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位修女,是在家乡堂区的神父所订购的信德报上。上面记载着特蕾莎修女从污水沟里救起一位身患重病被人遗忘至快要长蛆的人,她救起这个人并像亲吻兄弟那样亲吻了他。直到今日,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远深于任何以智识雄辩著称的对象。她对这个十分贫困而匮乏的人的救助完全是不求己益的。
回到影片,特蕾莎修女身上那种对上主的信赖和无悔的决心令人震撼——我们并未生活在真空中,在做任何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不是焦虑不安的,但特蕾莎修女不是这样。她目光纯洁而贞定,从她在亡父墓前祈祷之时,她的意志便矫如雄鹰。
有许多人问她:明天怎么办呢?她总是以平静而又坚定的话语表达她的信心。如果说现代性带来的是普遍的疏离、虚无、绝望及道德败坏。那么特蕾莎则呈现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在世状态。她像所有圣人那样满含信望爱。
从离开修道院到街头救助穷人再到向罗马提出创建仁爱修女传教会,她在祈祷中交托了一切,并以仁爱来感化他者。在被别人逼迫的时候,她也不曾更改自己的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
整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伤害及受到伤害触发的自卫机制而来的攻击性驱力的报复和毁灭,无论朝向自我还是他人。欲情与愤情,这两种低级嗜欲盘旋在人类的幽暗意识中,但特蕾莎在多年积极生活的炼净中已习得了德性的坚毅,这就是平静中的喜乐,意志朝向上主的不朽渴望。后续在她与沙雷诺神父的交谈中,她吐露了对基督的神视,而这种保守圣婚之契的秘密的做法在许多圣人那里都存在,比如圣十字若望极少显露基督给他的恩宠。
影片中的大主教曾说他十年间都在思索上主的旨意——但上主的意旨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叙事中,神视已经说明了上主的在场,但神视并未被赐予每个人。当然,各样特恩是依照上主对人的计划所赐予的。
隐修哲学及其伦理要求或许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人,但爱德之律本身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对于已分享基督意识的人,爱德之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该如何显化于人的日常生活?特蕾莎的答案是这样。
主啊!让我做祢的工具,去缔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在有冒犯的地方,给予宽恕;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团结;在有疑虑的地方,激发信心;在有错谬的地方,宣扬真理;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在有忧伤的地方,散布喜乐。神圣的主啊,请使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因为在施与中,我们有所收获;在宽恕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时,我们生于永恒。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h heavenly fath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It is in dying (to self)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The day is sadness, let me be enjoying 人生苦短,让我好好享受吧
Allow me to consult, rather to be consulted 让我去慰藉他人,而不是被慰藉
To understand,rather than to be understood; 去理解,而不是被理解
To love, rather than be loved; 去爱,而不是被爱
Because giving is receiving; 因为付出就是得到
Because it is in forgiving that we are forgiven 因为只有在宽恕中,我们才得到宽恕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在死亡中我们才得到永恒
这是电影Mother Teresa《特瑞莎修女》最后一段话。
但电影中,这些话,不仅仅由特瑞莎修女说出,还由她同事说出,由她身边的人说出,在这些人身上,仿佛可以看到,特瑞莎修女所洒的种子,在她身后,开始发芽,生长,并延续下去。
我想我们对于特瑞莎修女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了,她,凭着对上帝的爱,一个人单枪匹马,最后却造就了上个世纪最成功的慈善机构,同时也写了世上最美丽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太完美,完美得近乎不真实(
http://bbs.green-web.org/showthread.php?s=&threadid=12386),不过,我宁愿把她当真的来信。
不论是在传记中,还是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她坚定的信念,并且因着她的坚定,有如神助,一个个困难都被克服,化解,让人不由不感叹,她的信念连上帝也感受到了。
整个片中最引起我深思的是她于1995年在纽约参加一个关于募捐会议时,当她知道会议的一瓶水价值3美元时,她喃喃地说,这瓶水的价格可以供一个印度的学生上一年的学。她宣布解散这个协会,关闭银行帐户并当场退席。而一直跟随她一个神父也说,花了30年,我现在终于相信她是对的。当初(电影中第二部分,7分20秒),神父对她说:为了继续你的工作,你必须要有策略,基金,有素质的员工。听到这句话,特瑞莎修女回答说:我们不需要策略,上帝最喜欢细微的东西,尤其是怀着爱来行动的。现在,他明白特瑞莎修女说的是对的,爱才是最需要的东西。
有种场面在人类历史文明中屡见不鲜的情况。
当初穷人受富人压迫剥削后,奋起反抗,推翻了骑在他们头上的富人,贵族,而他们,在刚开始还是很节俭,朴素,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也开始讲究起来,今天是走路出行,明天换成汽车,后天就变成了飞机。最后也变得奢侈无比。远的不说,中国就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例子,就拿军服来说吧,从建国到现在,换了好多套,每换一次就奢华一次,到了现在的军服,跟当时国民党的军服差不多了,不知道十大元帅地下有知,看到现在军服,作何感受。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发展机构,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很艰苦,俭朴,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可以说很人性化,富有人情味和爱心。可是随着机构的发展,壮大,职业化以及效率化,最后都变得官僚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离服务对象越来越远,也与当初设立的宗旨想违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机构“会议在四星级酒店,吃饭要有红酒,自助餐有中餐西餐,餐后还有高级甜点,请的发展专家,更是身价不菲。后来更听某机构的朋友传闻,他们的老板出差,非五星级酒店不住。”(非鱼语,
http://www.ngocn.org/?uid-2-action-viewspace-itemid-20725)。
《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也在书中描述过:
“与世行之间的令人不快的交往经历,促使我尽可能地去了解其他发展机构。我越来越清楚地观察到,多边援助机构有大把可发放的钱,在各个国家发放的数额都由官员们来决定,官员们发放出去的钱越多,他们作为贷款官员得到的评级就越高。因此,捐助机构里的年轻而有野心的官员们会选择一些价钱最大的项目。随着巨额的 款项的移动,他们的名字也在升迁的阶梯上向上移动。
在我这一行里,我经常目睹捐助机构的官员们在孟加拉不顾一切地将大笔大笔的钱发放出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几乎会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贿赂政府官 员。例如,他们会去租住政府官员所拥有的昂贵的新房子,或是打着官方研讨班和会议为幌子,邀请官员们参加海外诱惑之旅。顾问、供应商和潜在的承包人则常常 为这个贿赂机制提供方便,说到底,他们是捐助者资助的项目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并不急于批评,指责,我倒更愿意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有的人刚开始俭朴不但是发自内心,更是因为条件所限制,所谓艰苦创业,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可是等成功后,一是条件开始发生变化,二是人也开始发生变化了。特别是后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清晰地思路,很容易被社会同化过去,尤其是现在中国刮的奢华风。今天把桌子椅子换成大台子和豪华沙发椅,明天把自行车换成汽车,后天把房间搬到写字楼。。。。。。。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很容易就这样,一步一步,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奢华。因为一是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喜欢享受,喜欢越来越好;二是随着机构成功或扩大,进来的人也鱼龙混杂,有的是来做事业的,有的只是来拿工资的。而后者,只把发展当成领工资的地方,而没有真正认可发展的理念,于是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这些要求按理说也不过分,工作条件舒适一点,环境好一点,没错,是应该好点,问题是,倒底好的底线在哪?很多贪官是从今天一只手表,明天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一步一步胃口越来越大,到了最后以前觉得的手表啊电脑啊都觉得不算什么,贪起来已经是汽车,房子,银行存款这样大的胃口了。
好是没有底线的,对有的人来说,一台桑塔纳就够了;而对有的人来说,轿车至少得有一个四个圈,越野车基本配置是三菱沙漠王。所以,如果机构没有高度地敏感性和坚定的意志,很容易从改善变成奢华。
我个人觉得对于发展机构来说,因着其特殊性,节俭与简朴是其核心价值之一,是永远不能违背的。因为在很多机构资金来源的后面,是很多有爱心的普通人,一点一滴省下来的,我们排张浪费,怎么能对得起资助人和受助对象?而我们是做发展的,我们又怎么能去讲究排场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而在节俭与简朴方面,一方面是要靠制度,二也要靠员工对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识。我个人很认同特瑞莎修女的观点,慈善事业与发展事业,我觉得都与爱有关,都与细节有关。如果没有这份爱心,一切只会流于形式,而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最根本去思考并着手去解决,最终导致我们离我们的服务对象与宗旨越来越远。
做我们这行,我觉得除了要担心从改善走向奢华,还有一个就是要注意避免效率的陷阱。这也是特瑞莎修女不同的地方。她不讲究什么工具,什么策略,她是用心,用时间去做。
做发展,讲究的是理念和工具。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与社会,不是机器,而人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讲究效率,而是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精耕细做的,同样的工作,在两个村工作,因为村的人口,地理,风气,结构,历史等不一样,结果,进度完全可能是两样的。可是如果上级不管这些情况,只是按计划,时间来强行推进,上面压下面,为了不挨批,下面做假骗上面。做发展不是生产线,加点班就能出产量的,做发展是做思想,观念和制度,这些东西的改变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我记得我说过,我们这么多做发展的,有几个做得有郑冰好?为什么?一来人家是当地人,二来她是做了很长时间的。我们又不是当地人,而且呆的时间又不长,谁能保证我们走后一切又不会恢复老样子?村里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的村民为了项目,会全力配合你,等钱一到,或项目一结束,他们很容易回到以前的样子,除非发掘一个好的带头人。为什么会这样?整个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以及人的素质决定发展工作的曲折性。
如果我们一味讲效率,策略,最后就会出现电影中的情形:一群穿着西服的人,在高档写字楼里,喝着3立于美元一瓶的水,对着电脑数据说发展。而真正的发展的对象,却在贫民窟里挨饿受冻。
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做发展的应该好好向特瑞莎修女学习,不但是她的工作方式,态度,更是她的理念。她之所以能做这样,就是因为她是怀着对上帝的爱去做的。所以她创造这样的神话和奇迹不是偶然,是她的信仰的结果。她使自己成为穷人,然后选择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与此同时,以最微小的方式去落实她的服务。因为这种深信,所以特瑞莎修女在一切的事情上,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微小。在她看来,如果真正地要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就必须使整个修会在各个方面从始至终地保持完全彻底的微小。
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 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看看特瑞莎修女的行为,成就,再看看现在发展机构的情形,我想很多答案大家自然会知道了。
“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的确如此,我们对制度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对上帝的依赖,以及对人类之爱的依赖。”----特瑞莎修女
第一次听说这位修女,是在家乡堂区的神父所订购的信德报上。上面记载着特蕾莎修女从污水沟里救起一位身患重病被人遗忘至快要长蛆的人,她救起这个人并像亲吻兄弟那样亲吻了他。直到今日,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远深于任何以智识雄辩著称的对象。她对这个十分贫困而匮乏的人的救助完全是不求己益的。
回到影片,特蕾莎修女身上那种对上主的信赖和无悔的决心令人震撼——我们并未生活在真空中,在做任何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不是焦虑不安的,但特蕾莎修女不是这样。她目光纯洁而贞定,从她在亡父墓前祈祷之时,她的意志便矫如雄鹰。
有许多人问她:明天怎么办呢?她总是以平静而又坚定的话语表达她的信心。如果说现代性带来的是普遍的疏离、虚无、绝望及道德败坏。那么特蕾莎则呈现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在世状态。她像所有圣人那样满含信望爱。
从离开修道院到街头救助穷人再到向罗马提出创建仁爱修女传教会,她在祈祷中交托了一切,并以仁爱来感化他者。在被别人逼迫的时候,她也不曾更改自己的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
整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伤害及受到伤害触发的自卫机制而来的攻击性驱力的报复和毁灭,无论朝向自我还是他人。欲情与愤情,这两种低级嗜欲盘旋在人类的幽暗意识中,但特蕾莎在多年积极生活的炼净中已习得了德性的坚毅,这就是平静中的喜乐,意志朝向上主的不朽渴望。后续在她与沙雷诺神父的交谈中,她吐露了对基督的神视,而这种保守圣婚之契的秘密的做法在许多圣人那里都存在,比如圣十字若望极少显露基督给他的恩宠。
影片中的大主教曾说他十年间都在思索上主的旨意——但上主的意旨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叙事中,神视已经说明了上主的在场,但神视并未被赐予每个人。当然,各样特恩是依照上主对人的计划所赐予的。
隐修哲学及其伦理要求或许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人,但爱德之律本身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对于已分享基督意识的人,爱德之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该如何显化于人的日常生活?特蕾莎的答案是这样。
主啊!让我做祢的工具,去缔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在有冒犯的地方,给予宽恕;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团结;在有疑虑的地方,激发信心;在有错谬的地方,宣扬真理;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在有忧伤的地方,散布喜乐。神圣的主啊,请使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因为在施与中,我们有所收获;在宽恕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时,我们生于永恒。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h heavenly fath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It is in dying (to self)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始于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街头救助穷乏人、慢慢建立起来的慈善机构,后逐渐变得臃肿和官僚化,像一部巨大的机器 一样,出现冰冷的钢铁气质时,特蕾莎毫不怜惜地抛下它,重新形只影单地投入街头救助一个一个看得见的穷人。这个行动为机构重新注入最重要的活力: 爱。
To love rather than be loved.经得起流年的平淡,经得起流年的爱。
德蕾莎修女生前曾三次访问中国,要求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穷人中的穷人”。但是,三次都遭到了拒绝。其中一次,一名政府官员回答德蕾莎修女说:中国“没有穷人”。
我们并不需要什么策略。(第二部)21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开设一家公司。但是我并不想成立一家公司。32“比起这些我更喜欢简单的事情。”(特蕾莎院长依靠直觉,对于以现代的经济知识和专门化的机构来运营修道院抱着抵制的态度,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仅仅考虑事功,那他(她)是无法成为特蕾莎这样的人的。)
除了有多处显得过于宗教色彩,显露神迹(signs)。其余整体特别棒,这个演员天生的特蕾莎气质,虔诚,悲悯,对上门作恶者的宽容,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所谓圣人,就是这样了。
当慈善开始讲究策略的时候就变成了政治。对人付出爱心是不需要策略的,信就够了。德兰修女是我永远的仰望。
2019上海电影节最后一部选的是《特蕾莎修女》,施与受,理解与被理解的正能量很适合现在的我。意外获得退一半票钱的红包一枚,简直是幸运彩蛋。期待明年六月🍻
感动的不行~~~~~~~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微笑。爱别人,甚至大于被爱。开头车站的拍摄手法非常好。这部片子拍的非常成功。我可以给它十颗星。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那么做
看这部电影,我却始终想着你。你有一双同样充满怜悯的眼睛。不顾自己疾病缠身,走入贫穷战乱的非洲。你勇敢,温暖,像孩子一样天真。无论他们怎样诬蔑你,你却从来不曾放弃。能够爱你,亦被你所爱,就是我一生最大的神迹。
We must never be afraid of being a side of contradiction of the world.
mother teresa 真是一个天使!!!!
自认为是一名佛教徒。不得不承认基督教的博爱要远比当今佛教所谓的布施强太多了。佛教经常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而基督徒则是爱与帮助,不是要解脱你看不见的来世,而是直接给予你实在的帮助。“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笑,哪里有黑暗我就带去光明”
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些为人称赞的善举,他/她是值得尊敬的,但人们难免去怀疑他的动机。但如果一个人穷尽一生,去奉献自己的爱,那么她无法被质疑,必须承认她就是个圣人。我们在利己的道路上经受一点先挫折都现出绝望的无力感,而她却能够在利他的长路上执着坚定,真的是只有拥有无比坚强的信念和足够的无私胸怀,才能做到。此刻,我希望她从未有过动摇,从未有过自我怀疑,由此,带给我们这些世俗小人憧憬和崇拜的希望,以坚定我们的信念,热爱我们的生命。
全世界只有你有这样的眼神。我爱你,朱丽叶~ 丽芙泰勒,布兰切特,蒂尔达,奥利维亚赫西,我看过的最喜欢的四位女演员。
她曾说,她微笑着面对人们,勇敢的告诉他们上帝的话语,然而她内心的深处,却充满了黑暗。而明知这黑暗的庞大坚固,却还坚定前行,这是她的伟大。
题外:拥有偏执性格的人在人群数中的比率数大约是恒定的,我想。其中的成功者被封神封圣,夭折的失败者落为笑柄。但有些事还真的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种偏执还有另外一些名字如“信念”或“信仰”。历史中翻来覆去的宗教杀戮。说信者得永生,敢不敢信呢
从外教那里借来的片子,虽然很长,却感动了我好久。我想永生者之路应当是始于对弱者的关心,可是我们很少能够做到。
是不是当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埋下了善或者恶的种子?慈悲是一种天性,而恶念也很难被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