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讲诉了在2011因为情色桃花新闻占据了头条的安森尼韦纳的故事。当时是美国国会议员的他不得不以辞职来暂时挽救自己的政治前途。2013年,两年之后韦纳以改过自新的态度,更加自信的站在大众面前。这一次,他要竞选的是纽约市市长一职位,然而在竞选的这短短半年内,韦纳又再一次被翻出在辞职后还一直进行的桃花事件,这包括传色情图片给其他女性,和一位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工作的粉丝进行电话性行为等。安森尼韦纳的故事,如果是稍微关注美国政治的人应该都知道。2013年当他调情的女性站在媒体面前大谈他的性器官,当媒体把他保守政治的妻子图片和他全身赤裸的自拍照放在一起,当他又一次站在大众面前抱歉,韦纳一家带给了我们这些不懂政治的人愿意去跟随政治话题的一个切入点。
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站在他身后,看似完美冷静在整场事件中支持他不离弃的他的妻子。
她,Huma Abedin是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最可能竞选的民主党竞选人希拉里的亲信。
但在说Huma之前还是要谈一谈安森尼。安森尼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看透的人。他自信,热情,他可以让对他一再失去信心的美国公民在听完他的演讲后群体鼓掌,他的演讲有感染力,热情张扬。但热情仿佛也成为他的弊病。这样一个公众人物走到哪都有一堆支持者和粉丝围绕身边,这也成为他为何要通过种种桃花事件寻找自己价值的主要原因。
如果把安森尼和傲骨贤妻里的peter相对比,抛开他们各自坚持的政治立场不谈,两者为自己家庭带来的伤害,安森尼比起这个虚拟角色来,不分伯仲。
但Huma却不是Alice Florrick。Huma不是家庭主妇,她到现在都拥有美国政治界数一数二的地位,从1996年19岁开始跟随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但现在2016年成为希拉里最亲信的顾问之一,她的头衔从实习生,变成秘书,从chief of staff变成2016年希拉里总统大选的副主席,Huma被媒体称为小希拉里,希拉里称之为“她的第二个女儿”。
韦纳和Huma的结合简直是最难能可贵的政治生涯完美结晶,如果没有这天翻地覆的桃色新闻,估计现在韦纳一家会是民主党甚至全美政治史上数一数二的权利夫妻。
但因为韦纳的失误,Huma不得不扮演一个保守地原谅丈夫浪荡行为的妻子,她不仅要保住这个家庭,也成为能保住韦纳政治生涯那个的最后一颗稻草。
片子里她没有怨言的帮助韦纳拉资金,自己整理好的头号捐款人,然后一个一个电话的打,这个时候的她还是自信的,韦纳改过自新,纽约市长的预测选票遥遥领先,她可以不低头的直面面对他人对韦纳的质疑。在媒体前,在慈善会议上,在广告里,她温柔却坚定的承认韦纳的错误,让自己丈夫仍然站在闪光灯下。
当故事继续进行,韦纳传出第二次桃花新闻后,Huma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的情态都被纪录片拍摄了下来。全美都在报告的新闻,走到楼下就是挤进数百记者的发布会,她到底是否还应该继续站在韦纳身边去支持这个一而再再而三欺骗她和大众的男人?
这个记者发布会像极了傲骨贤妻第一季第一集时Alica站在Peter身边的剧情,可笑的是真实事件发生在虚拟的故事后,是该感叹编剧的写作能力,还是事实的造化弄人。不同的故事,却拥有一模一样的受害者。
片子最后,韦纳竞选失败后一场闹剧后回到家里,Huma坐在餐桌旁,吃着外卖的披萨,她妆容优雅,却不吭一声。站在她前面的,是这个不断失败却从不放弃的男人,他唠唠叨叨的看着电视报道里面的自己,纪录片的镜头从他的身上移开,全身心的集中在Huma身边。在她眼里,虽然还是平静如水却多了一份犹豫。
韦纳。和他这常常被嘲笑的姓一样,他这个”老二“的设定,没有这个女人,真的一文不值。
-- 纪录片韦纳在2016年的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了美国的大众评论奖。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先说说另一部纪录片:《大同》。《大同》是一部讲述中国大同市长耿彦波故事的纪录片,有人说它是真人秀,有人说它是中国良心纪录片,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艺术作品的形式直击党干部乃至一座城市的一把手。
第一次听到耿彦波的名字,恰好是我去山西大同旅游时。开着小桑塔纳,坐在后座有考据癖的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说着耿彦波的故事。开车在极度拥挤的魏都大道上愤怒的我,只听见了“拆迁”、“城建”、“拆除古建筑”、修路等几个关键词。
直到看了这部纪录片,旅游时朋友的碎碎念又回到脑海。那些标签,在纪录片的曝光下,显得非常的廉价。那些标签,把一个服务多年的共产党员,变成了一个平面化的人。当耿彦波的妻子追到耿彦波开会的酒店,在电梯里破口大骂他加班不回家,并且说:
“耿彦波,我跟你说,都不活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你就会发现,正厅级干部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一样是哭笑怒骂,一样是艰难地过活,从很多种意义上来说,他活得确实不如打麻将喝普洱溜溜狗下下棋的小区大爷。
说回这部美国的新片:《韦纳》(Weiner)。它讲述了纽约众议院议员安东尼·韦纳的故事。
这个韦纳是何许人也?首先,在很多年前,他是一个政治红人,靠着众议院会议上激烈地抨击共和党的行为而走红Youtube。自己混好了,对于一名政客来说还不够,就像纸牌屋里的下树总统需要一起半夜抽烟的老婆一样,韦纳也需要一个背后的支持。幸运的他,得到了希拉里团队里的一名阿拉伯美女。在克林顿的主持下,两人结为连理。
由于韦纳服务于纽约众议院,对他竞选纽约市长的支持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就在他事业的最高峰时,关于他的花边新闻出来了——韦纳给一名女子发过的自己内裤自拍传到了互联网上。
男人最需要管住的就是裤裆,这个道理可谓是为数不多的普世价值了,政客韦纳更需要懂得这一点。一张小小的照片,就让他被迫辞职,过上了带孩子的生活。
又过了那么几年,韦纳开始渐渐恢复了活跃度。这里面他的妻子功不可没。在一场电视采访中,他的妻子首次公开露面,无条件支持丈夫,并且声称原谅他,给他第二次机会。
美国人最爱干的事情之一,就是原谅政客,当然,目前来看,仅限于男性政客。比如说克林顿吧,办公室绯闻这么不专业的事情,美国人民依然原谅了他。片子里,纪录片导演问一个路人甲,说你为什么这么讨厌韦纳的桃色新闻,路人说一名政客应该管好自己的私事。导演又问,诶那你怎么还支持克林顿,路人说他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其实就是给公众时间,吸收负面新闻的冲击,并且观察个几年当事人的表现。经过这些以后,韦纳也成功地成为了克林顿,重返政坛。这一次,他选择了直接竞选纽约市长。
这枚炸弹确实厉害。韦纳在大选前七周遥遥领先所有的候选人。他的游街部队简直就是纽约的大party。宣传完以后他直接走进了地铁站,而地铁里每个看报纸的人都把报纸放下,悄悄地对着镜头,指着韦纳,竖起大拇指。
但可惜的是,一名拉斯维加斯的特殊服务女人,毁了这美好的一切。她在大选前几周,在互联网上投下重磅炸弹:韦纳的全裸照。当然,也不能怪这个女人,狗改不了吃屎,偷腥的男人一般也还会回去扒几口。韦纳在辞职以后,在向妻子和社会道歉以后,还跟8或9名女性进行性爱电话、短信和图片的交流。
还是这件事,韦纳曾经说过,这件事一定会再次以某种方式出现在公众眼中。只可惜,他以为这是同一件事情,以为已经是过去式了。但对于公众来说,原谅简单,但再相信很难。韦纳竞选市长失败,仅以近4%的得票率垫底出局。
这部电影大概就讲了这么个听上去非常滑稽的故事。整件事情,从八卦的角度来说,就没离开韦纳的裤裆。他的执政能力、魅力和言辞都毫无意义,只有这一件花边新闻被人们所铭记。
这无疑是一部极佳的纪录片,无论从拍摄方式还是剪辑还是音乐,都做到既幽默又沉重,在你想要唏嘘时,它总能让你笑一笑。但当你开始微笑时,它又让你感同身受韦纳的委屈和后悔。
与《大同》一样,镜头瞄准了政客这个相对来说较为神秘的职业群体。哪怕在美国,政客对公众来说,也只能通过社交网络或者官方活动进行了解。当然,这也是职业性质决定的。他们无疑是公众人物,但因为工作的内容要么十分琐碎枯燥,要么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他们的生活的门槛是较为高的。普通群众对于他们的生活,虽然好奇,但更多的是猎奇。
大家只想知道耿彦波做了什么,只看结果,并不在乎他如何协调施工队、拆迁办、钉子户、文物局甚至中央的关系。大家只想知道韦纳的私生活能否反应他是一个称职的领袖,而不在乎他想要如何改造纽约,让布朗克斯和皇后区向曼哈顿靠拢。
但这是无奈的结果。知沟,或者说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群众对政客的期待只能如此。但这两部纪录片,都极大地填补了这一区域。公众首先享有对政客生活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对于选民来说可以更好地做出选择。而对于政客而言,从长远来看,多一点不论正负的曝光率永远不是坏事。
当然,要说拍摄手法和电影性,《大同》完败于《韦纳》,两者不在一个水准上。《大同》停留在猎奇层面,很多耿彦波的私生活第一次暴露在公众之下,很多地方还需要字幕来串联,无法做到流畅地讲故事。在《大同》这部电影里,甚至没有所谓的故事。基本上就是耿彦波的真人秀,只是这真人秀确实好看,有泪水,有争吵,有温度。
这边的《韦纳》,不仅更加有趣,很多地方仅仅靠镜头就交代了一切。例如,韦纳的妻子问他,你要我去接受采访,我该说什么。韦纳说1怎么怎么,2怎么怎么,3……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妻子转向摄影师的镜头,做了个不可思议的表情。就这一个细节,就把夫妻的关系交代的再清楚不过,也再真实不过,就像每一对情侣一样。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两部电影在接近结尾时,导演都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允许我拍。这个问题是每一个看这两部电影的观众都会问的问题。政客,搞好本职工作就好,为什么要拍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耿彦波尚且说的过去,也许是出于政治遗产的考虑,但韦纳就不知道了。就像片头一样,他说:“妈的,这就尴尬了。这是一部关于我的破事的纪录片。”
两个导演的处理也不一样,仁者见仁。中国导演周浩给了较长的篇幅,让耿彦波解释为什么拍这部纪录片。回答并不是非常官方,但也谈不上有趣。总结一下,就是让大家知道中国市长都在做什么事,有多不容易。这种答案可以满足很多人,但从电影的角度,无疑是灾难性的。就好比你问卡梅隆为什么拍《泰坦尼克号》,他说我想展示给大家沉船的经过,还有美妙的爱情。
这不是废话么。
《韦纳》导演Josh Kriegman 和 Elyse Steinberg则让这个问题,停留在了刚问出口的那一秒。观众仅仅能够看到回头的韦纳,正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导演就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
这种处理无疑是负责任的。导演把每个人观众心里的问题都问了出来,但没有给答案。可能因为这答案根本就不重要——一名政客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不要相信,又何谈答案。但这个操作也是不讨巧的。像我一样的观众会认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cool的处理,但既然这是部纪录片,他的答案信不信是观众的事情,但放不放出来,就是导演的责任了。既然一则事实被导演生硬地剪掉了,对于想要知道那一刻真实的观众来说,就像是受到了欺骗。
最后想说的是,两部电影都会受到同一个质疑:政客的生活,有几分可以相信。在《大同》里,耿彦波就住在政府大院里,几乎所有的镜头都交代在他的工作场景中。当然,这些场景竟然包括酒席上的觥筹交错,车后座的两行清泪,甚至一对一面对上访群众。在《韦纳》里,虽然导演几乎就驻扎在韦纳的家中,但对韦纳生活细节的交代,还是浮于表面,工作镜头的缺失更像是导演推波助澜,让观众以为韦纳就是无所事事不怎么工作天天发色情短信。
最好玩的是,两者都有同一个镜头:耿彦波走进电梯,韦纳走进电梯,对导演说:
“我要去谈点私事。你就别跟着上来了。”
有人会觉得,且不说导演被拒绝也是某种操控,至少说明纪录片的完整性值得质疑。
但我却觉得,尤其是《大同》,这一幕给观众一个极其真实的感觉。如果我是主角,我的平凡生活中唯一能对导演说不的时候,恐怕就是我蹲坑和做爱时了。而服务普罗大众的他们,理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上。
上电梯谈私事,我姑且认为他们是去为人民服务了。
Weiner最近一次因性丑闻被FBI调查而搜查家庭电脑,导致妻子Huma为Hilary处理过的秘密邮件成为“邮件门”的证据,重启调查,蝴蝶效应带动了一连串的政治崩塌。今天Trump第一天就职,写影评抒发一记。
纪录片最后的访谈节目里,主持人说,政治人物以后或许免不了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上直播自己的人生。Weiner马上自黑,博了个满堂彩。他的机智幽默和热情洋溢的政治明星气场每回都将他从声誉扫地的谷底拉起,在性丑闻这个坑里跌倒两次,连Obama都说,我要是他就辞职不干了。不论是大咖还是熟食店里的路人,都可以公开指责、嘲弄他——Weiner,或者说几乎每个在媒体和大众监督下赢得选举的候选人,都能在或大或小的废墟里昂着头继续闪闪发光,Weiner的这滩废墟特别大就是了。
但现在已经当上总统的Trump,废墟就小过吗?Trump有不少媒体经验,早年闯纽约的时候就显示出对媒体名流的追捧,商人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更是开了一个创业类电视真人秀。不懂媒体的候选人没有机会赢得选举。Weiner同意纪录片团队跟拍他,记录丑闻的发酵、政治生涯的陨落,但纪录片仍然发行了。他的表演型人格,对镜头及镜头背后运作规律的熟悉,恰恰是他曾经取得职业成就的重要因素。这个纪录片在开拍签约前,或许有很多人预感这会拍成一个被重大丑闻缠身、但又大翻牌的传奇经历呢?事实上,它却记录了一连串的闹剧、悲情和乌龙。然而,谁规定过政治家要用何种规则运用媒体?
即使作为一个故事来看,这部片的情节就有足够多的反转起伏,节奏的缓急,恰到好处的配乐,和很多漂亮的机位都能让这个故事足够“好看”。纪录片的几次高潮都在Weiner上街拉票的活动现场,他极富激情,魅力和感染力,Huma那时看着他的眼神其实很有欣赏和喜悦的成分。她自己就是一个潜力十足的政治明星:Hilary说,如果自己有第二个女儿,就是Huma了。她和这个男人在智力、能力、事业抱负上应该都是很契合,才会走到一起。
不过,纪录片后来拍了很多次Huma的眼神特写,年纪轻轻职业水平就这么高的一个聪明女性,眼神里全是委屈。The Good Wife剧集里的Alicia,编剧几乎给了她一模一样的戏码,在丑闻频发且需要为家庭观念背书的美国政治界,这样的隐忍并不少见。家庭成员互相支持,这种观念确实是社会之光,但从性别角色上看,作为女性、作为一个被背叛的受害者,Huma还在尽力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饮下各种不悦。她在整部纪录片里完全没有发怒过。或许是19岁起就在白宫,一路走上要职岗位锻炼出的政治智慧,但我作为观众却挺希望她能正面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夫妻俩的合作策略应该就是放下分歧,共同拿下政治目标。可是,这对于女性选民而言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信号?为了丈夫而放弃自己表达的权利?在女权视角下,女性不管在工作场合还是家庭角色中,是不是都应该捍卫表达自己的权利?
Weiner在纪录片里承认了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他已经发现了自己无法正常地维持好两性关系。我虽说不懂太多心理学,但感觉他这个情况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康复后再去竞选重要岗位。直面问题、有病治病,才是真正的支持;纵容隐忍,也许适得其反。也许他们去心理治疗过只是纪录片没拍。可是……
如果我有一张选票,我会投给知错就改、坚韧不拔的候选人吗?会。
我会投给只关心职业目标、不关心家庭成员快乐与否的候选人吗?不会。
搞不定婚姻、事业,都算不得最大的失败。最大的失败是,错了又错,改不过来。
女性政治家同样是重要的公众人物,担负的传达家庭观念的公众角色尤其重要。或许这些年,政治舞台上不少女性在面对丈夫性丑闻时都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忍,或许正是当下女性家庭角色的侧面写照。不知道这是不是Hilary让部分女性选民失望的原因。
与其说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政治乌龙和家庭悲剧,不如说它更能激发关于媒体与政治生态、家庭与女性地位的思考。全民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塑造舆论并成为潮流的一部分,不论是支持别人还是自我发声,我们都不应该沉默。
汉娜-阿伦特说:“对于行为动机的寻找,要求所有人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做其实也会把所有的行为变得虚伪之极。探寻表象下的动机的开始,也正是所有人类关系中伪善的开始” #哭笑不得的政治滑稽剧#
太棒。捕捉到政客丑闻中主人公最脆弱的时刻。那个可悲的年轻女人和饿狼一样媒体更让人唏嘘。虽然他确实干了错事撒了谎,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这个信息时代的荒唐与愚蠢。
。。。he was politician enough to see the funny side of it。。。别在别人身上押宝了漂亮姐姐。。。不结婚屁事没有。。。。。但话说回来,就算不结婚也可能被希拉里扔到别的车轮子底下。。。。。人生这玩意儿。。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
1. Weiner是个优缺点都特别明显的政客。He's not perfect, but perfectly human. 2. Everybody is a judge, but who are you to judge? 3. 很难说媒体是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的产物还是缔造者。4. Go Huma!
大型PR翻车现场。
表演型人格的政治闹剧 Huma好漂亮
多一星给真实感
绝了哈哈哈
People never change. Huma Abedin 太美。
在看过的几部竞选纪实纪录片里,这部是看得最欢乐的... 呵呵,原谅我这种小市民的猎奇心态... Weiner或许是个好政客,但他的个人问题真是一丑遮百俊了... BTW,电影原声很有个性。4.5星推荐。
听说有人路转粉
Weiner给了两位导演很大权限与自由,恰恰也间接反映出他对自己在任何情景中的镜头前表演功底的自信,他也明白整个事件会被卷入到大众媒体娱乐消费的漩涡里,但他确实是有着一种抱着侥幸心理的愚蠢,而两位导演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政客形象,却比通过任何其他形式刻画出的政客都要真实
最新消息,邮件门二次导火索,被FBI查到跟15岁少女,克林顿一家已经彻底放弃他。
唏嘘不已
Anthony Weiner这样的人是天生的政客料子。上得了国会,下得了堂会。声誉跌到谷底时,还能在几句话之内感染现场原本已对他失望的选民。活在政治权力的幻象里,人前的自己、面具下的自己,已分不清。对他来说,所有曝光机会都是好机会。明知导演正在记录丑闻发酵的全过程,他也无惧镜头。
Anthony Weiner就是之前大选前几天爆出来的希拉里的助手的那个乱发果照的老公哈... 在大选之后看这个纪录片尤其感觉搞笑之后还有悲哀,在美国不论什么规模的选举,没有表演型人格都想都别想了,全都是闹剧。想象不到候选如果是Weiner和Trump会怎么样...
现实版的“傲骨贤妻”,也可能编剧正是从中获得了灵感?性与政治的春药,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一场掺杂桃色丑闻的竞选就像狂嗨的真人秀,带给观者无尽的欢乐,尽管当事人并无此意。今年最有趣的纪录片,研究政客变色龙人格的标本。
多么适合从政的人
无语。。
This is so fucking uncomfortable to watch... Huma is like a saint. I mean I'm not saying she's perfect or without any demons. But this lady is tough!! So much sympathy for her. And Weiner's charming as hell when he's not wound up like a spring, but the passive aggression irks me