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式英语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其结构上的严密和完整,看到其叙事的平衡,看到连续不断的戏点(专业的应该知道找出和编排戏点的难度,而这部剧戏点简直到处都是)是如何自然的积累直至最后的爆发,看到它怎么做到一段情节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段情节的开始,看到什么叫环环相扣却又清晰有序。看到它怎么通过事件去刻画人物而不是依靠台词的堆砌,同样又能看到台词是怎么样的恰到好处顺势点睛。看到它如何使你在故事中获得会心的感受和乐趣,而在需要释放和抒情的时候就到了气口,看到它如何在抒情时继续推进剧情(虽然这点做的并不是很有力),看到它如何不急不缓却又在着力点上的举重若轻,看到它所有的细节设置是如何若无其事的都起到了作用并且悄无声息的锦上添花,但是又绝对不会因为细节而引发感受的偏移、影响主线的突出。看到它如何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表里互衬(对人渴望尊重的明线下涵盖着的对人生、女权、爱、友情、家庭、责任、理解还有一点小政治幽默等分暗线的含蓄表达)。看到它怎么从容的实现了女主心境变幻挣扎乃至回归的暗示。看到它如何不动声色的就实现了人性正负面的矛盾对抗,看到它如何把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深刻的轻视和刺伤不事夸张的放大并以此从容而有力的实现了从社会角度的切入。看到它怎么做到哀而不伤,喜而不烈的高超节制,看到它怎么给生活画了一副笔法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肖像。看到它怎么把好的东西拍的你一时看不出好来,就好像捧给你的不是炫目的玫瑰,而是玫瑰的香。
它绝不刺激你,只是触动你,在给你思考空间的同时也给你打下了坚实的思考基础。
好的东西,到底了,就是归真,如春风拂面,给你的不是炽烈,而是舒畅。是淡淡暖暖的触动你,让你感受到它的气息,却不会说,它就是这个样子。
我一直在想,妈妈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女子。记得小时候,妈妈的衣柜里全是雪纺的碎花长裙。我当时很喜欢用我的脸去蹭这些滑溜溜、清凉凉的布料。妈妈从来不化妆,但是每天都会打扮得很端庄,踩着高度适中的高跟鞋去上班。但我对她年轻时模样的记忆,也只停留在小学三年级。后来出国了,妈妈为爸爸丢了工作,做起家庭主妇来,我就很少看到她朝气蓬勃的样子了。
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像莎希那么勇敢。当儿子摔了一跤,她被丈夫责怪之后那一无是处的样子或许在我们看来过于脆弱。不就是擦破点皮吗?如果是我,我肯定反驳道,“那你干嘛去了?凭什么怪我?”但是对于一个尽心尽责的母亲,这件事不仅仅是小孩摔跤那么简单,她受到了强烈的责任心的谴责。看到她深夜在房外抽泣,我真想跑到她身边,抓住她的肩膀对她说,你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你有权利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你有权利,你有权利啊!因为你也是个人啊!为什么“母亲”这个让任何人心窝都暖和的词变成了这么多女人的枷锁?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条件承担所有家务。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抱怨为家人为儿女任劳任怨。因为是母亲,所以她无迟疑放下她曾经所钟爱的事情。因为是母亲,即使是被家人嘲笑,讥讽甚至是羞辱,她都只能吞声下气得去隐忍!
从片头莎希去送甜点时的幸福的表情,我们就知道她是个心灵手巧并且洋溢着热情的女人。当丈夫让她不要再做甜点时,如果我记对了的话,她的原话是“难道最后一件我喜欢的事情你也要剥夺吗?”。对于她丈夫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我无从了解,可能是觉得丢脸,可能是心疼妻子太累,也有可能像他本人说的,不希望妻子的手艺能够被别人尝到。男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些占有欲,这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并且很多女人所享受的。但是,当占有变成了剥夺,婚姻的天平就会向一边倾斜。慢慢的,你会觉得你愈加一无是处,不值一钱。甚至自己从小到大手把手拉扯大的亲身骨肉也会用那张你天天抚摸的嘴说出最恶毒的话,天天亲吻的脸露出最冷漠的表情。莎希说,“男人做菜,那是艺术。女人做菜,就是家务。”我只能叹息,有多少男人能像那个法国人一样,说“不,那都是一样的。因为爱,才能做出美味的菜。”因为爱,才能天天为家人奔波劳累。因为爱,才能天天足不出户料理家里的琐事。无论男人做如何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女人做如何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是因为当初带上戒指那一刻时对彼此的承诺和爱。有什么资格可以去嘲笑另外一方呢?
莎希最后以自己的毅力,证明给婚礼上所有的人,尤其是她的家人,她能够说英语,并且能够和他们说的一样漂亮。愣的愣了,哭的哭了。一切重归美好。可是看完后心情仍然有些沉重。比起现实来,这一切都太顺利甚至太戏剧化。英语是没问题了,那么其他的技能呢?对于圈子有限的她,去纽约待上四个星期这种事不是天天都有的。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再次回归平静的反复的生活。世界总是在不断发展着,在外工作的丈夫见识到的远远比她多。之前他在众人面前说,“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的”,以后他就说,“我的妻子也就能说点儿英语了”。或许有点悲观,我个人也希望她丈夫能够将那一份震惊与感动保存持久,可是日子一天天地磨着磨着,人也就变得健忘与麻木了。
记得一次妈妈打电话,激动地跟我说她去调动工龄所在地的全过程,最后她不忘加一句,“没有他的帮忙我也能做的很好啊”。我心里五味陈杂。思绪一下子飘到了10岁那年偶尔发现的旧相册,里面全是妈妈刚工作时的黑白照片。头发齐耳,西装笔挺。
女人,不能太过于委曲求全。
看了一部很舒服的印度女性电影《印式英语》,女主角看上去30多岁,特别亲切,特别美好,一查,女主角竟然是63年的,60岁了?怎么可能!
再查查,喔是2012年的电影,女主拍电影时快50了,可为什么在院线会上映一部11年前的电影呀,好像也不是经典影片。
再查了下,女主叫希里黛玉,好熟悉的名字,已经去世了?在2018年的2月24号。恰好是五年前的今天。
我好像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在今天重映了,电影里的美人前一刻还在顾盼生辉,下一刻我想象她60岁的样子,而现在,我已经知道她不会有60岁的样子了。突然有点难过。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众所周知在印度女生的阶级并不是很高,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印度的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拍出家庭主妇也可以跟上社会的脉动的观念及想法。
沙希跟一般的家庭主妇一样,只懂得为家人的生活付出,每天在柴米油盐当中打转,。因此跟社会严重脱节。因此虽然他对家庭付出一切。可是丈夫及小孩都看不起他。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很难以预测及想像。沙希因为要去美国参加朋友的婚礼。可是她的英文实在是一点都不行,还常常被丈夫及小孩嘲笑。
不让自己及朋友丢脸的情况下,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英文。沙希本着强烈的意志力,以及不怕别人嘲笑的心态下。利用了四周的时间去学习英文。在这样的氛围底下,她也结交了很多不同有共同学习目标的朋友,展开了他不同的人生眼界。
最重要的是他把英文学好了。在朋友的婚礼上面,不但不丢脸而且大展才华,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给了很多现实社会当中的有英文恐惧症的人,不论是求学的或者是已经离开英文很久的社会人士,很大的鼓舞。语文其实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
所以,虽然这部片并不是拍得非常好,可是他的立意以及励志的效果是不容小觑的。
无意中看了一部很棒的印度电影。女主是中年家庭主妇,不懂英语,在家中备受奚落。偶然来到纽约,四周内学会英语,并且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剧情很简单,但是对婚姻,对家庭的探讨是很深的。她说,婚姻,是两个平等的人的伟大友情。她要的不仅仅是爱,而是尊重。当对方忘记了这一点的时候,你要继续爱
1.印式英语我真的听不明白,只懂一句“说尼”,2.飞机老伯萌了,3.英语班人人都有爱,法国人帅,4.……,5.印度女人都有一双能迷死人的大眼睛,6.有好故事看有好歌儿听,爱死,7.最后演讲那段看哭了,哭了,8.好吧,去印度走走
我从来没有把印度电影放在我心目中很靠前的位置,但每一次都被这群可爱的印度佬们的真诚深深打动。印度口音的英语,从TBBT的Raj开始似乎就掀起了一种全民嬉笑吐槽的热潮,嘲笑着这种口音逗趣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流利地说出一口不带中国腔的英语呢?“谢谢你让我觉得,对自己有信心,无比感谢。”
在印度说印地语会被鄙视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个民族够了吧而且英语明明讲得很难听
3.5照样是没心没肺的励志,最后歌舞一场化解所有矛盾,剧本还是挺有趣的,将纽约的移民融合与印度的女性平等主题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故事本身还是流畅和有说服力的,虽然角色一如既往地扁平化,但还好有些有趣的场景来拯救,电影中还谈到了有名的喀拉拉的香蕉片,去吃过就知道了,太甜了
我只想说。。女主角63年的啊都50岁了!!怎么居然还可以这么美啊!!!那个眼睛大的可以把人吸进去啊救命!!!!!!!!!!!!!(剧情实在很让人捉急…我承认学英语的桥段是半快进看完的啦=v=……(不懂礼貌的小孩什么的最讨厌了!!
莎希在婚礼上的英文祝辞让她重新得到家人的尊重。所以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来争取的。
“如果我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是个好故事,但剧本把文化自卑、女性平权等问题打散冲淡在家庭温情剧中了。丈夫问女主“你还爱我吗”绝不是担心女主移情别恋,而是对男性在家庭中权力被动摇的恐慌。P.S.艳遇这一段拍得真赞啊,果然法语是最适合讲情话的语言。
【印度】将跨文化冲击的喜剧、女性价值找寻以及家庭故事齐力包裹,说的是学英语,其实也关于好好学如何爱自己;即使十多年后回看故事中的刻画,角色有些脸谱化,但这无碍于它本身释放的积极能量。设置/复杂化“Laurent”这个角色有点画蛇添足,但看到Sridevi游刃有余地去表现自己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怯懦和渐渐成长的自信还是足够爽快的;看到维基有个“印度Meryl”的加冕,突然就好怀念她。
#TIFF#今天同样看的是媒体内部放映场。题材蛮有意思的当然也延续了宝莱坞电影的特色--歌舞表演。其实这事在中国也应该发生不少的,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拍这个。
影片的视角很特别,从一个简单的家庭主妇学英语的角度来讲一个家庭和励志故事。在家庭里女性地位可能在整个世界都是比较低的,本片以一个轻松的基调讲诉一个家庭主妇赢得了家人的爱和尊重的过程,很有社会意义。都说印度出神片,人家是确确实实善于发掘生活。女主角的中文译名太美了- 希里黛玉。
女主漂亮得能下三碗白饭!!法国佬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我太他妈能体会了!!以及……我老觉得法国佬特眼熟,特眼熟……可惜脸盲患者实在无能为力……另外,结尾不小心又泪崩这种事……啧,还好左右两边都坐的是大叔被我眼角瞟到他们也在偷偷擦哈哈哈哈(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心态啦!
虽然我很烦又是“即使家人丈夫再糟糕也要坚守家庭”这种主旋律,不过靠自己努力赢取尊重是好的。另,片中鲜衣怒马的生活和欢快自由的印度女性真是与前段时间频发并且逐年递增的“强奸之都新德里”案件形成巨大的对比和讽刺。
港译能不能正常一回?纽约精读游。。。
无知的时候他会取笑你,进步了他怕你离开。
“如果连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转去别的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非常好,女主角有取有舍,有礼有节,自省又沉着,是非常智慧的女性。飞机上那个老头印象最深刻。
每个人都赞美灵魂的独立。
其实又是一个从头到尾把女性放在待拯救位置的故事,即便是爱慕她的法国人也是一个救世角色;沙龙看完好像男性观众都特别有表达欲,但是这片子我感觉跟文化冲击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一部女性电影,女导演的女性视角非常明显。并且有一个概念传达的很不错:欲被拯救,先自救。就跟欲被爱先自爱一个道理。
女主漂亮能得两颗星,对!我就是死乞白赖的nc外貌协会!而且我还是个吃货,想吃拉杜球!
其实蛮无聊的片子,剧情简介已经透了全部内容。但是因为女主实在太美所以居然完整看下来了。PS:湾湾给这部电影起的译名是——救救菜英文【笑趴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