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删影评,我应该是知道我触犯了那个关键词,还是和影片本身的内核色彩(香港人在1981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与本土问题上)有关,嘘~不再多说。
还是回到影片本身来说说吧,因为许鞍华导演当时还是很年轻,所以镜头、美术、灯光场景等都比较简陋、青涩,但是部分镜头设计颇有心思以及寓意,才华从那时候就开始展露光芒了。
发哥和红姑那时候的表演也很青涩,表演痕迹偏重,而且我差点认不出红姑。
早有耳闻这是张坚庭的剧本,因为看他采访时经常会提及,这是他拿了金像奖最佳编剧的剧本,一直想看看是怎样的故事,幸好2019年能看到法国一家电影公司重新修复并发行了蓝光,下一部期待的就是《点指兵兵》。
剧本结构扎实完成,故事主线就跟着主角走,观众觉跟着主角一起体验经历,观影体验相当不错,而且现在看回来那时候的人文、社会,也是一种别样的学习与见识,原来那时候的人还有这样的一段历史与生活经历。整体上来说,在80年代香港电影高度商业化的时候,有一部如此之独树一帜的新浪潮电影,确实给当年的电影市场添上了一笔具有异国风情的色彩。
电影的主题是漂泊,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是被裹挟被掌控 的命运。己身飘零无所依,即使路上有过那么几丝温情,也都因为自身太过弱小而匆匆失去。最后仍旧孑然一身,又不得不怀着美好的愿景向前奔赴。这是许鞍华的第三部作品,主演是风华正茂的发哥和脸蛋圆圆的红姑,未来的影视巨星在当时都嫩得掐出水来,不过演技嘛……的确和之后没法比hhh。
这部电影的观感和《疯劫》一样,都是题材十分吸引人,但是故事没有延展开,逻辑情节也未周密到把故事说圆。不过比起疯劫好一些。比如胡越和沈青的感情戏份前期可以再加一些,这样可以让胡越此后为她放弃去美国的更加的合理。他俩和立君的三角恋也是有些鸡肋,草草展开匆匆结束,对整个情节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唐人街老大的那条线也是有些混乱,并没有充分的展开,胡越为他办事总共就杀了一个人(还不是他开的枪),大部分时间都在摸鱼。如果加一段胡越和伙伴杀人做任务的快剪,增加他办事的危险性,是不是更能体现命运的戏谑?明明是想去美国正当挣钱过生活的,但却阴差阳错在菲律宾不得己杀人越货。接上最后的结局,明明努力为老大做了那么些事,却还是逃不过沦为棋子的命运,更有悲壮感和孤寂感。
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啦~
一部香港電影居然拍出了第三世界電影才有的獨特氛圍和壓抑感,真是不可思議。選擇用明星演出,卻不彰顯明顯特質,而是用大多用中、遠景來讓角色與環境融合,演員的表演也都極為到位,少有的80年代初的不浮誇演出。劇本的設定讓每場戲都精準的達到該有的訊息,雖然較略顯理性和劇情推進作用,但又藉由許多抒情的場景給捕足。整體的鏡頭設定、表演調度、劇情的設定都十分精采和緊湊,做到了藝術與商業兼備的效果。才30出頭的許鞍華在當時就能做的如此到位,真是展現驚人的導演天份。
这部电影是周润发和钟楚红的第一次大银幕合作。周润发饰演的胡越是一个从越南逃出来的难民。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胡越坐在难民船上。也正好承接了许鞍华《投奔怒海》中最后一组镜头。逃到香港的胡越,在安置他们的难民营中逃过了继续追杀他们的越南特务。于是他逃离难民营,藏在一个公寓中,在朋友的帮助下准备再逃往自由的美国。胡越遇到了同时越南难民身份,由钟楚红扮演的沈青,两个人相爱,结果不料在从菲律宾转去美国的途中,沈青被卖为妓女。为了拯救女友,胡越被迫为唐人街老板钟仁当杀手。在最后两人要脱离钟仁的时候,却被设下陷阱,沈青和胡越的好友阿三都被杀害。胡越一个人完成了复仇。在大海中埋葬了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除了保持香港新浪潮的新锐之处外,作为一部政治题材的影片也具有很深的政治寓意。在历史上越共统一越南后由于实行残酷的政治迫害,有十年的统治国家经济崩溃,人权沦丧,酿成了一个庞大的难民潮。影片拍摄于中英双方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前一年,借越南的故事也表达了港人对于自身身份定位,前途命运的一种焦虑情绪。八十年代,冷战还在继续,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还是世界一个焦点问题。
许鞍华借助这部《胡越的故事》继续思考一个主题:个体在无力抗拒,也无从逃离严酷的社会环境下,那宿命式的悲剧。而那种个体漂泊的感觉则是许鞍华以后一些列影片中不断诠释的。
人命比纸薄,縱使沒有《投奔怒海》來得大氣,但真的好悲情。PS:鍾楚紅差點沒認出來…
还不错
在这个世界 有一点欢乐 有一点悲伤 谁也无法逃开
红姑那时还青涩,够不上缪骞人的韵味。喜欢泰迪罗宾《这是爱》,自《教父》后,水箱藏枪,一用再用。幕后班底亮瞎眼了。
越南三部曲,从越南到香港到菲律宾,难民+黑帮,投奔怒海雏形。监制泰迪罗宾,导演许鞍华,副导关锦鹏,编剧张坚庭,摄影黄仲标,美指区丁平,动指程小东,再加上发哥为首的众主演,日后牛逼了一群人。王颖老婆缪骞人那时比尚且稚嫩的红姑有韵味
看的粤语录像带版。
这部片,缪骞人真是美啊。许导本不想拍成drama,想拍类型片,而旅馆里两女一男那场好drama
我真的是看不了这样逻辑未成熟的早前港片了
之前似乎又写错一个评论,这部才是红姑的处女作。。。
★★★☆ 雖無越戰畫面,卻滿是戰後的創傷,是漂泊,是亡命,是渴望,是無望,雖然最終還是套了一個黑幫片的殼,不過骨子裡始終是對混亂時代下小人物命運的關注。
“为了个女人你连美国都不去了吗?!”……很遗憾,观感不佳。想要引入所谓大时代背景,可受限于历史视角以及港影戏说感过重而显得浮皮潦草;小故事的部分,无论是三角恋情还是动作惊悚,都没有表现出较成熟的导演水准。特别是后者。看在发哥红姑(可她演的并不好)风华正茂的面子上,勉强进三。
★★★☆
许鞍华第三弹,25岁的周润发,20岁的钟楚红,22岁的缪骞人。胡越写给立君的信,永远是彼端的生活。
许导总是擅长把传奇性的故事拍得文学性,嗯,也就是寡淡平实。红姑这时还看着不像红姑,而发哥的上唇已经有波折,不作狠相的演一个狠人
故事告诉我们无良的菲律宾华侨····哈哈
新浪潮片就是香港左翼青年们用他们的英式教育下的头脑解读政治和世界,越南也好中国内地也好,都是他们以为的样子。画质真需要修复了。
从越南到香港再到菲律宾,一路漂泊。 周润发、缪骞人、钟楚红,那时都年轻
我到了唐人街,不过是菲律宾的,不是美国的。我想不管我在哪情况都差不多,因为我没有身份。
电影讲一对难民情侣从香港流落到菲律宾“唐人街”却依然无法自己掌握命运的悲剧故事,并获得了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这是周润发与钟楚红合作的第一部电影,这时候他们俩都未成名,银幕上周与钟十分登对,此后一连合作七部电影。尽管他们一生阴差阳错并没能凑到一起,但也因为这部戏结缘,成为银幕外最好的朋友,现在回首看两个人第一次合作的电影,别有味道。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男演员身上似乎都自带浪子气质,周润发、梁家辉、梁朝伟...即使是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张国荣,也能演来不羁放纵的阿飞;而受政治、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的香港影人处理这种题材来的确有着先天优势,这一点内地第六代曾试图模仿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绝大部分都走上了不中不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