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算是我的短评而不是影评,因为短评的字数限制只能在这里写了
关于罗曼蒂克,关于法兰西,关于出轨和性。
当人类脱离了基本的生存困扰之后,当所有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或者确认以后的人生不再有太大的波澜的时候。会去追求激情,当激情过后更想得到的是内心的平静吧,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胆小怯懦的中年人在经历了17年的婚姻生活后,偶然的出轨感到了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快乐。所谓婚姻是男人的坟墓,深有感受,女人总是想要对方改变的很多,而男人更多的时候是希望自由一些。无所谓对错。
Simon胆小同时没有太大的勇气,反应有些迟钝,像极了一部分谨小慎微的中年男人。做未成年人一开始就知道出轨将会无疾而终,但仍然饮鸩止渴。也许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渴望打破平淡的生活,但是有没有太大的勇气,假装自己不去嫉妒一些东西,让自己看起相对优雅。胆小的男生也可以这么可爱(虽然我也是男生)
法兰西的女人给人的感觉真的有趣,查了下女主(Sandrine Kiberlain)今年54岁,只能够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性感,让我想起去年阿汤哥在“壮志凌云2”中所表现的性感。所以性感的前提是不要变胖和变秃。
像其他人所写的那样,法国人的出轨都是那样的丝滑,让人不忍心去批判。
如果婚姻让你不在快乐甚至感觉到疲惫,那么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或者如果我们遇到了很好的选择,是否应该去遵从自己的内心
人们真的可以发展出一段只有欲望没有爱情的关系吗?爱情总是容易在年华逝去后变成了痛苦的责任和无趣的生活琐事,但是出轨的时候又难免不会对新的恋人产生感情。
人们恐惧长久的关系,但是又无法避免对人产生感情。
看完电影我仍然有很多的疑惑,也许比起背德本身自带的话题性,导演更想探讨的其实是人们如何面对欲望,如何经营关系的问题。毕竟,比起偷情的情侣,夏洛特和西蒙可能有时候更像一对喜欢讨论的哲学家。
感兴趣的朋友,见评~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探索“欲望”与“关系”的电影。它其中的流动性和愉悦感是观影体验中非常宝贵的感受,像给精神做了一场免费的芳香精油SPA,身心愉悦。
男女主在影片前半段的见面都是快乐地,明媚的,配合着舒缓的音乐。虽然两位主人公(尤其是女主)是以愿意保持关系的快乐为前提进行偷情,但观众能感到在每次见面后在这种不断升温的感情下,对对方的欲望已经呼之欲出。
- 追逐:影片中多次出现追逐的画面,不是用力奔跑,而是像风情画中的嬉戏,让整部电影的基调变得温柔有趣,也更加突出了感情中游戏的性质,和这对偷情者追求快乐而非稳定情感的诉求。
- 玩具象征:乐高积木、恐龙玩具…一方面代表了关系中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童真/单纯的象征,就像男主最后的自白“我是一个无法满足需求,不断索要的男孩”;
- 移动:与一般电影中表现偷情不同,这部电影的场景很多都是户外的,而不仅仅在床笫之间,在滚床单。我们看见男女主出现在博物馆,电影院,公园,朋友的空房,羽毛球球馆,丛林,书房,书店……而且总是伴随着大段的日常讨论。导演在采访中谈及“我一直在试图展现这个亲密故事的广度,以确保这个小小的、亲密的、隐藏的事件不只是床和床单。这就是为什么这对恋人会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见面,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坐下来,也许只有一两次。他们总是在移动、游荡、行走、旅行,他们的思想、言语、感受和问题也在不断地循环。我还希望他们动作非常快,并且有很多对话,很多文字,以确保观众被粘在屏幕上。”
但是这段愉悦感以书房讨论为第一道门槛,双方互相试探(去办公室和学校)为第二个终点 — —
“欲望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你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属于你”
“你对我的渴望已经完全结晶了?”
- 偷情地游戏规则:短暂、把握现在、无契约的 — —
“我们需要停止提问,不要关注我们在哪里,我们尽情享受,不要考虑未来。”
“我们确实说过我们不应该期待任何事情”
“每次都像我们的最后一次”
“你爱你的妻子,所以你没有背叛她”
而男主首先意识到了偷情带来的矛盾,短暂的愉悦刺激和易逝性使他犹豫了。
而女主从始至终都是关系的主导者,发起者,在其中游刃有余。她不渴望被占有,希望更多的主体性,这也体现在她愿意主动赋予别人“试图操控”她的权利(做慈善)。
两次对话:
第一次make love时和男主:
“与我这样的男人上床就是做慈善” (女主表示认同)
第二次羽毛球馆更衣谈论和另一个男孩的关系:
“而我告诉自己,我在做一件好事”(谈论自己和男孩的亲吻)
“是的,我给了你你妻子给不了的东西”(更加确认了自己的主导)
“这就是做情妇的好处:我知道她的存在,她却不知道我的存在”(影响力和主动权)
女主留恋于当下的快乐,不愿意放弃“欲望”带来的渴求,不愿意停下。但真的在矛盾(第三者)发生时,女主是首先愿意走入另一段稳定感情的,抽身而去的。
男主最后的自白让这部电影仅仅停留在“偷情/短暂地愉悦”这一个主题上,电影整体的基调轻浮了些,没能跳出命题的框架前往到像伍迪·艾伦那样的新高度。
不过,法国人吗。
快乐就好了。
Soit heureux un instant. Cet instant c'est ta vie.
(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本人)
以下内容是个人思考:
这部电影早在2022年戛纳电影节中就备受好评。它是一部讲述中年男女偷情故事的法国轻喜剧,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中年人的生活和感情。
尽管这是一部关于偷情的电影,但是它却不会让人感到厌恶或者不舒服。相反,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都非常有趣。并且,电影中两位女性的气质都非常出众,尤其是在穿着和妆容方面,非常优雅。
除了《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Emmanuel Mouret的另一部作品《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也值得一看。在第26届法国卢米埃尔电影奖上,它荣获了最佳影片,可见其在法国电影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的演员比《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年轻不少,讲的是30岁出头的男女的一段外遇的故事。
从这两部电影就能看到,Emmanuel Mouret很喜欢偷情和外遇的题材。这些题材通常是传统价值观下不被认可的事情,但是他却能够将这些故事拍摄得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这种偏爱与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主题非常相似。
侯麦的接班人?
侯麦的电影作品经常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他的电影《绿光》和《夏天的故事》等作品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快乐的追求,但是却被社会和伦理所限制。他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和人性的矛盾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电影中,使得观众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冲突,还能够反思社会和人类的本质。
在电影创作领域,接班人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话题。Emmanuel Mouret作为一位法国导演,经常被拿来与新浪潮大师侯麦作比较,而洪尚秀和滨口龙介等也被视为是侯麦导演的接班人。
但是,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被视为接班人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艺术家们的创作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的,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将导演与其他人作比较。
Emmanuel Mouret虽然被拿来与侯麦相比,但他仍然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风格的导演。虽然题材确实具有相似性,但是他在故事讲述方式上,对于观影体验做了很大的变化,
换句话说,Emmanuel Mouret为新浪潮电影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让它变得幽默风趣,不再沉闷了。
现代法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的结合
你对现代法国电影的印象是什么?也许是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新浪潮电影呢?可能会有更多对话和沉闷的主题,但这种风格也富有内涵。
现代法国电影是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法国电影,它们通常是轻松、幽默、娱乐性强的作品,代表导演包括法Olivier Nakach、Benjamin Guedj等人;如《触不可及》、《轻松自由》和《婴儿车攻略》等等,这些电影不仅以轻松的情节吸引观众,更通过剧情的深度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得观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新浪潮电影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电影的代表,它们通常是以对话和沉闷的主题为特色的作品,代表导演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等人。这些电影以强烈的实验性和反传统的态度在法国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这些电影对观众的体验不太友好,但却因为富有深度的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被后人视为电影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总而言之,现代法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是法国电影史上两种极具代表性的电影风格。
那么,Emmanuel Mouret是如何把这两种风格结合的呢?
带来新变化的两个元素
第一个新元素,就是给电影增加了许多诙谐调侃的部分,让文艺电影不再沉闷。
在《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中,就出现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精彩桥段。
(1)、Simon与Charlotte的第二次约会,是在羽毛球馆里打羽毛球。在简陋的更衣室里,边换衣服边大声讨论怎么应付各自的丈夫与妻子。这时候,一位陌生人也走了进来,听到他们的对话以后,尴尬的离开。
(2)、Simon与Charlotte在一次酒店中发生性关系以后,Simon躺在床上,说起一件小时候和另一位小女孩躲在柜子里玩躲迷藏时,互相发生性冲动的故事,当游戏结束时,他和小女孩恢复到普通朋友的状态,假装这一切没有发生。
这其实是一个隐喻,暗示了Simon与Charlotte现在境遇也是相似的,他们在酒店狂欢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
(3)、Simon与Charlotte的偷情越来越大胆,他们相约在周末自驾外出旅行。他们在车上聊起了关于“按摩”的话题,由于聊得太兴奋,车子走歪了,差点出车祸。在这一段中,摄像机并没有拍Simon与Charlotte的表情,而是在远处跟拍行驶中的车辆,观众可以大胆对车里二人的动作进行联想,非常有趣。
并且,这也又是一个隐喻,暗示他们的关系正在飞速升温,并且越来越危险。
第二个新元素,是悬疑。
在《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中,导演做了更大胆的尝试。在爱情故事中增加了非常多的悬疑元素。故事讲述的方式其实是按照悬疑电影的方式进行的。
在电影的一开始,In the French countryside, Daphné, three months pregnant, finds herself alone to welcome Maxime, her boyfriend François' cousin. François had to leave in a hurry for Paris to cover for a sick colleague. For four days, while waiting for his return, Daphné and Maxime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nd share very intimate stories that bring them closer.(故事介绍)
接着观众会发现,Daphné 、François and Maxime都有各自的一段故事,表象之下都有种另一段不可告人的情史。随着电影的发展,他们各自都需要用谎言去掩盖各自的感情,故事线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到了电影的最后,,三人再度重新集结,当观众彻底了解了角色们各自背后的关系后,会发现他们言行不一,这让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言行不一,正是《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的主题。
表达与价值观
在电影创作中,幽默的桥段和情节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表达和价值观。
Emmanuel Mouret的电影表达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爱情电影的另一种观念,这也是他的独特之处。他将人们所面临的真实问题用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对生活的思考。
从表达来看,两部电影的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讨论无论是第三者,还是偷情,它们的本质都是爱情。然而,两部电影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表达的是爱情中的人言行不一、自我美化的特点,而《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则表达了两个以性爱为初始目的的人,最终互相爱上的故事。
在价值观上,在两部电影中,Emmanuel Mouret并未对偷情与第三次行为进行批判,但他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特别是在《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的最后,是男女主角多年以后的再一次相聚。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他们都认可了之前的短暂感情,其实让双方都获得了成长,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人。
轻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但是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这才是Emmanuel Mouret所真正想在电影里要说的。
Oh La La,21世纪,还在看别人《短暂的偷情纪实》聊天记录这也太悲催了吧。 作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背后最大的金主,比尔盖茨进入21世纪「捐出所有资产」成立基金会后,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慈善项目——资产阶级之所以把慈善项目当作「人类福祉」事业追求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慈善项目中获得「回报率超20倍」乐趣,亦能用这套具有自洽性和自欺欺人性的话语减轻自身因「攫取利益/收割韭菜」贪图享乐而良心上产生的愧疚感。 所以,这老套又无趣的流水账是要迎合并满足婚姻不幸的小资的偷盗欲和占有欲。而这种建立在你情我愿基础之上的「偷情」行为仍没有从根本上让他们的婚姻幸福起来。在法国导演「安妮芳婷」制作的众多「女帽」作品中,似乎只有《干洗》店里的「爱情」谋杀案能让我们透过浪漫的《爱情生活》表象看见它给人类造成身体性和精神性创伤的「血滴子」实质。
我们注意到,虽然男主是处在《悲情三角》结构中最先被「慈善家」以法国人擅长的《偷吻》方式建立起亲密关系的那一边,但他实际上是在《短暂的偷情纪实》游戏里扮演「中介」角色。很遗憾,首先,他在之前去家庭伦理化和去社会道德化的「一对一」婚姻关系里并没对自身极为尴尬的「主体间性」处境有深刻又直观的把握。其次,在「三人行」之后他也没有能力对因逻辑闭环而产生的永恒轮回「完全中介了的有限性」形成有效的突破。 因此,当他被《女收藏家》当作物品抛弃,即被他良心上隐性的道德枷锁松绑动摇时,像极了新版《危险关系》里那条「无家可归」具有灵性、物性和兽性「人格化」的大黑狗。
一部挺有趣的法国小品电影,似乎强化了法国人“浪漫”和“思辨”的固有印象——不失狗血的法式情感伦理+近乎nagging的人物对白。正如《祝你好运》在“服务”中认识自我、认识情感与亲密关系的设定,《纪实》在偷情的实践中又加入了大段对偷情的思考。本以为《纪实》是有预设的价值判断与立场的,男主女主最后又会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伦理中去,但它没有,它只是刻画了一段越轨关系的变化、走向与其中种种复杂的思考、选择与行为,就像刻画一段“正常”的婚姻关系一样。正如结尾空荡荡的场景幻灯片一一闪过,它美丽、留痕但却一无所有,或者有的只是记忆,或者对自我的某种认知,在这一点上,《纪实》比《祝你好运》更加复杂。 电影开始男女主的相遇便充满了猎物与猎人、追逐与被追逐的变换,之后便由关系的确立开始了对关系的思考。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由“亲密”、“承诺”、“激情”三部分组成——而影片概括了三个偷情的原因:弥补生活的缺失/征服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背德感、反差感带来的多巴胺。但是,在获得“激情”的时候,偷情却无法在另外两者之间作出平衡,这注定会带来这些部分内在的张力,进而带来人内心的拉扯。而随着偷情关系的逐渐固定,似乎“亲密”、“承诺”也能平衡,但随着这些要素的动态调整,参与者对关系的期望也随之增加,但恰恰偷情关系是无法满足这些期望的。电影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讨论——偷情关系更多关注的是优点而非缺点,这也恰恰是人们由恋爱关系转向婚姻关系所必须要经历的关注点转向。 电影另一大特征是对“性别气质”的解构,这集中体现在电影后半段通过对新关系形式的探索转向les关系的展现。这一点在三人行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画作、以及三人行时两个女生率先开始亲热便有暗示。以女主为视点,流动的性向与性别气质十分明显。女主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男性气质,前半段或许需要的也是拥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在电影前半段,女主显得更加情感化;在看到这个情况时,还想过反思为什么总是女性与情感联系,但后半段看到男主显得更加情感化时便不觉得了。从技术上看,也有一个问题,就政治正确的观点看,男人主动也有问题,女人主动也有问题,背后都有某种刻板印象,所以最简单的还是各打一板。
4.5 穆雷拍了一部真正属于巴黎的Before Sunset(林克莱特更像游客视角),很期待国内“三观小兵”“道德警察”们大脑爆炸的一星差评。
Escurial avant-première,9月上映。电影里两年后他们在Escurial重逢,一起在salle panorama看了场电影,此时坐在同样位置的我们发出一声惊呼,某种mise en scène
法国人进化得真高级,看两个至少四十多岁的人谈恋爱,内核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男主跟女主讨论爱情话题的那个段落绝了,镜头突然在女主的背影静静定格一秒就知道女主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翻江倒海。相比较男人的懦弱与犹豫,女人的勇猛和果敢才更配得上女主的爱情啊~香卡的锡塔琴居然是催情圣品,卡雷别墅居然是3P地点,阿尔托粉丝狂喜。编剧让两人最后在影院看伯格曼《婚姻场景》,对男主也太过残忍。候麦一脉相承的法式轻盈,里面的人类都可爱纯粹,“美”与“智性”是他们行事的宗旨与动力
穆雷导演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纯粹的法式电影模版级教科书。以大量台词支撑内容呈现,体现价值并有广泛涉猎;用灵巧顶替沉重,并结合艺术与哲学的多重考量,信手拈来驾轻就熟。线性构图搭配喋喋不休,原来婚后出个轨也可以如此真实、极致浪漫、令人神往。别问东问西,没意义;别自以为是,没趣味;更别谈爱,太俗气!!
感觉上,还是延续了前作《所言所行》里的欲望几何学讨论。无关爱情,更关心欲望如何构成,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欢愉生活,无关道德。欲望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们。
三星半,日记体电影。当男人还在啰里八嗦时,两个女孩在旁边已经开始亲吻。女性的敏感力和执行力总是比男人更好,「你作为情妇应该提醒我离开老婆」,但另外的女孩不用提醒便直接向她走来。《爱的艺术》后稍好的一部,但依然不算好,穆雷大概再也拍不出有灵气的电影了。
是纯个人偏好的那种类型//话题要跳跃得聪明 距离要暧昧而轻盈//道德之外的肉体和精神交流 两个中年人或者说是渐进成熟的人默契地玩着某种成年人才能玩的游戏 仿佛镜头的推拉摇移 常常控制在恰当的玩味范围 从不出现的妻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故事的道德审判//艺术博物馆太适合男男女女迸发一些莫名的新鲜关系了 虽然她们在不断说话但我总以为镜头会渐渐推远让她们跑起来//仿佛是一系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余韵 并且明显更偏向侯麦 稍许比侯麦更像林特莱特 也有几个微妙的洪尚秀时刻 这几个导演排列在一起也明显是一脉相承的趣味//今天也感谢上帝创造了法国人
有妇之夫王铁柱在同乡会上认识了赵寡妇,随即干柴烈火搅在一起。两人约定好只进入身体不进入生活,但都萌发过冲动想彻底闯进对方世界。后来经过一次三人行,赵寡妇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的李翠莲,遂断绝了和王铁柱的关系,二人带着不舍在省客运站道别。/画面确实拍得挺美的,但就这点破事儿真墨迹太久了。不是从道德层面批判啊,是我真不觉得一个医生和老师跑博物馆艺术馆约会,麦辣的时候感悟感悟点人生。跟民工保洁在沙县吃笼蒸饺碰头,然后上招待所说房费特价66不便宜今晚可得整尽兴了有什么高下之分贵贱之别。都忒妈说要做官能动物了,咋害不舍得这身文艺小资的皮呢。
本来以为会很差,但结果并没有。长长的对话,大部分时候还是不错的,偶尔松散的时候,休息一下脑子,就过去了。因为最后一场戏,愿意给4个星。这种学习侯麦而且完全超过的人极少,此片代表法国电影的一种特殊性,完全可以。(因为类似片中男主那样的男人生活里遇到过,所以知道一切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电影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成就艺术,最后那样跑走,留下的未来很法国。还有很多想法,会别处用法语记下来,这里就不展开了。另外,前半部分像是某个版本的“偷情说明书”,后面不停用莫扎特推进情绪,预示即将来临的,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稍微有些过了。也过于侯麦了。
A/剥离于前作必须将记忆在影像中复现并图绘为某种结构的执念,时间在倒数的咒语中是涣散的:等待偷情时刻的终结同时是创伤的重复、未来的涌入与当刻的停滞。心理、言语与面容不再有连贯性,但它们并不分裂为不同的叙述线条,而总是在跳跃的联结中闪烁;畏缩的、雄辩的、怅然的种种在从广袤的脑海中转渡到言语与行动那一刻坍缩,而所需捕获的正是这一刹那断裂的强度。被释放的记忆不再是私己的个体的,它成为言语的乱流,乃至残存于人面不知何处的空间中。如果《所言所行》仍然仅仅是在“所”的过去时态中讲述“言”与“行”,那么《偷》则终于将“言”与“行”的丝缕追溯到“所”的孔洞——在同一平面中,最终包裹起一切维度的“自然”。
轻松俏皮的法式爱情片,把出轨描述成好似精神小差,只不过小差开得时间太长就容易魂不守舍,这里很妙地用了一个第四者来验证他们的关系,而妻子始终是缺席的,正如男主自己说好像是一个分身在和女主恋爱,所以出轨也可以理解成火车的分身驶向了另一个方向,当然道德卫士看过是要气死的。
看完就想起《顽主》里梁天那段话,“……哪像人家外国啊,谁跟谁都能睡觉。人家也方便都有房子,你自个儿有房子吗?家里老有人儿吧。我就特佩服人家外国女的,睡完就完。而且无论怎么睡也不扭着人男的胳膊买这买那。”
1)不要考验人性,日久生情什么的,不知不觉的依赖和对更多亲密的渴求什么的,是难以跨越的大魔咒,别以为自己能干净抽身,除非真的没有心;2)只从男女主的角度来看还显得挺soul mate挺可爱的,但代入男主妻儿家庭似乎又是另一个故事了;3)但电影呈现很轻巧可爱,是令人愉悦的法式小品,浪漫恣意~
法国人教你如何优雅自得地出轨,如何3p(反被偷家)。结尾重逢后拍得太棒了,所有的一切都不如坦诚,看电影的时候当然要专注不能亲女孩子! “我们在一起时什么都很好,是因为我们并不常在一起。”
又一部“侯麦系”电影,大概也只有法国人可以这样,一边做着最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边说着最高深莫测的道理,让人可以脱离道德审判,而专注于内心深处,蛮好的。
所有场景转换都是大量对话的底色填充,情欲变得非常轻盈自由,如同巴黎明媚的天空。男女讨论着感觉与感情,重拾被契约消解的浪漫,主动获取再抽离、转去别人身边、重逢再退场,如同一小段圆舞,除此之外不做任何讨论,却给出了重新思考婚姻的空间。3.5.
果然三观很“法国”,风格很“侯麦”……不过论起碎碎念的有趣程度,蒙太奇间不经意的冷幽默,以及运镜的自然感和色调的整体性,比起侯麦还是略逊些举重若轻的功力;但这种“法式风情”十分突出的午后文艺片,在如今这个多少有点不正常的时代语境里,真的很宝贵了;7/10分。
原来是一张阅后即焚的巴黎爱情地图,占有欲如导盲犬牵引着人物前行,沿途种下爱又烧毁爱,以证明“偷情”的自由、平等与纯粹。一些能够听到心跳的瞬间:镜头Zoom-in戳破不爱的假象;分手后的空镜又让爱的圣地成为遗址;结局更像是幻境,急促的表白远不如克制的寒暄爱得疯狂。
世界最终果然还是女同的!(女主很有气质 男主也很特别 我一眼就认出是所言所行里面那个搭讪男hhh)
这两年相继在滨口和Mouret片中看到洪式Zoom-in 这个故事甚至也具有一些偶然与想象的基调 不过少了分邪魅 而多的是侯麦/法式罗曼蒂克心理学 通过男主身上的“女性特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