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观看1982年梅姨首次囊获小金人最佳女主的苏菲的抉择 Sophie's Choice,想到心目中最喜爱的前十电影中,有三部有梅姨的演出,都是深刻细腻刻画女性生命和抉择的故事,然后心思聚焦于电影名字里的“choice/抉择”,顿时发现这两个字因为不同女性(或者说人)丰满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最后走向的人生故事和体验而变得更有重量。
今天不去谈这部电影能够在我心中排进前十的位置的那些电影整体上的成就,只想再三月这个被成为女性月Women's Month的月份,谈一谈我在这部电影里的苏菲(Sophie)这位女性,和我从她的这个故事想到的一些相对于电影主题要肤浅很多的,一些关于这个女人的理解。
苏菲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她非常担得起斯汀戈在故事的结尾后半处说的他心心念念的女神这个称呼。
首先苏菲美到动人心魄。
Youtube上有几个采访视频是在电影影展前后对梅姨的采访,其中一个梅姨谈到了导演艾伦最开始的女主人选并不是她,虽然细节不得而知,但是私下认为,主角有多美这件事,因为梅姨并不是一个“很美”的女人,所以在电影里的冲击力而没能表现出来。
电影里用了很多铺垫来说苏菲很美,从两位男主斯汀戈和内森、集中营里的司令、最后逼迫做出一儿一女选择的纳粹军官……所有的男人对她的反应都间接的描写了她美丽的极致:她的美应该是那种只需一眼就不能忘记的绝色。
在受尽折磨的集中营不能够施粉黛并且虐待到皮包骨也能够让司令动心;在暗夜中的人群里风尘扑扑,却被纳粹军官一眼看到并且用权力调戏和折磨;在英语课上教授都对她青睐有加;极度贫血以致昏倒后也能够让内森心生怜爱的救助;一面之后斯汀戈在Corney Island游乐园“浑身战栗想要逃走”,但是仍然因为她的美留下了;内森最恐惧的就是她的不忠诚以及怀疑她如何在集中营幸存下来——苏菲就是这样的美。
其次苏菲非常的有教养和气质。
这点在电影里有非常细节和自然的表述。斯汀戈撞开门后,迎接他的是这栋粉红色房子里楼上住客苏菲的一张信笺的晚饭邀请和一本诗集,对应斯汀戈的身份,书这个小礼物和晚饭邀请都非常的有考量和教养。后面还有她和内森吵架后对两人分别的尊重和知亲疏的反应/行为。还有她在图书馆借书时候,即使英文非常不流利,她在询问Emily Dickinson的书的措辞方式,以及后来被图书管理员非常粗鲁的打断和对待时候的不卑不亢中流露出来的、即使是贫血和贫穷都不能掩盖的那种落落大方的教养让人敬重;包括后来她如何温柔而镇定的在集中营里的地下室和女仆对话来保住她父亲留给她的鞋子的方式;包括她和斯汀戈的郑重的不轻浮的一系列交流等等……
苏菲不但有学识,还非常的有灵性。
因为父亲是法学教授,母亲是钢琴家,可以推想苏菲从小长在优渥富足的家庭,她对待语言的态度更是受到严苛的父亲教育的影响,从而熟练掌握了多门语言,而且从她对文学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书读得很多,这已经很难得。更难得得是,苏菲还有很有灵性。灵性是什么?就是对生命、人和自我得认知。在英文课上第一次出现Emily Dickinson的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y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这时候苏菲眼里流露出的那种被诗穿透灵魂的懂得,是因为她对生命的懂得,对死亡的懂得。
美到动人心魄、非常有教养和气质、非常有学识和灵性,不足以称为完美吗?难道不是任何一个女人想要得到的极致吗?作为一个普通的生活在21世纪的女人,我们一生求学、奋斗在职场、买买买、健身……所有的自律和奋斗,都是试图在同这样完整的“美”步步靠近。然而已经成为(being)这样完美女人的苏菲,她幸福了吗?
不,这段"civilized are the first to die"的时代留给她的,是以死而句读的破碎的灵魂和人生,是唯有谎言、死亡和疯狂才能容纳的人生,是一个连真爱都不能挽留的人生……电影塑造了一个常人不能企及的完美,然后让旁观的我们看着这个完美失去所有存在的意义。
失去了曾经的生活、失去生活的美丽、失去所有爱和在乎的人、失去身份的认同和归属、并且在这个无法认同和归属的过程里人性不断的被冲击和拉扯,生存立足之地不断被颠覆和剥夺——她的生活最后”苟且“成了那个她抹掉汗水后对斯汀戈轻轻地说的状态:
“Ah the truth, the truth. I don't even know what is the truth after all these lies. Oh God, the Truth."
她无法不生活在谎言里,因为“the truth does not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她自己作为经历中的一员都不能够明白理解明白(understand),即使她是那个幸存者,是唯一一个知道事情本身(truth)的人,她都不能够明白。
旁人不必要明白,就像是如果苏菲不同斯汀戈讲这些故事和真相,斯汀戈不需要明白。然而苏菲却必须要跟这个”不能够明白“的痛苦相处。她必须带着她的美丽气质和教养、带着她所有曾经拥有的又失去的、带着她经历的快乐悲伤绝望的一切、带着这些经历里面她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些摧毁她最后作为一个美丽善良有教养的”文明人civilized"人的选择。她不得不去在“不明白”和“真相”这两个恒久对抗的人生的课题中活着……这就是为什么对她来说,"we are dying"。
疯狂的、不能够去仔细推敲的人世和时代,如同疯狂的、不能去仔细推敲的人性一样,甚至连死、连疯狂、连谎言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而欣然付之。
苏菲说:“the truth does not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真相并不让它易于接受和理解。”——而这是一个完美的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如此简单却真实的总结。
而这样一个完美的、被这个时代和人性所肢解和损坏的女人,在这段人性丧尽的时代中“幸存”的她,之后选择了什么?她先选择了死,后来在被内森救了以后选择了生,选择了生活在谎言里。
谎言可怕吗?谎言应该被憎恨和排斥吗?
不,因为她的谎言,成就了她高贵的沉默。她选择了谎言,选择了粉饰过去,是为了救了她的这个她爱的人,是为了死去的她爱的父亲、她爱的女儿、她爱的儿子,是为了她最后选择的生。
而她后来又选择了讲述,即使她明白,斯汀戈永远不会懂得(understand)——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人不可能懂得,因为即使经历过的人(她自己)也不懂得。但是斯汀戈对她真诚的爱,让她选择了讲述这个故事。她的讲述,也不是为了她自己,不是为了她的灵魂得到安宁,不是为了讨回公道,不是为了讨伐恨或者问这个世界从她身上无情拿走的、打破的。她选择的讲述,仅仅是因为斯汀戈问了,也仅仅是因为斯汀戈在乎并且爱那个他不理解不懂得得苏菲。
最后的最后,她选择了死亡。
这一系列的选择,完美的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完美,由此成就了斯汀戈最后读诵的Emily Dickinson那首贯穿电影的诗和电影结尾的结语:
AMPLE make this bed.
Make this bed with awe;
In it wait till judgment break
Excellent and fair
Be its mattress straight,
Be its pillow round;
Let no sunrise’ yellow noise
Interrupt this ground
I let go the rage and sorrow for Sophie and Nathan, and the many others who were but a few of the butchered and betrayed and martyred children of the earth. When I could finally see again, I saw the first rays of daylight reflected in the murky river. This was not Judgement Day, only morning. Morning, excellent and fair.
Excellent and fair, 她,和她的人生,以及她不能理解的这个扭曲的时代。
如美玉般的女子,心甘情愿的回到危险爱人身边。当他们躺在床上静静地长眠,我一度恍惚,觉得那分明就是个梦。无法释怀的内疚牵动人一生的命运,遇到同病相怜的人或许像是抓住了一根稻草,即使这个稻草再漂浮不定,它也曾是那个照亮生命的力量。
如果有一天这根稻草不再救起我的身体,或许就该是我们共同埋葬的时候。
苏菲的选择可能从未开始过,因为她从来都是早已做好了打算。因为可怕的回忆而背负着一辈子的痛苦,看似笑面如花,可是这花早已风雨飘零。
苏菲最后躺在床上,侧着脸面向窗户,阳光把她本来就白的脸照的更白,清晰的轮廓像是希腊雕塑里的女神。从奥斯维辛幸存的女人,一边释放着纯真一边掩饰着黑暗。内森读完stingo的小说,在房间里对着黑暗的窗户指挥欢乐颂,迷人的肌肉线条像是贝多芬力的化身,可谁又知道,他被上天夺去了精神。两个无法独自生存的人,互相碰撞出极致的生命,stingo被命运裹入其中,自然承担着记录者的使命。
饱受戕害的痛苦灵魂 来造一个宽大的墓床 / 用我们 无边的敬畏/然后 躺在里面 等待/公正的审判日到来 / 它有 平坦的床垫/它有 圆形的软枕 / 千万别让金色的阳光 / 打扰这 宁静的 安眠 ……
梅姨招牌的口音特技与层次丰富的表演从此发迹,一个人物多重面相性格跨度外表迥异却内在一体无疏无漏,布鲁克林为爱情的变化无常而抽动的嘴角,回忆时看向窗外迷雾般悲悯的眼神,集中营前惊恐无意识绝望的重复自语……Sophie的两次选择,一次被动的为爱选择生存,一次主动的为爱选择死亡。文学化叙述。
艾伦·帕库拉编导代表作,梅姨首次封后之作。1.文学气息浓烈,以作家的回顾性自叙作为外框,三层嵌套的回溯结构。2.先呈现苏菲选择后的结果,再由苏菲的三次回忆抽丝剥茧地渐次回溯始因,既强化悬念,又予人反思的余味。3.苏菲实际上做了三次重要选择,分别是道德/道义之择、亲情/他人生死之择和爱情/自我生死之择,首择有绵长的考虑与执行时间,末择也至少有一天的纠结时间,唯有中择是真正的抉择——面临无尽压力、必须即刻决断、怎么选都是错的两难之择,亦是由纳粹所转嫁的僭越上帝权柄的抉择。4.被念错拼错的艾米莉·狄金森之名&只知狄更斯的图书管理员,均彰显出女性作家遭遮蔽、被阻断的身份与记忆。5.业余研究生物学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身份也别有寓意,创伤与罪疚感唯有通过疯狂与变装来短暂克服,"先死的是文明人"。6.配乐仿若天籁。(8.5/10)
女主角贡献了演艺生涯最完美的表演。
Nathan在影片里第二次发病时,我想过为什么Sophie还要继续和这么一个暴躁的男人在一起?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只有躲进Nathan的疯狂热烈里,才能拯救她伤痕累累的人生。所以她宁愿选择回到那栋房子里,迎接任何属于Nathan的危险因素,甚至死亡都能是她的最好结局。Stingo的温柔和他描述的那个未来,无法承载和抚平她的愧疚、伤痛。在她迫不得已选择将女儿推向地狱,反对父亲的她为了保护儿子向纳粹军官献出表明父亲是纳粹派的文章,但最后也没保下她的儿子时,Sophie已经奔溃了。一个饱受良心上的谴责的人,安稳舒适的农场家庭生活,只能是她新的牢房。更何况,她真的爱Stingo吗?不,那远远不及对Nathan的感情。毕竟Sophie曾苍白得如同枯枝,遇到Nathan后,才得以饱满成一朵娇艳的玫瑰。
女主的表现真是极好了 剧情也很流畅
刚开始看到的也许只是一对冤家似的情侣,男主加入后变成欢乐三人组,但其背后却掩盖着残忍冰冷的过去和真相,还有无法磨灭的伤痕。梅姨真是贡献了一次殿堂级的精彩表演。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苏菲被迫选择的这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梅姨说她也只能演一次,因为她也是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揪心的痛
这才是斯特里普殿堂级的出演啊,快乐的时候如玫瑰,回忆里又如枯槁。如拨开迷雾一般,一步步探向过去的深渊。苏菲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或许就已经死了吧。前段较长,但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故事。(虽然我老早就看出男主二的精神问题,并且,唐山大地震抄得只剩唐山大车震了吧!)
一个女人的史诗。在失去一对儿女与自由之后,所有的抉择都是堕落。
很显然,苏菲是个会让所有男人都为之着迷的女人。她有玫瑰花一样的脸庞和婀娜体态,也有细心呵护的谎言和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尽管她无意诉说。父母、孩子、丈夫、情人、公正的人格、作为母亲的良知,她是在失去这些后挣扎着从噩梦中醒过来的人,是内森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小作家说:“当时二十二岁还没有性经验的我,终于拥抱着无限思慕的女神。我有无穷欲望。苏菲的欲望让她以肉体欢愉逃避记忆和痛苦,不仅如此,我现在还明白,那是要击退死神的疯狂企图。”只是他那时求爱心切,尚未看清,这样的苏菲早已回不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她没有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最后却在氰化物中和另一个疯狂而绝望的人相拥长眠。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三次自揭伤疤的讲述,从自己是二战集中营受害者,到父亲其实是大屠杀的倡议者,再到那个必然送一个孩子去死的抉择,最终一层比一层更深的耻辱感让苏菲选择继续留在疯男友身边,无尽的绝望,终日酗酒,直至自杀。
伟大的影片并不需要华丽的技术,有深刻的剧情、到位的表演就够了。本片150分钟漫长而不冗长地对苏菲的人生进行抽丝剥茧,反思战争残留在人性深处的痛苦,苏菲的三次讲述串联起苏菲的心理世界和战后的创伤,特别是第三次显得如此绝望,进而尘归尘的结局也显得是最合适的了。
好的作品,的确可以令人完全忘却技术。
区别于执着在“控诉罪恶”和“诉说苦难”模式下流于俗套的同类题材,《苏菲的抉择》高明之处在于苏菲复杂经历和苦痛记忆所导致的,身份认同的巨大矛盾。她是受害者,却并不无辜,她不是犹太人,却遭受犹太人的苦难,是与非的界限在她身上模糊,被迫在儿女中做生死选择时,她的自我认同已经全然崩塌毁灭
开头以为是个庸俗的小鲜肉和熟妇的情爱故事,没想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回忆的拼图一片一片的聚拢,特别是军官让苏菲在两个孩子中做出选择时那种撕心裂肺,真是泪崩。
此片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几乎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却表现了战后不堪回首的灵魂绝望
女主真的演的太好了!好剧情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尽管电影有两个半小时
编剧也是个神经病,我崇拜你。苏菲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生中你可以遇见许多次,也许不如生与死那般严重,可也是记忆里的一道十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