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而上
片名很有意思,the look of silence,怎么翻译都成,沉默之眼,沉默的观察,沉默的凝视,等等。而导演实拍采访的方式也极为特别,让男主采访之前先给被访者配近视镜片,通过从模糊到清晰的调试,一方面可以更贴切真实地完成采访,使被访者以生活化的姿态展现在镜头之中;另一方面,也是历史的隐喻,它已然发生,我们都是观察者,只是视角不同,面对已然发生的事实,不论是杀人者、逃生者、领导者等等,他们大多是沉默的。
2、影像
印尼的风光很漂亮,橡胶林、海边、蝶蛹、街道,摄像的构图和影调都很棒,抛开纪录事件本身,好多场景是美到可以做旅游宣传片的;印尼人皮肤黝黑,结实,勤劳而悠闲,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影片中留意的几处画面:自称只有17岁的父亲,在儿子的教唆下唱歌,突然有只苍蝇停在脸上的那一瞬姿态极美;父亲睡前做简单的瑜伽伸展,极为缓慢,但很生活化;男主和女儿开玩笑,打闹,算是片中协调气氛的匆匆一笔;男主观看刽子手以英雄者自居的视频,那一双始终凝视着的双眼。
3、事实
1967年印尼大清洗,屠杀数十万人。
影片中采访的几位当事人,有敢死队队长,竟然还是一位伊斯兰教徒。他庆幸自己喝了人血,而没有发疯;男主对他说,默罕默德似乎不支持杀戮的;他说,没错,但是对敌人就可以。但他不仅杀男人,还杀女人,不一刀杀死,而是先切开乳房,再割喉。此处恕我无法赘述,人性的可恶可见一斑。
有当时组织的最高领导,他说命令是军方下达的,责任不在他;有男主的叔叔,当时是负责看管犯人的狱卒,他也不承认自己有任何责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大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于是我们都成为了沉默的注视者,历史噤声,哑然而不知所措。
4、纪录
本片镜头既克制冷静,又灵动舒缓,不悲不喜,客观陈述,跟拍男主采访各个与67年事件相关的当事人,有代入感,令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时隔两年,曾凭借《杀戮演绎》一鸣惊人的约书亚·奥本海默携新作《沉默之像》归来,又一次打破了历史的“沉默”,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成为电影节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赢得如此重要奖项的纪录片。没有花哨的概念,没有再度采用“演绎”的方式重现血腥残忍的情景,《沉默之像》直截了当地让刽子手和受害人面对面交锋,震撼程度,自不待言。
影片在对印尼“九三零事件”中犯下累累罪行却至今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的刽子手的采访中缓缓展开。如果说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在他的上一部作品《杀戮演绎》中尚且表现了一点点乐观的话,《沉默之像》则很难说还对人性抱有什么期望和幻想。在主人公阿迪采访的所有人中,没有一个愿意承认他们在大屠杀过程中犯下的累累罪行,其中甚至包括当时看管监狱的阿迪的叔叔。一所学校里,历史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描述印尼共产党人的凶残和印尼人民反抗共产党人的壮举,然而事实上,除了这种政治宣传造成的恶果真实存在,那些所谓“史实”根本子虚乌有。
《沉默之像》最引人入胜、同时也最戏剧性的一面已经不再是《杀戮演绎》里杀人恶魔对自身罪行毫无悔过之意的炫耀——也有可能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常态的变态”——也不再是影片结尾处杀人魔王痛苦的悔过和《发条橙》式干呕,而是杀人者与当事人的对峙与沉默。令人震惊的是,尽管事实清楚、天理昭彰,当事人往往还被刽子手搞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一些当权者甚至依旧可以面目凶狠地指控阿迪和摄像机后的奥本海默有意进行“共产主义政变”,实在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怖。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嗜血者对罪责的否认都让指控变得无从着力,针锋相对之后得到的不是确定的“对”与“错”,反倒是更大的疑惑: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群体性否认”造成的“责任真空”到底应该由谁来填补?是平民、政治家、国家,还是那些所谓的“共产党员”自己?而另一方面,《沉默之像》在考验刽子手的同时也在考验观众的良知:当我们面对那些垂老的恶人,到底是应该饶了他们、既往不咎,还是把他们碎尸万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句话说,除掉恶人,会不会意味着新的邪恶就地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沉默之像》带给人们的思考甚至超过了《杀戮演绎》,因为它不再仅仅关乎历史、提供镜鉴,更让观者手持屠刀,自行决断。
当然,对于奥本海默在片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受害者年已过百的母亲做出了颇具良知的回答——“上帝会惩罚他们”。但无尽的忍耐和过剩的良知是否又会助长邪恶?或许又是另一个无解的问题。
在北影节映后谈中,《沉默之像》的制片人谈到奥本海默想要拍摄的并非一纸昭冤的“诉状”,而是一首残忍的“诗歌”。的确,相比《浩劫》(克劳德·朗兹曼)、《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潘礼德)等大屠杀电影所表达的悲痛、谴责和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奥本海默的纪录片似乎更趋于展现受害人的遗忘和平静,比如片中受害人的老父亲已然失去了视力,甚至忘记自己儿子的姓名,仿佛五十年的时间已经足以把一切罪行洗刷干净。正因如此,导演奥本海默选择了“验光师”和“插片镜架”这样统领全局且极富象征意味的“诗眼”,仿佛就是要借刽子手一双慧眼,“让你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同样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有片中所谓的“跳豆”(内藏飞蛾的灌木种子)。在影片结尾,百岁的老母亲手捧三四颗一跳一跳的豆子,盼望着死去的儿子能够“化蛹成蝶”。这个意象无疑如诗般唯美,但反观那张刻满皱纹的脸和那些无法挣脱壳子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种残忍,一种悲哀。
在这样的题材面前,最简单的访谈形式或许就是最打动人的。
比‘权力即道德’更可怕的是恶而不自知,是无所忌惮的面对镜头大谈杀人经历,是写书记录暴行,让后来者记住自己heroic actions. 没有人承认自己手上曾沾染鲜血:我只是在服从命令,我只是在保卫我的国家,那些被杀害的人根本没有信仰,别和我谈政治&这就是政治。
即使面对受害者的当面质问,第一反应也是you asked too many questions, your questions are too deep, which make me angry. 年轻一代中偶尔流露出的些许愧疚也缺乏说服力:I am sorry my father killed yours, forgive him, consider us as family. 没有人追忆,没有人反思,只有对受害者旧事重提的愤怒和责备:年轻一代说— we were only kids, we knew nothing; 亲历者说— 你还想过去的事情再重现么?你这样做的话,过去的事情就可能会重复。
事件本身并未被遗忘,只是改头换面后再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的视力会衰退,对历史的记忆也会模糊。或许故事的真相会随着亲历者的渐渐逝去和当权者的拒绝直视而被湮没,但幸好影像长存,那里面虽没有凶手也没有受害者,但有很多张你我都读不懂的脸,时刻警醒我们,人性中的平庸之恶能可怕到什么程度。
最后,附上一张片尾卡司表截图,向所有‘匿名’者致敬。
这真是一部绝望的片子,主角Adi作为当年被残忍屠杀的受害者弟弟在片中一直是严肃深沉的,神色几无变化,只有一直未曾干涸的眼眶和当年杀手们重现自己哥哥如何被残忍地开膛破肚,切下生殖器,投入那血染红的Snake River中去时,紧紧抿住的嘴唇。他多次一个人默默看对凶手的采访,一人一睡椅一台电视机,这样的时候他很是寂寂无语,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没有无法克制的痛哭,只有那沉默之像。无论是儿子的老师颠倒历史,告诉儿子当年“残忍的共党”如何虐待八名将军,所以才招致了军方打压的时候,还是采访到深处之时,被至今仍当权的murder威胁——不要试图掀开那段历史,谁想追究那段历史迟早会招来噩运的。当年的杀戮者,帮凶,还是声称毫不知情的凶手家人与受害者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相安无事,大家都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继续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受害者的家人会在回忆起至亲的时候,像Adi的母亲一样,祈祷诅咒那些行刑者的子子孙孙,然而当年的参与者要么意志太“薄弱”,受不了自己曾造就的杀戮,发疯了,要么“幸运地”喝了死者的血,至今仍身强体健地地富贵逍遥,在那条用人肉喂养起来的蛇河前留影纪念。
当刽子手们甚至都为自己当年屠杀共产党著书立说,甚至还详尽地配上插图好让子孙后代铭记时,他的家人在镜头下表示对这些闻所未闻,当年自己还是“孩子”,自己幸存的父母亲也体弱多病了,禁不起折腾了,凶手的女儿请求Adi 原谅他父亲,希望让历史成为历史,这真是讽刺好笑。在自己家的一个角落里,Adi父亲蜷缩成一团到处爬着,以为自己正被困在别人家,喊着“救命”;门外台阶上,坐着Adi母亲,绝望地望着院子出神,始终不能忘却大儿子悲惨死去的场景,杀害儿子的凶手至今仍存于世,而儿子却就那么在他们手里受尽折磨死去了,一个刚把儿子抚养成人的母亲如何能接受?可是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对他们而言,没有正义可言,没有冤屈可申,只有沉默,才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这是身为凶手的当权者的威胁,也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真相在这里毫无意义,因为人们总是会忘记,或者选择忘记。毫无疑问,是今年看过最恐怖的电影。
导演说,在组成静态景观背景音的十六条音轨中,他听到一个特别清脆的蟋蟀声,是Ramdi的孤魂。让五十多年来饱受压迫的人们重新获得哀悼死者的权利,让孩子们不再受这种深入头皮的恐惧折磨,这才是对话杀戮者的最终目的。
续作展现导演的成熟,2部都喜欢,祝愿他有明亮的心以及健康!
逃避闪烁的目光,得意洋洋的笑容,振振有词的辩解,赤裸直白的威胁,毫无说服力的谎言,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但他们没有反思,没有悔恨,没有受到审判。如何对一个国家感到绝望?片尾职员表的一串串匿名。
两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
“對不起我父親殺了你哥哥 但他已經老了 就請你把他當成自己的父親吧” “‘你還記得拉姆利嗎?’ ‘記得誰?’ ‘你死去的兒子’ ‘誰?’‘你的兒子 他被人帶走了’ ‘誰?’ ‘你死去的兒子’ ‘誰是我的兒子?'” "忘了過去吧 大家好好相處" 最後 殺人者的家屬對被殺者的家屬說: “有點憐憫之心吧
50到70年代的中国历史又有谁能还原?只剩下沉默的大多数
杀人者依然在当权,还津津乐道地在讲述他们的杀人过程,丝毫不知悔改,让人异常愤怒而又觉得无力,天理何在?!
一声叹息。请注意片尾制作人、共同导演等等各种演职人员的一长串的Anonymous。
情感非常多,但到底传达了多少?而技术方面却只有零分。预加立场的纪录片,情感震撼大打折扣。但更加悲哀的是,世界已经那么坏,究竟还有什么能打动人。看到豆瓣这么高分,我便放心了。起码这么多善良的人在,而我要学者如何更加善良。#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只有杀光这些共党,我们才能实现民主。”到今天依然理直气壮。关于民族的阴暗面,关于无人忏悔的屠杀,反映出的是当代印尼的蒙昧之像。PS男主的存在感太强,已经快影响到作为纪录片的客观性了...
自古成王败寇。几人在意真相如何。重新回顾旧时杀戮,粗略比划演绎一场罪恶。血仇就在对街,深受时代荼毒,无人敢去讨要仇债。|7.5
冠以国家之名的作恶,躲进政府机器消融个人罪行,洋洋自得于泯灭人性的杀戮演绎,因笃信被规训的“信仰”而毫无悔意,鲜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在屠杀中失去“人”的意义,沦为冰冷数据,借“百姓”之手拔除反对声音,如此嘴脸,如此熟悉;直面历史的人是无畏勇敢的,而大部分人宁愿视而不见,“都过去了”是个好借口,但别忘记历史的罪愆永远会重来。
兼具对政治暴力、琐碎之恶,以及那些看似粗陋却至关重要的日常之极佳洞察力。很多自省式细节嵌入。全片能找到如此多当年的迫害者出镜,仅此一点已是超乎想象的本事,还成功捕捉摄影机前受害者家属的诘问与迫害者振振有词的“答非所问”之间巨大又微妙的张力。个人觉得比其前篇The Act of Killing更好。
约书亚的第二部纪录长片,获2014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同样聚焦印尼1965大屠杀,本片没有前作《杀戮演绎》的超现实场景,而是走更平易近人的真实访谈形式,让受害人家属与刽子手直面。然而,受害人由于恐惧选择忘却,屠杀者毫无悔过之心,课堂上历史被一再篡改,让人心寒。验光眼镜作为象征。(8.5/10)
杀戮演绎中受害一方的Ali,为了素未谋面的被害的哥哥,想通过和侩子手的交流达到所谓“和解”;而这也恰恰是最难以想象和最没可能做到的,因为侩子手还在当权,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我除了对制作者们的敬意,更有对影像的力量太过薄弱的叹息,其实他想改变的只是几个人,但也没能做到
《杀戮演义》的续章,看着让人心里很不舒服的一类纪录片。就像纪录片中的人多是选择沉默与遗忘,但真是需要有人揭这块疤,看清人性的冷漠与残酷。
作为对《杀戮演绎》中“片面性”的补充,《沉默之像》直接来自受害者的质问不会带来前作请君入瓮“高人一等”的不适感;眼镜、痴呆老人等极具隐喻意味的设置是前作戏中戏的替代,并且更加有力。
河水冲刷掉“革命者”的血迹,淤泥旋即掩埋了他们破碎的尸骨,但每个人似乎都能在罪与罚里为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破茧成蝶怀揣着自然万物年复一年的希冀,可怜老阿嬷却永远无法让她那惨死在杀戮时代的儿子涅槃复生。我对战争与政治一无所知,我只是希望生而为人能心无芥蒂,走得安详。#BJIFF#
整個20世紀,就是東亞西亞中亞非洲南美及東南亞某些國家,屠殺被冠以”共產主義“的人,或者共產主義者以共產主義之名屠殺非共產主義的大屠殺的歷史,那忝潮七十多年的歷史,至今是無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