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西南小镇,爷爷带着我在周边的小山穿行,夏日的风从江上吹来,翠绿的树叶在阳光中摇曳。
80年代的川西高原,苏拉和他的小伙伴赶着羊群在山坡奔跑嬉戏,大山在他们身后展开伟岸的身躯,阳光从云层缝隙投射到山体,光影斑驳流转。
2000年初,我的中学修建在一座小山顶上,每天拾级而上,夕阳的余晖里,和同学遥望着山下的城镇,青春的朦胧与无奈随风飘散。
同样的时刻,苏拉偶遇了国家登山队到黑水考察山峰资源,从此高山向导在他心中埋下生根发芽的种子,并且逐渐开花结果。
十年过去,面临第二次高考的选择,我义无反顾报考了艺术院校,固执的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交付于未知的职业方向。
同样的十年过去,川藏队已成为全国优秀的登山公司,苏拉队长带领着无数山友实现了雪山梦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电影梦,苏拉队长心中一直有个珠峰梦,“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电影和珠峰奇妙的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我和团队的剪辑师母鑫杨完全没有任何院线电影经验,但苏拉队长还是将这份沉重而光荣的任务交托给我们。
我们见证了这些高山协作从摄影的小白一步步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转变为华语电影史上“最高难度”纪录片的拍摄实践者,也见证了苏拉队长顶着巨大经济压力和各种现实困难,顽强推进项目进展的“攀登精神”,他常常给我们打气:制作完成这部电影并把它推向院线就是我们的第二次登珠峰,真正登珠峰的时候,死都不怕,现在还有什么好怕的。靠着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冲劲,一点点的给彼此的梦想描画上色,让其逐渐丰满成形。
当我们拿到苏拉队长和协作兄弟们用生命换来的第一手素材时,被这些镜头记录下的壮阔完全震撼,当下就意识到这是属于大银幕的作品,它必须要在影院的环境下去呈现才有价值,记得早年看陈凯歌的《黄土地》,那些大面积占据画面比例的黄土高坡和天空留白,在电视和手机上显得十分怪异,后来终于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才真正明白电影如此构图的用意,那是人与环境的绝对关系,依附在土地,又被这片土地所困住,那种压迫感让人不得不感叹土地的伟大,同时也不得不被它所吞没,毫无反抗之力。我们在大山面前也是如此,只能敬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如此渺小,而我们去接近它时又能感觉到超越自我在精神上的渴求和满足,这样的体验只能在沉浸式的观影中才能感同身受。
在大学时,同学们都在谈论是否胶片已死,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现在和朋友们讨论的是电影是否会被网络平台甚至短视频所取代,我作为坚定的电影信仰者,还是觉得只有到影院去,在大银幕的光影下,在环绕音响的包围中,不被中途打断,不能倍数和暂停的具有仪式感的集体观影,才能真正进入故事和被情绪深刻感染,这是电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这也要求我们制作者真的要用心去对待作品,真正无论从情感的真诚和技术的标准上都要对得起大银幕的呈现。
《珠峰队长》作为我的第一部院线作品,也因为其拍摄和制作的特殊性,注定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但它一定是一部为大银幕而生的作品,一定是值得花去宝贵生命的一个半小时去沉浸式体验的电影,我们常常开玩笑,真的去登珠峰要花费接近30多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前期准备,要去登的其他山峰的费用,购买齐备的户外装备的费用,除了经济,更大的困难是很高的时间成本,登珠峰平均从反复的几次拉练到等待天气“窗口期”,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同时还要具备面对登顶圣母峰的体能考验,所有这些如果花几十元人民币走进影院可以切身感受,那还真是很划算。
作为创作者来谈自己的片子是最有资格的,因为我们了解台前幕后的所有事情,明白这个作品从无到有的所有艰辛,它的每一帧、每一个音效都是我们反复斟酌的结果,但是当推向市场后我们也是最没发言权的,因为无论如何都有王婆卖瓜的嫌疑,一个作品尤其是艺术作品,一旦面向观众,话语权就交出去了,但我们问心无愧是真诚的纪录和呈现,是干货满满的内容,前期拍摄是付出艰辛,几乎用生命换来,后期经过两年多的打磨和调整,是一部耗力也用心的作品,绝对值回票价。
经过了疫情的反复,我们的电影也反复改档,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面临各种压力和无法言说的偶尔沮丧和负面情绪,希望大家走进影院,借着我们的电影用心接近大自然,感受向上的力量,在世界之巅呼唤爱,呼唤有关于亲情和爱情的世俗之爱,也呼唤用大山的胸怀传递的向善之爱,给予我们生活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对各种困难甚至人生的至暗时刻。毛主席曾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希望看过电影的每个人都能心中有爱,去爱他人、爱自然,爱这人间值得的美好,从攀登中汲取力量,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珠峰队长”。
趁着我们仍然年轻,不负韶华,勇敢追梦;趁着我们不再年轻,在光影中感受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感受生命与自然的伟大。7月2日开始,我们和你们一起勇敢出发,向着心中的“珠峰”攀登。
《珠峰队长》导演:吴曦
2022年7月2日
队长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大山,要做自己的珠峰队长,而我其实更赞同队长说的另外一句话,就是“心中有数再出发”。户外行走多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状况,深刻体会到做好计划、想好预案、服从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领队向导们的重要性,观影过程中,队长的果断有力的决策,向导们的沉稳可靠,也让我想起我遇到的那些向导领队们,也更体会到了为何会和他们成为朋友,不夸张得说,大家是生死之交。还有个额外想法就是,以后想参加一下川藏队的活动。
喜欢这种写实的纪录片。
诚然这是一部比不上大制作的“小成本”纪录片,但贵在真实、伟大。以往看到登山电影都是欧美的,近年来中国户外运动逐步成长起来,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参与进来。珠峰是每一个登山人的梦想。哪怕不登山的普通人,对珠峰也有着天生的敬畏和敬仰。
影片真实记录了登山队登山的全过程,没有戏剧性的煽情和设计的情节,反而更加耐看。因为这类影片看的就是纪实的经历,而不是故事片的情节。可以看出,在珠峰那样的特定环境下,摄影人员拍摄出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的不易和伟大,是哪些在摄影棚里和找个低矮雪山拍摄的登山电影所不能比拟的。
希望中国这类的影片越来越多。
7月2号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的《珠峰队长》北京场超前观影,今天过来交一下观影作业。
人到中年,此前已经很久没进电影院看过电影了。日常看电影基本都是靠十分钟的短视频解说打发。本以为当习惯了快节奏的观影方式,已经再难适应一两个小时的“漫长”。但没想到《珠峰队长》真实紧凑、险象环生、热泪盈眶的场面,仍刺激着我这个中年人的肾上腺激素。
之所以有这样的体验,因为《珠峰队长》是一部记录电影。
《珠峰队长》通过记录8个看似跟攀登珠峰毫不相关的平常人展开。职场白领、私营店主、销售人员,创业者........是的,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松散”、“业余”的登山队,在高山向导、队长苏拉王平的带领下,登上了这趟可能没有回头路的珠峰之巅。
攀登珠峰,向来被称为“死亡之旅”。从1992年至今,已有超过300名攀登人生命定格在了珠峰上。在《珠峰队长》拍摄的2019年,更是因300多名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排队3小时,造成14人遇难,3人失踪。
在《珠峰队长》的镜头记录里,是深不见底的冰川裂缝、是不断移动的恐怖冰川、是高达千米的光滑冰壁、是随时可能到来的雪崩、是不断下滑的冰石雪块,以及“倒”在路上再也爬不起来的登山者。
......
就是在这样情况下,2019年5月15号,这支民间业余登山队全员成功且安全登顶,成为2019年全球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
《珠峰队长》的难能可贵可贵在于,每一帧都是真实场景的还原。在8470米以上的海拔,使用无人机起飞航拍,将攀登珠峰的全程记录,也不小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无人机全程拍摄珠峰的纪录!
与高科技和高专业度加持的商业大片或艺术电影相比,《珠峰队长》算不上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镜头里面很多险象环生的场景,因为缺少专业摄影设备和恶劣的拍摄环境,导致无法更「真实」的体现珠峰的惊奇险峻。然而,仅仅是这样,就已经足以让人感到胆战心惊了。
事实上,《珠峰队长》的有效素材达到了21小时。航拍手冒着双手被冻伤截肢的风险,摘掉手套操控拍摄。每一帧都是拿命换来的,这使得电影《珠峰队长》拥有了其他同题材电影完全不可比拟的画面!也让我们普通人能有机会近距离一览珠峰的面貌。
攀登珠峰,登山者为止向往,普通人为之惊奇。一直以来,这座地球上的最高山脉吸引着人们关注着它、想念着它。那些攀登珠峰的,有为感受景色而攀登的,有为战胜自己而攀登。
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爬珠峰呢?也许,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一句话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山在那里。
相信看完这部影片,很多童鞋或许会不解,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弃工作、家庭、甚至生命于不顾,只为了短暂的峰顶一登。我也不解,不解于自己请个年假事假都在纠结不已,为何他们能工作家庭爱好三相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情怀的力量?不过在他们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梦想与信仰,一种生而无畏、勇攀高峰的精神! 本片是以真实记录片的形式展现的,通过这部影片,展现了攀登珠峰的艰难以及实现梦想的伟大。
整部影片记录的是2019年第一次登顶珠峰的中国队伍攀登珠峰的过程,攀登的路线则是在尼泊尔南坡,首先开始的是两种拉练,先到1号营地,再到2号营地,然后就是开始正式攀登,先到珠峰大本营,再到四个营地,中间还要跨过恐怖冰川,阳台,南坡,希拉里阶梯,最后才能抵达峰顶。
没有特效,也没有明星,但是它的真实确实撼动人心,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大山,在别人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看见自己的梦想,该说是一种可悲呢?还是一种遗憾呢?可悲的是自己因为没有别人勇敢,而只能活在别人的梦中,遗憾的是实现梦想的人为什么不是你呢?
感触特别深的是那种离死亡特别近的体验,因为那些雪崩,那些大自然的伟力,不可控因素,是无论你装备多么精良,经验多么丰富,计划多么缜密,个人多么谨慎都不可以避免的。所以在他们登顶珠峰的时候,幽以为征服这个词已经不是特别的妥当了,而是要感谢珠峰母亲的呼唤以及接纳。所以哈达也应该献给珠峰母亲。
为什么要登山,一千个登山者可能有一千个回答,但幽以为最铿锵有力的回答莫过于:因为山就在那里,而且它的名字叫珠穆朗玛呀!
本来抱着看纪录片的心态进去看的,但是可能受限于制作团队水平,我个人感觉本片的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视频素材比较零碎,大部分镜头是很短且较为平淡的。没有形成“一段”令人震撼、沉浸的体验。登顶时的喊话确实很令人动容,可惜类似的能触动观众的内容还算太少。
其次,叙事也不是很连贯。比如第二次拉练时没交代就又下去了,正式出发时又路过了c2,我以为他们一直在c2等消息。叙事不够一气呵成,对纪录片的观感还是有很大影响。
再之,本片的文案水平也有些平淡。每个登山队员感触、自白都非常的白话,这个没法强求,但制作团队也并没有怎么升华主题。
登顶世界最高峰,本是一件足矣震撼心灵的事,但本片最后的效果却比较平凡。个人觉得有点可惜吧。
最后,向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人致敬。
人可以不登山,但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座山。
除了工作和家庭,你总得剩下什么是属于你自己的。
不需要过多的技巧、特效,如实记录登山这一行为,就足以让人震撼
作品来自民间团队,戏剧冲突不算多,但却无比真实,每一次拍摄背后,都可能是生命的代价,背摄影设备登顶珠峰,不是有钱就能做到,珠峰的无人机镜头,真得可以让人沉醉其中。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攀登过程中,那些与死亡擦肩的惊心动魄,去攀登和全员平安返回,就足够让人流泪。2019年,他们是全球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全员平安归来。几天后的窗口期,希拉里台阶大堵车,因死亡人数创纪录,震惊了全世界。他们攀上了人生中向往的大山,都活着回来了,真好!
相比专注纪实引发思考的纪录片,频繁强调团队保障的潜台词渗透出其作为宣传片的商业底色,视角对向民间珠峰攀登队的同时,也在围绕“珠峰队长”的品牌概念,将珠峰挑战作为大众也可尝试的极限旅行项目进行推广,侧重借助航拍所捕捉的画面美感,却未能在每个主人公身上延伸出有效的叙事,多数时间只停留在眼前的攀登,缺乏人与环境实在的互动与链接,呈现出为完成而完成的疲惫感。跟随攀登的全过程细节交代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猎奇心理,后期采访的插入与刻意为之的家庭闪回却又暴露了制作与编排的痕迹。作为一部记录珠峰攀登的影片基本及格,但离真正意义的纪录片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部分登山爱好者会因这样一部电影选择了解这个攀登组织或也将投身这样一段开放向大众的冒险旅程,因此从商业意义上而言,这样一部影片已实现了它的价值。
6.10 成都星轶影城8848超前点映:假纪录,真商业。观影体验与前段时间的珠峰类纪录片《无尽攀登》毫无可比性。更像是珠峰某旅游团为了搞营销“普通人也能登顶珠峰”而搞进电影院的大型旅游团推广广告。尤其是在剪辑中刻意加入的恐怖因素(音乐音响和闪回)让人真的以为在看商业电影之外,真实性只能说有待商榷:如果我给队长足够的钱,是不是也可以把我带上去呢?
看完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非常想出去玩了新冠病我xxx
本身就很普,不知道为什么采访的队员本来就是普通人,但说话都挺拿官腔。
苏拉王平:…出来这么多天,几乎没有时间去想她们。因为我的责任和压力非常大。我在家里待的时间很少,经常去攀登雪山,而且每次都去比较(说的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出发前的有一天晚上,我问我们家小女儿,如果爸爸去登山(了)一直没回来怎么办呢?然后她说,(那)到时候我和妈妈姐姐我们到山下去叫你,一直等你回来。我听到以后,我觉得责任好大,我们一定要安全回家。我太太是从一开始就跟着我一起创业的,我们都是从雪山脚下走出来的。其实攀登珠峰她是反对的,她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去。我就跟她说,你老公登山快二十年了,做川藏队的队长已经(有)十七年了,我也有自己的梦想。登了几十年山 连珠峰都没登过的话,这将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她说你的梦想重要还是我们一家人重要?(哎)我说你放心好了,为了你 为了两个宝贝,我一定爬都要爬回来。-10.27
很好
拍得也太一般了,尤其队长家的DV闪回,相当尴尬,83分钟给小姑娘了三分钟,让人又有了捐钱感。整个故事也很错位。登山人(客户)非常明确地称呼为“藏族向导”(专门带了中国向导还有夏尔巴人,感觉很豪),但是登顶后的报道却是“中国川藏队”,让人忘记了这其实是一个商业团队。就,很想提醒一下夏尔巴人要不要学习一下这个模式。但如果作为川藏队的宣传片,又不得不佩服其能力强,敢于担当(甚至冒险)。就像登顶后的标语真的太浮夸,但队员们(不是客户们)唱起的黑水县县歌却令人动容。
3星,4.29的超前点映,说实话,一般般,其实就是跟拍一队旅行团如何登峰。很多地方分辨率不足,音效配的很吵,值得称赞的是大场景拍的很震撼,特别是有意的弱化人的存在,当你猛然发现画面中小小的人影穿行攀爬于茫茫山脉上时,珠峰不可违逆的威严感扑面而来
一部商业旅游纪录片,看完之后最大感触就是知道了现在攀登珠峰这条“豪华定制游”的线路之成熟。只要你有着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梦想,只要你钱给够,我们都有最专业的团队助你登顶。我们有训练有素的队长,有专业的中文向导和摄影团队,同时在尼泊尔当地也有非常成熟的地陪服务。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旅行vlog,每天一点素材拍了,素材不够就补点访谈啥的填一填。预想的“普通人也能登珠峰”,其中“普通人”的努力与精神力量是缺失的,有的只是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每个人的自我感动与喜悦。电影结尾每个人的总结颇像每个队员在登顶之后发朋友圈的文案,能感觉到每个人都觉得这个钱花的很值,也让我有了锻炼好身体,攒够钱,也冲一把的想法。我想如果不是疫情,这片子售票时都可以搞一个购票送珠峰定制游氧气罐抵用券啥的……
时隔4个多月,上海部分电影院重启后的第一部,40度极致高温天里的国泰影院。三奥雪山脚下长大的苏拉王平队长及川藏队向导,带领几位业余爱好者2019年从南坡尼泊尔攀登8848珠峰之巅的记录。攀登珠峰,或许是每位户外、登山爱好者的终极追求,是热爱是挑战自己,是日常生活以外值得去做的事,要有体能、技术、财力、时间和运气。对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是难以实现的梦,正因如此,可以先从别人的攀登里认识雪山,感受生命和自然。人人都是自己的珠峰队长,始于登山又不止登山。
认真,真诚,注入了正力量的纪录片,跟着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人们登山。如果你有一双爱美景的眼睛,开头景色就会让你鼻子酸——名副其实被美哭。登珠峰会后悔吗?不会——若成功,会带来一辈子的精神喜悦;我们还看到了在山上的墓,那些史诗般的黑白照,即使失败甚至不幸死亡,难道这不是最浪漫的死?这是真正的极限运动——生理、心理,甚至电影拍摄本身。很多场景说不出什么,但观看时,潜意识让我流泪。2号营地有天堂般的蓝色,恐怖冰川会移动——这是比任何游戏闯关都刺激新奇。珠峰队长是藏族,他还有两个心爱的女儿,莫名的正正能量,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的。“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心中的珠峰队长。”观后心情:朝着太阳、星星、遥远的星云和宇宙的深处,我们一起前进吧。2022.4.16,大理
20220514,没有圈的点映,登顶的那一刻热泪盈眶,感动人心。比较惊喜好评的是,这些登山队员没有用“征服”,而是说感谢珠峰“接纳”,跟多年前那些登山队员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我们学会对自然谦逊感恩了,很棒的进步!另外片中雪山的美景真的震撼人心啊!!
希望在影院看。20220702@丽影。虽然但是,还有各种剪辑问题,但毕竟是珠峰啊,而且很高兴他们居然全队登顶并成功返回。
有幸见过队长年轻时候的照片,真的非常俊朗,同样作为藏族小伙,颜值并不亚于丁真。而更加传奇的是,他能在2019年珠峰大堵车之际,准确判断窗口期成为当年全球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确实非常了不起!
剪辑和音乐乱七八糟,这年头什么烂片都可以用撤档营销了。队长回忆家人片段拍得简直像鬼片,攀爬过程的恐怖片音效很出戏,小溪登顶时喊“妈,这是我离你最近的地方”是全片唯一的亮点。
就是一群“非专业”人士登珠峰的vlog,只有一条叙事主线那就是怎么爬上去的,哪怕中间肯定有吵有跌但这片子里能看到的就是笑。说是纪录片我觉得算不上了,但是对于能爬珠峰还能抗40公斤摄影器材的摄影师还得肃然起敬。总的来说这是部没什么意思的片子,不过总比20部优秀展映中那些又臭又长的东西要好不少
星光 取景还不错,篇幅有限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