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几句文案:
1.要成为一棵树,必须是倾斜和平衡的大师。
2.花在必要的时候,是要为果子让路的。树从来不承载没用之物。
3.时间对树来说,是如此不同。动物的生命对它们来说,太短暂了。
4.动物掌控了空间,植物掌控了时间。
树是最好的旅行家,它们借着这世间一切的力量旅行,水为舟,鸟为筝,兽为车,风为翼,它们的足迹踏遍每一片大地。
6.巨树的死亡,是森林成熟的最佳信号。
大树回归地面,森林重新洗牌,倒下的身形表明了它曾有多么大的重量,它也为数个世纪未曾见到一缕阳光的林下空间,带来了光明。
一棵树的倒下,意味着新循环的开始,当大树倒下,树顶的世界遇见了树底的世界,尽管这棵树上的生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它们却从未谋面过。
7.用树的时间观去思考,“当你能活这么久时,世界是怎样的?”我欣赏着这超越了我所能理解的雄伟壮丽,我无法接受这样美丽的世界消失。我听见了原始民族在丛林下渐渐消失的低语,带着人类来自森林的记忆一同消失。
曾经我们都与树木平静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像尊重神明一样尊重它们。如今我们被自己的力量所伤害,再回头看看那片森林,这片宁静之下,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我们智慧的根源。
一座森林的演进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树木向下争夺水分、向上争夺阳光。
因为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彼之所得即是我之所失。
一旦在自然资源竞争中落败,那树木就会逐渐枯萎,继而死亡。
森林的演进,照见了社会的演进进程。
植物所能获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发展机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分波段存在的。
森林中的大型机遇期一共有三波:
第一波机遇:灾难之后
竞争策略:快狠准
对于森林而言, 常见的灾难是森林大火,或者是砍伐。
非人为的毁灭性因素是森林火灾。
人为的毁灭性因素是砍伐。
在这之后,出现了空地。
空地,意味着机遇期的到来。
这时候,地面上先长出草本植物,再然后出现了“先锋植物”。
这是最先出现的植物。
这类植物,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能够快速抢占地盘。
但这类植物虽然能以最快的速度吃到发展红利,但并不能成为红利的主导物种。
因为,先锋植物,只是铺垫。
当先锋植物的枝叶伸向天空时,就引来食草生物的觊觎与破坏。
同时,因为先锋植物根系不发达,这导致先锋植物在面对后来物种的竞争时,处处受制。
几十年过后,这些先锋植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波机遇:对第一波的超越
竞争策略:一力降十会
森林所赐予的主要机遇,是在第二波。
这一波的发展机遇,完全是因为第一波先锋物种的缺陷引起的。
能够超越先锋植物的物种,将逐步占领森林的生存空间。
第二波机遇非常重要,赶上了就赶上了,赶不上以后就很难赶上了。
因为,第二波是卡位战。
在第二波竞争中胜出的物种,将长久地占领森林空间,除非自然死亡,否则这块空间就再也不会被腾出来。
第二波机遇是真正的卡位赛,刺刀见红、十分残酷。
因为自此之后,森林的进化将进入两极分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真正的栋梁之才开始成长。
开始长出了剧中所说的“毒子榄树”这样的巨兽。
随着树冠的持续伸展,天空逐渐被遮蔽,阳光逐渐被瓜分,机遇的窗口也渐次关闭。
对于林下地带而言,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林下地带,树木的种子不再发芽,即便发芽,也因为无法获取阳光而在幼苗期就枯萎死亡。
空荡荡的林间,是寄生型物种的天堂。
树木分割了领地,还能再既定领地上存活的,大多都是寄生型物种。
攀爬树干的喜林芋
被动物带到高处的兰花
食腐类的菌菇
但这是,林间已经很难再长出大树了。
唯一能长出的大树,是绞杀类植物。
这类植物,从天而降,被鸟类播撒,空降到大树树冠。
在林下生物为了一丝阳光苦苦挣扎时,这类空降绞杀类物种在大树树干上直接发芽、生根。
根系一直向下,接触到地面。
一旦接触到地面,绞杀便开始了。
绞杀类植物将围绕大树树干盘旋,一面借助自己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面借助自己的根吸收营养,一面轻轻松松获取宿主的营养。
大约十年,宿主被绞杀,被榨干。
这类绞杀植物鸠占鹊巢,不声不响完成了生态卡位赛。
除此之外,很难再有新的植物长成苍天大树。
第三波机遇:大树的倒下
竞争策略:嗅觉灵敏
一株苍天大树,在森林里存在的时间越长,其躯干上寄生的物种就越多,它的负担也就越重。
终于有一天,大树难以抵御重力,在风、火或者其他什么因素的催化下,大树倒在了森林里。
巨树的倒下,是森林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株大树倒下了。
但对于就不见阳光的林下生物而言,新的机遇出现了。
一个生态位空了出来。
最先感受到阳光的植物开始发芽,新一轮的“先锋植物”开始攻占空间。
这批先锋植物最终会被第二批根系更发达的植物淘汰,
然后是新的轮回。
没踩中机遇:开辟新空间
竞争策略:勇就完了
在已经成熟的森林里,想要获得发展空间,难度是比较高的。
如果要采取“卷”的策略,就要能踩准机遇。
如果踩不准机遇,卷的难度就比较大。
但没踩中机遇,并不意味着没有活路。
这时候就有两个策略:要么耐心等待变革,要么远走他乡。
要么卷,要么润。
今天特意凑时间来看《从前有座森林》,感觉很久没有沉下心去看一部片子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倍速,没有吃东西,没有去看手机,更没有讲话,就安静的坐在书桌前,认真的看原始森林里树的另类生存。
为什么说是另类呢?
在影片开头就提了一嘴,大概意思是树是静止的、无法移动的。打个比方说,人类的竞争就比较好理解了,金钱,权利,教育,土地,地位,学识,这种竞争是运动的、争抢的、活跃的……
而树的竞争,因为不能动,树就像套了个紧箍咒,只能在限定的圈子里活动,树跟树的竞争是向上、向下,向着前后左右任何树枝跟树叶能伸够到的地方。树跟树之间,会想法设法,竭尽全力去竞争大自然只在此圈中限定的阳光、雨露、土壤、空间、养份等等。
纪录片里有一个画面,讲的大概就是一个种子落在一颗树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即便无声,但是新树的个头是撺绕着老树的,新树的枝干缠绕包裹剿杀着老树,直至最后一刻,老树的树干枝叶腐朽,最后落地,化为其他树木和土壤的养料。
其实看的时候心情是非常平静的,甚至都没思考,就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的围观者一场关于树的物竞天择。等这段过去好久,后知后觉的被惊吓到,原来,不只是人类生活的这么辛苦疲累,树不努力也会被淘汰。
可是树又很聪明,特别喜欢这部纪录片的一句话是:
动物掌握了空间,植物掌握了时间。
动物能走会跑,能到处移动。植物虽然被根给限制住,但是它能几百上千年的活。植物借着果实承载种子,动物被香甜的果实诱惑食之以果腹,动物移动、迁徙,带着植物种子,也就是植物的子孙后代,走到一个地方便随机播撒留下一些种子,种子落地,继续新一轮回的破土与成长。
动物掌握了空间,植物掌握了时间。能从一部纪录片体味自然的哲学,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享受。 有时,你可以看到用电脑做出的特效动画,与真实的森林、真实的自然融为一体。更多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自然造就的生机勃勃的林木茂盛之处,不自由的林木悠长强韧的生命历程,自由的鸟禽鲜活灵动的欢唱跳跃。 人类之于自然,有不多,无不少。 人类之前,自然恒在。 人类之后,自然依然恒在。 做人类的本分。
影片的表现手法的确很新奇,用一片森林的成长历程来告诉了我们万物生存的法则与自然的规律,那种近距离的视觉感也让我爱上了原始森林,也想走进去感受。所有的一切都在尊崇着某种规则,而我们人类却无形中破坏了这种平衡。从保护环境的方面来看,我们也应该去保护那些存在了几个甚至十几个世纪的森林,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为万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喜欢影片中老人的简笔画,希望自己也可以画这么好看。最后诚意推荐该片。
“当其他树还在昏暗的阳光下,苟延残喘,年复一年,这些种子已经俯视众生,它们在最高的枝头上发芽,夺取最多的阳光,新生的树将根部送入土中,根,这些锁链一旦相互接触,就立即焊连在一起,这种斗争将持续数十年,直到宿主油尽灯枯,向林下植被陨落,其他的得利者也在树叶落地之前,争取分一杯羹。这场斗争终于有了结果,绞杀植物吞食了它的被害者,取代了其在森林中的位置,它将宿主的残枝分解,为自己的枝条腾出位置,它逐渐成形,被征服者只剩下在巨大树干中,一副千疮百孔的空壳。”
“700年前,这颗参天大树还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树是具现化的时间,树内部的这股力量,非常可观,树根吸收水分,导管将水推上70米的高空,树叶将其转换为汁液,再送回到枝条和树根中,树通过这种流动生存,直到它不能将水送至顶部,它变停止了生长,这是它生长的唯一限制。”
“树的终焉之时,一棵树便是一个世界,如同一座岛,它是数百种植物的家,也是数百种动物的家,当然也是无数更小的生物的家。”
“巨树的死亡,是森林成熟的最佳信号,大树回归地面,森林重新洗牌,倒下的身形表明了它曾有多么大的重量,它也为数个世纪未曾见到一缕阳光的林下空间,带来了光明。一棵树的倒下,意味着新循环的开始,当大树倒下,树顶的世界遇见了树底的世界,尽管上面的生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它们却从未谋面。”
植物的世界折射出人类世界,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也可以在植物世界中找到答案,比如能限制树生长的是它停止了水分传送,而人却易被外界影响从而放弃了生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除了生存需求,还有更多的抽象需求,比如名、权、利,而植物相对于人类更加务实,它们需要的是阳光、水份、土壤等,需求不多,却能活上千年。
Listen to the wonderful sound of the forest!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全法语片,法语真的很优美。绿茸茸的眼球洗浴,梦幻森林,动画和现实景象结合,犹如《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于是想起妈妈现在正在张家界旅游)。原来植物界也有分层,参天大树是强者,底层灌木丛是弱者。上帝视角的树冠确实像西兰花。
树树展延伸观看,植物学家Halle出镜讲解(他在本片中的几幅手绘也纳入展品),想到展览的一些点,森林要700年才能成熟,树木的结构有24种,对动物共生或欺诈的生存策略,植物之间既有气味互保也有榕树那种绞杀,生命算法虽缓慢但无尽,古希腊人认为树根好比头脑,其实不如把植物看成和我们活在不同的倍速——树是具现化的时间,这就是影片用动画模拟的延时摄影效果(也是因为技术限制),一种长程发力感(也是科幻点)。想起以前读到某人的浴中奇思:种子长成树是慢放的爆炸。
音乐很赞,摄影挺好的,虽然是个自然纪录片(植物世界什么的),但是里面的动画实在太TMD差了!太TMD影响情绪了!做成这样不如不要做好吗!(搞了半天原来是[帝企鹅日记]的导演!)
画面美翻 好喜欢树叶沙沙沙小树咕咕咕从地里窜出来的声音 美妙极了 #法国电影武汉展
在法国纪录片中不算特别出众,很多特效挺山寨的。。。但即使种种,热泪盈眶地看完之后不打个满分实在觉得对不起良心。。。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痛心疾首地说要保护生态啊爱护地球啊,而是缓缓地,优美地讲述森林诞生,成长与繁茂地故事,当你融入这个故事中,热爱自然的感情也就融入了你心中。
科普片,从技术上讲不错,虚实结合使观众见证一个热带森林七百年的演变。偶有佳句,最喜欢大树倒下的段落。片子最大缺点是它的虚实结合,通片的合成图像大大破坏了纪实性,还显得十分廉价,并时不时唠叨我们保护生态。老植物学家弗朗西斯·哈雷,最厉害的本事实际上是爬树。
纪录片拍成这样真的到了一种境界,每个画面停顿都美得宛如用心绘制的明信片,难怪YP们不停在场内拍呀拍呀。。。不断跟天敌斗争的西番莲,自动催雨的树林,传送危险气味信号的大树,蚁居树的精妙小构造都让我们会心一笑。最后的最后回到主旨。虽然也有说教嫌疑,但说的漂亮说的润物细无声也是一种技能吧
三星半。《帝企鹅日记》的导演纪录片新作,与前作以自然纪录为主不同,该片更像是一部科普作品,讲述一座森林的前世今生。以大量电脑动画辅助来呈现森林的生长过程,始终不如单纯的纪录更有吸引力。
老头莫名其妙就飞到树顶上了 真是老年版卧虎藏龙
看不下去,第一次看用画画来表现植物的生长、气味的散发,手段简单粗暴。看半天也没啥实质性的内容。
坐在几十米高的雨林大树上画画长镜头太美好了,了解一片森林的成长到成熟需要几百年。大家都要珍惜原始森林资源啊。很喜欢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树,树”,艺术展上看到了纪录片片段,特地来找完整的视频。很多人说特效山寨,其实这位植物学家Francis Halle都出画册了,特效就像是从纸上变成动画,因为只有绘图和特效才能更直观地只看单独一种树种生长。
加班BGM。不是很喜欢纪录片+动画的表现形式。
数百年弹指一挥间
动画也好美,和自然完美融合
很美,特效也很有新意。。就是睡过去一会儿。。
临时决定看的影片,全场瞪着眼张着嘴看完,大自然真尼玛神奇。很适合孩子看的科教片,很对我的胃口。论,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看的时候想起来之前PSA《树,树》里有他
对Jacquet叔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这种高中自然课的大科普结构先放在一边(只有蝴蝶和兰花的虐恋情深比较有意思),请问这通篇的电脑CG是个神马情况?你不是应该用手绘么Jacquet叔?为毛审美突然崩坏?我以为自己在科学博物馆看什么进化展的配套影片好么!PS:才发现Gaumont的椅子可以放倒……
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模仿的树的声音或者说语言都太奇妙了。人类从自然的规律中诞生、繁衍,又何苦创造出另一种相违背的秩序自我毁灭。每一株植物都是修行者,每一棵参天古树都是具现的时间,那么它相当于一位智者,一位大师!
第一部法国文化中心观影片,将动画和纪录片相融合,展现了一片森林诞生、成长、繁茂以及再次发展的历程,动画处理开始觉得新奇有趣,看多了就有些重复感,导演没有生硬的宣传环保而是用这样的方式培养观众与森林的情感,倒也是一个有趣的方式,可惜稍微有点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