鸡皮疙瘩),而且妹妹最终还是牺牲掉自己的执着和守护家园的愿望,但哥哥其实并不明白他妹妹的坚持是什么吧。结局虽和谐,但让人觉得隐藏着一颗炸弹似得不舒服。
但总而言之,我不得不觉得阎羽茜导演的视角是细腻的独特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的并有奇妙的联系。电影的视觉感也还不错。老房子在一堆废墟里的蓝色,阳伞的黄色,温暖的灯,刺眼的手电,高楼大厦霓虹灯招商LED,都是富有记忆点的。
仍然感谢艺术创作者在表达并且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故事。
最后再次吹爆李淳的演技!真的好!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拆迁、碰瓷、非法集资、死猪漂江,《海上浮城》就像一面照妖镜,将人性丑陋一面展露无遗。电影像是当下生活的百科全书,人间百态流转其中。 34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主竞赛单元“集体表演奖”,第30届棕榈泉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Ricky Jay电影魔力奖,这部作品得到了世界影人的认可。贾樟柯担任监制,无疑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烟火气息。在提前观影后,电影君发现影片比想象中的精彩。这部直击社会痛楚的电影,留给观众巨大的反思空间。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013年3月,上海松江松江横潦泾水面出现大量死猪。同年3月12日,上海已累计出动打捞船只233艘,共打捞死猪5916具。 《海上浮城》的英文名“DEAD PIG”,由此而来。死猪上浮,人性下沉。片中五位男主之一的猪农(杨皓宇饰),原本指望着养猪卖钱清偿非法借贷。谁知命运无常,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这仅仅是作品中,具有时代标志的元素之一。拆迁、碰瓷等热门社会事件的融入,影片的生活气息更加厚重。熟悉的场景,能够将观者轻易代入故事中去,进而引起强烈情感共鸣。 新老演员的在线演技,同样是影片的加分利器。老戏骨邬君梅饰演一位“最牛钉子户”,守护着一座承载她所有人生记忆的老房子。杨皓宇饰演的猪农,小聪明不断,却很难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正确片段。贱卖死猪不成,于是趁着夜色将其偷偷沉入江中。更可怕的是,有同一想法的猪农,并不止他一人。 穷小子恋上富家女的桥段,在影视创作中并不少见。后者缺爱,前者缺钱又缺爱。为了帮助身为猪农的老父亲,偿还高利贷。在一次误打误撞中,小伙干起了碰瓷的勾当。现实的生活压力面前,人性悄悄低了头。 这个世界上不忍直视的东西只有两种:一种是骄阳,另一种就是人心。《海上浮城》将藏在犄角旮旯里的人性污垢,全都翻到台面,接受观众检验。这未尝不是一种壮烈。 拆房子还是拆家?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走投无路的哥哥,在妹妹面前发起狠来。在他眼中老宅就是一间可以拆了卖钱的房子,有价可循。他不知道的是妹妹心中,这间老屋充盈着成长的记忆,见证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喜怒哀乐,难以用金钱衡量。 当下社会由于拆迁引发的家庭战争不在少数,许多亲人更是反目成仇。房子重要还是亲情重要,房子与家能否直接画上等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故事的结尾,总算为人性的悲凉注入了一丝暖流。在长跪不起的哥哥面前,妹妹选择了亲情。在拆与不拆中,妹妹都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现实题材作品迎来“春天” 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迎来春天。《海上浮城》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除了题材之外,影片多线叙述结构让人印象深刻。此类结构在近几年的华语电影中并不少见,通常出现在中小成本及新导演的作品中,比如忻钰坤处女作《心迷宫》等。 此类作品通常要建立在扎实的剧本之上,《海上浮城》的制作筹备周期长达三年。导演阎羽茜曾是华尔街日报记者,这段记者经历让她对新闻事件极具敏感度,善于搜集生活素材。监制贾樟柯,在剧本阶段以及筹备阶段上就给予了很多方向性的建议以及肯定,因此影片内容值得期待。 当前,强社会话题性逐渐成为爆款电影标配,有利于加速口碑的发酵及下沉。在同档期影片中,这一特性也让其与众不同。好演员的春天已经来临,现实题材作品又何尝不是呢?
片名应该改名为海上浮猪,毕竟英文名字是DEAD PIGS。
维基百科对导演兼编剧解释道:
故事不说了比较简单,李梦那条线很好,剩下另外一条不知所云。
美国电影工业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华裔导演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了,然而这些导演人家是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利用了,北京天坛电影节还没结束,大门敞开欢迎世界优秀电影,这非常好。但是影迷要认清这一现实。
从西方视角看到的中国社会未必全部是虚幻和存在偏见的,这部去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的获奖作品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例子。这部社会新闻拼贴式呈现的影片暴露出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猪流感、钉子户拆迁、马路上碰瓷、老外走穴等等,影片并没有回避或者用猎奇眼光去扭曲这些尖锐的乱像,尽管到最后问题解决的方式显得荒诞可笑。导演能巧妙地用死猪事件将人物关系串联起来,多线索群像戏的处理算是不俗,在某些情节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批判力度。相信是贾樟柯发挥了监制的作用,这种风格完全就是贾导演最擅长的。值得留意,这部出自华裔导演之手的处女作与我们看过的现实主义题材有很大不同,从灯光布景到摄影角度,整个制作设计精致而讲究,一扫国产片里的粗糙与简陋风格,即便是内容上存在偏颇与争议,却不会在视听观感上惹人生厌。 但无可否认的是选角失败,李淳的演员功力与造型让剧情大打折扣,这种疏忽较为刺眼,幸好还有两位老戏骨足以支撑住场面。而高潮的大合唱情节过于荒诞而产生出令人不适的尴尬感,以至于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断往理想主义的方向上延伸,真实地反映出这位华裔导演没能看穿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这事实上也没啥可责备的,毕竟她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无法参透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
可是最后为什么是死鸭呢?
廉价的死猪肉没人买,昂贵的补偿款却不要。不要你的西瓜钱,多一分都是怜悯;只要你的玉马坠,少一件都觉得空荡。说是朋友很多,偌大病房只来了一个小丑;说是保持联络,偌大城市却消失在人海茫茫。有人用肉身去碰瓷,有人靠糖纸去当车,有人像赛鸽从千里之外飞进鸽笼,有人像死猪从黄埔江里浮到岸上。
确实很圣丹斯独立电影的感觉,导演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国内的社会新闻话题,搞了一盘大杂烩,骨子里是贾樟柯那套新闻集锦,所以始终也是浮于热闹的故事表面。在结尾的魔幻K歌大合唱之前,整体上的节奏和流畅度还不错,导演的能力是有的,只是高潮太尴尬,有点难以理解。加上创作者用外宾视角的切入,故事最终走进无解的死角。片子的英文名直译叫死猪,跟木兰花的青蛙雨差不多,只是故事线一多,群像的人物演着演着都没了,有演技的还能撑住,没演技的连带着那条故事线都没存在感了。
竟然是中华土味版的木兰花,连音乐都明显在模仿。然而整体廉价的电视剧质感、完全失控的剧本、各种雷人的设定,到最后完全演变成了尴尬症爆发的大型freak show。如果说最后合唱是在戏仿歌舞片以音乐制造大团圆的套路,那么这之后的部分只能说是更加画蛇添足(也许是为了过审?
看完无比气愤,完全是一个内心白种的华裔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讲述的完全浮于表面的故事,充满了洋人喜爱的中国stereotype符号。最可气的是结尾,对不起没看出反讽,反而是尴尬到死的对所有问题的逃避和不负责任,以及白人救世主。全片毫无立意可言,价值观可悲,从剪辑、表演到配乐一无是处。
Sundance Film Festival@Redstone Theater 1.20.2018 全程一种外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和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俗套戏份,ending全被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毁了.....
2.5 片头前五分钟很厉害,但也由此产生了时间线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的标语应该挂在哪一年?是2018年还是1998年?这似乎和夏夏提到有LadyGaga存在的时间线矛盾。第二个迷惑是地点,哪怕是虚构的地区,这里也太明显是上海郊区和市区的区别,养猪倒猪的设定再怎么黑幽默都不太说得过去。(哦对了冬天为啥街头有卖西瓜的鸭?)最喜欢邬君梅的角色和线索,其他人不温不火地被串在一起,但是现在谁和谁还没有点关系,让观众最后大吃一惊的戏码现在已经没有意思了。导演对除了邬君梅的角色之外的角色好像没有很强的决心。想想年轻的导演有如此强大的支持但片子如此乏力,同龄人却不同遭遇不可同日而语。
的确是外宾视角了,对于国内的理解太奇情,人物间的联系也是尴尬的。李淳演的太差,全靠邬君梅撑着。
Sundance Prospector Cinema看的。故事前25分钟还可以,进入中段后人物、关系和剪辑的问题都很大……邬君梅和“老爸”的演技没得说,但其他演员都感觉演得比较糟。那个美国人的角色还说得过去,但也没什么亮点。总体不太喜欢。能理解为什么能入围圣丹斯:整个片子看上去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的。
非常不喜欢。一星给邬君梅出神入化的演技。Sundance 18 park city redstone cinema 1
阎羽茜和赵婷分别通过艺术电影的快车杀入了dc和漫威宇宙,但很尴尬,她们都已在影像中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白皮归属感。
极为贫瘠的文本,导演编剧其实完全不了解中国,始终是隔着彩色玻璃纸的一厢情愿。
7分,不太懂热评所说的“西方视角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指什么,虽然老调重弹了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啊,有什么刻板的。总得来说挺贾樟柯的,但有些滥用光影和配乐,剪辑也稍有点混乱,还有最后的大合唱也是真的智障。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差,至少确实是在关注社会问题的,要不然其实贾樟柯后期作品也就这个水平。
其实整体是四星的,多层次多线的叙事试图找寻的是一座城乃至是一个国家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死猪的意向让一种不安的因素散布在了整个电影当中,用了一种超越人物关系的方式串联起了所有的角色。我从来不觉得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中国有什么需要被抵制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中国的现状就摆在那里,都是一种真实。影片唯一让我不舒服的也就是结尾的处理了,用一种超现实的大团圆方式打碎了之前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构建,所以去掉一颗星。哦,对,李淳真的别再演戏了,还有,杨浩宇真是一个宝藏!
可惜李梦邬君梅,可怕的白色精英视角,奇观到骨子里了。
李淳的台词还是有点怪怪的。只要重要的戏剧桥段不是长镜头,感染力翻倍,当然也还是有些个别场景显得怪怪的,似乎情绪没有积累到那个高度就开始释放了。结尾倒是真喜剧,不是说那首歌大家合唱的时候有点令人发笑,而是此片在同类电影中给了一个上扬结局。(然后现在这个导演要去执导DC的《猛禽小队》了OMG)
最后的合唱做作到要吐了。一个毫无生活实感的臆想现实主义题材,所谓的多线黑色幽默也是处理得七零八落。前面只是无聊,看到最后直接是尴尬了。
情节尴尬刻意,结构编排混乱,典型的空泛堆砌概念,城乡新闻素材大拼盘。那个外国人的视角更是切换地莫名其妙。在符号堆砌和迎合西方观众上简直是得到了科长的真传,最后的那场土味煽情大合唱我特么真实地literally笑出声。
通过一系列现代怪现象来挖掘社会困境,每个角色都因为经济问题决定了命运的走向。导演纽约客的身份,使整体基调中西混搭,想要构建黑色讽刺的荒诞,奈何喜剧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歌舞大合唱很强行刻意,尴尬地会比了原本应当严肃的结尾。
上海味儿十足,美式思维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