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讲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也就是后来复旦大学校长。开篇陈先生即引用老子“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故改名望道。”陈独秀期望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应做到“浅白易懂,语句优美”。面试了留洋海龟,清末遗老等一干人后,见到了陈望道,方觉得合适。陈望道回到家乡,利用英文,日文对照着翻译,在紧迫的20天付印期限内的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白话的翻译。时过境迁,当初在新青年共事的三人,陈望道继续教书育人,戴季陶选择拥护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在国民党担任高官。陈独秀临终前在四川一所小学教书,编写了小学教材,说是希望留下些有用的东西,最后说到自己所剩日子不多了, “只有自己承认才是真正的失败”。令人唏嘘。电影表达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于共产,真理,理想的坚定信念,成为黑夜的追光者,真理的捍卫者。
临近下班突然接到加班通知。替民进的boss去看电影,望道。
影院门口的陌生人,聚集在门口张望,在表格上签到。当然,那是医院的打卡小分队。
走进包场的影厅坐在凳子上的时候,一度觉得幽默,看电影这么私密随性的事竟然成了一种任务。他们在荧幕前合影,然后坐下来认真玩手机。怎么说呢,从六点到八点多,我还是比较没有玩手机地看完了这部主旋律电影。一来是出于好奇,二来也是想让自己在吐槽之前能够有过静下来客观去评价的耐心。
其实我诚然相信革命之初那批仁人志士所秉有的初心,和为了信仰哪怕赴死也面不改色的决心,也相信在风雨飘摇人民愚昧的年代里把墨水当糖蘸着吃粽子的望道是真心觉得甜。可又是什么,让坐在电影院的我觉得那么荒诞不羁呢?时代遥远的落差感,和初心被迫变成恒心的不现实。我不喜欢这样的活动,也坚决不想成为那一员。
出影院门的时候我没有觉得放松和逃离。踩着单车去到停车场的路上看到一个跑步的男生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女生,他们远比电影主题要真实的多。
片尾的嘻哈,真可谓是创新。这或许也是导演的红色幽默了~
我会被闭嘴🤐️的吧~
主旋律电影要的是灌注在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不应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男主演技不太行。感情不够饱满。张颂文演的李大钊比这个好很多。在这部《望道》电影中,没看到望道先生个人的个性。只得一个外形模子,其实内在还可以丰富很多。只能说男主演技还有待提高。片子前部分真的不太好,男主就一个表情,表演没有张力。且电影交代事情都没交代明白。从发生动乱,雨天开始,男主才开始有点张力,但这也是相比之前。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稍好点。总之,作为一个宣传片,可能还可以,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好电影,那需要努力的空间太大了。
个人认为相比于《觉醒年代》来说这部真的差了不少,可能主要与人设的打造相关,《觉醒年代》里的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但这部来说,整体看下来,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立体。影片最精彩的剧情是阿龙的那一段吧,导演对于这段也是有些特别的设计的。
导演:1.阿龙这块婴儿的哭声是有设计的,阿龙倒地之前哭声一直不要,从阿龙倒地之后再有婴儿的哭声,更有冲击力 2.行拳进入无我境界也是特意设计的凸显望道性格特点。 3.杨逢林与望道相处,“一定要保护好你的生命”,但离开后,杨逢林死于战役,这个设计主要是想形成反差 编剧:当时有想法不做成传记片会不会更有意思,但最终还是未曾实现 摄影:用了很多前视觉,根据所有的优秀写字的镜头,变成一个个元素,然后再根据各个元素去组合成连续的镜头进行创作,决定每个镜头怎么去拍,除此之外,摄影需要符合影片的风格。 《望道》的拍摄:是属于求索,和时代较劲,寻找一个道路。不同于《1921》是炫丽的,是要掩盖的,所以颜色上是用了大量的雾与雨水,造就了一个遮罩,直到新中国之后,才将饱和度拉高,拉开遮罩。 在拍摄时候,眼神光要有情绪有感情,眼神光有一百多种,需要找到合适的眼神光。 剪辑:结构上望道原本是在20分钟以后才出现,但主人公不能这么晚才出现,到后来删减了前面剧情,提早了他出现的剧情。叙事上,不论是什么影片,都应该有现代感(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一些创新吧),打破原有叙事逻辑(蒙太奇),将各种时间交杂在一起,才更有现代感 小tips:其实《望道》改了很多次名,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否决,依旧是《望道》 最有收获的就是穆德远老师说的话,适用于每一个岗位:不是喜欢,而是职业,有人找就做,做,就做好,去想怎么做好现有的这个,改变自己的态度,要爱自己所要拍的内容,要接受这个作品的思想,这个我深有体会,对于很多不想做的事经常一边排斥一边敷衍,这其实很不对
《望道》这部影片我看了很多遍,算上点映和路演,有七遍。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的侧重点相同又不同。
或许大家的目光全放在望道先生身上,说说最吸引我的角色吧--林茵。
林茵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但她不屈服于命运,不愿被家里安排成为姨太太,勇敢出逃,结识蔡慕辉,积极的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各项爱国运动。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在女性以长发为美、吝惜剪掉头发的年代,林茵一出场就是短发的形象,她敢于撕掉标签,脱下枷锁。对于有知识有见识的先生们,她是非常尊敬的,积极学习《共产党宣言》,认真领悟能真正救国的思想。同时对于在工厂干活的女工们,林茵和她们是很亲近的,丝毫没有阔小姐的架子。当巡捕队来巡查时,林茵及时发现危险,为大家争取时间,和杨阿龙配合骗过巡捕,也正是因此和阿龙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婚后的林茵坚强乐观,大着肚子为阿龙送饭,夫妻俩信仰坚定,对新中国和未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但是好景不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阿龙被抓,林茵在没有丈夫的陪伴下独自诞下逢林,又在阿龙行刑的当天冒雨抱着儿子去看望丈夫。阿龙在距林茵一墙之隔的刑场被处死,林茵在雨中绝望过,也无助过,但是她没有因此消沉堕落,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男人,但是她的价值却不是依附于丈夫或是依靠丈夫。林茵把孩子放在周公馆以后勇敢参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生存与理想的抉择下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抱负就完全抛弃儿子,而是选择让孩子学习自己和丈夫共同的信仰,希望孩子能以阿龙为榜样,接受党的教育和熏陶。
影片中林茵最后一次出场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庆祝游行上。她从士兵方阵中走出来向望道夫妇敬军礼,并与其紧紧相抱。泪水从三个人的眼睛里涌出来,他们都不再年轻了。杨逢林今年十七岁,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七年。没人知道这十七年林茵是怎么过来的,没人知道她受过多少次伤,打过多少场仗,吃过几顿饱饭又挨过多少回冻。在肚子痛的时候她会思念阿龙吗,那个傻傻楞楞的男孩笑着叫她“阿茵”,憨憨的说“我愿意”。那天的枪声就响在她耳边,她的阿龙死在了孩子的啼哭里…
或许「林茵」这个名字并不真实,但千千万万个像「林茵」这样的女性却在历史里真实存在着。她们以觉醒的魄力和勇气顽强抗争着,即使不被任何人铭记,也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壮丽史诗。
我想林茵如果知道杨逢林考入复旦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为国牺牲在渡江战役,她一定会很骄傲的吧。
主旋律电影,没有想象中浩荡的战火硝烟,而是讲述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处境、选择与坚守。
陈望道固然不是小人物,而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是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
但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每个人何尝不是小人物,而有一部分人,因为践行和坚守心中的道,从而被历史和人民铭记,他们是以伟大。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小人物。点映礼上有一位青年演员说得好,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分为道而坚守的力量,这个道可以是你的兴趣爱好,可以是你想守护的人,可以是你的梦想。
很遗憾,因为坐得远,没有看清他的长相,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我记住了他说的话。
一个有趣的点在于,“小”人物杨阿龙在革命运动中遇见了他的爱情,繁衍了他的后代。十几年后,他的孩子杨逢林依然在为革命而战斗,革命是以后继有人。或许这就是繁衍和传承的力量吧。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关注到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刘烨、胡军这对银幕组合吧,不知道会不会有CP粉在这部作品里去嗑他们,我也比较好奇片方会不会主动做这方面的营销?至于陈望道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听说过,那个年代最初接触新理论的那批人其实是挺让我敬佩的,他们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信仰真的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则更多是道貌岸然者满腹蝇营狗苟。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显得相对脸谱化,情节推进则有一些公式化,所以即便是好演员也很难把人物演绎到真正的饱满和立体。最后就是各地政府为了挖掘本地的红色题材真的不遗余力,我也很好奇他们彼此之间是不是也会暗自攀比?
内容撑不起来一部电影,片尾曲真的突兀大学姐呜呜呜
群戏很赞 都是实力派演员 谁看了军烨能不激动
和w同学奇葩共赏析,其中w同学目的不纯,按下不表。我怀揣“来都来了”的心态,只觉得外带的汉堡王真好吃。刘烨一招白鹤亮翅太极拳,颇有果郡王五粮液广告之风;女主的进步女性观就是能实现自由嫁人,恩格斯无语凝噎;感谢导演快进恋爱部分,黑屏一行大字“十七年后”,杨过小龙女的爱情也不过如此;震惊!小徒弟的爹竟是老徒弟(男),小徒弟的娘也是老徒弟(女),娘在解放后出现了!长本领了!但妆造比小徒弟还年轻,引人深思;片尾曲可以说是一种“中国有嘻哈,文明你我他,未来靠大家。”
这样我们也算共白过头😢💙
除去爹味的部分,其实剧情还挺耐人寻味的🐶
这群距离现在已经超过百年的青年们,是迥异的、鲜活的、具体的。
复旦校友致敬老校长的作品,跟《无问西东》一比就逊色了。主创老老实实拍了个老套乏味的命题作文,陈望道成名早、人生履历长,电影就四平八稳地拍了个流水账。其实主旋律不见得就一定要拍得很保守,像《革命者》起码在剧本结构和视听语言上花心思搞点创新,再看这部里的升格镜头、煽情配乐都太过时了。军烨这么大的爆点,倒不用你搞擦边吧,但是上映后居然连一丁点话题都出不来,也说明对手戏是真的没观众可以挖掘讨论的火花。文咏珊太出戏了,嫩模脸溜光水滑,演技差得很稳定,给她找的配音也很差,第一不贴脸,第二连口型都不太对得上,像是想赶紧录完下班。刘烨无功无过吧,最近几年角色很同质化,期待今年回归商业片。
演杨逢林的小朋友也太可爱了吧,气质也很干净纯粹
给三星全凭题材。传记做得不像传记,望道本人的篇幅应该不到一半,想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衬托他也做得太失败了。演员选择上你让二十多岁的演学生挺好的,但一直让他们演到底变成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真不行,不仅演了还要怼大脸,导演你看看他们脸上饱满的苹果肌像中年人吗……这电影当胡军刘烨共同出现的时候,镜头语言里只有好爱两个字。最后的那首rap作为片尾曲,合适吗合适吗合适吗,导演自己听听合适吗!!
部分音乐抄袭《血战钢锯岭》
他与胡军饰演的“仲甫”之间对于“革命之道”的追求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也让人唏嘘感叹。
胡军,刘烨,出走二十二年,归来仍是同志
2星给刘烨提着东西去看晚年胡军,隔着窗户,眼神拉丝
看过,不推荐。以为是🥚宣传片,没想到啥也不是。想讲的内容太多,最后什么也没讲清楚。
片尾曲是一段rap起头还是第一次在这种片子上听到,演宣中华的那个男演员蛮帅的。刘烨怎么化妆都不老,胡军倒是蛮有年纪的层次变化的。
1、这主角找的嘿嘿嘿🐶2、但是感情戏加的有点尬3、有些地方挺好 但是有些地方不太行 索性不打分了
男女主感情戏太难看了,中间假装结婚要亲一个也很讨厌……沉重的历史真让人难受……
戴季陶的选角和演法都好低配廖凡噢
太碎 太急 太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