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美国往事》动人的细节千千万,以爱情为例。爱情这条线里面不但有无数痴情感动的细节,还有无数让人脊背发凉,细思极恐暗线。甚至读懂了这些细节,你就理解了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以251分钟加长版为例,加长版多出来20分钟的细节,也多出来更多痛彻心扉的遗憾。
Age cannot wither her岁月无法蹉跎她的容颜。
——《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对爱情的探讨是神圣的,他是一个男人心中最神圣的爱情启蒙,一个男人无论一生经历过多少段爱情,最让他难忘的依然是他的初恋,初恋是一个男人心中永远的神话。面条一生最爱的就是黛博拉,面条对黛博拉长达一生的迷恋具有普世的普遍性,它包含了一个男人在爱与性的启蒙当中的一切懵懂,痴心,敬畏和遗憾。
“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也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歌德)。初恋即是如此,黛博拉是面条一生得不到的幸福因此也成了面条心中最大的痛,这个痛足以让他在35年之后重过南楼之时带着比年轻时更加敬畏也更加凄凉的心情重新去一睹恋人的芳容。
黛博拉之于面条就如绿蒂之于维特,凯瑟琳之于希斯克利夫。和希斯克利夫一样面条也曾因爱生恨,愤怒地对即将离他而去的黛博拉实施强暴,这是全片最让人不忍目睹的一场戏,这是面条对他与黛博拉爱情的彻底绝望。在面条的愤怒和黛博拉极力的反抗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爱情被撕裂的痛苦,这是得不到后自私之心作祟下的愤恨。
爱情是世间最神秘的东西,它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无所谓对错,当爱情得不到时总会走向爱的对立面——恨。但这种恨的根源还是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恨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只剩下遗憾和多少年后午夜梦回时一剂最猛的毒药。
爱情的自大和自私在于渴望占有,渴望控制,发出控制的人是出于爱,但却完全忽略了对方的感受。黛博拉对面条说:你是我一生唯一在乎的人,但也是那种会把我锁在屋里并把钥匙扔掉的人,对吧?面条低头不承认也不否认,这也是二人分离的行为动因。
而爱情的可悲之处在于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会留下无尽的遗憾,《美国往事》正拍出了这种可悲,并将它与人生的可笑完美融合,成为感叹人生如梦的大线之中的一条副线,面条和黛博拉的分离并不如黛博拉预想的那样,黛博拉成了她最讨厌的麦克斯的情妇,而面条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生的悲剧都来自于自己兄弟背后捅的一刀
……
《美国往事》是非线性叙事的经典,非线性叙事的好处在于可以打破叙事常规,在最恰当的时间交代最合适的信息,从而加剧悬念让结尾更加震撼,诺兰兄弟的非线性叙事就是这方面的完美代表。在《美国往事》的开场30多分钟里我们不知所云的从众多悬念和伏笔中领略了人世的沧桑,并初步感受到了这个四个小时的壮阔史诗的惊鸿一瞥,这时我们还不知道《美国往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它的无数伏笔和那让人无尽唏嘘的沧桑质感已经像一曲抒情叙事长诗一般,用它苦酒浓烈的意蕴把我们紧紧抓住了。在这种意境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和面条这个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一同踏进这段不堪回首的回忆,去感受他的感受,痛苦他的痛苦。
埃尼奥莫里康内那直击灵魂的音乐将是这条重溯路上的最佳领路人。
我们首先在幽怨抒情的音乐和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中感受到了故友重逢的喜悦与感喟,从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开始知道这个制造无数回忆的饭馆就是故事的起点,当面条一个人徘徊在这个物是人非的屋子里,镜头掠过一幅幅照片时,我们知道,史诗开始了。
黛博拉是面条第一个注意到的照片,说明黛博拉在面条心中的地位。
镜头没有切,而是摇回到面条,因为这时的情感是连续的,切会打破这种感觉,这是每一个想要营造影像诗意的导演不得不明白的道理。
黑暗的背景完美的突出了德尼罗的面部,德尼罗的眼神像在滴血。
镜头依然没有切,这是一个完美但并不复杂的长镜头,面条缓缓转身,向着一扇门走去,门后是更多的故事。
当面条进门时镜头自然的切换到了下一个空间。
又是一个长镜头,镜头随着人物移动,这时我们和面条看到了一扇门被封住了,这是又一处展示物是人非沧桑变化的视觉细节,情感力度又深一层,而且流露的自然得体毫无过度之感。
面条打开了另一扇门,抒情的女高音吟唱开始出现,诗一般的音乐正配合缓缓移动的镜头把观众和人物一同拽进回忆。
对于不是第一次看的人来说,接下来的场景令人心碎而叹息,蹒跚的面条充满敬畏的走向初恋,这一过程像一个信徒走向自己心中的女神一样充满仪式感,每一个用心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面条的痴情。
面条慢慢地打开墙上的小洞,一束浅浅的光线正好打在他的眼睛上,墙洞背后的神圣略见一斑,这是导演又一个视觉细节,大师就是大师。
音乐淡了。
面条的眼睛仿佛在滴血,如果这样深情的眼神还打动不了你,我不知道还有哪位男演员的眼神能够打动你了。
接着那熟悉的旋律又出现了,这是专属于黛博拉的符号。配乐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它变成符号,成为人物内心的最佳注释,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就是这一用法的最高诠释之一,在往后的故事里,只要这个音乐出现就代表着面条心中的黛博拉。配乐不止是配乐师写好就行了,关键还得看用的人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音乐就像人才,不放在正确的岗位上,怎么着也发挥不了作用。
接下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镜头,这个镜头一是面条内心的窥视,导演让我们看到了面条此时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的那个人,让我们明白了面条心中最放不下的是谁,这个镜头足见其深情,足见其痛苦,我想每一个不是第一次看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其次,它是一个完美的时间跨越,让镜头直接回到了50年前,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年代;再次,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含义:女主角的登场。这是电影史上最华丽的出场之一,人物出场,情感表达,以及深层次的情感挖掘完美的融入到了一起。这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女主角登场,其他人可以拍的比《美国往事》画面更美,但绝不可能比它更丰富,更痛苦。
那时候的詹妮弗康纳利真美。
在接下来的细节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二人之间的隔阂,这都为后来的分离埋下了伏笔。
在形式主义学者眼中,重复是表达母题的最佳手法,母题都是靠形式中的元素的不断重复暗示出来的,借此我们可以分析美国往事面条对黛博拉的痴心,并和他一起爱上黛博拉。这种爱就是在电影里那些不断重复的细节中建立起来的。
当伙伴们和妓女佩吉一起风流时,面条一个人坐在一边,画面外响起了那首埃尼奥莫里康内为黛博拉量身打造的Deborah's Theme只要这个音乐一响起来,就说明面条在想黛博拉,果然下一个镜头就是黛博拉。淡淡的女声吟唱烘托着女神的出场,在本片中黛博拉的每一次出场都被导演烘托的美轮美奂,足见导演之用心,黛博拉也许就是导演心中初恋的完美化身。
这是一个绝美的长镜头,镜头跟随黛博拉缓缓移动,黛博拉淹没在人群中,镜头里只剩下大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
镜头一切,我们看到了近乎痴迷的面条。
面条在人群中尾随自己的女神。
接下来是一个视线顺接,我们看到了人群中的黛博拉,但黛博拉在画面空间中显得距我们有一段距离,这既是面条和黛博拉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是男追女时的心理距离。
而画面前景的人物不断移动导致黛博拉的画面时断时续,也完美模拟了面条的视角。
接下来是黛博拉的一个单人镜头,画面充斥着气雾,带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把黛博拉烘托的不可方物。
这次大家注意黛博拉身后背的是什么?是是跳芭蕾舞时候的鞋子。什么是细节,这就是细节,这是一个导演功力的体现。黛博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一个高贵的人,她和面条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跳芭蕾舞就是这种高贵的体现,而既然你已经设定了人物是这样一个人物,那么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能放弃足以体现这一点的细节。
她背着这个鞋子就是一般的导演想不到的,也是一般观众注意不到的细节。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你就别当导演了。
黛博拉到了家,家里人要去教堂做礼拜,这正是面条和黛博拉独处的绝佳机会。
下面二人独处的戏也再次交代了二人的性格差异,对话也完美诠释了罗伯特麦基:“每一句完美的台词都至少要有两层含义”的理论。大家可以自己感受就不分析了。
这场戏是面条和黛博拉两次独处戏中的第一场,两次都被处理的美轮美奂,浪漫而富有诗意,但两次均无疾而终,这场戏也埋下了一个很难被注意但却细思极恐的伏笔,这个伏笔不止一次的在戏中出现,成为了电影看不见的一条暗线。
他们幽会的时候还有第三个人在偷窥他们,那这第三个人是谁呢?
不用说你也知道:Max。
如果你稍微想一想这个细节,你就知道这个细节是多么的恐怖。
正当面条和黛博拉为观众奉献初吻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原来有人在偷窥黛博拉,这个人正是麦克斯。黛博拉讽刺的说了面条一句:去吧,你妈妈在叫你了。
这里的妈妈指的就是麦克斯,这里也看得出黛博拉是十分讨厌麦克斯的。这次偷窥是一个伏笔,细心者会发现麦克斯偷窥黛博拉的地点和面条一样,只不过这个细节不到一秒,绝大部分观众会忽略掉。这是三人的命运第一次交织,如果把《美国往事》看成一个背叛的故事,那么从这里这个背叛就埋下伏笔了。
15年后面条出狱,这个伏笔再次出现。
当面条正和阔别十五年的众兄弟共叙感情时,黛博拉出现了,这时第一个注意到黛博拉的竟不是面条,而是麦克斯!
我们看到面条正和朋友们打哈哈,而麦克斯的脸色已然变了,然后面条才注意到自己的女神来了。
也就是说最先注意到的反而不是面条,而是Max。你再联系一下他的表情,细思极恐。
于是朋友们识趣的离开,懂情调的黛博拉哥哥莫胖还专门为朋友面条演奏了黛博拉跳舞时的曲子,灯光也随之变化,十分罗曼蒂克。
可是和15年前一样,还没等二人擦出多少火花,一旁的麦克斯就把面条叫开了,这时我们也可以注意麦克斯的脸色,让人觉得大有内情。而黛博拉再次讽刺道:去吧,你妈妈在叫你了。
这场戏为我们暗示了谁才是面条真正的朋友——莫胖,莫胖知道面条的心思,为他营造气氛,但当面条和黛博拉谈话时,却切了一个麦克斯的镜头,然后结合下面的对话结果不言而喻。注意对话内容,每一句都细思极恐。
面条:麦克斯没有告诉你我今天出狱吗?
黛博拉:没有
面条:你自己记着的?
黛博拉:不,是莫胖,永远是他。
三层含义,第一,麦克斯没有告诉黛博拉,为什么不告诉呢(这一点很有意思);第二,黛博拉并没有把面条出狱放在心上;第三,莫胖一直牵挂着老朋友,并告诉妹妹。关于莫胖对面条的友谊,电影也有很多伏笔,不再分析,大家可以自己感受。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为什么麦克斯看到黛博拉来的时候脸色会变了。也许黛博拉就是麦克斯背叛兄弟的动因之一。
承包饭店的戏,是面条为追求黛博拉做的最痴情的一次举动,但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相处。为了衬托这场戏导演先拍了一场众兄弟和妓女卡罗相互调情的戏,当卡罗向面条示意时却被面条婉拒了,面条说自己有事,这个有事就是要去请黛博拉吃饭。
面条包下了整个饭店,所有的人都在为黛博拉服务,画面两边的服务生像阅兵一样毕恭毕敬的听候差遣,乐队则在黛博拉登场时为其演奏那首专属于她的Deborah's Theme,用王朔的话说就是:这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场景,谁看了都感动。黛博拉感动否,不知道,没交代,这是导演的开放之处,你认为是就是,你认为不是就不是。
这是一场极度深情但却越发让人感到无力和距离感的戏,面条越用心似乎黛博拉就越无动于衷,这可以从黛博拉的各种细节反应中看出。尤其是当面条搂着黛博拉跳舞时,导演没让我们看到面条的表情,只让我们看到二人的面部紧紧贴在一起,而黛博拉却完全心不在焉,跳舞时心不在焉,说明黛博拉对面条的爱情也是心不在焉。
在饭后,面条的罗曼蒂克场景在延续,二人躺在饭店前的海边,海风阵阵,夜空如洗,再没有比这更适合恋人之间悄悄话的地方了,但这却是一场绝望地戏。黛博拉是来告别的,她就要前往好莱坞了。
面条没有说话,镜头的主体是黛博拉。下面是一个欺骗性的转场,利用视线顺接,切到了面条,按照思维惯性观众会以为这还是上一个场景,但其实他们已经在车内了。
面条一脸的不甘和愤怒,最后在愤怒中面条强暴了黛博拉,这是他对二人感情的彻底绝望。
在加长版《美国往事》中,面条一个人来到了酒吧喝的酩酊大醉,他在混沌中邂逅了妓女夏娃,他给了夏娃钱,希望夏娃陪陪她,在床笫上,面条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心碎的话:
我可以叫你黛博拉吗?而此时的背景音乐正是黛博拉跳舞时的音乐!
这一细节完美展示了人物的内心,前面说过,运用配乐的最高境界是把它变成符号,这时的配乐暴露了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从这些细节里可见面条有多么爱黛博拉。
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碎。
两个人并没有做爱,因为面条喝得太多了,直接就睡去了,这更突出了面条的心碎,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面条的伤心颓废,他错过了去送黛博拉最后一程的机会。
从加长版交代的信息中我们发现,黛博拉并没有那么绝情,她给了面条一封信并在在火车站的咖啡店里等着面条。但面条在宾馆里睡过了头,伤心的黛博拉坐上火车离开了,而这时衣衫不整的面条在匆忙赶来。
火车站的气雾如烟升腾,营造出诗意的朦胧画面,配乐如泣如诉,面条想望一眼女神离去的火车,但眼前的景象确被气雾遮住了,这是导演的神设计,欲望总和现实相背离才会产生戏。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离别戏,如今只剩下了面条: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从此面条变成了用鸦片麻痹自己的行尸走肉。
面条与黛博拉的重逢是全片谜底揭晓的前奏,也是全片最让人心碎的戏之一,面条的一生都毁在了黛博拉和麦克斯的身上。
爱情中一方的自大体现在自己总认为对方和自己在一起才更幸福,面条回来看黛博拉就是为了和自己赌气,看看黛博拉是否过得比自己好。结果事实证明黛博拉是对的,黛博拉功成名就,容颜不老,而面条却是一无所有,变成了真正的糟老头。对比一下二人的差距以及35年后的麦克斯就可以看出,这35年的痛苦对面条的摧残。而黛博拉似乎也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
原来黛博拉并没有过得比面条好,她是高官情妇,这个高官就是35年前诈死的麦克斯。
等真相揭示后,镜头切到了下一个场景,这是一个摄人心魄的镜头。
红色的背景背后,麦克斯如鬼魅一般的身影缓缓向我们走来,这个镜头就像噩梦一样,这不是超现实主义,而是一面玻璃,这样就为这个镜头有了现实的合理解释,可谓神来之笔。
在麦克斯的办公室里,往事一幕幕浮现在面条的脑海里,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种昨日不可追的沧桑和感慨,除了心碎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此刻的观影心情。
面条失去了一切,爱情,友谊,地位,金钱。而他更为了不属于自己的罪恶背负了35年的愧疚。在没有人比这更悲惨了。
我们很难想象赛尔乔莱昂内创作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一个人是以怎么样的心情来祭奠这段回忆的,每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背后必有深深伤了作者的一段情,黛博拉就是这段情的完美代表,从面条对她的迷恋之上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这也是《美国往事》能够持续不断地打动我们的原因。
再见了,黛博拉;
再见了,麦克斯;
再见了,我的从前。
“我们总想摆脱过去,可过去从不曾放过我们”。
电影最后镜头切回了青年的面条,这是面条最痛苦的时刻,他在大烟馆里抽大烟,在一团幻觉中冲着我们笑,镜头定格在这痛苦的幻觉留下的笑容中,这是一个含义极深的镜头,据我理解这是时间和空间的定格,说明从那一刻起面条的生命就停止了,他的今后的生命将永远的被困在这个不大不小的空间里,在这个最痛苦的时间上永远停滞不前,在这里时间趋于静止,空间不再变幻,痛苦永远持续。(面条最后一笑)
很多人不喜欢《美国往事》只因为一个荒唐的理由,那就是它太长了。可是没有人要求你一口气看完,你要想一想你看一部电视剧至少也得几十个小时,每天花一个小时看《美国往事》一个星期还能看不完吗?然而,很多人就是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有人能一天看十几个小时的电视剧,却抽不出四个小时去和一部伟大的电影去对话吗?
美国往事,一部哀伤的电影,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对人生的感悟,很多年以前曾经看过,那时因为年龄小见过了太多港台火爆的枪战片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很沉闷而且臃长,毕竟没剪辑过的原版需要四个小时,接近一下午的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画面而是排箫演奏的背景音乐,很幽怨苍凉的感觉。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本来打算看一小会打发下时间,没想到居然一口气看完了。有些人觉得美国人很粗糙,但在这部电影里我是一点没发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表达的意义甚至比语言要深刻好多,不过不建议20岁之前的同学来看,因为这不是一部追求刺激和快节奏的电影。人生是什么,一个充斥着友谊 爱情 忠诚 背叛 感动或者难过的个人世界,一部美国往事居然把这些东西全都概括了。少年诺德斯的放荡不羁,青年诺德斯的冷酷狠辣,老年诺德斯的宽容平静全都包括在短短的4小时之内,说短短也许不恰当,但当你经过一些人生的历练以后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你就会感觉4小时确实很短暂,因为里面浓缩了几十年的风霜。这是一部黑帮片,又不是,一群离经叛道的少年用自己张扬的举止写下了一首动听的乐章,就如他的背景音乐一样深邃。他们会在焚烧报摊的时候哈哈大笑,会在收取报酬的时候不要现金而去洗劫一个醉鬼,会在女生和蛋糕之间选择了蛋糕,会在被黑帮毒打的时候愤怒的说我不需要一个老板。。。比起我们看过的大部分电影来说这些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孩多米尼克被枪弹击中的时候,诺德斯飞快的跑过去把他抱起来,然后他微笑着说:“诺德斯,我滑倒了。。。”好像是在安慰自己的伙伴,然后死去,不知怎的看到这里眼泪居然不争气的留下来,不过我知道我不是为了多米尼克而哭,而是为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所有曾经最宝贵的东西。多米尼克或许是幸运的,他失去的只是生命,主人公失去的却是爱情 友谊 信任和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他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一个躯壳了,少年的时他满脸鲜血的趴在门上呼喊爱人的名字时那扇紧闭的门扉一动不动,青年时的他在逃亡前打开他们共有的那个储物箱时发现里面空无一物,老年时见到他原以为早已死去的朋友马克思,却发现原来自己最爱的女人和和曾经最珍惜的东西都被这个“最忠实”的朋友拿去了。 哀莫大于心死,主角最后放过了马克思,他的形象定格在中年时代的鸦片馆里,烟雾弥漫的空间他露出了一个诡异的微笑,不知想到了什么,这个笑不是让人快乐,而是给你一种完全刻骨铭心的痛。
抱歉,看不进去~~
时间真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想当初青葱的詹妮弗·康纳利一回头惊艳了多少人
我的爱人是如此英俊,他的皮肤像黄金,他的双颊如香草台,虽然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洗过脸。他的眼睛如鸽子般明亮,他的身躯如同雕刻的象牙,他的双腿象大理石柱般坚实,虽然包裹它们的裤子脏得要死。总而言之他是那样可爱,可惜他永远是个一无所有的小阿飞……所以他永远都不会是我的爱人。真可惜!
以前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电影,电影里太多的内容让自己并不能一下子就可以消化得了。重看这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觉得半点枯燥沉闷,好似在翻阅一本浑厚的小说,一生中所有最重要的东西都在里面,值得慢慢回味……★★★★★
面条的人生。这条人参很长,长达229分钟。
每当男主角独自出神、音乐响起时,都有种抽离的视角,好像一辈子过完了,再回首当年,似真似幻。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的开头,和《你一生的故事》,好像每一个片段中,都能折射出全部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关于几个出生入死的兄弟,和一个美轮美奂的姑娘
史诗叙事大师笔法,黄昏已近青春已远。而今男人的理想已改变太多。配乐绝佳。
最后黛博拉(Deborah)向面条求情的那段可真够无耻の。
两场强暴戏毕竟是吃不消,男性的传奇之路上似乎最少不得的就是美丽而无人格的女性牺牲品
有一种片子,伴随你走过热血沸腾的青春期,在成年后来看却又是另一番感受。在巴西,它叫《上帝之城》,在日本,它叫《大佬》,在韩国,它叫《朋友》,在香港,它叫《古惑仔》,在台湾,它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大陆,它叫《阳光灿烂的日子》,最早的在美国,叫《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个人史诗式的黑帮电影,也正如所有黑帮电影一样,拥有着史诗级别的直男癌
十五岁时,我是《美国往事》里的马克斯,初谙世事的街角英雄。我与同伴共享友情,但一样没尝过女人的滋味。这滋味我后来尝到了,还有,背叛伙伴的滋味。有些病在年轻时候得是好事(但那病是瘟疫不是麻疹!)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4个多小时的片长看完估计不少人血条都快空了,然而据说原片得有6个甚至10个小时,但坦率讲你并不觉得有多少冗余的内容,毕竟几乎是一个人的一生浓缩进几个小时内。导演通过1921年1933年1968年整整3条时间线交织用数个鲜活的角色将美国禁酒令那个黑帮风起云涌的枭雄年代描摹得跃然纸上,开头迟迟不间断的电话铃声直接贯穿三条时间线,极为牛逼的叙事操作。如果仔细回忆会发现主要几位女性角色都是先和Noodles发生关系后再和Max发生关系,可见Max一直以来都对Noodles心存嫉妒,可能街头斗殴时那里真的被弄伤了?留下影史惊鸿一瞥的康纳利所饰角色始终都是相对世俗的一方,而亲眼目睹伙伴死在自己怀中的Noodles则至始至终理想主义。国家不幸诗家幸,禁酒令是美国历史上一道沉重的伤疤,却对电影艺术多有滋养。
兄弟如垫背黑一枪,女人如蛋糕揩一块,美国梦一场滑一跤,往事烟一口笑一笑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韩国的朋友都是模仿这部
太好看了。我喜欢它的叙事手法,少年、中年、老年穿插在一起,处理得很成熟干练。配乐非常棒。
一年多以后,我将它从四星改为了五星,期间未曾多看一遍。
长,长,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