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更新内容:
写在前面,本文没有任何对陈婷的开脱与辩解,这个角色的行为错了就是错了,麻烦开杠前先复读一遍第一句话与本文标题,分清标题中的两句话主体不一。【注:本文标题中的“观众对男性角色行为宽容”特指未更新时原文中提到的男性角色〔凌和平〕】
本文也并不是用已有作品给编剧贴标签,而是发现问题后经人提醒得知编剧已有先例,两种情形完全不同。
最后,电视剧确实会把现实中的情节放大化,但本剧编剧放大男性正面行为与女性负面行为,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配合宣发购买#被陈婷气死#、#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气人#等热搜来提高讨论度集中骂声,如果您还是觉得这部剧毫无问题那就继续收看,无论是追剧还是评论反对我的观点都是您自己的事,我认为您是被温水煮了的青蛙也是我自己的事。
【注:我并不认为编剧对女性角色进行负面描写会让观众对女性群体产生不良印象,正如观众也不会因男反派而上升男性群体,而是反对本剧中以年长女性〔主要〕角色吸引骂声提升热度的现象,如凌霄家三代女性。
我也从未说过编剧将全部男性角色设定为正面形象,如赵华光就是反面角色,而是认为编剧将年长女性〔主要〕角色统一设定为非正面形象的做法不可取。】
不再回复质疑性评论,我会保留删评的权利。
——
原文内容:
亲情线很温暖但部分剧情爹味儿太重,凌和平遇事只知道逃避、丧偶式育儿,丧女不久后每天加班逃避,但凡他早期多一些沟通与陪伴,陈婷的心理状态也不会如此糟糕,工作忙从来不是丧偶式育儿的原因,只是借口。凌霄的阴影是由父母共同造成的,而凌爸却说是凌霄过于敏感。
弹幕与微博都在大规模嗑双爸cp,把李海潮称为男妈妈也是在潜意识中将做饭、做家务、陪伴和教育孩子归为母亲角色理应承担的责任,父亲角色则是给了生活费就可以顺理成章当甩手掌柜的。
观众被温水煮青蛙,只顾着围攻因为失去女儿而产生了心理疾病的陈婷,作为父亲严重失职的男性角色再次隐身,可以看出我国观众的男本位思想有多么根深蒂固,让我有些窒息。
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也让我感到不适,年长主要角色不是抛夫弃子就是虚荣自私,年轻主要角色中李尖尖是三个孩子里唯一的差生,用明月被妈妈强迫学习压力大来反衬她的幸福,像是在传达一种“女孩子不用努力学习只要开心就好”的思想,成绩差也没关系还有爸爸和哥哥养着,当然,作为本剧女主角,尖尖成绩不好但艺术领域天赋突出,但披着亲情剧的皮演甜宠剧情,只有我在不痛快。
【注:本人非唯成绩论者,不认同成绩不好就没有前途,尖尖的艺术天赋也是非常难得、常人难以企及的,但近年来国产剧中盛行着男学霸、女学渣的男女主角设定,甚至在翻拍《我只喜欢你》这一作品时将女主乔一改为学渣。也有双学霸如《你好,旧时光》中的余周周林杨,但又有几部作品是女学霸、男学渣的男女主角设定呢?这也是令我感到不适的原因。】
——
第二次更新内容:
刚得知这部的编剧就是写《下一站是幸福》那两位,有靠祭天女性角色来维持讨论度吸引骂声的前科,对女性角色恶意极大。劝没有看剧的朋友快逃,不用再观望了。
开播第二天买了#被陈婷气死#的热搜,第三天买了#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气人#的热搜,果然讨论度高涨骂声集中,参考贺繁星当时人设断崖式崩塌,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中后期被骂的就是李尖尖,猜猜接下来的热搜要祭天哪位女性角色呢?
请问一下将本剧对标为《下一站是幸福》和《三十而已》的朋友:是陈婷被骂得多,还是凌和平被骂得多?是贺繁星被骂得多,还是叶鹿鸣被骂得多?是林有有被骂得多,还是许幻山被骂得多?无一例外,都是女性角色。
【如果非要像某些评论要求的一样谈论现实】:男性出轨数据远超女性几倍,有过家庭暴力行为的已婚男性近半数,女性道德标准普遍高于男性;多数单亲家庭为女性扶养孩子,多数单亲家庭为男性抛妻弃子,多数普通家庭为女性做饭做家务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多数普通家庭男性丧偶式育儿;社会新闻好事不提女,坏事不提男——那是不是可以证明:《三十而已》是一部纪实作品,《以家人之名》是一部性转作品呢?【但我并不这样认为,也不会这么说。】我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仅限于微博上的热搜,也许确有“丑化男性”的情况,但我没有兴趣加以了解,更没有义务进行讨论。
如果觉得《三十而已》恶化男性形象,可以亲自移步剧评区进行声讨,我没有兴趣加以关注,哪怕有其他作品丑化男性也不代表本剧可以丑化女性。【注:“丑化”这一词语是评论中一位朋友提出三十“恶化男性”才在更新中继续套用的,在原文中我仅表明个人对剧中女性设定有些不适,并未升至女性群体】
【并非不愿】编剧描写负面女性角色与正面男性角色,【更不否认】现实中存在剧中这类女性,也存在李爸这种父亲,但本剧编剧同时放大“现实中少有的”男性正面行为与“现实中少有的”女性负面行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播出至今年长女性〔主要〕角色无一正面,行为逻辑单一且片面,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理应好人有上限,坏人有下限。】
不仅仅是编剧,观众对女性角色的恶意也从未减弱过。
——
第三次更新内容:
——
第五次更新内容:
借用一条微博的表述,请不要存着“也没什么”、“就算了”的侥幸心理、自我说服降低敏感度,厌女而不自知了,思想在被社会潜移默化的同时也在被侵蚀。当一位女性对此表达不适时,你认为是过分解读是偏激是敏感,当越来越多女性表达不适时,你认为是带节奏。女性活在偏见中却不自知,这是最可怕的。
——
第六次更新内容:
我尊重并支持LGBT群体,骗婚代孕人士除外。
写在最前面,可能我的言语会不平和,赞同的就看看,不赞同别看,非要杠就是你对,我不想和你争执。这部剧我已经弃了,后面不会再看,不会再关注。
平心而论,这部剧演员选的很贴切,演技也是很可的,服道化也都不错,本来我是抱着十二分的期待的,前面几集还很感人,后面人设越来越奇怪,剧情崩毁,典型的高开低走,简直浪费了这个好的主题和演员的付出。重点强调,我完全是被剧情逼退,我打一星也只针对编剧。这个编剧真的是让人无语,不合逻辑的各种设定扎堆出现,为了虐而虐,人设崩塌,剧情狗血……你们是真的觉得观众都是傻子,都会为你们买单吗?
当我百度了这部剧的编剧后,我就明白了。
这两部剧的编剧是完全一样的,《下一站是幸福》后期女主角人设持续崩塌,剧情狗血,口碑下滑。而到了《以家人之名》,剧情依然在向狗血化靠近,人设依然立不住,你们丝毫不吸取教训,不知改进的吗?
回到首先,这个主题是特别好,特别温暖的,两爸三娃、家庭亲情、治愈成长,好好拍,是很容易触动人心,成为爆款的,可你们非要加上狗血的爱情故事(我不是抵制爱情,只是讨厌狗血无脑地突出爱情),没有爱情就不行了吗?拍不好爱情就不要拍啊,非要来辣人眼球!!!
我只想讨论编剧的问题,不针对演员。
第一: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家庭治愈剧,实则是偶像爱情剧。
表面上是两个爸爸带着三个孩子,互相温暖,互相治愈,实则是现代爱情剧。就我目前来看,前面还是在讲述家庭故事,后面就逐渐开始狗血爱情了。好好地讲述一家人的故事,通过彼此的关爱治愈原生家庭的痛苦不好吗?
看到李海潮关心小凌霄,即便被贺梅骗了钱,依然觉得决定收养贺子秋;两爸三娃凑在一起生活,打打闹闹;三个孩子逐渐接受彼此,互相依靠,特别暖心,很多地方也很好哭。可编剧非要加上爱情,还加得极其不合理(在这里我不讨论凌霄尖尖算不算伪骨科,因为有人认为这算是青梅竹马)。李尖尖完全是把凌霄和贺子秋当做哥哥的,没有爱情强加爱情不尴尬吗?
剧中很多细节,不仅仅上图,都可以很清楚地展现出了,李尖尖是只把二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的,在她心目中,这两个人就是亲哥哥。她可以毫不尴尬地在他们面前说出“我,李尖尖,来例假了!”,毫不介怀地和他们睡在同一个房间;像个小孩子一样爬上哥哥的床睡觉……这么明显,赤裸裸地兄妹情,编剧你非要加上爱情,你不觉得突兀,不合理吗?女主就非要选择她的哥哥吗?不能有别的选择吗?
二。狗血剧情太多了,这个真的劝退
首先,我明白电视剧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为了戏剧性,会更加突出矛盾,增加巧合。但这也要有个限度吧,太假了的话真的很让人无语。
1.贺子秋的亲爸、亲妈,凌霄的亲妈在抛弃孩子后无一都发迹了,变成了有钱人,还都找回来了,这也太巧合了吧,赵华光,陈婷都还一定要认回自己的儿子,这也太巧合了吧,两个人都还相继离开了,这种剧情就纯粹地为了虐而虐,为了分开而分开。
2.凌霄外婆突然发病去世,亲妈和再嫁出车祸,偏偏只有再嫁死亡,亲妈重病需要人照顾,一定要凌霄去照顾。这一连串的事件概率有多低,就是为了让凌霄离开而设计了这一段剧情。这么大的事情,凌霄甚至都没有和自己的亲爸商量就选择了去照顾抛弃自己的妈,编剧,你能设计得合理一点吗?
3.凌霄、贺子秋两个人九年一次都没有回来过,一次都没有,这也是做让人迷惑的一点。现在交通便利,不是之前回不来。特别是凌霄,他的亲爸在这里,他一次都不回来,怎么都说不过去。有再多的苦衷也是真的不符合现实逻辑啊。
4.宣传的是闺蜜情,没有撕逼,结果呢?李尖尖最好的闺蜜齐明月喜欢上了凌霄,暗恋这么多年,而凌霄和李尖尖是官方cp,我就呵呵了,非要弄这样的狗血剧情。齐明月九年都遇不到其他更好的人了?遇不到其他喜欢的人了?(唐灿你都能一分钟让她一见钟情,爱上男配)非要闹这么一出,无论后来有没有闺蜜反目开撕,看着都挺膈应人。
5.预告凌霄和贺子秋都向李尖尖告白了,这一波操作更是狗血,我都不想吐槽了……
三。人设严重崩塌,一如既往。
贺子秋李尖尖目前人设还算稳定(但我不敢确定后期会不会崩盘),反正就目前来看,凌霄人设是崩盘了。
1.不要随便立flag,倒了真的让人反感。凌霄陪李尖尖拔牙,握着李尖尖手说哥哥一直都会在,很快就离开九年;前一刻还在说属于李尖尖的东西不会分给别人,后面就能说橙子还小,让李尖尖不要在意,然后陪橙子去吃饭。这些设定真的让人看着难受。
2..为了突出爱情,突出凌霄在意,想念李尖尖,把凌霄人设改的一塌糊涂。
凌霄多次告诉尖尖不要谈恋爱,询问她有没有交男朋友,这也太过自私了吧?你自己选择了离开去照顾亲妈,你有你的苦衷,尖尖选择了理解,你也没有资格管她了吧。还不让尖尖谈恋爱,让她等你九年,自私的占有欲。且不说现实生活中九年能改变多少事,你又凭什么保证九年后回来尖尖一定会爱上你,愿意嫁给你,整日面对你们陈家“三代女性”呢?
剧中有一段视频,凌霄和尖尖视频,尖尖不愿意接,让凌爸来接,凌霄明显无话可说,寒暄几句立刻就问尖尖在不在,尖尖敷衍几句后凌霄很快就挂断视频,留下凌爸独自尴尬。对多年不见得亲爸爸就是这个态度吗?编剧你为了突出爱情就这样牺牲了亲情?亲情爱情不突兀吧?这样随意浪费男主人设!
凌霄为了了解尖尖情况,长期和齐明月联系,还让她汇报尖尖情况,偷拍私生活照发给他,监视女主生活也是够了,这过分地占有欲简直让人恶心。我不知道尖尖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总之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绝对会让女方厌恶。编剧,你把凌霄写得这么恋爱脑,占有欲这么强,你怎么不去写霸道总裁文呢?
最后,我只想说,编剧你这么不走心,真的是浪费了这些好演员的努力,浪费了整个团队的付出。后期女主或是子秋,齐明月人设崩塌,口碑肯定会滑。我希望您别再出来霍霍好剧,辣人眼球了!
《以家人之名》里有很多非常小的细节你可能不知道,但都暗示着主人公剧情发展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蛮有意思的!
1、凌霄、贺子秋和李尖尖一起睡觉的那个镜头,凌霄和李尖尖的胳膊是勾在一起的!青梅竹马暗示+1好评!
2、贺子秋刚被收养进李家的时候,穿的拖鞋是女孩的,应该是临时穿的李尖尖的,因为之前家里没有男孩子。
3、李尖尖给哥哥们画的考场示意图,里面画了哥哥和她自己,太Q太可爱了吧!
4、三兄妹合影的照片序列时间也是2010年!
5、凌霄房间挂着李尖尖画的画!
6、两个哥哥离开的这几年,李尖尖的手机从iPhone4聊到了iPhone7 plus。手机变化太真实了~
7.预告里贺梅看到了贺子秋常带着珍藏的妈妈照片,最后应该是和贺子秋成功和解了。
8、最后一个细节没有配图,但也是我最喜欢的,李尖尖的“尖”,拆开是:“小”和“大”,这不就她俩哥哥吗T T
9.还有其他的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抱着很高期望开始追的,前几集剧情还算是很温情。但是禁不住编剧急于想坐实自己高开低走的口碑,最新一集开始崩人设洒狗血了。请问,好好地写家人亲情不好嘛?是温柔的妹控哥哥他不香嘛?一个伪骨科就算了,伪骨科还要配上玛丽苏,实在烂俗。这种哥哥们都爱我的剧情让本来的清新少年感瞬间变成油腻狗血剧。
再者说,哥哥是一辈子的,男朋友可未必。就问你,表白不成功尴不尴尬?在一起之后万一分了手,还得天天见面尴不尴尬?真结了婚产生些鸡毛蒜皮的矛盾,两个爹见面尴不尴尬?我看编剧这是想把两个儿子都作没了!
而且,这种剧情真的不会误导小孩子吗?个人觉得,《快把我哥带走》里那种哥哥和妹妹才是大多数兄妹的常态。哥哥对妹妹的宠爱是出于亲情,而不是想睡她。不是尬吹,韩剧请回答系列对生活细节的还原,就很令人动容。但是看这剧,真的没什么代入感。
不得不说还是失望的。且不论女性角色塑造得令人窒息,单是感情线就看出全剧格局太小。我国编剧能不能好好观察一下生活,看看生活中除了男女之爱外其他的感情。不是只有和帅哥谈恋爱才能有收视率,观众们值得看到每一种感情都是动人且美丽的。
8月22号补充:
多看了两集,忍不住又吐槽了一顿。刚开始追剧的时候我脑补了一堆后面的剧情:三个人都有自己的cp线,小尖尖会吃哥哥女朋友的醋闹脾气,然后哥哥们疯狂护崽妹控,大家打打闹闹互相扶持。
后来看到片头片尾,我还抱着一线希望是妹妹先爱上大哥表白,大哥尽管也暗恋妹妹,但是心里会有芥蒂所以拒绝了,之后口嫌体直,二人开始恋爱。没想到,这剧情还是朝着最尴尬的地方发展。我真是……心中万马奔腾
8月24日补充:
看见明月也加入到了多角链中。要是这剧再配上闺蜜撕X,那真是集各类狗血之大成了。
8月26日补充:
有人说女主性格骄横霸道正好配上哥哥的宠溺。我?!近十年没见的男生一见面就强撩、肢体接触、偷吻,我觉得女主的反应都算轻的。女孩子对男生保持一定的警惕心和边界感难道不是保护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吗?!男主的高颜值都不能让我原谅角色人设的油腻。
—————————————————
看到评论有人发长文骂我尬黑。想说两句,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没有故意抹黑或者是你口中所谓的恶心别人。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就在于允许各家争鸣,与一些人的意见相左不代表就是网络喷子。况且,我个人观点仅针对角色人设和剧情,也不涉及任何演员。看这类影视剧无非是图个乐,骂我的那些人,你们喜欢看就好,这剧能给你们带来快乐,也是好事。
然而万万没想到剧播了4集,最受关注的居然是凌霄的妈妈陈婷。据说她已经成功取代了《三十而立》的林有有,成为了观众最新的讨伐对象。
不过陈婷这个人物作为配角,在剧中的人物塑造还挺丰满,角色有矛盾,内心有冲突。虽然第四集她回来想要认回凌霄的种种表现着实令人生厌,也不能否认这背后有剧情冲突的有力推动。
在陈婷那个热搜上我看到很多人说她“坏”,还是想说两句。因为单说陈婷这个人,至少在她没有回来之前,她的角色还是值得一聊的。(回来之后不纳入考量)
你可以指责她不坚强,什么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但至少剧的前两集,陈婷是典型的创伤后的脆弱状态。她说自己状态不好,自顾不暇,的确如此。
首先必须要说,剧里设置的此类组合家庭真是好处多多,虽然看上去并未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实际却并没有让孩子缺失爱,而这显然比维持一个质量不高的婚姻要有价值的多。而为展现这一点,剧中就特意塑造了凌霄,这个非常典型的被家庭创伤过两次的孩子。
如果说张新成饰演的贺子秋所面临的童年阴影更多集中在“被抛弃”的身份上,那么凌霄的阴影则复杂得多。他被母亲抛弃这件事的伤害远没有被自己造成妹妹去世的阴影,以及去世后父母的频繁争吵来得严重。
而他的阴影,很大一部分就是母亲陈婷造成的。
凌霄刚搬家的时候,他的父母——无论是父亲凌和平还是母亲陈婷都没有从妹妹的意外离世的痛苦中走出来。他的母亲陈婷有明显的抑郁,一点小刺激都会让她崩溃,她根本不能看曾经的全家福,从侧面说明她无法面对失去女儿的事实。
第一集的最开始,凌霄珍藏了一张全家福,被陈婷发现后她直接把照片撕了。她以毁灭的方式粗暴的回避伤害,而面对母亲的痛苦,凌霄只能说“对不起”。这个场景并没有凌霄的父亲,其实也能看出凌和平用工作麻痹自己,母亲的痛苦和负面情绪也只有凌霄才看得到。
但她的痛苦并未被老公注意到,因为凌和平也在忙着处理自己的痛苦。他每天拼命加班,到家吃个饭就要去值夜班。他选择逃避的方式是离开家庭这个环境。
一项针对失独父母的研究显示,71.92%的失独父母为PTSD阳性,其中PTSD的回避、闯入、精神痛苦性唤起、情感麻木、焦虑性唤起因子阳性率依次增高。而在剧中,虽然凌家还有一个凌霄,对于父母来说,伤痛却并未有所减轻。
凌霄的心理问题有多少受妹妹去世影响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确的是,他一定受到了许多来自父母争吵的影响。在第一集的片段中,吵完架后陈婷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凌和平则看着凌霄平静的收拾家里。
这也说明了凌家的家庭环境:陈婷已边缘化,凌和平自顾不暇,凌霄的存在维持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在后几集中,借着李海潮的口,编剧试图告诉观众,凌霄的痛苦很多来自于他见证了太多父母的争吵。
不过在这个时候,陈婷尚能维持自己的精神状态,然而两个老阿姨的闲聊将她彻底击溃。她把自己喝的烂醉(显然是麻痹自我),然后把责任推到凌和平身上,认为是他把家里的事说了出去。
而这个时候,凌和平还是想息事宁人的,陈婷显然就想大吵一架的时候,他还是拒绝讨论自己加班工作忙,孩子生病的时候自己不在等等事情。他肯定认为陈婷无理取闹“旧事重提”,并对陈婷表示——你放过我行不行。
而这个态度无疑激怒了陈婷,在以凌霄为背景的场景中,陈婷表示自己“要去找女儿”,这显然是轻生的想法。此时的凌霄虽然在门外,却全身紧绷。显然,他虽然不在那个家庭战场上,却存在于战场之中。
然而,在凌霄的家庭中,无论是敏感的陈婷还是回避的凌和平都无法关注到孩子的需要,甚至不加掩饰地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脆弱——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凌霄越来越冷漠,他用冷漠的方式完成自救。
至于陈婷,她最后一次表现崩溃是在和凌和平大吵一架的时候。实际上,借着她对凌和平的质问,观众是可以看到陈婷愤怒的源头的。她就是认为女儿的离世是自己的错,凌和平的反应依旧是“咱能不能不提这事”。
陈婷的反应是“你可以不提,你可以不着家,我就得过这个该死的生活”,显然她已经崩溃了。她没有可以逃的地方,又背负着自己的疏忽导致女儿离世的压力。她对凌和平的愤怒在于,凌和平可以逃走,但她不行。
所以最后她逃离了。
在凌和平看来,他没少安慰陈婷,但陈婷的状况越来越坏,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和李海潮喝酒的时候,李海潮借着自己丧妻的事儿和他说,安慰人的话就和小刀似的会剌人心的。
后面这句,可能也才是陈婷当时的心声。
电视剧为了冲突,在陈婷归来后安排了很多冲突,让她刺伤凌霄和凌和平。这之后我就不评价了,毕竟看到热搜,大家都满意了。但实际上,以陈婷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她没有离开,如果凌和平没有接受组合家庭,那么凌霄大概率要面临两种结果,母亲崩溃或者自己崩溃。
因为实际上在当时凌和平夫妇无论谁都无暇顾及儿子的情绪和生活,他们对凌霄的关注可能都不如李尖尖或者李海潮。
贺子秋的心结就是被妈妈抛弃,所以在看到凌霄和母亲见面后,他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但是和母亲见面后的凌霄,却显得很木然。他的情绪是在提到李海潮之后才有明显变化的。
凌霄在长大后还经常能梦见妹妹意外那个场景,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噩梦永不结束,同时也说明困扰着凌霄的与其说是母亲离去,不如说是这段心结从未解开过。
然而即使如此,他从未和别人说起过。如果没有遇到李尖尖一家,他大概率会一直沉浸在这段痛苦的回忆中,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但因为组合家庭,凌霄的阴暗被中和,可以走出自己的世界。
无意为陈婷洗白,她回来之后的操作的确很诡异,展示出失忆般的自以为是。然而我们看电视剧不是为了和剧中角色生气的,如果身边有经历过类似创伤的朋友,请不要以为“有点神经了”就忽略他们,他们的内心可能比外在表现得要脆弱的多。
本以为是亲情剧,没想到兄妹变情人,虽然不是亲兄妹,但是我总觉得很别扭。而且是以家人之名为剧名,不应该就是亲情为主嘛,为啥还要变味。感觉很难受,很希望中国的电视剧能够多关注除爱情之外的题材,给更多的青少年树立目标,而不是过早的了解什么爱情,虽然这部剧拍的还可以,但是还是有点失望,因为刚开始我以为都是亲情,没想到亲情变爱情,虽然这很符合现在很多人的口味,但是有点对不起这部剧的名字
这设定放佛我小时候幻想的场景:俩没血缘关系的帅哥跟我住一块,都把我当香饽饽任我差遣蹂躏,并且我还能在第一线嗑他们cp哈哈哈哈
剧情太假了 凌霄妈和尖尖爸都塑造得太极端了 也就电视剧敢这么演 女主就算从小没妈也不可能这么神经大条 亳无界线感跟个傻子似的
讲家人就讲家人,能不能不要强行搞爱情线,谁会和自己家人谈恋爱啊,受不了
3.5;虽然仍不免高开低走,但整体很喜欢,尤其是富有烟火气的亲情戏部分,日常生活的温暖与残酷呈现得均比较真实,三个孩子与两个父亲的互动幽默灵动,几个“被抛弃”的人组成了一个有爱联盟共同抵抗生活的重锤,虽无血亲关系,却蕴含了人间朴素而通透的光,遇见彼此就是神赐。对相隔九年未见的尴尬描摹得太好了,以及三人如何面对亲情与爱情的确认、转变以及最终的释然,均处理得较为细腻。对于那几个不负责任的父母,后面的洗白其实大可不必,难以拥有父母资格的人还少吗,真实表现其冷酷自私一面更接地气(完全不接受陈婷的突然悔改,这人就是本质上的恶),不过考虑到主流舆论引导,这样处理也在所难免。想不到这剧的分这么低,戴有色眼镜恶意低分毫无必要。
拍的真不咋地
“我男朋友一开始是我哥哥,后来变成我老公。”张雨剑快本随口嘴瓢没想到悍跳预言家!(毕竟本剧和《下一站幸福》同一个制作班底)
我好像看到一种希望(中国gay家庭幸福美满化)俩男人搭伙过日子,有意思。(ps不要走感情线!!!!!)
家长里短的细节写得特别好,烟火气,不细碎,不失真,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关系立住了。前两集三个子役的演技功不可没,两个爸爸的邻里CP也莫名好嗑。温馨诙谐的剧情下,探讨的却是是枝裕和式的厚重话题,三小无猜的相伴与母亲角色的缺失,从非原生家庭的羁绊到对原生家庭伤害的反思。
题材新颖,演员都不错,两爸仨娃的神奇家庭配置,琐碎日常可以多来点,剧的服化道看着很舒服真实鲜活生动。
“可这日子还得继续,不是吗,所以啊,得咬着牙,撑住了”,谢谢,敬“莫名其妙的乐观”。
终于又看到我本哥校服了!!!!!!
四星预定。张晞临、涂松岩、杨童舒等老戏骨演起这种生活剧太有感觉了,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是戏。张晞临、杨童舒对手戏的低气压,“放过我吧”真的让人看到两人的无奈。然后涂松岩和张晞临喝酒的戏也是经典了。难得三个小演员也演得很好,凌霄、贺子秋的性格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三个小孩友谊的开始打架那一场戏太可爱了。小尖尖真是个可人儿呀,我也想有这样的妹妹呀。换成大演员后,张新成和谭松韵都是新生代中我难得喜欢的演员,三个少年人之间的亲密感很不错。这有趣的“一家人”的故事感觉我可以看一百集,哈哈哈哈……
剧情题材挺新颖的,有些人看都没看怎么能轻易下结论,故事背景蛮温馨的,男女主也都是曾大红过的明星,希望这部剧收视率爆火吧,这样的阵容怎么能不爱呢?
不现实的美好主义电视剧。。。国产剧就是国产剧。。。。永远是这种套路。。
我的妈呀,谭松韵尖叫土拨鼠,怎么那么怼天怼地的可爱啊,来大姨妈拿内衣那一段骚操作把全家惊到落荒而逃。她出场自带bgm的女人,服了。全家非血缘家庭氛围可真正能量。点赞打call。
神仙剧组,神仙选角!我太爱了
开篇五个人的群戏,“三小无猜”式的相伴成长与温馨的家庭日常都很有趣。而三个主演正式出来后,剧集正式步入正轨,他们的性格各自迥然不同,却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可以看出来,这部剧并不只是简单地聚焦于家庭温情,有着不少“反套路”的悬念色彩和复杂的讨论面向: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的温暖与沉重,被迫分离和重逢后的尴尬与误会,都会交织在后续的情节中。
不能接受亲情变爱情,即便没有血缘关系。
“本来打算看高中版家有儿女的,结果夏雪和刘星亲嘴了,你说恶心不恶心”
确实是非常新颖有趣甚至是前卫的设定,当出现那句“两个大男人带着三个娃搭伙过日子”的台词后,真是忍不住笑出声来!不过可千万别误会了,这绝对不是什么腐剧。两年前在看是枝裕和的金棕榈大作《小偷家族》时就在想:国产影视剧什么时候才能出现这样一部探讨新型的邻里和家庭关系的作品呢?这不就来了吗!不过它不会像《小偷家族》中探讨的东西那般沉重,更多的是生活中柴米油盐,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而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融化在“一家人”围在餐桌前的那顿饭里。非常生动的细节,三位小朋友“不打不相识”,又在饭桌上彼此交心,成为“三小无猜”的好朋友,真的会让人想起儿时的那些伙伴,想起去邻居家蹭过的饭,想起一起玩过的水枪和一起打过的架,满满都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