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没有台词的电影,但它不是默片。这也是一部黑白两色的电影,但它更不同于早期黑白电影。这是拍摄于彩色电影和有声电影诞生后近半个世纪的电影。它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从美国好莱坞学习电影归来后,激情拍摄于1983年的处女作《最后的决战》。 虽说吕克贝松导演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国内外的贝松迷们也认为其不够成熟,不够完美,可是我非常喜欢。
在当时那样每个导演都在追求电影拍摄技术的突破、画面色彩效果的精良、人物对白独特的年代,吕克贝松反其道而行之。抹掉了影片的颜色,清除了影片的对白,镜头运用的却都是好莱坞式的自然角度跟拍形式。这使影片充满了个人化的实验意味。
影片前二十分钟的沉闷是需要平静忍耐的。无具体情节、无对白台词,只有核战争后的各个废墟中三拨完全毫不相干的人或人群做着自己的事情。而这些看似具体的动作和行为根本不能给观众提供有效的互动信息。
第一个出现的男主角,穿着现代又复古像个战士。他生活在一间巨大的废弃的办公室里,只有女人孩子的照片。他企图练习发声说话可是不行。他一个人解决所有生理和生存的问题,他还会制造小型飞机。
第二个出现的是一群男人,他们粗鲁野蛮,他们在漫无目的的挖掘着什么,或许是被埋葬的文明,又或许是水。他们拥有一堆根本发动不了、已经失去本质意义的汽车。
第三男主角是两个人,住在一个废弃的城市里,一个是壮年暴徒,一个是谨小慎微的老翁,他们似乎在抢夺什么。第一男主角飞机坠落,来到这里。 情节和故事才真正开始。这才真正的感觉出了他们为了存活而互相虐杀,他们根本不需要语言,野蛮的行径已经完全取代了语言的沟通。
我想要特别要提到的是,在第二群人从楼下上来追杀第一男主角时,用了一组后来延用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极其相像的镜头。这组镜头是:两段空楼梯俯视,约五秒钟后,一个人出现,一系列上楼动作,约三秒后,再一个人出现,两秒后,又一个人,接着一群人接连不断的涌现镜头中。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群FBI上楼来到玛蒂尔塔家的那组镜头也是类似:长走廊的静止凝视,约五秒后,一个人持枪者出现,一系列前进张望动作,约三秒后,再一个持枪者出现,两秒后又一个,接着群人接连不断涌现。这样的镜头排列给人一种设置悬念,然后流畅且不停冲击的紧张压迫感。
至此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部预言型凝重压抑的典型欧洲影片。当然从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现代工业枯萎了所有的文明。其实不全然!影片的后半部分,荒诞而充满趣味。
就从第一男主角和暴徒打斗后留下的一个奇特的位于腹部中间的圆形疤痕开始。这个废弃的城市,会下些莫名其妙的“雨”。有时候下鱼,有时候下土块!老翁救了第一男主角,烧菜烧饭,一起生活,居然还打起了乒乓球!这老翁喜欢画画,他在墙上画了许多牛、羊等动物,还给第一男主角画了一张素描。两人也居然能艰难的发出了一点点类似可以交流的声音:Bonjour(法语:你好)!
最令惊讶的莫过于当我们发现这部影中可能还有女性角色的时候。这时的女性角色简直就像是救世主,不仅救了片中的人,也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而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壮年暴徒想要抢夺得根本不是什么生存下去的食物,而是女人。一次美妙的憧憬,可以让他争斗如此许久。且一次次放弃大量的食物,只为引诱谨慎的老翁从坚固的房间中出来,杀死他,然后得到老翁保护的女孩。
吕克贝松似乎在向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荒诞气息致意。 不知道吕克贝松是不是故意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引起观众和影片的共鸣,让我们也处于一种对女性角色极度地憧憬之中。
有不少人说什么从导演的这部影片中看到了绝望、悲剧云云。简直瞎说!虽然影片确实渗透着为了生存的恐慌感。但片中的黑白场景颜色协调,镜头从不长时间的偏黑或偏白,给人不安却柔和的感觉。特别是其中最后出场的两个女性,就可以说是希望,是枯燥生活的甘露。何来绝望?!就算是说女性是在人类绝望、人性沦丧后唯一的希望和治愈者也未尝不可。当然这里透露出的母性崇拜是许多男性导演都鄙视却又根本无法避免的。
以前面对吕克·贝松的影片总是觉得琢磨不定,或许会拍得不错,或许让我一点劲都提不起来,但看完这部,使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导演,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节导致天马行空的幻想之余也不忘添加男女这个永恒的话题,但在这部作品里却用一个罕见的手法来表现,全片总共出现的演员不超过15个,只有2个女性,女主角才出现5\6个镜头,而且大都是从门洞里伸出的那只纤手,脸只出现过一半,但这一切已足够诱人了,很好的烘托出在那种恶劣环境下男人对女人的本能欲望,人物间无对白,都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交流,这同影片塑造的环境、黑白片的效果很协调,那种世界充满了人性原始的渴望与狂野,语言这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象征,在那里根本就是多余的。
Besson幻想出的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一座人迹罕至的废墟。在这样的蛮荒之地,看到没有来历的人,看到裸露的无奈的性,看到野蛮的杀戮,还好Luc没有让我们的希望真正幻灭,于是也看到了一丝温情。所有的这一切,在无言中进行,在黑白中进行,原本的温情,似乎也变得苍白无力了。但又隐隐触到坚定的信念,磐石般。这就是Luc,这个一心要毁灭什么,又建立什么的导演。
影片主角的出场很巧妙也很隐喻,于充气娃娃做爱时的呻吟,翻看书本却念不出字来,冒着生命危险偷别人汽车的发动机,自制了飞机决心飞出蛮荒之地……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描述着即将毁灭的世界,那么无望,那么死寂。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用,没有信任。所以我说Luc是在毁灭,毁灭着观者心中美好的现实,也正是不现实的现实,他看到的现实,也许才真是现实,于是,他坐着主角的飞机,也要飞出这片蛮荒地,结果,失败,降落在另一片更无望的土地……这一片无望土地确实无望,除了互相利用的人类,甚至连一花一草一树都没有,没有生命可以存活,只有自相残杀的人类而已……如此荒凉,如此无望……
http://mazinganlan.blogbus.com/logs/5402235.html感谢看电影看到死,得以有幸参与了惊奇法国奇幻电影赏。此次展映影片多在早年间,完整查阅片单后,目测1955年亨利·乔治·克鲁佐的的《恶魔》会比较抢手,而因为很喜欢早期吕克·贝松的关系,首选了他1983年的开山之作《最后决战》。核子战后的文明废墟,人与人的关系如沙漠、废墟一样冷血荒芜。黑白、无言的形式本身就是对电影主题的辅助。影片定位在科幻,而环境氛围的孤寂空旷感,还是营造出了惊悚气息。这部电影即便放在今日也足以惊世,它的先锋实验意义要大于影片内容本身。并不能完全理解片中天降小鱼、碎石桥段的寓意,但很多作品晦涩难懂,却意在于此。
无对白,还算蛮有想象力的~
其实是哑剧吧,绝对不能算默片。或者说,以前有没有title card的默片吗?小成本末日设定气氛还蛮好的。真的看不太出导演后来的方向。
吕克贝松处女作好生猛,竟然是个末日废土流。编剧再用点心就好了。
场景、服装、节奏和表演都太精彩了,可以说我看过的吕克·贝松最好的一部作品,情节什么的其实都不重要了,魅力完全来自电影这种形式本身的表现力,太有意思了!
核末日后法国人好像从来没担心过食物和水,只关心交配权。。。。题材1星,配乐1星,吕克贝松和让雷诺伟大基情的开始1星。。。。总算凑够3星了呼。。。
世界史 吕克贝松处女作,废土风格透着新人特有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粗糙但是极富生命力。没有台词,也没有色彩,镜头和音乐替代了语言,让电影回归最初的哑剧形式。俯视和广角把荒原图景尽收眼底,这种荒原也是人内心的荒原,为了一点点汽油和食物互相算计利用,仅有的温情是医生对被囚禁的姑娘的怜爱。高潮处还来了一段像模像样的追逐与打斗,对音乐的选择和静与动的运用,让业余的动作设计看上去很带感,也是贝松日后风格的雏形。
吕克·贝松的风格化处女作,末世废土生存题材。无色彩无对白呼应核战废墟上幸存者的蛮荒灰色失语状态。冷处理。音乐和构图上佳。人性中的暴力与欲望并没有击退对艺术的追寻,墙上裸女画和天降鱼雨令人印象深刻。被囚禁的女子与被奴役的矮个子。三个男人间的三角关系和决斗拍得扣人心弦。(8.3/10)
存粹的装B电影哈啊【全片无对白哦】。。。目前为止,只有1370人观看评价。2星影评没有。我也不晓得为啥。。是不敢打低分吗?怕被嘲笑没看懂?其实没啥,就算嘲笑,也不超过1370人哈,有啥好怕的。。。
法国式的抽疯你永远不懂。最后决战 Le dernier combat (1983http://www.imdb.com/title/tt0085426
特地下了4个G片源,看十五分钟就不行了……视听语言已经挺成熟的了,非常电影感,我不相信什么只花了几法郎拍的这个片子,应该是他已经当上了导演助理或者制片助理后撺的局,那些道具演员还有那些无人机视角怎么可能不要钱骗谁呢除非已经是电影圈的人了,当然24岁就拍得这样很生猛,但闷死我了2星
看了Luc Besson 40年前的处女作,太惊艳太与众不同了,那时候的他和让雷诺还都是无名小卒,找不到投资,用超低成本拍出了具有实验性质且想象力爆棚的末世废土影片,无对白、无色彩,甚至连女主角几乎都没有,虽然制作粗糙却极富生命力,处处体现着导演的才华和创造性,好几个场景都拍得超越了言语的表达,天降鱼雨和从门洞里伸出的那只美手令人印象深刻。
吕克贝松超低成本的处女作,末世的氛围简单有趣悲凉,不能发声的设置和黑白画面正好模拟默片,造型卡司混搭,法式幽默和佳肴,也是觉得做成短片会更好。虽然由于制作规模不同而比较很不公平,但同时期让阿诺创世的火之战比这个就高级很多了。法国文化惊奇蓝光影展。
无对白顶多吹个口哨,废墟一片上帝也没让仅存的生灵饿着肚子,于是天上下起鱼来,门外是仗剑而行的土匪,还黄鼠狼给鸡拜年,可惜门内有门,艺术在门内获得延续,而野蛮终究洞穿了门墙,女人这种精神食粮让男人厮斗,不觉回到了原始的争抢。
吕克•贝松用镜头营造出一个黑白的末世地球,文明的破败,以及女人的匮乏导致“性”成为最昂贵的奢望。一切都映衬着年青的吕克•贝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冲劲,不考虑商业性的勇气,这也是我们现在再也不能够看到的。
末世我们从头再来~虽是不切实际的科学遐想,但风格独树一帜,在大片琳琅满目的科幻世界显现异彩~想不到那时候吕克·贝松和让·雷诺还都只是无名小卒啊
这是我看的吕克贝松的第一部电影,第一次看到让雷诺。第一次被一部无色彩的沉默的电影震撼。 虽然无色彩,电影里却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场面。虽然沉默,电影的张力却无限强大,以至于在92分钟里我没有片刻晃神。 从此,我开始爱上吕克贝松,爱上让雷诺。
天降鱼雨,蒙眼迷宫。废土末世无声电影,无差别拼装废品冷兵器搏杀居然拍得挺有感觉。吕克贝松的后启示录里,最稀有的资源是:女人
不少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吕克贝松的实验性处女作充满着想象力与隐喻。片子里可以看出在他以后导演电影的诸多痕迹,比如动作,剪辑还有音乐。让雷诺那时候就已经那么可爱了哇。 鱼雨。
吕克·贝松的处女长片作品,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还算体现了他的才华的。整部影片基本没有对白,也许是核战后的人类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剧情上其实就是他1981年拍的短片《L'avant dernier》扩充而来的,也沿用了演员让·雷诺和皮埃尔·祖利维。
我居然饶有趣味的看完了。。。明明觉得很枯燥,很费解。居然还能够津津有味的从头看到尾。也算是个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