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被时代的虚假和疲惫所抑制,做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者就意味着与时代精神的无穷摩擦,以及废黜个人价值的危险,如同越过剃刀边缘,新生始于自我割裂。
杰克·伦敦出生水手,航遍天涯,辗转成为记者,作家,为生活,为社会底层写作,后成名,幻灭,OD而死。当代将其归为现实主义,反问,作家何以不是现实主义者?在我看来,杰克·伦敦的生活即是作家的理想生活,非居于豪宅挖空心思构造虚拟,而是去与世界碰撞,知晓其动脉,思考其生成。小学看《野性的呼唤》和《热爱生命》,感其生命力远超梭罗,自然,粗野,一查经历,叹人如其文。
尼采主张以身体为媒介去研究哲学,他将此归为古希腊传统。亚哈船长必然是诗人,可惜人们爱争当研究者而非亲历者。现代人讲知行合一,可是行为已然被种种拘束的、反思性的理由所设定好目标—一旦被取消,便陷入存在性危机。知行合一在杰克或马丁这里,本是一体,不去冒险便无所可写,生活悲惨就写水手的陌路,而不是“让人感到开心的虚假希望”。
当然,直面世界等同于注视深渊,一个存粹的物理世界是决定论的,不存在幻想和信念。伊登成名后,百无聊赖,陷入绝境,无勇气冒险,走向自我实现的终结—人因书写而铸造自我,但书写必有完结时,而“自性化”没有,以身试险,热血逆进是其条件。咽过了这一口气,精神就不再少年。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产生的边缘化的人本主义,扬弃了马丁伊登所谓“自然法则”的话语结构。马丁伊登看透了社会主义者的许诺,奴隶一直都存在,并没有谁要从压迫中解放他们,集体主义的弊病就在于消解了差异性的个体与个性,所谓的平等就只是单向度的同一。有了主仆关系的劳动分工的结构构成,才使得精英阶层有了时间思考,产生了艺术与哲学,而集会上的他们不过是被煽动的底层庸众,是统治阶层的统治资料。讽刺的是他的言论却被报纸刊登,塑造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者。马丁伊登对政治的肮脏表现出愤怒与不屑。他向那充满古典浪漫的爱情投射希望,摘电影中的一段台词 “生活是一座监牢,但假如有了钥匙,这座监牢就可以称之为家,而爱情正是那把钥匙。”但由于与恋人的身份、阶层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爱情最终让位给了荒唐的现实。身为作家,马丁伊登不断尝试最终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成功。虽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跻身成为曾鄙夷过的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但他的心灵并没有因此获得宁静和自由,反而因为上流社会的虚伪,使他愈发感到灵魂的贫乏与空洞。
穷极一生追求世界的真相,但真相最终呈现在自己面前之时,却只能令他感到痛苦作呕。电影最后结束在油画般、充满诗意的画面之中,马丁伊登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他向着阳光投入大海的怀抱,与这个让他幻灭的世界作了最后的告别。
这是部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电影,听说《马丁伊登》原小说作者杰克伦敦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电影其实很简单,就只有关于梦的幻灭以及对人生希望的幻灭。一件曾以为美好且神圣的事情,最终靠近其内在核心之时,才发现也是如此的肮脏、散发着令人恶心的气味…
1916年11月2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格伦埃伦牧场,一位作家被发现死在家中。他侧身躺在卧室地板上,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不远处的桌上留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缓解尿毒症疼痛的吗啡剂量。但凡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剂量显然过量了。
这位作家不是别人,正是杰克·伦敦。当时在全世界都有超高知名度,遥远的亚洲也不例外。杰克伦敦到底是意外服药过量,还是故意自杀?成为了传记作家和学者百年来争论的焦点。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写文章尝试破解这个谜团,通过对一本小说(同样也是一部电影)的解读,或许能找到答案。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以个人经历写就的半自传体小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海狼》等这些展现人性伟大光辉的小说来得更有名气。但从艺术成就上看,《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皮耶特罗·马切罗的《马丁·伊登》是最新一部,在201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马丁·伊登》讲述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在拯救了中产阶级的年轻后裔阿图罗之后,被邀请到男孩家中做客。他遇到了阿图罗美丽的妹妹埃琳娜,并一见钟情。为了追求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女子,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代表的种种障碍,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在年老的知识分子鲁斯·布里森登的影响下,马丁·伊登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使他与埃琳娜及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世界发生冲突。理想破灭后,马丁·伊登选择殒命大海。
如果了解过杰克·伦敦的一生,可以发现《马丁·伊登》的故事与杰克·伦敦人生经历有很大的重合。杰克·伦敦同样生于底层,十岁便开始打工挑起家庭的重担。在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之后,杰克·伦敦找到了文学这剂良药,希望借此养活自己和家人。他把每天写1000字作为自己的纪律,在生命最后的16年出版了50多本书和数百篇文章,不断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告诉人们活着的意义。
可以说,杰克·伦敦的一生就是奋斗与拼搏的一生:从美国的底层社会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成为知名的作家,收获金钱和美誉。但是,如同马丁·伊登,功成名就并没有给杰克·伦敦带来安宁,他曾一度对人生感到幻灭,日日以醉酒麻痹自己,这也导致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患上尿毒症,只能通过注射吗啡缓解疼痛。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与自己在小说中呈现的用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主人公不同,他自己其实是一位悲观主义者。
“我经常怀疑自己。在这里,我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女人的爱,我有美丽的孩子,我有很多很多钱,我有作家的名声,我有很多男人为我工作,我有一个美丽的牧场——但我仍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以冷静、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一切都显得几乎没有希望;经过多年的劳动和发展,人类的境况一如既往的糟糕……我看到上层阶级雇佣了一大群杀人犯来控制工人,如果他们企图剥夺资本家的权利,他们就要把他们打回去。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从历史和自然规律的角度看问题。”
这几乎像是马丁·伊登在结束生命之前给世人留下的遗言,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王尔德的名言,“人的一生只有俩大悲剧,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杰克·伦敦与自己笔下的马丁·伊登于是形成互为重叠的镜像,杰克·伦敦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服药过量?到此似乎有了答案,循着马丁·伊登的路径,杰克·伦敦选择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 还是王尔德的名言,“生活模仿了艺术”。
马丁·伊登的幻灭有其他原因。埃琳娜原先是他的女神,高高在上,无可企及。当马丁·伊登逐渐通过自学成为知名作家之后,发现自己对埃琳娜的爱原来只是建构的幻想。小说中有一段内心独白,能揭示马丁·伊登前后心态的转变——“如今他明白了,他没有真正爱过她。他爱的是一个理想化的露丝,一个他臆想出来的神仙中人,一个在他的爱情诗里的熠熠发光的精灵。而那个真正的资产阶级的露丝,她那一身的资产阶级的弱点,她那种不可救药的资产阶级褊狭心理,他可从来没有爱过。”
阶级的不同、身份的差异,让马丁·伊登逐渐产生了破灭之感。马丁·伊登慢慢远离了生活,沉溺在理论和美之中,从而导致悲剧。当他名利双收,他不再知道自己苦苦奋斗的到底是什么,无法为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归宿。马丁·伊登寻找的是最后的结果:活着到底是为何,而不是过程:体验奋斗的过程。于是他自我怀疑了,消逝在茫茫的大海中。杰克·伦敦将马丁·伊登的一生写成了底层人民在美国黄金时代初期奋斗拼搏的个人史。马丁·伊登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受到了欧洲文化个人主义的影响,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撕裂,从而走向毁灭。
如果读过原著小说,会发现皮耶特罗·马切罗的改编忠实又有新意,电影几乎完整呈现了小说的故事精华。皮耶特罗·马切罗在参访中谈到,原著小长达600页(意大利语版),最开始,他们将其写成三百页的初稿,然后再一步步变成两百五、两百、一百页,最后剧本终稿只有50页。这种大刀阔斧的缩减自然无法保留原著小说的全貌,但我们仍然能看出电影对原著小说的忠实性。
皮耶特罗·马切罗根据自己的从影背景做了改动,比如讲故事的发生地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搬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毕竟相较于美国的文化,意大利籍的导演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显然更为熟悉。与此同时,小说的故事原本设置在19世纪,但在电影中,时空向后挪动,这是一个二十世纪的故事,但又没有明确地设定具体年代。马丁·伊登失去了他的美国背景,单纯变为活在某个社会时空中的抽象个体。当整个故事脱离原初时代背景,杰克伦敦所要阐释的道理便很难被还原。
皮耶特罗·马切罗只能在电影中保留了奋斗主题,但他没能为该主题找到合理的素材和说明。皮耶特罗·马切罗以此说明这个故事的普世性价值: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的来头并不大。凭借《马丁·伊登》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后,皮耶特罗·马切罗才真正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在此之前,皮耶特罗·马切罗只是被小众影迷知悉的纪录片导演。他曾有两部评价甚高的纪录长片:《狼的嘴》和《遗失与美好》,采用新颖的虚实混杂的散文电影手法。其中《狼的嘴》获得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遗失与美好》入围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被选入Cinema Scope的年度十佳。
一种混杂的艺术:从早期的档案式的短片,慢慢发展成融合各种艺术类型的长纪录片,再到建构宏大叙事的剧情长片,皮耶特罗·马切罗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野心。皮耶特罗·马切罗的电影画面唯美、构图精致,表现了他对绘画的热爱。画家原先是他想从事的第一职业,电影只是第二选择,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绘画天赋不高,才改行拍电影。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论电影为何是一种不纯的艺术(《电影作为绝对不纯的艺术》)。皮耶特罗·马切罗对此应该会有同感,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表达形式,电影有它自己的语法规则,通过镜头的组合讲述故事,电影永远无法达到小说的高度。“电影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它从不同的源泉中汲取,是一个集体艺术形式。” 这样也就不奇怪,皮耶特罗·马切罗会从先锋纪录片走向传统、严谨的史诗叙事,它们都实现着影像同一种功能:综合的艺术。
拍纪录片的经历给皮耶特罗·马切罗带来诸多助益,首先能灵活应对拍摄时遭遇的突发情况,其次可以将纪录片的手法运用到电影中。皮耶特罗·马切罗在《马丁·伊登》中大量使用手持特写长镜头和凌厉的剪辑,这是法国新浪潮的风格,带有20世纪70年代的复古审美风格。除了我们所能见到的正常拍摄的影像之外,皮耶特罗·马切罗还在其中插入了私人资料,这些影像穿越了时代,从现实中潜入影像,从而赋予影像体验上的真实感。
在皮耶特罗·马切罗脑海中,将《马丁·伊登》转化成影像的念头并非近来才有的事。早在20多年前,皮耶特罗·马切罗便由朋友毛里齐奥·布拉奇(本片的联合编剧之一)推荐读了《马丁·伊登》。 20年过去,两人走到了一起,决定将《马丁·伊登》改编为电影。他曾表示,“自己是一个工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这在数码独霸的当今时代,是非常难得的认识。意大利电影在经历过上世纪中叶的辉煌后,正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不过这个局面正在改变。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不断涌现,皮耶特罗·马切罗是其中之一。皮耶特罗·马切罗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忠于原著因而认为从内核上根本失败的改编,老胶片的迷蒙气质,颗粒质感和形式上潜意识画面不断闪回跳切的翻新也无法弥补力量的缺失,杰克伦敦震聋发聩的笔触在影片中显得肤浅而流于表面,缺乏对人物创作心理历程和波折的刻画,使得一些情节改编显得滑稽可笑,创作过程的过于简单化,在人物塑造上和心理递进上均有断裂感,和罗斯以及勃力森登的两条人物关係线都单薄而破碎。 更无法把影片最后那个吸毒过度颓唐不堪的形象和一个绝望的尼采超人哲学信奉者,马背上的写作者联繫起来。我认为马丁的心碎无法被还原。心碎之所以有力在于其仍保持一个高举个人主义旗帜的旁观者的心理距离,对他所鄙视的一整套阶级话语有著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并拒绝因成名而被进一步吞噬。影片最后的处理使得其好像自身甘愿堕落并仅仅流于对情伤的暗指,导致其整个价值系统内部的崩坏 精神的绝望 对阶级本身的厌倦都被隐去了。该形象从始至终不断斗争,整个矛盾的内心价值体系无法仅通过某些带有政治色彩和诗性碎片的台词就可以被还原。
许多年后,提起富家女,他会想起盖茨比和马丁伊登,尤其是那个一心想写作的水手马丁。
今年国庆节,闲来无事,去图书馆溜达一番,没想到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之前在慕课网看到过关于这本书的文学课,颇感兴趣,没成想这么快就遇见了,缘分啊,我用了六天时间读完了,感触很深。后来得知意大利上映的这部同名电影,很是期待,但总也找不到资源,从十月到前天,整整两个多月我活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在网上问过好多人,好多朋友,答案总是失望,还是在豆瓣电影讨论下的评论里找到的链接,在此谢谢这位大神。前天下载好,当天就看了,让我心心念念的马丁伊登,拍出来的竟会是这样!
这世界有很多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过上富贵的生活,其中最为著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盖茨比完全被黛西着迷,失去理智,虽历经浮华但仍能坚守心底的挚爱,不得不令人钦佩,但黛西变了,最后盖茨比自愿背了黑锅,被人枪杀。那么,我们的马丁伊登呢?
马丁本是一个魁梧的水手,他聪明,善于成为众人的焦点,一次的见义勇为让他见到了上流社会姑娘露丝,一见倾心,为了使自己配得上她,马丁努力学习语法,修剪指甲,把以往那个粗俗不堪的马丁剔除出去,并且,为了更能赚钱,他义无反顾投身于写作,虽然他上学不多,但好在打小闯荡社会让他年纪轻轻,经历却异常丰富,他把这经历稍加修改,便投稿,当然等待他的是无止境的退稿信,他依然很坚持,坚韧,他想起和胖脸打架,胖脸比他大两岁,比他高,比他壮,老是欺负别人,他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从八岁打到19岁,17岁那年,他终于打败了胖脸,即使一个肩膀脱臼了,他仍继续比赛,不让工友帮忙,最终打垮了胖脸,从那以后,他坚信,没有他打不垮的困难,没有什么可以打垮他。那些编辑们同样也不能,哪怕花上是十年时间,也要打垮他们。
可人是要吃饭的啊,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只想一心写作的马丁根本不在乎工作,他完全沉浸在写作里,一天看书写作19个小时,有时候连续36个小时不吃饭(穷的买不起东西,并且也没人愿意赊给他),其意志之强悍令人啧啧称奇,露丝和他谈过几次工作的事,并且他父亲愿意给他找份工作,如大多数主人公一样,马丁拒绝了,他要走自己的路,一心扑在写作上,也认识了一群货真价实的人,并在集会发表了演讲,被报纸大肆报道,他被斥为社会主义者,也就是异端分子,身边的人纷纷和他划清界限,露丝也和他分手了,不巧的是他的挚友也死去,马丁一时感到茫茫然,他躺在床上,36个小时没吃饭。这在电影里反映出来了,那艘船逐渐沉没,也就是他心里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的,积极向上的力量的消逝,他跪在田野上痛哭不已,这让人心疼。
时来运转,暑假过完,编辑们上班了,他写的东西突然被他们认可了,他开始大红大紫起来。先前那些远离他的人纷纷请他吃饭,那些资产阶级巴结他,就连露丝也找他想要和好,马丁心想:我还是原来的我啊,什么都没有变,这些都是原来已经完成的作品啊,为什么那些上流社会人士前后对他的态度不一样,是因为社会对他的承认,还有因认可带来的红利,钱。马丁虽然有钱了,可他一直是一个善良的人,并没有像电影里让曾经爱过的露丝滚,只是他心里对生活的热爱不复存在,他没有欲望,他拒绝了鲁斯,并护送她回家。实在不喜欢电影里成名后马丁的造型,油脂粉面,吸毒品,极其堕落。
最后他回到了他的工友那里,好像他从不曾离开过一样,这个阶层的人并没有因为他穷嫌弃他,因他富贵就极尽讨好他,他很怀念那样的日子,但他已经回不去了,他读过的该死的书把他横亘在他们之外。
刚结识露丝之初,他心中的轮船在欢快昂扬的音乐中扬帆起航,他手捧书本,昂首挺胸,迈着硕大而坚实的步伐迎着耀眼的阳光走去。
他恍惚中找寻之前的自己,那个少年头戴硬缘的斯特森牌帽子,身穿方下摆的双排扣上衣肩膀神气地晃动着,举止粗鲁,这才是真正的马丁啊,那个流氓,他再也回不去了。
告别热恋的生命
摆脱希望与恐惧
面对冥界的众神
献上简短的谢忱
生命从来有尽期
长眠一去不复归
江河逶迤长烦恼
大海深处得安息
4.5(比较难得地因为觉得豆瓣分低而打五星)从某一方面来说可能是我看过最好的名著改编电影之一,因为大多数电影改编都难以保持原著的思想深度,但这部甚至做到了从原著里找了一个极好的令人信服的切入点然后拍出真正属于导演自己的作品。
(忍不住要扯原著讲因为书和电影我很喜欢)和书的重点偏向明显不同,电影淡化了书里马丁伊登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痛苦,反而突出另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社会对人的改造。电影从四分之三之后完全属于导演自己,砍掉书里的那些成名过程和心理活动直接展示结果,抛弃之前那些富有活力的镜头与音乐,只剩下一张失去渴望的脸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一个镜头实在太好了,我们不断地被卷入这浪潮之中无力挣扎。
前半段镜头用得真是特别得我心,活脱脱展现一个未来作家眼里的世界。男主那种大胆激情略带鲁莽而又羞怯的感觉太妙了我好爱这位美人!还有这种电影质感和插入的旧胶片我也好爱!
缺憾是由于导演选择简略马丁的成长过程,让他那位志同道合给予他莫大帮助的朋友在电影里的角色没什么存在感略显多余。电影里有一个镜头闪回是书里布里斯带他去哲学小团体的那一夜,那是马丁伊登人生里最重要的一夜啊。而且其实书里讲这位朋友和他的《蜉蝣》那一部分我也很喜欢,可惜这些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没太大关联就被剔除了。
胶片质感太好,满溢古典美在开场五分钟内就攫住了我,迅速跌入这个绵密故事里,不觉冗长缓慢,反倒是这种“慢”在丝丝缕缕的酝酿间让人回味无穷,企望大银幕再刷一次;前半段尤值称道,在政治符码加入与功成名就之后略显折扣。接近默片的古早影像资料插入,如男主内心神游与潜意识呈现,与整体的复古诉求相契,更有一种别致的美,在表现内心戏方面较独特。身怀天赋的人还能遇上微暗之火的点燃,可算幸运,曾经爱过的人即使他日殊途,毕竟是爱情开启了蒙昧心灵的逐光之旅,沉浸到文字的世界是多么好。而布利斯则几乎是他重新认识自我的导师,以笔为戈,犀利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皆多么虚伪,在那个年代能以尊重个体为最大前提,果然太超前而无比寂寞。
视听语言与表演俱佳的名著改编电影。1.在正常顺时线性叙事中大量插入老旧影像片段,作用如下:①外化角色内心活动——褐色胶片多为马丁写作时的想象,蓝色胶片多为内心自比(如童年、少时与青年马丁孤绝的身影)或隐喻性心象(如前后呼应的扬帆远航vs缓慢沉船),彩色胶片主要是不断复现的马丁小时与姐姐欢快跳舞的场景(令人唏嘘地永不可重演);②呈现马丁眼中看到的街景(多为彩色主观镜头,人物特写);③打破单调稳定的时间,并起到转场作用。2.影片以16mm摄影机拍成,以手持运动镜头贯穿全片,随人物心境变化或情节更替透现出或轻盈灵动或急躁无奈的气格。3.配乐复古与现代质感兼备。4.卢卡·马里内利前后判若两人,演技入木三分,威尼斯影帝实至名归。5.看透虚空的美国梦后,疲惫、孤独而迷茫的马丁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追上前去。(8.8/10)
《遗失与美好2》。千万里外的马丁·伊登,百年以前的杰克·伦敦,做了一场远在那不勒斯的阶级复兴涩梦。由神性降临为人,时空依然交错,磨难成世间的苦修神迹。文学是没有形象的哀伤传说,电影在闪回老胶片的光影雾痕里,化作庙堂,供奉全球化神话之前的绝美幻术。
圣经里藏着致命的手枪,大海里藏着消亡的理想。以为自己是追求自由的蜉蝣,却在构建坍塌理想的牢狱。以为自己的笔是一股力量,却丧生于亲手压灭的光芒。都说他的故事毫无希望,却都不肯改变生活的现状。做了爱情的信徒,成为美貌的奴仆。终于不再是码头勇于出手的少年,他追出去好远,已无法把他追上。
#63rdLFF#颗粒感溢出的16mm胶片,巴赫古典乐穿插,让整部电影像一块多棱镜,反射出意大利老电影的夺目光彩。对原作文学语调的精准拿捏也使其格外贴近那个幻象般缥缈的时空。改编上有意消解地域背景,拭去了美国梦的升腾和破灭,转而将焦点落在彼时喧哗的政治运动图卷上,因此男主不仅是另个版本的盖茨比,而更像是个以笔为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看守文学废墟的殉道士,因无法隔绝出身对性格的影响,内在精神与信念走向脱轨。不足在于第二和第三幕间较为明显的断裂,尤其是对配角的描绘不免囿于脸谱化,好在Luca表演格外丰满,从富有活力的水手到沉沦厌世,孤身投入斜阳下的海平面,令人无比心碎。
胶片质感迷人。喜欢电影对教育和精神的探讨,教育是否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通行证,屁股是否决定立场,为何精神充实会伴随着空虚?也喜欢马丁身无分文、四处旅居、用一台老打字机执拗写作的状态。一个很流畅通俗但又令人回味的故事,男主前后样貌、状态、言行举止判若两人,好演员。
影像太突出,男主也够帅,复古感营造的太好了,一下子就被影像迷住了。配乐起先比较古典,后来也融合了当代元素。剧情本身,其实还是一个服务于当代的故事,也正常。
意大利电影之光,带人穿梭回到意大利电影的黄金年代,气质和影像无可指摘,颗粒的质感让人上瘾着迷,还时时插叙加入更老旧的影像,揉入意识流的形态,让电影呈现出逼真的年代感。马丁伊登爱上幻想的社会地位,却迷失在社会形态的斗争洪流中,他塑造的自我越成功,就离本我越遥远,爱与欲终究灰飞烟灭、归于尘土。
QY-308。这么美的电影,只能在家看下载,实在太糟践东西了,期待明年北影节上可以刷到大银幕。背着打字机四处跑,四处投稿各种被拒,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而成功是非常态,于是问题凸显了。我在想,如果同一个故事,搬到当下社会,导演拍出来又会是怎么样的故事呢。
这一部频频让人想起维斯康蒂的电影看似过时,却在当下这个分裂的时代有着崭新的意义。我们到底可以从这个激进中立的人身上得到什么?有着新现实主义的基调,在这之上却有着一种难以言述的实验新美感。时代的模糊(汽车和电视),时空的模糊(记忆混入画面),体裁的模糊(8mm纪录片穿插其中,宛若新浪潮)。导演将他的迷影情怀化成了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同时也不失艺术创作的胆识。
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新锐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将故事移植到意大利。讲述一位出身低微、四处漂泊的水手逐步成为顶级作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努力通过改变自身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剧中关于教育的讨论,对爱情的质问,对理想的追逐,以及社会变革的论述,均充满了欧洲人睿智的思辨意识。影片用胶片拍摄而成,古典气质迷人而突出,胶片颗粒感营造出逼真的年代感,文化气息与政治意味水乳交融,令影片浮现出多层次的诠释理解。男主角卢卡•马里内利将角色前后判若两人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击败《小丑》的菲尼克斯荣获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我和室友姐姐的金狮#威尼斯电影节#
一切奋斗的动机皆是因为爱情,抑或是你不想被那个崇尚进化论的世界狠狠踢出局。记得吴念真曾经说过,种族、国家和父母是人无法预先选择的部分,歌颂他们不难,抱怨他们更是容易。一旦可以毫无隐讳地说出他们过往的一切,以及包容、接受他们曾带给你的种种不悦或磨难的时候,方才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成熟、有自信,而且可能为他们带来荣耀和骄傲的人。锡兰的《野梨树》做到了,但我不认为《马丁伊登》也是。他是一个被“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所共同排斥和驱逐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本片的悲剧性在于,双方利益的不可互通和二者思想的不可交流。遗憾的是,男主角追求的爱情终究是狭隘的个人主义,他与自己的对立面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这种“宿命” 不用等到爱情死亡之后才被我们感知,事实上,我们在跟随男女主角一起走出电影院时就该觉察。
杰克伦敦的名作最新改编,生命的灿烂与毁灭,经典文学文本的力量尽显。电影将故事从美国搬到上世纪的意大利:据说用了一些过去的纪录片老镜头,全片也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尽力再现写实的怀旧光影,影像很漂亮!男主演精彩,去年威尼斯影帝。
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感叹,颜色真美;中间穿插的archive footage也很好,时代混乱有营造出主创口中的“20世纪生活画卷”的感觉;但如果是这么大的一个concept的话,我对这个爱情主线有点problem…两个妹纸都形象太单薄了吧…间接导致男主形象也不够丰满,进而导致整个片子力道浅了些。
《幸福的拉扎罗》之后,再次看到一部如古典油画般的意大利电影。有令人动容的颗粒感,但又是清新的、介乎松弛与粘稠之间的,而非钻营出的精致与浮华。《了不起的盖茨比》般的故事,非常扎实地书写了一颗心灵的沉沦:因爱而生的文学与人生理想,最终又在名利与社运的声浪中趋于灭亡。挑不出错,观众就跟随马丁·伊登体验切肤的乐与痛,最后抵达命定的结局。不超脱也不沉溺,海边的尾声,让我想起里尔克《沉重的时刻》的意境: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无缘无故地哭、笑、行走、死去,我望着我,我走向我。
Shine, shine, shine. Shining through the Hollywood clouds over Venice islands.
3.5 杰克·伦敦通过马丁·伊登来书写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资本社会下的幻灭感;而如今,意大利新生代导演将他换入到一个时代不明的意大利语境来拍摄,直接放弃了对历史本质的复原与产生有效对话的可能,选择的视角位置近乎游离于“局外”。不过,这种改编方法也有其妙处,在视听语法上,尤以作为影像历史档案的胶片成为闪回与目击的见证,带来了强烈的慕古感和致幻感。此外,美丽的男主表演得也非常出色,这些相加都放大了电影的迷惑性,令人一时以为会是杰作。但形式感越跳脱,“精致的平庸”就越显露——历史档案用得很“漂亮”,但却又与历史现实游离着,没有真正的拉扯,后半段节奏过快更进一步凸显出这个问题,如同最后一幕里的越游越远一般。
这个世界知识,权利,金钱,名誉,各种意识形态,没有什么是完全分的开的,所以理想主义者都活得辛苦又悲剧。胶片就是胶片,视听绝佳。
16mm胶片拍出来的画面就已经让这个电影赢了。如此的质感配上这样的故事,足够让每一个爱电影的人看到一种久违的经典老电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