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如王冠宝石般壮美瑰丽的城市,除了关注其间风土人情,最重要的事也许是学会与漫步全城的猫们打交道——事实上,虽然这类学习机会颇不缺乏,但每次猫主子们在意料之外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对我这样的吸猫瘾晚期患者来说还是会像捡到钱一样狂喜万分。若是恰逢主子心情大好,还肯赏脸social一番,那一定就兴奋到立刻人格分裂,其中一个我被萌到当场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另一个我却还要强装镇定上下其手,并争取获得与主子同框留影的机会。 作为纪录片,《Kedi》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它记录了我们因游客身份所限而无法用脚步丈量的角落,以与猫平行的视角,徐徐勾勒出猫、人与城市三者间的故事。但正如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中间状态”:位处欧亚之间,同时受到来自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城中猫的日常生活也处于野生和驯化两种状态之间。一位伊斯坦布尔大叔曾告诉我:“我们喜欢将宠物养在户外。”当时这说法让我颇为不解,《Kedi》却堪称这句话的完美注脚,它用大量篇幅表现了市民对街猫的爱护,不论搭筑窝棚,还是定时投喂,甚至求医问药,但这一切与其视作人类对街猫的恩惠,倒不如说是一种令市民与街猫都感到舒适的双向选择。 “中间状态”下的人和猫是友伴式的平等关系,除去宗教传统以及捕捉老鼠这一类功能性因素,在《Kedi》讲述的那些故事里,猫更多时候充当了人的精神守护,街头生活赋予它们多元而鲜明的个性,它们如同一面折射镜,每个爱猫人可以从猫身上照见他们自己,进而不断反思和重建自己与猫、与世界间的关系。与猫打交道这一门功课,归根结底还是教会人类如何与自己相处。《Kedi》里一个受访的市民说:“猫知道人类是上帝意志的中间人,与狗的服从不同,它们不是不知感恩,而是看得更透彻”。但我想这句话即便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对于那些曾经遭受创伤,却在与猫的相处中得到疗愈,获得重建自我能力的人们,猫又何尝不是上帝意志的信使? 《Kedi》让我情不自禁地再次回顾在伊斯坦布尔留下的影像,回顾街猫们与我交错而过的一段奇幻旅程——我在纯真博物馆偶遇了凭栏思考猫生的哲学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瞻仰了施施然走过的大祭司,在考古博物馆的花园中被一名灰毛儿童点名求抚摸,也在街边的餐馆遭逢几个蛮横路霸公然劫食。《Kedi》再次向我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对猫的独特理解,毕竟“没有猫,伊斯坦布尔就失去了一部分灵魂。”
镜头中的每一只猫都有名字,就觉得真的非常的宠了,能真切的体会到旁白中说的:伊斯坦布尔的猫之所以特别,因为它们也是这里的居民,伊斯坦布尔是它们的城市。 镜头下的每一只成年猫咪都是自由的,它们会在人类朋友有需要的时候守在他的身边,倾听陪伴。也会出去结交朋友或‘勾搭’其他人类,或者在自己想要被宠的时候到人类朋友身边,这个或许就是一种羁绊吧。 街头随处可见的容器中干净的水,警告的标语与猫粮,有很多人自发的在照顾奶猫,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小哥哥发现一只受伤的奶猫,交给了一个大叔:我一看到就觉得要来找你。大叔小心翼翼的查看奶猫的情况,眼神中都是悲悯,双手托着小奶猫去找兽医。 这个城市的居民由衷的喜欢猫,画画的年轻人觉得猫是来陪伴他的,但猫都是自由的。曾经得了抑郁症的大叔与阿姨觉得是猫拯救了他并开始自发风雨无阻的喂养街猫。开咖啡店的小哥无偿的救助猫,定期送检查,而兽医会给猫赊账…… 城市快速发展很多地方被高楼大厦取代,街猫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栖息与玩耍的地方,影片在反思,也在思考如何给这些城市中的小居民一隅栖息的地方。 是个非常有爱又可爱的片子,完全不会觉得无聊,每一只猫都太有个性了。这个城市的居民都有爱。
缘起:如往常一样翻看《联合早报》,无意间被土耳其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简介所吸引。这部关于伊斯坦布尔市民和流浪猫的和谐互动故事打动了很多人,美国影评人评价汇总网站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7%,IMDB网民打分也达到8分(满分10分),中国网站豆瓣评分8.6分(满分10分)。家里养猫的儿时记忆唤起想看这部作品的念头,在寻找这种非商业题材的人文电影上映场所过程中,发现了新加坡热爱电影人士众筹开的独立电影放映厅The Projector。猫和旧式电影院,现代文明与儿时的记忆,触动内心。
乡下的猫和儿时中国露天电影的随性记忆。
猫是非常神奇独立可爱的动物,介于野性和驯养之间,即可以宜室宜家,又可以野性独处,优雅高贵,桀骜冷艳。小时候乡村的猫是可以自由出入宅院,昼伏夜出,鱼虾鸟鼠打牙祭,餐桌下与人共食,放荡随性,玩够了蜷贴在膝下怀中,任人爱抚,治愈温暖,又或累了腻了独自小寐养神,高傲随性。一旦放养,野性爆棚,没有哪种与人类生活的动物的野化生存能力能够与猫相比。生育的猫,十分辛劳护仔,母性泛滥,自由的心性大为收敛。儿时无非是大人养猫孩子玩弄,十分惬意和谐。电影也是露天开放的场所,拉起大屏幕,胶片放映机卡哒哒转着投射影像,全家老少欢天喜地的搬着小板凳,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的津津有味,仅有的文化娱乐,莫大的满足和喜悦。
城市圈养的猫与商业电影院的爆米花时光。
进城后猫修剪的干净漂亮,典雅高贵,能爬墙上树的狸花猫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蓝眼睛洁白长毛没有野性独立生存能力的波斯猫颇得很多猫奴宠爱,可以把玩炫耀,又适合乖巧圈养,况且城市的猫自由活动的场所也大为减少,亦不能野外觅食捕猎,只能吃些搭配营养齐全的猫粮,但总觉这种萎靡不振的猫少了点什么,养猫的心情全无,很多时候散步会发现求收养的流浪猫,内心泛起的竟是嫌弃冷漠。电影院各种商业特效大片逐渐盛行,吃着爆米花,周末忙中偷闲的放松多日紧绷的神经,沉醉在超级英雄特效立体声环绕的纸醉金迷里,眼花缭乱的刺激愉悦后忘却烦恼,回忆起来有时却是头脑空白。
新加坡的独立电影院与文化的多样性。
小众人文的电影如《伊斯坦布尔的猫》很难在新加坡的商业电影院如Gold Village找到一席之地和适合的观影群体。庆幸的是新加坡还有热爱电影人士众筹开的独立电影放映厅the projector。创始管理人团队供职于建筑设计方案和营运服务意见咨询公司pocket projects,发起人之一Sharon Tan热爱美食、电影和文创,通过自筹和众筹买下曾是70年代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电影院黄金戏院的两个放映厅,2015年开业,放映一些有文化品位的非商业性电影,有本地电影,也有独立电影节的得奖作品,文艺小众电影,电影院网上订票后没有座位号,入场后看中哪个空座自由入座,又不似商业电影院限制携带非影院售卖的食品,除了放映设施,放映厅尽可能保留了旧式的风格。这在商业发达、政府规划主导很多事情的新加坡,也是很难得的文化盛事,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弥补了商业电影盛行的遗憾,也保留了一个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唤起了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伊斯坦布尔的猫及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伊斯坦布尔的猫并不能简单的归类为家猫或流量猫。在过去商船航行中,很多航海人都将猫放在船上陪伴航行的孤独时光和用猫对付老鼠,很多猫以为到了目的地在土耳其港口上岸停靠时走失定居下来,世界各地基因的猫自由出入人类生活,紧密又独立自由,奥斯曼帝国时期猫被用来对付下水道鼠害,与城市人类长期共生。影片的导演Ceyda Torun出生在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的猫陪她度过了儿时的时光,给予她温暖和爱。到纽约后她和电影摄影师丈夫Charlie Wuppermann联合创立了Termite电影制作公司,并执导了她的首部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
猫的启示与城市人文情怀的兴衰。
纪录片原名Kedi,是土耳其语猫的意思。影片跟踪拍摄了很多猫与人的故事,最终剪辑留下了7只性格各异的猫,展示了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猫与人共处的生活片段。猫目睹了帝国的兴衰及城市的起落,他们不像狗那样视人为上帝,在伊斯坦布尔猫吃百家饭长大,依然故我,保持独立个性做自我的主人。无论被崇拜、鄙视或忽略,他们已成为伊斯坦布尔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影片的最后一段话特别打动内心,当猫在你脚下抬起头向你喵喵叫时,那是生活在向你微笑,使我们记起,曾经拥有的幸运的时刻,并提醒自己还活着。
伊斯坦布尔的猫,新加坡的旧式独立电影院,唤起了曾经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爱意,工作在这边,生活在那边,现代机械的生活里,需要释放压力的人文情怀娱乐,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里,有街头猫不羁的个性和追求,冷漠嫌弃的心情,在猫的呼唤和爱抚中重生。
(本文首发于电影烂番茄 这是原文)
现在许多人家里都有猫,和家猫亲密互动,是人之常情。
然而也有一些猫奴,放着家里的猫不吸,又或不愿承担长期养猫义务,全凭一时兴致吸猫。这就催生了新的地下产业链。
近日,来自北京的王先生爆料称,他在逛街时,误入了这种地下吸猫会所,由于会所监控严格,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但还是拿到了该会所的宣传卡片——
单看卡片内容,小编就觉得不忍卒视!地下吸猫会所,尺度之大,服务范围之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法制社会,岂能容许这样“藏污纳垢”的产业结构存在!
随后王先生向就近的派出所报案,当晚,警方将这所地下吸猫会所一网打尽,抓获犯罪嫌疑喵2名。
以下内容是来自CATT电视台的记者暗访——
(吸猫会所工作人员: 小白 化名)
(吸猫会所工作人员:大饼 化名)
当下,放眼全国像这样的吸猫会所,仅是冰山一角。这种产业结构的背后,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是家里家喵不倒,外面野喵飘飘的心理在作祟”。
今天,小编为大家揭秘,全世界最大的地下吸猫基地——伊斯坦布尔。
这个城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猫城。
这里的街头通常是这样的——
(caution!caution!前方高萌!注意隐蔽!)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伊斯坦布尔猫咪数量之多,多到让人咂舌。
那么重点来了,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就是关于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猫——
《爱猫之城》
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伊斯坦布尔的猫》。
不要一听说是记录片就跳脚,无趣的片子千篇一律,有趣的片子各有千秋啊。
猫的角度,你看过吗?
(来来来,sweet heart,洗澡澡~)
(我咧个去,这人谁,这么丑???)
hhh,开个玩笑,这个片子的视角是非常清奇的,一半是从猫出发,另一半是从人出发,完整的呈现了人与猫灵魂上的高度契合。
从镜头精准地跟踪和推拉,在人与猫中无缝切换,就足见片子的用心程度。这说明整部片真正的功力不是剪辑,而在于将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
用猫的眼睛看世界,你会知道它的性格,它在想什么,它要去哪儿,它要干什么。
这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尊重,一个国家的影像输出内容,通常会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核心基础。哪怕是猫,在这里也是有“猫权”的。
反观当下,我们周围多的是这种以高度自我的“人”的出发点,居高临下面对动物的姿态,比如网络上大为盛行的“比心猫”。
这个看似可爱有趣的动作,受很多“铲屎官”的追捧并纷纷效仿,但事实上,对猫是有害的:
但是我们能说效仿这个动作的铲屎官们,都不爱自己的猫吗?不能,我甚至敢说大多数铲屎官,面对自己的猫都能露出老母亲一般的笑容。
我们是爱猫的,只是还没有学会和它自然的相处,还没有想过去了解它,因为它还只是一个宠物。
在伊斯坦布尔,你会看到猫真正自由的状态,你也会看到,伊斯坦布尔人对自由的尊重。
通常,我们习惯把没有主人的猫称为“流浪猫”,它们很脏,时常翻垃圾桶找吃的。运气不好的话,它们有些会在寒冷的冬天冻饿而死。
但伊斯坦布尔几乎所有的猫都没有主人。它们跟人类的状态不是人和宠物的关系,而是一个种族和另一个种族的共生状态。
你经常会看到随时停下来撸猫的大人和小孩儿,猫就安安静静咕噜咕噜地接受你的抚摸。
它们吸收掉你的负面能量,给你带来安静祥和的力量。
那儿的街头,随处可见专门为猫(以及狗)准备的干净的水盆儿和粮食。
这些事,不是动保机构做的,而是当地人自发形成的一种习惯。放置这些东西的,可能是某家某户,也可能是某个店面、门头。
伊斯坦布尔的猫不怕人,两只猫在打架的时候就算你走的很近,它们也不会逃开。
你经常会在人群息壤的路边,看到晒着太阳安静午睡的猫和狗。
或者繁华的商业街上,它们从人群里穿行,与你擦肩或者并肩。
而且,这座城市的很多人,它们都在自发的去帮助没有食物和水的猫群,以及被弃养的小猫。
纪录片中穿绿色条纹衫的伊斯坦布尔大叔,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店员将一只受伤的小奶猫拿给他,说:“小猫受伤了,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您。”
仅这一句话,足以见得,这位大叔已经救助过无数猫咪。
他小心的端平双手,心疼地看看小猫,又难受地看看别处。
从搭车到送医,中途的所有时间,他一直小心地维持这个姿势。
他们的所作所为,让那里的猫生来就是自由的,伊斯坦布尔几乎见不到圈养在家里的“宠物猫”,换句话说,城市是猫的“巢穴”,所有的伊斯坦布尔人都是它们的“铲屎官”。
也是因此,那里的猫,都有很强的个性,它们像人一样,被关注的足够多,就拥有了思想和“人”格(猫格)。
班古
比如这只叫班古的猫,与服装厂的老板共处了八年,它很固执也很敏感。
“主人”叫它的时候,如果它不愿意,就假装听不到;但同时它很享受抚摸,如果它需要被人疼爱,它就缠着“主人”不放。
有时候“主人”抚摸了别的猫,班古就会生气、会嫉妒。
猫王
生活在海边西餐馆的猫王,被餐馆老板称为“猫中之王”,它的长相很英俊也很霸气。
这位不是个吃闲饭的主儿,它为西餐馆打工,上夜班。
猫王的工作是捕鼠,当然没有人让它抓老鼠,这是它的天职。有时候工作累了,它就趴在海边,吹吹海风,看看海景。
霸王花
这只被附近的人称呼为霸王花的雌猫,性格跟它的名字一样——
它是所有母猫中最难缠的一只,让所有的渔夫都头疼。它身傍“偷鱼大盗”、“小狗天敌”等头衔,是街头一姐。
霸王花不喜欢温柔的爱,它喜欢霸道。它的老公对它总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
它善妒的厉害,脾气也不好,如果有漂亮的母猫靠近老公身边,它就上去开撕。
杜曼
生活在快餐店的杜曼,是一个绅士,它无论是对待客人还是店员都彬彬有礼。
快餐店的大门从来都是开着的,但它即使是饿了,也从不进去,只是趴在门口的玻璃窗上用爪子敲几下窗户。
它很贪吃,喜欢熏肉,正在减肥。
纵观整部纪录片,人与猫的相处,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他们似乎早已明白,每一个灵魂都是对等的,哪怕是人和动物。这份尊重,是迷人的。
对伊斯坦布尔人来说,猫就像是水,它流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流淌在人群之中,它让人们的内心,变得如水般柔软,如水般澄澈。
伊斯坦布尔是遥远的,可是这部片子不遥远,就算你去不了伊斯坦布尔也不要紧——
9月22日,这个周六,这部片子就要上映了。
千万不要错过!这里面可能有一万只猫等你吸!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9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有句法语谚语,“上帝发明猫,是为了我们能摸到老虎。”这话有几曾意思:猫是与老虎有亲戚关系的略凶猛的小兽,它们拥有杀死我们的能力,只是不做而已;猫与神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是在同一平面的,猫与人地位相同,而不是神授意人来管理猫;我们能有抚摸这种神奇动物的机会,与之共生,是神允的幸福,要敬畏自然,敬畏上苍……
《爱猫之城》这部纪录片里出镜的每位伊斯坦布尔人应该都能理解这句谚语的深意,尽管每人具体态度不同,但在这座人口15万、猫口12.5万、近乎人均一猫的城市,他们也只能把猫当成与他们共享此地资源的居民,这是千年历史长期形成的人猫默契。故事的起源,是城市早期建设的下水管道引发鼠患,即方便老鼠爬进土耳其人家里,他们只好引入鼠类天敌猫,结果任凭猫从此占领城市……电影具体讲了八九只猫的生活及由它们自己挑选的“主人”或称邻居们,直观展示猫性格各样,像人一般。
即便如今的餐厅还可能赋予猫原始的捕鼠职能,但片中英武的奶牛猫小狮子对餐厅店员来说,更像是自愿受雇于人的同事,他们互利互惠,亲昵相伴。土耳其人对猫的定义不是宠物,他们说“在家里养久了,猫会忘记自己是猫”,就像人们谈及养尊处优的人类会称他们失去血性。他们喜欢散养猫这种照顾猫的天性又满足人类陪伴需求的共生形态,同时担心城市改造会破坏这种和谐关系,集市拆除,楼房道路翻修,怕猫找不到陪伴它们的人,也找不到能处理粪便的土。这种考虑猫生的国民心态,在不乏猫肉餐厅的我国是不可想象的。同时,电影也隐约透露出土耳其人的女性地位等社会问题,人类伤痛医治的人生问题,让故事不只停留在猫。
猫的性格很有趣,比如“疯子”这只母猫是街道泼妇,她连狗都要追打,她的配偶在她进餐时,只敢小心翼翼扒一颗猫粮尝尝,自然上演一出出戏剧。土耳其人信真主,有人在人猫互动里感悟神的启示,讲述自己与猫不可思议的奇遇,大概能与众多抵达“土耳其人境界”的猫痴达成共识。
猫作为不可控制的动物,必然带来小破坏,但人对猫是宽容的。四处骚扰市民、偷吃骗喝的猫,被视为“有自己的想法”,因收养的猫喜欢当龙头老大、常打架受伤而不断赔付医药费的人,自称是“它生命里的主角,其他人只是配角”,难怪常听人感叹,我们对人类远不及对猫狗宽容慈爱。
爱猫之人一定要找一家超大银幕看此片,众猫瞳孔放光的正面,毛发毕现的侧颜,一定能让你挂着满足的笑容回家。
"Cats know that people act as middlemen to God's will. They're not ungrateful. They just know better."
本来觉得四星就好,但是想想能够把这么一群主子拍出来也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
“一个不爱猫的人也不会爱其他人”…我一个狗党为什么要来看《爱猫之城》?《犬之岛》必须给5星了,嘻嘻
雖是紀錄片,但一點也不沈悶。沒有專家說教,只有普通市民和城市公民--貓的互動。大量以貓的角度為視角的鏡頭,生動又美麗,萌卻不蠢。每個小故事的人與貓都有不同個性,對人貓關係的探討比較細膩,但對所共存的城市帶來的問題和矛盾,並沒有深入去講。溫馨、有趣、暖心之作。
航拍镜头有点多了。胡子拉碴的大叔们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最感动了。猫看你的时候是生活在对你微笑。
铲屎官软色情电影
我和我的猫一起看的。没有字幕,它看懂了,我不懂。
有意思的是伊斯坦布尔的猫,更有意思的是有猫的伊斯坦布尔。
即便并非爱猫人士,也依然被影片所散发的浓郁人情味所征服和感动,在寥寥数句的访谈中,却能够充分感知到伊斯坦布尔人与猫的情感互动,他们认为猫能感知到安拉的存在,他们也从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大街小巷流浪的它们也反映了伊斯坦布尔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真怀念在伊斯坦布尔流浪的日子。
传说中的猫片,对于那些爱猫的人,这部纪录片简直就是原子弹级别的杀伤力,它会让你重新认识伊斯坦布尔,爱上并向往这座人与猫和谐共处的城市。片子选择了几组伊斯坦布尔的市民,让他们讲述自己和照顾流浪猫的故事。通过人和猫的故事,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讲他们的生活和感悟。
一座中了吸猫剧毒的铲屎之城。猫咪,毛蜜,伊斯坦布尔,你看看冥冥之中自有喵意吧。
喵~喵~喵~我想叫叫叫…
土鸡的野猫好清真啊,干干净净,眼屎都没有!
走遍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听当地人讲述养猫的故事,数次戳泪。在这个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城市,如果没有猫会怎样。这些猫也目睹这个城市历史的变迁。一些对话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美喵如云,血槽已空,治愈力满满~
导演在伊斯坦布尔长大,据她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有过21只猫。一开始选了三十多个case,拍了十几个,最后剪出不到十个。开拍之初是找到故事然后拍猫,但发现猫的不可控因素太多,经常有了故事但等不来猫,于是后面就改过来,先拍了猫再去找人问故事。叙事流畅讨巧,非常讨喜的作品。猫奴必看。
对动物的爱是另一种爱 不爱动物的人也无法爱人 这点我确定
一日撸猫,终生身想猫
影片最后一句话:当猫在你脚下蹭的时候,那是你一天中最幸运的时刻,他提醒你,你如何在活着。另外片子里说到,狗以为人是上帝,而猫知道我们只是中间人。猫并非不懂得感恩,他们只是懂得更多。女艺术家说,我们女性丢失的优雅,都在猫的身上找到。
每只猫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贵族,一个痞子,一个淑女,一个吃货,一个流浪汉以及无数个昏睡的午后。
連我這種對貓還好的非貓奴人士都覺得相當治愈 貓奴們應該會吸得很歡快 基本上全片都是以貓的視覺或是跟貓一樣的低角度拍攝 完全是跟著你們主子的角度去感受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以及在此生活的人們 無處不在的他們就是這座城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