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铁》是一部发生在二站时期的温情片子。影片没有虐心虐肉场面,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战争的残酷和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
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是巴黎有名的剧作家、导演兼蒙马特剧院的管理人。当他出逃南非的计划破灭后,只能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剧院地下室里。代管剧院的妻子每天晚上来地下室和他见面。
战争还在继续,地下室楼上的话剧排练也在继续。女主角仍是他的妻子。
躲在地下室的卢卡斯心急如焚,他是个艺术家,楼上在排练他的剧本,他不能忍受闲着。于是他独自冒险改造了地下室通往舞台的通风管道,这样,他白天可以听楼上舞台上的排练,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晚上再传达给妻子。
排练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卢卡斯在地下室一边听,一边写,一边改写台词。听着听着,这个敏感的犹太艺术家,居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他妻子对新招募的男主角发生了爱恋,而且男主角也如此。尽管这时候他们还没什么。
当妻子晚间来地下室时,卢卡斯向她宣布,自己马上要开始写一个新的剧本,台词就是妻子的日常话语。他激烈狂躁的态度让妻子迷惑惶然。
战争结束后,卢卡斯果然让妻子上演了自己的新剧本。男主角仍是那个与妻子有恋情的男演员。这时候,他们已经是情人了。
卢卡斯在剧本中这样写道:战争结束后,女主去医院看望受伤的男主,并向男主表达了与他一起生活的愿望。男主却说,他现在已经不爱女主了,曾经爱过,但那只是一个假象,一个美好的假象,见识过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聪明的犹太人就这样用剧中男主的拒绝表白,让他俩的恋情在剧中,用真真切切的语言做了了结。以此,击退了妻子和那位男演员的恋情。
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充满智慧,哪想在击退小三上,也是充满智慧的。
一部战争时期的幽默剧。战争中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不该发生的,也在发生。个性的犹太人,个性的艺术家。
�A�
由于二战期间的那一场空前浩劫,上个世纪电影对犹太人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对战争迫害做出正面描述的《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师》,还是从普通人情感生活着手的《黑色星期天》和《美丽人生》,都使我们感受到那个民族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展现的坚韧性格。本片也是与此相关,虽然主题是着重描述戏剧工作者的喜怒哀乐,却明显刻上了战争和历史的烙印。不过本片却回避了一切杀戮的场面,所有的苦难都得以淡化,人们都在残酷的现实中默默地坚持着自我,寻找着乐观与真情。
片名很吸引我,但故事跟地铁并无关系,只是片头交待在德国占领期间,巴黎晚上十一点开始宵禁,娱乐活动必须早点结束,演员和观众可以搭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在必须看德国人眼色的岁月里,巴黎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否则稍有不慎便有生命之危。最后一班地铁作为那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有产物,或许象征了国土沦丧后的法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但我总觉得针对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这一符号也有一定的隐喻意义存在。不知道导演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但若仅仅是前者,这样的片名未免虚浮了些。
剧院老板路加是犹太人,所以在德占期间只能躲进地窖,而对外宣称已经逃离法国。他每天晚上与妻子相会,也通过通风口聆听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并对排演的剧目进行指导。正因为如此,才给了美安和贝纳擦出火花与发展感情的机会。从最后谢幕时美安一手拉着路加、一手拉着贝纳的情景来看,她的情感在两个男子之间很难做出抉择。就像在那段时期里,她白天属于贝纳,晚上属于路加;地上属于贝纳,地下属于路加。而对于她整个人生来说,就是戏里属于贝纳,戏外属于路加;幻想中属于贝纳,现实中属于路加。
这是导演带给我们的一种人生如戏的意味,演员由于入戏太深而难以自拔,结果无法分清戏里戏外,《霸王别姬》里程蝶衣的自刎是个很好的例子,即便是张国荣自己的纵身一跃,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种悲情。美安一开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贝纳的爱慕,对他一副冷酷严肃的表情,等到贝纳说他要去前线了,心中的激情才一下子迸发。贝纳本是一个多情种子,但对美安却从不敢表白,可见他对美安的特别态度。两人之间纠缠着微妙的感情,又在舞台上演绎着路加所创作的爱情故事,到底是假戏还是真做,恐怕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楚。就像导演最后玩的那个噱头,两人似乎是在现实中相互真情表白,但镜头往后一退,掌声响起,两人居然是处于舞台之上。这样对人生如戏的阐释,我们在《黄金马车》里也曾有所领教。
如此看来,或许乘坐最后一班地铁,是暗示着观众们从浪漫的戏剧中回到残酷的现实;也跟那通向地窖的楼梯一样,象征着美安在两个男子之间的徘徊和缓冲的余地。她可以白天沉醉于与贝纳的情戏缠绵中,但晚上又从中脱身回到路加的身旁,两者之间就隔着那一层楼梯、那一班地铁。我认为她根本无需做出挣扎和抉择,演艺生涯本应是如此看似荒诞不经、却又无可回避的现实,否则无论哪种选择带来的都是伤感和悲剧。她最后应该也明白了这一点吧,因为她已经能够微笑着同时拉起两个人的手了。
影片中的格兰戈身材高大,为人正直,幽默、好冲动,并很多情。作为演员,他不仅演技高超,还与地下抵抗组织有联系,甚至他将剧院的录音机改装后借给他在地下抵抗组织的同伴,装上炸药去进行刺杀纳粹的行动。透过这个形象表达法国人民的抵抗反战思想,给影片增加正义的力量。
玛丽安的丈夫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在影片中一直就住在地窖里。每天晚上听着妻子给自己讲诉排练的情况,后来他在舞台的一个角落挖了一个洞,有根管子通进地窖,这样他就可以知道排练的情形。他认真地根据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记录详细笔记,然后指导妻子进行修改,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典型艺术家,执着地追求表演艺术,然而却自身难保,东躲西藏,通过对他生活状况的描写,反映对战争的痛恨,影片又一次把矛头指向纳粹,无声地声讨法西斯的罪行。
影片其他人物也都刻画的出神入化,喜欢戏院的管理者雷蒙德和那个可爱的种烟花的小孩。又矮又胖的雷蒙德非常幽默的生活着,在戏院分管剧务,忙前忙后。最后骑着自行车发电,保证戏院的电力供应,使戏院照常营业。
影片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值得一提,因为是戏中戏的影戏结构,所以剧场内的华丽场景,演员各具形态的造型,尤其女主角鲜艳的大红色晚礼服戏装,还有紫红色宽大的帷幕时张时合,上下移动的舞台,豪华的嘉宾座椅等,都为影片阐释法国人浪漫生活的图景营造出准确完美的氛围,为人物性格的展示奠定了基础。
感觉法国人拍什么片子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不像是大多数二战片中的犹太人,都是惨兮兮的,片中导演躲藏在地窖中依然保持生活的尊严,继续自己的戏剧创造,和妻子享受爱情。战时强烈的民族情绪,反抗意识都被放到了暗处,那些人们无论何时对于艺术的热爱,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是被重点呈现出来的。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由现实转为戏剧,直接引出了两个可能的结局,残酷与美好交织在一起。
不过也确实可以发现导演的个人风格渐渐退居其次。与新浪潮似乎渐行渐远了。不过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类型方面特吕弗和李安给我的感觉很像。什么类型题材的电影都能驾驭好,对于视听语言熟练掌握,但在影像风格上总觉得少了个性。
不过本片中许多调度还是让人不禁赞叹的。就像教堂里的那场戏,完全看不出来是一部80年代的电影。唱诗班的歌声转为话外音,紧张的行动在无声中进行。
当你的国家被敌人占领时,你将怎样?奋勇的反抗?顽强的生活?继续事业?在爱情中苦恼与快乐?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区内的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看完电影,我才明白了在那段时期的日常生活一样是复杂和多样的,你无法用一个“屈辱”来概括,因为其中也有抗争,有欢笑,有幸福,有趣味,在敌占区的生活没有改变生活本身的多样与复杂,但是,敌占区的背景又为它抹上了一丝平常不见的顽强与坚韧。
影片并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线索很简单,吕卡斯和他的妻子本来经营着一座还算不错的剧院,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不得不藏身于剧院的地窖之下指导演出,而他美丽的妻子玛丽翁则走向前台,维持着剧院的运营。在排练一出新的话剧时,具有反抗精神的演员贝尔纳走入其中。一方面玛丽翁要掩护他的丈夫,另一方面她又要牵扯于与贝尔纳的爱中,直到战争结束前夕,她紧握两个男人的手,完美谢幕。尽管有犹太人深藏地窖,躲避纳粹的情节,但是影片中处理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惊心动魄,特吕弗更多的还是为我们展示了被德占领下法国的人情百态。
我们习惯于歌颂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以生命捍卫民族的英雄,对于默默生活的人们往往有些不以为然。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们当然值得赞颂,但是那些顽强生活的人同样有他们值得尊重的一面。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普通法国人的生活,他们或许没有直接的向敌人发抗,但是他们以一种继续生活的态度进行着默默的反抗,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无声的反抗。比如一个德国兵摸了孩子的头,孩子的母亲说“我们现在快点回家洗头”;比如贝尔纳在夜总会正要将衣帽托放在前台,却发现那里许多德国军帽时,马上收回了衣帽。更多的体现还是剧院在巨大的压力下顽强的坚持他们的事业的故事上,在吕卡斯在地窖中藏身八百余天继续他的戏剧事业的坚持中。吕卡斯在地下世界通过一个通道倾听着地上世界的演出,他也有焦躁与不安,有沮丧和失落,但是,我相信他更有对事业的爱和希望,否则他无法在地窖里倔强的生活两年多的时间。当然,还有他妻子玛丽翁的支持,玛丽翁是片中真正的主人公,一个令人可敬的女主人,她希望平安的生活,希望可以继续上演她和丈夫的话剧,为此,她在地下与地上的世界里穿梭忙碌,要与当局的审查周旋,更要为生活操劳,更令她疲惫的是,她要在丈夫和贝尔纳之间陷入感情的纠缠。而贝尔纳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有些像个玩世不恭的花男人,但是他却又支持着同伴的抵抗事业。在他和玛丽翁的关系上,导演处理的颇具悬念,一直到最后才揭示了他和女主角那深藏的爱情。在这部片子中,三个主要演员的演技都非常出色,使这部描述相对平淡生活的影片又很亮色。
虽然有对占领者的抵抗,但是我看到的还是法国普通人的生活景象,片中法国人并不是想象的苦大仇深,双眉深锁的样子,他们一样在生活,在娱乐,一样赶在最后一班地铁前在剧院里享受艺术,纵情鼓掌。我曾听说过在大萧条时期,美国人醉心于电影世界带给他们的片刻欢乐中,而好莱坞也是在人们寻求痛苦中的欢乐期待中兴起。那么,作为国土被占的法国人,他们更企盼着那怕片刻的安宁,面对侵略者,大部分人充满了鄙夷与愤怒,但是能直接起来不顾性命反抗的只是部分。那么剩下来的不愿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们,只能选择好好生活,因为只有顽强的生活才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就像吕卡斯那样,等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像在剧院的人都是平凡的,他们很多人即使在战争中也充满了平凡的愿望,寻找亲人的老太太,渴望飞黄腾达的学生,埋身与琐碎生活的剧务,周旋于社交界的剧院经理,种植烟草玩耍的孩子,这些普通人与抵抗者,同流合污者加上占领者才构成了一幅真实的占领区生活,而对这些普通人,我们过去总是关注的太少,所以我要说,特吕弗令人尊敬。
《最后一班地铁》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视听艺术的经典之作,不管这样的评价是否过誉,不过我承认,在视觉上这部影片确实很有特色,红色是一个片中的主色调,不过不是张艺谋爱摆弄的那种大红。整部影片始终笼罩在一种淡淡的深红色彩中,这样既给观众以美感,同时有增添了一丝历史感。该片作为反映战时平凡人的影片,没有战场的硝烟与声浪,没有生离死别的紧张与沉重,最终,平凡生活的人们等到了胜利,他们终于可以尽情的在剧场获得快乐,而影片也没将女主角置于在两个男人间选择的尴尬,在一次谢幕时,玛丽翁一手牵着战时与他在地下相伴的吕卡斯,一手牵着战时与他在地上相伴的贝尔纳,发出会心的微笑,而影片也就此结束,给我们留下一个同样悠长完美的谢幕。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56725.html
@小西天。二战时期犹太裔戏剧导演被迫隐于地下指挥排演,他的妻子则爱上了剧团的演员。情节剧的设定抓马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开掘空间:可以见出占领期的巴黎众生相、可以做戏剧与真实关系的思辨,也可以在又一个三人行中探讨爱情关系的诸种可能。然而,特吕弗却没能完成任何一层的立意:群像戏杂乱无章,配角故事有头无尾,更谈不上什么时代缩影;戏中戏只沦为了单纯的情节元素和结尾的小花招;三人行的故事,则是祖与占的草率赝品。特吕弗的新浪潮以反抗“优质电影”起始,《最后一班地铁》却褪尽了新浪潮色彩,拍成了拙劣的“优质电影”,一个意味深长的轮回。
制作很考究,技艺很精湛,可惜没能在思想深度上更进一步。1942年、二战纳粹占领区、戏剧院、抵抗组织,题材设定很容易联想到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特吕弗没拍出足够的危险临近紧张感,就是顺顺利利地排演了一部新的戏剧,而这舞台上戏剧的内容似乎也没和电影剧情本身形成互文,稍微有些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和这么好的制作。总体看更像是仅仅延续《日以作夜》的形式结构,挪移到舞台上而已。德纳芙刻画得很贤良坚贞,德帕迪约就像是个愣头青小伙,演着演着突然被告知二人爱上彼此,这俩也太没铺垫出感情火花,
法国人的抵抗,法国人的爱情,法国式的情节。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鲜明极端,始终谈论着中庸之道的艺术和生活。自由、宽容、理智、高贵地接受和理解着人性的软弱和挣扎,包括结尾处的ménage à trois.
★★★★ (2005-03-11) [资料馆] 艺术的力量真强大。最后那场戏是神来之笔,似真非真,分不清戏剧和现实。
拍给法国人的好莱坞,不像特吕弗的特吕弗,展现出非凡的商业艺术平衡力,晚年中庸是姿态成熟还是品味蜕化,见仁见智,我觉得是前者。
电影名字很浪漫,只可惜内容好像和名字关系不大。其实是很有发掘空间的题材呢。犹太舞台剧导演躲避搜捕藏在舞台下面暗中指导新戏等待战争结束什么的,虽然我们总是抱怨好莱坞电影多么多么俗套,故意制造惊险和矛盾等等,但… 本片这种温吞吞、最后还莫名来个毫无火花的三角恋的做法,也实在夸不太出来唉。德帕迪约的角色这写的,活活浪费了好的设定,败笔
德纳芙真是美,有一种即便被乱局、被波澜冲刷,也依然维持得了体面的优雅与贵气,而这克制的体面,会放大战乱、情感本身的惊涛骇浪。身份的杂糅,注定了秘密的交汇,也注定了要用额外丰饶的感性来滋养皲裂的理性,所以这人物有越来越深远的层次,愈发迷人。也所以,以她为中心的戏院众生,也有一种干涸岁月里的丰富,暧昧丛生,却又暗涌明流。男人多是不顶事的,要起码两个,才比肩得了一个女人的繁复,因此糊涂起来,就多为小丑与弄臣,朽木与沉疴。那很多时候,就尚不如那两位在半世纪前亲在一起的女人。@ 资料馆
这不就是特吕弗当年反对的优质电影么?回家又看了一遍译制片版本,其实译制的真心还不错,把片子本来的那个俏皮劲儿也翻得挺到位(比如“戴高乐”那个笑话翻得很硬但是也翻出来了,以及里面两处同性恋段落还都留下了)。就片子而言,最厉害的可能还真是结尾那个实景转舞台的处理(整个自指结构一下就拉起来了)。男女主角确实都在巅峰,俩人之间没按欢喜冤家套路写(德帕迪约的角色简直就是《痴男怨女》里的痴汉嘛),但女主和导演老公的戏写得是真不错。另外才终于理解到《那时花开》为什么要cue这部片子。
还是不要对大师太崇拜的好
2022.10.16资料馆。本片我愿称之为“德纳芙和她的两个男人”。凯瑟琳·德纳芙的熟女脸非常适合在大银幕盛放,这个角色很少有情绪起伏过大的时候,仿佛一切事情都能搞定,反观两个男人,很有才华但非常情绪化。最后,这部电影跟地铁的关系是啥?我没搞明白。
看了好几遍居然都看不完。怎么回事?
被军官摸头后要洗头发,用颜料和钢笔画丝袜,把火腿藏在大提琴盒里,用汽车尾灯照射自行车发电,在屋旁种烟草。可是,电影和名字有啥关系来着。
德帕蒂约年轻的时候真帅~~~~这算怎么回事。。。。这2个人这么克制压抑,最后算是不了了之了吗。。。。。
刻画的最圆满的角色当属玛丽安,一方面照顾丈夫显示出一个好妻子的坚贞,一方面在情人面前有所克制又是一个好女人的柔情,很少喜欢上银幕里的女性角色,西西里美丽传说的玛莲娜是一个,她是一个。当真的裸看,完全不知导演是特吕弗,虽不说喜欢的紧,但至少人物饱满
这是我至爱的法国电影,谁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ok,没有绝对的完美,那我可以说它是相对的完美。
特吕弗倒数第3部作品,横扫10项凯撒奖。平庸之作,沉闷乏味,冗长拖沓。当然,楚浮背叛新浪潮也大可美其名曰"走向成熟,平和,圆融之境"。舞台剧戏中戏,巴黎占领时期的日常,德纳芙在白天地上与夜间地下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细节精彩,主线没劲,前半部分很难熬。结尾戏中戏噱头和三人牵手赞。(7.0/10)
最好的楚浮 总留到最后 刚在天津路看完 兴奋坏了 强卡斯 强故事 强表现力 嘲英国人和德国人那些小段子真经典 最好的戏中戏 出入无痕 最好的三人行 携手炮火间 特吕弗的私人印记 首尾呼应 作者电影与商业片 完美平衡 几首歌也好 慢点找 PS 有提及希区柯克的煤气灯下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还有…
细腻,特吕弗的片子确实细腻,关于那些爱和误解,结尾很好,既是戏剧的结尾也是电影的结尾。但名字太无厘头了,这跟地铁有关吗,只不过是电影的时代背景。
虽有喜感欢愉,远不至你逃我也逃的力度;有创造悬念,那个偷盗的女贩子,缺乏呼应不了了之;有危机时刻,盖世太保搜查地窖,流水账走过场毫无紧张感觉……整体趋于平庸,只有两性关系和吐槽剧评保持了高水准,因为这是法国人的强项。最后时刻看到北非谍影的影子,而主导者也顺应法式从鲍嘉变成德纳芙。
也许没有品味到电影本身真正的好但就想给满分。。新浪潮代表作。。贵妇人Deneuve大鼻子Depardieu。。以二战中巴黎的戏院为背景编织爱情爱国故事从舞台恋人转为地下相爱又不能爱。。结尾差点被骗还以为这就是宿命原来是一幕剧。。听上译配音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