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从伊斯坦布尔到雅典卫城,是我不论几时打开都会感慨“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程度,是情趣、哲思、文艺的集大成,是无穷无尽的自由海洋,近年真的没有能和第一季媲美的谈话类旅行节目,看一次就升华一次,主要是也很爱第一季的意气风发。
第二季是意想不到又情理之中的大西北。大漠孤烟向来是我憧憬的意象,是爱过的、踏过的、深受感动过的。家国情怀、世界大同不会因灾难而磨灭,他们遍历疲惫,但还是在用一种更朴素、更平实、更恳切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被摧毁后还能再战,荒凉之上还有希望。
第三季是还没官宣就已听说的江南。文臣武将,如果说武将让人联想到塞外边疆,那么文臣容易让我想到宋室,第一集的杭州便让人心服口服,全程看完了,今年每一集时长都很满意,选址和切入的角度很棒,处处尽显江南作为中式美学一道永恒诗意符号的优越之处。但还是感觉非常意犹未尽,江南篇在浙江着墨很多,要是能在苏锡和古徽州地区再多停留一些就很完美了。里面的每一位嘉宾老师都如此宝藏,让人惊喜,这个世界上怎么还有这么多固守着自己热爱的人啊!岁月让他们的文人风骨愈发坚韧,他们如数家珍的将自己心灵栖息之所在呈现给我们,内敛含蓄、温润质朴中又有着极致的雅,原以为是阳春白雪,他们早已将江南地区的审美意趣融入吃穿用度、吐纳呼吸之中。
如果用三个字来概括三季,第一季我想用“人”,第二季我想用“立”,第三季我想用“美”。
真的太感谢文涛做这个节目了,挖掘了这么多宝藏,感人,一定要继续做下去。
提起窦文涛,新观众更熟悉的可能是《圆桌派》,老观众津津乐道的就是《锵锵三人行》了。
我是《锵锵三人行》的老观众,读大学时开始追,几乎一期不落地追到后来停播,没怎么腻过,多少是因为这节目特别“不装”。
形式极为简单,就是窦文涛搭上两个嘉宾聊天,多是老朋友,如梁文道徐子东马家辉周轶君竹幼婷等人,有时也会请重量级嘉宾,王菲成龙周星驰也都上过节目。
聊到哪儿就是哪儿,聊时事,聊掌故。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和态度,没谁觉得自己绝对正确,也没人想要给观众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就这样一聊十几年,反而聊出太多有价值的观点,塑造了太多观众的价值观。
这种“不装”,其实来源于窦文涛的“装”。
他的“装”,不是装逼,不是装腔,不是装蒜。所以不会让人觉得讨厌。
他的“装”,或许是一种太过聪明而心生畏惧后的伪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他总是磨去自己的观点,淡化自己的态度,但保留了思考。
如此,节目就有了某种真实度。
自然的方式、自由的思考、真实的对话、随性的表达。这种种,在窦文涛和各位嘉宾的嬉笑怒骂中便呈现给了观众,至于观众从中得到了什么,那并不是节目所要思考的事情。
这就是我对《锵锵三人行》的印象。
掐指一算,《锵锵三人行》已经停播快六年了,这六年里,窦文涛没怎么闲着,和他的老朋友们又一起做了《圆桌派》,以及这档《锵锵行天下》。
前面说了这么多《锵锵三人行》,是因为《锵锵行天下》和《锵锵三人行》有着强关联性,它最大的优点,和《锵锵三人行》一样,还是“不装”,虽然不聊时事的《锵锵》还是会让老观众觉得有些不对味,但已经聊胜于无了。
《锵锵行天下》比起《锵锵三人行》的进阶之处,在于窦文涛终于有了更多的预算,可以走出演播室,和老朋友一起满世界转悠。
第一季,窦文涛和许子东周轶君一起去了土耳其,去过希腊,还拜会了诺奖得主帕慕克。第二季,疫情之下,三个人去到了祖国的大西北,可惜中途许子东老师因身体原因退出了录制,好在递补的嘉宾罗朗同样很有内容。
到了第三季,周轶君没能参加,替代她的是上过很多期《锵锵三人行》的女主播林玮婕,许子东老师则如约而至,遗憾的是再度因身体原因中途退出。
说这些人名,是介绍,也是强调,这就是一档老朋友聚在一起旅行聊天的节目,好就好在自在随心,聊天者之间熟悉,就少了尴尬多了从容,何况,有窦文涛这个聊天高手。
新的一季《锵锵行天下》,一行人下了江南,来到了杭州、衢州、台州、湖州、温州、扬州等地,逛美景吃美食品味江南文化。
余秋雨有本畅销书叫《文化苦旅》,窦文涛这一趟则是“文化乐旅”,没有苦涩,只有快乐。他和老朋友们一起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书画、篆刻、丝绸织造、古法造纸、诗词歌赋、昆曲越剧等等等等。
因为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聊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窦文涛在节目中总是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兴奋又自得的状态,五十多岁的他竟像是个初次闯荡世界的小孩子,展露着自己的好奇,问这问那,总是能帮观众问出些有价值的内容。
窦文涛当然不是无知的,他甚至可能是主持人中最有资格被称为是知识分子的那个,但他有着“抛砖引玉”的自觉,也有着求知寻趣的真诚,如此一来,这档节目也就变得有料了。
说白了,窦文涛是节目的灵魂。没有他,节目中所展现的江南文化可能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和我们充满了距离感。没有他,聊同样的话题,同样的嘉宾可能并不会愿意偶尔说出几句真心话。
窦文涛的珍贵之处在于,他不拷问时代,也不高唱挽歌,他不盲目娱乐,也不随波逐流。看似笑嘻嘻的他也总是带着一份莫名的焦虑,做着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有人带着偏见看世界,有人蒙着眼睛看未来。窦文涛则擦亮了自己的眼睛,一边对这个世界正发生着的一切洞若观火,一边和老友聊着饮食男女畅谈百味生活。
所以有的节目制造争议,有的节目创造快乐。
而窦文涛的节目,无所谓喜怒哀乐,不在乎流量热搜,他只是分享生活,分享思考。重要的是,他是个足够有趣的人,而他也有太多足够有趣也有分量的朋友。
这一季《锵锵行天下》,大家如果没空看完,对江南文化又没那么感兴趣,我特别推荐两期节目,第五期和第八期,可以专门看看窦文涛他们和建筑师王澍夫妻时的那场谈话以及和作曲家陈其钢的对谈。
极有价值,或有启发。
《锵锵行天下-第三季》,绵恬的一季,轻杳的一季,浸润的一季,和合的一季。 且学寒山打油几句,《有个》: 有个寒山子,常写白话诗。 来去无可考,都云癫且痴。 好舞天台风,偏卧寒岩石。 敞怀弄散发,嬉乐不自知。 馋禅问拾得,和合恨逢迟。 天生烂漫心,自然蕙兰质。 寒山观古者,贫贱岂为耻。 今者语寒山,仙名垂青史。 寒山本人绝没有料到,自己竟在千百年后渐为天涯海内推举为神。不难设想,在他同辈之中,曾有多少比他更擅长诗画、更笃情山水、甚至更富潇洒灵秀之风、定国安邦之才的清流猛士,一时称名显赫,相形之下却终究湮没无闻。倘若以史搭台,寒山就仿佛忽忽悠悠唱了一出绵亘春秋的越曲,曲名唤作落第秀才中状元,千回百转,传唱至今。其实就像第二季里罗朗说的,快乐与意义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寒山在内心深处找到了快乐,后人在寒山身上找到了意义,恰如此岸彼岸遥遥相望,而连结两极的则是浩浩汤汤的时间之矢。 此番逆袭,在于寒山身上独具一宝,不是放浪至癫,不是率性至狂,不是禅心平话,也不是道法练达,归结起来只看到两个字—— ——满足。 然而人间万象,得满足者众,得一世满足者恐唯寒山一尊,就连拾得都未免有些稍逊风骚了罢。
西湖寻梦(浙江杭州):丝绸博物馆馆长一番讨论让人长知识。我们的先民为什么养蚕并穿着蚕丝做的衣服?因为先民认为蚕乃天虫,可以重生的神虫,它吐丝成茧包裹自己又破茧而出获得新生;那么人被蚕丝做的衣服包裹即可获得重生抑或长生的机遇(大概是《金枝》里模仿形式可获得相同结果的思想)。 金石千古:乾坤容我懒。所谓焦虑就是硬要不确定的未来有一个确定性。有我是凡人,有我有他人是贤人,无我是圣人。“因过寺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富春山居(浙江杭州):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建筑师——王澍说江南水乡白墙黑瓦就是白纸黑墨,就是读书人、文人、士大夫家居风格;礼仪就是推迟重大事情的发生。王澍献给学妹、初恋、爱妻陆文宇的礼物——建筑设计作品《八间不能住的房子》,让人见识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之伉俪典范,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真可谓当代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个才华横溢负责设计,一个聪颖贤能负责工艺,真是珠联璧合,完美佳偶。
雁荡楠溪(浙江温州):所谓名山就是引起很多人共鸣的山。
礼乐耕读(浙江丽水):浙江丽水遂昌耕读书院戴建军。城里菜没菜味,肉无肉味,人无人味。不回到自然,是触摸不到中国文化的衣裳。晏阳初:欲化农民先农民化。窦文涛:衡量艺术的金标准就是时间。陈其钢:音乐从来不可能被金钱扭曲,这就是音乐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单纯更神圣的原因。周奇墨:基本盘不稳,遇到不一样的东西,认为不是增加而是一种冲击。
十八相送(浙江嵊州):窦文涛说越剧百年发展史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历史的缩影,越剧就是活的新古董。“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才子中状元。”越剧起于浙江嵊州,盛于上海滩。嵊州越剧最老最正宗,上海越剧最洋气新配派,杭州越剧(“小百花”)最革新。
福甲天下(浙江湖州、江苏扬州):徐累说,怀古想象,就是纸上江山。扬州瘦西湖园林,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川菜(市井菜)的味,粤菜(商贾菜)的料,鲁菜(官府菜)的火,淮扬(文人菜)的刀。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茎。淮扬菜特色精细清新(雅致)。
姑苏城外:城市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强大的国家一定有一个与之对称的大城市,如没有罗马哪来罗马帝国,没有君士坦丁堡哪来东罗马帝国,没有巴黎哪来拿破仑帝国……苏州虎丘,求拙不求巧,求雄不求秀。伍子胥是苏州城始建者,季札则是苏州城精神象征。历史上苏州城精神气质——剑气书香,“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原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颜元集·学辨一》)。颜元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苏州自古江(长江)河(大运河)湖(太湖)海(东海)联运。
游园惊梦(江苏苏州):苏州大学教授、昆曲大家周秦:私定终身后花园→才子赶考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我们苏州,园林里有昆曲,昆曲里有园林,是生活习惯。十部传奇九相思。昆曲是最伟大的文人写得最美的词。“入声短促急收藏”。
白发皑皑周秦教授边吟唱边讲解昆曲的前世今生,雅致美好。一段视频看哭不下三次,每每周老先生讲昆曲唱古曲泪从心底溢出铺满脸庞。
"美丽的哀愁",是李泰祥1980年一张专辑的名字,不知文涛是否也喜欢,所以脱口而出。
用它给此季作结再好不过。华语文化的美感,可凝练为,美丽的哀愁。
就像周秦老师最后一集对昆曲情节的点评——得不到的相思才动人,真做了俗世夫妻,热闹的恩爱旋即沦为下品。
这也合陈寅恪的观点:
“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
连宝黛的感情也只能排到第二层。
终身结为夫妇而无外遇,为倒数第二层,仅比唯欲是图无所谓情者稍高一层而已。
美丽的哀愁。
这一季播完了,但没有十分不舍,反而生出期待,因为发现了太多可以研究的新领域,此生大概也不会无趣了。
就像文涛说的,有些中国人,是到了国外留学后,回头看,才发现明代家具的美。这也让人想起张爱玲,去美国研究《红楼梦》,注译《海上花》。异国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创伤,于是疗愈性地去回顾自己的来处,我在自己身上也观察到了这一过程。
有时候我会想,在文化上有所系,到底是安全感的稳定来源,还是个人发展的羁绊。也可能是因为到了可以欣赏和懂得它们的年纪,愈发感到不可割舍。以前读《红楼梦》,黛玉细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其实没有太大触动。今天才明白昆曲里看似含蓄的衣袖动作的含义,接着看到曲折水面上的那对男女青年演员走下桥的倒影,竟然流了眼泪。
你整个人是在那里、被它们塑造的,只是之前没有距离,所以意识不到而已。
文明最美之处在于语言。最后一集讲到声调处,让我想起之前有位九十岁的德国老教授问过我,我的名字用中文应该怎么念,他的研究范围有中国哲学,知道汉语里每个字都会有声调。
我念了两遍,说我的名字可能不算太难,因为没有上声,然后举了个例子,denken在中文里是"想",可能对外国人比较困难。老教授又听了两遍,直接放弃跟念了,说,das können wir nicht, man muss es als Kind lernen.
我还和一位学汉学的德国同学分析过中文的声调,在汉语里,句子的音调其实不是很重要,它已经化在了每一个字里面。陈述句、疑问句所需要的语调,单个汉字组在一起已经足以表达。所以中国人说话听起来比较平,不像德语,陈述句和疑问句非常依赖句末的音调来凸显。当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汉语有更加复杂的Melodie,它多么独特和有趣。
另外,中文发音很依赖舌尖,有尖音的方言就更如此,而德国人说话,声音更像是从嗓子眼,甚至锁骨后面发出来的。不习惯用这个部位说话,是我一直觉得别扭的地方。德国同学经过指点,把注意力放在舌头上,念了几个字,听起来立刻好了很多,但还是保持不住这个发音位置。文化会在人身上留下磨不去的习惯。
苏州话的确美。第一次发现,是多年前听周云蓬《春歌》末尾的苏州话念白,"徘徊在水里火里汤里"也极为缠绵。
行天下第三季达到了新的极高水准,感谢文涛和工作人员卓越的工作和辛勤的付出。希望更多的资本家和政府机构关注到窦文涛的非物质文化价值,积极给予物质帮助、精神鼓励和条件便利。
第三季的锵锵行天下到了江南,一山一水,一城一镇,都有了浓浓的中国文化底蕴,从山水,到戏曲,到建筑,到美食,都传承有上千年的历史韵味。
上天台山,云雾中寻找修仙寻道的山隐之处,在云海之上品茶谈人生。入雁荡山,一路奇山异石,追着谢灵运的足迹赏巍峨群山。顺着楠溪江而下,江上作诗,二十多岁的温州小伙竟已传承着最古老的音韵小调。
一路上遍访无数的古戏台,听一曲曲昆曲、越剧的演绎,也是无数年轻人在前赴后继的传承古典戏曲艺术。
一路上有诗词相伴,有展开的各朝各代山水绘画,有精彩传颂的典籍故事,有每一个深耕文化领域的学者数十年的研究和感悟。
游山水,不能只游山水,游的是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山水上洒下的豪情和悲歌。因为有了诗歌,有了绘画,有了戏曲,有了汉字,我们才能在每一代人再次走过的山水之路间,串联出民族文化的精神,这是旅行深层又感人的意义。
被综艺拍烂了的杭州终于露出了文化的底色
如果最后不要老是揪着女博士问婚恋问题,我会给六星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节目里每个有关西湖的镜头,都让人忍不住暂停截图,每段关于文明的追索,皆是嬉笑怒骂成文章的大巧不工。看得尽千里风景,看不尽万种风情。犹记第一季,几人意气风发,赏遍异域奇情,浪漫海岸,追忆文学似水年华,那年尚无疫情压城,尽可开怀畅言。第二季疫情来袭,节目伊始,文涛便愁容不展,又遭逢许子东老师身体抱恙,在大陆西北,苍茫天地,都蒙上一层“纵使前路无定,我亦携伴前行”的悲壮豪情。如今时过境迁,相逢江南,仿佛世事大梦一场,又仿佛经历轮回诸行无常。但无论如何,老友回归,锵锵风起——不妨我们并肩,痛快行天下!
文涛:“我就喜欢石头,您会觉得我有点幼稚吧?”念顺:“有癖好是好的。”
优酷这么多年,我花了这么多钱,不就留着今天用的吗。
太精彩了,只凭第三集纸上春秋就值五颗星!!!
上午看的,下午就去了丝绸博物馆打卡,看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喜欢那个馆长,说话很有料,他的说文解字和一些文化延伸让人感觉确有其事而不是牵强附会。博物馆整个的结构布局很像个度假酒店,尤其是这个时节,时装馆里落地玻璃前白色的桌椅,晓风书屋外黑色的藤椅,丝路馆里白色的旋转楼梯,每一处都很好拍照。难怪是峰会时太太团贵妇团必去的打卡点。涛哥就该多去这种交通便利我们周末就能够抵达到的地方,前两季的伊斯坦布尔、河西走廊,虽然心向往之,但要去一趟时间精力财力上都太消耗了。ps:我爱文涛,生命不息,锵锵不止。
窦文涛要馆长围巾和女博士聊天真特么油腻。
窦文涛看起来听起来都是一种中年酸腐的污浊气
春风又吹红了花蕊,你已经也添了新岁
推荐,第二期西泠印社、永福寺与飞来峰,普通人去了也未必可见的行程。第一期后半段拉胯油腻,望后续改进。
从这个节目再一次验证,旅行之所以有意思,不是因为地点,而是因为和有意思的人一起,遇见有意思的人。
文涛「小混混」许老师「老混混」
求轶君回来,一人血书!跟第一季差远了,但是还是不舍得低分,毕竟这样的综艺本来就少
前面好看,后面的闲聊简直尴尬到抠脚趾,不要再聊婚恋问题和两性问题了,没有深度啊,但是介于情怀我还是给满分。
轶君!轶君你给我回来!!
头图绝对是林玮婕挥之不去的阴影!窦文涛老了,许子东老了,陈立也老了…周琦墨太装逼!不赚钱?喝风?
陈立老先生太懂生活了
窦文涛你现在真的很油腻,老男人的那个油劲儿真叫人受不了。
看到大家说文涛油腻,但我还蛮喜欢这一季女性的声音,以及陈老在其中的润滑。陈老的厨房和家宴,我知道可能并不符合有些人的想象,可是我就会直接想到爸爸的小厨房,治愈我所有的挑嘴,施魔法于世间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