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Lamotta_yajie
《蓝调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 一个厉害的地方是场景,一个上下楼的录音室就基本完成了整部电影,制片人一定很开心。芝加哥街头的流水镜头讨人喜欢。表演是好的,男女主抱走了好几座最佳男女主提名。饰演女主的维奥拉·戴维斯一直是位实力派演员,表演很豁得出去。提名最佳男主的查德维克·博斯曼闪着光,大长腿跳舞好极了,不过不免有人情分的存在,这是各大奖项的常规操作,标榜人道和人情,此处想起小丑希斯·莱杰,不免有些伤感。电影整体来说是不错的,稍微有些用力过猛,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勒维几次述说身世像是在挤眼泪。电影戏剧张力很足,基本不会觉得无聊。故事套的内容太多太大,单靠一场录音的剧情无法支撑。舞台剧式电影对于绝大多数观影观众来说,需要调整观影习惯和降低期待值。
《蓝调天后》其实说了两点,一个是黑人的历史问题,不公待遇,城市的建造者,人类弃儿,背负着沉重的过往,绝望又愤怒的眼神。另外一方面,是蓝调力量,音乐填满内心空洞,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的疑问,通过音乐表达,蓝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黑人,它让世界看到听到。
故事围绕“蓝调天后”玛·雷尼展开,玛所在的乐队需要去录制唱片。乐队成员们先去了录音室,大家排练,插科打诨,说说段子聊聊天,其中小号手勒维年轻激进,怀揣理想,在他的刺激下,大家各自述说了自己的背景和身世,作为黑人的经历和遭遇。比方说忍气吞声的老爹如何复仇,黑人牧师跳舞,失去爱人。
主唱玛随后赶到,带着侄子和女友,风尘仆仆,大摇大摆,不顾一切的架势,已经成名的玛看起来像一个坏脾气耍大牌的主,她掌控着全局,和经纪人代表的白人一方对抗和较量。没喝冰可乐不录音,口吃侄子一定要加入录音开场,发行合约的签署也不给好脸。强硬的玛在休息间隙跟乐队成员聊天,白人经纪人一起工作这么多年唯一邀请她去做客只是唱歌给客人听,唱完歌录了唱片赚了钱他们不会关心你是谁,只知道你是黑人,而蓝调音乐,无论如何,是必唱不可,它是生命之音,抚慰人心,填埋空洞。
电影的几首即兴蓝调也相当精彩。乐手们在地下排练室排练,用吵架和说唱的方式讲出了各自故事,发现大家大同小异,或者说悲伤和仁慈总是相通的,钢琴手托雷多开始了一段炖菜的歌谣,黑人种胡萝卜,土豆,秋葵,然后做成了一锅炖菜,创造了历史,建造了国度,最后获得了什么?一锅剩下的炖菜。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刨去黑人,其他人种未必没有相同经历,这也是该歌谣动人之处。
小号手勒维一心想组建自己的乐队,他写歌改歌,期望获得唱片公司的青睐,梅尔·斯特迪文特最后采用了勒维的歌,但是却不帮勒维组建乐队,而是把勒维写的歌给白人乐队表演。勒维感受到了愤怒,回到地下排练室,借由钢琴手托雷多不小心踩了他的鞋,开始了一段演唱,为什么你要踩我的鞋?我又没踩你的鞋,你那该死笨重的鞋踩坏了我的鞋。托雷多最后反驳,我已经说了抱歉,同时谁关心你的鞋和你是谁。故事说到这里,可以有很多种后续,这一版的故事是年轻的勒维选择了不克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人会采取的做法,令人唏嘘和惋惜。
电影到此结束,总觉得故事没讲完,也许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但抱歉,这部电影到此结束。
在此推荐一部纪录片《詹尼斯:蓝调小女孩》 Janis: Little Girl Blue,詹尼斯更多以摇滚明星和 27 俱乐部为人所知,她的音乐 bules rock,蓝调忧伤和摇滚反叛影响和圈粉了一堆人,她也是除了艾瑞莎·弗兰克林与麦当娜之外,另外一位跻居《滚石》“史上最伟大50名摇滚音乐家”榜单的女性歌手。
纪录片以詹尼斯参加的经典演出串联,包括 1967 的蒙特利音乐节,1969 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70 年的摇滚列车。中间夹杂了一些对詹尼斯的采访还有拍摄,剪辑在后期比较混乱,但是不影响欣赏里面的音乐,Cry Baby, Little Girl Blue, Me and Bobby McGee 都是非常棒的音乐。
(完)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Lamotta_yajie
蓝调天后
导演:乔治·乌尔夫 编剧:鲁本·桑地亚哥-哈德森/奥古斯特·威尔逊 主演:维奥拉·戴维斯/查德维克·博斯曼/科尔曼·多明戈/格林·特鲁曼/约翰尼·科瓦内/更多... 类型:剧情/音乐 上映日期:2020-12-18(美国)
2020年已至年末,在圣诞与新年欢腾的节庆氛围下,流媒体上扎堆了各式不免流俗却依旧讨喜的假日喜剧。网飞(Netflix)的《蓝调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 2020)却独树一帜,与一众轻快欢愉的节日小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影片悦耳的蓝调之下,俨然隐藏了一整部美国黑人族裔令人心痛的血泪史。
事实上,《蓝调天后》在上线之前就受到了不小的关注。影片是今夏逝世的“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的遗作,不免让许多影迷触景伤情。除因此蒙上的一层特别意义外,《蓝调天后》还集结了奥斯卡获奖女星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著名影人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则为本片的制片。在如此重量级团队的倾力下,《蓝调天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黑人艺术家在种族主义肆虐的社会中艰难求生、捍卫个人尊严的动人故事。
两种颜色,同一困境
20年代的黑人,面对着什么?
《蓝调天后》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录音棚将迎来著名的“蓝调之母”玛·雷尼(维奥拉·戴维斯 饰)的唱片录制。乐队的四位黑人乐手性格各异,其间,小号手列维(查德维克·博斯曼 饰)是最不循规蹈矩、个性张扬的一位。凭借突出的创作才华,他寄希望于在音乐界成立自己的乐队,出人头地。玛·雷尼与乐手们、黑人音乐家与录音室的白人制作人们,在这一张唱片灌录的时间,展开了一场表面为音乐决策权,实为尊严与价值的较量。而一场有关于种族的血泪悲歌,也缓缓铺陈开来。
故事中的玛·雷尼,是20年代极负盛名的蓝调女伶,也从根本上行影响了这一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音乐人之一。在那个时代,她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演唱场场爆满,人人都争抢着聆听她的天籁之声。正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录音室随心所欲,甚至看起来“刁钻”、“耍大牌”的专权女主唱:她性格暴烈、说一不二,视约定与规则不顾,用不达到自己要求就不罢休的“蛮横”态度压制了以欧文为首的白人经纪人。
与之相反,企图借这次为雷尼伴奏机会,向录音室主理人斯特迪文特先生推销自己创作的列维,则看起来是个在白人面前更投机的角色。即便面对同队乐手的调侃与讥笑,他也不介意在掌握实权的白人阶层前扮演一个百依百顺的角色。这源于他“曲线救国”的心态:列维相信,只要拿到机会,拥有像玛·雷尼一样的名望,就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于是玛·雷尼与列维这两个地位差别迥异的黑人艺术家,他们面对白人主流社会有着全然不同的态度——玛·雷尼倚赖自己的声名,用毫不退让的绝对强势捍卫着自己的立场;列维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不惜佯装讨好,试图达成自己的目的。
只是随着影片推进,我们逐渐意识一种植根深处的悲剧性:斯特迪文特先生对列维作品的“赏识”仅限于看中他顺应潮流能捞金的曲子,当他的曲子到手,潮流一过,不再有利用价值时,列维便被斯特迪文特以5美元的价格被打发与羞辱。另一面看似饱受尊重的玛·雷尼,不管名气多响亮,在白人眼里依旧只是一枚棋子,如同玛自己所说:“他们想要的只是我的声音。当他们把我的声音录下来存进那些机器里,他们就会翻身拉上裤子,就好像我是刚被上过的妓女。”
在2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不论拥有什么样社会身份与地位,这两位艺术家最终都面对着被漠视、被排挤、被侮辱的相同困境,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乌黑的肤色。通过直白的叙事手段、直观外化的言语肢体冲突,《蓝调天后》立场鲜明地展现出非裔美国人在上世纪所遭受的不公与惨痛经历。
蓝调之魂
歌声下的种族精神
可以说,《蓝调天后》的每分每秒都紧紧围绕着“种族”这一议题展开。除了玛·雷尼与列维这两位影片重点刻画的人物,电影其实也花了不少篇幅描写卡特勒、托雷多和拖步三位性格迥异、与列维对不上眼的乐队成员。在大量看似轻松的插科打诨之间,《蓝调天后》非常精准地将美国南方黑人族裔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正因如此,用蓝调来反映整个美国非裔的性格特征,看来便再恰当不过。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蓝调音乐,萌发于美国南部,由非洲音乐传统演化而来,最初是展现非裔美国人工作生活的歌曲。简单的叙事歌谣中甚至包含了当时工人们的劳动号子。蓝调音乐深深植根于黑人的生活之中,也由此沾染上了非裔自由不羁、随意即兴的风采。
如同玛·雷尼向科特勒所倾吐的那样:“白人不懂蓝调。他们听到蓝调被唱出来,但他们不明白蓝调是什么来的。”蓝调早已成为一种黑人理解生活的方式,是他们每日醒来感受自己不再孤独的精神力量。
列维说:“蓝调就是该根据主题而随性创作”。这种音乐态度也完美折射了黑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影片中,这种蓝调所代表的精神内驱力与各个灵动的人物形象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封闭的排练空间与大量的室内台词,让排练室中的四位乐手有充足的空间展现各自的背景故事,在纵向上有力延展了人物深度。
由此,《蓝调天后》勾勒出了一幅美国非裔生动的性格肖像——他们随性、坦荡、赤诚,充分了烟火气息,既享受生活趣味,又追求生命价值,在自己真正所捍卫的事物前,又毫无迟疑地坚定与果敢。这些,才是玛·雷尼那一曲动人的《黑臀舞》下无形的种族精神。
“舞台”再现
作为双刃剑的全室内戏
影片改编自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同名戏剧,并十分还原地保持了舞台剧的风格,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录音室内。没有浮华的道具、多变的场景,《蓝调天后》全然凭借密集台词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完成了一部黑人自身的口述史。
撇去了其余视觉元素的喧宾夺主,影片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维奥拉·戴维斯与查德维克·博斯曼在《蓝调天后》中献出的演技令人无可指摘。剧本中充斥了大段的台词独白,在列维向同行乐手讲述自身母亲被白人玷污、父亲复仇而被烧死的灰暗童年时,查德维克的表演经历了多个层次的推进,每个咬字与吐词的轻重都分毫不差,如炬的目光抓住了观众每一寸神经角落。而维奥拉则将一个表面强劲蛮横,实际内心看透了白人脸孔的那份心灰与苦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心境吐露前后的人物反差显得合情合理。
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几乎全室内化的舞台剧风格,弊端也很显眼。全片的大部分场景,几乎都只是录音房与排练厅间的来回切换,即便角色各异,但乐手们的立场没有太过差异化的区分,密集的对话不免让人感到乏味困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仅用台词来大段地陈述陈年苦难,不免烙下“没有展示,只剩阐释”的问题。虽然博斯曼与维奥拉用一己之力撑起了人物的情绪波澜变化,但仍让观众看到只闻其声,未见细节与埋伏的单薄感。
再者,室内戏对导演的调度功力要求尤为高超。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便是导演中室内戏调度奇才,不论是《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杀戮》(Carnage, 2011)还是《穿裘皮的维纳斯》(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2013)都是全封闭空间中如何创造不同剧情层次与情节张力的教科范本。但经验尚不那么具足的乔治·乌尔夫(George C. Wolfe)显然并没有将一个本可添彩的独特形式发挥最大利用率,这一切都最终成为了《蓝调天后》的败笔所在。
不论如何,《蓝调天后》对呈现美国种族矛盾真实图景、解决社会矛盾的初衷还是让人钦佩。联想起博斯曼生前对种族议题种种不遗余力的努力推动,这荧屏前最终的献演不禁让人泪目。据悉,制作公司正在推动让博斯曼凭借《蓝调天后》参与奥斯卡表演奖的争夺,列维这一角色也可能让博斯曼获得一座“身后”奥斯卡。的确,即便仅因博斯曼最后一抹音容样貌,《蓝调天后》也值得我们为之付出的两个小时。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片名如何解读?到底“black bottom ”在哪里?白人的屁屁又在哪里?
2 剧情与主题思想的关系!本片因何获得服装设计奖?
3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
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您怎么才分析这部电影?网上已经有很多热评了!
又怎样?我写这影评从来不抢先,你们先来,我肯定没人跟我重样!
女:总感觉他们分析的“驴唇不对马嘴”!
嗨,应试教育就别指望了,无论是不是学电影的,看这些艺术片确实吃力!
女:之前您解读的《两个遥远的陌生人》简直盖帽了,看来以后奥斯卡级别的影片也只有您美学教父为大家指点迷津了!
森森大军: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两个遥远的陌生人》:艺术家“写论文”zhuanlan.zhihu.com
女:有个问题不明白,这电影如何获得服装设计奖呢?
你可以问问清美的“眯眯眼”,那也是搞服装设计的!
女:哎呦,论美学艺术,中国有几个真内行?我们上学也都是混学历,别人不清楚,您还不知这里怎么回事?
之前奥斯卡提名的《花木兰》也是服装设计奖,最终颁给这部《蓝调天后》
森森大军:看《花木兰》打麻将……zhuanlan.zhihu.com
别说观众,连《花木兰》的女主刘亦菲都犯蒙,服饰化搞成那样,怎么还能在奥斯卡获奖?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谁听你bb啊?这大学上个什么劲儿?
影片中出现的所有疑惑,要给观众解答,剧情,对白,镜头……有问必答,这影评才有意义!
女:咱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学生也有强项:给奥斯卡挑毛病啊!
哦,没错,这玩意儿叫“电影批评”对吧?
女:呵呵,又称之为“不学无术”!
……除了会云山雾罩吹牛b你们还会啥?
女;对,土包子也只能教学生“土猪拱白菜”,真没啥可学的,太不入流!
你们大学生千万别吃这套障眼法,为什么学艺术要去国外留学?这些家长精得很,见过世面,知道中国教育圈怎么回事!
本来就没钱还让人割韭菜,老惦着“土猪拱白菜”……做什么梦呢?
想靠“眯眯眼”博出位,伤害中国人感情,你觉得靠谱吗?
女:群嘲……这年头谁傻啊?!
对,没实力没本事,咱就低调,成天装b有啥用?市场买你账吗?翟天临拿你当回事吗?一个郑爽就把你降维打击了吧?
说难听点,艺术压根就不是你们这帮人玩的,这水平还教课呢,宁也配?洗洗睡吧!
女:小帽结束了吧?您先给咱说下,女主这身行套好在哪里值得获奖?
这服装设计让人觉得智慧,聪明,艺术,体现出创造力,这就获奖了!
女:在哪里?
看到没?马桶圈!
女:哈,大师果然是“后脑勺看电影”,确实很像……那又如何?
有马桶就有屁股啊!片名《马雷妮的黑屁股》,到底“屁股"在哪儿,哪位看到了?
女:这是一首歌名!
歌曲是什么,艺术呈现!
大家注意这女二号,黑淫娃……
她被男主做爱时屁股黏在钢琴上,还用手指弹奏两下……
言外之意:
女:但是没有“露点”啊?
每次都说,“露点”是典型的镜头语言,电影符号!
假如明明有床戏做爱场面却“不漏点”,同样也蕴含导演的创作思想……我的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绝不会放过这些细节!
我盯紧的内容跟你们完全不一样,你关注的那些我未必放在心上……
女:嗯,我也觉得,很多时候跟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不但在片中找到“黑人的屁股”,甚至还有“白人的屁股”
女:您是开天眼了,我们还不行,请继续讲……
剧情之间都有连带关系,而且紧扣主题!
女:对啊,观众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剧情对白,剧中人物还要讲各种故事?
四维一体理论是干嘛的?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
故事想怎么编怎么编,影评想怎么写怎么写?连大傻子都会,还用学吗?
我先总结本片主题!
和《两个遥远的陌生人》差不多,本片着重分析美国的黑人为什么“受欺负,受歧视,受压迫……why?”
女:先讲片头,一片深山老林,两个人影……有何特殊用意?
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感受,此时观众肯定琢磨,这是音乐片吗?怎么好像犯罪题材……我是不是进错影院了?
黑人社会的歌剧院,就这样搭个帐篷,开在树林里……
女:白人世界不用问,车水马龙的downtown,大家盛妆出席!
这说明一个问题,黑人成长环境就让人联想到低级,原始,犯罪……和高雅艺术不沾边!
生存环境很重要!即便这个人再懂艺术也就救不了人们对黑人的既定印象!
女:哦,开篇就开始分析美国黑人问题存在的各种原因了!
没错!
后面咱主要看人物……
男主黑豹,小号手!
我们都知道黑人的表现欲极强,黑豹凭借自己的才华,从来都是很高调的炫耀自己,在台上就敢和蓝调天后一争高下!
女:他确实很自信!
他是一个自信,自卑,自负的混合体!
注意,片中所有的黑人都有典型性,代表性,符号性!
这样我们才能看出黑人为何在白人世界被无情碾压……
黑豹被大家嘲笑,因为他给白人当舔狗,于是讲出自己的身世……
原来这家伙小时候受过刺激!
女:他亲眼目睹妈妈被八九白人男子轮奸……
看对白怎么说的,当他等待妈妈的炸鸡,这时候,闯进几个白人……
言外之意:
黑人孩子还没有吃饱,白人已经谋划解决“下半身”问题了!
女:哈,有feel……从历史上看,黑人一直处于落后的,被欺负的对象,而白人又是那么无耻和下流!
他爸爸杀了四个白人,最后其他白人捉住,烧死……相当于用私刑!
女:这里导演想要说什么呢?
白人团结啊!
看片尾,这个乐队多少人?一个指挥,把大家聚拢起来,各司其职……
这四个黑人呢?对比一下……
即便冒出一个敢反抗的,你一个最多也只能打四个,最后还是完!
女:黑人确实不团结!谁服谁啊?
对白中还提到乱炖……一锅炖菜!
美味的炖菜,属于白人世界,最后剩的萝卜土豆,残羹冷炙……
看到没,自相残杀……这些画面对比分析马上就能明白导演的用心!
大家看,黑豹的两次挥刀,针对的是谁?
女:黑人同事?这家伙只敢跟自己的黑人兄弟下死手!
是的!
别人嘲笑他不带种,他声色俱厉,咬牙切齿地讲起童年往事……
女:土猪拱白菜,还真泡上了黑人马子,也不错!
他也只能泡黑人马子,我不是说了嘛,这家伙自卑和自负的混合体!
在同族面前,他凭借自己的小才华,表露出天然的自信!
当受到白人的羞辱,发泄对象马上转移到黑人身上!
为什会这样?一切都有心理动因的!
小时候那道疤,白人刺到他的胸口,留下深深的烙印……这种恐惧是挥之不去的!
注意看,他与老板台阶上的对话……
谁在上,谁在下,高下立判!
台阶,也代表一个人的事业发展……
黑人想要向上爬,他眼中的老板高高在上,始终压着他……
牛逼半天,咬牙切齿,还以为这人多有手腕,韬光养晦,洪兴乌鸦……没想到却是这么个东西!
但对于白人的惧怕,敬畏,那是深入骨髓的!
之前很多大学,表面上抵制洋节,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实际呢?舔狗终归是舔狗,内心很敬畏的!
女:哈,还真是,还是您眼毒……我们老师只会跟学生嘚瑟!
呵呵,一撅屁股就知他拉什么屎!
千万别跟美学教父来这利格儿隆,把这帮人看到骨髓!
现在明白“鞋子”的用意吧?
女:绝!
本片所有的剧情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分析透了才能看出本片为什么获奖,对于艺术,奥斯卡是怎样的存在……
黑豹挥舞刀子,亵渎上帝……他把母亲所受的痛苦归咎于上帝没有帮忙
直接侮辱他黑人兄弟信仰的那个上帝!
他发泄的对象全是黑人,板子全打在黑人身上,而对于白人,他万不敢逾越雷池!
女:白人给他胸口留一道疤,又能咋滴?同胞给他皮鞋留个印,不依不饶……
骨子里是自卑的,自己就看不起自己这身黑皮!
你看,童年时期的烙印好使不?让他一辈子自卑,将其踩在脚下……
女:杀人诛心啊!
不少黑人都是这样,什么叫敬畏,其实就是怕,厦大的……
女:玩人的社会,看准人就能分析预测社会时事,我最佩服您这点!
呵呵,教你们不上当少受骗,多看电影,多刷知乎和抖音,千万别埋书本里,书呆子一事无成!都什么时代了,还整应试教育小儿科的东西!
女:yes sir!
我继续讲,再分析马雷妮,女主和白人是怎样的关系?谁在上谁在下?
女:女主在上吗?!
这就叫“内心的骄傲”,我才是这里的王,一切听我的!
我看那经济人特服她!
说明白人同样是金钱的奴隶!
用才华捏着你,跟我合作你才有钱挣……敢嘚瑟吗?
再看这个口吃的黑人孩子,马雷妮的侄子……
我们知道,人在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口吃!
为什么紧张?还是在上和在下的问题!
真正融入环境,融入集体,大家处于平等的地位,哪里还有紧张?
女:有天后罩着,那孩子终于说出一句整词!
马雷妮对自己的亲戚是真的好,而对天生逆骨的小号手死不待见,将他开除……尽管她认为这小子挺有才!
女:这剧情说明什么?
这也是黑人斗不过白人的原因之一!
另外,几人还聊到一个关键词,及时行乐!
有钱就花,买鞋,有今儿没明儿似的!
黑人淫娃也是,她实际这是通吃的角色!
无论女人还是男人,她都能应付,进入角色嗨起来!
这边刚刚受到冷落,马上又想起男人!
女:这还怎么跟白人斗法呢?
既然目标是推翻蒋家王朝,就不能打个胜仗就要当山大王……干不成大事!
女:难怪弹琴老黑讲出一番大道理,原来另有所指!
想把这样一群人凝聚起来,劲儿往一处使,简直太难了!
再说信仰
有人讲了一个故事,关于黑人神父被白人羞辱,逼着他跳舞……
黑人信仰的上帝和白人的上帝是同一个吗?
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完全不是啊!否则那些白人还敢亵神吗?
不但黑人(小号手)觉得上帝不罩着他,连白人都认为你们黑人心中的上帝和我们不一样!
说明什么?
说明在美国,信仰对解决种族矛盾根本起不到作用!
女:片中还提到门,黑豹企图砸开一道门,却发现原来是天井……
黑豹想凭借自己的才华为自己打开“一道门”,
关于门类似用法,在《雪国列车》这部电影也有!
女:天井代表什么呢?
没有格局,贪图享乐,及时行乐……这货只会把刀子捅向自己人!
女:您给大家说下马桶圈,厕所,黑人屁股,白人屁股……
其实本片对白中就出现多次厕所和卫生间……
直到最后,坐在汽车里,她也没真正爽过……
女:哈,中途还憋回去一次!
我总说电影是比喻,以艺术视角去看待这些镜头画面!
“black bottom”,片名明明有,到底藏在是哪里?
做爱没有露点,观众看不到黑屁股,提示你倒是找啊,看导演如何进行艺术呈现……
这胸脯不就是大肥屁股吗?遮遮掩掩,马桶圈都扣上了还看不出来吗?
女:哦,原来这样啊!
这就是指代,艺术呈现,看不见下面看上面啊!
女:那“白人的屁股”呢?
在片尾,这个歌手,一看就是特型演员!
女:怎么就特型了?
女:哈哈,还真是,梳个中分,一分为二!
后面这一连串特写都有导演的意图……
看这胶盘,中心位置,菊花一紧……
再看这麦克风,更像菊花吧?还没擦干净……
之后还有“皮搋子”,小号手给特写,一下一下……厕所都有这玩意吧?
你看,还是这“小白屁股”排得畅,虎躯一震,收肛,音乐戛然而止……
女:太有意思了,终于找到了bottom……
还要总结思想,导演对白人的观点:骂人不吐骨头
把脸比作屁股,就说这些人不要脸啊!
剽窃,剥削黑人的劳动价值,创作才华……自古以来,一直如此!
黑人对白人是怎样的?
当白人低声下气地说出please,女主还是在合同书上签字……
明明可以捏死你,当听到你的祈求,黑人还是宽容的!
就这一点,你们白人能否做到?你们对黑人父亲怎样处置?你们听得进黑人母亲的哀嚎与求饶吗?
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还能叫人吗?
女:我想起白人曾经对待黑奴,手段真的很残忍!
怎么样,所有剧情和对白都连贯起来了吧?
女:通过您的解读,我这才真正领略到奥斯卡级别……以后再不敢“批评电影”了!
学什么,跟谁学很重要!这世界永远是选择大于努力!
女:yes sir!
森森大军:奥斯卡获奖影片《前程似锦的女孩》:复仇天使“加百列”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酒精计划》:飞跃,定格……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两个遥远的陌生人》:艺术家“写论文”zhuanlan.zhihu.com
“他们根本不理会我的感受,所以连可乐都不给我买。”
“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这个人,只是想要我的声音(为他们赚钱)。”
“你之所以说(没给我侄子也发薪水)是个误会,是因为你发现犯了个错误:我还没有签发行合约。”
“艾尔文做我的经纪人6年了,只邀请我去过一次他家,还是为了给他的那些朋友们演唱。”
跋扈如玛,其实是人间清醒。
看上去刁钻刻薄,蛮横无理,不过是因为她看透了真相,才用恶劣的态度回敬与报复。
一旦进入演唱,玛就立刻转换为沉浸和投入、满足和幸福的状态。由衷热爱音乐,天生才赋,无愧“蓝调之母”的赞誉。
1927年,黑人大量北迁,虽然废除了制度上的奴隶制,但实际上的歧视无处不在,黑人处境艰难,影片背景正基于此。
玛的乐队成员各自对社会环境和黑人命运有各自看法,但结果是,他们没有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反而是彼此倾轧、互相伤害,这升华了影片主题,但多少让人觉得心有戚戚。
黑豹遗作,他把主角那种轻佻功利刻画得如此生动,体型清瘦,我甚至没有认出他来。
影片简介
在概述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之前,我必须先责难一下网飞这个糟糕的官方译名——《蓝调天后》。这个名字起码误导了百分之九十的观众以为这是一部音乐类型传记片,不爱这个类型的人(比如我)可能直接摇头拒绝了,喜欢这类的观众看后则大呼上当:什么玩意儿!而原英文片名的直译更传达出一种这是一部讲述《玛雷尼的大黑臀》这首歌艰辛创作过程的电影的意思,这也大错特错。作为一名因为被误导而并差点错过本片的受害者,下面由我来按照自己看完本片后的理解捋出一版剧情简介,以供大家直观了解: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值黑人大迁移时期,大量的美国黑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寻找新的生活,传奇“蓝调之母”玛·雷尼也带着她的御用乐团来到芝加哥录制新唱片,乐团中颇具才华的年轻小号手勒维野心勃勃,希望能像玛那样在用自己的音乐在白人世界闯出一片天地。
期间勒维因为受到唱片行老板的赏识而沾沾自喜,种种傲慢行径招致了乐团其他成员们的不满,但随着录制过程的推进,成员们在封闭的排演室中,逐渐了解了以及勒维难以启齿的悲惨过往,并很快在录制完成后,亲身加入并目睹了这场过往所招致的悲剧……
整个简介我基本就是顺着勒维的线做了展开,并且加了一点豆瓣的简介没有提到时代大背景。电影中其实有提到过,就是故事发生的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即20世纪初期,那个黑人备受歧视的年代。黑奴制度被废除后黑人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与平等,状况只是从被迫为奴转变为被“合法”歧视,相当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被奴役罢了,且五分之四的黑人都聚集在美国南部,于是在黑奴制度废除后,就有了片头的黑人大北迁。这点我觉得还比较重要,是一个时代背景交代,但豆瓣简介因为照着imdb上的英文翻译,所以人家没交代,豆瓣也没交代,但人家不用交代,因为美国人只要看到那个20世纪20年代的年份就和我们看到1949年一样,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不需要去强调,但对中国观众来说,这里不说清楚,有些细节会很模糊。
综合评价
一些专业的影评人给了这部电影客观的批评:没什么像样的运镜,场面调度也不够,就那么几个场景围绕着几个角色旋转,让人看了发困。当然最多人诟病的是用台词交代情节这一点。毕竟台词交代情节可能是小白编剧才会犯的错误了(参考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里面老三的一些情节竟然用字幕描述),但这部电影的台词交代情节对我来说却丝毫不影响观感,因为台词本身已经十分出色,韵律十足又内容扎实,再配合查德维克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紧随着他对回忆的描述,逐渐拉紧情绪,然后伴着他破眶而出的泪水一同将情感宣泄出来,仿佛就在勒维泪光凝聚的过程中,我们与他一同体验了儿时那出炼狱般惨绝人寰的经历。各位不妨设想一下,这里如果加入拍好的勒维过去回忆的画面,是否反而会很出戏?至少我是,而且我一直认为,文字一定是比画面更有想象空间的,再次设想一下,台词如果足够精准鲜活,用画面解释给观众还是必要的事吗?
但也不是说这部片子毫无诟病之处。在逼仄的环境中,激烈的人物在互相碰撞,你来我往火花四溅,这才是我期待的舞台剧式电影。但显然本片导演在这方面是失职的,没有调度起除了剧作和表演之外其他部分的职能,将电影自身的语言几乎遗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不满,其实不满的不是“舞台式”,而是把电影拍成舞台剧。
指摘完了瑕疵,接下来我将尽可能就这部片子最戳中我的两点做一个较为细致的复盘,也是一个分析,看看为什么如此简单的剧情之下,却能书写出如此令人无穷回味的人性妙笔。
片中几个配角形象,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他们所讲述的故事来塑造的:迷信的团长卡特勒讲述了神父被白人欺凌的故事;书呆子甚至被思维白人化了的钢琴师托雷多讲述了自己被妻子遗弃,表达了接受自己是“白人盘中的剩菜”这一事实的淡然;愚昧但乐观的大提琴手拖步讲述了赚大钱的黑人同胞是如何邪恶可恶…… 这些故事和经历告诉我们,这些演奏者光鲜靓丽的背后,早就被白人世界打上了歧视的烙印,然而有人选择随遇而安做剩菜,有人选择奋起反抗。乐团的老人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前者……只有玛雷尼和勒维选择了后者。
初登场时,其刁钻和刻薄让人不得不以为她是一个恃才傲物的自大女人。
但随着剧情推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在混世中难得清醒的人。靠着得天独厚的嗓音获得了蓝调天后的美誉,甚至在白人世界也受到尊重,她获得了能与白人抗衡的底气和地位,但她并未被这些虚荣蒙蔽,她清晰得明白那些白人对自己的尊重不是对自己这个人的尊重,而是对自己才华的渴求,他们的卑躬屈膝就像嫖客未得到满足前的谄媚,一旦他们穿上裤子拍拍屁股走人,你就什么也不是。所以,她的对白人世界的抗争就是绝对不能让他们那么轻易地得到满足。
玛雷尼在南方的表演几乎场场爆满,虽然大部分都是黑人,但看到多少人跋山涉水专门来看她的演出,其魅力和人气就可见一斑,但到了北方,那些穿着优雅整洁的黑人对这个气势汹汹眼神傲慢的来客投来的并不是崇拜的目光,更多的是陌生和不以为然,玛雷尼瞬间就明白了自己在北方的确就是别人口中“连出租都打不到”的普通黑人。所以最后她的经纪人催促她签合同的时候,她犹豫片刻还是答应了,就是因为她清楚,作为想要在北方开始新生活的一员,她得做一些妥协。
同时和所有天才艺术家一样,她也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热爱着唱歌,热爱着蓝调。她比任何人都懂蓝调,也比任何人都懂蓝调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她可以前一秒钟对经纪人和唱片老板提出苛刻的要求,后一秒开始录制时,她又会瞬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之中,露出那种会心的微笑。从片头到片尾一直都是冷面横眉的玛雷尼,也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是面容舒展笑容绽放的,这不是热爱还能是什么。
而从乐团中成员们对她的尊重也可见一斑,这些人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玛雷尼的地位而摆出一副敬畏她的样子,事实上玛雷尼私下对乐团的人是很和蔼的,录制完后每个人她都笑着夸了一遍,他们根本没必要害怕。他们正是因为看到和了解这样的玛雷尼,了解她对蓝调的热爱和她身上那种矛盾与抗争,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玛雷尼的人格魅力和对音乐的追求。
然而即便是这样强悍的人,终究也还是拗不过这个白人掌控的世界,只能在白人世界的挤压中夹缝求存。
录制完歌曲的时候,玛雷尼希望能为自己的侄子也争取一份工资,在经纪人去找唱片老板谈话时,玛雷尼的表情中闪过片刻的不安和怯场,但立刻又被她用强势抹去。在经纪人追着玛雷尼让她签下合同的时候,她如果真的足够强势她完全可以不签,但因为她清醒所以她有衡量,她最终还是签了,我不认为她是出于对经纪人的感情,即便有那也是百分之一的含量,更多的还是因为她的强势她的刻薄她的刁钻,她的每一次恣意都有算计的,甚至是赌的成分,每一次她的张扬跋扈背后,都在赌,在赌这些白人会不会买账。
拨开玛雷尼那不可一世的外层,最终我们终于清晰地看到了这样一位清醒、聪明、强大,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白人权威,却又只能在蓝调中苟延残喘的lgbt天才音乐家——玛雷尼。
对你没看错,lgbt,she is gay!精彩啊!这样的人物竟然能够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社会大摇大摆地生活,天知道她经历过什么。
勒维初登场就是个好色的小号手,同时又是个为了获得心仪女孩儿的青睐而大胆在玛雷尼的舞台上抢风头的无礼家伙。无礼是这个人物贯穿始终的特色,他的无礼与玛雷尼不一样,不分黑人白人,也不是所谓的恃才傲物,在我看来,他的无礼更多的是一种小人得志。
为什么我不觉得他是恃才傲物呢,因为他的才华我无法从他的创作中体会,更多的是从他自己嘴里“白人老板的认可”中得知,不像玛雷尼有那么多人的追捧,还能四处发唱片,并且真的唱得令人拍手称叹,勒维的傲慢恃的不是才,是老板的权威。对于这个人我只能说,他的小号我不懂,他的人格我嫌弃。不过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的轻浮,傲慢,目中无人等种种劣性,又必须归咎于他儿时所遭遇的悲痛过去:
儿时的勒维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擅闯家门的一群白人强暴,自己为了救母亲差点被杀,父亲得知惨剧后,带着家人去往别处生活,放弃了那片他本可大有作为的土地。看着父亲对着那群伤害自己和母亲的白人满脸堆笑的告别,勒维以为父亲是个懦夫,没想到安顿好母子二人之后,父亲独自回去复仇,最后不敌对方人多被活活烧死……
这段惨痛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其人格和世界观,在那之后的勒维成了怎样的人,在勒维与团员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个人物一层层蜕下的皮。
乖戾
那段惨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时刻自危的人,随身携带一把小刀防身,虽然可能主要还是用来防白人,但面对黑人同胞的挑衅和冲突他也同样毫不犹豫地就拔刀相见。一点小不和就能让这个人如此大动干戈地拿出武器,只为证明自己是对的,感觉勒维就像他自己口中说的那样,将“谁惹我就让谁好看”贯彻为自己的座右铭,暴躁、冲动、谁也不服。
傲慢
同样地,那段惨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傲慢的人,傲慢于自己所遭遇的事情令他看清很多事情,其他黑人根本不懂,比如上帝根本就不存在,至少根本就不理会黑人;傲慢于自己早就知道了白人的卑鄙龌龊,只有他这样的人才知道如何与白人周旋,只有他知道如何对付白人。当然少不了他的才华带来的居高临下,他觉得自己才华洋溢与众不同,跟其他几个只知道跟在玛雷尼屁股后面转的团员完全不一样,他根本不必服从与玛雷尼,因为他会比玛雷尼更出名。
天真
前面写到勒维的乖戾和傲慢,其实也都源自于此,因为天真,所以他以为白人世界对自己的威胁仅仅就只有生命上的威胁,所以他整日持刀防身,因为天真,他以为自己得到白人老板的认可自己就能得到美好的未来,他对团员说自己懂怎么和白人周旋,但事实证明,他根本不懂。最终丢了工作后,又被白人老板戏耍的时候,整个人精神气都散了,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拿托雷多撒气。
他的天真也体现了他的愚蠢和短视。他想要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先假装恭维,然后等自己成名后再来惩治这些白人,他认为自己可以利用这些白人成为自己的垫脚石,他会成功骗过这些白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可他终究不是自己的父亲,他只是那个吓坏了的小男孩,敏感,懦弱,自尊轻得就像尘埃一般,一吹就散。当他的才华被否定他的人生目标被否定后,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懂如何与白人周旋,他太高估自己了,他以为白人能挟持只有自己的生死,黑人就像白人的猎物一样,但他错了,白人不仅能够轻易掠夺黑人的生命,更可以决定他们的生存方式。
但如果故事就进行到这里,那他充其量还只是个盲目的天才罢了,因为自己的愚蠢葬送了自己的事业,仅此而已我也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了,勒维也不过就是个可怜的家伙,但编剧这时候突然邪魅一笑一般,剥下这个人最后一层皮,告诉我们这家伙其实,就只是个自卑、脆弱的懦夫。
勒维前面义正言辞地和其他团员大谈特谈自己多懂白人,白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最后轮到自己被白人欺凌的时候,他没能像他父亲那样英勇无畏,更没能像玛雷尼那样相信自己的音乐才华去转投他人,他没有选择向真正践踏他尊严的人复仇,而是选择了将愤怒倾泻于一个不小心踩在自己鞋上的老黑人,当他将匕首刺向钢琴师的那一刻,他的人物底色终于姗姗来迟地曝光在观众面前,哈,原来这家伙就只不过是个,有点才华,自卑又懦弱的小人而已啊。
前面勒维如此热衷于炫耀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和与众不同,其实恰好印证了这个人自卑内里。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就叫做自我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简介中写到最后的悲剧都是由于年轻时的那场悲剧所导致,因为勒维这个人所有的心理和行为动机,都离不开那场悲剧,他所做的一切都在试图补偿那场悲剧带来的创伤,以及烙印在心里的自卑。
天真傲慢、乖戾的音乐才子就此陨落,堕落成为懦弱自卑又脆弱的冲动杀人犯。
精彩!
尽管截然不同的性格注定了勒维和玛二人走向不同的道路,但无论是他们中的谁,都永远无法摆脱黑人真正的宿命和结局,那就是永远活在白人世界的审视之中。
就像勒维费尽力气仿佛想要突破自己命运一般撞开那道紧锁的门,结果发现门后也不过是一个不见天日的死胡同一样,玛看似在白人世界活得恣意妄为,但唯一能让她喘息的地方,也不过是仅能包下自己和侄子、情人的那个狭小的车内空间,车外人们投来的视线就像炎热的空气一样令她汗流浃背。
讲到这里,我想各位应该明白这部片到底想要讲什么了,当然其实只要google一下原作者奥古斯特威尔逊你也大概能猜到,没错,仍然是讲述黑人在白人统领的世界中所遭遇的不公与歧视。虽然我自己在片头直到片中都以为是在讲勒维如何超越玛雷尼成为新一代黑人蓝调王的故事,但所幸还好不是我预想的那样(笑)。
在白人的压迫下,黑人用苦难的灵魂和对自由的渴望创造了蓝调,蓝调来自压迫,却用于自我安慰,蓝调取自黑人的血肉,却也是治愈他们心灵的灵药。
尾声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获得了近年少有的冲击,看完后越回味越丰富,实在是太久没有遇到这种能余音绕梁好久的佳片了,豆瓣开分才6.6,我觉得这片起码在7.5分以上,仅剧本就合格了,再加上演员的精湛演出,6.6太低了
感谢伟大的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 Chadwick Boseman。
我因为不喜欢超级英雄片,而错过了他的《黑豹》,之前看他那么火还稍微皱了下眉,觉得是漫威资本的威力,但在这部电影中他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充满变化,丰富细腻,真实灵动。英年早逝实在令人遗憾,感谢他在此片奉献出的完美演出,希望他在天堂也能继续做他热爱的表演。
总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可能也是这么些年,伟光正的主角看得太多,所以突然来这么一个堕落的主角还是挺震撼的,记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似乎都是如此,比如电子游戏领域的经典佳作《旺达与巨像》和《最后生还者》,都最终以负面主角留名青史,影视方面同类型的主角似乎都在复仇爽片里,所以大家能理解我推荐此片的原因了吧,还不看等啥呢!
眼看奥斯卡颁奖礼将近,鄙人不才,在此狗胆预测一下,今年奥斯卡男女主应该会由此片包揽,甚至会拿下最佳改编剧本,没办法就算这个编剧他改编得屎,可原剧本的台词底蕴和人物刻画实在太牛了。
希望大家都能去观看这部电影《蓝调天后》,然后可以再次回到这里一起讨论。比心。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电影公众号,啥都聊聊,不学术,不无趣,看片品味奇葩,输出随缘。
藍調天後 2020 美國 喬治烏爾夫
今天我們不說主角天后瑪雷尼,說樂隊裡的小號手利維,他是個天真又有天賦的小號手,有精湛的演出功底還能創作曲目,但是他倨傲無禮,他說他最懂白人,到頭來他什麼都不懂,還是跟他父母一樣被踩在腳底下踐踏,自己的創作被五美金賤賣,最後還是由白人來演出,不就像他的人生一樣是場笑話嗎?
我們還回歸於歷史,美國奴隸制度是十八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在美國對黑人還是有色眼光的歧視,而藍調在十九世紀末誕生,顧名思義Blue象徵低落、悲傷、憂鬱,透過音樂宣洩對生活的不滿及不公,但我認為他們通過音樂表達對生活的態度,透過音樂理解生活,所以當他們的腦子裡總是音樂時,音樂就能調節保持平衡,音樂有力量能填滿他們,在這世界有更多的音樂,這世界就更豐滿,所以他們才唱歌。
音樂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情感,並且調和生活的困境與難題,藉由音樂達到生命的昇華!
片名翻译有误导性,其实聚焦的是Ma Rainey's Black Bottom创作背后的故事。原本就是戏剧剧本,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地下室那几场冲突爆发点都把握的很好,演员妥妥会提名奥斯卡的。结尾很讽刺,看得难受……
三星半。不知道有没有重剪过,这片的重心已经全然偏向了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角色上,而非戴维斯饰演的“蓝调天后”,虽说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但剧本力道又非常正,戏剧范儿也很浓,通过小屋里的对话与冲突便达到了为角色立传的效果,而且是某种意义上被忽视和被遗忘的角色。暂且可以将本片看作是向传奇人物借力而衍生出的传记片,带着斯派克·李《爵士风情》的期待看实则完全区别于后者,并且又明显规避了过去少数族裔电影通常出现的相助或互助的陈词滥调,对于博斯曼而言也不失为是华丽的谢幕。
有点偏题了 情怀分很多
blues 为生活增添了起床的理由,被装进机器中的灵魂是否还能出卖给魔鬼,无神论者容易将老婆逼进教堂,冰镇可乐要在签卖身契前享用,铁轨舞蹈不宜带着圣经与十字架,打开紧锁大门却只有穷途末路,自以为学到笑里藏刀却只能将愤怒洒在踩鞋之仇……表演靠谱台词舒服的戏剧电影,完胜那部 Billie Holiday 传记片
磨刀霍霍,杀气腾腾,却在挥刀之时立场游移,摇摆于内部与外部矛盾,一旦结构失衡,自然力道涣散。趣味之处在于某种戏弄感,汗津津的皮肤、花掉的妆容、说唱式的对话、挤眉弄眼的微表情,滑稽的喜剧效果反而令观众产生自省。也许导演意在展示一种荒蛮的意识混沌,是平权道路上的必经,遗憾在拨开迷雾前影片便草草结束,留下的只是三两身先士卒的剪影。
刻薄古怪的蓝调天后和用完既丢的廉价妓女价格不菲的黄色皮鞋和丑陋蒙尘的破烂皮鞋有什么区别吗唱歌的黑人,吹小号的黑人,口吃的黑人,双性恋同性恋异性恋黑人没有区别两粒黑巧克力滴入一桶白巧克力他们有翻天覆地的才华可巧克力依然是白色,至多因为黑色的介入添点无关痛痒的灰,无关痛痒到可以忽视却忘记了巧克力本该是黑色音乐不是苦难生活中的怨言,他是生活的态度蓝调是黑人的态度她用暴戾独裁的臭脾气,抗议傲慢白人的种族规则他用亮晃晃的小刀,讥讽白人铜臭熏天的虚伪她和他,一个死在镁光灯下,一个亡于梦醒时分逃不掉,因为黑色的皮肤猪肉不会因为被炖着吃或被炒着吃而高贵多少他们是人啊活生生的、和白人黄种人一样爱享乐爱做梦的人啊人人生而平等
之前看过话剧版本的, 电影版的发挥了舞台剧无法实现的艺术展现方式的优点, 张力十足 (Netflix在影片结束自动跳转到本片的半小时卡司评论小短片好评
看完这部电影才真的意识到这个世界失去了Chadwick Boseman有多么可惜。他演的真的太棒了,比黑豹强十几倍。本以为是部传记片,结果竟像部舞台剧。时间,空间,格局,都小到不能再小,但仅靠表演,台词,摄影撑起来的对话戏,反而从另一种角度尖锐的捅破了黑人种族的内部问题。不是一部人人都能接受的电影,但真的很有份量
想要讲的故事太多,到最后把主线都埋没了,levee的故事结束的很潦草。想讲Ma Rainey的故事也因为时间问题而粗略的点到为止。Netflix出品真是必有瑕疵。
他口口声声说他知道怎么对付白人 其实他不知道
对黑人并没有友好的动荡年代,被后世称作的“蓝调天后”多少显得有些荒腔走板;但可贵的是她自己的在那个年代学会了披上带刺的铠甲,绝不服软也不低头,这种姿态真的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说辞更有力。另外一边是脱下“铠甲”的“黑豹”,他最后的这部作品,对于大篇幅台词的处理丝毫不露怯,也总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做“英雄”时的表演功力。
真不该让演员分心背大段台词还不给剪辑。拜托这是电影,是镜头怼在脸上恨不得数你眼里几根血丝的!本来刚见到博斯曼的角色时还挺惊艳的,觉得能量很足,结果讲遭遇那一大段台词加长镜头,一下子就假了。戴维斯还好点,但是她台词也没那段那么长,也没那么不必要,还有剪辑。
嗯......可以看到原著舞台剧文本的厚度,充满对肤色歧视沉痛的控诉。可是这样生硬地影像化,没有展露电影语言叙述与抒情的独特魅力,算不上再创作,那存在的意义是啥?这不就是“好莱坞的驴得水”?
——🍅99%🍿️80%——蓝调是玛雷尼最后、唯一的倔强。排演室,狭小的空间、密集的台词,其中包括查德威克一长段的自述。乐曲话语权引发的黑人命运争论。年轻气盛、低声下气集于一身,郁不得志,顾影自怜都遭到“践踏”,急需出口宣泄情绪,却只能挥刀向弱者、向同胞,种族内的悲剧。当好不容易打开一扇门,依旧没有余地。200块与25块没什么区别,皮鞋和上帝也一样。片尾,纯白乐队上阵,回想玛雷尼的“白人不懂蓝调”,一切尽在不言中。(不含任何感情分,是对他的尊重,以这部告别影坛、与世长辞,是幸事)
近来忙于参与给将出版的书做校对,无法每日一片的观影了,争取一周两片吧。这部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片是根据话剧改编,用电影的手法较好地保持了话剧对人物地刻画及精彩台词表达。值得观看。下月的奥斯卡奖项里,它的几个演员都具有表演奖的竞争能力。
话痨舞台剧片,说的东西都很有意思,剧本和表演都属上乘,美化服也锦上添花,且非常迎合今年时事了,希望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
Ma极力强势背后是丧气的自知她的声音是站在白人面前唯一的尊严,黑豹所扮演的号手有渴望成功的聪明热情,却被无视和五块钱的报价击碎梦想,变成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如讽刺性白人录音结局,非洲裔(音乐家)所遭受的不公和悲剧成为隐而不言种族问题的真实写照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从表演到调度到录音都电影感全无的舞台剧改编。Chadwick Boseman最后一部居然就是这么个东西真是不值
剧本太棒了,通过一件录音的小事便赤裸裸地折射出“皮肤黑”对黑人的影响,以及社会、时代、白人对黑人赤裸裸的歧视。你是名流也好,是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青年也罢,都逃脱不了这歧视的牢笼。看完之后只有深深的绝望感,那种感觉就像男主无助地抱着同伴的尸体,就像玛雷尼在车上复杂无奈的双眼。“黑豹”在该片中刷新了我对他的印象,遗作果然留下了演艺生涯最精彩的表演,确实是影帝水准。“黑妈”一如既往的表演上佳,歌曲舞蹈形态都无懈可击,可惜戏份实在太少,封后之路有些困难。
很普通,远低于我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