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了一眼豆瓣评分惊了。只能说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华盛顿邮报我还给了4星呢。
早在三年之前就看完了原著——唐娜·塔特著名的“十年磨一剑”普利策奖作品。我是很吃这种“虚构+艺术”的配置的,更不要说法布里蒂乌斯的《金翅雀》是在我心中排名第二的最喜欢的油画作品。上周四晚上在班上同学家参加Spotlight screening的时候就在一起狂议这个片子(没想到艾宝这么喜欢看片子,有共同语言了!和同学们一起聊片子的感觉真的是太爽了)。种种因素加持,我对这部于上周周末刚刚登陆北美院线的片子报以了十二分的热切期待。心动不如行动,我明知有一堆稿子压身,还是在周二的下午毅然决然地冲出公寓头也不回地钻进了开往downtown的一号线。
说到周二的观影,其实还有几句题外话。周二上午我终于在家里弄明白了AMC的会员制度以及优惠规则(我每到一个新城市的首要待办事项之一),然后发现前一天我去看Chasing Einstein的时候买的票应该是适用优惠的。于是,我直接给客服一个电话打过去(天地良心我真的是本着锻炼英语的原则的。鉴于不好意思在我班同学面前露怯,我只好拿客服练手。客服MM对不起,我很快就有专门老师跟我练了…以后再也不了…),一通说明情况,然后ask for refund (hopefully). 没想到竟然被接受了!客服让我带着昨天的票根到前台去找经理,这更给了我今天出门看片的理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留票根的重要性)
这次的片子全程没睡觉!可喜可贺!!多么肉眼可见的进步啊!!!不知道是因为这次的题材我很感兴趣,还是因为演员的台词慢,总之这次观片我几乎没走神不说,大意还懂了个75%(我本来想说70%,当时觉得应该能更多;说80%吧,感觉还没到,干脆折个中),长进十足,继续保持!!
好久没写长评,老规矩先走走各部门分析
【screenwriting】
4/5 说句老实话,我向来不太喜欢以“原著还原度太低”为理由给改编片打低分,因为说句实在话还原度实在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对于时长已经超过两小时关口的本片来说,我觉得完成度可以了。第二幕年幼的Theo和Borris分别的那场戏(尤其是那个kiss),和第三幕二人重逢的两场戏之间的呼应让我简直扼腕。我觉得给分要客观,原著和片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全片以Theo的自责和不断的自我修正为线索,在我看来有点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的意思。不过后者我看完过后倒是觉得有些失望(可能是寄予的期望太高了),相比之下本片的screenwriting倒是很让我惊喜。
【directing】
4.5/5 第一幕节奏有点拖,老实说该渲染的情绪有点没推到位(不过也不排除跟我刚一开始坐进影厅有点没进入状态听力没跟上有关),到第二幕后就流畅了很多。为什么给到4.5而不是4呢?因为第二幕两人跳进泳池的分镜简直是神来之笔。用Dale(我reporting课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Bravo!!” (最近讲话风格明显受老师荼毒,不过这是向大师学习的表现哈哈哈哈哈哈)那场跳水戏我可以吹一辈子,太美了,太美了,鬼才。我甚至都在想,要是Call Me By Your Name里有这场戏的话我就要把那部片子封王了。太好看了。等什么时候网上出资源了我要再把这场戏看一遍。
【cinematography】
4/5 由于最近密集拍作业,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拉片机会。忙里偷闲看了看摄影(光是应付没有字幕的台词就已经让我精疲力竭),中规中矩。可能是因为最近拉的摄影太多了吧,本片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惊艳的镜头调度。单纯从完成度的角度说还是yay的。
【lighting】
4/5 没过多关注,感觉没毛病
【sound】
4/5 推情绪的段落声音的介入很强势,不过不讨人厌
【editing】
本片剪辑对叠画的热衷程度让我一度以为他曾经上过虎哥的影响语言课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所有表现时间过渡的地方剪辑老师一律使用叠画我真是佩服了哈哈哈哈哈哈!不过只是我个人关注点清奇而已,应该不影响观感。
【coloring】
万恶的资本主义教学,我现在每次看到有明显偏色的画面的第一反应都是:摄影忘调白了。哈哈哈哈哈哈!调色中规中矩,不过我很喜欢第三幕在酒店那场戏那个充满混沌感的调色(不知道套的啥lut)。
【acting】
芬仔演技爆棚,我十分看好!比当年的Potter能演哦。
少年Borris有、可爱,我喜欢他撑黑伞的意象。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我在还在想他打伞的那场戏。use a black umbrella to keep from sunlight,我觉得再对character establishing做得深一些这个表意会更突出。(不过我终于找到打伞怕晒的老外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Ansel Elgort有点小帅,戴上眼镜还挺有点那种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劲儿,沉下来嗓子flirt也是很迷人啊!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太瘦了有点溜肩,不过练练就好了!另外我很喜欢他的一点是他的名字,安塞尔亚当斯啊!老爸搞摄影的,啧啧,起名都有出处,不愧是出生在艺术世家的人。加油哦我很看好你,甜茶的高中同学:)
我妮一如既往的gorgeous,无须多言。真的很适合穿套装哦…美得神圣不可侵犯。
【lines】
把台词单拎出来放在最后写。台词中大部分对话来自原著,which is my love. 我喜欢片中母亲关于natures mortes中immortal的阐释(我真的好爱油画艺术)。静物画上的苍蝇或虫子,一片枯萎花瓣或者苹果上的一个黑斑,都是画家在向你传达的隐蔽信息。他们告诉你: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 (Life is not immortal)。死就寓于生之中,所以静物画才叫natures mortes.
痛痛快快地写了影评,总算没有欠帐。一会儿要接着写作业去了。昨天和今天感觉英语在一点点变好,希望不要也像油画家对生命的理解——“昙花一现”才好。在文章最后,祝自己也逐渐向正轨上靠拢。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多和同学说几句话,每天多学一点英语,每天多掌握几项写稿技能,厚积薄发。今天下午在Lerner等朋友的时候遇到师姐了,聊了周五的screening,又跟师姐学了好多专业词汇。我真的很喜欢电影很喜欢绘画很喜欢艺术,希望可以尽快自如地和同学聊片子聊绘画,用英文写出很厉害影评和大家交流哦!
唐娜·塔特的《金翅雀》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是有争议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世界感悟都带有文艺青年漂浮在半空中的幻想和嗑药式的迷幻,杂糅着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剧情模仿,又包含着犯罪、侦探、悬疑等商业小说的刺激元素,还打了一下同性话题的擦边球。可以说这是一部元素过多,指向意味不明、文艺商业两头都舍不得放手的作品。然而唐娜·塔特细腻生动的文字让这部长达800多页的小说并不枯燥和晦涩,对观众来说非常友好,这也是这部小说广受欢迎的原因。也因为其中关于同性暧昧的描写,让这部小说尤其受到好莱坞LGBT人士和大量粉圈爱好者的青睐。前有李佩斯、李建军、扎克瑞·昆图、埃兹拉·米勒等热烈推荐甚至表示希望参演,后有粉圈女孩电影尚未启动就成为精神股东,高举boreo大旗。
因此金翅雀电影一立项就广受关注。媒体也将其视为2019年华纳主推的奥斯卡种子片。看看这阵容,成年Theo的扮演者跟少年Boris的扮演者都是现在好莱坞当之无愧的流量,还有妮可跟香蕉姐的加盟,再加上导演是之前有过奥提的约翰·克劳利,编剧是得过奥斯卡的编剧彼特·斯特劳恩 ,摄影更是刚刚才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可以说是一个星光熠熠,非常靠谱的制作班子。然而在多伦多电影节影评放映之后,原本万众期待的片子却突然恶评如潮水一般涌来,一下子就熄了火。票房也惨不忍睹,多少都让影评人和观众都有些错愕不及。但其实金翅雀的翻车并不算意外。
早在年初的时候,就看到有人说nerdreactor上透露本片内部试映只拿到了1.5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影片的剪辑。然而金翅雀上映前的通稿又拿片子改变了原著的叙事结构来做噱头。结合其退出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参映,当时我就感觉这片子可能要凉,结果果不其然。
整个片子的叙事真的是插叙而插叙,穿插得没有任何意义和技术含量。因为每次转换时空的时候,童年的剧情跟成年的并不产生任何的连接,暗示,呼应或者重叠,也或者是有,但导演的水平完全没表现出来这种穿插应有的理由和逻辑。他将一个本身需要靠按时空顺序推动剧情发展的故事,打碎成了一个个没有头绪的片断。而更要命的是,每次剧情需要更加深入的推进,人物之间的感情张力就要酝酿起来或者重要事件即将爆发之前,导演像生怕吊起了观众胃口一样,迅速地转场将紧张气氛给消解掉,接着又转进大段大段冗长沉闷而无意义的剧情。原本小说故事里有数个剧情高潮和转折点。博物馆的爆炸、Boris父亲对他的虐待、Larry的车祸死亡、Theo和Boris的吻别、阿姆斯特丹的枪战大片都是非常激烈而戏剧化的高光点。然而导演却用了最不咸不淡、避重就轻甚至冷漠的方式将这些冲突点做了新闻简报式的交代,导演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室内戏和近景戏镜头配合过多的男主旁白,这是非常偷懒敷衍的方式,有的关键剧情点甚至连个镜头都舍不得给,全靠演员用仓促苍白的对话交代剧情,代替应有的画面冲突呈现。 这也让观众整个观影过程中无法找到情绪的刺激点,也无法找到与男主情感的共鸣。这也就不意外为什么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会感到昏昏欲睡,提不起任何兴趣。导演和剪辑明明可以老老实实的按照原著的叙事顺序流畅的剪出一部情节跌宕起伏,兼具娱乐和思考的片子。然而他偏就选了这种不肯好好说话的方式,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做成了一个没头没脑,零碎松散的视频粘贴板。意识流的表达在这片子上真的玩翻车了。
导演约翰·克劳利之前的两部片子布鲁克林和男孩A我都看过,其实都还算是口碑比较不错的个人成长类型的片子。尤其是男孩A的剧情发展和叙事结构其实和金翅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相信这也是华纳选择让他来担任导演的原因。然而约翰·克劳利拍摄风格的优缺点也非常明显。他很擅长表现一些关于人与社会环境的题材,风格也很含蓄舒缓,波澜不惊。然而这样的电影很容易就会拍出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跟节奏。男孩A就非常的像电视电影。他之前这两部片子的好口碑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罗南妹子和加菲精湛出色的演绎能力以及与角色的完美契合,他们在如此平淡的叙事中呈现出来了非常饱满可信而且能与观众产生共情的表演。而一旦剧情层次更丰富,人物关系更复杂,矛盾冲突更激烈,场面更大,导演就有点驾驭不住了。况且这次的演员选择也如此的不尽人意,也直接造成了观众难以入戏。
说实在的Ansel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演员,我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但是他确实不是那种有天赋的演员。他需要遇到非常切合他本人气质的角色才能出彩,比如极盗车神里面的baby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但大多时候他都算不上一个有悟性和实力的演员。他本人太过高大健壮,气质也非常的阳光偶像。然而金翅雀的男主却是一个文艺纤细、忧郁脆弱、有PTSD后遗症、带着成功人士伪装却活在绝望的焦虑紧张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瘾君子。书中Boris说他还很像哈利波特。然而这个金发碧眼、高大威猛、看起来十分健康,脸上的焦虑恐惧都像是在表演闹小情绪的男主角真的完全没有办法让我相信他是Potter。
虽然Ansel很有抱负,也希望通过金翅雀中的表演来证明自己也可以在文艺类型片中有出色发挥的实力演员,但他的这一次尝试是非常失败的。在表现男主内心的愧疚与痛苦上,甚至少年Theo的演员Oakes Fegley的表演都比他有说服力(然而他的外貌依然不符合原著的描述)。有意思的是Boris的成年演员Aneurin Barnard外貌跟哈利波特倒是十分相似,却喊着Ansel演的Theo是Potter,饰演少年Boris的Finn比Oakes高出了一个头,甚至比成年Boris还要高,而到成年演员的时候却变成了Theo比Boris高出一个头,这种角色选择不当带来的错乱感也影响了许多观众入戏。
此外对一些重要角色的戏份安排也严重影响了剧情的感观与节奏。首先是妮可的定位,她饰演的巴伯太太在原著中的重要性真的没有剧里那么强,而Theo跟巴伯一家的关系纽带和情感重心其实是安迪而不是她。然而片子中的巴伯太太变成了一个古道热肠,真心爱着Theo的类似母亲一样的形象,然而这种改编却是不合逻辑的。事实上收养Theo的巴伯一家的氛围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的,他们各怀心事维持着表面的客气与关心。然而巴伯先生却有着精神方面的疾病和自以为是的强迫性,巴伯太太心里最爱的却是她不争气的大儿子,对安迪关怀甚少。这也为安迪的死亡埋下了伏笔。优雅慷慨品味出众的巴伯夫人,虽然体面而友好,其实本质是凉薄空虚而现实的,这也影响到了她的女儿凯西对待Theo的态度上,他们和Theo都因为安迪而维持着表面的感情,然而却各自有着自私的打算,这也是Theo在安迪过世后跟巴伯一家联系紧密却又抗拒的原因。巴伯太太母爱泛滥的加戏也让Theo痛失母爱后的孤独与痛苦失去了说服力。而对霍比的选角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并不是说白人的角色不能让黑人来演。然而唐娜·塔特本身再三强调过霍比就是一个纽约上流社会边缘圈子中的有故事的精英老白男形象,对他的外貌气质举止有非常详细的描绘,这样违背作者初衷硬换成一个黑人形象,真的是非常没有意义的政治正确行为了。
然而说是为了要政治正确,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却是导演为什么要如此的避讳书中多次体现的同性恋情节。里面明确提到的同性恋有敲诈勒索Theo的Reeve先生和阿姆斯特丹盗画团队里萨沙和他的中国服务生男孩,Boris也将霍比称为老gay,而霍比跟韦尔蒂的关系确实有着很大的嫌疑。而男主Theo本身也有着很强的同性恋倾向,他曾经对安迪的依恋,后来对Boris的依恋,甚至在和Boris告别时差点将“我爱你”说出口,然而导演却将这些同性恋元素做了最大的删减,甚至连Theo和Boris分别的那个吻也处理得非常仓促草率。原著中Theo有明显的的因为Boris交到女朋友吃醋的心理描写,然而影片里面这些细腻的同性倾向的感情戏全都被删掉了,甚至连带着在剧中起着剧情主要推动作用的男二Boris的戏份也被大大的削减,跟他相关的人物和剧情也都大幅缩减,导演也在极力否认Theo和Boris之间的同性倾向,甚至修改了原著最后Theo和Boris开放式的结局,变成了Theo回到了巴伯太太身边这样的所谓温情结局,这也是导演被读者和观众诟病的一个问题。
Boris在拉斯维加斯章节短暂的出现并与Theo分开之后。在两百多分钟的片子的最后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才又再次出现。这最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剧情要讲完Boris向Theo坦白当年自己的过错,将Theo从订婚仪式上拉走,一同去阿姆斯特丹夺回金翅雀画作,跟犯罪集团交火枪战,Theo在杀人后在宾馆内意识昏迷,反复的想要自杀,Boris把他救了回来,并与他的同伴设计将画物归原主,并打掉了国际文物走私团队,最后Boris还要流着泪给Theo讲一堆大道理,Theo就此走出长年以来挥之不去的负罪感和焦虑恐惧与悲痛,和自己和解和命运和解。所有剧情都走马灯似的的在这样局促的时间内面面俱到的要讲完,中间还有数次莫名其妙的剧情穿插闪回,可想而知这部片子的节奏会有多么混乱失控和头重脚轻。以至于到了最后才又再次出现博物馆爆炸的场景,母亲终于正面出现,揭示Theo为什么要私自藏匿金翅雀这幅画,母亲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多大的伤痛的时候,影片已经完全失去了真相大白的豁然开朗的那种感染人的力量,同样观众也在冗长混乱的叙事中失去了对这部片子最后的耐心。作为一个看完过原著的观众,看完片子还是一脸懵逼的搞不清楚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个什么主题,就跟Theo嗑药磕到脑子坏掉似的,除了难受还是难受。那么对于没有看过原著不了解剧情梗概的观众来说,这种观影过程就会更加的折磨人了。
能够感受到导演和剪辑是努过力了,然而最后他们都还是放弃治疗了,到最后他们自己也都忘了这个故事到底要讲个什么主题,只留下了“”哇,男主的人生真的好惨!看我怎么换着花样让他难受“这样看上去很艺术但却不知所谓的姿态了吧。为精彩的原著和好磕的Boreo感到遗憾和可惜。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果电影好看的话,是不会觉得很长的,但我在看电影国产里,看了好几次还剩多久。本来以为重点是关注一个经历博物馆恐怖爆炸事件的男孩身上,结果发现博物馆里的那副《金翅雀》的画才是重点。结果导致了,本来最有看点的男孩,却成了画的的讲述者。而关于画的事情,又没有讲的那么深。其实男孩的经历,是一个很能引起观众兴趣的点。本来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虽然爸爸不怎么样,但有一个很爱他的妈妈。但突然的恐怖袭击,让这个男孩失去了亲人,同时不靠谱的父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男孩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第一个求助的是同学的家人。这是一家很善良的人,尽可能的让男孩有家的归属感。第二个求助的是同样善良的Hobie,教了男孩很多东西。相比之下男孩的父亲,做的那叫什么事,冒充孩子的律师拿走孩子母亲留给孩子的教育基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男孩的小伙伴鲍里斯,鲍里斯虽然有很多不良习惯,但这都是因为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太少,但鲍里斯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对男孩也是很照顾。如果把关于那副画的地方再精简,电影会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金翅雀》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怜爱安哥卑微发言:“电影院里一百个人,99个都不喜欢金翅雀,还有一个喜欢金翅雀的是我妈。” 服道化其实很精美,场景设置也很赞,纽约的精致阴翳和空旷寂寞的拉斯维加斯都描绘得很到位,如果能多一点场景和人物心理变化的相互映衬可能会更好。 soundtrack也很赞,Boreo第一次见面的bgm竟然是新秩序的your silent face,我又获得双重快乐了。 之前看过路透就觉得安哥的造型好看到飞起,果然每一个造型都戳爆我审美,特别是两套西装造型,身材好到爆炸。芬哥演得太好了,气场炸裂,据看过原作的朋友说芬哥就是Boris本s了。
期待很久的金翅雀电影终于看了
……很失望
我很期待的拉斯维加斯那段戏减的差不多了,唉,那段游泳池的戏我真的很喜欢
电影一出来,男主角的选角让我……不太能接受(不就是接受不了)我看书时觉得西奥应该有点像父亲但又有母亲的精致,有些阴郁沉默,然后又有点书呆子样。
同样皮帕选角……小时候的演员倒是很贴切,但长大后的皮帕……没什么灵气。
凯西漂亮是漂亮……但我又觉得不是书中那种让人舒服的美丽
饰演鲍里斯的演员倒是让我很惊艳,虽然和书中给我的感觉一样,书中给我的感觉鲍里斯就是很坏孩子有点痞,不过这个演员……从一方面也很接近鲍里斯。
妮可基德曼真的完美(无可挑剔)她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整个电影……嗯……很仓促,很多都没拍,大致情节都拍了,但就是……觉得没有书里那个意思,结局鲍里斯那番话我觉得蛮ooc的,而且也没什么深意,就很将就,一般般,说不上好,说坏也说不上。
而且鲍里斯和西奥的离别吻拍的也差那么些意思,没什么张力。
凯西跟前男友亲吻那段拍的也没张力。
唉,没意思。
三个月前在飞机上看完的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今天查资料,幡然醒悟!金翅雀的画家是Carel Fabritius!是公认的伦勃朗最具天赋的学生!他本人死于1654年10月12日荷兰Delft的一场爆炸。他被从碎石堆里救出的时候还没有死…但是受伤太重,不治身亡。读到最痛心的是这段话:
Fabritius was only 32 when he died. How many paintings were destroyed by the gunpowder disaster? How would Fabritius have been remembered had he lived for longer? Would he still be Rembrandt’s most talented pupil? Or the pupil who surpassed his master?
如果他还活着,也许会成为比伦勃朗更伟大的艺术家。
在现实中,自1654年的爆炸之后,金翅雀就下落不明了,后来在1859年在布鲁塞尔第一次出现。
Art critic Thoré discovered The Goldfinch in a private collection in Brussels in 1859. He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to secure the painting for himself. ‘Don’t forget I absolutely must have their Goldfinch...’, he wrote to a friend in 1861. And it worked: after the owner– with whom he had maintained a good relationship - died, Thoré received The Goldfinch as a gift.
(又是Thoré??)
Mauritshuis的金翅雀网站:
http://puttertje.mauritshuis.nl/en/the-mauritshuis
"A chained bird. Beautiful, a little sad. "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paintings in Western art" Dr. Tico Seifert, Senior Curator at the 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A tiny, stand-alone masterpiece.” Donna Tartt, The Goldfinch 没有读过原著,现在很好奇了。
看了提前映,在影厅还能憋住的我,走出影院越细想哭的越厉害
除了镜头感摄影构图很美、妮可很美、小演员们一个比一个可爱之外找不到其他赞美之词。人物情绪塑造有些不明不白,叙事混乱,前面两小时节奏实在太慢,最后半小时匆匆结尾十分仓促。
我给finn满分!因为书里的Boris就太鲜活了,太爱了,finn从出场到吻别都特别Boris!摄影也有功劳,风沙星辰那种空旷和安宁代入到小说里简直和想象中一摸一样!但是配乐偶尔出戏,Vegas吻别时的气氛不对,显得Boris的吻有点滑稽。另外叙事打乱得有点碎,和pipper的感情显得太单薄。再另外,hobbie也很像hobbie!如果没那么爱小说的话,这片子整体来说真的有点干燥。
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太杂了,可惜
后知后觉的我才发现这是我暑假特意带回国却还没看的小说改编…原著得了Pulitzer,故事确实是讨喜的,是一看就是颁奖季喜欢的那种故事。可是呢,拍得就不是一回事了。画面美,人物也一个比一个美/俊秀。也有些许小惊喜的桥段,比如该有鸡皮疙瘩的时候鸡皮疙瘩也是准时报到了。但整体叙事风格逻辑处理加之稍微欠了点的演技,这么好的资源就成了一滩散沙。勉强给个及格分吧,整一个大失望。
1、人会死,物却可以永生,携带着代代人的挣扎和解脱。2、男主的未婚妻和年少真爱长得好像,脸盲患者需要靠发型。但是最后妈妈露脸以后,我终于明白了这种相似是多么的必要和巧妙。3、片子很优美,文学性很强烈。你安真是个文艺小青年儿。
弥漫着一种装腔作势和自我感动,不过我应该从预告片就感觉出来了。男主是怎么做到和这么多位同事都没有screen chemistry的。 从baby driver就是这样。 整个故事看得我胃难受。
看完只想感叹Finn小朋友已经出落地这么英俊妖娆美丽了!(尤其是二刷完IT 2之后再接着看这部简直就是鲜明的对比,他一出场我明显听到好多女观众窃窃私语和偷笑((重点错。电影真的好一般......
在越有看点的时候,然后给了我一个比较烂尾的结尾。最让我深刻的是小男孩对于曾经留下的创伤而作出的自我斗争,于我的经历而言,我能理解到那种自我封闭再到解脱的过程。
太长太拖泥带水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而已……
谁能想到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美国人打伞遮阳是在这里
好莱坞现在还能拍出这种park ave白人自怨自艾的片也是很神奇了。大概是因为期待值降得很低,所以大部分也基本上是翻个白眼也能过得去,除了崩的一塌糊涂的结尾。可惜了迪金斯
在跑步机上看完了,片长两个半小时,节奏缓慢,但是十分细腻,从情节、台词、演员、造型、服装、化妆、道具、家具、布景、运光,甚至地板、床底、墙角、门窗、把手,还有妮可基德曼年老以后脖子上的皱纹都是那么细腻,配上人人字幕组中英文对照的字幕更加细腻。
2019.9.10 和清秋@Brattle。提前点映。比较失望。无数次不必要的闪回做作刻意。中间部分尤其乱,什么都表达不清楚。感觉故事是个好故事,编剧导演都有问题,可惜了。
画家在枯萎的叶子上描绘着短暂,老人在突至的爆炸里恳求着永久。我拾起浴火生还的金翅雀,把它封存进黑暗,给自己换回光明。母亲和法布里蒂乌斯同样死于爆炸,父亲和童年一样在生活里丢失。帆船和药丸都能致命,古董和承诺都难永恒。以为守护的是不朽的鸟,却在冥冥之中,被命运在十三岁时调换了人生。
我只想问一句,男主你家背景多强,到底有钱到什么地步,次次都能演这种预告贼好全片烂爆的吗……跟baby driver一样气……
我觉得critics都疯了,虽然节奏有问题,虽然演员不够好,但这个电影怎么可能2/10???我带着很差的预期去看的,但完全fall for it。而且导演和摄影能把我看原著想象的画面完全还原真的很厉害。
看设定还以为是讲恐袭幸存者如何治愈伤口的成长故事文艺片,结果这走向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其实是个故事会级别的狗血罪案片……
没看过原著的表示还蛮好看的。故事也讲得很清楚啊。男主的基友一开始觉得是个坑货,后来又突然给力了😂 那只可爱的狗狗为啥后期没镜头了……🐶
之前被原著粉推荐后拔高了期待,其实情节没有想象中复杂。电影大部分在铺垫一种it’s all about the choice you made, 一个一个的结果则会被归因到每个选择上,直到最后用this is life解除心结。说实话,个人不喜欢最后一段寻画的过程,感觉又生硬又没有说服力,虽然算是合理但并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