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青的感觉真爽啊!”当记者来到《遥望南方的童年》(下简称《童年》)摄制组所住的宾馆时,几名手持摄影架、工具箱及道具的年轻人从厢式车上跳下来后如是说。语气和神态中透露出一种如释重负、大功告成的意味。看来,拍电影看似好玩,但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到。那么,这部影片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何选在宜春拍摄?其艺术风格如何?在摄制过程中有没有“故事”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刚从拍摄地回来,还没有吃晚饭的导演易寒。
现代版乡村童谣
《童年》是由北京天宇桐凰传媒有限公司与宜春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影片的主题是反映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看到周边农村有许多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年高体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特别是幼儿的教育没人管,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没保障。于是,易明堂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让已下岗又没有找到工作的妻子当园长,并招收了初中刚毕业准备外出打工的李响任幼儿教师。接送孩子没有机动车,易明堂就做了一辆板车;没有像样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就腾出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没有钱买游戏器材,就自己动手制作……幼儿园开学后,招收到了几十名 3至 5岁的留守儿童。这些父母在外务工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一言难尽的苦衷,有的幼儿家里连低廉的学费也交不起,但易明堂又不忍心让他们“放羊”,更让人操心费力的是,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也难管理。于是,在办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生动感人的插曲,再现了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向往。
由于易明堂办的幼儿园没有办理手续,其教学设施、安全保障等都达不到标准,乡教育办责令其停办幼儿园。最后,一直在亏损边缘挣扎的幼儿园关闭了。但有的孩子却送不回去了,如父母离异的秀秀原先跟着伯母生活,其伯母因秀秀父母不负责任而不愿带她;砣砣跟着双目失明的奶奶没人照料,奶奶怕他玩水出事而用布带把他拴在自己身上等。没有办法,易明堂只有收养他们,并经常带着想念爸妈的孩子们爬上村前的小山顶,遥望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
影片以易明堂开办家庭幼儿园的艰难经历为窗口,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之爱和渴望父母关爱的生存状态,进而呼唤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给予高度关注和爱护,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童年时代应有的温暖和关爱,生活得更美好。同时,影片也赞美了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对留守儿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绵绵爱心,他对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最终战胜了当初的“小我”,再现了人性之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十九天拍完一部电影
导演《童年》的易寒先生是宜春市袁州区下浦人。今年33岁的易寒生长在农家,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开始触“电”。先后联合编剧、执行导演过儿童电视连续剧《差等生》,执行导演了《天下奇谋》、《搭错车》、《幸福象花儿一样》、《新上海滩》、《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等电视连续剧,担任过电视连续剧《大院子女》 B组导演。但导演电影,对易寒来说,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他独立导演的处女作。
谈到为何会拍摄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电影,易寒告诉记者,中国有 1.2亿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产生的留守儿童有二三千万,他们的教育问题,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很关注,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易寒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而他哥哥也在袁州区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易寒今年春节回家时,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后,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萌发了要拍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电影的念头,并有了大致的故事框架。他返回北京后,就找到北京天宇桐凰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构想和思路。虽然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影片难以赚钱,但该公司还是同意投资拍摄该影片。9月份,易寒再次来宜春采风,开始创作电影脚本(与名编剧家孙海军合写)。
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再现宜春风情和宜春人纯朴的精神面貌,易寒决定在风景优美的宜春农村拍摄这部影片,而且影片中的演员都由宜春本地人担当,演员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 3岁。10月份,易寒带着《童年》摄制组成员赶赴宜春。本打算10月20日开机,但因赶时间,14日就开机了,也没搞开机仪式。原计划20天拍完,只花了19天,到11月 1日,影片就杀青了。
易寒介绍说,《童年》的制片人是张语桐,副导演是重庆美声电影学院表演系大四学生魏伟,他也是宜春人。整部影片风格平实、质朴、清新、感人,不少演员的装束打扮都和平时一样,如十多个小学生的衣着、书包、玩具、饭菜等都与平时无异,让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使观众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每天都像在炼狱
易寒说,自己是第一次导演电影,演员又全部是从没有拍过电影的人,还有不少是三五岁的小孩子,其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拍电视剧和他的想象。导演电视剧对现在的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因为演员都是职业演员,有的特别专业,在拍摄过程中只要稍加指导和点拨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且剧情简单、时间长,可以从容叙述事件,反映出主题。而拍电影,其放映时间大都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影片要感染观众,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思想等传递给观众,因此相关的每一个镜头每个画面每一个情节都不能少。
说起这19天来拍摄影片的感受,易寒说:“从来没有顶着过这么大的压力工作,每天都有快撑不住了的感觉,就像炼狱一样。”
影片《童年》的外景均在袁州区的下浦、渥江、温汤、洪江、南庙、洪塘等乡镇(街道)。由于片中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有时一个简单的镜头要反复多次才能拍成。如有时刚开始叫“预备”,演员就开始了;有的老是记不住台词。尤其是男女一号主角砣砣和秀秀都只有三四岁,镜头又多,在拍摄过程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哭鼻子,情绪激动,甚至罢演。可大人们又不能说他们,更不能急,只好让他们坐上摩托车小汽车玩几圈,等他们高兴起来再接着拍。
开机后,摄制组的人忙得像打仗,每天 5点钟起床,5时30分就出发,在拍摄现场吃饭;期间为拍夜景镜头,易寒有三个通宵没睡觉。作为导演,他既要身体力行,又要统揽全局,操心费力自不必说,而且天天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易寒说,他在拍摄过程中的每一天,面对种种预料不到又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都有一种山穷水尽、拍不下去的感觉。尤其是有一次,拍摄男主角易明堂骑自行车找孩子的镜头时,易在一拐弯处自行车刹车失灵,人车从一棵大树和一块岩石之间翻下了五六米深的河床,在场的人全都吓懵了,易寒更是胆都吓破了,绝望地叫道:“不得了,这下全完了。”好在易明堂只是扭伤了腿,没有大碍,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影片开机和杀青的这两天上午天都下了雨,不能工作,既耽误时间又浪费资金,急得易寒在旷野直骂老天不长眼。
“这次拍电影,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最大的磨练。但我毕竟挺过来了。所以我相信:今后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没有什么坎我迈不过去!”采访结束时,豪情满怀、精神抖擞的易寒导演对记者如是说。
花絮:当演员也很难
电影《童年》的主演易明堂的扮演者是袁州区渥江乡田湾小学教师易志兵,也是影片中易明堂的原型。影片中有90多场戏,其中易志兵出场的戏就有70多场,为此,他特意向学校请了一个月假来主演这场电影。这对从没有当过演员的易志兵来说,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原以为拍电影蛮好玩,却想不到这么难、这么辛苦。”聊起这次当主角的感受,首次‘触电’的易志兵感触良多。虽然影片中的易明堂是以他为原型,而且他自己也是小学教师,家里也曾办过幼儿园,但真的要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拍镜头的时候,有时觉得自己表演得不错,满以为导演会叫OK,可一句“不行,重来”又让他很是沮丧,真不想这么总折腾。但他在摄制过程中看到从导演到摄像,从老人到小孩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想把电影拍好,他也只有安下心、定下神来扮演下去。尤其是那次他摔到河中,虽然腿伤得走不了路,但他还是让人抱着坐在椅子上,忍痛继续演下去。他不愿因为自己受伤而使整个摄制工作停止。
“虽然感到当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毕竟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和体会,收获也很多。所以,今天影片杀青了,我特别高兴,大家都像过节一样,导演还特意安排了酒席,让我们喝个痛快!”快上菜时,年方38岁、就已教了20年书的小学教师易志兵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苦尽甘来吧!
五一节刚刚过去,今年小长假消费火爆超预期。
光是旅游收入一项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今天,我们应景地从一张地图谈起。
地图上的起点是江西省的宜春市,终点是广东省深圳市。
从宜春到深圳,需要一路南下八百公里。
这条路线当然不是什么旅游路线。
这八百公里,流动着人口,流浪着务工人员,放逐着留守儿童。
条姐今天聊的片子就关于这两座城市。
但它并不是一个双城记故事。
事实上,电影讲的是一座“空城”——宜春。
《遥望南方的童年》拍摄于2007年,讲述了乡村教师易明堂兴办幼儿园的故事。
影片只花了19天就拍摄完成,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有口皆碑。
评分呈现陡峭的倒三角,九成的人打了四五颗星。
《童年》改编自真人真事。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全部启用宜春本地的非职业演员。
最小的才3岁,最大的70多岁。
这样的拍制方式,使得影片获得了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感。
影片开始,易老师看到村里太多幼小的留守儿童而萌生了办家庭幼儿园的想法。
通过大哥和朋友的帮忙,第一天招收到了15名3-5岁的孩子。
他们尽心操持着这些孩子的伙食和教育,可是受到了重重阻碍。
比如,持有读书无用论的村民报以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回乡教书的易老师挣的钱还不如在深圳打工。
在深圳打工一个月能挣三四千,易老师在家乡教书只有一千块。
由于经费、环境、人手等原因,幼儿园开办了三个月就宣告停办了。
当易老师把孩子们一个个亲自送回家,告知家长幼儿园停办并催缴和退还入园费用时,面对贫困的乡民,朴实的他还是人情之上,张口不再提钱的事。
易老师还将寻不到监护人的砣砣和秀秀又带回了家,自己抚养起来。
这还不算,夜里,多年以前的学生为了去寻找逃跑的媳妇,又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来到易老师的家里。
他想去远方寻找媳妇,再次把她带回来,没办法只能想到把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老师和师母。
然而因幼儿园让自己已捉襟见肘的易老师和妻子,在收养了两个孩子后,又不忍心地接下了婴儿。
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停办六个月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幼儿园又重新开园了,并且入园人数增加到了27人。
易老师的故事朴实真挚,却不妨碍它的力量。
在这样一部纪实影片,最重要的一定是人与空间。
影片空间只有宜春朴素而些许简陋的乡镇。
而那个大多数年轻人去了的深圳,只是一个八百公里外的远方。
宜春人和生活之地的关系则是要么留下,要么归来,要么离开。
他们中留下的,是4岁的砣砣。
砣砣外出打工的父母将他托付给了熟人,200块一个月的生活费是砣砣和父母之间唯一的纽带。
幼儿园的成立,使得砣砣摆脱了到处被人嫌弃的“拖油瓶”身份。
砣砣成为幼儿园第一名全托生。
启明星幼儿园庇护着砣砣,让幼小的他得以完成对家的想象。
可是幼儿园取代得了家吗?
幼儿园停办之际,易老师送全体孩子回家。
易老师看到了砣砣真正的家。
那是一个稍显破败的空房子。
房子很大。
不是因为建筑面积有多大,而是里面只住了一个老人。
砣砣家中只有一位70岁的老奶奶,她眼盲了十几年。
易老师看着不忍,又将砣砣带回了家。
他们中回来的,是秀秀的母亲。
秀秀3岁时父亲欠了一屁股债,秀秀妈只得只身前往深圳打工赚钱。
一晃两年过去了,归来的母亲面对可爱的秀秀时惊愕地发现:
女儿不认得自己了。
这还不算,男人在这两年里有了新的女人,并提出了离婚。
秀秀判给了爸爸。
而爸爸赢得了秀秀之后,没几天也南下深圳,秀秀彻底无父无母了。
落得形单影只的秀秀妈只得又前往深圳。
易老师偷偷将秀秀领出来,让母子见了最后一面。
易老师看着这对被世事拆散的亲骨肉,淡淡地对秀秀说:
秀秀,要记住那是你妈妈。
5岁的秀秀记得住吗?我们不得而知。
若干年后,母亲对秀秀而言可能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
他们中离开的是初中毕业生李响。
李响是十几年前典型的青少年,她迷恋《超级女声》,渴望着大都市。
在企图去深圳打工被父亲拦下后,喜欢唱跳的李响被安排到了幼儿园工作。
她目睹了乡镇上留守儿童的可爱、孤独和顽劣。
稚气未脱的她深受易老师的教化,决定考取师范系统地学习音乐。
我们可以预见,李响将会“走出大山”。
中国大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潮流起于1992年。
时至今日,三十年了,一代人已经长大。
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群像出现在电影里的,他们分别代表着离开的和留下的。
留下,当然是一种被迫。
离开又何尝不是呢?
一代农民工在至少两座城市之间流浪、摇摆。
他们的无根状态是中国三十年来的社会学表征。
无根的是在外漂泊的农民工,同样也是留守在家的儿童。
电影中的幼儿园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在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让他们走出空巢,让缺席的家再次在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话题好像在降温。
似乎我们只有在每年一次的春运去集体关注他们。
春运返乡潮里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串数字。
“今年春运客运量再次突破xxxx,创造了新纪录”。
但是他们不只是每个数字当中小小的一个分子,他们每一个鲜活的脸上挂着的都是殷切:
家。
现如今,“民工潮”似乎过去,“民工荒”又接踵而至。
但无论选择离开或者归来,我们该守候的依旧是家园。
最后贴一段导演在博客写的话:
我希望观众在这部影片中感受到真实的力量的同时,从而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以及农村的幼儿教育现状引发思考,投入关注。
【遥望南方的童年】
本来说看一部电影后就早睡,结果看完《衣锦还乡》后,突然很想看这个,就仔细的看了一遍;曾在中央6套看了一点,却没有看进去,仅仅因为那时候的自己不太爱看电影,还停留在表面。整体来说是比较朴实的电影,更多的反映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在来看或许画面感、摄影技术、演技不够好,但要的就是原朴,在07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 首先题材 ]
一个乡村教育和教师、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易老师的举止几乎概括了所有支教和留乡村开创教育者的内心声音。就办学条件来说,没错,要幼师资格证、专车和司机接送是出于对小孩的教育和安全考虑,是对的,可是放置真正的深山农村里,怎么可能?难道没有这些条件,小孩们就没资格读书了吗?撇开农村,就办学条件吧,现在的条件都达标了,可是校车出问题,老师打小孩等等这些校园事故率还是普遍存在,那么追根到底责任在于谁?现在是为了证而考,为了条件才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做。
砣砣和秀秀是留守儿童的代表,而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的代表。砣砣被外出打工父母委托的村民家嫌是麻烦负担,被周边的小孩和老师误认为偷了同桌的牛肉干,每天在和父母分开的大榕树下等待,就那一个幼小的背影,让人看了实在心沉重;而秀秀看见两年在外打工的妈妈却形同生人一般,父母离婚后,父亲争得她的抚养权,却又将她托付给伯父抚养,自己出去打工,而伯母却觉得是累赘,小小身影坐在空房子前在地里画着。看到着不由得恨抛下他们的父母,为何如此放的下孩子,可是换念一想,是这个社会太难处,当下生活所迫,但愿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和自己的孩子成了生人。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看不清,自己都一把年纪了,照顾自己都难,更别提家里在带个5岁不到的孙子了。
从[ 镜头 ]分析,给的还是不错,人物的特性和导演想表达的还是体现出来了,特别是砣砣在树下看着坐在板车上的小孩们,砣砣婆婆的手在地上抓摸着东西,那种传达的感觉一下就到位了;不过个人觉得在人物表情和内心的细节上还是缺少了一些,比如周边人反映,易老师的内心还是稍微欠缺了一点,几乎都是用语言在描述,但是对于这些民间人非演员来说,已经很到位了。
最后结尾易老师和老师的对话是话里有话,小孩一直问,易老师一直回答,直到后面索性不答,因为即使说了他们也不明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就带他们去山顶看所谓的南方,即山的外面,遥不可及。
图三的桥我常去,不过可惜的是,半年前已经拆了。
3.5分。好题材,弱表现。按照反派的十分制,给6.5分。
先谈概念,“童年”二字一出,更期待儿童视角,但在全片中除了坨坨被误解到出走的一段情节及结尾遥望南方的画面,童年本身的内向刻画是不太充分的。如果单纯的去做外向化的故事阐述来表现童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倒真的不如拍一部纪录片来的更全面、直接、客观。
再谈人物。这样的题材,对于人物的动机层面,大部分角色可以不要根因。但核心角色易老师的根因缺失,还是蛮遗憾的。如果能有更多心理或者经历元素的提供,为易老师开办幼儿园提供根因性的动机,那人物会完整很多,最后收下三个孩子的弧光也会更加明亮澄澈。反倒是后面完全消失的年轻女生非常完整可爱,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说服力。从为了当歌星而执意外出打工、到中间执教时候的挫折和感知其他女性的经历而产生的转变,让观众可以发掘并认可这一角色的成长和转变历程,虽然不够精致,但是相对完整。回顾其他角色,尤其是太过模范甚至接近脸谱化的易老师,这样的完成度无疑是全片最高的。
再谈视听,这方面相当匮乏,基本上完全是拍摄电视剧的手法。景别基本围绕工整的远近到特写的交替,运动基本围绕静止和普通的横移镜头,你可以说这是影片冷静克制的基调风格乃至时代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但我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手法的不高级。文本本身就很接近于单纯的对故事的平铺直叙,已经缺乏了对人物或剧情的艺术上可能性的探讨,视听的单调,让这部剧情片又丢失了电影本质上应有的魅力之一。
结尾处,全部演员由当地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字幕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演的真的太好了,或许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把经历和生活重新复刻了一遍。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更加期待一部纪录片了......
简单,纯粹,感动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可以了。
宜春的故事…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近来看过的最朴实纯粹的作品,非职业演员在导演优异的调度下,奉献出了鲜活的表演,感人至深。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推荐给所有人。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历历在目,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现在。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的确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九牛一毛,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之处。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我想你的时候,会坐在樟树下等你,因为你告诉我,你几天就回来了。我问你,南方是哪里?你告诉我,山的那头就是深圳。而,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因为真实质朴,所以深有感触:⒈易老师,教师节快乐,不过,说实在的,您的普通话比不上您妻子,我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您一样普通话也不好;⒉不觉得学阿巴斯,毕竟中国诸如此类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不少;⒊缺乏电影质感,但情感真挚,很多人物事件台词都很生活,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我都会坐在门槛上等他们,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旁边小孩的你爸妈不要你了的言语中度过,到了现在感觉和父母总是有很多距离感,和他们住在一起总是感觉很拘谨和陌生。是爷爷奶奶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感恩!!!
惊艳!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