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哈利只是一种情结
哈利只是一种情结,作为哈迷,这个陪伴我成长的系列跟最好的朋友没有什么差别。那些骂这个片子无聊,粗制滥造的,如果不是哈利的忠实粉丝,那么,就没有意识到,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把这个故事搬上大屏幕而已。
哈六只是一部2个半小时的电影,书里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全部都被导演完美的刻画出来。如果那样,我们不如去拍一部电视剧了。。。
是啊,金妮的确是不尽如人意,哈利的确是越长越残。卢娜和马尔福倒是越长越夫妻相,银白的头发苍白的脸。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唐克斯和卢平的戏份少的可怜,而比尔和芙蓉则彻底消失了。可是那又怎样,有几部电影是可以真正做到忠实原著的?如果那是你所需要的,还不如去读读小说自己给自己在脑子里放电影来的快。
作为一部电影,我承认如果我不是哈利的粉丝,我顶多只能打到二星,因为它情节跳跃,没有高潮,我能理解坐在我后排的观众们那些“这是什么地方”或者“这个是谁”的疑问。所以如果你想理解电影,最好还是先把书去温习一遍。可是我给了四星,因为我热爱哈利,我喜欢电影里那些关于青春期的恋爱和迷恋的小笑话,我喜欢导演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细节的把握。看到卢娜戴着的那头狮子脑袋的时候,谁没有笑出来?对于电影,我们有时候要求的太多,从演员到剧情,从对白到节奏。可是我不是专业评论员,我在乎的,只是我在乎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在乎。就如同,被搬上荧幕的哈利系列,吸引过很多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们去看了一样。
虽然结局很是内伤,虽然邓布利多最后白发飘飘的样子总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甘道夫(哦,他们是一个演员。。。or not...不看演员表很多年,可是他们真的很像啊。。。),但如果这的确是如同导演所预期的那样,是一个三部曲的开始,那么的确还有着很多的看头。除了,又得纠结的等上个一年多了。
PS:
第四第五部里斯内普的冷面搞笑小天王的形象荡然无存,不过,他那标志性的慢节奏还是很搞笑。
赫敏真的越长越漂亮了。口水啊。
金妮很彪悍,她在魁地奇筛选中的那句“shut up”让我偷笑了半天。
最后湖里的爪子伸出去的那声音效很明显吓到了不少没看过原著的人。
阴郁的马尔福无处不在,可是你那阴郁的小苍白样好让人心疼哟。
呐,强烈建议去看书先,不然,你真的看不明白这电影在说些什么。。。
2 ) 夏日凉拌黄花菜——《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本来应该是去年圣诞前的一道大餐,但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被搁置了大半年,虽然中间预告片放了无数套,剧照出了一拨又一拨,都不能使人原谅那失去的时光。愤恨已久的某花,早就下决心哈六的影评要以黄花菜为题,如果不好,就叫馊掉的黄花菜,如果还好,就叫凉拌黄花菜。
So,我对这一部哈利的观感算是正面的。它比《凤凰社》好,有不少亮点,质感厚重,整体改编还算及格,但是情绪不太流畅,有些地方让人郁闷。而且如果不是书迷,本片照例有点云里雾里。
本来以为《哈利》这套戏不存在剧透的问题,谁知今天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在观众席坐定之后,说:“朋友说我家斯耐普变坏了,邓不利多又死了,该不是斯耐普杀了他吧?”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好不容易冷静下来,答:“这个我不能告诉你,你看完就知道了。”
事实证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既没看过书,也不关注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所以决定一反常态,写写剧情。《哈六》在本质上,是为《哈七》大结局做的一个长长的铺垫。里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线索,核心故事是伏地魔的过去,和他为什么被阿瓦达索命咒击中以后不会死。《混血王子》给出了后者的答案:因为伏地魔学会了如何制作魂器,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了至少七片,存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算肉身毁灭,他还可以还魂。第六部解决了两个魂器:里德尔日记和戒指。当邓校长和哈利去搞定第三个魂器--挂坠盒的时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间接导致邓校长在结尾处被她家斯耐普干掉了。
《哈六》的主干就是这样。它的线索比《凤凰社》集中明晰,所以虽然枝节繁多,到底还是整出了一个像样的剧本,就算抛开小说,主要情节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建议注意片中出现的小道具和细节:邓校长的魔杖、戒指、霍拉斯教授照片里的天狼星弟弟等等,这些都将在第七部里发挥重要作用。
让非书迷观众犯晕的,大概会是另一条线索,那就是哈利三人组进入青春期以后的感情纠葛。片中小朋友们的争风吃醋对主要故事线几乎没有关系,可以不必存在的。但是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了,《哈利波特》就不是《哈利波特》了。编剧已经尽量把成长和剧情联系在一起,可是还是有些零碎无处安放,又无法割舍,只好就这么挂着。世事不能两全,难哪。
这一部的画面做得相当好,既保留魔幻色彩,又用大块的冷色调带出格局的扩大、青春的纠结和局势的阴冷。非常非常喜欢冥想盆的画面设计,水墨飘荡,沉淀出记忆,实在是酷。霍校的走廊、塔楼和地窖,都好像施了伸展咒,比前几部空旷了许多。效果不像《凤凰社》的呆板,而的确是营造出了青春的孤独和痛苦。魁地奇比赛赢了之后那晚,长镜头扫过霍格沃兹的窗口:哈利陪着失意的赫敏坐在楼梯脚--罗恩和拉文德在旋梯上接吻--马尔福悄然独立在天桥上--惆怅。
童年转向少年的过程中,同一个地方,隔一年来看,往往感觉完全不同。也许《哈利》系列经常换导演,换影片基调,却正好表达出了那种恍如隔世。哈利在片子结尾说:“我从来没发现这个地方是这么美。”没有发现过吗?不是的,每集都美,但这一集的美不同罢了。
画面可以打8-9分,耽搁了大半年,他们毕竟多了一些时间经营,总算有弊有利。可圈可点的场景甚多,比如小小伏地魔和小伏地魔出场的两段,比如海边岩洞的入口(注意:海边岩洞的图片,曾钉在小小伏地魔的房间里,邓校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比如凯蒂被恶咒害到飞起在半空。。。都做得凌厉凄美。
音乐只保留了少量代表童年的主旋律,就是John Williams当年写的那个。本片有很多新乐章,暗示角色们真正告别童年,迈入更广阔的世界。
表演方面,大腕太多,争奇斗艳。Helena Bonham Carter,Alan Rickman,Maggie Smith这些精哪怕镜头再少,都会出挑,Alan Rickman更是不用说话就能让观众哄堂大笑。不过最厉害还是两个老头:Michael Gambon的邓校长和Jim Broadbent的霍拉斯教授。尤其是后者,简直跟我心目中的霍拉斯教授一模一样,本集最鲜活最完整的角色非他莫属。邓校长终于英明神武了一把,而且很可信。想起从第三集开始Gambon老先生就在梦游,居然只须一集就扳回以前的颓唐,树立形象,不能不佩服他。
少字辈里,罗恩(Rupert Grint )的搞笑本领实在太强了。只要他一出现,大家就咯咯发笑。这在表演上,其实很不容易的。只要有罗恩,就有好戏。新人Jessie Cave演的花痴傻大姐Lavendar是本片一绝,非常可爱。小小伏和小伏集美丽与阴沉于一身,从哪儿找来这么出色的孩子,居然还找了两个,气质容貌演技都一等。他们选哈利的时候怎么没有这种眼光和运气呢?唉,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马尔福(Tom Felton)要另起一段单独说。这个角色的造型完美,性格复杂,是一个惊喜。估计花痴马尔福的MM要以几何级数增长。
赫敏(Emma Watson)长成了大美女,单这一条,就很不容易,咱们要求不能太过分。她在这部里表演没有以前那么用力,舒服多了,赏心悦目,虽然对剧情似乎没什么推动。卢娜(Evanna Lynch)还是非常可爱,更可爱。她和哈利在一起,其实是最舒服的,大概罗阿姨绝没料到这种情形,不然把卢娜配给哈利,岂不是比硬邦邦的金妮要好得多?
终于不能回避哈利。罗杰艾伯特在评这部片的时候,说了一句话:“Radcliffe's Potter is sturdy and boring, as always; it's not easy being the hero with a supporting cast like this.”(小丹演的哈利一如既往,坚实沉闷。有这么一副配角阵容,当主角可不容易。)阿弥陀佛,这话公道。
事实是,丹尼尔•德雷克里夫,the Chosen One, 就像他扮演的角色一样,是个天分并不出众,却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的孩子。他的肢体语言和对镜头的灵敏,远远比不上Rupert,更不用说簇拥着他的那些大腕。这是天生的,再怎么努力都看得出来,没有办法。然而他的确是努力的,这也像哈利,这些年,他想必也不容易。所以,虽然他的僵硬免不了让我分心,但看到后来我决定接受他。也许哈利就应该是这样,虽然小说以他为中心来写,写得天花乱坠,但也许从观众的角度看,他有可能的确是坚实沉闷那一类人,罗阿姨也从来没说他是美男子。而且小丹有一个特别的优点,那就是含蓄的幽默和自嘲。我曾经看过他客串的一集《临时演员》(Extra),他其实有很不错的喜剧细胞,不是Rupert让人开怀大笑那种,但也相当抵死。《哈六》里颇有几处他负责的搞笑。
为什么说服自己接受哈利?因为他是主角,如果不能接受哈利,就不能接受这个片子。这个道理,就跟不接受佛罗多就不能接受《魔戒》,不接受卢克就不能接受《星战》一样。哈利、佛罗多、卢克,都不是讨喜的角色,可是必须存在,否则故事不存在。
喜欢的细节:跟霍拉斯教授有关的一切。韦斯理先生的工作间堆满废弃的麻瓜家电和插头,笑死了,一定要注意看啊。韦斯莱搞笑商店里的产品和顾客。罗恩中毒时哈利的紧张和毒解后他的后怕。罗恩哈利抢魔药课本。混血王子的魔药课本。消失柜的设计。Lavendar在车窗上画的心形。校长讲话时张开翅膀的铜猫头鹰。沾沾自喜的Cormac Mclaggen, 比书中可爱得多。。。
不喜欢的地方:开头的伦敦桥被毁,意犹未尽。海边岩洞的内部设计。陋居遭袭。金妮和哈利接吻(我看哈利还是不要再有吻戏了)。。。还有一些,想不起来了。
总之,虽然黄花菜早就凉了,吃起来还凑合。我也只剩这一碟菜,会特地跑去电影院吃。这一部《哈利》,至少不比传说中的《终结者》、《变形金刚》来得差。甚至比早些时候的《星际迷航》更打动我。当然,我是这套书的书迷,所以本文的角度是书迷的角度。《哈利》这套片,我没办法当一般的片子去看,因为先备知识太多,干扰极强。看片的时候,虽然不像其他观众那样一头雾水,可是心里的明镜太亮,也是很讨厌的。要把原著抛开不可能,比较和挑剔也就不可免。所以,大家该怎么看就怎么看吧。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唉,可惜我是做不到的。
转载请注明连接和作者。
3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平庸沉闷的视觉奇观片
作为一个看过6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观众,我觉得《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下简称为“哈6”)是我看过的最沉闷和最无聊的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把青春成长、校园喜剧、推理悬疑、奇幻、动作等诸多类型中最糟糕的部分准确地挑选了出来,然后用这些东西堆砌出了这部沉闷的视觉奇观电影。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那些视觉奇观场面,对于并非原著小说粉丝的观众来说,这两个半小时将会如同史诗般漫长。而对于原著小说的那些铁杆粉丝来说,他们恐怕更会出离愤怒──因为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在电影中基本都是匆匆略过,而剩下的东西恐怕除了导演外没人能明白有什么意义。
把中文版有484页长的一本小说塞进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必然要做大幅度的删改。但是哈6这部电影最后采用了一种最保险也是最平庸的改编策略──那就是只做纯粹的减法。这种改编策略可能会让J·K·罗琳感到满意,但是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这种可怕的改编方法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观影乐趣。
如果你不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书迷,那么你很有可能看不明白这两个半小时到底在讲什么故事;如果你是书迷,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被彻底激怒──因为无论导演怎么减,都会有人不满意。哈6原著小说作为最后大结局前的一部承前启后之作,虽然在剧情上有着先天缺陷,诸多故事线索和人物变化都是在为大结局在做铺垫,很难深入铺陈,但是哈6这部电影更是放大了这一缺陷,以至于在150分钟的故事里,各个事件之间都是彼此孤立地发展,最后都没有办法提炼出一个明显的主题。
本片全名叫做《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但是整部影片只在开头和结尾匆忙提到了“混血王子”这个概念,然后就一直在东拉西扯,少年伏地魔的霍格沃茨往事,马尔福的卧底生涯,魔法三人组的校园时光,邓不利多的降魔之旅,诸多故事线索支离破碎地搅和在一起,等观众彻底晕菜后,斯内普教授才在结尾时得意地爆出他就是混血王子这个惊天秘密。坚持到结尾的观众要么已经麻木,要么已经糊涂,谁会在乎斯内普教授这个面部神经麻痹症患者到底是谁呢?刻薄地说,斯内普教授完全就是为了交作业才在结尾时蹦出来糊弄一下观众,提醒大家一下这部电影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混乱平庸的故事让哈6彻底沦为了一部依靠电脑特效场景来撑场面和时间的视觉奇观电影,没有这些视觉奇观的支持,哈6就是一部蹩脚的校园青春推理悬疑剧。但哈6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第六部,它又无法在视觉奇观场面上给观众新鲜的刺激,无论是巫师在麻瓜世界的争斗,还是魁地奇球比赛,没有什么是观众之前从没见过的,因此在新鲜感上无疑会大打折扣。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视觉奇观只能是调味的佐料,如果食材本身出了问题,靠猛放芥末或辣椒是无法挽救一道菜的。
[闲扯两句]
就原著改编电影来说,其实哈6有很好的机会能够成为一部真正黑暗的电影。不知道是片方的意图还是编剧的局限,哈6并没有真正触及核心的故事价值──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的关系。
哈6的中文译名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其实按照原书的故事,我以为“半血王子”可能更符合原书的意图。作为一个一半巫师一半麻瓜血统的天生英雄,哈利波特生来最大的敌人就是伏地魔(而他也是一半巫师一半麻瓜血统)。这种黑暗和光明之间的争斗,发展到第六部的时候,无疑已经足够黑暗了。但是在原著诸多的故事线索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还是“谁是半血王子”这个悬疑发展出来的故事线索。
围绕这条线索,哈利波特需要思考自己的未来,需要发现伏地魔的过去,需要探索霍格沃茨的现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争夺将会开始腐蚀他的内心,生而俱来的仇恨,以及迫在眉睫的危机,需要哈利波特发现和掌握自己的力量──毫无疑问,投向黑暗能够更快地掌握更大的力量。这就让哈利波特这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主角开始涉及到了一个很终极的问题──我是谁?
有了这样的大前提,哈6应该是有机会成为一部类似《黑暗骑士》那样气质的电影。哈利波特发现了半血王子的线索,通过探寻半血王子的秘密,得知了伏地魔的霍格沃茨往事,以及伏地魔如何走上终极黑暗道路的秘密。这个过程,让哈利波特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有机会成为像伏地魔这样的人物,现在只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而真正的半血王子斯内普教授,以及邓不利多教授则是帮助哈利波特做出正确选择的导师人物,通过他们的牺牲和自我牺牲,让哈利波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最后的自我毁灭道路(看过大结局的人应该知道,哈利波特最后能活下来完全是J·K·罗琳对读者的妥协)。哈6作为黑暗大结局之前的一部关键性铺陈之作,它的黑暗气质应该是全系列中最浓厚的,只可惜哈6这部电影实在太温吞水了。
4 ) 我觉得豆瓣分儿太偏颇了。
华纳真有钱,为哈利波特7拍摄了一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的预告片,为了噱头,取名叫——哈利波特6。
虽然这么说,片子还是不错的。可能我是一挺宽厚和随性的影迷……|||没有豆瓣上小文艺们那么把自己的品味当回事儿。
真不明白为什么到了这,分儿才6.1。
哎,中国虚假繁荣的电影工业和盗版下载倒是培养了大批挑食到快得厌食症的影迷们。
5 ) 哈利波特
令人闻之丧胆的伏地魔及食死徒再度回来肆虐,并同时向麻瓜世界和魔法世界伸出魔爪,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不再是安全的避风港。哈利怀疑连霍格沃兹的城堡内都危机四伏,邓不利多则全力替哈利将来的迎战做准备,因为他明白最后之战即将来临。邓不利多需要哈利帮他找到一个关键的信息,以便找出伏地魔的七个魂器。唯有找出魂器,才有可能彻底瓦解伏地魔与他的黑暗势力。但这个关键的记忆就深埋在前霍格沃兹魔药学教授霍拉斯·斯拉格霍恩的脑海里。为此,邓不利多只好以高薪、大办公室等优厚条件利诱他的老友兼昔日同事重回教学岗位,让哈利有机会求教于他。
同时,魔法学校的学生们也因青春期荷尔蒙作祟而彼此吃醋。哈利发现他越来越被金妮吸引,但她的男友迪安·托马斯正是他的头号情敌,而她老哥罗恩恰巧是他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罗恩自己也搞不定女生,拉文德·布朗当他是真命天子,使得醋劲十足的赫敏在一旁生闷气,但她仍决定隐藏感情。正值此际,一盒掺入爱情魔药的巧克力竟然阴错阳差地参一脚乱配对。
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之际,有名学生却丝毫不动心,马尔福一心想要成名,即使是恶名也在所不惜。空气中弥漫着爱情,然而悲剧正伺机接近,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命运可能从此改观
6 ) 每个少年都会魔法
看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首映之后,坐着空荡荡的夜班地铁从城市的东南角赶回城市的西北角,一边想着教授布置的研究任务大概只能通宵完成了,一边想着自己号称长大了成熟了,却还是会像当年翘课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首映一样,听到harry potter就冲动地失去理智。
平心而论,这部长达154分钟的电影说不上精彩,甚至可以算得上两头不讨好:没看过原著的看得一头雾水,看过原著的又会为精彩情节没出现而愤愤不平。如果没有做得很出色的背景音乐和视觉特效,以及时不时穿插的西式笑料,估计连顶级哈迷都会昏昏欲睡。
片子中最大的硬伤就是情节,散乱的线索和前后不呼应的叙事,导致大部分人在看了之后,很难说出影片到底讲了什么,脑海里留下的,估计也只有罗恩同学的kiss show,鬼魂一般飞来飞去的death eater们,和开片那恢弘大气的一场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原著本来就是整套里面最不适合拍成电影的一部,长达7部的系列故事,在经历了“起”,“承”之后,需要为了大结局的高潮,来一个“转”,预先埋下草蛇灰线,期待着能够在第七部里伏延千里。所以在本着为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孰生孰死这个大故事服务的精神,属于第六部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个小故事的处理,就不如前几部精彩了。
无论是《哈利波特与密室》还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单独一册书里,都有着相对来说独立于整套图书的情节,提出悬念,发现线索,层层深入之后,揭开谜底,看到好人与坏人的角色分配其实并不是我们原先猜测的那样,而坏人在为非作歹之后最终得以绳之以法,这样的套路,令人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观看电影时,都需要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个关键情节。
而对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来说,寻找混血王子和了解伏地魔的记忆可谓是双线并行,但是却都不是很突出。哈利同学意外地得到了一本书,从而一跃成为了超越赫敏的魔药课天才,但是故事却没有专门记叙他是如何的一步步探索混血王子的真实面貌,同样的,哈利和校长一次次进入伏地魔的少年记忆,却也没有很系统地设置悬念,如剥茧抽丝般层层递进,而只是平淡的叙述,甚至连那些记忆之间,都没有很好地理出一些线索,只是一些散落的点,并无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其间穿插的马尔福同学的小阴谋,和之前几部中的蛇怪,摄魂怪相比起来就太过小巫见大巫了,学到六年级了,同学们使用的咒语,却依然是早就被观众熟知的“昏昏倒地”,“除你武器”。而开篇时候,斯内普的赤胆忠心咒和双胞胎的玩笑魔法用品店,都十分精彩,最后却鲜少展开,虎头蛇尾匆匆收场。唯一的亮点只是在结局,邓布利多死了,是整个系列里唯一的,正义没有战胜邪恶的悲伤结尾。
而电影则无疑将原著情节上的弱点无限放大了。混血王子的出现和观看伏地魔记忆的戏份都大幅减少,结尾那场令观众期待已久的城堡恶战和葬礼无端端消失不见,于是马尔福同学历经千辛万苦把食死徒们带进城堡的目的变成了让他们参观邓布利多从塔楼顶端坠落的悲凉场面,贝拉特里克斯一时兴起烧毁了陋居无疑是为第七部的拍摄自断后路,而唐克斯唤的一声“亲爱的”,就轻易快进了我们卢平同学挣扎已久的爱情故事。
所以电影终于从魔幻大片沦落为青春期少年的爱情纠葛,在第五部里还分别与克鲁姆和秋张有男女朋友关系的赫敏和哈利,在本片伊始,就分别爱上了韦斯莱家的兄妹,而最后年轻人的爱情分分和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倒也是应了邓布利多所说,原来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哪怕世道艰险,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大胆地去爱和恨,充满新鲜感和生命力地,昂扬地生活下去。
回到宿舍的时候,看到各大电影论坛上,都有人在号召大家不要去看这部“烂片”,于是默默地问自己,如果早知道电影是如此质量,还会不会一大早去排队买票,深夜加班结束后匆匆忙忙赶过去看,再回来通宵写研究报告。答案是肯定的,因为harry potter对我来说,除了书籍和电影之外,还承载了太多其他的意义。
80末的孩子们,本身很少会有集体记忆,唯有这个戴眼镜的少年骑着扫把,从我们的童年飞到了我的青年。这一路上的成长,似乎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而坐电影院里,听着身边的朋友惊呼“马尔福越来越帅啦”“我也能像哈利波特一样骑扫帚就好了”的岁月,在回忆里被放大得历历在目。
每一个少年都渴望自己能够使用魔法,所以,无数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坐在写字台前,幻想着下一秒,就会有一只猫头鹰降落在妈妈搭的花架上,衔着的白色信封上有霍格沃茨的校徽。
那个时候正是十三四岁的年纪,穿着白色的校服坐在朝南的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时候,我们就把绿色书页的《哈利波特》在教室里传来传去,压在抽屉下面,上面盖一本大开面的《王后雄教辅系列》或者《一课一练》。有新书上市或者新电影上映,呼啦啦大半个班级翘掉晚自习去排队买书,去看首映,连严厉的英语老师兼年级主任都向我们妥协,在周末补课的时候放DVD给我们看,条件是要回去写一百字的英语观后感。《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市的时候,大家模仿着里面的魔法部,折了许许多多的纸飞机在教室里面飞,上面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读后感,有托关系先买到书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在众人掩护下偷偷摸摸看,回答问题有周围的同学小声提醒,连作业都有班长提供标准答案,为的就是下课的时候能让他给我们复述里面的故事.老师看见我们的书包上挂着不同人物的钥匙扣,衣服上别着自己喜欢的学院的徽章,也饶有兴趣地来辨别一下哪个是哪个。
我还记得初中时候暗恋的男生戴着和哈利波特一般的黑色边框眼镜,在等待新书问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操场上的秋千架下,讨论小天狼星到底死了没有,以及斯内普教授是不是好人。一次夏令营认识的朋友,在得知我喜欢哈利波特之后,特意把自己收藏的哈利波特珍藏版明信片都送了给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英文书籍面世的时候,我实在等不及翻译版出来,便拖着死党陪我去英文版的首发式,在人群里被挤得七荤八素,终于得以在深夜进场,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副黑框眼镜,然后欢呼着等待书发行的那一刻,而随书附赠的,还有一张刻有首发纪念章的哈利波特海报。而为了对得起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的两百多块大洋和排了好几个小时队的悲惨经历,愣是将厚厚七百多页的书看了下来,之后英文成绩提高,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如今再看哈利波特,只身一人深陷在四周情侣的包围中,不由想起当初呼朋引伴的气派,那时候,一起分吃的爆米花,一起传阅的电影杂志,一起抢购的限量版海报,和一起买的格兰芬多的红黄色围巾,虽然现在早已不知散落何方,回忆起来的时候,依然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的弧度。
自从我高考结束远走香港以来,许多朋友就失去了联系,不管他们是突然不见,还是渐次相忘于时间海,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后知后觉的我,直到习惯了每天关注恒生指数,习惯了按部就班记忆会计法和金融公式,直到忘记了有多久没有发自内地地微笑,忘记了有多久没有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时才猛然发现,当初那些挥舞着老师的教鞭喃喃自语;扫地的时候骑着扫帚幻想飞翔;会在雪白的信封上写下“邓布利多收”的少年,其实都是魔法师。
他们懂得如何让秋千荡得高入云霄的魔法;他们懂得如何逃避老师的背诵检查的魔法;他们懂得如何翻过公园墙壁去河里捉蝌蚪的魔法,他们甚至不用念咒语,就能够让周围的人,都变得快乐起来,而有他们在,每一天都是天真烂漫的大晴天。
他们骑着扫帚,在我生命中划下的轨迹依然清晰地历历在目,只是我却忘记了那些保持善良保持纯真保持快乐的咒语,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懂得飞翔懂得幻想懂得魔法的青春少年。
严重无语加虐心的一部,谈恋爱占去半集。结尾邓布利多死了。斯内普自爆是混血王子以后嫣然一笑飘走。。什么玩意嘛!
哈利长大以后的故事感觉没那么好看了
说实话有点失望,不过看在特技和卢娜的份儿上。。。
《混血王子》于我而言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唯一感觉又漫长又无聊的一部。—— 原来只打3颗星,不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八部《哈利·波特》连映时和一群哈迷一起观影看得挺享受就多加1星了!虽然《哈6》的制作成本高达2.5亿美元,但片中惊险刺激的大特效场面却寥寥无几,开场的“伦敦大桥垮下来”和“邓布利多用魔法驱赶阴尸”是看起来比较费钱的其中两个段落。——《混血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唯一获得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的一部,影片的整体影调感觉比故事剧情本身还阴暗。-2021.08.12
邓布利多居然死了
鄧教授說:年青真好,還可以感受愛情的刺痛。
在田老师家看的,哈利波特能不能拍个系列电视剧?就演霍格沃茨的日常生活那种,我能看十季。
太伤了,我被这一部前所未有的伤到了。仿佛已经不再关乎故事核心,机关重重设置好让邓布利多的死变成了全片唯一的独角戏,也只有邓布利多的死能让整个系列开始真正的进入黑暗。前几部中所谓重生所谓取命都无关紧要,只有让光明熄灭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恐惧。
给五星,是为了怀念那个故事。至于电影拍得如何,没在意。
当年居然没标记,今天补上。国庆的时候听闻一个朋友从来没看过《哈利波特》系列大为震惊,我说你就算不看书,电影也一定得看!然后他花了几天看完了全系列,好评不断,发来消息“我这几天的快乐都是哈利波特给的!”羡慕每一位还没看哈利波特的朋友,你们人生还有好棒的一个惊喜等你开启!
2009.07.27 18:15
黑暗的基调
说实话,一看到Helena Bonham Carter我就想起Fight Club。有多少人是真的冲着HP的剧情去的?至少一年又一年六部看下来,我觉得每部的剧情用几百个字就完全可以概括了——我是说,HP真的有什么剧情可言吗?
剪辑有点凌乱,还有就是光线有点暗。除此之外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惊觉标记日期是09年8-11,不知不觉,过了这么多年了啊。(2016-4-9)
邓布利多要求斯内普答应杀死自己的时候,斯内普粗暴地问“为什么不让德拉科动手”。邓说,男孩的灵魂还没有被完全糟蹋,不想把他的灵魂弄得四分五裂。斯内普反问,那么我的灵魂呢,邓布利多?我的呢?我可以想象他脸上的神色。那时候我真是出奇的悲伤。
这可能是前六部中唯一一部在电影院看的,而当时的我还不幸睡着了。但是回过头来看,在邓布利多死的那一刻,整个剧情还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死亡、挣扎、背叛、人性,有些时候你会失去内心笃信的一切东西,生活会变得灰暗无比。所谓黎明前的黑暗,也许就是这样的时刻。
一句"Oh, to be young, and feel love's keen sting"(年轻真好,还可以感受爱的刺痛)真是胜过千言万语。
比较起来对这部没多大感觉
忘了打分!Hp系列比较喜欢的一部,虽然属于灰暗的剧情,但是穿着西装一脸冷酷又心有不甘的德拉科真的帅到抖腿。斯内普其实也挺可怜的哇。
大家都在感受爱情的刺痛 只有马尔福在专心搞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