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在《纽约书评》上读到美国女作家苏·哈尔彭的文章”In Praise of Public Libraries”,才知道怀斯曼这部史诗纪录片。怀着对图书馆的热爱与激情,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完成了翻译工作,并定名为《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刊发在了今年《读库1904》上。
翻译完成后,我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此片,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却看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枯燥。纪录片事无巨细,展示了世界上最宏伟的人民宫殿——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日常的运作。导演带领我们,做了一次漫游。这座图书馆有92个分部,每年接待1700万读者以及数百万线上访客。怀斯曼将镜头对准图书馆的日常琐事(人们排队进入图书馆总馆或是聚精会神地看书)、鲜为人知之事(一个配音演员在为盲人录制一本书)和奇异之事(哈利勒·穆罕默德在朔姆堡黑人文化研究中心参与讨论)。在那里,我们看到图书管理员帮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举办人才招聘会,开设识字和公民课程,教授盲文,以及举办讲座。我们看到人们使用电脑、WiFi热点。他们中有白人、黑人、棕色人种、亚洲人、年轻人、无家可归者、有点上年纪的人、听障和视障人士。他们可以是任何人,甚至包括外国游客。从侧面反映了公共图书馆确实基于一种分享和平等的精神。正如社会学家克里南伯格所言:”图书馆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有着不同背景、爱好和兴趣的普通人可以参与到活生生的民主文化中来”。
我很喜欢克里南伯格对图书馆的另一个称呼”人民的宫殿”。将纽约公共图书馆称为”人民的宫殿”确实当之无愧。可以说,这是一首献给图书馆充满深情的赞歌。
怀斯曼的纪录片以及哈尔彭的文章,使我对纽约心向往之,正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和平等,孕育了一个伟大的人民宫殿。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迷上了《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Ex Libris: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3小时,2017),尽管影片长达3小时,还是觉得一遍不过瘾,二刷。2019在怀斯曼的专题里我选择了最想看的《在伯克利》(4小时,2013)。
两部片子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这部,更饱满,更紧凑,每个场景、每段对话都传递着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观点极为密集。场景大概是三大主线:图书馆董事会、管理层等关于筹资、运营方面的讨论,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讲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社区工作等。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开场就是道金斯讲座的精彩片段,先照录一小节.访谈者问:“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你说我并不认为自己争强好辩,我认为我只是酷爱事实。我想知道,你的事实是什么?”
道金斯的回答充满了英式幽默(当然伦敦音也太好听了):“当我显得争强好胜,很咄咄逼人的时候,常有人这么指责我,原因是我说的是简单的事实,有时候人们并不接受简单的事实。比如说,几年前,其实有二十多年了,在《纽约时报》上我发表言论说,任何拥戴神创论的年轻人,不是蠢和无知,就是精神有问题。并不是我个人争强好辩,现在,这就是显而易见的简单事实。【大概停了几秒,听众反映过来,大笑。】但是听起来确实争强好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是不会这么去说宗教的, 当然关于这一点我必须补充一下,明智的宗教信仰者接受进化论没有问题,不接受的只是原教旨主义者。并且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在于精神不正常,也不是蠢,而通常在于无知。无知不是罪,我们面对万物都会无知。所以不理解进化论,无可厚非,但是不要不理解还大声地叫嚣。”
这样的开场迅速让我入戏,如痴如醉。片子到第三个场景,又看得我万剑穿心。不说了看图吧。翻译有点小问题,最后几句意思是政府拨款解决了六七千万美国人处于数字化盲点(原文为digital dark,真形象啊)的问题。
总之,全片都非常精彩。腾讯视频有vip付费的,也有不付费就可以看的,但拆成了三集。
不知道《在伯克利》是拍得早三四年的缘故,还是题材不同,稍嫌松散,当然也不乏亮点。主线也是大学管理层(没有字幕说明一下机构和人物,对于我们这种外国观众来说,缺了很多信息)讨论关于经费以及经费的使用、大学的管理,大学的课堂,以及发生在校园里的学生protest活动。对电影不太满足的是,这种世界顶级的大学,管理层的会议有精彩的片段,但平平淡淡的更多,不像纽约公共图书馆管理层的会议那么好看和挑战,不知道是不是大学出于保密的缘故。课堂和课堂讨论中印象最深的是对《瓦尔登湖》和John Donne诗歌进行讲解的两堂课,其他也较为平淡。全片的亮点是伯克利的学生protest活动。摄制组兵分二路,青春、略显幼稚的学生,紧张应对的校方。学生提了一个冗长的诉求list,占领了图书馆,要求校方5点钟之前给予答复。学生领袖也不断地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要讨论抗议活动的有效性,有的要把这活动上升到社会运动的高度。栩栩如生,青年知识分子就是如此naive,看似目标明确,实质一盘散沙,还软弱。校方显然不能就list一条一条回复,答复的措辞反复斟酌修改,最后是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呼吁州政府多给公立教育拨钱,成功化解了矛盾。
《在伯克利》腾讯视频只有一个预告片。
对我而言,《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可以三刷四刷,可以当商业/社会组织的案例看,可以当高品质讲座的集锦看,看不厌的。《在伯克利》4个小时,值得再刷的内容大概是两个小时的样子。虽然没有《书缘》那么好,但仍然是好片。
不知道我对这两部片子的不同评价是不是因为我长期在大学里工作,可能对大学比较了解?有意思的是去年看图书馆片的时候人还在大学里,今年看伯克利的时候,人已经到了图书馆系统,对片子里的图书馆运作有了新的理解。两相对照,颇有趣味。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work for culture,this really makes us feel proud. in fact librar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daily life. that is very pity if a person never been in a library or a museum. the point is libraries taught us a lot of things such like the ability of the art feeling. that is even more excited to find that today's libraries are acting different characters:art gallery,museum,theatre even hotel for the homeless people.
这是《悦读:纽约公共图书馆》(Ex Libris: New York Public Library)的导演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针对让人有点却步的片长所做出的回应。
当然,197分钟的长度与动辄七、八小时长的王兵这类导演比,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基于纽约公共图书馆有多达九十几个大小分馆,如此来看,这个长度也算不上什麽。事实上,这部可以说是“隐性政治电影”的作品,节奏一点都不慢,每一场戏都适切地在导出论述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论点后便嘎然而止,紧接著再以后续相邻的段落,一场一场接下去,建构出这个公共空间潜在的角色。
这也是为何拍到环绕著图书馆的街道(作为某种场与场之间的过渡)时,经常有消防车的经过,彷彿将图书馆与救援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隐喻。更别说片中筛选过的片段,似乎也形成某种内在的连结。
比如,影片开始于一场关于无神论的演讲,似乎强调出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讚赏以及呼吁听众们重视这一个演化脉络。于是,这个序幕像是某种宣示:图书馆中装载的知识,似有可能为读者带来另一种智性上的启发,起码能在宗教神秘主义的范畴之外另寻真理的出路。
无标题
观众很可能循著这个线索,去理解随后出现在片中的各种段落:像有学者澄清伊斯兰教与蓄奴长久挂钩的刻板印象(认定这个印象带有强烈的政治需求);也有黑人诗人探讨诗的本质(打破过去人们总是从白人诗人那裡理解诗艺的样貌),片中有一段动人的表演,恰是由一位黑人演出诗歌朗诵;也有研究影视艺术中犹太人的形象,特别是他们最常出现的场景,是怎麽随时代转变(尤其二战)而从集中型社区熟食店转移到购物中心(光是把犹太人与熟食画上难分难解的等号就足以令人深思反省)——种种智性的开发,有助于人们一点一点打破迷思。
但,考虑到留给其他知识份子的演讲也不在少数,像是流行乐手皇帝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或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前者分享一本由别人为他撰述的传记,后者则是谈论她自己创作的著作。或者还有其他艺文活动,比如老人们聚在一起学跳舞,读者组成的读书会,讨论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爱在瘟疫蔓延时》(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也有悦耳的钢琴独奏会,有手语翻译者现场示范如何将讲者的情绪融入到手语翻译的有趣桥段,就连凝视录音室内的有声书朗读者,谨慎地读出每一个字时,无疑也带有某种疗癒的效果。上述段落又不见得予人强烈的政治诉求,这也确实是怀斯曼的纪录片给人的另一种印象——温和的控诉。
因此,当场景不断回到内部高层的会议时,相较于那些由单一发言主体主导的知识份子演讲,会议上的你一言我一语,似乎更带有某种民主精神,且基于讨论主题的不同,主导会议的成员也不同。于是,在旁人看来这些冗长的会议,就算撇开内容面的意涵(透过这些讨论让观众理解,经营者是如何定位图书馆的功能与角色、面对新科技的研发和结合上应该投入的重心,乃至于整体资源分配上如何做到有效和公平等等),在美学上也有如此穿插的必要,让我们单从语言的表述和使用的方式,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变化。
因此,我们惊讶于片中几乎所有发表言论的人,都有极强的表达能力,在招聘会上、在空间修缮说明会上、在尚柏格中心90週年纪念晚会的致词台上,甚至在书籍流通的柜台上馆员向读者解释关于“奥兹国”(Oz,也就是《绿野仙踪》的那个奇幻王国)相关书籍的各种版本与流变,或者图画资料室的负责人向一群学舞台设计的学生解释这个资料室的使用方式与可能性,每每令人惊讶。再一次,序幕建立起的宣告,指向“语言”这个高度智慧的材料。凡此种种,都得在观众接受影片召唤,付出阅读主体性之辛劳的前提下,才得以感受材料在时间下的缓缓转变。
片中还有观影前没预期到的惊喜:那些学生们在图片资料室挑选的参考图片,镜头对著这些图片,光让人遐想到底这位、那位学生是以什麽概念来挑这些图片,都已经算有趣了;何况像客服人员複述借阅者网路预定的书目,无疑也给人一种强烈的猎奇甚至窥视感,好奇到底这是个怎麽样的读者,或者这一家人是什麽样的成员组成情况,让他们借阅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书目。
只是,我自己还有两个谜团没有解开:一是,影片最后收在一位陶瓷艺术家的演说(感觉起来他更像是在念自己的书)与座谈,座谈的段落只给我们看到主持人问到他的创作是否与音乐有关,接著,主持人表示希望艺术家对一段音乐发表见解,这时,巴哈的《郭登堡变奏曲》响起,影片结束,为何?二是,原片名用上“Ex Libris”(藏书票)一词,又跟全片有何关係呢?衷心期待有读者看完影片之后上来交流一下。
对公共议题产生兴趣大概最早来自自己对社会非常肤浅的理解,一方面对公众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觉得对实际很不满,不满于公众的狭隘和短浅。现在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轻视别人的视域、见识说到底和种族歧视没有区别。前段时间还和L老师谈到一种开放平台建立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最近也有变化,搭建平台当然重要,扩大视域当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识和见识的建立其实非常难,就连学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国社会要回去看宗族社会、看乡村社会,看它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绝非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职是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没有必要把终极的希望寄托在公众上,必须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标之上建立自己对公众议题的态度。
Pros:比较全面地展示了NYPL的各个方面。
既有管理者角度(筹款与款项的使用,图书与activity、program的选择,与社区的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也有不同分馆(teenage center, 盲人馆,古旧picture主题馆,etc)
不同activity的呈现(关于非宗教,种族,音乐,政治,诗歌的speech,关于可以在theater传递情绪的手语表达etc),
还有关于图书馆里的人与可以做的事情的截取。
Cons:观点不够突出,更流于表面的全面,更像是影像版的NYPL使用说明,关于图书馆本身,或者NYPL的思考不足够且凌乱;
另外,我一直很喜欢很多纪录片的ost,可这部完全镜头记录形式,几乎不存在ost,有点小遗憾。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带给我关于更多其他人的思考与关注的了解。
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知识本身,还有更多的情绪,温暖,希望,可以在此聚集、选择、传递,真好。
另外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
有那个感情充沛朗诵poem的男孩,他对诗歌的热情本身带来的感染力与朗诵时会场里婴儿的啼哭的结合,太妙;
读书讨论会上,不同的老年人们提到的关于魔幻主义作品里的真实,看到他们提及书里关于七十岁的生活的真实,关于爱情的探讨的样子;
看到library的管理者在讨论畅销书与少有人读的书中的选择时,讨论是否建立更多的principle如不可入馆睡觉时,提到的希望做到的社会引导,希望体现的no distance,以及希望担当的社会责任……
在NYC待过一段时间,至今还保留着NYPL的借书卡,可是以前了解的却远没有电影里的丰富。果真对于文化的更多理解,纪录片仍然是很棒的选择。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