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喜在年末还能看到一部这样优秀的小语种片,你可以永远相信艺联发行的外语片。要不是观影活动向影城要的排片,说不定不会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 是那种典型看完之后会让人emo的电影,想到过电影会很致郁,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从影片中途主角命运的急转直下到后面的铁道员工卧轨新闻,再到影片的结尾直至演职人员表结束后的“彩蛋”都加深了影片压抑的结局。 影片占据了小语种影片的优势,拍摄手法更为大胆使得镜头语言更加精明。表层的“荣耀”手表和深层的“荣耀”之路相呼应,电影所创造的普世价值和黑色喜剧的氛围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你甚至不难想象《荣耀时刻》的故事被其他国家翻拍成不同背景的影片。 电影打动我的的百分之八十都来自演员的冲击力,没想到一部小语种片的演员会如此的打动我,以至于想花时间去看下他们之前的作品,在看过电影后去查找演员的资料,不出所料的是两位演员果然都是保加利亚的国宝级演员。 一开始以为有些情节被删减过,但发现国外公映版和国内的片长一模一样。不算是缺点,或许是二刷以至于多刷才能看懂的东西,就是电影里部分情节的连续性问题,单挑出来灿科在路边被妓女拉走的桥段,后面的剧情明明可以在这段上做很多冲突,导演却没这么做。 形式手法上让我想到娄烨,除了全片没配乐以外,更明显的是。。你懂。。镜头。。抖。。
他看起来什么都不求,什么都没有。但他却什么都有,有父亲的爱,有一只兔子陪着他。他原本看起来邋遢,满脸胡子,十分肮脏。但当他把胡子剃掉的时候,是他开始对这个肮脏的社会彻底失望了的时候。保加利亚是一个什么国家,是否真的如此腐朽?但当这样的电影能够拍的出来,让人看到,那说明这个国家还有救吧。
这部剧很具有阶级色彩,电影的主人公善科,是一位典型的老实人。他在片中做了一件大好事,却从头到尾只是被政府官员摆布,被媒体记者利用,被黑社会嫁祸,被警察威胁,也被同事排挤和仇恨。一个善良弱小的人,被一步步逼入绝望,还有那个欺负人的尤利娅,都被演的很精彩,这部剧真的很好看,每个主人公都很生动形象
真心不能在看完《哦!文姬》之后看这个片子,看完会更辗转更难过。比起文姬里满满的温暖,这个片子里的冷漠无情和小人嘴脸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开头铺垫了挺久的铁道工人的生活。他不停调节的手表,他极度简陋的饭食,家中苍蝇飞舞的噪音。他虽然邋里邋遢,满脸络腮胡,也看着脏兮兮。
但,在晃的让人头晕的镜头下,还是能看到他的双眼纯净、坚定。
终于,镜头晃到不能再晃时,在他捡起了一两张钱后,突然发现前方又出现了一大堆钱,散落在地上的钱。他冷静了一会儿,发了一会儿呆。
然后,故事开始进入正题
“拾金不昧的英雄为了掩盖丑闻而被着力打造,却因为一块手表终变悲剧”。
没人关心哪里来的钱,做什么的,‘英雄’只是为了掩盖公有企业的丑闻。所以在交通公关部门里,这个邋里邋遢说话还十分不利索的人一点都不被重视。尽管公关部得益于他的事迹而解决了他们焦头烂额的麻烦,却没有一个人提出去接他。
于是,英雄他独自一个人,穿着唯一还可以的有些皱巴的衣服,坐了很久的火车,在城里迷路了。
这里对铁道工人‘英雄’性格刻画太形象生动了,现在都仿佛刻画在我脑海里。他每日生活轨迹一成不变,和同事也没交往,是个极度简单却又可悲的脱离现代社会的。他是一个只能拿两个东西,拿第三个东西就会掉的人。因为穷困,他对钱的执着但不贪念,兜里塞满了钢镚舍不得浪费,掉了也是要一个一个捡起来的。他对人的真诚,虽然说话极度不利索,但都会看着对方,凑近慢慢说,虽然对方常常表情都是厌恶或者不耐烦。闲暇的时候爱抚他养的兔子,细心照料花花草草,紧张的时候摸摸爸爸留给他的手表。日复一日不变的生活让他连手表的位置都有非常明显的黑白佩戴痕迹。实在是个看着邋遢,但内心十分简单纯粹的人。他只关注两样东西,他的手表、他的兔子。
可这样简单的人,被这次肮脏的政治事件折磨成了什么样。这真的是让人太难过了!
女主是演的很好的,好到真实的让人讨厌。要说,其实她也没有做错太多,每样都那么狂妄傲慢自我一点,每次都喜欢把别人都当做坏人一些,每回都活在自己最辛苦最累别人都不理解她的世界里。她浮躁,她焦虑,她也没什么是非观。她不在乎手段,甚至只要达到目的灰色手段也会使用。她不把他人当回事,除了部长,别人的话她都觉得没什么所谓。打针,忘了嘛,补上。手表不见了,找,不行就买一块。给错了?不可能,肯定是要钱讹诈!她压根不会在乎他人感受,把平庸之恶发挥的淋漓尽致
于是,她满不在乎地拿走了铁道工人的手表。然后随手乱扔,着急着处理自己小家庭的问题。她又觉得是天大恩赐般给了他荣誉,和新手表。于是对他执着的电话不理不睬,甚至辱骂对方。最终把一件应该是‘荣誉事件’推向了悲剧的悬崖边
举头无路之下,铁道工人又成了对手的棋子,彻底沦为了可悲的政治工具。两方人马架着他,不顾他真实请求,让他当出头鸟。从此,平静的生活立马翻天覆地,不再平静。
讽刺的是,可恨女主的试管胚胎发育的很好,满面春光在工作室里走动。直到她看到有不知名的铁道工人卧轨的新闻报道,她仅有的良心终于激发出来了,但她赎罪的方式也只是酗酒和翻找原来不在乎的那块表。
我很感激导演没有让这个铁道工人卧轨来做为结局,而是让知道不是他卧轨后松了一口气的女主去找他还表时,看到了浑身是伤,头发和胡子都被剪的杂乱斑驳,衣衫破烂的铁道工人。我想,这时候我们和女主内心的震撼度是一样的!
此时铁道工人眼睛里,已不再有干净纯洁,而充满愤恨。所以他拿起了门口6公斤重的扳手挥了过去,而女主的老公,在外面车里听着激昂的音乐。
画面暗了下来,开始放字幕。
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可能让大家自己做个审判更好吧
其实字幕结尾处还有十几秒的声音
也很让人有想象力了
这,才是这个剧最高级的结尾!
作者:王霞
来源:幕味儿
2000年后随着跨国合作电影在保加利亚的兴起,新的产业环境下涌现出一波新导演。
特别是加入欧盟以后,欧洲合拍片数量增加,国家电影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保加利亚新电影作为小国电影开始得到更多的国际关注。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这对电影人从2014年至今已创作完成《教训》(2014)、《荣耀时刻》(2016)、《父亲》(2019)三部剧情长片,部部皆为保加利亚与希腊的合拍片。
从制片人到摄影、剪辑、设计、主演、音乐等一众人均为固定班底,采取低成本、现实取材、手持摄影、低照度、封闭视角、黑色风格的悲喜剧形式。
既习得了最近十多年流行的东欧社会电影的写实拍法,又加之这对男女编导独有的双线戏剧结构,在一次次触抵国家无休止的社会过渡期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腐败、无知又无能的权力胁迫与无知而莫测的个体受辱时,本片比之罗马尼亚新浪潮式的严肃批判又多了一层喜剧性的调和,从而对新兴中产阶层的道德焦虑给与了更多的理解。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自刚刚在我国发行上映的《荣耀时刻》,作为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剪报三部曲”(newspaper clippings trilogy)的第二部,仅耗资26万欧元,赢得了32枚国际奖项,并代表保加利亚参加了2018年奥斯卡奖角逐。
这是二人电影创作中票房和声誉最高的一部,也是主题与结构相对严谨、悲喜交替最为均衡的一部作品。
双线叙事的反配结构
《教训》中腐败的受害者与道德的焦虑者集一身于女教师(玛吉塔·戈施瓦饰),到了《荣耀时刻》中分化为两个人茱莉亚(玛吉塔·戈施瓦饰)与特赞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饰),一个系统内的两个阶层——前者是国家交通部的公关主管,后者是工薪阶层里的最底层的铁道线路工。
也因此生出一个新的主题:当意外的个体遭遇被现代传播媒介疯狂吸收后,纳入到两股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叙事争夺中,作为反差巨大的两个阶层的个体,是否还有对话与交流的可能?
这个主题在叙事策略上被设计为经典的反配式喜剧结构,像极了法斯宾德在《卡斯特婆婆升天记》(1975)中的使用。
《荣耀时刻》中的第一个段落讲述的是线路工特赞科是如何从底层空间(单调破落的郊外空间)经视觉媒介平台(摄影镜头、计算机与电视的屏幕)登堂入室,以将真人引入首都索菲亚政府大楼交通部的外事活动发布厅,与(脚下垫了凳子的)交通部部长齐头并肩地站在了台前。
这个一路高开的段落占了三分之一片长,奠定和支撑了影片的主要喜剧构成。
看上去是掌握视觉权力的茱莉亚在背后操控,借台前一个小人物的“拾金不昧”, 如《大理石人》(1977)中一般试图建构一段东欧国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叙事,转移公众注意力,以掩盖交通部卷入的一场系统性窃取国有资源的丑闻。
但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朴素的底层逻辑直接切入腐败的权力阶层的一次荒诞的现场直播。
反配设计不要太工整啊。
特赞科的孤独与结巴、简单与诚实;茱莉亚的众人围着她转、总是捧着电话滔滔不绝、肆意伸展各种权力触角支配他人并且以不实的谎话为职业。
特赞科世界里有嗡嗡不断的苍蝇,茱莉亚世界里是铃声不断的电话。特赞科的幸福时刻是按时撸兔子,茱莉亚的温馨一幕是随时虐老公。
进入茱莉亚的世界,出现了两个突出的喜剧段落:大街上接人与办公室换裤子,都是将代表人物习性和阶层的动静动作置于一个固定机位的定焦长镜头里,够成巨大反差,再配合喜剧的重复技巧,以丰富的动作层次展示出来。
特赞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定时定点,虽然贫穷乏味,但平安自足。
一旦进入茱莉亚的世界,就流露出无比的笨拙、迟钝且霉运不断,如片头采访前突然暴露的严重口吃,接人时突然洒了一裤子饮料,换裤子时莫名出现掉不完的硬币。
但同时这些笑料也揭示着权力顶层的谎言的社会常态化逻辑、不同阶层间的视而不见、以及高效率的价值逻辑背后的非人性和对尊严的无视。
身体叙事的社会隐喻
权力系统对无知的个体的肆意蹂躏在电影《利维坦》(2014)中是通过海边祖屋空间的物理式摧毁完成的一段家族寓言,在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的电影中,主要以身体叙事纳入日常生活细节的各种权力隐喻完成。
《教训》里女教师被年轻继母、被黑帮势力身体羞辱,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暴力上,在《父亲》里也只是父亲单线不断遭遇骗人的预言家、腐败的医生和懒惰的警察的身体羞辱和威胁。
这一点在《荣耀时刻》中却现得非常丰富。
由于身体于日常生活的自我主体认知如此先在,往往被看作是社会交往的初始媒介。
个体的身体与外界互动中的修饰与剥夺,展示与躲闪,在场与隐匿,看与被看,都是身体的社会化过程,都能从中诊断出不同权力关系下的社会问题。
这一点也可以在特赞科与茱莉亚的反配式对比中寻迹。
特赞科的身体呈现被置于传统的空间伦理中:在家里的私人空间里可以裸露肢体、发须蓬乱、穿着破烂,工作场所收束身体毛发于色彩样式鲜明、粗笨的订制工服中,公共空间以正式的礼服、油光滑顺的头发体现自己人格上的正派、庄重与值得信任。
而茱莉亚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是交叉的,或者说是界限模糊的。她与特赞科的出场,同为裸露肢体、衣着不整,不同的是茱莉亚是于医院这个半公共空间中。并且全片里茱莉亚紧绷的着装生怕不能展示被物化的身体的纤毫轮廓,也没有介意过身体隐私的公开化。
如在开会时、在乘坐出租车时,都非常坦然地展示腋下浸着汗液的白色纸巾,不仅在医院脱换衣物不在意偶然暴露,就是在会议室的工作场所里,也不过随便地扯着欧盟旗的一角象征性地遮羞。
这其中的政治隐喻,同样表现在交通部长身上。一定要在发布会现场,在众媒体的凝视下脱掉鞋子,赤脚完成拍摄任务。用身体隐私于公共场所的暴露,来宣示权力的在场。
这是导演们对于权力泛滥的厚颜无耻的道德观察。
发生在特赞科的身体上,从强迫在众多陌生异性的围观下换裤子,到衣衫不整地被帮派势力勾结警察机关暴力执法,以至于最终被直接暴力剃光了毛发。
系统对特赞科的权力压榨就是从对身体的观看、驱赶、没收、改写与剥夺上一点一点变本加厉实现的。
而整个过程中,身体的受辱只不过因为他道德上的朴素与单纯。
滚雪球式的道德焦虑
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的电影中最迷人的部分是将道德失控的焦虑置于滚雪球式的喜剧情节中,创造了一种集合惊悚、荒诞与社会批判于一起的压迫性气氛。
有人从中看到了科恩兄弟式的怪癖风格:随着一个简单的物体或动作不断叠入更大的场景里,戏剧强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角色被卷入混乱。
在《教训》中是一张十元纸币,在《父亲》中是一通未接到的电话,在《荣耀时刻》里是特赞科的老牌机械表。这个滚雪球的楔子,在前二者中还是局部性的,在《荣耀时刻》中则是结构性的。
在双线叙事中,它不仅是特赞科的无法取消的寻回动作线不断受阻后一次强过一次的伤害,它也提示着茱莉亚一线的不得不进行的欺瞒行为在越来越难以包裹时,越发失控的道德焦虑。
茱莉亚终于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权力系统机器里的一员,无视生命的尊严会遭到反噬——如果医生也官僚主义起来,或者对她一向无视他人尊严的品性作出对等回应,哪怕就那么一瞬间,就如她无数次对待别人那样,那么已经40岁的茱莉亚可能永远丧失了拥有孩子的机会。这一瞬间的人格清醒,犹如《亲爱的同志》里女主在一场哭泣中得到的自我认知。
本片原名“Glory ”指的就是特赞科的苏联手表,在中国被命名为光荣牌,曾经是苏联最大的手表制造商,以价格合理的机械腕表闻名,现在业已停产。
但因为它古典怀旧的历史地位,仍有假货冒名生产。所以影片中出现的三块手表,无不隐喻着保加利亚当下社会并存的几种社会价值观。
一块作为被人耻笑和利用的“荣誉”奖励给特赞科的廉价电子表,总是跑慢;一块作为欺瞒糊弄特赞科的造假的光荣牌手表,总是跑快;一块被主流社会随意丢弃的传承自父辈的老旧手表,仍然守时。
在肤浅和腐败横行的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全景里,一块重新寻回的手表,是否能挽回因阶级和城乡分化而走向支离破碎的人性呢?
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的电影一向重视声音设计,特别是每部影片片头与片尾的前置声与后置声的奇妙对应。
《教训》中是女教师的板书声,但经历过一场劫难,女教师课堂里的粉笔声已经不是最初的粉笔声,虽然生活仍然继续。
《荣耀时刻》的结尾,茱莉亚丈夫的车内欢快的音乐结束,黑屏画面中传来一声车门响,丈夫在画外空间里看到了什么呢?他们的中产阶层幸福生活将因片头出现的那块手表,被底层受害者丧失天真后的暴力颠覆了呢?还是他们终于懂得释放善意,以平等对话的生命态度,赢得了仍不失天真的老实人的原谅呢?
导演瓦尔查诺夫说,愿意邀请每一位观众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成为此片共同的作者。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结局,都发挥着影像媒介释放社会压力的功能。
强力推荐! 可以达到满分的片子 小人物与腐败 官僚机器及其喉舌的对抗 荒诞 戏剧性 十足
保加利亚这个出产吸血鬼的地儿 被欧洲称为第三世界的蛮荒之地 在后冷战时期的颓败和老百姓的无力挣扎一览无余 编剧导演摄影和演员全员在线 真的值得中国的电影人好好学习 最好看到沉默寡言的扳道工没有卧轨自杀而是奋起反抗 狠狠锤打了以绿茶婊为代表的官僚阶层 公关部 =遮羞布
换做我们的底层小人物 恐怕大部分会成为卧轨的那个
阿碧说过,“和利维坦的脚趾搏斗”。其实和利维坦的脚趾调情也够受了,因为“利维坦是汗脚”啊。
确实是挺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在非常明确的故事主架构下,一直在用电影语言叙事、营造氛围、烘托情绪,这就做得很“电影”。这样的故事可能用“三分钟看电影”就轻易透支了,但是靠镜头和表演积累出的那种情绪却是真正属于电影的部分,比如铁道工一遍遍打电话,一遍遍忙音,就让观众那么听着,真实时间和电影时间完全一致,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那种等待的焦灼。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就是做得扎实,已经感觉很少见了。铁道工和公关尤利娅两个视角的不断切换也做得非常到位,后三分之一的悬念做得也很好,开放式结尾,居然能让大家产生非常强烈的观点不同,太有意思了。(我好想知道兔子到底死没死……)和观出品,必属佳品。
故事讽刺,但作为电影,视听上几乎没有什么风格与技巧可言,这么高的分都是因为跟东亚大国的现实如出一辙而打的吗?观影落差有点大。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工人诗歌等不来厕所的裤子,提词截句,栽赃念稿,只想拿回父亲的手表和喂喂兔子。无论冷漠官媒亦或异见领袖,小老百姓都只是齿轮与道具;结局很反套路,不错
一箱钱引发的血案~电影院太热了~
【剧透】结局在字幕后的声音里
看电影被气疯系列。虽然我知道像女公关这种人渣有很多,但还是neng死一个是一个。结尾留白和欢快的配乐十分美妙。
本质上还是一眼望穿的“一句话社会问题”电影,拍得比较稳健,没啥亮点,尤其主角过于不讨喜了。比较认可的是片中讨论的根本不是人之罪而是系统之罪,更像是平行宇宙的咱们这儿
结尾那一铲子举起来,就是保加利亚电影;结尾选择了和解,就是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幸运的是,那一铲子举起来了,而且挥舞的如此用力。一个保加利亚铁道工人的故事,他不是雷锋,他是蝴蝶效应。
有趣的是,不是你先做尽调研、知民所需才去竞选当选之后实施,而是你先被安排竞选当选,再看情况地去做调研、提案、实现。这种顺序出来的执政者或是各领域的话事人又如何会有共产之心。断断续续,近乎失语的铁路工人,转移注意、层出不穷的八卦新闻,高举「民生」大旗却谋求政治私利的记者,引用很喜欢的一句影评:“这已经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现实无解的复刻”。
【2019年1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补映第8周电影教学观摩片目-标准放映厅】类似于《暴裂无声》,“失语者”的“荣耀”寻找之路。人物的设立都很饱满。因手表而起,以手表而终。(看的那叫一个憋屈😩)
可以代表中国去申奥!保加利亚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所谓精英阶级的嘴脸。结局加分。
保加利亚现实主义的很多呈现角度居然和天朝如此雷同(天朝受制于审查制度,反而可以将保式电影视为某种「平行宇宙」下的天朝电影「镜像」),在一种官僚主义的制度下,任何心有善意或者本性淳朴的人都会成为潜在的社会爆破筒,这已经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对现实无解的复刻。
铁锤也好,扳手也罢,从公关司到演播室,终究还是工具。磕磕巴巴,发声困难的只是个体吗?(片尾无彩蛋,但是故事直至最后一秒才结束,以声音的形式)上司在欧盟旗背后脱裙子,下属在办公室当众脱裤子;上一秒活卵可能破裂,下一秒灿科打蛋下锅;上一秒听到胚胎成活的喜讯,下一秒看到工人卧轨的噩耗······
老实人成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政府官员只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工人阶级。公关制造假新闻转移视野,这个世界还是真是像啊
上层失道,中层失德,下层失语。人间失格。
7分。2016洛迦诺主竞赛入围(看看当年,选片还是蛮厉害的!而且居然两部保国片!)。可以列入所谓“公关学必看电影”片单。剧作有出色的地方,不过稍稍仔细推敲还是有不少问题,最主要的一个还是导演意志太强,情节服务于先行的主题概念,剧作元素用得也太闭环了。不过,男女主角塑造都挺成功,尤其女主角。
3.5;小人物成为国家机器和媒体操纵的工具,富有特色的题材,支线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