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语言是有力量的,双向互动的语言最有力量。睿智的语言问答是可以让学生信服的。
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觉得困难,不要轻易允诺。允诺的事情,即使需要你凌晨五点起来去买材料,也要做到。
剧情上,先是用空手道去吸引学生(但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长久),再用贴近学生想法的句子去吸引他们注意力(聪明的办法)讲解语法,接着又尝试了用巧克力棒直接奖励回答正确的同学,然后逐渐过渡到鲍勃迪伦的诗(带毒枭暗号的诗),最后是个迪伦迪伦小比赛。然而我以为可以以happy ending结束的时候,又出现了许许多多frustrating 的问题,很真实。
结局泪目,有些黑色幽默。
“那我们抽签来决定吧。”
“不,我现在就可以决定我不参与。”
……
“现在你们都是A,但是要保持这个A,需要你们的努力。”
“这都是什么鬼,你希望我们去死吗?”
“不,但是我真的很希望能保持你的A。”
44:13 家访片段
“他很聪明,风趣,健谈,其实他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48:08
“如果你们不想留下来,可以选择离开教室。”
“我们没有选择,离开了我们就无法毕业。”
“那就是选择,不是吗?要么你们别毕业,要么你就要忍受我。或许并不让你喜欢,但这就是选择。”
“你不理解我们,你没有跟我们一起搭校车来学校。”
“是你要 选择 搭校车的。”
“你去我家那边住一个星期,然后你再告诉我到底有没有选择。”
“你们那边很多人选择不坐校车。他们选择做什么?他们选择贩毒,他们选择到处杀人,他们选择做很多别的事,但是他们就不选择坐上校车。而选择坐校车的你们,才能说出——I will not carry myself down to die, when I go to my grave, my head will be high。那就是选择。
在这个教室里,没有牺牲者。”
57:45
“获胜者是——恭喜你们”(逐一拥抱)“不过我们班没有失败者。大家都可以从箱子里挑礼物。”
“为什么答错了也有奖励?”
“因为有时候要错很多次才会正确。”
59:00(聚餐奖励,之前为他们打印了菜单进行朗读)
“哇,你今天看起来很帅气。”
1:02:11
“我希望你别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生气。我要旷课几天。”
“(沉默)那你必须要告诉我为什么。”
有时用may I know,有时却一定要用you must。
1:07:28
学习本身就是奖励的论述。你也可以跑,但是学习了方法之后你会跑得更快。大脑就像肌肉,要不断锻炼才能变得强壮。每一个新的事实给你另一种选择,每一种新观点帮你锻炼出另一块肌肉。这些肌肉都会变成你们的武器。这个世界不安全,我的任务就是不断武装你们。
试试看!反正也坐在这里了不是吗?即使这个学期末,你们没有变得更强或更就聪明,也没有任何损失不是吗?
但是如果你们做到了,你们将是难以击败的。
露安坐在那里。
“安静一下,老师有话要说。”
让学生知道,你站在特定位置的时候,就是有话要对他们说。用游戏反复练习几次就可以。
《非常老师(Dangerous minds)》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爱心老师坏学生"式校园电影。来自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露安.强森(Johnson),怀着理想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令她深感挫折。基于军人的不服输精神,露安决定采用军中那一套重视纪律的手法来整顿班上秩序,加上个人的爱心和耐心来感化他们,终于令顽石点头。这部改编自女主角回忆录的真人真事电影,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反思性。
非常老师果然不同寻常,关于那个让许多老师没上课就望而生畏而上过课就会崩溃的特教班,她硬是咬着牙接了下来。因为她有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有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勇气。所以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她不爱孩子,不是真心的想帮助他们,她是不会动不动就拿出200美元借给一个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孩子的,也不会在对孩子们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不忘培养孩子们应对高档饭店服务员不卑不亢的气度。当然,除了有爱孩子的一颗心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适当的教学和教育策略。对待调皮的孩子,要有恰当的兴奋点来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听老师的安排,适当的奖励更是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手段。还有从不吝啬的积极地正面鼓励,一开始就给他们A的状态和成绩。这些都是教育教学中非常好的策略方法。
同样,我想说说这部片中不可忽视的其它力量因素。这部片里的校长和和董事会无疑是反面角色。这使我想起了《春风化雨(有名“死亡诗社”)》,里面的所谓的正统力量同样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他们虽然声称是正义传统的维护者执行者,但是,他们都间接地害死了学生,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惨剧。难道说他们就一定只会做坏事吗?也并不是的。我相信他们还是会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的,一个团体,一个学校,一个社会,都需要规则和秩序来维持和运行。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但凡事都有例外,不乐意见到并不代表他们的不存在。片中那些特教班的孩子们,虽然调皮,虽然不乐于守规矩,但他们聪明,世故,成熟,懂得甚至连大人们也不懂得规矩,他们中女孩子可能会怀孕但仍然兢兢业业的打工挣学费。男孩子虽然被威胁但仍然坚持守护自己的女朋友。他们自己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为什么学校就要放弃他们呢?非常老师的存在的确很好,但她只有一个,而且,就算开明如她,也避免不了学生的死亡。所以,基础教育应该是包括所有人的教育,关心和关怀孩子也应该包括所有的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才是社会的希望。
在影片中,“选择”这个词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Johnson用Dylan歌词中对于困境中的不屈精神感染学生,用歌词鼓励学生们,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做选择。选择死,还是选择重新更好的生活。在她的不断鼓励下,学生们选择了认同信任老师,选择了思考,选择了改变自己,选择了给自己一个新的生命。正如片中的学生,歌莉,她最后选择了回到学校,选择了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米路,他最后选择了去告发那个要枪杀他的那个男生,但是很遗憾还是被杀死了。Johnson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挽留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正如影片所说的:生活中你总在面临着选择,多数时候你必须在两者间选择,有时候如生与死……选择对了会是一条不同的道路,选错了便会一直错下去。 所以,教授学生知识不是最主要的,还要教会他们思考,选择,这样,他们才能像树一样不断吸取养分的成长。
如果真的爱每一个学生,即使他们很糟糕很糟糕,我们也爱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一个个生命,和我们一样的生命。
Ronald Bass - Dangerous Minds
同样是老师面对街头少年,她的方法不象《街头日记》那么眩,但却同样有内涵,同样带来灵魂的震撼。甚至正是因为方法的平易,使她的成就更值得推广。
当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教学生空手道,但你可以用别的方法表现自己的坚强人格。
真正的教学从教材的改造开始,把平淡的句子换成“我们想死”——如果你教语文,能不能讨论学生们自己常用的语言?探讨背后的软弱、压抑和抗争?
鲜活的语言总是来自现实冲突,你起码可以关心孩子的现实,尝试化解他们的冲突。
教学的下一步是读诗,她选择了鲍伯迪伦,我们也能选崔健和罗大佑,讨论什么是烟盒中的云彩、酒杯中的大海,讨论生命里最重要的“爱人同志”应该满足几个条件。
接着就搞比较文学,让学生从两位作者的作品里找出同样的死亡意象,这要自己查图书馆,要尽量理解一个人的大量作品,就算在大学,也是到了研究生才敢这么玩。
我们也能这么玩,起码可以在不同的流行文本里,找出同样的青春话题。
而且这里没有输家,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份奖品,就象从一开始,每个孩子都是A。
这老师的伟大在于自己花钱,给学生奖品,带学生出去玩。钱这个事,力所能及就好,重要的是学会她对学生的关心。
当两个孩子打架,她冲过去阻拦,那一脸的焦急谁都看得出来。虽然说错了话,但这只是做错一件事,而关心却能赢得孩子的心,你只需要真的站在孩子一边。
影片的深邃在后面,老师在别人看不起的学生身上发现了钻石的光芒,当然要不顾一切珍惜保护,可是现实是一堵铁墙,实实在在夺去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当学生们努力挽留她,说她是光,还给她糖,我们真的看到了,孩子们学会了自信、勇敢和坚强,每句话都能说到点上,这群街头少年已经拥有了征服世界的力量。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虽然老美的校园题材电影也都遵循着某种定势,比如桀骜不逊的学生、恃强凌弱的校董、挺身而出的老师……以及与其纠结的喜怒哀乐,但就是这么些并不鲜见的素材不断整合重组每年仍然会有层出不穷的此类电影出炉,而本片或许可以看作是一部女版的Dead Poets Society,好莱坞电影看的多了,很容易就能从一部片子里找到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说是模仿也好,致敬也罢,但全世界都陷入剧本瓶颈的危机,没有新意只是一再的重组,连漫画都被挖了出来,或者就是追求一些天花乱坠概念深奥的形式!
在本片中Michelle Pfeiffer扮演的女教师Louanne Johnson来到了某高中特别班执教,所谓的特别班就是这个班级聚集了全校最不服管教的学生,Johnson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们燃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但是因为这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贫穷中,周围的人不是小偷就是毒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希望所抛弃,于是他们也抛弃了希望,于是老师开始教学生Bob Dylan的歌词(当年如果有老师上英语课的时候给我教的是Bob Dylan的歌词的话,说不定我现在已经能把整首的Linkin Park或50 Cent的歌唱下来了),让Dylan歌词中对于困境中的不屈精神感染这些学生,同时她不断的给予学生们信任和鼓励,并且也逐渐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心灵高尚的老师、让人奋进的诗歌、青春凋零的死亡以及SB校董在本片中跟Dead Poets Society中的内容都一脉相承的继承下来,只是DPS里的学生们要对抗的是墨守陈规压抑个性的传统和教条,Keating的目标是让他们重拾自我,学会张扬和表达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填鸭;而在本片中的学生们不缺的就是个性和激情,他们要对抗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以及难以逾越的社会地位,Johnson的目标是为了让他们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Keating是在解放学生的天性,即使他最后离开了学校但他为自己的学生们留下了自由和抗争的火种(冷战期间这两个词都是大打折扣而且让人无比向往的),尤其在那最经典的打动过无数人的站在课桌上的一幕让整个影片有了一种凤凰涅盘般的升华;而本片的某些处理就显得不够深刻到位了,一味的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几乎没有顾及到整个社会的阻力,甚至我能从中隐隐感觉到一种对主流的妥协,所以本片最终只能是一部尚可一看的普通校园题材电影,而起不到像Dead Poets Society那样震撼的效果!
#观影手记# 1246 你有看到她眼角那颗晶莹的泪吗?
孕婦M.P扮前海軍陸戰隊員,失笑。sex tension由女教師和兩位男學生擔綱,訝然。但女主角兼做製片人這首作卻票房高收,大眾品味實在遺憾。
【6.9】整部电影尽管用了很多饶舌音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在拍青春片,结尾也处理得皆大欢喜。然而电影的80%的时间里都是一个很悲情的反英雄式的故事。包括开头处理的手法,其实是很不好莱坞而且挺严肃的,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点之一——真诚,这包括米歇尔·菲佛活灵活现的演技。感觉总有些东西没有讲清楚(可能是被剪了),可是这样也避免了过度说教的套路,观众看着也不累。因为有些事情根本是没有答案的。
Pfeiffer你太美了,我特别不中用地就为了看你。戴带着墨镜穿皮夹克从车里出来的时候,真是觉得你很适合演壮志凌云那样的片啊,即使就耍耍酷也是迷倒众生啊。励志片,结局草草。我也想上课学迪伦!!!
结尾太败笔了~~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b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白晝將盡,暮年仍應燃燒咆哮;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Dylan Thomas,〈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一个好老师改变一群坏学生的故事。没有放牛班的春天好看。
年轻时候的Michelle Pfeiffer和现在的,OMG,在我看来一样美。
小时候夜里芜湖电视台放过,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直到今天上课又看了一遍。
单纯为了菲佛去看这部电影,温情满满。ps进校长办公室一定要敲门
麻辣鲜师美帝版,coolio一辈子就指着这电影活着了
好后生的Michelle Pfeiffer !
这老师长得是我的菜。发型穿着都喜欢。
another film feeding on an extremely successful soundtrack
配乐和米歇尔菲佛,电影比想象的好,结局的处理、校长设定、没能找回来的兄弟俩,marine的设定倒是很奇怪的没怎么用上。另外没想到票房这么高
说教太多,煽情太少,情节走过场,还有为什么不让Miss Johnson帮Emilio暧昧一下啊
1.女老师其他好莱坞女星也能演好,但是米歇尔·菲佛的美独具一格,刚柔并济。欢笑时娇艳动人,流泪时脆弱心碎。2.在本片拍成的二十年后,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作为诗人的鲍勃迪伦。3.喜欢这部电影,尽管没有教学奇迹,教育体制弊病依旧存在,老师不是神没法拯救特殊学生糟糕的生存环境,但是改变确实在发生,师生友谊信任的建立,从抗拒学习到主动接受,再到集体成功挽留要离校的老师,这是教育的积极意义。
剧本有点弱,什么地方都差口气的感觉。MP在这里的衣服都好好看,很知性的美。大嘴要演这个角色也得是00年以后,95年不行,太嫩了,MP的年纪正正好,太年轻或太成熟都不适合。
虽然Dylan-Dylan contest很好玩……这种题材太多珠玉在前,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何况剧本本身也没太用心。MP的表演对这种片子来说细腻有余(一个优秀thespian的职业道德)干练不足,这角色怎么看都是Julia Roberts那型的吧。
英语课上看到,回去看了完整版,音乐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