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决定再也不向你提及任何事情
当时的我十分孤独
那种孤独感不是你能体会的
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你身边一直都有你关心的人
那些比我重要的人
当时我也明白你的难处
让我尝试去为你辩解
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可悲
我不停地游离在人群中
但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属于我自己的那场戏
你记得吗
就是我们彼此不愿分享的那场戏
顺便问你
如果你要杀我
要用哪一样武器呢?
开个玩笑
故事说的不是我
但却能感觉到女人的情感
你应该对你所在做的事
应该感觉到愧疚才是
我真的希望没有收到你这封信
给你回信需要太多的勇气
时间啊,时间的流逝
是这个世界上惟一能让 感觉公平的事物
尽管我已经成熟起来
但深夜我依然害怕
El Sur使我想起一些文学中的父亲,经典的理想破灭,自我放逐于现实之外的形象。他是阁楼上变成鸟的父亲,也是飘荡在河流之上永不靠岸的父亲,也是自弃于荒野的父亲。我或多或少倾慕和怜爱他们的背影。
这个父亲太其貌不扬,至少是在最后片段才打动到我。听到和女儿在成年礼上跳舞的那段音乐时欣慰又悲哀的表情太动人了,我感觉自己是懂得他的,就像懂得其他那些断绝一切的父亲一样。那段音乐,和镜子里映出的面孔,令他深切地意识到过去已经恍如隔世,一切没有转圜的余地,他和现实被分隔在河岸的两边,手中空空如也。如果能重来,可以为他做些什么。
有一个著名的小动画《父与女》里面,父亲拥抱了小女儿,划船走了。后来她花了一辈子在岸边观望。
父亲,曾经是“有什么就说”,到了北方,变成了和爷爷一样的“什么也不说”。父亲离开了心爱的女人,在北方成家立业,有了女儿。
小小的女儿和父亲一起找水时,多么默契。
父亲,他把曾经包裹起来,像筑茧的虫子,像藏宝的小偷,妻子和女儿都无缘触碰这里,妻子认命,女儿不。
她发现了缺口。
她也发现了,“他在用同样的沉寂,告知我他的痛苦比我的更深”。
那天她终于长大了,一直以为把自己隐藏得很好的父亲,希望给一些忠告。他还自认为保有完美父亲的尊严。
但是……爸爸,我什么都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
“在你还只有这么高的时候,你也不懂我”
——“不,那不一样”
父亲,再也无处可躲。那些痛苦,他完全无能为力。在它面前他太弱了。它会毁了他。但这些年的小心翼翼,几年前差一点就被攻破,一直到现在,他再也无处可躲。他努力构筑的城墙,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垮了。
父亲,被他自己的痛苦毁灭了。
父亲,原来这么脆弱的父亲啊!
维克多•艾里斯作品《南方》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15:03—15:33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维克多•艾里斯作品《南方》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马以乐、张五妹、汪琲琳、王犀灵、孙凤凤、陆丽萍、陈华、陆晓俐、傅佩影、何吉、陆忠佩、彭明明(观影者:沈冬笠、姬伯庆、朱松法、范大茵、翁锡良、王月芳、张晓云、孙继军、倪云霞、林凤英、周洪泽、詹治平、朱法清、祁朗珍、朱剑云、田瑛、章毓苏、顾隽、邱华奋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7>
<图片12>
<图片9>
<图片11>
《南方》的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影片不多,但都是非常细腻精致的作品
范达明:今天的《南方》是“西欧电影月”最后一片,是一部西班牙影片。西班牙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可说是举足轻重,我们曾在2012年第四季度做过“大师经典展映”的“西班牙电影季”,推出过两位电影大师级导演阿莫多瓦及其前辈布努埃尔的电影月,前者是双月,展映了7部影片,后者有5部影片。影吧最早还献映过一部上译配音的《影子部队》,也是西班牙影片。《南方》的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影片不多,但都是非常细腻精致的作品。本片摄影与画面效果有很强的绘画感。故事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观察、思索对于她说来显得神秘兮兮的父亲的一切。影片公映于1983年5月;无独有偶,同样是从一个小女孩角度来观察思索外部世界的影片,中国有上影吴贻弓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小说改编拍摄的《城南旧事》,该片公映早《南方》几个月,在那年年初:两片公映,居然都在1983年!
影片主要表现父亲与女儿的关系,父女间的情感是存在的,底线是互相尊重
金爱武;影片主要表现的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底线是互相尊重。对于父亲,女儿是默默地去理解,也慢慢地明白了一些事情。父女之间的情感是存在的,处理方法又是另一种形式。父亲也不只是关在阁楼书房里,他也还是在追求生活的,譬如上咖啡馆,去电影院等。
<图片13>
<图片14>
父亲的最后选择确实有点自暴自弃;夫妻间应有追求有情趣,最好有共同的兴趣
马以乐;在埃斯特拉的家里,父母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各人做各人的事,女儿感觉到父母间有点问题,女儿对父亲很关心,想了解父亲在想什么;而父亲对女儿也是关心的。家里表面是和谐的,但总好像有点问题,女儿对此有怀疑。而父亲的最后选择确实是有点自暴自弃。我觉得一个家庭,夫妻间还是应该有追求、有情趣,最好有共同的兴趣。
好的片子不用很多语言来表达;在埃斯特拉的人生道路上,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
张五妹;东西方观念不同,50、60后一代与现在一代人不同。艺术的发展有它的规律。好的片子,是不用很多语言来表达的。
<图片15>
陈 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女儿的偶像,埃斯特拉佩服父亲的所作所为,后来发现了父亲的一些秘密,偶像倒塌了。她继续默默地观察父亲,当父亲发现女儿对自己有看法了,觉得他的人生在女儿面前也失败了,所以就走了。在埃斯特拉的人生道路上,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
可能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得到感情上的追求;父亲的隐私,也是他的脆弱之处
汪琲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一些外国电影有时看不懂。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论,女孩对父亲的恋父情结很自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家庭生活的平淡与表面的和谐,却也感觉到隐含着悬念,可能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得到感情上的追求。往往男人看起来是强大的,但有些东西从心理上说也是很脆弱的。父亲的隐私,也是他的脆弱之处。我本人就有同影片中的父亲相近的情况,但我终究比这个父亲还要强一点。生活再艰难,也要活下去。
[img=23:C]维克多•艾里斯作品《南方》观后座谈会:陈华发言
[/img]
<图片17>
<图片18>
影片的导演水平真好,表现手段非常高妙,悬念一环套一环
王犀灵:影片的导演水平真好!画面像油画似的,表现手段非常高妙,在出现南方风情明信片的画面,就匹配了相关的音乐。悬念,一环套一环。男人——父亲奥古斯丁,可以说一生不顺。他与自己的父亲也是对立的,奶妈的一番话,述说了他以往与自己父亲在政治上的分歧,是属于两个政治派别的,这与我们“文革”的两大派类似(范达明:祖父是佛朗哥派的,父亲是反佛朗哥的;最后佛朗哥执掌政权,父亲成为失败者,是被迫离开故乡来到北方,这实际上有被流放的性质。)父亲奥古斯丁出身高贵,他早年与女艺人艾琳•里奥斯的关系不一般,很可能曾占有过她;他最后给她写信,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情感回报。可以说,父亲一生失落,在被迫逃离南方到了北方后,生活也不怎么样,表面上平静,内心就像那挂件钟摆似的,晃荡而不平静。
女儿一直保持着那个父亲给她的钟摆,也就是保持着对于父亲的爱
陆丽萍:父亲一生,一是在精神与情感上始终没放下来,也没有能回到故乡南方;二是他那回南方的遗愿,最后是由他女儿来完成的;三是因为他到老了以后,还未能完成自己的追求,所以终于自杀了。女儿一直保持着那个父亲给她的钟摆,也就是保持着对于父亲的爱。他们家里女儿与父母三人,应该说都是互相爱着的。她躲藏在床底下不出来那一段,更是表现了她与父亲的心理感应的存在。
<图片19>
<图片20>
女儿的身上有一种叛逆的精神,其实也是她父亲性格在她身上的遗传
陆晓俐:在女儿的身上有一种叛逆的精神,如她躲藏在床底下的行为,这其实也是她父亲性格在她身上的遗传。
孙凤凤:女儿在心理上渐渐成熟起来。扮演女儿的两位演员,表演得都很好,很到位。
<图片21>
![]()
杭州恒庐艺术影吧维克多•艾里斯作品《南方》观后座谈会一角
[img=24:C]维克多•艾里斯作品《南方》观后座谈会:陈华发言
[/img]
《南方》基本上或绝大部分情节是倒叙的,但影片不是单单一个倒叙结构
范达明:从叙事结构上说,《南方》基本上或绝大部分情节是倒叙的。这可以从影片主角、女儿埃斯特拉这个角色由两个年龄不同的演员扮演时的出场情况来判别。大致可把年长些的扮演者的出场,视为影片的现在时态,而年幼些的扮演者出场,则可视为过去时态。影片开始,第一个镜头里先就出现“1957年秋”的字幕,我们看见的是年长的女儿,她还躺在床上,窗外射来清晨渐明的微光,而我们听到的只是画外音——她被不宁的犬吠声与慌乱的脚步声闹醒,原来是母亲发现父亲不见了,女用人则发现埃斯特拉的自行车也不见了;接着的镜头画面是女儿躺在床上的面部特写,我们继续听到的是画外音:母亲给省医院打电话寻找不归的父亲;再接着是女儿手的特写,她打开了那小圆盒子,取出链条串起的那个钟摆,随之听到了她的内心独白:“那天日出时,当我在枕头下发现他留下的钟摆,我才发觉原来一切已经改变,他再也不会回家”——父亲这个时候不见了,那么他哪里去了?其实,此时的他已是用猎枪自杀在河边了。这正是处于现在时态的影片,却也是倒叙的开端,因为影片在此未用画面去直接显现父亲的死以及他死后情景,而是跳到母亲即将分娩埃斯特拉的画面,这就到了过去时态的最开端了。但影片不是单单一个倒叙结构,在进入现在时态之后,包括进到父亲自杀的时间段之后,到影片结束前还有片长约6分钟的一些新的延伸,譬如展示父亲的遗物,女儿因此而病倒,以及获得奶奶的允诺,准备去南方等等。一个值得注意的艺术处理是,两个年龄不同的演员扮演女儿形象的转换的出现,是比较巧妙地利用女儿埃斯特拉在居家边的郊外公路骑自行车的画面来转换或衔接的:前一个镜头是年幼的女儿踩自行车驶向公路远方;后一个镜头是年长的女儿踩自行车由公路远方驶近而来。如果年龄不同的演员的转换也就是影片时态的转换,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从这个镜头,即从年长的女儿踩自行车由公路远方驶近而来的镜头起,影片就从倒叙中的过去时态,相应地转换为倒叙的现在时态或准现在时态了。影片倒叙的结束,是在重新回到女儿手的特写,她收起了链条串起的那个钟摆,把它装回到那小圆盒子里的时候。换言之,这个女儿手中的钟摆与小圆盒子的特写镜头画面,不仅是女儿与父亲不离不弃的相互情感关系的象征物,也是影片叙事结构的重要的标志性节点。这无疑也体现了影片叙事结构的那种严整性甚至精致性的特点。
2016年5月28-30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21篇纪要。
想看这部是因为另一部片。清晨他在沙发上睡着了,电视里还放着《南方》,她挨着他坐下看,剧情正演到圣餐礼,女孩对父亲说“如果你觉得无聊就出去走走,但不要离开”“他来了,为了我”,而后女孩和父亲在餐桌前跳舞。而在此前,她与他在小影院偶遇,影院正在做Víctor Erice 的回顾展,大门上的海报左右分别写《南方》《榲桲树阳光》。
女孩的成长路途中,是否真的都有离开父亲的时刻。亦或者说,年幼时神秘的无所不能的父亲,何时开始变得泯然众人,甚至自己也看轻。她对父亲说让他出去走走时,满脸欢喜又有慈悲包容和温柔,白纱白裙是属于孩子的圣洁。她扣响咖啡馆窗户时的不知同样也是包容。但孩子准确的直觉并不因为不知而减弱,恰恰相反。所以她渐渐揭开了那名为父亲的神秘,她感知着他的彷徨孤独和痛苦,虽然她不明白全部的过去全部的原因,仍然在同样的抵抗空间里感同身受地落下泪来。她明白了他的本质,她的心在成长,最终离他远去,像其他人一样,以选择生命中新的男性角色的方式。再也没有共舞。
但也是在最后,她选择追寻他内心的牵系。
女儿有局限的视角里看到的中年男子的无声压抑。其实背后有什么?西班牙内战中立场分裂的南方家庭,战后人生失意的左派,1939年弗朗哥政府上台,他被关进监狱,也许与旧爱离散,到影片开始的1957年,一家人辗转北方,半生已蹉跎,且终究再也回不去。
又,场景打光很妙。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南方是沉重而缓慢存在于我们脑海的意象,此刻它正隐秘蛰伏,少顷将无声降落。开场窗前的光线变幻即营造出两个时空的迷你舞台,色调如油画,对「光」的运用堪称曼妙无比,如教科书般写就何谓「电影感」。画框外的声效利用,开拓深度空间,留白处的神秘悠远,与大量未交代的父亲前史一样,都存于画面之外。藉孩童视角回溯穿透厚重时光灰尘的往事,政局变化的阴影波及,父子关系的转折,终生耿耿未竟的爱情,通通留在想象中酝酿无数次的「南方」,当她终于要踏上这块因过分被臆想描摹的土地时,竟无法面对,戛然而止的结尾让我想起博尔赫斯之《南方》结尾。全片最爱:1、父亲坐在电影院里追忆往事;2、女儿看到父亲街头借火;3、父女最后一次谈话,“我把他留在窗边,像留给命运。”
起初,导演创造南方。 南方虚无缥缈,画面黑暗。导演的幽灵运行在胶片上。导演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导演看光是好的,就将光暗分开。神称光为电,暗为影。有创造,有光影,导演是一门神的艺术
海鸥 结尾的god view
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
单纯是因为题目想看这部片儿。头一次看艾里斯,这部片子声音主导,大量旁白,同时通过声音营造画外空间。擅用光影(尤其弱光)制造异常精致微妙气氛,同时情感细腻动人。当然少不了历史模糊的介入。叙事上算是较为戏剧化的生活流,格局极小(有点像《小城之春》了)。音乐也不错。
1.平缓叙述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的冲突和高潮;2.南方是存在于记忆和书信、言语中,影片在前往南方的前夕戛然而止;3.“南方”或许是另一个父亲;4.影片的摄影跟海报一样好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班牙影史十五佳NO.13
和蜂巢里的幽灵主题相通,五十年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阴影下的生活,导演用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观察复杂的成人世界,片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光线运用、淡入淡出转场运用极其吸引人,导演说这片实际上只拍了一半,不能不说确实是个遗憾。
无感,90多分钟没讲清楚故事。去追寻父亲的脚步,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我只喜欢结尾那点~
真正的光影艺术。影片自始至终沉浸在追忆的气调之中,神秘而忧伤。孩童视角与隐隐的内战魔影契如[蜂巢幽灵]。高反差的明暗对比,古老油画般的质感,延缓的淡入淡出,一格格画面渐次暗淡消弭,又缓缓亮堂起来,伴着低回的钢琴曲与沉静的旁白,恍若昔日流光重现眼前。房顶上的海鸥标志,见证了四季轮回。永远在画外想象或明信片上的暖丽【南方】。金色的怀表链坠。父亲的魔法能量,父亲的秘密情殇。电影院里的回想。女孩骑车去,成人骑车来。那场圣餐礼后女儿与父亲的共舞,呈现于悠扬手风琴伴奏的运动长镜头中,让我蓦然想起安哲罗普洛斯与卡兰德若。蓝色的夜晚,父亲独自躺在床上抽烟,烟气缭绕中的孤独令我兀自忆及王家卫与梁朝伟。童年的艾斯特拉执拗地躲在床底,听着隐没在黑暗中的父亲时而将拐杖敲在地上。PS:修订翻译了字幕~(9.5/10)
少女在最后去了南方。一直觉得“南方”这个词,因为受美国文学的鲜明刻画影响,本身便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氛围感。当然这是部西班牙电影,自然无法提供那种带有湿气的怪诞想象。甚至,虽然取了这个电影名,呈现的却是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稀疏景致,南方成了父亲带来追忆的来处以及女儿一意探寻的内心指向。
影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每个人都隐忍着自己的情绪,静静地“旁观”着事情的进展,貌似置身事外,却个个都深受其害。父亲对故土的复杂感情,女儿对父亲的深深依恋,都在影片光与影魔术般的变化里非常艺术地传递出来,缓慢而充满力量。
人们对于想象未来和思考过去的态度是一致的,渴望抓住蛛丝马迹,却又害怕一览无余。追求的不是真相,正如同思念的并不是曾经本身。如此小心翼翼,皆是为了保护他们最亲爱的。同时,交流成为缺席者。人类之所以复杂。
第一部维克多·艾里斯,用光很NB,情绪表达很抑制。下载的画质和字幕太差,需要再看一遍。
每当看到这样的电影,我就忍不住想去写一个与片中故事同样闷骚的故事,但是一关播放器,就作罢了。
有些事有些感觉,就只在父女之间,甚至没有交谈也彼此心照。同一屋檐下的其他人即便每日共处一室也是不知道的。
情圣的那副涂鸦,可以印在T恤上。
美感极佳,情绪动人,一段精致的父女故事,同时也是一次细腻的成长经历。在摄影方面艾里斯有相当系统的美学体系,光线忽明忽暗的转换和精准的人物特写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女孩视角的独白和稳定的节奏又给影片增添文学性,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曼妙
维克多.艾利斯,无以伦比。
静谧的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